我們是如何從孤立、不起眼的視角來凝視星空并開始演繹出萬物的形狀、大小和起源的?
16世紀之前關(guān)于宇宙的觀念:地球是一個巨大并且固定在固定位置的旋轉(zhuǎn)星體薄殼中的一員。
1572年,1a型超新星的爆炸出現(xiàn),它比太陽明亮了億倍,在白天也能看見它。英國議員 Thomas Digges和他的一位天文學家朋友John Dee一起探索這顆奇妙的星星,最后Thomas Digges用自己的模型打破了哥白尼原有的“恒星附著于球殼”的思想,改變了人類關(guān)于宇宙的觀念,使得天文學家狄格斯不得不意識到一點——恒星分布于無限廣闊的宇宙空間。
Thomas Digges提出,但是這個觀點卻有一個悖論----為什么夜晚的天空不想白天一樣明亮?意思是既然宇宙中有無數(shù)恒星,就算它們與我們相距無數(shù)光年,但總有一天它的光會到抵達地球照亮地球的,但事實卻不是這樣。
兩百多年,這個問題的一直沒有進展。直到十八世紀,望遠鏡的巨大進步...
Herschel和他的妹妹Caroline用他們發(fā)明的望遠鏡日復一日地觀察天體的運動。
1785年,Herschel出版了銀河系的近似圖。在他的圖像中,宇宙是有邊緣的。但同時他還發(fā)現(xiàn)了奇怪的星云,但他卻不能知道那是什么----他的設備不能觀察外太空的情況。
Herschel逝世后,人們發(fā)明了恒星視差這一方法來估算恒星與地球的距離。
宇宙唯一星系和多星系的兩派論。
在哈佛大學天文臺工作的Henrietta Leavitt一位無名女科學家,想出了一種更精確計算距離方法。
1923年,隨著觀察設備和科技的發(fā)展,天文學家Edwin Hubble用Henrietta Leavitt的方法計算出了仙女星系與(離銀河系最近的星系)與我們的距離。
他的發(fā)現(xiàn)打破了宇宙唯一星系的理論。
但僅僅觀察是不夠的,要解開宇宙的秘密必須用到數(shù)學與物理理論。
兩千多年前,歐幾里得的幾何理論第一次提出了空間相關(guān)概念。
兩百多年前,Carl Friedrich Gauss和他的學生Bernard Riemann提出了三維空間的概念。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使用高斯和黎曼的數(shù)學概念,改變了人們關(guān)于空間和時間的概念,他的理論揭示了宇宙萬物是都有形狀和結(jié)構(gòu)的。人物開始提出宇宙是動態(tài)的,不斷膨脹的。但是愛因斯坦卻相信宇宙是靜態(tài)的。
這時候,Edwin Hubble觀察到了光在運動時呈現(xiàn)出不同的顏色以及遠近恒星的顏色,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一拍即合證明了宇宙是不斷膨脹的。
宇宙在不斷膨脹說明宇宙是有起點的,就像一個氣球一樣。
通過衛(wèi)星,我們已經(jīng)可以觀測計算出宇宙的年齡。
到這里,我們才回答Thomas Digges的問題:為什么夜晚不想白天一樣明亮呢?
原因就是在很久以前宇宙還沒有這么大的時候,在宇宙膨脹的過程中的某個時間點,膨脹的速度超過了恒星的光速,以至于它的光亮永遠到不了地球。
事實上,我們只能觀測到137億年前從宇宙大爆炸發(fā)出的光,這稱為可觀測宇宙。
但宇宙膨脹的速度由于一種我們稱暗物質(zhì)的東西使他膨脹的速度一直在不斷增快。
這意味著,我們的可觀測宇宙會越來越少,無數(shù)的恒星會離我們愈來愈遠,所有的天體都在不斷遠離彼此......直到只剩自己。
-------------------------------------------------------------------
幾千年的探索,但似乎宇宙的結(jié)局是一個悲劇。
宇宙不斷膨脹,所有的星系都會變成孤島......
然后呢?
The Story of Everything
現(xiàn)在的人們已經(jīng)知道,如果說整個宇宙是一片海灘,那么其中的恒星會多似其中的沙粒,我們的太陽,也不過其中一粒普通的沙子。
但是身處其中一顆沙粒之上的我們,居然能夠描繪出整個海灘的模樣,這對于人類而言簡直是個奇跡。這次就讓我們打開這神奇的畫卷。
1. Copernicus:薄殼天球
這一切都要從哥白尼的日心說開始說起。哥白尼在提出日心說之后,認為太陽系以外的天體都位于一個薄殼天球上,這個天球固定且靜止。
2. Thomas Diggers:無盡宇宙
但是1572年出現(xiàn)的一顆超新星(supernova)引起了狄格斯的注意,這個超新星在當時的天空中,比金星還亮,甚至白天都可以看見它。但是當?shù)腋袼归_始著手研究這顆星星的時候,它卻開始變暗了。
狄格斯的老師認為,這可能是星星在運動的原因:星星在靠近我們時會變亮,遠離時變暗。盡管老師的理論并不正確,這卻很好的啟發(fā)了狄格斯。狄格斯在哥白尼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恒星分布在一個沒有盡頭的空間里,靜止且無限(Stars are in endless space , static and infinite)。
這時就有了奧伯斯詳謬(Olber’s Paradox):如果在這個無盡的宇宙中有無數(shù)的恒星,那么為什么晚上會是黑的?(If this infinite universe contained an infinite number of stars, then why was it dark at night?)
要理解奧伯斯詳謬,首先要明確一點:太陽也是恒星(star)。因此,如果在無窮的宇宙中靜止分布有無盡的恒星,那么它們所散發(fā)出的星光,早晚會有一天到達地球,那么我們的夜晚就應當亮如白晝,可事實卻并非如此,所以狄格斯對于宇宙的描述并不完備。
3. William Hershel& Caroline:銀河系示意圖
要想更好的描述宇宙,最簡單直接的辦法時觀察它。
赫謝爾和他妹妹兼助手卡羅琳在牛頓望遠鏡的基礎(chǔ)上,利用不同的金屬組合加強鏡片的反光效果,觀察到了更深的宇宙。他們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了天王星(Uranus),同時他們嘗試將宇宙所有的星星都標繪下來,換言之,給萬物畫一張畫像(try to map all the stars in the universe, draw a picture of everything)。
1785年,赫謝爾發(fā)布了第一幅宇宙的畫像。在我們今天的觀點看來,這是一張以太陽為中心,銀河系的示意圖。不難發(fā)現(xiàn),這幅圖似乎是有邊緣的,就在他們開始為發(fā)現(xiàn)萬物的邊緣而狂喜時,他們發(fā)現(xiàn)邊緣之外似乎還有其他星系。像我們一樣巨大的星系,它們存在于更深的地方(gigantic galaxies of stars like ours, that actually existed in deep space)。但是由于當時對于天體距離缺乏有效的測量手段,他們的想法難以得到證實。
4. Friedrich Bessel:恒星視差
貝塞爾利用視差原理,探索出恒星視差測量天體距離的辦法,他用這種方法測定了天鵝座61的距離。
這種測量方法的原理如圖所示,通過地測量球公轉(zhuǎn)直徑兩端的不同兩點觀測同一天體的仰角,結(jié)合地球公轉(zhuǎn)直徑(約3億公里),即可解出天體距離地球的距離。
這種測量方法非常巧妙,讓地球上的人們能夠用筆尺丈量星辰。但是當要測量遠于地球直徑100萬倍的天體時,誤差就會變得非常大,而這只是銀河系的一小部分。人們需要更加精確的測量方法。
5. Henrietta Leavitt:造父變星
在哈佛工作的萊維特提出了她的解決方法。萊維特在給恒星標注星等的工作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造父變星(Cepheid variable stars)的特殊天體,這種天體的亮度和自身閃爍的速度有著緊密關(guān)聯(lián)(their brightness was precisely related to the speed they blinked.)。利用這種特殊的天體,人們可以通過尋找與造父變星等閃爍速度的天體,判斷出其與造父變星絕對星等相同,進而對比二者視星等,即計算出星體的距離。
萊維特這種方法可以測量位于恒星視差測量范圍之外的星體,但是由于她的女性身份,她并不能將她的理論付諸實踐、
6. Edwin Hubble:宇宙島
這一實踐將由偉大的天文學家哈勃來完成。
1923年,哈勃發(fā)現(xiàn)了仙女座(the Andromeda Nebula),并利用其中一顆今天被稱為哈勃造父變星(Hubble Cepheid)的星體測量出了仙女座的距離。測量結(jié)果令人震驚,仙女座筆銀河系最遠的距離還要遙遠許多倍?,F(xiàn)代科學測量告訴我們,仙女座距離我們250萬光年,這意味著我們現(xiàn)在看到仙女座的光,實際上在人類進化之前就已經(jīng)開啟了它的旅程。
哈勃向我們展示了銀河系之外更大的宇宙,但是他還是沒有看到宇宙的邊界。對于宇宙究竟多大,我們?nèi)耘f毫無線索。
為了了解萬物的實質(zhì),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觀察,它需要用到數(shù)學。
從Observation到Mathematics
1. Euclid:歐式幾何
在很久以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就被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the Element)所定義,在這一體系下的幾何學也被成為歐氏幾何學。歐氏幾何學認為,兩條平行線永遠不會相交,以及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恒為180°。
2. Carl Friedrich Gauss:測量曲面曲率
被稱為“數(shù)學王子”的高斯,獨立地提出了不能證明歐氏幾何的平行公設具有‘物理的’必然性,至少不能用人類的理智給出這種證明。同時他還發(fā)現(xiàn)在球面上的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會大于180°,并且給出了在球面上計算曲率的方法。
3. Bernard Rieman:黎曼幾何
高斯對于歐式幾何學的質(zhì)疑被他的學生黎曼發(fā)揚光大,黎曼開創(chuàng)性的提出,過直線上的一點,一條平行線也作不出來。并由此提出了黎曼幾何,為之后相對論的提出打下了理論基礎(chǔ)。
4. Albert Einstein:廣義相對論
在黎曼幾何的啟發(fā)下,愛因斯坦重新審視了引力,并且指出引力其實是空間曲率,而在地心引力影響下的自由落體運動,也被愛因斯坦描述為“以最簡單的路徑穿越彎曲的空間”。同時他還提出質(zhì)量會彎曲空間的說法:物質(zhì)告訴空間如何彎曲,空間告訴物質(zhì)如何運動。
但是愛因斯坦仍舊認為宇宙是靜止的,為此,他不惜在相對論當中引入宇宙常數(shù)(Cosmological Constant)的量來修正自己的公式。
5. Edwin Hubble:紅移
當光在傳播過程中,兩個物體同時在靠近,那么最后接收到的光波長被壓縮,頻率升高,譜線因此“變藍”,此即為“藍移”(Blue shift)。反之,當當光在傳播過程中,兩個物體同時在遠離,那么最后接收到的光波長被拉伸,頻率降低,譜線因此“變紅”,此即為“紅移”(Red shift)
哈勃(沒錯,又是那個哈勃)在觀測來自遙遠星體的星光時,發(fā)現(xiàn)了紅移現(xiàn)象。這意味著我們具體其他星體的距離正在變遠,星系之間的空間正在變大(the fabric of the space in between the galaxies, is expanding),換言之,宇宙正在膨脹。
那么,以前的宇宙一定比現(xiàn)在小,那么在宇宙生命開始時,會向現(xiàn)在宇宙的每個角落發(fā)出光,只要能觀測到這些光,就能看到宇宙“嬰兒時期”的樣子。隨著時間的推進,那些最早的光,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成了宇宙里面的微波,當我們看見電視機里的雪花時,里面就有宇宙誕生時的微波。換言之,我們可以在電視里聽到宇宙孩提時期的啼哭。
回到之前的奧伯斯詳謬,如果身處一個靜止的宇宙中,我們確實可以得到亮如白晝的夜空,可是我們處在一個不斷膨脹的宇宙中。從大爆炸到現(xiàn)在也不過137億年,這也就意味著,我們所能看到的星空,最多也就只有137億光年遠,這個范圍被稱為可觀測宇宙(Observable Universe),在這個范圍之外的星體,它們發(fā)出的光,窮極一生也無法到達地球,我們也就永遠無法在夜晚看到它們的星光。
更令人悲傷的是,隨著宇宙的不斷膨脹,我們的可觀測宇宙范圍會不斷變小,在1千億年后的地球,如果我們還有子孫后代,如果他們也會在夜晚觀看星星,它們所能看到的宇宙,不過一個銀河系一樣大。
The story of Nothing 人類在很早之前就開始思考虛無(Nothingness)是否有其意義,中國的莊子曾指出“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钡谖鞣?,同時期占主導地位的是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1. Aristotle:自然討厭虛無
亞里士多德認為:自然討厭真空,我們無法在自然界中得到真正的真空,一旦將一個東西移走,必然會有其他的物質(zhì)重新充滿它原先所在的空間。
2. Evangelista Torricelli:水銀柱中的虛無
但是托里拆利的水銀柱實驗,成功的在水銀柱中制造了一段真空,同時也證明了大氣是有質(zhì)量的,其對于水的壓強和剩余水銀柱對于水的壓強相等,托里拆利也因此成為第一個測定大氣壓強的人。
托里拆利指出:“我們生活在空氣海洋的底部?!保╓e live at the bottom of an ocean of air.)
3. Blaise Pascal:虛無無處不在
帕斯卡(就是那個活成壓強單位的男人)在托里拆利實驗的基礎(chǔ)上,發(fā)現(xiàn)當我們將兩個相同的實驗裝置分別置于塔頂和塔底時,二者所顯現(xiàn)的水銀柱高度并不一致:越高的地方水銀柱越短。這也就意味著更高的地方有著更小的大氣壓,更高的地方,空氣越少。
在這一實驗的基礎(chǔ)上,同時也是哲學家的帕斯卡指出:在更高的地方,可能完全沒有空氣存在,是一片虛無。虛無無處不在,我們的地球不過是漂浮在無盡虛空中的一粒塵沙(Nothing is everywhere. Our earth is merely a thing speck of dust floating, through a vast expanse of an utterly silent, in hospitable void.)。
進而,帕斯卡指出,自然并不討厭真空,真空是自然的默認狀態(tài)??墒钱敃r人們所不能理解的是,真空中的鬧鐘,它發(fā)出的聲音不能被我們所聽見,但是它的圖像我們卻能夠正??匆姟蛟S真空中并不是虛無,里面還有一種能夠傳遞光的介質(zhì),這種介質(zhì)被當時的科學家們稱為以太(Ether)。但是,沒有任何證據(jù)能夠直接證明以太的存在,同時也沒有任何證據(jù)能夠證明以太不存在。
4. Albert Michelson& Edward Morley:以太并不存在
為了證明以太的存在,曾經(jīng)精確測定光速的邁克爾遜,和莫雷設計了當時世界上最為精密的實驗。
邁克爾遜認為,既然以太無處不在,那么我們地球運動的過程中,必然會產(chǎn)生以太風——就像我們開車時,空氣會形成風一樣,如果以太真的存在,那么這種以太風就會對光的運動產(chǎn)生影響。表現(xiàn)在實驗當中,就是調(diào)轉(zhuǎn)實驗儀器方向前后,光的干涉條紋應該是不一樣的。
于是他和莫雷完成了物理史上“最成功的失敗”實驗。實驗中,無論邁克爾遜和莫雷怎么調(diào)節(jié)儀器方向,其得到的都是同樣的結(jié)果。這也就意味著,以太風并不存在。
5. Einstein:虛無之處無物
愛因斯坦在1906年開創(chuàng)性地指出:光的傳播并不需要介質(zhì),因此真空重新被認定是虛空(There is nothing in the empty.)。
6. Heisenberg:測不準原理
隨著工業(yè)的發(fā)展,真空在各個領(lǐng)域都有了廣泛使用:電燈泡中使用真空,使得燈絲能夠持久發(fā)光而不必擔心被氧化;以真空管為原理的二極管和三極管,遍布在現(xiàn)代電氣的每個角落。
與此同時,人們對微觀世界的認知也更加深入:
1895年,真空X射線被發(fā)現(xiàn);
1896年,電子第一次被發(fā)現(xiàn)并定義;
1909年,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揭示了原子的奇妙結(jié)構(gòu)。
但是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告訴我們,我們無法同時確切的得到一個微觀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他在另一個角度告訴我們,自然是基于其不確定性的(Nature is based on uncertainty.)。
理解這一點比較難,片中用了相同大小的照片和錄像來告訴我們,當我們得到粒子的確切位置時,對于其運動的描述就是不準確的。
這其實也就暗示了,真空可能是“有生命的”(the vacuum is alive)。
7. Paul Dirac:負電子
時間來到1928年,當時人們用于描述世界的兩項前沿科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克(Plank)的量子力學并不相容。在二者交會的地方,也就是速度接近于光速,但又渺小似粒子的情況下,物理規(guī)律是怎樣的,沒有人能夠給出確切的回答。
而狄拉克的狄拉克方程則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個方程的簡潔程度,堪比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連狄拉克本人也坦言:“這個方程比我本人還要聰明?!保═he equation was actually smarter than me.)
通過這個方程,狄拉克預測了反電子的存在,并且大膽預測反物質(zhì)的存在。他認為,當物質(zhì)和與之對應的反物質(zhì)相遇時,它們會湮滅并釋放能量,而真空中,其實充斥著粒子與反粒子的誕生與湮滅。
8. Willis Lamb:量子漲落
假如真空中充斥著粒子與反粒子的誕生與湮滅,那么只要在其中加入幾個原子,通過觀測其中電子是否存在能量波動,就可以判斷出真空中的狀況是否真如狄拉克所預測的那樣。
蘭姆通過實驗證明,原子中的電子能量會發(fā)生自發(fā)變化,這證明了真空中確實存在短暫的能量波動,這種能量波動被稱為量子漲落(quantum fluctuation)。
Everything and Nothing
在上編中已經(jīng)提及,我們的宇宙正在膨脹,那么宇宙最開始一定是比現(xiàn)在要小得多的;而我們現(xiàn)在有知道,在真空中存在無數(shù)的量子漲落,那我們是否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萬物源自虛無(Everything comes from nothing.)。
在宇宙誕生之初,無數(shù)的量子漲落間,一些粒子,無意中在湮滅中得以幸免,并且經(jīng)過大爆炸,留存至今,成為了構(gòu)成我們今天世界的物質(zhì)。而那些湮滅的物質(zhì),釋放出了宇宙中最早的輻射。這些輻射,現(xiàn)在仍舊能夠被我們觀測到。
在我們被吞沒的虛無和無限之間有著深刻的聯(lián)系。(There is a profound connection between the nothingness and the infinite in which we are engulfed.)
相比宗教信仰這種意識形態(tài)上對于世界的理解,我更喜歡數(shù)學、物理學所揭示的理論。我認為這些通過大量的研究、做實驗、實際觀測等等,所得出的結(jié)論,有更為嚴密的邏輯,更加具有說服力。
BBC的記錄片《萬物與虛無》就非常對我的胃口,盡管本人在學生時代的理科成績極差,但這部紀錄片還是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個小時看了2遍,也算領(lǐng)悟到其中的一些道理。
起初,人們的認知里,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后來有了“日心說”,又觀測到了“太陽系”,再到后來的“銀河系”、“仙女星系”,直到慢慢發(fā)現(xiàn),這些,僅僅是宇宙中極為微小的一部分。
而我們所知的宇宙的起源,來自于一百多億年前的,極其微小的量子漲落。宇宙大爆炸之后,一直在不斷地膨脹,也是我們目前所能知道的“萬物”。如同從虛無誕生出萬物,而當這個膨脹的過程足夠長,萬物也將歸為虛無。
經(jīng)過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shù)學家等等無數(shù)人類的努力,得出包括“宇宙大爆炸論”在內(nèi)的種種理論。在我看來,已經(jīng)很接近于宇宙的真相。
當人類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的時候,我們所知道的越多,但也會越發(fā)覺得,宇宙有太多未解之謎,人類是多么的渺小,又是多么的奇妙。
既然已成為茫茫宇宙中的一個存在,那我們就是獨一無二的。死亡也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個開端。我們是萬物中的一粒塵埃,也終將歸于虛無,而虛無,又將造就萬物……
只有現(xiàn)在存在的這一刻,于我們是最為重要的
西方科學家在探究真空的過程中,逐漸揭示了宇宙起源。
科學家的魅力是想象力、巧妙的實驗和嚴謹?shù)臄?shù)學。人類對“虛無”的探索里程碑無外乎依賴于以上三者。
首先的一個觀點是,這世界不存在虛無。比如,我們堵住吸管后,吸管會癟進去。
當然,水銀柱實驗很輕易制造了“虛無”。逐漸地,科學家揭示了“空氣是有重量的”,“越高空,空氣越稀薄”。那不存在空氣的地方,是否就是虛無的存在。
但是,光能穿過虛無呀,雖然聲波不可以。于是大家猜測,光以太是光傳播的媒介,那么宇宙便不是虛無的。因為光能穿梭于宇宙,那么宇宙該被光以太填滿。然而,證明存在光以太的實驗沒有成功。是實驗失敗了嗎?還是根本不存在光以太?
聰明的愛因斯坦解釋了光不需要介質(zhì)來傳播。
接著,量子力學登場了。在量子力學的研究中,科學家們不僅證明了虛無中存在物質(zhì),更由此揭示了宇宙起源(的有證據(jù)的猜測)。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通俗來講是說在量子世界,速度和位置(能量和時間)無法在同一時間準確知道。這揭示了在真正微小的時間內(nèi),某些東西可以無中生有,再有中變無,小的能量不斷出現(xiàn)與消失。但這些東西是什么?
物理學的兩大基石,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描述微觀世界的量子物理學,都在描述宇宙運行,但無法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狄拉克結(jié)合了二者,根據(jù)公式推理得到了反物質(zhì)的存在。
于是,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提到的在真空中無中生有的物質(zhì),可以是粒子與反粒子。一個粒子從真空中出現(xiàn),伴隨著一個反粒子的出現(xiàn),當它們相遇后迅速湮滅并爆發(fā)能量,將能量歸還于真空中。
虛無的畫像被更新了。真空中不存在虛無,而充滿了量子漲落。后續(xù)科學家的實驗,證明了真空中存在的能量活動。
現(xiàn)在的觀念認為,宇宙起源便是量子漲落的結(jié)果。在時間誕生之初,宇宙從真空中出現(xiàn),產(chǎn)生無數(shù)的物質(zhì)與反物質(zhì)。幾乎全部的物質(zhì)與反物質(zhì)都湮滅了,每十億個物質(zhì)會留下一個物質(zhì),構(gòu)成了現(xiàn)在的世界。物質(zhì)與反物質(zhì)湮滅產(chǎn)生的能量,成為大爆炸的熱量。
我們大概是物質(zhì)與反物質(zhì)湮滅過程中的殘骸。
我們以為的虛無,可能創(chuàng)造了萬物。
知乎上有人提問,“時不時會突然產(chǎn)生對死亡的恐懼,特別是在夜里,一想到幾十年后就不在這個世界,哪怕是一百年以后的事也不得而知,就會有一種深深的恐懼。”
曾經(jīng)有那么一段時間,我也有過和提問者相同的恐懼。那段時間,我很怕那個無法逃避的結(jié)局,害怕身體消失,害怕意識消失,無法想象自己不能運動、不能思考,感知不到周圍的世界,心底涌出原始的深深的恐懼。于是我日夜思索應對之策,后來,似乎是想通了。
“我開始學著接受老去,接受死亡,雖然思想還在徘徊斗爭中。經(jīng)常想到人生的終點,這讓我更懂得珍惜當下,珍惜身邊的人,我們都是匆匆過客,從虛無中來,互相陪伴幾十年后,又將重新回到虛無,這偶然的短暫的陪伴,是彌足珍貴的,是支撐我們在這個世界存在的巨大勇氣。在我們逐漸衰老甚至行將消失的時候,有親人在,我們會勇敢很多。生命的長度是無法改變的,但我們可以努力增加生命的廣度和深度,去做更多喜歡做的值得做的事,去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這樣,才會不虛此行吧。”2017年,我寫下了這么一段話。
看起來豁達了不少,但智性上的改變是不可靠的,在睡前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時,還是會從迷糊中瞬間驚醒睡意全無。還是沒有想通。
后來,一場突如其來——其實也是在劫難逃的變故,讓我墜落到了人生的谷底,一度徘徊在死亡的邊緣,卻也讓我徹底顛覆了對死亡的認知,不再恐懼死亡,更不再恐懼任何事。
那段時間暗無天日,我每日在陰霾中徘徊,對任何事物都失去了興趣,包括最喜歡的電影。我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一個月暴瘦二十斤。每天過的生不如死,如同一具行尸走肉,就差停止呼吸了。
幸運的是,我讀到了克里希那穆提的書,接觸了冥想,隨之養(yǎng)成了時時覺察的習慣——覺察當下的自己,覺察當下的世界。
慢慢地我意識到,我們擁有的只有當下,我們只存在于當下,過去、未來,都只是腦中的幻象,包括你恐懼的死亡。
死亡是一定存在的,不能否認,那是個誰也無法控制、無法逃避的東西,就像你的出生、成長,就像天空的陰晴變幻,就像草木的榮枯,你要恐懼這些自然的東西嗎?死亡是個將來會發(fā)生,但并不在當下的東西。
覺察你所處的當下。感受你的呼吸,指尖碰觸物體的感受,皮膚接觸衣物的感受,各個臟器的感覺,腳底的觸覺,全身受重力吸引下墜的感覺;你聽,敲擊鍵盤的啪啪聲,周圍人們的話語聲,窗外樹葉的嘩嘩聲,鳥鳴聲,遠處車輛駛過的聲音,攤販的叫賣聲;你看,眼前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電腦屏幕發(fā)出柔和的光,黑色的塑料鍵盤,方形的筆筒插滿各式各樣好看的筆,白色的臺燈,橡木紋的桌面,巨大明亮的窗戶,翠綠的樹葉,藍的像水洗的天空;覺察你腦中的念頭,一個一個爭先恐后地跳出來,隨即又消失,如同觀看視頻時的彈幕,一隊隊地從你腦中飄過……慢慢地,你感覺和周圍的世界,甚至和整個宇宙,融為一體,不分彼此。
如果此時“死亡”在你腦中出現(xiàn),覺察它,覺察你對它的恐懼。你發(fā)現(xiàn),它只是你腦中的一個念頭,一個意象;這個念頭造成的恐懼,只是身體某個部位的感受,覺察一會兒,感受就消失了。
當下的你,和宇宙是一體的,甚至在將來,在你死亡之后。死后我們會化為灰燼,化為分子、原子、基本粒子。而這個當下,我們又何嘗不是一堆基本粒子呢?作為基本粒子,自宇宙大爆炸之后的很短一段時間產(chǎn)生后,我們又何曾消失過?
現(xiàn)代物理學告訴我們,基本粒子未必是電子、光子、中微子、夸克等等實體的東西,也許會是一段不停波動的能量“弦”,在波動之中,能量和物質(zhì)相互轉(zhuǎn)換,萬物歸根結(jié)底也只不過是一堆能量。
測不準原理和狄拉克方程告訴我們,真空之中是可以憑空產(chǎn)生能量和物質(zhì)的。我們的宇宙便是在一片空寂之中,由量子漲落憑空產(chǎn)生的。我們生活的空間,每時每刻都在產(chǎn)生物質(zhì),隨即又消失。如果不考慮時間的尺度,我們的宇宙,包括宇宙萬物,都只是虛空之中的靈光一現(xiàn),隨即消失。我們都處在這個消失的過程中。
我們本來就是虛無,最終也會歸于虛無。就像念頭,本來就不存在,偶爾閃現(xiàn)一下,你就把這個偶然閃現(xiàn)的小東西當成宇宙真理了,就如同你把這個虛幻的世界過的無比真實?!八劳觥?,只是你靈光一現(xiàn)的小小念頭罷了,何必太執(zhí)著于此。
嘗試覺察自己和周圍的世界,活在當下,開放地接受萬事萬物,你將不再恐懼任何事。
退一步說,即使你做不到活在當下,仍舊執(zhí)著于把腦中神經(jīng)細胞閃現(xiàn)的電信號——你的念頭,視作宇宙真相,那么,以你有限的智慧,又怎么能揣測生死的奧秘?你無從知道死亡之后會發(fā)生什么,又如何斷定那是一個令人恐懼的歸宿?只是你的意識在作怪罷了——是意識不想消失而已。你把意識當做了你,做了意識的奴隸。
你,由基本粒子組成的你,是萬物,是你身處的宇宙。你將和宇宙同生,永遠都不會消失。其實,我們又何曾存在過?
從無中生有,億萬年前死去的恒星的殘骸變成了我們,人類的存在就是宇宙了解自身的方式。太好看了,超治愈,強烈推薦
我時常想,在某一個教育發(fā)達的,不捆綁泛學科的平行宇宙里,我會否有機會去讀物理系……研究人與社會不如縱身跳入星空…如果回到137億年前,尚未膨脹的宇宙里,能看見所有的所有的星系的時刻,如同2001里炫目盛大又怪誕的迷幻鏡頭,讓人忘記自己只是渺小和虛無,仿佛萬物只為我而來。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在我剝開一顆百香果的時候,一場宇宙大爆炸在我掌心發(fā)生,每秒一萬億年。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啊 宇宙包含太多哲學真理 不斷膨脹的宇宙就像不斷膨脹的人類 最終結(jié)果就是消失殆盡...
圓了我看那么多年關(guān)于宇宙的雜書后始終無法接觸相關(guān)理論的形象的夢想。ps. 多認知宇宙的存在和變化,有利于提升一個人裝逼的境界。
從顯微鏡下的病毒,到望遠鏡中的星系,可見世界共享著相似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與運行機制。常識中以為的虛空,其實無時無刻不充斥著量子漲落?!拔覀兊挠钪嬷皇桥蛎浟嗽S多倍的量子世界。Nothing really has shaped everything.” 所謂一沙一世界,也許并不只是詩人的浪漫和佛家的禪機…
正在翻譯此片的我被震撼哭了
看過一集,真心第一次覺得物理那么浪漫又美好。突然有了看這類書的好奇心。這是以前沒有過的。我們是量子漲落留下的意外結(jié)果。
拍的這么唯美,其實說的炒雞簡略啦......................還是翻翻書更好。
21.2.8 先看了虛無后看萬物。實在符合心境,有天意。
太陽系僅僅是宇宙的一粒沙,人類不過是這粒沙上的小小微塵。然而我們卻有幸能夠通過自身的能力,窺見、研究整個宇宙的全貌,猶如一粒沙可以去知曉整個沙灘。說明,從萬物創(chuàng)生以來,宇宙、造物者、大自然,就已經(jīng)賦予了萬物領(lǐng)悟本質(zhì)、本性的智慧。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everything與nothing,原來并非非此即彼。萬物偉大又渺小,剎那又永恒。
以普通人看得懂的方式講述
高興地向我男人介紹量子漲落,沒想到他早就知道了,是不是其實全世界都知道,丟臉。
宇宙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他竟然是可以被人類理解的。
太陽系是沙灘上的一粒沙。面對浩瀚奇跡,個人的情緒真的毛都不算。只要對宇宙抱有好奇和驚嘆,活著的每一刻都好珍貴!能夠仰望天空之奇幻,做條學術(shù)狗暢游在知識的海洋中是那種一旦體會過就出不來的至高無上的幸福。說出來不怕笑話,前幾天晚上看書看到半夜,求知欲膨脹到激動失眠…被自己蠢哭了
we are nothing
物理學最終回歸到數(shù)學公式上的表達 形而上回歸到哲學 形而下回歸到數(shù)學 太有韻味了 而這韻味又是文學性的 正如紀錄片中的比喻 數(shù)學方程式中的每一個符號都是最大范圍的隱喻 最終凝縮而成的公式也是一個浪漫的俳句
繼續(xù)漲知識,好多地方即便用非數(shù)學方式講了,我的腦子還是要轉(zhuǎn)好久都沒懂= = 不過看起來還是很震驚的,尤其是第二集,簡直大開眼界
引用評論“還是亞里士多德贏了”
量子力學毀三觀,太像玄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