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這是一部并不典型的偽紀錄恐怖片,如果抱著看恐怖片的心態(tài)來看本片可能會失望——就像我一樣。在觀看之前,我其實已經做好了被狠狠嚇到的準備;但這件事并沒有發(fā)生。影片大多時間只是懸疑與不安,并沒有刻意制造驚嚇的要素。
電影講述一個女孩在湖中游泳失蹤后被發(fā)現溺亡,整個家庭在居喪中陷入不安、猜疑與妄想。與此同時,家人發(fā)現自家出現各種異象,一切仿佛都在暗示她并未離去。家人迫使警方重新開棺驗尸,而驗尸報告卻證明女孩確實已經離世。接著,女孩的兄弟承認視頻是自己偽造的;可是更多無法解釋的事情相繼出現……
隨著劇情發(fā)展,電影多次反轉,將背景從基于個體經驗的恐怖故事發(fā)散,轉向更加含混而曖昧的社會問題。盡管故事最后仍是每個人走向更好生活、彼此坦誠的老生常談;但電影恪守本分,保留了超自然解釋的可能性。我喜歡這部電影的一點是:電影并未回避自己故事在恐怖上的局限性,而是試圖通過對現實處境的刻畫、故事邏輯的隱喻聯系增加厚重感,這使得本片在不安懸疑之余,有種揮之不去的呢喃與雋永。
本片利用隱喻串聯不同故事片段,彼此聯系卻又相隔萬里,給人欲說還休的遐想,增添了許多藝術性。這一點在結尾的段落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影片通過跳接的方式將女兒與母親的催眠片段相互勾連,讓過去與未來隔空對話;在結尾一家人搬家的空鏡中穿插兒子此前偽造的圖像,混淆這一地點的現實與虛假;而在最終呈現手機視頻這一逼真而驚悚的畫面前,畫外音是女兒日記里對自己無助、不祥的異化感的描繪,此刻具體發(fā)生的故事仿佛成為抽象概念的詮釋,而隨后的驚嚇鏡頭仿佛一聲當頭棒喝。
正是通過這樣的隱喻設置,我們重新審視本片才得以驚訝地發(fā)現,作為幽靈的女兒并不只是一個具體的恐怖故事,這更是對她長久以來生存狀態(tài)的真實隱喻。不止是女兒,這種狀態(tài)也同樣發(fā)生在這個家庭的每一位成員上。影片通過采訪,細致入微地描繪了這種破碎而搖搖欲墜的人際關系:彼此貌似親密卻各懷心事,日常生活中拒身邊人千里之外,在家庭中也難以相互傾訴。注意到這一點后,再觀察影片中同事、朋友、靈媒、教堂的設置,就可以發(fā)現故事刻意構建出一個難以忽視的情感真空:無論是親情、友情、愛情還是宗教或神秘學的力量,在這種人際關系的隔膜疏離中統(tǒng)統(tǒng)失去了撫慰人心的效果。或許影片中反復出現的延時風光攝影也是為了強化這種感受:在斗轉星移的世界中,脫嵌于社會的人們是如此渺小而孤獨。
偽紀錄片總是希望通過某種途徑與媒介發(fā)生關系?,F在的偽紀錄片往往討論互聯網、電子設備與新媒體傳播對社會的影響,而《蒙哥湖》攝于前社交網絡時代,主要還是聚焦于影像記錄的意義與真實性。我看的藍光碟中包括兩篇 Video essays,其中一篇談了很多有關鮑德里亞的擬像與超真實。具體到情節(jié)上,電影中的兒子為了證明逝者仍存在,偽造了很多錄像視頻,這些內容支撐了電影前半部分的不安感。就事論事地討論視頻的真實性,固然能讓人聯想起一系列社會事件中關于偽造視頻引發(fā)的公眾憂慮(電影中他們也確實遭受了大量非議);但有必要指出這背后常被忽視的另外一層:難道在沒有經過偽造的原始錄像中呈現出的,暴露在鏡頭記錄以及他人視線當中的我們,就一定是真實可信的嗎?
在發(fā)現錄像帶、發(fā)現日記本、發(fā)現被埋葬的舊手機之前,家人很難想象去世的女兒竟然還有為他們所不知道的一面。而在家庭中發(fā)生的種種難言之隱,也相繼通過不同的方式作用在兒子、母親、父親身上,讓他們陷入對朋友、同學與身邊人的緘默與隱瞞自我中。偽紀錄片很好地呈現了家庭成員在鏡頭前的隱忍,而這正是他們每天習以為常的生存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所記錄的畫面,身邊人認知中的印象,又有多少是全面而真實的呢?可恰恰是這些被記錄的視頻與他人對自我的認知聯系起來,構成了對一個人的認識與評價。
在這個過程中,真實的自我很可能是被壓抑、被隱藏的。因此縱使視頻記錄的畫面生動逼真,呈現的卻未必是真相。人們希望的真實只是他們認為的真實,這其中可能意味著更大的虛假。電影也在某種程度上詮釋了這一點:影片通過反復剪輯呈現此前錄像帶中女兒鮮活、樂觀的形象,遮蔽現實中她正陷入焦慮與抑郁的真實困境。而故事中的兒子甚至選擇通過偽造視頻的方式,只是為了證明女兒的真實存在;最諷刺的一點是,這些偽造的視頻如此奏效,甚至讓見到尸體的父親都懷疑自己:視頻與面前的女兒,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
從這一點出發(fā),我們或許可以對影片結尾中的視頻進行隱喻上的解讀:與其說視頻中的女兒是被一個別無二致、長著一張無生氣臉的自己的分身 (Doppelg?nger) 所驚嚇;倒不如說這是一個他人眼中樂觀開朗、被認知與媒介所扭曲的女兒,因目睹自己無法掩飾焦慮與憂郁的真實面目所驚嚇。而正是那個瞬間讓她察覺到了自己實際上已經病入膏肓,無法繼續(xù)扮演過去的形象。一個真實潰爛著的自我突然浮現,成為唯一的驚嚇點;而那些美好矯飾的過去,也就此被埋藏在蒙哥湖岸。
然而往事并不如煙。在影片結尾,一家人釋懷女兒的離去,決心離開此處重新開始,在故居門口揮手告別時,鏡頭聚焦到故居窗中女兒模糊的鬼影。它仿佛暗示著過去所發(fā)生的一切——無論真實還是虛假,歡笑或是悲慟,都會被深深銘記,無法抹去。當你不自覺地想起,逝去的創(chuàng)傷經歷永遠在那里等待浮現。
家是家庭成員共同生活的空間,也是絕大多數經歷與回憶的發(fā)生場所。影片結尾處眾人對過往記憶的釋懷與對故宅的告別似乎相互聯系,具有強烈的同構感。若以這種角度繼續(xù)思考,將故居看作家庭成員的記憶宮殿,那么女兒逝去后房間內的喧鬧或許象征著家庭成員因女兒而心神不寧。房間中女兒的幽靈象征著家人內心情感的具象化,她在家人的記憶中不斷逡巡游蕩。電影中經常呈現室內的空鏡,持鏡者以一種極其緩慢平滑的方式運動,并且從來沒有打開房門的鏡頭:這顯然是在模擬幽靈的視角。
類似地,靈媒對女兒與母親的催眠也總以讓她們想象自己走入故居開始,這暗示著讓她們檢查自己的記憶;而讓母親進入女兒的房間,則是更進一步檢查自己和女兒的記憶。女兒渴望修復與母親的關系,母親渴望與女兒溝通,而雙方對彼此的記憶卻都冷漠而堅固:
靈媒:「誰在那里?」
女兒:「是我的媽媽……」
靈媒:「她對你說了什么?」
女兒:「她什么也沒說?!蚁胨恢牢以谀抢??!?/p>
母親:(小聲呢喃)「愛麗絲不在這里。她不在這?!?/p>
靈媒:「現在呢?你對她說話了嗎?她在對你說話嗎?」
女兒:「不,她要走了。……她離開了這里?!?/p>
發(fā)生在兩個時間線上的記憶在這一刻彼此交織。母親對女兒的忽視,女兒對母親的被動與冷漠,共同導致了錯誤的假性親密關系模式:家人之間可以進行共同的家庭活動、談天說笑,卻無法分享彼此的內心,心門緊閉。同樣地,女兒也對父親和兒子進入房間時說“Get out”,一次是在兒子的錄像中(當時女兒正在寫自殺日記),一次是在父親的幻覺里;這種粗暴的主張拒絕了進一步溝通,使得雙方的關系只能維持表面上的親密。
萬幸的是,在電影最后,經歷幾多風雨后的家人(包括靈媒)終于釋然面對現實,并且彼此坦誠,漸漸走出了失去女兒的陰影。壓抑了一整部電影,皆大歡喜的結局多少也會讓觀眾如釋重負吧。
———
看電影時想到的額外幾點。
首先,我看的恐怖片不是很多,印象中很少看到過將恐怖故事反轉成虛構捏造的(國產恐怖片除外);即便有反轉,也是利用敘述圈套在結尾交代而非完全打假,畢竟這無異于給自己的類型拆臺。因此,本片的嘗試還是十分難能可貴的。豆瓣上對本片存在很多“不恐怖”的爭議,因為這其實不是一部典型意義上的恐怖片。Death of a Vlogger (2019) 可能對本片的劇情設計進行了借鑒,講述了一個網紅主播自導自演“狼來了”的鬧鬼故事;但是想要表達的內容更多,涉及到的社會話題也更多,有些喧賓奪主的嫌疑,因此在恐怖方面只能靠生猛的 jump scare 找場子,沒有本片的畫面表現那樣克制。
此外,本片存在大量室內空鏡,大多是關于走廊或房門外的幽暗場景,有時遠處會有隱約的燈光;鏡頭移動緩慢而平滑。這種怪誕的風格與近年來流行的閾限空間有些類似,容易引起觀眾懷舊、不安與憂傷的情緒,用來描繪居喪的記憶十分恰切。將這種風格運用到極致的可能是 Skinamarink (2022),但是太過實驗性,幾乎沒有任何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大部分的小驚嚇大多出自對照片、錄像的過分發(fā)掘。通常是呈現一張照片,大幅度放大其中不被人察覺的某處,暴露出該處的詭異特征。這種技法可能在日本恐怖節(jié)目中的運用較多,對“心靈寫真”與“心靈動畫”的呈現與之類似。不過日恐中這一技法通常會伴隨鏡頭放大到極限后的詭異音效,達到驚嚇程度的最大化。而在本片中這樣的鏡頭往往十分含蓄,不能使觀眾的情緒跟隨釋放,傾向于不斷積累不安。Savageland (2015) 就是一部純粹用攝影底片講述的恐怖故事,放大驚嚇的技法與本片十分相似。
影片的結尾彩蛋提供了支持“女兒幽靈說”的更多證據:幾處被兒子精心編輯過的視頻與照片,其實在更偏僻的角落中都存在未被察覺的鬼影。這種反轉不知當年來看算不算別出心裁,但如今類似的方式在一些日本恐怖電視電影中很常見了。這些小成本電視電影大部分是拾得錄像拼盤,在原本劇情之外故意穿幫,插入一些計劃外的恐怖內容,假裝攝制組在無意間拍攝到了真實的靈異事件。對于本片這一彩蛋有人覺得畫蛇添足,我覺得還是見仁見智。
我觀看的藍光碟中提供了刪減花絮,它展示了故事原案的另一幅面貌:本片最開始的版本很可能像絕大多數偽紀錄拾得錄像一樣廉價。故事存在一條手持DV的錄像線索,記錄了家人在女兒下葬后遭遇到的靈異事件。比如,家人回家后發(fā)現房間內一片狼藉,被人蓄意破壞;下葬后的第十日陰雨天,家中鬧鼠災,堆積了大量老鼠尸體;以及典中典女兒背對鏡頭,深夜佇立在床頭凝視熟睡中的父母。這些橋段實在太過俗套,并且完全消去了現在故事中的神秘感。但也不乏具有新意的片段:女兒在鏡頭前跟隨錄像帶的故障出現臉部畸變,并且已經超出了《咒怨》電視報道中的輕微錯位,所有的面部器官都被扭曲,讓人想到《不安的種子》或者 BLUE_CHANNEL: THALASIN 中的怪異面龐。
總的來說,影片的完成度相當不俗;靈異畫面乍看觀感平平,但越仔細觀察越讓人不寒而栗,后勁十足。但仔細看完全片后仔細思考,將本片中的靈異事件視為對人際關系與居喪的隱喻似乎也并無不可,正是這種富于暗示的含混與神秘讓本片變得精致厚重。抓住最微小的希望陷入偏執(zhí)妄想的現實逃避,或是人際關系表層含情脈脈下的冷淡隔膜,這些更加真實而瀕臨崩潰的環(huán)境氛圍比起女兒游蕩喧鬧的鬼魂,或許對這個家庭來說要更加沉重。
特別提醒寫在上面:片尾出字幕千萬別急著關掉!要看到最后一秒!不過,本片只推薦給有耐心的觀眾。 比較特別的偽紀錄片,完全按照類似于《走近科學》的探索類紀錄片的方式拍攝。全片幾乎都比較平淡(只有一個略微驚悚的鏡頭),就是對各個關系人物的反復采訪,還有很多空鏡頭。但是,穿插的“靈異”錄像和照片,一直放大放大,又長時間定格,有一種模糊的驚悚感。整部片一直給人一種隱藏在“平靜湖面下”的驚悚。 看本片需要一定的耐心,看完還是會覺得挺不錯的。導演很“狡猾”的將“偽真相”和“真相”放在一起,利用人類的“思維定勢”進行誘導,而將真正的“真相”放在電影最后出字幕的時候才揭開!真是細思極恐啊! 實際上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沒有人真正關心女主,家人的疏離也是女主死亡的原因之一。女主即使死了也還是孤獨的呆在角落。父母都是通過死亡后的調查,才發(fā)現女主不為人知的一面。結尾處母親和女兒跨時空的通靈蒙太奇,本以為會來個感人片段,結果依然沒有溝通上,讓人難過。
我個人很喜歡這部電影,當故事本身挖掘出越來越多的秘密的時候,它就變得不再僅僅是一個有關鬼魂的靈異事件。電影視角是尤為值得稱道的,在整個形式中,它或許是唯一客觀而中立的,有時它與劇中人物的講述切合、有時相悖、有時又莫衷一是,如何理解這些靜謐的空鏡,在乎觀者自心。
瘆人又溫暖還有點憂傷
沉郁的氛圍,星點的光影,昔日的相片回憶,幾段模糊的影像,串聯起了一位藏著心事,郁郁寡歡的青春期少女的點滴,影片不是靠著jump scare來嚇唬人,而是用一種緩緩道來的紀錄片方式,靠著旁白和一些模糊的影像卻給人一種不寒而栗的感覺,在蒙哥湖,在在那一晚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我們至今未能得知,只是知道的是那位少女,她很傷心,很難過,有著不可傾訴的秘密,也在害怕親人的離去。影片的最后一家人最終釋懷搬離了老家,拍下了最后一張照片,而窗臺邊卻浮現出了一個鬼影,是女孩?還是...只能留給觀眾去想象。
紀錄片形式,但過于冗長的任務敘述有點無聊,做的很精致的,照片運用較多,質疑鬼魂。
真正意義上的偽紀錄片而不僅是found footage,強大地展現了用細細的藍線的手法拍恐怖片的能力,極度不安氛圍中的抽絲剝繭下是一個悲傷而孤獨的故事,片尾字幕全部出完之后的最后一幕則直接嚇尿。
我操 稀爛
偽記錄片手法= =
類型片其實挺忌諱“有心”的,因為十有八九都會顯得多余或者矯情,但這部片子的在情感方面的表達值得肯定,雖然很難不讓人覺得作者從《雙峰》第一季那里借鑒了許多。
偽紀錄,恐怖
我一直在那兒,但你們卻看不見我.
近期看過的真有點被嚇到的偽紀錄恐怖片,而且結局如此《變形記》立馬提升了高度
很好看的一部片子啊 就是中間一小部分有點悶節(jié)奏清晰 劇情合理 也有很多驚悚的地方 比如拍攝到自己的溺水的亡靈個人覺得這個故事挺悲傷的每個人都必須要往前走 不論失去了誰都必須向前看最后一句She's gone 簡直戳心這電影最大的亮點是音樂和音效,與畫面配合得相當完美
故弄玄虛
那段手機視頻確實有被嚇到
我靠這嘛玩意兒啊
女孩的名字叫Palmer,是個看片的理由~~女孩生前的冥想里看見媽媽卻不為媽媽看見,女孩死后媽媽冥想時走進女兒的房間卻以為空無一人,這種對至親之人invisible的絕望+時空錯置遲來的理解,真很賺人淚(又找到了一個《鬼入侵》的創(chuàng)意來源)。家里的鬼,是生前被家人環(huán)繞卻深感無助,死后挾帶秘密又無所適從。世上沒有鬼,才是最悲傷的鬼故事叭
觀影過程挺滲人的。當種種隱情隨著錄像的揭秘與人物的追訪而呼之欲出時,故事便不再拘泥于靈異本身,而是轉向一種看似溫情實則疏離的家庭關系。這種陌生與無助,大概就是連死后的殘留身影也只能在邊緣處像局外人那樣悲傷地凝望著,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吧。陰魂不散的不只是鬼魂,還有無所適從的人心。
這就是一集關于超自然事件的《探索發(fā)現》節(jié)目?!铩?/p>
20.12 滄海遺珠|近幾年流行的family horror應學習此片|拍攝的顆粒感非常舒適|音樂音效及空鏡頭拍攝太美了|壓抑住的未能表達的情緒的完美影像表達|年度最愛
我超愛!最后母女心理治療的隱喻簡直神了。人和人之間那種刻骨的隔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