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懦弱、勇敢、堅定、沖動、自私、信念、依賴、保護、積極、消極。。。
弱小又偉大,復雜且單純,無力而有能量
無關歷史,全是人性
偏見、懦弱、勇敢、堅定、沖動、自私、信念、依賴、保護、積極、消極。。。
弱小又偉大,復雜且單純,無力而有能量
無關歷史,全是人性
(題外話)片尾包豪斯風格的動畫設計,讓我似乎突然get到了藝術的本質(zhì),在于能量。
01:37:39,370 --> 01:37:40,330
我有一把手槍
I have a pistol.
我或許有機會跟他短暫獨處
I might get a moment alone with him.
1337
01:37:43,200 --> 01:37:44,160
別說了
Stop it!
你別犯傻
Don't be stupid.
我會把文件帶到倫敦 會有改觀
I'll take the document to London. It will make a difference.
-可能會進行更多會談 對
Probably more talking, yes.
01:37:52,120 --> 01:37:54,040
-對 更多會談 -我必須抗爭
-Yes, more talking. -I have to fight.
1342
你不用抗爭
You don't have to fight!
1343
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生活的時代
We don't choose the times we live in.
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如何回應
The only choice we have is how we respond.
1345
-你不用抗爭 保羅 我們得談談 -我必須抗爭 我…必須抗爭
-You don't have to fight, Paul! We don't. -I have to fight.
1346
-不 你不用 不用 -不 這是我的責任
-We need to talk! We need to-- -I… have to fight!
1347
你明白嗎
-No, you don't! No! -No! It's my responsibility! Understand?
1348
否則 我還不如一槍崩了自己
-Your responsibility? -Or I may as well blow my brains out.
1349
還有其他辦法 可以會談、討論…
There are other ways of doing things! Talk, discussion--
1350
-沒有別的辦法了 沒有 -總是有希望的
-There's no other things, no. -There's always hope!
1351
希望就是等著別人去行動
Hoping is waiting for someone else to do it.
我們不抱希望反而會更好
We'd all be much better off without it.
1353
01:38:42,540 --> 01:38:43,540
我會想念你的
I'd miss you.
1354
永別了
Goodbye.
德國外交官保羅·馮·哈特曼 的原型
Paul von Hartmann was an individual invented by author, Harris, who wrote the book that the film is based on.
Harris based Paul’s character on German lawyer and diplomat, Adam von Trott zu Solz, who studied at Oxford, joined the Foreign Office, and later advocated the resistance against Nazism.
Adam von Trott zu Solz Lived: Aug 09, 1909 - Aug 26, 1944 (age 35)
休·萊格特 的原型
Hugh is not a real person either.
It is established early on that Paul and Hugh were fellow students at Oxford, similar to Adam’s connection with Oxford student, Alfred Leslie Rowse, in real life.
Alfred Leslie Rowse (4 December 1903 – 3 October 1997)
The pair established a friendship as students, however, their relationship thinned over their views on German philosophy, similar to how Paul and Hugh don’t see eye to eye over their views on Hitler in the Netflix film.
蘇臺德土地上自古以來就生活著德意志人。剛上臺的元首僅靠外交手段,就從列強手里收復了德意志人的領土。
2022年09月23日,王部長會見布林肯,商討臺灣問題。雙方認為會晤是坦誠、建設性和重要的,同意繼續(xù)保持溝通?!催_成任何共識。
看來帶英的綏靖病,可能沒有遺傳給大兒子。人家還是知道教訓了的。
關于“綏靖政策”
記得高中的世界近現(xiàn)代史教科書上只有短短的一小段話,大意就是在希特勒侵略野心急劇膨脹的情況下,英法德意四國元首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出席的情況下,在慕尼黑達成秘密協(xié)議,將蘇臺德區(qū)“和平”移交納粹德國,史稱“慕尼黑協(xié)定”。
我們的歷史評價里,對其評論基本是負面的。但從當時英法的國際國內(nèi)環(huán)境看,也不能簡單的一棍子打死。
與專制國家的內(nèi)政服務于外交的模式不同,近代西歐逐漸民主化以后,外交逐步的成為內(nèi)政的延申,國內(nèi)的民意和支持率才是政客們的關注點。經(jīng)歷慘烈的一戰(zhàn)后,英法等西歐國家普遍厭戰(zhàn)情緒高漲,在德國沒有明顯的越過“紅線”的情況下就刺激德國或者對德宣戰(zhàn)都很難得到廣大民意的支持,很可能被定義為戰(zhàn)爭狂,出現(xiàn)戰(zhàn)爭還沒打起來就被自己民眾選下去的尷尬。
所以,外交上的綏靖政策恰恰是國內(nèi)反戰(zhàn)情緒的一種表現(xiàn),后來某些史學的觀點把二戰(zhàn)爆發(fā)的根源部分歸因綏靖政策,而且忽略英法當時的國內(nèi)主流民意單純解釋為軟弱外交行為,有點不太客觀。
關于納粹德國的排猶運動
世界近現(xiàn)代史課程里,會提及納粹德國在二戰(zhàn)期間對猶太人的系統(tǒng)性的種族滅絕,手段殘忍毫無人性,這也是戰(zhàn)后納粹被定義為反人類的非法組織的的重要依據(jù)之一。
但是被教科書忽略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納粹和希特勒早期都是通過民主選舉,以絕對的優(yōu)勢擊敗其它黨派和政治團體而登上德國權力的核心位置的。甚至直到二戰(zhàn)中期,希特勒和他所領導的納粹黨都擁有著很高的國內(nèi)支持率。
反猶排猶并非始于二戰(zhàn),早在納粹黨興起之前,整個歐洲甚至包括英法荷比等國,對猶太人大多持較負面的態(tài)度,其中原因就不贅述了。1929年的經(jīng)濟大蕭條,讓普通德國人對擅長玩金融的猶太人的反感達到了爆發(fā)的邊緣,希特勒和納粹黨也敏銳的捕捉到了德國民眾的厭猶情緒,為了獲取更大的支持率,不但順應這種民粹情緒,還適時的火上澆油推波助瀾。
在納粹黨牢牢掌握了德國軍政大權以后,繼續(xù)推行更加嚴格更加系統(tǒng)化的反猶政策,這個時候已經(jīng)很難辨別反猶究竟是手段還是是目的了。
關于希特勒的“戰(zhàn)略模糊”
其實早期剛剛登上德國政治舞臺的希特勒,其國家戰(zhàn)略還是相對保守一些的,一段時間里他甚至一直把打敗法國當作類似于我們五六十年代提出的超英趕美那樣的宏偉的目標。但小胡子不希望納粹黨和德國人看出他的膽小,從而影響其政治號召力,所以在國內(nèi)公開場合里依然要不斷為德國軍政體系樹立天下第一武力值的信念。
對外,則實行戰(zhàn)略模糊的外交政策,簡單說就是不告訴周邊強國我到底想干什么,你們就猜吧。
合并奧地利之前,他非常擔心英法干預,甚至都不敢公開直接鼓動奧地利國內(nèi)的納粹親德勢力。結(jié)果后來幾乎一點阻力都沒有遇到就吞并了奧地利,打這時候起,希特勒就覺得英法可能就是個紙老虎了。
想占領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qū),同時又深深擔心英法等國阻撓,生怕吃不下去卡在喉嚨里時候還被英法聯(lián)合揍一頓,同時再被東邊虎視眈眈的蘇聯(lián)挖去一塊肉就更得不償失了。
沒想到英法國內(nèi)反戰(zhàn)情緒高漲,英法政府就先慫了,慕尼黑協(xié)定讓希特勒不但沒什么損失還獲利頗豐,國內(nèi)國際聲望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后來全面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其它地區(qū),說是納粹德國強占,其實也是當?shù)乩习傩瞻胪瓢刖偷募尤肓?,跟著隔壁強國混,怎么也不會太差吧?/p>
這時候希特勒和整個德國都認為英法實打?qū)嵉募埨匣⒘?,和蘇聯(lián)秘密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后,完全就不把英法放在眼里了,直接出兵踩了英法的“紅線”波蘭。
再后來納粹德國軍隊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橫掃北歐西歐,兩周半占領比利時,5天占領荷蘭,一天占領盧森堡,4個小時占領丹麥, 占領號稱擁有當時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也就用了不到六周。
雖然主要功勞歸功于德軍的先進戰(zhàn)術,但希特勒的戰(zhàn)略模糊政策也為其奠定了較有利的國際政治環(huán)境,直到進攻蘇聯(lián)起,才讓美英蘇不得不開始聯(lián)合。
二戰(zhàn)后,美歐等主要強國基本上都采取了較為清晰的國家戰(zhàn)略,甚至冷戰(zhàn)時期與美國西歐對抗的蘇聯(lián),也沒有采取模糊戰(zhàn)略的意圖,這也是冷戰(zhàn)始終沒有變成熱戰(zhàn)的原因之一。
時至今日,美歐諸國國民對于采取戰(zhàn)略模糊的新興強國,或多或少會產(chǎn)生一些天然的警惕和畏懼甚至敵視情緒,既有其自身的社會原因,也有部分是因為希特勒和納粹政權給他們留下的政策陰影面積太大了。
題外話
從整體上看,德意志民族的某些優(yōu)點顯而易見,整個民族特性就是務實高效專注,誕生了大量的音樂家哲學家科學家工程師。看過德劇《Dark》的觀眾最深的感受就是這個民族深入骨髓的那種邏輯能力和獨立思考意識。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理性且睿智的民族,在狂熱的民族民粹主義支配下,也做出了試圖統(tǒng)治全世界和種族滅絕的瘋狂舉動,可見民族民粹主義的危害有多大。
影片中張伯倫的形象很高大,他不惜犧牲自己聲譽,拯救天下蒼生。但是無論張伯倫動機如何,這都不是綏靖合理的理由。為張伯倫綏靖喝彩的人,是不是不知道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卑微命運,他們只能在會議室門口等著;是不是不知道捷克斯洛伐克最終被德國吞并;是不是不知道奧地利、波蘭等國民眾的境遇;不知道西班牙內(nèi)戰(zhàn);忘記了猶太人的悲催命運;更是忘記了1930年代的中國也是綏靖的犧牲品。為張伯倫綏靖喝彩的人,潛意識中的觀點是二戰(zhàn)必定爆發(fā),張伯倫延遲了悲劇的發(fā)生。如果戰(zhàn)前的領導人更有勇氣更有智慧,二戰(zhàn)一定會爆發(fā)嗎?壞人為所欲為,所謂的好人萎縮不前,難道會使這個世界更美好?
影片最后打出的字眼是 “THE EXTRA TIME BOUGHT BY THE MUNICH AGREEMENT. ENABLED BRITAIN AND HER ALLIES TO PREPARE FOR WAR AND ULTIMATELY LED TO GERMANY'S DEFEAT.”認為正是張伯倫的綏靖為英國獲得備戰(zhàn)時間,這是是英國最終獲勝的原因。那是不是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是蘇聯(lián)最終獲勝的原因?是不是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中國抗日最終獲勝的原因?
要想洗白可以,能不能換種漂白劑?否則很難悄無聲息地把一個黑人洗成白人。
但是這部影片還是很有張力的。德國男主角充滿了譚嗣同式理想主義的氣概。他參加了反抗希特勒組織,終于走到了元首面前,卻沒有拿出手槍。后來,女人問他:“你還想繼續(xù)嗎?!薄拔覀冞€有別的選擇嗎?!薄翱傆幸惶焖麄儠涯憬g死的?!薄拔抑??!边吜鳒I,嘴角卻有了笑意。這是對死亡的不屑。之前,朋友曾邀請他去英國避難求生,他拒絕了,說:“我愛我的國家”;“我們不能選擇生活的時代,但可以選擇如何回應?!霸谖镔|(zhì)主義洗禮之下,我們都失去了這種“我自橫刀向天笑“的氣概,面對法西斯陰狠的狼牙棒,又有誰敢挺身而出呢?四星給譚嗣同們。
在希特勒掌權后,德國的經(jīng)濟似乎在逐步好轉(zhuǎn),年均20% 的經(jīng)濟速度,業(yè)率幾乎為零,工業(yè)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不出五年,他就兌現(xiàn)了“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與面包”的承諾。
這種繁榮或多或少是建立在占有原屬于猶太人的財富之上,只是個表象,德國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間來得到長足的發(fā)展。那就去地廣人稀的東歐要土地,最好還是有人自愿把土地送給德國。
想要東歐,先得問問英法兩國答不答應。
希特勒先去探了探英法兩國的口風。1935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宣布恢復兵役制并擴充德國軍隊,包括建立凡爾賽和約中禁止德國擁有的海軍武器、裝甲部隊和空軍。并且當著世人的面撕毀了凡爾賽和約。
1936年2月阿道夫·希特勒宣布德國重新占領萊茵蘭非軍事區(qū)。
1938年2月,希特勒要求奧地利帝國完全聽命于德國,奧地利方面向西方列強需求幫助。
英國首相張伯倫宣稱奧地利不能指望其他大國的援助,華盛頓方面“完全理解”德國改變歐洲版圖的計劃,法國政府也表示無意干涉奧地利事務。
可能那個時候紐約巴黎倫敦也為奧地利亮燈祈禱了。
奧地利被“和平”吞并,成為德國的一個省。
既如此,那么問他們要下捷克斯洛伐克看看。
我們就通過《慕尼黑:戰(zhàn)爭邊緣》來看看英法德意四國如何在捷克的缺席下就把蘇臺德地區(qū)送給了德國,張伯倫的綏靖政策是怎么把希特勒的胃口一步步喂大的。
影片講述了《慕尼黑協(xié)定》的簽訂。
英國作為一戰(zhàn)戰(zhàn)勝國,日子其實并不好過,勝利并沒有帶來振興和發(fā)展,反而把維多利亞時期的儲備消耗殆盡,經(jīng)濟也是迎來了發(fā)展最慢的時期。日不落帝國也漸漸日薄西山。
鑒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造成的災難,張伯倫極端希望不惜以任何代價維持歐洲的和平。
1938年9月12日,希特勒以維護蘇臺德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利益為借口,揚言要對捷克斯洛伐克采取軍事行動,捷克斯洛伐克府立即實行軍事動員,歐洲戰(zhàn)爭大有一觸即發(fā)之勢。
年近古稀的張伯倫老爺子第一次坐上飛機,前往慕尼黑拉架。
“你別打,捷克那邊我去勸勸,捷克肯定講道理,會聽的?!?/p>
蘇臺德地區(qū)是捷克斯洛伐克境內(nèi)靠近德國講德語的地區(qū),原屬奧匈帝國。一戰(zhàn)戰(zhàn)敗后,奧匈帝國一分為三: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而蘇臺德地區(qū)被劃分給了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肯定不答應,蘇格蘭要脫英,你咋不讓呢?
老爺子說,那請捷克承擔起“挑起戰(zhàn)爭的責任”,到時候打起來了,我們和法國就聽之任之了。無可奈何之下,捷克只好同意蘇臺德地區(qū)的自治。
1938年9月22日,老爺子二次飛往德國,本意邀功,不承想這只是希特勒的開胃菜。這次希勒特要駐軍蘇臺德,不答應的話就“只好尋求用戰(zhàn)爭解決問題的途徑”。
1938年9月28日,在希特勒的好朋友意大利總理貝尼托·墨索里尼的召喚下,老爺子拉上他的朋友法國總統(tǒng)達拉第,三顧德國。
是夜,在捷克斯洛伐克缺席的情況下,英法德意四國舉行慕尼黑會議,商定把蘇臺德地區(qū)并入德國。
老爺子還不放心,翌日清晨,拖著老邁的身軀,簽署“英德宣言”,宣布兩國“彼此將永不作戰(zhàn)”,“決心以協(xié)商辦法”解決一切爭端。
這段張伯倫的洗白之詞頗具諷刺意味。
老爺子說他只能拿手頭上的牌去玩。
首先,這張牌本來就是捷克的,他也太不把自己當外人,拱手把捷克的土地讓與德國。
還有,在捷克問題開始表面化時,蘇聯(lián)方面曾通過公開或私人途徑,表達共謀保護捷克的對策。老爺子忌憚蘇聯(lián),壓根不帶人玩,這種“冷遇”在次年產(chǎn)生了致命的后果。
再者,德國本身也不是固若金湯。德國的某些高級將領已計劃一次軍人政變,倘若希勒特此時讓德國陷入戰(zhàn)爭的水深火熱,他們將拘留希特勒等納粹黨領袖。但老爺子卻使他們喪失了信息和影響力,現(xiàn)在,以后,都不會有發(fā)起政變更好的借口。
老爺子還說他不怕出丑。
老爺子也太給自己臉了。捷克領土喪失,世界政局不穩(wěn)定,這些已經(jīng)付出的代價,難道還不比出丑嚴重么?
既知希特勒是流氓,還在巴望流氓遵守所謂的“宣言”嗎?當流氓撕毀“宣言”時,老爺子又能團結(jié)誰?要知道當時在歐洲眾小國中,捷克算是兵力最精銳,部隊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了。連這樣一個有力的同盟國都可以棄之敝屣,等惡魔過境時又能團結(jié)誰?
其實老爺并不是一個完全意義上鴿派。與他在希特勒面前處處退讓不同的是,他在英國國內(nèi)說一不二。他只任用和自己觀點相同的人,甚至直接任用沒有黨派政治經(jīng)驗的人。艾登因為和他意見不合,被迫辭去外長的職務,接替他的是同樣支持綏靖的哈利法克斯勛爵。
還是說老爺子在期望萬一不出丑,會有的榮譽?
說個題外話,老爺子全名阿瑟·尼維爾·張伯倫,出生于一個政治世家。有個“別人家的孩子”的哥哥,奧斯丁·張伯倫。哥哥官至財政大臣,1925年因促成洛迦諾公約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老爺子對諾貝爾和平獎有沒有什么特別的執(zhí)念,我不知道。
慕尼黑協(xié)定為英法等國帶來了一年的和平,要說這一年英法兩國能夠大力發(fā)展軍事,集結(jié)盟友,提升戰(zhàn)斗力量,那或許希特勒在發(fā)起世界大戰(zhàn)前仍需忌憚三分??上в⒎▋蓢€沉浸在““騎兵遠征柏林”的神話中,任由希特勒發(fā)展德國的力量。
這一年的和平不過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張伯倫也憑借這一喪他國權辱自己國的協(xié)定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更為惡心的是,很快就有人提名希特勒為和平獎候選人。
電影虛構的兩位男主人公之一,保羅·馮·哈德曼初期是狂熱的德國民族主義者,相信希特勒可以帶領德國經(jīng)濟復蘇,雅利安民族的崛起。彼時的他,對猶太女友的擔憂不屑一顧。
等到納粹折磨他的女友時,他才想起不平則鳴。
你以為惡魔還離你很遙遠。等到你切身體會到痛苦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已到逼仄,退無可退。
妥協(xié)從來阻止不了惡魔。
今天所有的漠視與妥協(xié),他日受其痛時,終將反噬于自身。
今日之捷克,亦會是明日之英法。
慕尼黑協(xié)定是歐洲“民主”史上最恥辱的一頁,希特勒不費一兵一卒就得到了蘇臺德地區(qū),也給了希特勒囤積兵力的一年。
世界已在戰(zhàn)爭的邊緣。
To becontinued.
想了解更多二戰(zhàn)故事,想看更多二戰(zhàn)電影,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我,每周五新鮮推送。
人類高質(zhì)量男同片 /// 可以為了結(jié)尾升四星……未來有太多比夏日的那場決裂更殘酷的事情。
人無法選擇生活的年代,但是可以選擇如何面對,嗯嗯嗯,領會到了
連著看了兩部德國新拍的關于二戰(zhàn)前時期題材的影片,都是德國人對他們自己的那段歷史的反思,也可稱為德國的“傷痕文學與電影”,反思自己的歷史,特別是那些錯誤、罪惡的歷史,值得關注和肯定。本片是部傳統(tǒng)風格的歷史片,以希特勒和張伯倫等戰(zhàn)前召開的“慕尼黑會議”、出賣捷克領土的真實歷史事件為綱,虛構了兩位首腦身邊、參加會議的德、英兩個年輕人的故事,戲劇性、可看性不錯,制作也到位。網(wǎng)友們對該片的歷史觀和虛構情節(jié)有不少爭論,評價不一。我缺少研究不去評論,只是覺得今天看它,還是很容易聯(lián)想到當前美俄在烏克蘭危機的外交政治斡旋、博弈,似乎歷史永遠是在重復,教訓很難被吸取。對歷史、政治有興趣者可以看看。另一部電影《法比安》則是一部很個性化的文化藝術片,內(nèi)容沒這部豐富,技藝上不錯。另談。
導演最后一行字幕坐實他腦中的片名其實是「張伯倫:被誤解的英雄」
張伯倫犧牲了自己的名聲,卻讓全世界看清了希特勒的真面目,并且為英國和盟軍備戰(zhàn)準備了時間,最終打敗納粹……這簡直是「一盤好大的棋」。
很不理智地打了五星。畢竟角色是虛構的,整部電影的定位只能作為增進理解歷史的一種途徑…不過確實對張伯倫的印象有所改變,主創(chuàng)對綏靖政策明顯是不全盤否定的態(tài)度。雖然是虛構故事,但不得不說這種基于歷史的setting還是讓人很有真實感,有些橋段拍得挺緊張的,希特勒的形象也很…有威懾力。我承認…整部電影的時代背景設置,兩位主角的身份形象設定…我都好愛??原本抱著嚴肅歷史片的預期來的,沒想到嗑到了知道能嗑結(jié)果竟然這——么好嗑的cp,意料之外多的戲份,完全可以說雙男主了吧??無語…真的好尊…好帶勁兒…德國人和英國人重逢時的對視,分享的一支煙,嗑死誰了,可惜時代洪流如何憑一己之力阻擋…夏日不再,烏云將至。還蠻喜歡對當時德意志人民那種無意識狂熱的詮釋刻畫。Jannis片中形象好帥,蕎麥德語說得挺不錯,可愛。
鐵叔、蕎麥、巴比倫柏林女主、Jannis、Jessica唐頓莊園小女兒,算眾星云集了,歷史層面其實展現(xiàn)得還是一般(之前個人論文研究的剛好是這段時期),為主演們多加一星
卡司里老的少的好演員這么多,電影拍得不錯也是理所應當,也確實扭轉(zhuǎn)了我對張伯倫的一些看法,大概是最近幾天看了點一戰(zhàn)相關吧,多少能夠理解他避戰(zhàn)的懷柔立場。然后看到演ss的八月和演反抗軍杰尼斯的對手戲就一邊感嘆德國演員中青年交接棒,一邊又有點想笑,德國電影圈子這么小,這些人不是在演nazi就是在演jew的路上,再不然就是國防軍,反正誰都跑不了
第一次看慕尼黑協(xié)議的片子。一開始的盲目追隨,到后來身邊摯愛的人受到連累,才發(fā)現(xiàn)納粹的可怕。張伯倫說他只是拿著手上的牌來去打,讓我變成小丑只是很小的代價,如果真的違背了協(xié)議,那就讓全世界都看看他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1938年英法德意在慕尼黑討論捷克的蘇臺德,捷克只能在會場外等待宰割,而今天俄羅斯與美國歐盟歐安討論烏克蘭問題,烏克蘭都無法坐到談判桌上,歷史多么的相似。
有意思。Hugh和Paul才是真愛吧?Paul那前室友黨衛(wèi)軍愛Paul,看到Paul和Hugh眉來眼去、受授不清,氣壞了。
這樣一部電影,定位挺尷尬的其實。大的歷史框架是不能動的,否則就變成架空歷史了;虛構的人物只能在既定的框架里作有限的游走,創(chuàng)作空間相當狹窄,而觀眾對于最后的結(jié)局早就了然于胸;對歷史人物的描寫也處于曖昧地帶,介于寫實和虛構之間。那這樣一來,作者對歷史人物(比如張伯倫)的重新評價,其說服力就會大打折扣了。
無功無過,在虛實之間游走的“半”歷史片- -被精心打磨的角色性格,著力銳化虛構角色與決定對改變歷史進程的重要作用;Jeremy Irons對張伯倫的演繹或許如設計的方向,幫助更多人(至少有興趣/被片刻說服)重新建構認知。但這并非上課,可以補足什么新奇理論;也非寫盡波云詭譎、更花招的類型片;徒留大段生活的瑣碎細節(jié)以及毫無進展的情緒特寫。表達上的停頓阻止它能完全呈現(xiàn)原著的精彩,些微可惜。
我的天啊這個角度,真《張伯倫:忍辱負重的黑暗騎士》???(不行,希特勒這個演員完全不行,完全不行,再搞什么?。?/p>
因為臉多一星 誰不愛看帥哥呢 92組相性真好 人和人之間的化學反應真神奇
倒是讓我對張伯倫有了不同的認識。
重新為張伯倫翻案,或者說還原出更務實復雜的政治人物,此片相當成功,也得益于之前研究和小說的基礎,Irons的表演入木三分。造成戲劇沖突的小人物視角和動作其實并無關大局,更為可信。
張伯倫對英國肯定是貢獻巨大,看看皇家空軍在38年秋季的戰(zhàn)備細節(jié),就會知道如果戰(zhàn)爭提前一年在38年秋季就爆發(fā)的話,英國真的很難扛下來,道丁的防御體系根本來不及建成,即便拖到39年秋季開戰(zhàn),若沒有戰(zhàn)爭之初一直到第二年敦刻爾克戰(zhàn)前那大半年的phony war的繼續(xù)拖延,英國要應付BOB仍然很艱難,40年下半年的BOB都扛得那么難,試想想提早兩年?德國空軍經(jīng)過了西班牙內(nèi)戰(zhàn)的演練,皇家空軍有什么(噴火38年8月才剛?cè)胍郏鼊e提對C&R體系至關重要的CH和CHL雷達站建設進度)?這種為國家利益犧牲個人名譽的人是很難做的。再加上一戰(zhàn)的慘痛陰影籠罩著他們這一輩人的記憶,對再一次大戰(zhàn)爭爆發(fā)重蹈覆轍的恐懼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國首相首要關切的自然是本國利益和存亡。
源于自然崇拜和英雄崇拜,寄托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一種自然的、自發(fā)的、未收到摧殘的狀態(tài),肯定就像這樣:各路神靈遍地,見神就拜。古希臘就是如此,那些原始民族的也都是如此。像和某這樣的一神,肯定是大規(guī)模蠻族入侵和征服的結(jié)果,一神的背后是血流成河、殺人如麻,它們先是靠殺人來普及信仰,后來信仰本身就成了殺人的理由,一神是人類精神的怪胎,是這個世界的災星。民間,才是本來的樣子,才是真正的、歡樂的人間煙火的樣子。
愛情就是和你分享一支煙,再屏息一起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