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心聲淚影女兒香,燕歸何處覓殘?zhí)粒t綃夜渡寒江雪,癡人正是十三郎.
心聲淚影女兒香,燕歸何處覓殘?zhí)?,紅綃夜渡寒江雪,癡人正是十三郎.
《南海十三郎》是我看過N多遍都依然喜歡的香港電影:在喧鬧的街頭,從一個江湖藝人口中我們看到了天賦異秉,桀驁不遜的江譽镠如何一步步從一個名滿天下的大編劇到因不肯隨波逐流而為世間所不容,半生漂泊窮困潦倒,最后被人們看成瘋子,在街頭無聲無息地死去.
江譽镠,又名江譽球,別字江楓。1909年出生于廣州南海,因在家中排行十三,故稱南海十三郎.是香港二、三十年代著名粵劇編劇家及電影劇作家.父親是廣州名士江孔殷,清末最后一科進士,世稱江太史。江太史交游廣闊,從達官貴人到販夫走卒,到三山五岳三教九流都來之不拒。太史第內(nèi)常年食客滿堂,飯局不斷。粵菜中的經(jīng)典傳世之作“太史蛇羹”即在江太史的親自指導下誕生于江家私廚。
《南海十三郎》如同《紅樓夢》一樣,前半部繁華后半部悲涼,真?zhèn)€是"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其實在繁華的前半部中依然蕭索暗生:意氣風發(fā)的江譽镠在香港大學讀書時偶遇夢中情人麗麗,不惜中斷學業(yè)追隨其去了上海,此后兩年音訊全無,兩年后出現(xiàn)在江太史面前的是一個衣著邋遢,失意潦倒的十三郎.雖然他死活不肯對父親說出這兩年的經(jīng)歷,但卻在隨后的粵劇《心聲淚影》:"傷心淚呀 灑不了前塵影事呀 /心頭 個中滋味呀, 唯有自己知 /一彎新月 未許人有團圓意 /音沉訊沓 迷亂情絲 "的唱詞中泄露了心事.舞臺下,在薛五哥這廂凄愴的演繹聲中,上海往事在十三郎的心中縈繞...觀眾們只能從這一閃即逝的幾個鏡頭中窺見幾分端倪.猶如在一片歡樂祥和中的黛玉葬花.正當十三郎意氣風發(fā),準備大展鴻圖時,抗戰(zhàn)開始了.個性清高,恃才傲物的十三郎拒絕為偽軍演出,又在勞軍的過程中與那些低俗市儈的編劇導演們發(fā)生激烈沖突,倍受壓抑,生活日漸窘迫.而在他最潦倒的時刻居然又宿命般地碰到了他昔日的情人,最荒唐的是,這個他"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的人現(xiàn)在根本認不出他了.飽受刺激的十三在返鄉(xiāng)途中跳車自殺未遂,從此在世人眼中已然瘋癲.戰(zhàn)爭使江家敗落下來,無錢為十三治病的太史公把十三送到香港,十三從此流落街頭,淪為乞丐.然而就在十三落魄街頭時,有一個人走遍萬水千山尋找他,這個人就是他的徒弟--唐滌生.猶如盛唐時的李白與杜甫.兩個天才久別重逢的一幕堪堪催人淚下" 相見若似夢,自從別去匆匆,此刻再重逢,咫尺隔萬重,我再見恩師,心中百般痛,彷似寶劍泥絮塵半封,昔日壯志與才氣全告終,江中雪,淚影兩朦朧,辜負伯牙琴,你莫個難自控,知音再復尋,俗事才未眾?!痹趲熗较嗾J的一唱一和中,十三生銹的才華在此刻被喚醒。他渾濁的眼睛剎那變得清澈,起身要逃走,雙手卻已被阿唐緊緊握住。臨別時已成為粵劇大師的唐滌生送給他一張戲票,是《再世紅梅記》的首場演出,囑咐他一定要來。但那一夜,終于振奮精神,準備再展昔日抱負的十三走進戲院的時候,卻不幸目睹了唐滌生心臟病突發(fā)去世的一幕.痛失唯一知己的十三終于精神崩潰,被送進精神病醫(yī)院.從精神病醫(yī)院出來的十三已經(jīng)不復往日的桀驁與崢嶸,憶往昔,即使淪為乞丐時,十三仍能操著法語報警說:"我的鞋被人偷了,偷我左腳鞋的是漢奸,偷我右腳鞋的是走狗"把警察弄得無可奈何.而如今,隱居在寺廟中的十三操著六國語言為觀光的外國游客介紹香港的名勝古跡,使寺廟的香火錢大增.就在我們暗暗慶幸十三能在這遠離塵囂的地方終了此生也不錯的時候,迎來了太史公去世的消息.十三遭逢了人生最后一次打擊.從此真的一無所有,了無牽掛...晚年的十三居無定所,餐風露宿,最后凍死在街頭.死后光著腳,身上蓋著一張《雪山白鳳凰圖》,被微風吹動,好像要展翅飛走,而周遭卻是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千萬不要自認為是天才,因為真正的天才只有兩種結局:要么是像南海十三郎一樣早瘋,要么是像唐滌生一樣早死?!边@是影片中最讓人耿耿于懷的臺詞。也許與早逝的唐滌生相比,南海十三郎的悲劇在于他活著,并且活得太長太久。他不得不目睹生平唯一知己的夭折;不得不聽聞父親貧病而死的噩耗;不得不成為一段又一段動蕩歷史的見證人,并以瘋癲抵擋這個越來越光怪陸離的世界——只有在痛徹骨髓的片刻,才顯露出懾人的清醒。因為"過高人皆妒,過潔世同嫌",因為曲高和寡,被人蔑視,被人厭棄,飽受折磨和悲哀,在知情者面前猶如掩面的人,在不知情者面前形如虛無。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布滿了虱子".對于拖沓得太久而感到疲憊的生命,也許死亡真的是上蒼賦予人們的最終關懷。在一個寒冷的冬夜,人們發(fā)現(xiàn)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倒在街邊,面容安詳,已經(jīng)沒有了呼吸。警察局長接到報案,認出這個人就是一代粵劇大師:南海十三郎。他默默找來一雙鞋,穿在老人赤裸而冰冷的腳上,黯然送他最后一程。令人不堪的是,那一年已經(jīng)是1984年--離我們?nèi)绱私咏哪甏谝黄堊斫鹈?,歌舞生平中,世界卻如此無情地默許一個天才暴斃街頭.
電影的結尾,說書人講完了十三的故事后,有聽眾問他:"你這么了解他的經(jīng)歷,你是他的親戚嗎?"說書人回答:" 非親非故,只是一個潦倒編劇在說另一個潦倒編劇的故事."故事講完了,聽眾走散了,說書人走在人潮涌動的香港街頭,看到親密的情侶,佝僂的老人,天真的小孩...突然,有人一頭跟他撞上,抬頭一看,一個年輕英俊,意氣風發(fā)的十三郎出現(xiàn)在他和觀眾的視野里,得意地展示自己發(fā)明的一個類似樂器的小玩意,然后掉頭離去.而我們,仿佛跟那個驚呆了的說書人一樣,不由自主地想趕上去,追上那個離去的背影....別對我說這個結局的荒謬,上帝愛之深,庸人害之切的悲劇總是令人難以容忍的,而這個結局,也許跟王家衛(wèi)的《春光乍泄》片尾"助理攝影:黎耀輝,何寶榮"一樣,都是上蒼對這個無常人間的最后安慰.
很難想象,高志森,這個慣于導演《九星報喜》《大富之家》《花田喜事》《家有喜事》的人,拍起文藝片來居然如此的文藝,片尾:"與香港所有的編導共勉"意味深長.人生充滿了無奈,生命并不完美,也許正如片中的說書人一樣,這部電影也只不過是無奈的香港電影人借他人的酒杯,悼念自己被荒廢與玷污的才華罷了.
2 ) 私心藏密意.專訪謝君豪節(jié)選
近日因緣際會,逼著編輯點頭,自己歡天喜地地去采訪了來北京出演話劇《情話紫釵》的謝君豪先生。見面前一周通電話,激動得問好就打結,深深有負專業(yè)精神,謝生倒在通話中爽朗大笑,頗溫良坦誠。見面之后雖然不得不暗暗感嘆“十三叔老了”,卻依舊為謝生目光語言中的一派天然靈氣所傾倒。身為港人,謝生普通話極好,真?zhèn)€是妙語連珠。我手記得一陣狂亂,他卻一派悠閑說得開心?!爸x老師,稍微慢一點,沒想到你普通話講這么好啦?!薄鞍ρ叫〗悖浺艄P呢?”言談之間,仍有十幾年前《南海十三郎》中那個張口便是新鮮粵戲佳句,使旁人記得叫苦不迭的天才編劇十三郎的風采。
雜志約稿,不能以文章全面目示豆友,望海涵。
Q:從電影《南海十三郎》到話劇《情話紫釵》,似乎您的演藝生涯總與粵劇結緣。平時您自己也票粵劇么?可以順便給我們講講粵劇究竟是怎么回事嗎?
A:我不做票友。要自己舞臺自己做衣服自己拜師學藝,還要自己找觀眾,忙不過來呀。我不過是業(yè)余中的業(yè)余
粵劇呢,就是“活”,生猛,開放,熱鬧,古靈精怪。好似廣東菜,魚蝦蟹蚌都端上來吃,生猛!有段時間你去聽,會發(fā)現(xiàn)它真是有點“怪”呢。那是“薛馬爭雄”時期,名角薛覺先和馬師曾爭霸,兩方各出奇招,改革傳統(tǒng)粵劇。他們引進“打真軍”,就是讓演員真刀真槍地在舞臺上對打;“禁爆肚”,就是不讓演員在場上隨意發(fā)揮改詞;吸收西洋音樂,京劇,甚至是老上海流行音樂,甚至英語?;泟∫膊粌H僅是做大戲的,也有只唱不演的“天臺歌手”。除了生猛和熱鬧,它也有獨具嶺南情調(diào)的幽怨之聲。所以有趣。
Q:您這次出演的《情話紫釵》被形容為一部穿越劇,如果可以,您想穿越到哪個地方的哪個時代?
A:唐朝吧。最發(fā)達,最美好,最開放。唐詩用廣東話念最好聽啦,哈哈,我剛好會廣東話!李白在詩里說,胡姬壓酒喚客嘗,哈哈,唐朝也是有洋妞的!還有“唐朝豪放女”呀,夏文浠演過的魚玄機,一個女道士,“易求千金寶,難得有情郎”,敢愛敢恨!唐朝的男人就去走遍大江南北,結交江湖人士,承接魏晉風氣狂放不羈,多好!
Q:您曾被比作香港的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后來又被贊是中國版強尼.戴普(Johny Depp)。如果下一個角色您可以自己來選,您想演誰?
A:我什么都想演,又什么都不想演。班底好,朋友好,劇本好,演什么都可以,哪怕是一個小到不能再小的部份,有大家的信任,也會做出好東西來?,F(xiàn)在來一個大導演,一過來就說:啊,我要拍一個大電影啊!《王子復仇記》!你來不來?結果一看,班底合作都不好。我說,謝了!人不能貪慕那個虛榮。
Q:當年憑《南海十三郎》一舉拿下金馬影帝,而后您卻歸于平淡。其中有什么沉浮的故事嗎?我們很想知道。
A:我沒有歸于平淡啊。之后的生活應該說比我在話劇團更多姿多彩。拿這個金馬獎確乎對我意義重大。《南海十三郎》本來是我們香港話劇團的一個戲,是眾位師兄弟和我一起琢磨、排練出來的。結果改成了電影,還拿了獎,我就感覺:我們這幫人還行??!若論班底,這電影也是當時香港比較有光輝的組合了。
拍完這個電影,合作得很開心,還得了個外號。(什么外號呢?)“影帝”??!憑著這個外號還可以混口飯吃(笑)。也因為這個外號,別人對你的表演多了一份信任,憑著這份信任我便滿足。
Q:您的演藝經(jīng)歷極其豐富,電影、電視劇、話劇一個不少。在一個演員的心目中,是如何衡量這些的?或者說那種表演讓您更為癡迷呢?
A:我以為,一個演員如果要成熟,如果要全方位健康發(fā)展,這三方面的表演都必須要接觸,要深入,不分軒輊。去接觸和深入不是說演一次就可以算的,要常演??偨Y,多花時間才會有自己的看法。三種都演,才能算一個全方位的演員入了門。否則連門都沒有。我三種表演都喜歡,三種表演都必須喜歡。
Q:您的FANS都是什么樣的?您認為她們?yōu)槭裁聪矚g如此低調(diào)的你?
A:我的粉絲都是些好人呀,要不然怎么會喜歡我呢(笑)。我不低調(diào),你看我這打扮的(戲謔)。我不低調(diào)也不高調(diào),不躲著你們記者也不迎著你們記者。我最正常啦。他們就是喜歡我正常吧。
Q:請簡述一下您的生活品味和您對生活品質(zhì)的要求。
A:其實我對生活沒有什么要求呀。沒什么讓我發(fā)燒的。平時聽聽粵劇,打打球,但都沒到那種讓我沉迷,非它不可的地步,幾乎都是可有可無的。
只有演戲是一定要有的,演戲就是我的生活。生活要簡單。加減乘除,要用減法和除法。我追求純粹,純粹不能加,加起來就不純粹了。
Q: 作為資深表演人士,您自己平時會去看話劇嗎?可否向讀者推薦一下您個人認為值得推薦的劇場和如今有演出的劇目呢?
A:前段時間還在香港看了一個劇,《不道德的審判》,比較沉重的一個戲。在北京的話就是首都劇場,人藝。在香港的話多啦,香港文化中心,香港藝術中心,香港演藝學院,香港大會堂。大會堂是殿堂級的,七十年代就有名了,我進了香港話劇團之后第一次登臺就是大會堂,印象深刻。
Q: 您是第一次在北京進行話劇演出,面對北京的觀眾緊張嗎?
A:不緊張。我期待去了解北京的話劇觀眾。舞臺就是與人溝通的場所?!肚樵捵镶O》也在上海演過,在上臺之前我也會擔心,這是個很港味的戲,觀眾聽不懂粵會不會不理解,但是演出效果很好。北京人藝的劇團來香港演過茶館,我那時普通話很差,常常聽不懂他們說什么,但是我覺得這個戲很好,能感覺到那種京韻,京味兒,北京文化。如果有誰跟他們或者跟我說,“兄弟,先學會廣東話/普通話再來演!”哇,那不亂套了!語言是話劇的魅力之一,但不是全部。我相信語言表演之外的弦外之音,能感動觀眾。
采訪完畢,忍不住起身鞠躬連聲“謝謝”,謝生亦起身,躬身曰:“不敢,希望能幫到你。”剎那間眼眶濕潤,只不知那十四年前的才情自矜,如何變成了今日的一派清平。
后觀《情話紫釵》,謝生出演固佳,終歸淡然。
3 ) 炫技
2006-02-20 --------------------------------------------------------------------------------
也就在論壇說了兩句,說找《南海十三郎》很多年,喜極卻總是尋之不得……
結果茶童竟然不聲不響就淘來了多年的《南海十三郎》。春節(jié)上北京玩,嘻嘻笑著拿出來,很是感動了我一下。
第二天就狠狠看了兩回。狠狠把眼淚擠了下來。
人家十三郎手中大大一張畫,畫名叫“雪山白鳳凰”。畫上一片白雪,裹著大白鳳凰。這是一種灑脫,心有塵土的人只能看見滿紙空白。
不過十三郎心中沒有塵土,卻有名士悲憤與狂狷。
電影上說,這個世上的人別想當天才。因為天才只有兩個結局:早死或者早瘋。
十三郎愿以糊涂眼看世界,同時也愿意以糊涂心來生活,他的徒弟唐滌生早死,至今卻留下《帝女花》、《紫釵記》,現(xiàn)在廣東少年男女中還愿意唱上兩句。以現(xiàn)在人來看,十三郎何苦來著,一生求愛情不得、劇作未能長傳、親人朋友一一亡故,惟有自己落魄街頭,乞討受氣。
依照今人眼光,十三郎倒不如弟子好,終于還是不枉來了此生,留名留劇,期間還生活不錯。
這是題外話。
《南海十三郎》最初打動我的就是他的天才狷狂。
電影諸多鋪排,卻在唐滌生出場才真正顯出絢麗來。
十三郎心高氣傲,同時下手寫幾個劇本,一邊編排故事,一邊做成粵劇唱詞,自己還唱做念打,記錄員跟不上他的節(jié)奏,個個被罵走了,只有唐滌生,只有唐滌生自動請纓。
于是,炫技開始。
十三郎隨口念詞,做起身段,推敲辭章,構思情節(jié);唐滌生竟然一邊落筆,一邊聽記,還能一邊“嗆嗆”起調(diào)、伴和……這段表演,兩個人簡直就是天衣無縫般,將粵劇美麗化成了現(xiàn)實中可以追求得來的一種美。
看得我目瞪口呆,現(xiàn)在依然不知道如何下筆形容。
故事到了后半截,師徒重逢那段,同樣先填詞,再相認。然而這回不炫技了,才沒兩句,十三郎忽然意識到什么,要逃,唐滌生出來,簡簡單單一個段落,卻激得我落淚,感慨。——這是導演的炫技。他就要鋪排出我們這種情緒來。
之所以用炫技這個詞,是剛剛看《海上鋼琴師》。1900與爵士鋼琴手謝利對決,1900被激怒后,那段表演同樣讓我瞠目結舌!
1900也是天才。
十三郎是狷狂之士,1900則是藝術之人,他們瘋也好不瘋也好,都不能在這個世界長留,不是世界不容他們,是他們不能容納世界——倘若容納了,就將天才分拆出去,他們也許就從此不是他們了。
1900還有艘船作為保護,十三郎只能瘋,如果他不能早死的話。
這些故事都是現(xiàn)在人編排出來的。天才其實不用炫技,他們一舉一動就是炫技了。他們是天才,所以與眾不同,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所以只能理別人來講述他們的故事。
我們聽故事看故事,為了更加精彩,編劇和導演自然要炫一炫,吸引聽眾和觀眾。
當然,現(xiàn)在自命天才的人很多。他們都相信自己既能擁有天才的本領,也能榮幸于整個世界,我也祝福真的有這樣的人。
2009-01-03 01:17:43 ~~~~~~~~~~~~~~~~~~~~~~~~~
又:
《南海十三郎》中有個警察的角色。那個警察在最后發(fā)現(xiàn)一具尸體,尸體旁邊是一幅畫,展開一看,卻白茫茫一片……那是十三郎的“雪山白鳳凰”。警察后來就嘆息了我前面引用的那句有關天才的說法。
而這個警察的扮演者,也是一名天才,中國人很少有人不知道他的——黃霑。今天重新整理這篇影評的時候,正好在幫朋友校對他的新書。書中引用了很多我們報紙以前做的版面,其中就有我們等候了整整兩個晚上那天制作的“霑叔離開”的內(nèi)容。
黃霑離開后,送葬那天,他的紀念堂上竟然出現(xiàn)一只蝴蝶飛舞起來,所有觀看者都在嘆息。
和我一起上班的小伙子,是一個十多歲就已經(jīng)在廣州小有名氣的作者,黃霑正是他的偶像。小伙子說,霑叔也是一個天才,但是他的天才那么豁達,那么大度,所有的文字都靈動異常,無需炫技,卻機鋒十足。
電影《玻璃之城》中說,在香港大學,除了黃霑和倪匡外,只有黎明扮演的那個虛擬人物能夠敢于在學校中精彩怒罵幾個鐘頭,不用構思不用休息不用停頓的。
這算不算另外在宣揚黃霑的一種炫技呢?
這會兒,我然后打開我的電腦,播放的卻是黃霑為一張?zhí)珮O拳做解說的畫面。
他少有那么嘻嘻哈哈地說著中國傳統(tǒng),討論著太極拳的價值,忽然嘆息起自己的身體來……不久之后,霑叔躺在醫(yī)院,而我們都在新聞值班室上,等著記者回來報道最新情況。早就準備好的新聞版面有兩種——《告別霑叔》和《霑叔勝利》。
次日,唐人街的華人看到的是前者。
胭脂扣:化蝶已隨胭脂散
4 ) 談談十三郎的傲骨
唐滌生在片中曾對十三郎坦言說,我即使學不到你的才華,也要學得你的一身傲骨。
就文藝人而言,“傲”是他們特立獨行于世的標簽,就個人講,“傲”卻可能是致命的。十三郎的令人拍案叫絕離不開他的“傲”,而他一生的悲劇,也源自他的“傲”。
三尺學童的江譽镠,牛哄哄地以不陪父下棋作要挾,逼父許其看戲。想那姜太史也是清末風流才俊,棋之一道,自不會太差,竟不敵家中小兒,情節(jié)頗為搞笑,江之聰穎絕慧,鋒芒畢露,盡顯無遺。(我們說,傲氣是要以才氣作底氣,腹內(nèi)空空的“傲”,不過是無知者的囈語。)然而此時的江譽镠,他的“傲”還只是萌芽于稚童的頑劣之中。
匆匆十數(shù)年,江譽镠再度出場時,一襲長衫,滿口“庸脂俗粉”“內(nèi)憂外患”,活脫脫一個酸腐書生樣,當這與他那龐大而陳舊的家庭是分不開的。Party上的江有點讓我們泄氣,幼時的靈俊不見了(當然,才智不減),卻多了幾分未見世面的狂妄。至于滿口的愛國主義,實在難辨真?zhèn)危从X得夸夸其談的成分多些。在其莽撞的示愛段落中,與其說是傾慕于Lily,不如說是陷于自憐中。如果按這樣的脈絡發(fā)展下去,江不過成為一介腐儒,他的才情也遲早淹沒于世事的變換里,這也正是許多早慧者的不幸,正是給“聰明反被聰明誤”下一活生生的注腳。
然而,江譽镠在此時遇上了Lily,他早年聰慧造就的自信與任性,令他一路追麗人至上海,求愛未果,流落街頭。這仿佛是從天而降的落魄的兩年,為我們挽救了一個即將夭折的奇才。上海,是那時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街頭,是不論哪個城市都一樣紛亂窘迫的地方。上海的街頭,江譽镠看盡了人事辛酸,世態(tài)炎涼,而以他的才智也當是想透了的。上海的兩年,無疑是將江從他自己的世界里拉回了現(xiàn)實。一個沒有經(jīng)受磨礪的天才永遠成不了真正的天才,一身未見世面的傲氣也稱不得是真正的傲氣。至此,江譽镠完成了人生中重要的蛻變。
回到廣州,十三郎已被學校除籍,只好每日流連于戲院,全身心投入到他幼年便已萌發(fā)的戲曲的愛好中來。表面上與一般額紈绔子弟并無二致,但當他終于有一天竟令名角分心,原因是他于臺下聽戲時模仿得絲絲入扣,我們看出了他的不同,而他繼而拿出一本《寒江釣雪》,令薛五爺贊不絕口,我們才松下一口起來,寶釵終于出匣了。此時的江,收斂了他的傲氣,表現(xiàn)出一個初入編劇界晚輩應有的謙虛和忠誠。這種收斂,不能不說是得益于上海之行,而他那些紅透港粵的劇本,除了精妙的辭句功夫,更是應為對紛擾世事的親歷和洞察。
江譽镠在粵劇界聲名日熾,他的事業(yè)到達了頂峰,“高出不勝寒”的孤獨漸漸將他與眾人隔離,在現(xiàn)實中的表現(xiàn)就是高傲。他人難以忍受江的不可一世,然誰又知江心中那難以排遣的苦悶。作為一個文人,無論表象如何,內(nèi)心必是敏感而柔軟的。因為害怕受傷,而以高傲將自己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正是江的脆弱。一個年輕后生的意外到來,打破了這層壁壘——壁壘堅森,不以攻破,因此唐滌生拜師一段精彩絕倫——亦徒亦友的唐可以說是江的唯一慰藉,所以我們可以想象,后來當唐猝然離世時,江心中的悲傷重到難以承受,他只有繼續(xù)逃進瘋癲里去。
我很深刻地記得江對唐的一句忠告,“像我者死,學我者生”。剖析出時代的發(fā)展,觀眾群的變化,對編劇提出與時俱進的新要求,這不論對什么時代,何種藝術形式,都是通用的。從這一點,我們看見了江的確是比普通人站得跟高,看得更深。同是他對于唐滌生的教導也是毫無保留的。
日本侵華戰(zhàn)爭在數(shù)年騷動不安的氣氛里終于醞釀成形,全面爆發(fā)。失卻了穩(wěn)定的社會,戲曲這種閑時的消遣自沒了市場。江與唐短暫的師生情分也宣告結束。這個過程雖不及拜師精彩,卻同樣令人感動。江再次利用高傲作武器,氣走唐后,卻自嘆說,其實本是他自己不配為唐的老師,脫離了他的影響,唐的前途無可限量。那樣愛憐并一點點自傷的溫情,不是所有人都能體會的。我們也終于在他堅硬的盔甲下窺見一小塊柔軟的部分。
江隨后決定做隨軍編劇兼導演,編排些保家衛(wèi)國,熱血激昂的段子來犒軍。不想有人拿女色作文章同他打擂臺。江哪里不知道這些每日槍林彈雨,久離妻小的槍桿子老爺們何能擋得住酥胸和長腿的誘惑,但他鄙夷這種瓦解軍心的行進,同時出于文人的顏面,絕不能忍受輸于這般不堪的小人。離開了唐滌生的十三郎,那偏執(zhí)的性子大大地發(fā)作了,動了手,甚至動了口。咬人當然不是什么體面地事,卻到底令我們見識了江的真性情。他的不愿同流合污和他的毅然反抗。這一段了,江先前的愛國之情得到了很好的證實,這一時期的文人們的傲骨最該表現(xiàn)得地方也正應該是愛國。
因為戰(zhàn)時的不得志,江的事業(yè)一蹶不振(其實他不是沒有機會,只是他不愿曲身于媚俗的潮流里),以致生活失了來源,再一次落魄街頭。無巧不巧,Lily的出現(xiàn),又一次成為江的一個重要轉(zhuǎn)折點。此時的Lily以嫁作他人婦,與初次見面共舞的場景相呼應,十三郎此時也有一段幻想,同樣的白色西裝,同樣的深情款款,前者是滑稽,后者卻成了悲戚。這場相遇變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十三郎在回鄉(xiāng)的火車途中跳車了,未死,瘋了。死亡與瘋狂本就是逃避現(xiàn)實的最好方式。這個世界在正常的范圍內(nèi)容他不下了,真不知是江的悲哀,還是社會的悲哀。
瘋子的生活似乎也挺逍遙自在,然而十三郎的舊友們卻努力要將他拉回正常的世界,然而每一次都是更為無奈的結局。薛五爺?shù)氖杖?,是江不能接受的,對他而言這是一種施舍(盡管薛五爺本人是懷以陳懇的報恩的心態(tài)),他寧愿用糞便突襲女仆,然后奪門而去。梅心邀他寫電影劇本,卻不想導演刪改結局,編導編導,現(xiàn)有編后而導,江的反抗換來的是一頓好打。最后,與唐的重逢竟是以唐的猝死為結。是命運在捉弄江譽镠,還是上天在警告他,這個世界早已不是你的世界?
江的后半生在流浪行乞,半瘋半醒中度過。我們難以想象,一個擁有極高的藝術素養(yǎng),精通粵語,國語,英語,德語,法語的人才,會選擇這樣一種人生。你也許會說,那是應為他瘋了,但假如瘋癲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呢?影視作品的夸大之處當然要考慮,但這樣一種生活態(tài)度,價值選擇,除了引來我們的唏噓,也足令我們反躬自省。
江譽镠真正從現(xiàn)實世界完全超脫出來了嗎?我想說,沒有。在影片開頭“偷鞋”一段中,他以一種戲弄嘲諷的方式,斥責了港警的無用,發(fā)泄了對國家主權淪喪的悲憤,表明他仍舊忘不了世事,即使可以無視于個人名利,市井糾紛,但忘不了國之大計,民族責任。這樣的十三郎,才是真正完整豐滿,同是充滿悲劇的人物,也是我們深感敬佩的所在。
P.S.十三郎死后,黃沾飾的警長為他找來鞋穿上的這一段,有人說是因為他認得十三郎,個人以為他是為了十三郎當年的“偷鞋”事件。當時,作為一名小警員,即使對政府有所不滿,根本無力反抗甚或有所表現(xiàn),所以對于一個一無所有的流浪漢能以這樣一種方式,表到自己的不滿,不能不說心中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二十年后,發(fā)現(xiàn)他的尸體,為他穿上一雙鞋,正是表達了一份遲來的敬意。然而,路人畢竟是路人,他所能做的也僅僅限于一雙鞋,一卷破草席,這才是正常的人,正常人的生活。只是,在他向他下屬們略述過這樣一段軼聞后,這些年輕的心中會泛起怎樣的波瀾,我們便不得而知了。
5 ) FIFF21丨DAY1圓桌《南海十三郎》:沒什么香港精神的天才之死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第21屆法羅島電影節(jié)無人知曉場刊圓桌的第一天,我是本場主持人,今天我們討論的電影是一部經(jīng)典港片《南海十三郎》,在深入之前,請各位嘉賓先基于自己的場刊打分聊聊打這個分數(shù)的原因,簡單說說自己對這個電影的感想吧 !
場刊嘉賓 @我們敏熙
我給了3星,命運的不斷下墜讓人唏噓感嘆,這是角色的性格所致,但我們喜歡的也是他這樣的性格。
場刊嘉賓 @西北化為烏有
《南海十三郎》我是4星,深遠的人文關懷和情感的厚度足以掩蓋電影語言的平庸,看流星隕落,天才受難,折射的是時代的蒼涼浮沉,又于悲觀落寞之境閃爍希望微光。
場刊嘉賓 @冷雨醉清秋
我給了4星,富有傳奇色彩且令人痛心的故事,謝君豪演技精湛,劇本很好,師徒重逢對唱段落不禁讓人淚流滿面。
場刊嘉賓 @大釗
《南海十三郎》我給了2星,我很喜歡他套了三層在講同一件事,但是整體風格還是傳統(tǒng)的香港喜劇,認真不起來。
那就進入我們今天第一個討論話題,《南海十三郎》在電影誕生之前,其實有更早的一個舞臺劇版本,而且后來在香港幾乎形成了二三十年來持久不衰的影響力,比起來反而電影的存在感在后來有些受到冷落,大家覺得這個電影本身是否也具有一些戲劇特征,它在電影的媒介轉(zhuǎn)換上做得如何?
場刊嘉賓 @我們敏熙
這點我也想說,我是看完電影之后才發(fā)現(xiàn)有舞臺劇的,但是我在看電影時并沒太發(fā)覺這一點。而像好萊塢那些舞臺劇改編電影,角色表演和電影手法的特征通常很明顯。
場刊嘉賓 @西北化為烏有
看電影之前不知道舞臺劇原作,得到這個信息以后回想起來確實有很多戲劇的風格,比如特別有張力的單場戲?qū)υ?,十三郎落魄后在餐館與徒弟重逢這種戲,利用一個屏風分割空間,最后又打破,就非常有舞臺劇的感覺。
不過相對來說我認為電影本身的技法確實沒有什么出色的地方,主要還是勝在劇本和表演的出色。
那像謝君豪的表演你們會覺得有比較舞臺范嗎?
場刊嘉賓 @我們敏熙
沒有,唯一比較有舞臺感的是師徒第一次見面兩人斗歌那里,臺詞量特別大,又是兩人針鋒相對,這個比較有舞臺劇感。
場刊嘉賓 @西北化為烏有
謝君豪的表演,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化妝和造型設計給他加分很多,雖然也是很優(yōu)秀的表演,但在這屆無人知曉競爭比較激烈的對手當中,他不會是我的影帝最佳。
場刊嘉賓 @大釗
我認為它電影化還是比較成功的,沒有感受到太多戲劇痕跡,主要是這個嵌層故事實在很妙,說書人給市井人民講述南海十三郎,類比導演用電影載體給十三郎做傳,電影里的現(xiàn)實生活中夢回十三郎,電影外的現(xiàn)實里仍有行色匆匆一股傲氣的十三郎,他們一面潦倒一面堅持,情緒上是一種全局式的呈現(xiàn),就是不會特別深入到某個情緒、某個瞬間,而是一種很均衡的狀態(tài)。
那第二個問題還是關于人物的,全片幾乎大部分時間展現(xiàn)的都是男主角“戲癡”的一面,但有非常少量的幾處“情癡”筆墨浮現(xiàn)其中,你覺得他的愛情戲在這部電影當中的點綴是否有意義?或者你覺得作用比較雞肋、敗筆也可以談一下。
場刊嘉賓 @我們敏熙
“情癡”導致了這個角色最終的毀滅,這樣想的話似乎下的筆墨少了些,比如和那個女孩離開的那段經(jīng)歷,比較草草帶過。
場刊嘉賓 @西北化為烏有
愛情戲還是比較弱的我感覺,更多是為后面十三郎徹底瘋掉做一個推手,但是在前半段確實是顯得不太完整,而且那種喜劇化的表現(xiàn)手法也有點奇怪,后半段卻有些急轉(zhuǎn)直下,確實存在前后割裂的問題。
場刊嘉賓 @大釗
你現(xiàn)在專門提到這一點的話,我會感覺到它整個時間跨度很大,愛情戲的部分也是特別有戲劇節(jié)點的感覺,整個呈現(xiàn)方式也確實有點戲劇化,大概跟我們前面提到的舞臺劇改編可能有點關系。
場刊嘉賓 @西北化為烏有
我想要補充一個點就是對于結尾,說書人又看見十三郎,可以理解為超現(xiàn)實,也可以解讀成就是長相相似的路人,但是我覺得這一筆就是全片我最喜歡的部分。因為在整體悲觀絕望的氛圍里突然出現(xiàn)一抹亮色。好像就是編劇在對觀眾說,你依然要相信,相信再壞的時代都會有這樣的人出現(xiàn),那種風骨和精神永遠不會消失。
那就正好進入第三個問題,回到電影本身的主題上,“天才之死”其實是世界電影中一個常見的母題,你認為本片在這個主題的呈現(xiàn)上,或者說人物個性的設計上有哪些亮點?可以對比你以前看過的一些同類題材的電影來談。
場刊嘉賓 @我們敏熙
法羅島之前入圍主競賽的《莫扎特傳》,也是聚焦“天才之死“,對比后能夠發(fā)現(xiàn),“天才之死”往往是因為自身性格的弱點,而這些天才又會被塑造成有些天真。
場刊嘉賓 @西北化為烏有
十三郎這個形象,我認為他的特殊之處在于,除了常見的“天才”形象的固有特點,比如傲氣,不愿沉淪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特質(zhì)就是他承載了深遠的家國情懷,也是因為故事背景設置在一個亂世。
場刊嘉賓 @大釗
“天才之死”的話,我沒有覺得這個片處理這一點有印象很深的亮點,更多是通過一種純粹的人道愛國精神把自己命運給推向死亡,這個悲劇更多是來自于性格,從呈現(xiàn)效果看還沒看出有時代悲劇的成分。
因為看到大家有提到了時代背景,所以也想帶出最后一個問題,這部電影誕生于97年,而97年前后其實有非常多不同類型的港片都在輸出當時的港人情緒,你認為本片體現(xiàn)出了怎樣的“香港精神”?可以是香港自身的,也可以是對于內(nèi)地的。
場刊嘉賓 @西北化為烏有
我覺得“香港精神”這個方面,其實沒有特別亮眼的表達,更多還是對“中國”的情懷,就是和內(nèi)地的連接,香港在片中除了作為整個敘述的主要發(fā)生地和輸出“家國精神”的一個載體之外并沒有太多特質(zhì),在這方面相比無人知曉單元的另一部港片是比較缺乏的。
場刊嘉賓 @我們敏熙
感覺這部沒什么太大的“香港精神”體現(xiàn),倒是同單元的《一個字頭的誕生》表達得更加赤裸。
#FIFF21#DAY1的場刊評分將于稍后釋出,請大家拭目以待了。
6 ) 一個男人的淚點
2003年,我在秦巴山間的一個小縣城讀高三,繁重的課業(yè)將時間擠占得密不透風,不過每個禮拜天下午,我們寄宿的男生都會聚集在校門口一個食堂看VCD影碟,這幾乎是我們唯一的娛樂時光。
我們縣雖貧窮偏遠,但極重視教育,經(jīng)常出市高考狀元,甚至出了一名國際數(shù)學競賽冠軍上了語文教材。一代代的學生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孫少平,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爭取一份驕人的成績。
因此在校門口食堂看碟片,雖是難得的生活調(diào)劑,但時間一到點,我們立馬自覺奔回教室,轉(zhuǎn)換到緊張備考狀態(tài),誰都不敢耽擱,生怕稍有放松,名次就落后。
不過有一次,一部港片播完后,我沒再緊隨大軍跑回教室,而是第一次面對未來憂慮重重。
那部電影叫《南海十三郎》,上映于1997年,曾獲得臺灣金馬獎和香港金像獎多個獎項。主人公江譽镠1914年出生于廣東一個名門,年少時才華橫溢,精通英、法、德幾種外語,尤其極具編劇天賦,年紀輕輕就憑借一部《寒江釣雪》粵劇劇本名揚天下,得名“南海十三郎”。
但這位翩翩公子卻恃才傲物,放浪不羈笑罵權貴,與世俗格格不入,導致一步步遭人排擠,最后變得瘋瘋癲癲到處流浪。他的才華也像隨身破爛一樣,被扔棄在窮街陋巷,74歲時,他凍死在香港街頭。
年少的我,一直幻想自己也天賦異稟。那部電影看到前一半,我就認為自己和十三郎是同一類人:我們都身懷絕技,我可以像他那樣出口成章驚艷一眾俗人,可以稍動手腳,就捧紅一位電影明星,可以桀驁不馴敲打有錢人……只不過我還差以時日。他那風流的家世我沒有,只能眼巴巴地羨慕,卻更增添了我對主人公的崇拜。
或許角色代入太深,當十三郎后來命運急轉(zhuǎn)直下時,我既有一絲風雨飄搖的悲戚,又體會到一種大師落難民間的浪漫,及至主人公凍死街頭,我才忍不住涕泗泫然,仿佛自己像一顆巨星隕落了。
回學校的路上,我擦干淚痕,望著天空暗暗發(fā)誓,一定要讓自己的才華也像十三郎那樣昭示天下,名揚萬里。
2.
經(jīng)過暗無天日的苦讀,我終于考上如意的大學,象牙塔里洋溢著勃發(fā)的青春,世界正迅速在我眼前擴展,我覺得自己有太多的夢想,未來有太多的可能。
除過專業(yè)學習,我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的文化審美,規(guī)定自己每周看一部世界經(jīng)典電影,美國好萊塢大片,歐洲的小眾文藝電影,日本風格獨特的電影大師……我逐一看下去,就是為了讓自己的精神層次不斷登上新的臺階。
相形之下,香港電影在格調(diào)上就排不到我的觀影日程,尤其像《南海十三郎》這種中國傳統(tǒng)元素過多的電影,主人公成天圍著粵劇轉(zhuǎn),穿長跑馬褂,講忠義氣節(jié),這些都不夠時尚,不夠另類,太老派了。
到大四畢業(yè),我將影史上叫得上名的大部分影片都看過了,自認為即便面對電影專家,我也能探討一二,但這對我在大都市找工作起不了任何幫助,簡歷上我甚至特別注明自己的電影賞析水平,但投出去石沉大海,其間女朋友也分手回了老家。
回到出租屋,面對生活挫敗的我一邊抽煙,一邊用電腦里存的舊電影打發(fā)日子,我跳過那些很有“格調(diào)”的外國電影,因為費腦子,我怠于浪費腦細胞去思考什么深層內(nèi)涵。這時候,看港片就不僅快意,還很懷舊,像給一個咽干舌燥的人解渴。
《南海十三郎》畫面再次展開時,我看到十三郎在十里洋場間瀟灑倜儻,看他年紀輕輕就被老一輩戲曲名家折服,看他編排的戲劇演出一場火爆一場,看他被各種達官貴人捧為座上賓。
我的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掉,因為我突然發(fā)現(xiàn),我還一事無成沒經(jīng)歷過任何繁華,就身陷窘境。而十三郎無論下場如何凄慘,他至少享受過眾星捧月的高光時刻,即便最后流落街頭成了乞丐,那些有頭有臉的人物還是照顧他的面子,通知大酒樓給予吃住方便。這樣的人生是何等的有價值?我蝸居在小出租屋又是何等的微不足道!
失落的情緒在彌漫,我看十三郎衣衫襤褸在街頭被汽車撞倒,認出從車上下來的是昔日追求的女神后,他萬念俱灰地說:為什么你早不出現(xiàn)晚不出現(xiàn),偏偏在我最潦倒的時候,你才出現(xiàn)。
我將頭深深埋在電腦前,無聲地長久嗚咽著。
3.
電影開頭,就以街頭評書的形式講述十三郎,這更突顯了他傳奇的一生。正如那位藝人拍板轉(zhuǎn)場的臺詞: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轉(zhuǎn)眼十年人事過。我現(xiàn)在也大學畢業(yè)十余年了,已經(jīng)結婚,有自己的公司,但慘淡經(jīng)營,整天為一家人的生計疲于奔命。
早就放棄了所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接受自己只是一個凡人的事實?,F(xiàn)在的我沒事愛回憶,想起當年總認為自己和十三郎一樣有驚世的才華,幻想自己某一天成為大師卻流浪街頭,只覺得好笑。
老婆每天下班回家也喜歡捧著pad看電影,還拉著我必須跟她一起看,說是夫妻之間必須要有共同的愛好。
她看得大多是喜劇和愛情片,她的淚點都在男男女女的愛恨情仇中,我卻覺得那純粹是編劇在胡扯。有時候我看著看著就一頭沉下去睡著了,被老婆訓斥敷衍她,我只好打起精神跟上劇情。
等她看到一半睡著后,我卻沒了睡意,關上燈,腦子里都是愁明天怎么跑訂單,越想越睡不著,就不去想了,拿起Pad翻找電影看。
我現(xiàn)在極少去看新出的電影,很多節(jié)奏我都跟不上,喜歡找老片子重看,覺得自己越來越落伍于時代。印象里,只有《南海十三郎》是唯一讓我落過眼淚的電影,這十來年我已經(jīng)沒有流過淚了,有時候一個人想哭,卻哭不出來。于是悄悄戴上耳機,打開這部電影重看。
畢竟是電影,看了一小半,我就覺得在眼下現(xiàn)實生活中,很難碰到如此戲劇化的人生。但又覺得,惟其如此,電影里夸張和落差才是對生活的真正提煉。我不禁贊嘆起編劇,他才是一個看盡生活悲涼的人,難怪那位街頭藝人最后說:這只是一個潦倒編劇在講另一個潦倒編劇的故事。
因此電影很多細節(jié),三十多歲的我有了重新的解讀,甚至是新的發(fā)現(xiàn)。
比如很多影評者認為,十三郎被世俗所不容,是他才華太過出眾,又不肯向一切妥協(xié)導致。這就有點神化主人公了,其實細看電影,發(fā)現(xiàn)即便他身為天才,在時代轉(zhuǎn)變中也有些地方不合時宜。情節(jié)上有好幾處草蛇灰線的伏筆,像抗戰(zhàn)過后戲劇業(yè)重振,民眾需要娛樂化的戲劇,十三郎仍頑固地堅守寫抗戰(zhàn)報國題材;再比如他警告徒弟唐滌生不要迎合觀眾,他自己寫的劇本很膚淺,不過是供當年文化水平不高的觀眾消遣罷了,而時代在進步,徒弟只有寫出更具深度的作品才能成功。
但曾經(jīng)年少的我是不愿承認心中偶像會跟不上時代步伐,直到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多年后,才知道一切都會變。這個時候我似乎稍微明白,十三郎為什么會變瘋:他腦袋里的矛盾太多了。
人生如戲,天才也得面對世俗世界的生死別離。多年后,渾身骯臟發(fā)臭的十三郎在飯店和已成名家的徒弟唐滌生重逢,本是人生大喜,轉(zhuǎn)眼之間,唐滌生卻突然病故。之后十三郎又在寺廟休養(yǎng),意外從求字者口中得知父親離開人世……這些悲劇的底稿在老天爺手上,是我們無法更改的情節(jié),我們能接受的,就是不斷的落幕。
夜已很深了,老婆翻了個身,迷迷糊糊摸了摸我是否蓋著被子,怕我凍著。我趕緊關掉pad,等她有了輕微的鼾聲后,我伸手在臉上摸了摸,奇怪,不知什么時候多了兩道淚痕。
我再見恩師,心中百般痛,彷似寶劍泥絮塵半封,昔日壯志與才氣全告終,江中雪,淚影兩朦朧,辜負伯牙琴,你莫個難自控。知音再復尋,淚盈兩朦朧。
碼字很多,難以概括,以至于久不能平靜…索性刪掉淺薄的文字。和霸王別姬相比,拋開對張國榮的喜歡。這部電影完全在其之上。
心聲淚影女兒香,燕歸何處覓殘?zhí)?。紅綃夜盜寒江雪,癡人正是十三郎。
1997年的金像獎,哥哥的《色情男女》輸給謝君豪的《南海十三郎》,一直為哥哥難受,今天看完,才心服口服啊,少一顆星,只是因為配音。
“不管怎么樣,總之他是個天才。不過,千萬別以為自己是天才,因為真正的天才只有兩個結局,一是早死,就像唐滌生那樣;二是瘋了,悲劇收場。因為天才是永遠不會跟世俗妥協(xié)的。”多好的港片。
十三與唐滌生那一段也算蕩氣回腸,此生既已不枉,又有何憾......看阿唐滿面正氣欲討個文章有價,預料“黃金蚊紙、世界大事全部都系過眼云煙”,亦大可一笑置之——只管沉浸于曲詞的綺麗多致就好了....
謝生最好的片~~~所謂曲高和寡,悲哀的不是曲高的孤傲疏狂,而是和寡的短漏淺?。?/p>
在看此片之前我心中的港片最愛是男人四十,但是看過這個片兒之后,我想不會有任何一部香港電影在心中能夠有更重的分量了。好編劇,好演員,好題材。真的難以想象謝君豪演的時候不過三十出頭,居然能把這個人物的一身才氣、傲骨、滑稽癡頑、嬉笑怒罵、滄桑低回演的那么自然。真是愛煞。
百老匯影城香港影展大銀幕觀影,畫質(zhì)修復幀幀賞心悅目,原版粵語聲聲觸動心潮,多年來一直不看渣畫質(zhì)是對的,好久沒有淚牛滿面的感覺了,一直在想,曹雪芹的故事如果拍成電影該是什么樣子,應該就是《南海十三郎》這種樣子,但基本沒人拍得出吧!香港電影、電影人97回歸前最后的體面謝幕,悲涼與榮光,焦愁與桀驁,都給了十三郎,此后再也不會有這樣的香港電影了!
謝君豪是個戲骨。
神作,我以前還說美國有《阿甘正傳》,韓國有《國際市場》,中國怎么沒有呢?原來,中國的阿甘鞋子被偷了。
話說要不是后來知道那么多人因為這部片子愛上了謝君豪,我還以為自己有病。
一個潦倒編劇在講另一個潦倒編劇的故事 哈哈哈哈哈哈
后半段我?guī)缀跻詼I洗面,特別是十三與唐滌生重逢那段清唱,我正在切蔥花,在廚房里禁不住持刀大哭:我再見恩師,心中百般痛,仿似寶劍泥絮塵半封,昔日壯志與才氣全告終,江中雪,淚影兩朦朧。辜負伯牙琴,(你莫個難自控)知音再復尋,(俗世才未眾)。天下碼字的人都該一哭。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杜國威的當年一定也很苦
好一個與全港編劇共勉
看哭了好多次,那個說書人應該是當年一起睡一晚的小乞丐。最后一些乞丐的鏡頭讓人好生生憐。天才的兩種下場,早死晚瘋。天才不會跟世俗妥協(xié)。倒也佩服他父親,十二個女人一個個用情過來,每個都有情。仆人也有情,難怪到死都拿著一張白鳳凰。一個編劇講另一個編劇,共勉
癡人正是十三郎啊,可惜里面的女演員都丑,不過“寶蓮燈禽獸版”又笑死我??吹胶笃谟挚蓿植铧c抖,最后的結曲爽過旋律死金
已下 傳記性質(zhì),卻有了個說書人作引子討巧。人物強烈的個性極大增加了故事的可看性。時代背景聯(lián)系不是特緊密,相比《梅》《霸》的宏大,但反而讓人感覺舒服?;洃虻奈幕灤┦冀K,非常有趣也開眼。謝君豪是個能人,編劇也很強大。幾次盈眶,又再笑出來。全港編劇共勉的口號激動人心??吹媒o力盛贊佳片
秋意濃,落雨飄,最是觀影好時光。十三郎,艷香江,爭傳唱佳句佳章。世難料,天弄人,墨筆難敵刀與槍。本是文人又傲骨,豈肯屈膝世俗眼光。師徒重逢,不免淚兩行。主仆再遇,心中徒悲愴。潦倒客死黯神傷,人間難留白鳳凰。雨未停,拍打窗,心中感慨涌一腔。觀此佳作,影迷共勉,人生遇挫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