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過了40版,95版,05版以及印度版之后,我忽然發(fā)現(xiàn)其實印度版的編劇功力最為深厚~ 看過這部印度電影的都知道,如果從忠于原著這個角度考慮,印度版和英國人拍的古典劇沒什么可比性,首先少了個女兒,其次早在達西的第一次求婚之前女主角(好像叫Lahlita)就已經(jīng)明顯得愛上達西了,原作中改變伊麗莎白看法的那封達西的長信也沒有出現(xiàn),而且也沒有相關的情節(jié),后來Lahlita的妹妹出走,當然也像原作一樣,是達西找到的她,但是沒費什么力(如果兩個人打了一架也算出力的話)。對于所有喜歡傲慢與偏見的讀者來說,這些情節(jié)是不容許改變的(40版就是這么失敗的,改得太恬不知恥了……)。 除了這些明顯的改動,對于其他部分,我對編劇是非常崇拜的。 首先,把這樣一個人盡皆知的故事從古代搬到現(xiàn)代,又從英國搬到印度,難度不亞于把小說改成劇本。論改編,我覺得這個編劇要比《BJ單身日記》的作者成功(當然BJ給現(xiàn)代女性帶來的共鳴不在討論之列)。 幾百年的時間跨度,半個地球的空間改變,不一樣的東西太多了,原來的“傲慢”與“偏見”的理由都需要換一換,而這也正是我佩服這位編劇的原因。 一、兩人第一次見面的場所:在印度沒有當年英國中產(chǎn)階級經(jīng)常舉辦的那種舞會,因此初次見面是一次訂婚儀式,這也為之后兩人的矛盾埋下伏筆。 二、達西的傲慢:他來到印度是為了陪自己的朋友賓利,同時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投資建賓館,達西的傲慢其實是所有西方國家對第三世界的傲慢,他覺得印度很美,但并不打算真正了解印度,建賓館的真正目的是讓更多的人能來印度玩而不用接觸印度的臟亂差。 三、伊麗莎白的偏見:達西剝奪維克姆的工作機會已經(jīng)不至于讓現(xiàn)代人覺得有什么不妥了,于是編劇加了一條,那就是印度的包辦婚姻,這可是印度聞名全球的東西,達西表示說自己不理解,伊麗莎白反擊說美國人有全世界最高的離婚率,有什么資格教其他人怎么結(jié)婚,之后維克姆又透漏說達西要接受媽媽強加的包辦婚姻,伊麗莎白覺得達西說一套做一套,偏見就產(chǎn)生了。 四、伊麗莎白對維克姆有好感,原作中是因為長得帥,身世慘,平易近人。在現(xiàn)代電影里這是不夠的,于是維克姆又多了一個優(yōu)點,那就是對印度文化十分著迷,正中伊麗莎白的下懷,與達西形成鮮明對比。 五、柯林斯不能再是個牧師,于是變成了會計師,他對凱瑟琳夫人的崇拜變成了對美國的崇拜,編劇借柯林斯的口說出了很多美國人對印度的偏見,比如政府腐敗,環(huán)境污染;之后又借伊麗莎白的口一一反駁,如果我是印度人,一定自豪的不得了。 六、私奔在現(xiàn)在幾乎是不可能了,于是改成了維克姆讓達西小姐懷孕,還有伊麗莎白擅長的樂器從鋼琴變成了吉他,達西家的莊園變成了豪華賓館,凱瑟琳夫人(劇中成了達西夫人)的提問也不再是針對伊麗莎白家,而是充滿了對整個印度的鄙視,伊麗莎白的頂嘴也不再是維護自己,而是在捍衛(wèi)自己的國家。 看到最后,我甚至覺得翻拍傲慢與偏見不是制片方的主要意圖,而是想借這樣一個西方人熟悉的故事講出自己的心聲,這無疑很成功。這樣的一部電影的票房肯定會比普通的寶萊塢電影要高,西方人會耐下心思看,如果想通過電影介紹自己的國家,這無疑是最好的方法。 功夫片不能讓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國,文藝片即使介紹了真正的中國也沒人看。我們?nèi)钡木褪沁@種介紹真正中國的商業(yè)片。
在看過了40版,95版,05版以及印度版之后,我忽然發(fā)現(xiàn)其實印度版的編劇功力最為深厚~ 看過這部印度電影的都知道,如果從忠于原著這個角度考慮,印度版和英國人拍的古典劇沒什么可比性,首先少了個女兒,其次早在達西的第一次求婚之前女主角(好像叫Lahlita)就已經(jīng)明顯得愛上達西了,原作中改變伊麗莎白看法的那封達西的長信也沒有出現(xiàn),而且也沒有相關的情節(jié),后來Lahlita的妹妹出走,當然也像原作一樣,是達西找到的她,但是沒費什么力(如果兩個人打了一架也算出力的話)。對于所有喜歡傲慢與偏見的讀者來說,這些情節(jié)是不容許改變的(40版就是這么失敗的,改得太恬不知恥了……)。 除了這些明顯的改動,對于其他部分,我對編劇是非常崇拜的。 首先,把這樣一個人盡皆知的故事從古代搬到現(xiàn)代,又從英國搬到印度,難度不亞于把小說改成劇本。論改編,我覺得這個編劇要比《BJ單身日記》的作者成功(當然BJ給現(xiàn)代女性帶來的共鳴不在討論之列)。 幾百年的時間跨度,半個地球的空間改變,不一樣的東西太多了,原來的“傲慢”與“偏見”的理由都需要換一換,而這也正是我佩服這位編劇的原因。 一、兩人第一次見面的場所:在印度沒有當年英國中產(chǎn)階級經(jīng)常舉辦的那種舞會,因此初次見面是一次訂婚儀式,這也為之后兩人的矛盾埋下伏筆。 二、達西的傲慢:他來到印度是為了陪自己的朋友賓利,同時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投資建賓館,達西的傲慢其實是所有西方國家對第三世界的傲慢,他覺得印度很美,但并不打算真正了解印度,建賓館的真正目的是讓更多的人能來印度玩而不用接觸印度的臟亂差。 三、伊麗莎白的偏見:達西剝奪維克姆的工作機會已經(jīng)不至于讓現(xiàn)代人覺得有什么不妥了,于是編劇加了一條,那就是印度的包辦婚姻,這可是印度聞名全球的東西,達西表示說自己不理解,伊麗莎白反擊說美國人有全世界最高的離婚率,有什么資格教其他人怎么結(jié)婚,之后維克姆又透漏說達西要接受媽媽強加的包辦婚姻,伊麗莎白覺得達西說一套做一套,偏見就產(chǎn)生了。 四、伊麗莎白對維克姆有好感,原作中是因為長得帥,身世慘,平易近人。在現(xiàn)代電影里這是不夠的,于是維克姆又多了一個優(yōu)點,那就是對印度文化十分著迷,正中伊麗莎白的下懷,與達西形成鮮明對比。 五、柯林斯不能再是個牧師,于是變成了會計師,他對凱瑟琳夫人的崇拜變成了對美國的崇拜,編劇借柯林斯的口說出了很多美國人對印度的偏見,比如政府腐敗,環(huán)境污染;之后又借伊麗莎白的口一一反駁,如果我是印度人,一定自豪的不得了。 六、私奔在現(xiàn)在幾乎是不可能了,于是改成了維克姆讓達西小姐懷孕,還有伊麗莎白擅長的樂器從鋼琴變成了吉他,達西家的莊園變成了豪華賓館,凱瑟琳夫人(劇中成了達西夫人)的提問也不再是針對伊麗莎白家,而是充滿了對整個印度的鄙視,伊麗莎白的頂嘴也不再是維護自己,而是在捍衛(wèi)自己的國家。 看到最后,我甚至覺得翻拍傲慢與偏見不是制片方的主要意圖,而是想借這樣一個西方人熟悉的故事講出自己的心聲,這無疑很成功。這樣的一部電影的票房肯定會比普通的寶萊塢電影要高,西方人會耐下心思看,如果想通過電影介紹自己的國家,這無疑是最好的方法。 功夫片不能讓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國,文藝片即使介紹了真正的中國也沒人看。我們?nèi)钡木褪沁@種介紹真正中國的商業(yè)片。
組合不一定出新意,還有可能不倫不類
印度版的《傲慢與偏見》 !不過怎么都比不過英國的
劇情老套,女主角很美
仿佛一看到寶萊塢電影,我就起雞皮疙瘩;印度女人真沒出息,對英國男人的殖民依賴還是如此深厚
真的是印度版的傲慢與偏見,要不是這個原因我可能從沒看過印度電影。
若非有印度歌舞撐著...就只有一星了.我喜歡的世界第一美人也胖了...TOT
印度的歌舞片,Sayid的舞姿還真不賴啊。
MS7010 viewing list
d2
印度現(xiàn)代版傲慢與偏見 唱歌跳舞好多
印度drunby劇
Indian movie cool!!
拿了《傲慢與偏見》的殼兒。。。唱歌跳舞看美女
印度電影真是一針見血啊
蠻熱鬧的
我只能說各種版本的達西先生都閃閃惹人愛。
在印度重溫真是別有一番風味,的確,印度是個需要你親自了解的地方
印度的結(jié)婚真的是大家就在那跳舞嗎。。。印度有不是歌舞片嗎
印度舞蠻漂亮的~印度文化藝術...始終圍繞在主角左右都是帥鍋有錢佬?。。。《窔庠┘覑凵系墓适?..
如果有中國的導演也遵照原著拍一部中國版的傲慢與偏見,不知道該用哪一個時代背景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