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奇幻非奇幻
從畫面上,剛開始他生活中每天不停重復的動作注釋做得很精巧,很喜歡。包括片尾的制作和整個電影音樂的配合都覺得很舒服。
整個觀看的過程一直有許多疑問在腦袋里,那個對他生活做出記述的女人是誰?在找工作的黑人女孩和那個騎自行車的小孩跟他又會產(chǎn)生什么關系?他這么一個無害的人會有什么結果呢?為什么他就會死?包括基本上要到結尾時,他到底是活是死?就算他必須死又是怎么個死法?
主人公不是英雄,也不是倒霉鬼。他本身不好也不壞,就像你,就像我。
看他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開始的時候覺得他就是一個嚴重的強迫癥患者(對于數(shù)字),可是慢慢覺得其實我們都一樣,都在或多或少,有意或無意的強迫自己,就是電影里那個詞“毫不知曉“。 我們是不是每天都在做著許多“毫不知曉”的事情?只是沒有人在我們耳邊紀錄并不停的念給我們聽,讓我們更了解自己和善待自己。其實有許多可以阻止和不可避免的事情等著我們,我們無從知道。雖然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不夠好,也不會沒有原因的去審視自己的一切,電影中的他是幸運的。他開始改善自己的生活了,一點一點越變越好,珍惜別人善待自己,我害怕老天對一個正在努力的人做出不公平的事情,可是本身沒有所謂的老天爺和上帝,公平更不知怎么定義了。看到快結束了,我抱著他必死的心情面對他的死亡,撞車的那一幕,我差點哭了。 許多人面臨死亡毫不知情,可是他不一樣。
喜歡這部片子,雖然那種巧合不一定存在,可是主人公那樣的人物卻隨處可見,我們可以更好的。
2 ) 忙碌的生活節(jié)奏、讓我們都懶于發(fā)掘生活下的可愛小細節(jié)了
這是06年喜劇作品裏,
讓我比較有印象的一部了。
這不是純粹的一般讓人XD的喜劇,
你會聽到耳邊時不時有一個神經(jīng)質(zhì)女作家悲劇情節(jié)式的描敘。
我看得時候一直想:
Kay Eiffel會安排怎樣的死法給主人公Harold Crick,
Harold Crick會不會見到Kay Eiffel並阻止她對他"無意的摧殘",
結局是不是來個反轉的SHOCK,
....等等。
果然、結局被我猜到。
不過我不為這一點失望,
就像Kay Eiffel最後對Hilbert教授所說的,
Harold Crick是個"想讓他活下去的那種人"。
這只是一部有點點神奇的有趣輕喜劇,
不用過多用你優(yōu)秀的邏輯去找出不合理瑕疵。
為它的荒謬和他的認真笑笑就好。
3 ) 非常奇幻
一位國稅審計員,過著一板一眼的生活,有一天要去查一位面包店女老板的帳,對她一見鐘情,并慢慢的追求她,終于搞到手了。其實原本一成不變的生活,很難改變,是因為在他的耳邊總有一個女性的聲音令他無法忍受,經(jīng)過多方咨詢調(diào)查,終于發(fā)現(xiàn)這是一位女作家的聲音,他在描述主人公的生活,并且絲毫不差,最恐怖的是他知道第二天就要死亡,而且可以說是一個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他義無反顧的去承擔了,奇幻的事他沒有死,因為作家改了結局,悲劇變成了喜劇,傳世經(jīng)典也無法鑄成了。
說到底,你撇去故事新穎的結構不談,它只是講述了一個俗套的道理,在死前你會做些什么,我認為是做好平常身邊的每一件事,你的本職工作,關心一下你的朋友,對你的愛人互訴衷腸。其實也是你每天都要做的事。
4 ) 未來已經(jīng)安排,只是尚未發(fā)生
Harold Crick,一名稅務局公務員,每天用數(shù)字精確著自己的生活,按部就班,一成不變。他的這種生活狀態(tài),令創(chuàng)造他的“上帝”,──悲情小說家Karen Eiffel,也束手無策,不知道如何妥善地安排他死於非命。直到有一天,Harold Crick知道他的創(chuàng)造主Karen Eiffel正在給他安排死亡,意識到這樣行尸走肉的生活也是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人生不應該這樣匆匆結束。他不願坐以待斃,走進了吉它店……
這一部風格奇怪的電影,看上去怪誕不堪卻非常寫實,我們自刻板的Harold Crick和像患強迫癥的Karen Eiffel身上,都會瞥見自己的影子,發(fā)出會心微笑。影片涉及我以前曾經(jīng)討論過的內(nèi)容:“未來已經(jīng)安排,只是尚未發(fā)生?!钡降子袥]有命運?在命運面前,是接受命運?還是通過自身努力改寫命運?或和那個“上帝”共同譜寫自己的命運?像Harold Crick那樣?
5 ) 一些想法……
先說點題外話
核心創(chuàng)意=整部電影?
電影總要有賣點才有人關注。特效,史詩場面或者片場外的是是非非都可以做到這一點。這也使得相對波瀾不驚的生活浪漫類影片越來越難生存。這類電影往往投資中等,會有買明星面子來看的觀眾,不過總的來說他們還是靠故事本身的吸引力來維持票房。盡管被無數(shù)人詬病,但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好萊塢愛情片劇情套路依舊格外的保守。有情人終成眷屬是必然法則。然而我們又不再滿足于單純的愛情故事,而是要不斷看到新鮮的噱頭。于是有了Holiday的交換女友,Click的萬能遙控器,50 times first date的不斷失憶,當然還有stranger than fiction的筆下求生。編劇們渴望出奇制勝,于是讓主人公們遇到種種怪事,哪怕它們異?;奶苹蛘叱匀?。
我們不難看到這種趨勢,越來越多的商業(yè)愛情電影靠一個構思撐起整個故事,然后一切的情節(jié)建立于這個與眾不同的前提或背景之上。
這也就是我說的,一個核心創(chuàng)意,然后故事照舊發(fā)展。編劇筆下求生的核心創(chuàng)意一出。Crick就開始外他的命運四處奔波。
這是很自然的走向,我們也從中看到了編劇們“無盡的想象力”。
然而,這種模式開始出問題了。
當核心創(chuàng)意等于一部電影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整個電影的故事用一兩句話概括就已經(jīng)綽綽有余了。stranger than fiction就非常典型?!耙粋€人的生活正成為一部小說的情節(jié),當主人公發(fā)現(xiàn)作者要將自己寫死的時候他拋棄刻板的生活來努力改變小說,也是他人生的結局?!彪m然這句話很羅嗦,但除了影片末尾,所有情節(jié)在簡介里用一句話就說清楚了。我們在看電影之前完全可以憑借相當少的背景了解就清楚知道全盤情節(jié)的走向,人物的命運。當創(chuàng)意從吸引人看電影的工具變成電影的全部時,熒幕前的兩個小時極有可能變得相當無趣。你會看一部你知道走向的電影嗎?這就是我再無聊也不想看Just my luck的原因。
我不否認這些創(chuàng)意本身非常富有想象力,讓人拍案叫絕。可眼前一亮之后,我們還有必要看演員把這個過場走一遍嗎?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遵循著大致了解劇情再決定是否觀看的擇片模式,僅靠一個構思為框架擺出來的影片,往往很難真的有觀眾。
而且,在很多情況下,創(chuàng)意的華麗外表下隱藏的往往還是老套的情節(jié),男女主人公換個背景直接上……
在夜宴結束之后,一度認為馮小剛下一部的下一部電影將是喜劇《貴族》。這貌似是個類似《王孫夢》的中國版故事,又是可以一句話說清的。后來馮導接拍雅虎搜星的廣告短片,結果使用了這個創(chuàng)意,于是前者的拍攝計劃就自然地被取消了。幾十分鐘的短片,兩個小時的電影,骨子里都是一個意思。
核心創(chuàng)意=整部電影?編劇們在偷懶……
關于stranger than fiction
收一收,收一收
Stranger than fiction看完給人非常完整的感覺。導演手法的運用非常嫻熟,現(xiàn)實與小說自認地融合,交叉,渾然一體又界限分明。如果說有缺憾,就像我前面說的,一個比較兼得的創(chuàng)意拉成兩個小時總會有點點冗長。
影片的主旨是發(fā)人深省的,Crick機械的生活使他不去思考人生的意義,不去追求愛情和快樂,而生死的威脅使他重新認識生活。
我是人定勝天的堅定擁躉,所以從影片開始就再努力尋找這種趨勢。姑且算它有吧。人可以控制人自己的生活,Crick的努力也正是為了改變命運。他四處尋找奇怪聲音的來源,拯救自己。當然電影不僅僅是這樣。后來Crick讀了Karen的小說,被文藝的力量所感染,甚至愿意為不朽的作品而犧牲。撞車是心甘情愿,這又何嘗不是他在掌控自己的命運?他大可以要求Karen讓他活著,這無可厚非,可他選擇了順著劇情,成就經(jīng)典。不說這個情節(jié)怎么找都有些別扭,Crick從一開始就在控制著他的生活。我始終愿意相信,是Crick自己在決定他刷幾次牙,而Karen的文字不過是一個調(diào)皮的巧合……
結尾的眾生相大概也是這個意思,每個人都在經(jīng)營自己的生活。
記得最后Karen把定稿拿給教授看的時候,面對后者的可惜,她說她改結局的原因是Crick是個好人,而好人應該活下去。這是很真誠的,卻是被我們忽視的。善良的人應該得到善報,他們利他,他們是高尚的靈魂,他們高貴,應該被保護,被尊重。我們總是強調(diào)自信、勇敢、正直,那,善良……
影片中Crick選擇了用生命換偉大作品,而作家Karen到反而選擇了犧牲作品換Crick的命。文藝與生命,究竟誰輕誰重?這個,真的很難說……
關于演員的表現(xiàn)忍不住加幾句。喜劇往往對演員要求比較低,大牌們也多是露一下臉罷了,不用真刀真槍飚演技。
法瑞爾的木訥總覺得很不自然,就像看李亞鵬演郭靖(其實比那個好很多)。女主角么一開始拽得很后來就柔情似水了……
Emma Thompson的歇斯底里我看起來很到位(文藝片看太少),人物整個也比較合理。達斯丁霍夫曼就有點倚老賣老了,大量文學知識和游泳教練這些細節(jié)淪為標簽,人物印象不深刻。
6 ) 《奇幻人生》——誰來編寫我的生活?
又是一部關于生活的電影,不象《身為人母》那樣絕望,也不象《陽光小美女》那樣肆意,《奇幻人生》用其獨特的方式、異想天開的碰撞,道盡生活的點滴,既有趣又深刻。
奇怪的聲音
“這是關于一個名叫哈羅德的男子和他的腕表的故事。他的一切都和數(shù)字有關,他不停的在計算并且少言寡語,他的腕表更是惜字如金。整整12年,每一個工作日,哈羅德都會將他的32顆牙齒一顆不拉的刷上76次,左右刷38次,上下刷38次。整整12年,每一個工作日,他打領帶都打溫沙結而不是雙結的,這樣可以節(jié)?。矗趁搿?br> 伴隨著畫外音,鏡頭從俯瞰城市的大全鏡集中到主人公哈羅德的身上。一個循規(guī)蹈矩、一成不變的人,一個蕓蕓眾生里普通、毫不起眼的人,孤獨一人,唯一擅長的是和數(shù)字打交道。這個世界在他的眼里,看到的不是風景,而是反映大小、距離、時間等等度量的具體數(shù)字。
當我們以為畫外音只是影片的旁白的時候,作為被描述者的哈羅德竟然也聽到了這個“畫外音”。他嚇了一跳,我們也有些吃驚。不過作為觀眾的我們只是好奇的期待著故事將怎樣發(fā)展下去,而哈羅德則惶惶不安起來,被困擾的同時還會無辜的被旁人以為是精神分裂。影片的設置非常巧妙,突破常規(guī)的這個奇怪的聲音,讓觀眾、影片主人公、以及現(xiàn)在還未知的第三方敘述者來了一次有趣的互動。觀眾仿佛處于和影片人物相同的位置,一起有尋找答案的愿望,影片也就更引人入勝了。
同時,影片開始插入一個女作家遭遇創(chuàng)作瓶頸的事。她無法為她小說的主人公找到一個最合適的死法,而遲遲不能完稿。通過一些細節(jié),我們大概就能知道可憐的哈羅德便是女作家小說中的主人公。這時候,哈羅德和作家兩條線各自發(fā)展,讓人感覺可能是“戲中戲”的結構。
通過達斯丁霍夫曼扮演的文學教授,兩條線索逐漸接近。在一段錄象中,哈羅德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了困擾他的奇怪聲音的源頭——那個正為小說結尾冥思苦想的女作家。兩條線索交匯,最讓人吃驚的是兩者是在同一個空間里并行發(fā)展了(并非一般的“戲中戲”),女作家正在書寫哈羅德現(xiàn)實里的生活!
控制或被控制的生活
這個奇怪的聲音出現(xiàn)后,哈羅德的生活被打亂了。當他又開始一天枯燥重復的動作和行程,那個聲音用一種厭惡的口氣讓哈羅德也不得不停下腳步,審視自己一成不變的習慣。其實他并不喜歡他的工作他的生活,只是和大部分人一樣對這一切并不太在意,慢慢就變的麻木了,忘記了真正生活的取舍得失。說他被聲音困擾,還不如說是他被自己的生活方式困擾,當他意識到自己是這么的單調(diào)、無聊。
那個聲音用第三人稱來敘述他的生活,讓他覺得自己成了某個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他找到一名文學教授幫助他分析未來。當然了這樣沒有頭緒的工作,很難有個明確的結果出來,“故事”的發(fā)展是難以琢磨的。教授讓他忘掉這一切,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哈羅德還遭遇了愛情,雖然經(jīng)歷了一些挫折,但最后的甜蜜似乎證明他的“故事”是個喜劇。喜劇意味著他的“故事”有個美好的結尾,他可以繼續(xù)活下去。當一切似乎柳暗花明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了他的真正的“作者”——那個女作家。而女作家的作品以悲情聞名,她的小說的主人公都將以死亡作為結尾。
關于哈羅德發(fā)生轉折了的生活,是女作家書寫的結果呢,還是他自己改變的呢?女作家是從小說人物的那只嚴格控制他生活的腕表入手,由于腕表的異常導致了他生活的改變。而現(xiàn)實里的哈羅德則是因為他聽到了那個奇怪的聲音。而聲音(也就是作家的小說)描述的就是他的生活,就象上面說到的,他的困擾或者說他的改變其實是因為意識到了他現(xiàn)實生活的無意義,只是通過了一種非常戲劇化的方式來觸發(fā)和體現(xiàn)。他的生活還是他的生活,他的改變也導致了最后結局的某種必然。
兩個結局
哈羅德知道了“作者”之后,就要找到這位要想方設法弄死他的作家。而女作家這時也已經(jīng)完成了最后結局的草稿。關于女作家這部分,影片刻畫了她尋找靈感的狀態(tài)和環(huán)境。她將觀察到的許多細節(jié),如騎自行車的小孩,剛找到工作的女司機,車禍,滾落的蘋果,結合起來完成了最后的結局。
預想的結局。哈羅德的生活已經(jīng)改變,變的積極,也有了愛情。三個星期前腕表罷工后重新的設定的時候比正確的時間快了三分鐘,所以這天他去上班的時候早到了公車站。意外發(fā)生在他面前,騎車的孩子摔倒,他去把孩子扶起來,自己卻被駛來的公車撞倒,死了。
小說的這個結局,在影片中獲得很高的評價。教授認為一部杰作由此誕生了,而哈羅德自己看過之后,竟然也愿意就這樣死去。最后的悲劇往往更具震撼力,人物的宿命,必然與偶然,對生活的認識,關于生命的意義,這樣的結局的確包含著許多值得思考回味的東西。但這畢竟不是最后的結局,雖然有片中人物的肯定,但限于篇幅和非真正重點,這個結局沒有得到充分渲染,沒有完全體現(xiàn)出應有的力量。這是影片中讓人覺得表現(xiàn)上稍弱的一點,但也是取舍的必然吧,無傷整體。
最后的結局。與預想結局的唯一區(qū)別就是哈羅德沒有死。教授對這個結局有些不滿(從文學上),女作家說,他知道自己將死,他能夠阻止但仍愿意去做,誰會讓這樣的人去死呢?這是小說的結局,也是電影的結局。哈羅德在病床上醒來,女友喂他餅干吃,一切都會好起來。人們常常會為生活的一成不變而感到恐懼,而生活中的點滴細節(jié)、再尋常不過的普通物品,卻往往會在關鍵時刻給予幫助和力量,只是平時并不為人注意罷了。對哈羅德來說,他的那塊腕表,結果就救了他的命。
哈羅德的生活,在小說和現(xiàn)實之間,在小說和電影之間,在碰撞里尋找到了意義。自己的生活還是要自己來編寫,幸福和精彩都在可能錯過的日常生活中。
意義非常的腕表
腕表,開始代表著哈羅德的生活。這個只顯示數(shù)字、并時不時發(fā)出定時鈴聲的東西,嚴格劃分著哈羅德日常生活的每一步。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定義著哈羅德的生活,它代表時間,也代表著他的生活和生命。
所以當女作家要改變哈羅德的生活的時候,也要從這只腕表下手。腕表的異況,徹底改變了哈羅德的生活。沒有了時間的限制,他才能突破原來生活的框架,去嘗試去尋找。雖然在影片中段的大部分時間里出現(xiàn)不多,但在前后起著呼應和對比的作用。
最大的意義當然還是體現(xiàn)在最后的結局上。不僅因為腕表的關系,造成時間上的差別和意外,導致救人事件的發(fā)生。更重要的是它還救哈羅德一命,從作為單調(diào)枯燥生活的象征,到如新生般獲得意義的關鍵,腕表作為哈羅德和女作家眼中的普通又特殊的物品,體現(xiàn)了哈羅德的改變,還有女作家觀點的改變。它是生活的象征,也是影片的主題和意義的所在。
不得不說的精彩表演
艾瑪·湯普森扮演的女作家實在太搶眼了,讓人都會忘了威爾·法瑞爾(扮演哈羅德)的精彩。苦苦思索中的疲倦、無助的神情,尋找靈感時的神經(jīng)質(zhì),刻意控制的肢體語言,最后選擇結局時的痛苦掙扎和爆發(fā),而當她作品完成去拜訪教授時,又完全換了一幅神情,實在是太精彩了。
而威爾,好萊塢當紅的喜劇明星,在奧斯卡上還深情演唱作為一個喜劇明星的不幸,在影片中洗盡鉛華,扮演一個埋沒于生活的小人物。他的笨拙和無奈,雖然也會帶著一些喜感,但背后帶給觀眾更深的是同情和沒有距離障礙的認同感。
其他主要演員,達斯丁·霍夫曼、扮演女友的瑪吉·吉倫哈爾、扮演作家助手的奎恩·拉提法,雖然不及上面兩位那樣突出,但也都將各自人物的個性、特色表現(xiàn)的十分到位,一起演繹了這部精彩的電影。
創(chuàng)意很好,但我實在想不出那個被廢掉的結尾是怎樣讓其成為最優(yōu)秀的英文小說的。這種類似的完全不可避免的BUG還有在一個叫羅隆祥的科幻短篇《山海間》,里面有一個宇宙聞名的詩人,而這個詩人在寫一首即將宇宙聞名的詩,然后她就死了。聰明的做法是繞開寫,但他偏偏要把它寫下來,這就是悲劇。
看似有新意但完全不對味口。男主形象降分。配角雖都是大牌但不閃哦。感覺和金凱利那部楚門很類似。很一般。
有時 我們在恐懼 在日?,嵤?在一成不變 在無望 在悲劇面前迷失自我 幸運的是我們?nèi)阅軓奈覀兪煜さ氖稚匣蛞环N愛的手勢上或細心鼓勵上或一個愛的擁抱上或溫暖的安慰上安下心來 ------------------------ 3Q 肉同學
奇幻作家們都來看看罷,殺人要慎重。
it could have been a master but the melodramafication destroyed it. i am sorry.
這是一部文學興味極高,劇情不俗又感人的電影。 這故事原本是關於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就要死了, 然後死掉的故事。但是如果這個人明知道自己就要死了,然後真的死了, 而且是自願受死,儘管他知道可以避免....你說, 這難道不就是我們希望他不要死掉的那種人嗎?
創(chuàng)意很好,一個作家筆下將要被寫死的角色因得知自己將要被寫死找到了作家。情緒的把控與轉變很好,喜劇、悲劇、正劇氣氛的轉換。但整個故事的整體掌控得卻不夠好,前面雇工人生筆墨過多,而后面遭遇命運,面對死亡筆墨不足。尤其最后兩種結局的轉折,男主角對于死亡的接受處理得不足。惜之。
"i like the part about the guitars."Maggie Gyllenhaal是個美女
繼續(xù)神筆馬良,比《戀戀書中人》少了意淫,多了人生思辨,魔幻現(xiàn)實主義也更多落腳在“現(xiàn)實”上。人生本來就有許多旁白君干涉者,有許多無意中主宰我們命運的人,我們知曉一個必將到來的死亡結局,努力活著,不過想成就人生這本長書的偉大和無悔。
高開低走,創(chuàng)意點和構思其實頗為奇妙,而且影像化呈現(xiàn)出的視覺效果也能給人留下不錯的印象,但漸漸撥開迷霧就露出了心靈雞湯的真面目。尤其是那個最詩意最美好足以讓真人慷慨赴死的死亡,太鎮(zhèn)不住場面了。
好萊塢非處方藥:宿命大補丸,需配合奇幻類型心靈雞湯服用。特征:創(chuàng)意場景腸衣,有時需借助道具,顆粒雖苦,效果甜,對待失敗者有神效。常見主治醫(yī)生:金·凱瑞、尼古拉斯·凱奇、威爾·法瑞爾、亞當·桑德勒、本·斯蒂勒等。
后半部分不再巧妙
結局欠缺力度,所謂的無可比擬的“最詩意最美好的死亡”不過是這么一回事,看不出男主角要慨然赴死以完成一個偉大的當代英文小說的必然性。更別說最后峰回路轉地逃過死亡。但即便結局稍弱,仍無法阻礙這部電影的出色和靈活。仍然可以打5星且仍然值得一看再看。妙筆生花,遑論很多打動人的真摯——愛情線。如果你是哈姆雷特,你會為了這個劇本而死去嗎。
I'm her brother. Her brother in law! She has a sister? No, I'm married her brother!
30/3/2007 9:30pm Cultural Centre
3.5星。創(chuàng)意佳,造勢足,意識動人,只可惜結尾提供的死法不足以服人,完全沒能壓住陣仗。
我喜歡的故事,那個女作家實在演得太好了~~
小說的主人公竟然真實存在,而且會由作家的文字決定他生命的走向。這么有想象力的題材已經(jīng)加分了。而主人公知道自己即將會死后才開始改變乏味生活軌跡追求自己想要的方式,可能是在告訴我們這些活人,現(xiàn)在就是改變的時候了。
現(xiàn)實往往比小說更荒誕。因為虛構是在一定邏輯下進行的,而現(xiàn)實有時毫無邏輯可言。 ——馬克·吐溫
-說這些你可能不明白 我可能是在悲劇里 無聊的悲劇里 -但是哈羅德 答案不可避免的取決于你所過生活的類型和你吃的曲奇餅的質(zhì)量 很幸運的是當沒有曲奇餅的時候 我們還擁有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