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兩位女記者聯(lián)手撰寫一篇重要特稿,揭發(fā)了某好萊塢大佬數(shù)十年來觸目驚心的性侵丑聞。
這是本片內(nèi)容,也是眾所周知的“me too”運動之起源。
此種電影,一不留神會拍成職業(yè)英雄模式:記者用無所畏懼的執(zhí)著去打垮面前那盤根錯節(jié)的鐵幕;再一不留神會拍成職業(yè)狂人模式:狗仔用無孔不入的敏感去扒墳明星們舊日塵封的性丑聞。
顯然,無論哪樣,都可能弱化它的題旨力度。
所以它選擇的是一種非常平的故事走法,甚至可說,它選擇的走法,壓根就不成其為一個“故事”。
它更像是一部“新聞?wù){(diào)查片”,乃至“錄音證詞片”。
它從沒直接用鏡頭去還原再現(xiàn)諸多不堪往事的發(fā)生現(xiàn)場及前因后果,它幾乎只停留在很多年后、跟蹤這些往事被挖出和找到的過程,確切地說,是一個個經(jīng)歷過、承受過它們的人,有關(guān)它們的講述被眾籌成型、被拼合完整的過程。
它的主載體不是畫面,而是聲音和語言。
它是字面意義上的“she said”。
好處是不干擾、不失態(tài),讓大家自己形成情緒和判斷。
壞處是過于平庸和平整,我總歸覺得,許多地方,能夠更驚心動魄一些。
各種各樣愿意公開和不愿意公開的線索與證據(jù),由各種各樣愿意現(xiàn)身或不愿意現(xiàn)身的人,以各種各樣神秘的渠道和形式,在各種各樣依舊恐懼或猝然下定決心的時刻里,一一提供。
這個從無到有的漸進,有讓你欣喜的部分,因為它們像一座座浮出海平面的冰山尖頂,讓指向惡人的投槍有了愈來愈銳利的鋒芒刀口,但更多的,還是讓你不寒而栗,因為你開始失去估算的能力,無從想象長夜的深處到底藏有怎樣數(shù)量級的蒙塵者,你看到他們一直艱難地呼吸求存,只為等一個若隱若現(xiàn)的光源然后艱難地送出“我還活著、還有良知與痛感”的音聲。
“一切都會水落石出的”,你有信念,但你不知道水下面的石頭有多少、有多大、縫隙里附著多少贅生物與毒素,你甚至無法想象水自身是以怎樣的面積和重量覆于其上——“像一片充斥著不法行為的海洋”。
它不僅摧殘過你的當下,還可以控制你的未來,就像那些保密協(xié)議,完成了壓力轉(zhuǎn)嫁,把丑惡的秘密變成由受害人來背負一生的東西。
性侵與性騷擾,從來不是一個個體概念,而是一個群體概念。
因為它的本質(zhì)是性別權(quán)力關(guān)系的不對等,而性別權(quán)力不取決于哪位具體個人的私德,而是來自于整個人類文明史的后天建構(gòu),以及這種建構(gòu)在當代的實現(xiàn)形態(tài)(別忘了,本片的制作公司,都與它所揭露的韋恩斯坦先生有過深度合作,本片的投資人,是被指控婚內(nèi)出軌、多次家暴的布拉德皮特,這些簡直像一場反諷的現(xiàn)實,也更加重了問題的無解)。
“遇到了精蟲上腦的男性上司”,只是一個觸發(fā)點,就好像全世界的空氣被嚴重污染了,身體更差的那個人會最早得肺癌,但決定性因素是空氣質(zhì)量,而不是“他的身體太差”。
所以這電影雖然聚焦于對一個精蟲上腦的男性上司(男性超級大boss)的指控,但它真正想要拍出的,是“為什么全世界的空氣被嚴重污染”的內(nèi)在邏輯。
所以反一號韋恩斯坦是被虛寫的、連個正臉也沒出現(xiàn)——他只是符號,只是代表。
就電影本身來說,比較好的點包括:
相比在空房間里一地凌亂的衣物上虛寫暴行,卻用了挺可觀的容量實寫兩位記者生活中的狼狽和凌亂,實寫她們二人都各自受困于自己的母親身份,極難實現(xiàn)工作與家庭之平衡。
這困境(也包括她們在酒吧談工作時同樣遭遇的搭訕和騷擾),擴展成了一個更立體的女性主義生態(tài),也讓一個性別共同體的攜手而起擁有更充沛的理據(jù)。
她們一次次在鏡頭里被放置在嘈雜而人流涌動的街頭,邊打電話邊步履匆匆,就連那些一對一的采訪,也總是被裝入相對復雜的構(gòu)圖里,用玻璃、桌椅、光影和畫外音施加包圍和干擾。這傳遞出一種有意為之的、如入無物之陣的、危險環(huán)伺的、四面楚歌的茫然感和孤勇決絕感。
罪惡要永存且屢試不爽,必須結(jié)成鏈條,很多的既得利益方,鐵板一塊,彼此連綴配合。
發(fā)聲要勇敢且克服心魔,必須匯成潮涌,很多的受害者與被封口者,同氣連枝,彼此呼應(yīng)鼓舞。
作者信息:
微信公眾號:邵邵的私人書齋
新浪微博:@聆雨子
豆瓣&知乎ID:聆雨子
首先,《她說》的敘事方式是反套路的。傳統(tǒng)的好萊塢故事崇尚以 「圖像,敘事,然而,《她說》的劇情發(fā)展卻十分依賴于臺詞。甚至可以說,全片幾乎三分之一的鏡頭,都是兩名女主在不同的人物通話。 這樣做的好處是,故事的節(jié)奏極快,16 集韓劇的信息量被導演在兩小時的時間里清晰地傳達給了觀眾。但既然是「反套路!,就必然有其缺點:就我的觀感而言,電影 90 分鐘的節(jié)點是有點失控的。
(by Mr. Infamous,原載于虹膜公眾號)
電影大亨哈維·韋恩斯坦倒下,已是五年前的事情。根據(jù)同名原著改編,重現(xiàn)《紐約時報》點火「MeToo」運動的《她說》在年末正式亮相,意味著電影終于正面杠上電影的昔日神明與永恒惡魔。
據(jù)說外媒此前有過統(tǒng)計,韋恩斯坦在奧斯卡上被感謝的次數(shù),比上帝還多。至少能夠肯定的是,身為巨擘,他的權(quán)勢確實巨大無比,手下項目光是奧斯卡獎項就拿了差不多80個,就連李連杰、周潤發(fā)、成龍以及《無極》《英雄》《少林足球》等等華語電影,走到國際也少不了他的操作。
在近乎只手遮天的影響力下,即便是想要謀求一定合理利益的電影、演員,也難免牽涉魔鬼的交易,而日漸直白的潛規(guī)則,又左右了性別、資歷、手腕偏低一方對韋恩斯坦的忌憚與服從。
具有聲量的影視紅星、州長老婆,在長時間內(nèi)也無從有效發(fā)聲,何況其他。事實上,能被聽到且產(chǎn)生作用的時候,許多當事人已經(jīng)跨入中年。像是最先揭發(fā)的艾什莉·賈德,在2017年已經(jīng)將近50歲,即使地位如此,她在決定牽頭時,也猶豫良久。
格溫妮斯·帕特洛作為另一位先遣,早在跟布拉德·皮特交往的1994至1997年間,就指控韋恩斯坦性騷擾,只是收效甚微。而跟皮特相處了十二年的后任安吉麗娜·朱莉,同樣控訴過他在自己職業(yè)生涯早期的侵犯,自從二人沒有任何合作。
不過,哪怕知曉這些禽獸行為,影壇地位甚高的皮特,還是在2009年主演了由韋恩斯坦監(jiān)制、發(fā)行的《無恥混蛋》,三年過后,他還主動請求韋恩斯坦制作《溫柔殺戮》,這讓朱莉倍感受傷。
特別值得玩味的三個后續(xù),一是皮特跟朱莉分開后,聘任了韋恩斯坦之前的律師兼危機公關(guān)馬修·希爾齊克,這個人早在2004年,就助力壓下《紐約時報》關(guān)于韋恩斯坦相關(guān)指控的報道。
報社前記者莎朗·韋克斯曼在「MeToo」運動爆發(fā)后,明確指出當年韋恩斯坦登門造訪,然后報道被撤?!端f》的記者喬迪·坎托爾報出選題后,上司第一反應(yīng)是,他幾年前就被指控過,對應(yīng)的正是這個背景。
而這選題之所以能夠通過,也跟當初撤掉所有負面報道的文化版編輯喬納森·蘭德曼離職有關(guān)。這又牽涉到NBC、《紐約雜志》《紐約時報》以及其他極具影響力的媒體幾十年來「縱容」韋恩斯坦性侵的問題。
第二個后續(xù)是,坎托爾與同事梅根·吐赫在撰寫出引燃「MeToo」運動的文章過后,出版了回溯事件始末的暢銷書《她說:打破性騷擾的故事,幫助點燃了一場運動》,而買下版權(quán)的是皮特,聯(lián)合監(jiān)制電影《她說》的,也是皮特。晚了十年不止的「報仇」,大概與君子不那么相關(guān)。
還有就是,十月底,韋恩斯坦性侵案的第一周聽證會上,法官順從韋恩斯坦律師要求,禁止陪審團成員觀看將于次月上映的《她說》預(yù)告,以免影響判斷。
最終電影背靠與韋恩斯坦合作多次的制片公司,沖向韋恩斯坦留下超強神話以及頑固污漬的奧斯卡,某種急于洗白的舉動,又把「戲外」引到另一段與電影主旨背反的名利之爭去。
就目前看來,《她說》沖獎的前哨戰(zhàn)打得并不漂亮,只能位于第二梯隊,而總被政治正確的是與否裹挾的奧斯卡,又不僅是辦得越來越黏糊。最終電影的歷史會如何應(yīng)和文化與思潮的歷史,恐怕難免也有好些慨嘆空間。
那么,撥開前后紛擾,回到電影本身,《她說》算不算一部好的作品?個人覺得,它是好的,而且要比不少申奧種子選手好。
即便不能復制《聚焦》《華盛頓郵報》這類新聞?wù){(diào)查題材電影的成績,它也絕不是純粹依靠意義來掩蓋藝術(shù)缺陷的電影,畢竟二者已經(jīng)相互鑲嵌,更重要的是,所謂「缺陷」,不過是有意為之的白描手法、克制風格。
伍迪·艾倫與米婭·法羅的兒子羅南·法羅早前在HBO,出過一部紀錄片劇集《播客大追殺:好萊塢性丑聞錄》,稍晚的同題材電影《她說》,則有更多女性班底的參與與呈現(xiàn),也更有「她說」的角度和表達。
片名與原著書名里的「她說」,主體是「她」。
「她」所代表的群體,首要的自然是韋恩斯坦的受害者。他在猥褻之前常拿這么一句話進行勸說,「她們都這樣做」?!杆齻儭故侵复饲安坏貌磺鼜乃呐?,也指千百年來不得不屈從男性與傳統(tǒng)、權(quán)力的女性,這性別代稱,就有了一種前仆后繼的慘烈。
韋恩斯坦輕飄飄的一句話,之所以有沉甸甸的壓力,正是因為站在高位,不費吹灰之力就把性侵犯同化、簡化甚至合理化了。用他手下蘭尼的辯解來說,這就是所謂老一輩權(quán)貴的做派,男女對「你情我愿」的定義不甚相同罷了。
長期壓迫的齷齪要被模糊調(diào)停為「一個關(guān)于男人進化的故事」,蘭尼面對《紐約時報》三位女性的狡辯表演,以自己也并不相信的圓滑,在鏡頭下勾出歷史與現(xiàn)狀的多重滑稽。
奈何滑稽再荒謬,也是男性與權(quán)力彼此攀附的現(xiàn)實?!端f》始終在透過女性,尤其是喬迪與梅根,她們的眼和耳,來捕捉我們隱約知曉卻未清晰辨認的殘酷。
演員和電影工作者,就在韋恩斯坦隱秘魔爪暫且兼顧不了的角落,懷著創(chuàng)傷式的謹慎,袒露那些年大同小異卻不減苦痛的經(jīng)歷。年歲跨過去了,地位與閱歷予以屠殺惡龍者的,不過是無聲環(huán)境里的一點點勇氣。
電影不斷重復敘述女性遭遇這種困境的恒久與崩潰,每個當事人的閃爍猶疑、怨憎惱恨,成為統(tǒng)一的多聲部,達成無需分貝加持也能直插人心的沖擊。而這些外化的深層情緒,又會在她們獨有的追悔、反思里,對照韋恩斯坦匱缺的歉意,碰出極不是滋味的悲涼。
女性被剝削,不只是在名利場,也并不只是在性方面?!端f》透過瑣碎的故事拼貼,匯聚出承載共同苦難的性別形象,又通過母親、妻子等家庭身份以及職業(yè)牽涉的社會身份,來反復印證并強化性別傾軋。
梅根在投身韋恩斯坦報道之前,主導特朗普桃色新聞的揭露。她遭到即將成為總統(tǒng)的掌權(quán)者肆意謾罵,也接到陌生人猥瑣而具體的恐嚇。連帶著線人遭受的侮辱、威脅,短短幾個鏡頭就已經(jīng)營造出這些身份在男權(quán)之下的脆弱,以及堅持真相與正義的極其可貴。
在職業(yè)抑郁、政治抑郁之外,產(chǎn)后抑郁,甚或是具有更大指涉的女性抑郁,在她們不被肯定與信任,更無處舒緩的壓力下,釋放出極為可怖的低氣壓。
女性對女性的體諒與幫助,在這些永恒的困境里永遠值得感動。而電影在女性主導的氛圍里,也加插了不少男性的輔助,譬如相互力挺的同事與分擔家務(wù)的丈夫。在面對資本、權(quán)力、傳統(tǒng)與結(jié)構(gòu)的戰(zhàn)爭里,不盲目的性別對立給故事爭取了更多理智與勵志。
于是,這個「她」可以作為廣義上的女性,在場與不在場的,當下與歷史的,引導電影走向「說」。
「她」之所以如此痛苦,一大原因就是在背負無數(shù)不公的時候,無法「說」,遑論實現(xiàn)女性賦權(quán)。
很多人被禁止發(fā)聲,于是也有很多人欲言又止,甚至等了25年,終于有人上門詢問的時候,還是害怕訴說帶來的影響。始終在場統(tǒng)攝的權(quán)力支配,是電影一直強調(diào)的背后原因,但格外令人觸動的是,越來越多人開始說了。
「說」本身,在電影里,在事件中,都成了武器?!端f》固然有血有淚,但在大部分時間里,都是女性之間低聲細語的訴說,事件的惡劣和時間的沉淀不需要添油加醋,就已振聾發(fā)聵。
而在直面韋恩斯坦團隊的時候,那種固守,那種周旋,是以在理,抵抗在位,無聲勝有聲。
因此比較特殊且有對比價值的一個場景,是梅根她們幾個在外頭聊案件,結(jié)果有人搭訕,而且毫不識趣地造成滋擾,最終遭到梅根爆粗伺候。電影直接的一個情緒出口,在這過分通俗的快意里,迅速產(chǎn)生集體悲鳴。
一定程度上,這「說」,也成了「問」。問的是以韋恩斯坦團隊為代表的男權(quán)社會,更問歷史,問當下,問一個假如,也問一個必然。
不可否認,當代史上極為濃墨重彩的這一筆,誠然會給電影無限加分。于是不夠舒張,不夠刺激,不夠蕩氣回腸,所謂被浪費題材的拍法,會引起爭議。
可電影要的,正是這種效果。不只是效仿《聚焦》《黑水》類新聞題材的節(jié)制、冷靜與客觀,而且是要在女性對話的反復、重疊中,借成稿之艱辛,凸顯言說乃至反擊之艱難。最關(guān)鍵的,是凸顯女性聲音要抵達聽眾耳邊,向來不易。畢竟哪怕是如此惡劣的事件,大家還是更關(guān)心刺激性與性刺激。
所以電影最后大反高潮的發(fā)送、記錄以及各種語言編織的「她說」,更能讓那些偏頗與反詰,都構(gòu)成《她說》經(jīng)久不息的傲然批判。
明明很快就要過年了,作為職業(yè)與家庭一肩扛的女性,此時應(yīng)該有很多事情要做。事實也是如此,但我剛剛楊過,還在猛烈地咳嗽,便放縱自己一晌貪歡。 影片改編自梅根·吐赫、喬迪·坎托爾的紀實作品《她說:打破性騷擾的故事,幫助點燃了一場運動》。故事圍繞《紐約時報》兩位女記者對哈維·韋恩斯坦的調(diào)查行動展開。 跟著兩位女記者,我看到的是社會制度對男權(quán)的保護,對女性的不公,每個人都知道強奸難以取證,往往對受害的女性產(chǎn)生第二次傷害,但是總有勇敢的女性,她們會為了其他女性不再受到她們曾經(jīng)受過的傷害,而勇敢地發(fā)聲。正因為有了這些先驅(qū)者,才有了后來轟轟烈烈的“me too”運動。我們女性今天享受到的每一點權(quán)益都是前人用生命與尊嚴換來的,但還遠遠不夠,就像影片中的記者們發(fā)問的:為什么總是發(fā)生性騷擾事件?為什么總是不能解決性騷擾事件? 我們每個女性都應(yīng)該繼續(xù)努力,為了更公平的未來。
“我等這一刻等了二十五年” “所以商場有秘密,新聞沒有嗎” 簡單的劇本和視聽語言告訴觀眾,以粗暴的政治文藝二分而論,這部電影是一部政治電影。它要的不是文藝作品里的詩性正義,而是一字不差的正義。 終于明白了自己走的來路,原來受metoo影響這么大。高中時候metoo運動爆發(fā),人生的第一個岔路口受到一個female和femalism的啟蒙。metoo的結(jié)局是好的,“their accounts led to workplace reforms, changes in the law, public and private reckonings over sexual harassment and violence, and debates that to this day”,可時至今日,我們這里只有debate沒有其他。metoo的負面影響我們也已見到,越來越多的人把metoo和femalism當生意,以模糊的證詞攻擊嫌疑人以謀取現(xiàn)實利益。在一個法制不甚健全也不打算健全的國度,守法的正義自然離地太遠,也許人們?yōu)樽约毫⒎?、在岔路口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才是metoo帶來的價值,才不負最初她們的勇敢。
這部電影是講寫這篇報道的經(jīng)過和困難,但也不僅僅是這些,它從家庭,職場,社會多重角度來直接間接反映了女性生存之不易以及到處可見的不平等,以及變相或者說隱形的壓迫。 主線略過不表了,媒體原本就難,碰到一個大家都想隱瞞的真相就更難了,女性只能忍氣吞聲,男性多數(shù)互相包庇或者息事寧人… 想記錄一些細節(jié),比如喬伊和梅根面臨出差時,喬伊很自然的說要和丈夫商量,大部分原因是要照顧孩子,她有兩個女兒,一個大概幼兒園一個再大一點,然后她會凌晨在國外給女兒打電話聯(lián)系,也會在回來之后覺得對女兒和丈夫很抱歉,但男性碰到加班或臨時出差,通知可能會有,電話可能會有,抱歉是真的很少,因為根本上來說,多數(shù)男性會覺得照顧孩子是女人的責任,即使兩方都有工作,更別提家庭主婦了。作為母親,喬伊和梅根都曾經(jīng)有產(chǎn)后憂郁癥,那種不被全世界需要的感覺,不是輕易能擺脫的,工作讓她們振作,而男性,既給不了理解,也給不了安慰。可以理解那種一秒鐘內(nèi)的崩潰,壓力那么大安慰基本沒有,這也和育兒中女性承擔絕大多數(shù)有很大的關(guān)系。光是這些,就已經(jīng)證明這是部好作品,一看導演也是女性,了然了。主線也很精彩,題材原因很多只能是側(cè)面描寫,但真的很感人,推薦!
人生第一份實習在NYT,最后一份在Miramax,所以實在無法心平氣和的看這個片子??陀^上講拍的非常平,原著要遠滌蕩人心一些,尤其是最后和韋恩斯坦拉扯的那一段,原本是相當驚心動魄的。但和很多新聞類題材電影一樣,它存在的意義就遠大于電影技巧本身。平庸的歌頌正義,也不妨礙它本身就是正義。最是可惜穆里根活有一個奧斯卡胚子,卻總是找不到好的土壤。
我很喜歡這個電影波瀾不驚的敘事節(jié)奏,她以一種平靜日常的口吻述說著每天都在發(fā)生,隨時隨地都在發(fā)生的性騷擾。正如電影里某句一閃而過的臺詞,“為什么有那么多性騷擾啊”是啊,男對女的性騷擾像女性出世以來就刻在性別上的罪,它頻繁到甚至不會引起我們?nèi)魏误@訝,震驚和意外,它就是那么日常生活化,然而講述它的電影卻少得可憐。很多短評說這個電影有噱頭,有目的,ZZZQ的人真的看了嗎?電影最吸引我的部分恰恰是和《塔爾》一樣,不煽情的部分,女性專注工作,不管電影要表達的主題是什么,它都是通過女性在工作來完成,我喜歡這種職業(yè)專業(yè)的展現(xiàn)。
奧斯卡季政治無比正確且拍攝工整的八股電影
職場女性尤其是20出頭的希望你們都去看。公司或權(quán)威要你簽保密協(xié)議的時候,要想清楚代價。
印象中還是在讀研期間,獲知了韋恩斯坦性侵事件以及后面的#MeToo運動,然后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掀起了一場全球的風暴。但這個片子和想象中的還挺不一樣的,它不是那種你已經(jīng)知道結(jié)果了女性挨個站出來去抗爭揭露和控訴的“大爽片”的思路,而是把焦點放在這一切的最開始,也就是NYT記者去抽絲剝繭一層層給你剝開真相來龍去脈的那個階段,也是調(diào)查頻頻受挫不斷被拒絕威脅自我懷疑又硬撐著堅持下去的那個階段,也因此才顯得更加令人無奈心疼和不寒而栗。影片的講述方式很克制,最后一段眾多女性年輕時的平行蒙太奇把這個長達數(shù)十年的噩夢推向了一個高潮,所有血紅色書寫的不同語言的“She Said”,構(gòu)成了全片最駭人的一幕。這件事過去幾年了,世界有變好嗎?好像也沒有。最后,是“她說”,不是“聽她說”或者“讓她說”,把主語和主動權(quán)還給她們。
五星 淚點很多 除了受訪者 記者有血有肉的日常也拍的很好 girls help girls 也謝謝每個勇敢的人 西方雖然好像很開放但女性其實非常自尊自愛 特別是職場女性和有信仰的。想到過去在體制內(nèi)工作時被幾位央企大領(lǐng)導性騷擾的經(jīng)歷 真的很理解片中羅拉說的 shame 因為當時太年輕 因為真的不懂 因為權(quán)力懸殊太大 因為怕丟飯碗 因為體制在助惡…再多借口 最后沒有說出來沒有反抗都是我一生的shame。metoo不是運動 是正義。
凱瑞穆里根凝視韋恩斯坦,年度最佳畫面,十幾秒看得我倒抽冷氣,私以為把這一幕換到結(jié)尾,還能拔高一籌。結(jié)合波米最新一期節(jié)目,可嘆時代的大眾沉默。
Silence is the majority, though. 結(jié)尾看到布拉德皮特作為投資人真是不知道說什么好。
reality > artistry
電影角度來說就是很工整。不過這種主題和意義大于形式的片子值得滿星。(雖然今年women talking和she said都是brad pitt投資,最終得利還是老白男)
#LFF39 如何把一個反反復復、繁瑣又復雜的調(diào)查過程講清楚,是本片的最大難題。手法十分克制,邏輯清晰,表演動人,讓人想起《聚焦》。
最大的看點便是事件本身,電影的觀賞性非常有限,稱之為流水賬并不為過。三星。
premiere不僅主演來了 記者也來了 me too的victims也來了 又相信了一次journalism
早期#MeToo運動不是靠煽情,而是靠反復取證。電影的平實紀錄風格很像《聚焦》,但由女記者主導韋恩斯坦性侵案的報道,又增加了感性的使命感?!八f”永遠是最難的,因為受害者需要站出來撕開自己結(jié)疤的傷口。結(jié)尾由全世界不同語言打在公屏上的“她說”很有沖擊力。
3.5 皮特作為隱藏背后并得利的惡人,不該被放過。Carey近年的選片都有真誠的表達,事件推進脈絡(luò)清晰。給女性發(fā)聲的意志,兩位女主角憤慨、冷靜尋求正義都有值得欣賞的角度,可惜電影語言上是平庸的
雖然很明顯教育意義蓋過影象價值,但這仍只是一部真人出演的紀錄片,還是特別平庸的末流。其所試圖傳達的發(fā)聲之艱辛,調(diào)查之不易,女性集體對抗系統(tǒng)之惡的震撼體悟,在廉價的煽情虛構(gòu)和滑稽的替身出鏡之下達到的溫和甚至保守的觀點輸出遠遠不如紀錄片的體裁和視野所能展示的能量,標準驚悚配樂的節(jié)奏切割更是雪上加霜。即使放低到演員沖奧的角度,聚焦表演的篇幅都被冗長重復的對話沖散。相比于現(xiàn)實中事件之于女性言說的重要意義,本片力度的輕描淡寫幾乎可以說是在某種程度上稀釋了這個歷史性的勝利時刻應(yīng)有的高光呈現(xiàn),也是對廣大勇敢直言或依然緘口的受害者群體一次不負責任的再度消費。片頭Plan B的標志打出就似在預(yù)警。
@ The One / 嚴格來說這并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冗贅瑣碎的細節(jié)處理+配樂推進,讓電影還是成了工整的結(jié)構(gòu)化產(chǎn)物??墒俏疫€是在結(jié)尾多種語言的she said出來之時落了淚。這場戰(zhàn)斗很難,不是靠一人之力,是一群女性,是全世界女性們的團結(jié)勇敢無畏無懼搭建起來的城墻堡壘。五年過去了,這一切有變好嗎?我不知道。但是我知,只要我想到我不是一個人,我就會變得勇敢。謝謝你們,每一位站出來發(fā)聲的你們。btw Carey I'm so proud of you??
平庸工整到如果這不是一部關(guān)于揭露韋恩斯坦的片,韋恩斯坦肯定會花重金買下并使出渾身解數(shù)為其沖奧。事實上參與制片的兩家公司Plan B和Annapurna此前都與韋恩斯坦有過多次合作,尤其是布拉德·皮特的兩任交往對象格溫妮絲·帕特洛和安吉麗娜·朱莉都有告訴他韋恩斯坦對她們的侵犯。這些當年的助紂為虐者如今卻出品了一部這樣的影片,說是自我洗白一點都不過分
《華盛頓郵報》的反面,意料之外的溫和謙遜,不見戰(zhàn)斗性,也不再強調(diào)道德的真理性,而去還原一種互助的本能,女性間的、記者間的、辦公室內(nèi)的、甚至來自敵方的。主動傾聽,于是被動地訴說同樣成為主動地,一段段對話既是破碎的證據(jù)鏈條,又是完整的傷痛體驗,最終匯聚成一通電話、一篇文章、和點下“publish”按鍵的那一瞬間。
工整不一定是這部影片的缺點(畢竟結(jié)尾是依靠劇本的工整才翻上去的),但溫吞一定是。瑪麗亞·施拉德在幾乎每一個小段落的結(jié)尾都試圖通過加快配樂和剪輯節(jié)奏來營造危機感和速度感,但影片仍然落入了繁復對話的窠臼之中??墒茄哉Z在電影里是最缺乏力量的啊,當聲、畫、調(diào)度都缺席,你很難感受到受害者們的恐懼和憤怒,記者們的不忿與不甘,甚至都體會不到多少悲傷,像一拳拳打在了棉花上。這是她們的故事,可到頭來,我甚至都不太了解她們。她們是什么樣的人?她們正在經(jīng)歷些什么?她們說的話改變了什么?無論是心懷良知的記者們還是勇敢說出真相的她們,我們都很難從影片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