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別養(yǎng)蛇
不要離妻而去
房子建穩(wěn)一點好
小心獅子跟蹤你
迅速的學習一種土語
會開車
還有推土機
聽媽媽的話吧
2 ) Choose your friend,Don't let them choose you.
一開始因為他們穿得土而不愛看(和我一開始拒絕看《老友記》的原因一樣)。畢竟是兩千年時候的電影,我對巨大的墊肩的承受力很差。
但是劇情很快推進使他們離開了意大利,來到了非洲就是另外一個世界了。沒有激烈的情結(jié)也沒有任何時尚因素的干擾。這就是一個干干凈凈的故事。所有的事情都發(fā)生得那么新鮮。在真正美麗的大自然里。一樣有愛在緩緩流淌。喜怒哀樂。
最后還是看得很投入。也熱淚盈眶。最后得出的結(jié)論是,我們既不能用外表來判斷一個人,也不能用衣著的時尚度來評判一部電影。
電影里有很多思瓦西里語,非洲的一種土語??吹臅r候?qū)W了幾句。
當他們指著大象對幾歲小兒子說:“豆腐”的時候,我和那小孩同時重復了一遍:“豆腐!”
于是我得知了在思瓦西里語中,大象就是豆腐。
他們自我介紹時說:"熱 么 桑 得哎 XXX",所以熱么桑得哎是我叫XXX的意思。。
另外給我留下印象的,不是思瓦西里語的,是他們送他們的小孩子去上非洲的學校時,男的給小孩留下的話:“Choose your friend,Don't let them choose you.”
不知怎的,我就是很喜歡這句話。
覺得它可以變成很多句子:Choose your life,Don't let them choose you.
Choose your man(girl),Don't let them choose you.
Choose your way,Don't let them choose you...可以一直造下去。反正重點在于一個choose。強調(diào)做人的主動性。把握和選擇和拋棄和拒絕。
就像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不顧所有人的反對和勸說,選擇了來到了特殊的非洲。在這做了一個和人生那么長的瑰麗的夢。。。醒來時有個白色的氣球漂浮在空中,搖曳地訴說了死去的丈夫的承諾。
3 ) 選擇一種生活與我們相愛
庫姬在自己的丈夫棺材下葬時引用了她丈夫保羅的話,“我們無法選擇在何地出生,但我們可以選擇在何地生活,在何地死亡”。這一句話讓我聯(lián)想到了19世紀中葉以薩特代表的存在著主義者鼓吹的人的自由選擇的觀點,并為之欣喜自己目前的生活正處于一種無意識地流動過程當中,就像一張嶄新的白紙,我可以規(guī)劃我的未來,希望我不只是一廂情愿。一個意大利的交際名媛在一次車禍中,答應了比自己小的男人的求婚,并和自己的兒子隨著他的丈夫來到了非洲肯尼亞大地。當他的丈夫和自己的兒子相繼死去,自己依舊和自己的小女兒生活在非洲不愿離去,她感悟到了在非洲生活是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但她愛上了在非洲的生活,世事無常,但我們無可奈何,只有愛才不會輸。于是,關(guān)于我是否對自己的理想生活有一廂情愿的追求已經(jīng)毫不打緊,關(guān)鍵是我要在這部影片中看到一種可以與我們相愛的生活和生活環(huán)境。
我用心品嘗女主人在非洲的生活軼事,她對抗游蕩的獅子、與土著鄰居斡旋、挑戰(zhàn)盜獵者,適應惡劣的氣候以及防不勝防的毒蛇等等,都足以取走生命,但庫姬頑強而熱烈地活下來了。有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有的愛是激烈的,但燃燒得迅速,在我們不經(jīng)意之間,愛已成空;但有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不溫不火的愛卻是永恒的,比如庫姬和保羅的父親之愛 ,庫姬和伊曼紐爾的母子之愛,以及庫姬和周圍人一起生活所產(chǎn)生的友情之愛,更重要是庫姬已扎根非洲大地,對這片有大海、沙漠、綠地、大象、牛羚……充滿詩情畫意的生活環(huán)境的愛。她愛生命,愛生活,這種愛貫穿到她的一生。另外,在于盜獵者斗爭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她是野生動物保護的天使,躬身親為,為維持自己美好的家園而努力著。當然,我們無法排除,她剛來的時候不適應感,保羅一直強調(diào)在肯尼亞大地的生活步調(diào)不同,經(jīng)常外出對庫姬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是用愛達成了理解,用愛闡釋了生活,這都需要時間,需要過程。影片有許多經(jīng)典的臺詞值得我們回味,這位生活在肯尼亞的著名作家用她細膩的筆觸給我們展示了她頗具傳奇色彩的半生,我不得不試著從中感悟生活的真諦到底是什么。
現(xiàn)在,我要忘記影片的內(nèi)容,忘記它所折射出的傳奇光芒。我要對照自己,對照生活在中國教育制度下的大學生,我們有沒有機會有沒有能力選擇自己的生活,過上自己需要的生活。影片中,保羅曾對庫姬說:“這對你不公平,但這是我需要的?!蔽蚁耄斘覀冞_到了我們的理想生活水準,我們可以對誰說:父母?朋友?還是自己?每一個人都想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得到夢寐以求的東西,比如漂亮的房子、美味的佳肴、豪華的跑車、迷人的妻子或丈夫,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60多億人,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過上自己需要并且想要過的生活,大多數(shù)人只是“應該”過上這樣或那樣的生活。笛卡爾說,“征服你自己,不要征服世界”。我覺得此言有理,作為薄弱的個體,我們沒有能力改造世界或者強迫別人做什么,但我們卻可以去戰(zhàn)勝自己或超越自己。薩特在他的文章《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說,“人始終處在自身之外,人靠把自己投出并消失在自身之外而使人存在;另一方面,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連尼采也說,“人的價值在于超越性”。不過,在我看來,對于像我們這樣沒有某方面過多天賦的平凡人來說,在于適應和享受生活,并達到愛的高度,而并不是所謂的超越。我們不需要怎么去把握存在感,因為當生活節(jié)奏加快時,我們毫無知覺。舉個例子,如果沒有手表或者時間計時器等,我們每天的工作和休息是沒有差別的,海德格爾說,“‘存在’就是時間,不是別的東西”。我覺得這句話的意思可以安慰我們平凡人的心靈,我們最終只是塵土,所以我們隨著時間而耗盡生命。
但在耗盡生命的過程中,我們有得選擇,盡可能去選擇自己想要過的生活。由此,我們需要希望,越是絕望越應該抱有對生活的希望。 這樣對未來的希望,我偶然發(fā)現(xiàn)用拜倫的詩句“我的心靈也正是這樣:傾身向往,對你聆聽,就像夏季海洋的浪潮充滿了溫柔的感情”做比,似乎能能有一番美好的意味凸顯出來,我們正是要”利用自己“來生活,好好的生活。
我不能選擇在何地出生,但可以選擇在何地生活,在何地死去。
改編自真人真事??膳c《走出非洲》相媲美,不過,給人的記憶點稍遜一籌。
和很多非洲電影類似,但依然看著喜歡,喜歡肯亞,喜歡非洲
這樣的老少配,還真是經(jīng)典~有沒有喜歡里面演兒子那個?
根據(jù)真人真事改編,也一直是心里珍藏的好片子,經(jīng)常在腦海里浮現(xiàn)片中的情景。欣賞女主角對夢想的堅持和在人生逆境時的勇敢;也佩服她在人生的轉(zhuǎn)折階段做出的所有決定。
not well casted
追求理想的女人。埋葬丈夫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emmanuel,為什么非要養(yǎng)那條蛇?。?!
一個關(guān)于非洲的想像。
the 126th in CDUT, 28th May 2006, @3202, English class
Kuki Gallman真是堅強到 stubborn 的程度,她如果仍在意大利呆著估計什么都不是,所以人生都有奇妙的轉(zhuǎn)折的契機。電影只是她日后和偷獵者斗爭的前傳。今年4月她被匪徒伏擊之后,身中兩彈,搶救出來,還在醫(yī)院里就說她肯定會回去,因為她知道自己最終一定會比這些人堅持得更久。
男人就該這樣,騎馬、奔跑、狩獵、喝酒、熱愛土地~
6/10,沒有什么特別的,金貝辛格本色出演。
除了風景就沒啥了
Emmanuel你為什么要養(yǎng)那該死的蛇……
生活在別處,生活在非洲,如果沒有熱愛自然、保護野生動物的信念,沒有辦法生活在危機四伏的非洲吧,更別提付出如此慘痛的代價了。還是沒辦法理解。
Emmanuel你為什么要養(yǎng)那該死的蛇……為什么要存蛇毒!
為了題材和劇情去看的,還有Bob Marley。片子本身一般般。非洲的故事里,主人公貌似都要賠上所有,所謂high price才能過那種extraordinary life。
這部影片最大的瑕疵是少了讓人共鳴或者印象深刻的背景配樂,相比<<走出非洲>><<不朽的園丁>><<何處是我家>><<盧旺達飯店>>而言,總是少了一份回味
比起《Out of Africa》,這部的調(diào)性明顯更為自然和諧。里面的東非方言和土著音樂,配上肯尼亞雄奇壯美的山河影像,仿佛真的能嗅到那片土地的野性與激昂。人物塑造的弧光基本給到了女主。#試問這是vp第幾次死在電影里了?
夢游非洲.I Dreamed of Africa.2000.中字,遞紙:https://www.jdmm.top/file/268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