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河邊的錯誤

犯罪片中國大陸2023

主演:朱一龍    曾美慧孜    侯天來    佟林楷    康春雷    曾淇    黃俊    王健宇    莫西子詩    劉白沙    曹陽    周慶昀    黃米依    閻鶴祥    周游  

導(dǎo)演:魏書鈞

播放地址

 劇照

河邊的錯誤 劇照 NO.1河邊的錯誤 劇照 NO.2河邊的錯誤 劇照 NO.3河邊的錯誤 劇照 NO.4河邊的錯誤 劇照 NO.5河邊的錯誤 劇照 NO.6河邊的錯誤 劇照 NO.13河邊的錯誤 劇照 NO.14河邊的錯誤 劇照 NO.15河邊的錯誤 劇照 NO.16河邊的錯誤 劇照 NO.17河邊的錯誤 劇照 NO.18河邊的錯誤 劇照 NO.19河邊的錯誤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5-01-17 05:01

詳細劇情

  影片改編自余華同名先鋒代表作,看似是刑警隊長馬哲(朱一龍 飾)在找尋兇案的真相,但故事沒有答案,因為命運的看法比我們更準確……   該片入圍第76屆戛納電影節(jié)“一種關(guān)注”官方單元。

 長篇影評

 1 ) 《河邊的錯誤》憋了什么壞?

01

在《河邊的錯誤》里,魏書鈞的小聰明,終于被憋成了一股壞水兒。

這并非調(diào)侃,而是夸獎。

在這部電影中,我看到了相當清晰且大膽的作者表達,只不過被導(dǎo)演小心地埋進了潛文本中,變得不易識別。

表面看,本片講的就是個追兇故事,情節(jié)也并不復(fù)雜,但它依然是那么難于理解,因為,在這些清晰的情節(jié)附近,散布著大量的迷霧。那可能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墜樓,是一段只存在于錄音之中的愛情,又或者,是一條高高舉起的皮鞭和一個不明所以的夢……

總之,每當觀眾以為盡在掌握,導(dǎo)演就總要節(jié)外生枝,去打破真相的幻覺。

為何如此?因為,比起所謂真相,影片有更重要的話要說。

《河邊的錯誤》講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發(fā)生在南方小鎮(zhèn)上的一連串離奇的謀殺案,種種證據(jù)都指向一個不會說話的瘋子,但真相似乎沒那么簡單。

02

先說一個相當有趣的事實。作為一部國產(chǎn)犯罪片,《河邊的錯誤》是近年來十分罕見的不含片尾字幕的作品。

換言之,它成功說服了審查人員,告訴他們,真兇確已抓獲,真相確乎大白,本片不需要添加任何補丁,就能起到懲惡揚善的導(dǎo)向作用。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兩說。

這其實也是本片最耐人尋味的地方,它實際暗含一個表達的雙軌制,帶著不同的答案看,結(jié)論會完全不同。

概括講,如果真兇就是瘋子,那么瘋子就成了一個隱喻;而如果真兇另有其人,那么瘋子就成了一個籌碼。

因為瘋子沒有理智,不會說話。他就站在那里,任人打扮。

片中瘋子的飾演者康春雷,是導(dǎo)演魏書鈞的御用編劇。他不止參與了本片,也參與了導(dǎo)演前作《永安鎮(zhèn)故事集》的編劇和演出。

03

先說前者。若瘋子就是確定無疑的真兇,那么整個影片其實在說,真相明明早就確定了,但主角馬哲卻遲遲不肯接受。

為什么呢?因為不可理解。

雖然片中的所有證據(jù)都指向瘋子,兇器、刀口、指紋、血型,也全都對得上,但它們?nèi)际俏锢碜C據(jù),只能構(gòu)成外部的證據(jù)鏈,卻沒法解釋內(nèi)在動機。

而馬哲費勁尋求的,是一個合理的解釋——為什么死的是這些人?為什么老人、孩子、中年人會被無差別地殺害?只有找到這個答案,他才能心安,但卻事與愿違。

于是馬哲的精神出了問題,他不是瘋了,而是發(fā)現(xiàn)了這世界殘酷的真相——即由“生死的無?!蓖茖?dǎo)而出的“命運的荒謬”——并因此大惑不解。

從這個角度講,本片實際是個非常淺顯易懂的存在主義文本。而片中的瘋子,隱喻的就是命運。而這一點,早在片首,導(dǎo)演就通過加繆的話告訴了我們(大意):人理解不了命運,因此我裝扮成了命運。我換上了諸神那副糊涂又高深莫測的面孔。

片中朱一龍飾演的刑警隊長馬哲,是個作風嚴謹?shù)木欤瑓s在調(diào)查中屢屢受挫。他常年穿一件黑色皮衣,雙手揣兜,顯得與外界格格不入。

于是我們也就能理解馬哲的存在主義焦慮,他不肯接受瘋子是真兇,實際是不肯接受“命運如此荒謬”的真相,所以他要繼續(xù)追查下去,他要給死者們找一個共性,進而推理出一個合乎邏輯的兇手,好讓這些隨機發(fā)生的死亡,變得可以被理解。

當然,這是個不可完成的任務(wù)。因為荒謬的本質(zhì),就在于無法理解。

相比起馬哲,還是他的妻子要更為清醒。一次爭吵中,妻子直指馬哲的死穴,說他總想安排好一切,最后卻漏洞百出。進而,妻子說了一句相當透徹的話:“這一切不是意外,而是天意。”換言之,人的那點計劃,在至高的命運面前,顯得相當可笑。

從這個角度,再看廢棄影院里的那場令人費解的夢,也會變得相當清晰。它實際就是對電影造夢的自指。它在說,絕大多數(shù)電影都在試圖給生活一個完美的解釋,告訴我們,事情就是這樣發(fā)生的,前因后果,環(huán)環(huán)相扣。但生活顯然不是這樣,生活比這復(fù)雜得多。于是在那場試圖串聯(lián)所有線索的夢境的結(jié)尾,是放映機被燃燒,是死者們——那些永遠帶走了真相的人,對馬哲發(fā)出嘲笑,嘲笑他在命運前的狂妄。

這是本片的第一重解釋。

它關(guān)于命運的荒謬如何使一個人陷入瘋狂。

而更可悲的是,人永遠無法殺死命運、裁決命運,哪怕把它暫時關(guān)起來,也是徒勞。因為它是超越世間一切法則的存在,它的看法比人類更準確。

它注定還會回來。

片中的那段夢境,看似將所有可以人物、線索通通串聯(lián)起來,但卻又像是潛意識里的噪音,理不出任何頭緒,只得淪為一段恐怖又難于理解的影像。

04

下面是第二重解釋。如果瘋子不是真兇呢?如果馬哲的執(zhí)念是對的呢?

那這個電影的表達就有些微妙了。

我們可以先思考一個事,就是片中的這些死者身上到底有沒有共性。細想想,其實是有的。他們實際全都是異類,全都是群體里的邊緣人。

其中有飽受性壓抑之苦、疑似和瘋子存在曖昧關(guān)系的獨居老婦;有多愁善感、愛情受阻的詩人;有第一個目擊案發(fā)現(xiàn)場、卻無人相信的孩子;有坐過冤獄的異裝癖……以及,被錯認、甚至是被陷害為兇手的瘋子,同樣也是個異類。

因此上,片中的連環(huán)殺人案,實際是一次“異類清除計劃”,是把那些非主流的、異于常人的、有損集體形象的不和諧因素,通通捕殺干凈。

從這個角度去看馬哲,也更能明白他的處境。在警局里,在時刻強調(diào)“集體榮譽”的局長眼中,他也正在變成一個異類。原因就在于,當所有人都歡呼結(jié)案時,當局長催促他寫報告、交總結(jié)、向上邀功時,他卻遲疑了,因為他覺得案件仍有疑點。

也正因如此,他逐漸脫離了集體??稍诓榘傅倪^程中,他卻漸漸發(fā)現(xiàn)了死者都是異類的真相,也見證了異類們的悲慘結(jié)局。

影片為我們構(gòu)建了一個小鎮(zhèn)的邊緣人群像,從瘋子、到獨居老太、異裝癖、詩人,我們目睹了他們的接連慘死,也漸漸勾勒出小鎮(zhèn)的秘密。

這其中最狠的一筆,關(guān)于許亮。這個曾經(jīng)坐過冤獄的異裝癖,在二次面臨體制的懷疑時,因身份暴露而徹底失去了生存空間。于是,他戴上大波浪的假發(fā),當著馬哲的面,墜亡在他的車頂上。那分明是一次自毀的報復(fù)。而更為辛辣的一筆,是他剛剛才給馬哲送去“救死扶傷、賜我新生”的錦旗,還不忘笑笑地囑咐他“掛著,不許摘??!”最終,這面錦旗被他的血肉鑄成了恥辱。

也正因如此,正因看到了異類們的下場,馬哲的精神崩潰了。他這次陷入的不是存在主義焦慮,而是個人主義焦慮。而這種焦慮,也只有一個辦法可解,就是重新博得集體的信任。

怎么做呢?對,抓住那個瘋子。

怎么抓?那就把自己當作誘餌,跳進河中,引瘋子前來,然后再高高舉起石頭,砸向瘋子的頭,砸向這個連他自己都不相信是真兇的人。只有如此,只有把瘋子獻祭,才能回到集體溫暖的懷抱中。

于是,影片最后的表彰大會上演。不難發(fā)現(xiàn),大會的舉辦地,正是那個廢棄的電影院。那分明是另一個現(xiàn)實寓言——影院已成了歌功頌德的場所。

正是在這里,馬哲莫須有的三等功成為了現(xiàn)實。在眾目睽睽之下,他笑了。他重新獲得了體制的認可,而代價卻是真相和生命。

當然,以上全都是一家之言。

畢竟,真兇怎么可能不是瘋子呢?兇手又怎么可能逍遙法外呢?而真相又怎么逃得過審查人員的火眼金睛?

所以,不用懷疑,一定都是我想多了。

 2 ) 一刷感受

1/回憶

時間設(shè)在95年,看電影時心里像是有根“久未撥動的弦”被撥動了……《花心》出來時,我就像那個小警察一樣忍不住想跟著哼。這首歌是高中時一個同學在班上教大家唱的,他還把歌詞抄在黑板上,我們有個早讀時一起學?!液鋈缓苷J可這個片子用膠片拍,把年代設(shè)在90年代的片子不少,但膠片帶來的畫面的調(diào)性,卻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把人帶回了回憶之中。電影中沒有出現(xiàn)街景,但我卻想起來電影院確實是蕭條了,街上有很多的錄像廳與“精品屋”(玻璃風鈴開始引領(lǐng)浪漫而脆弱的想象),哲學和詩歌熱潮漸退而還有余波,刑事案件的流言此起彼伏。

余華的小說原著發(fā)表于1988年,不知道電影為什么要把背景后延了幾年,但從原著中得以了觀念、人物、結(jié)構(gòu)之后,90年代的美術(shù)與音樂給這個故事?lián)Q了皮囊,這個皮囊的質(zhì)地更復(fù)雜些,80年代的先鋒文學是剔骨剜肉地要與過去作別,90年代則是茫然的——不知前路,誰知道接下來的30年我們能這樣“發(fā)展”啊!90年代的視聽設(shè)計讓故事有一個厚一點軟一點的底托著,馬哲的執(zhí)著/迷茫的雙重屬性也更有著落。

看到有短評說電影中的北方口音是硬傷,確實是,有個女警察特別標準擲地有聲地說個”行!“時,我也出戲了,那個后鼻音南方人很難發(fā)好。但總體而言,因為我已經(jīng)很進入狀態(tài),聽到這聲”行“趕緊選擇忽略,不讓它影響我的狀態(tài)?!粋€電影總會有各種問題,這些問題給每個人帶來的”不對“的感覺是或大或小的,比如口音問題,有些觀眾就忍不了,但我就忍了,一般來說我看電影是抓大放小的,有些小的瑕疵即便明顯,但如果無損大局而大局又有很精妙深刻的地方的話,何必抓住一點不對的地方全盤否定呢?豈不是自己也損失了觀影的快樂?當然這跟每個人的性格有很大關(guān)系,每個觀影者都有自己的感受自由,而且比較苛刻的觀眾,其實有利于導(dǎo)演更嚴格點省視自己的作品,對創(chuàng)作來說不是壞事。

另外還有評論說這個片子模仿《殺人回憶》而未及,這可能是客觀的,《殺人回憶》可能更完備,更完美,但就我個人的觀影感受來說,《河邊》的沉浸感強太多了,一方面是它那么直接地用物質(zhì)手段帶來經(jīng)驗層面的共振,這個我覺得是電影很核心的東西。另一個是它有一個很好的文學文本的支撐,文學引領(lǐng)著電影創(chuàng)造新世界,這是張藝謀陳凱歌的早期作品的深度來源,他們后來都放棄了這個路子,覺得電影自己行,其實不一定。作為一個對當代中國電影還比較熟悉的觀眾來說,覺得魏書鈞走回了一條值得回去走的老路。也就是說,我不覺得這個電影完全在模仿《殺人回憶》,余華給出的內(nèi)核不是《殺人回憶》有的。另外就是當某個新電影在題材與方法上有點像某個名作時,就一定是毫無意義的模仿嗎?電影在題材與方法上的類別其實是有限的,觀察到某種相似之處不難,簡單判斷優(yōu)劣也不難,但在怎樣的語境中做了怎樣的嘗試,方法與題材/主題之間有怎樣的不同關(guān)系,這個也許更值得辨析。

2/元電影

以上的討論有點像是為電影的不足之處洗白,其實真的不是,因為我之前并沒有特別喜歡魏書鈞的電影,我覺得他拍得挺好,但他的主題有點狹窄,就一直是關(guān)于”拍電影“?!兑榜R分鬃》說的是”我想拍電影怎么這么難“,《永安鎮(zhèn)故事集》說的是”我想拍好電影怎么這么難“,對于導(dǎo)演來說,他念茲在茲的是”拍電影“這個事情,別的事情都沒有那么重要,所以《永安鎮(zhèn)》這個片子給人一種感覺是:前兩段的主要人物都是女性,他也真的關(guān)注女性的種種困境了,但是最后一段突然來了個轉(zhuǎn)折,還是我們男的拍電影拍不好是最痛苦最痛苦的!就好像一個男生,他有在聽女朋友說很難受的事情,女朋友說”我剛才說什么你有在聽嗎你復(fù)述下!”時,他真的能復(fù)述出來!但是……他一掉頭還是和哥們玩莫名其妙的脫褲子游戲去了(此處加一個捂臉表情包),那才是他真正的痛苦和真正的快樂?

“拍電影”作為電影的主題也沒有什么不可以,這種元電影的嵌套式結(jié)構(gòu)最近幾年相當多(馬上想到的就有《情書》、《裂流》),它從側(cè)面折射了,男導(dǎo)演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拍電影”,他們更能熱忱地以拍電影為志業(yè)。但我剛好今天聽到大張偉老師說了一句話叫“把欲望當志向”,感覺這句話觸及到一點問題,就是這種熱忱里混合了欲望與野心,所以作品成片后反而受到影響,《野馬》還好點,因為人物的欲望是受挫的,雖然最后整的那一下挺讓人無語,但總體還是讓人能共情,愿意站在人物這邊,《永安鎮(zhèn)》中導(dǎo)演的創(chuàng)作困境就讓普通觀眾蠻難共情,因為歸根到底,并不是處境太難,而是因為欲望太大,太要好,不然光是頭一個部分的故事,展開了也可以是一個完整的好長片,但那樣也許就太簡單了,太不厲害了。用元電影的嵌套式結(jié)構(gòu)來反轉(zhuǎn),是一種方便的甚至真誠的處理方法,但也有風險就是,結(jié)構(gòu)削弱內(nèi)容,最后的落腳點在“男性創(chuàng)作焦慮”這個過于自我和狹小的點上。寫到這里,想到《這個女人》,阿爛拍的《這個女人》也可以算有個嵌套式結(jié)構(gòu),但導(dǎo)演對人物的關(guān)心遠遠超過了對創(chuàng)作的關(guān)心,方法是為人物服務(wù)的,是一個女性導(dǎo)演對女性處境的“站在一起”的關(guān)切推動著這個電影,所以最后那個反轉(zhuǎn),真的是輕盈的。

說回到《河邊的錯誤》,魏書鈞依然在電影中把“對電影的熱忱”放在一個顯眼的位置,這略有點路徑依賴,但也許是他想搞“魏書鈞成長三部曲”?搞完這三部曲他就真正成長了?可以拋開對“電影”的執(zhí)念拍電影了?也許這種對電影的愛與依戀,是他內(nèi)心那么重要的東西,他把電影當作本體而不是方法,他拍電影是要追求電影本身。李安對電影的熱忱一眼而見,但他并不用在電影中反復(fù)表白,他用拍各種類型的電影,把各種類型都拍得那么好來證明自己的熱忱。

當然表白本身也不居于劣勢,有些人不喜歡說出來,有些人喜歡說出來,都是愛就沒什么高下之分。在《河邊》里,我覺得不論是在電影院里辦公,還是馬哲用放映機看材料,都還挺自然的,融入到敘事中的表白,并沒有使人物的重心發(fā)生偏移——馬哲想的還是破案,不是拍電影,略有點過的一個地方是夢境中,三角架著火了,馬哲抱著三腳架跑,撲通跳到河里去了——我可以肯定,這個時候馬哲是讓魏書鈞附體了。它過就過在,創(chuàng)作者跟人物搶了起來,搶一個高光時刻,搶一個到底是什么最重要。但畢竟這個電影的精神向度還是在余華/加繆的掌控之下,三角架也燒了,人也跳水里了,就有一種搶不過的感覺……看到這里甚至覺得有點慘,覺得導(dǎo)演也痛下決心要放下元電影這個拐杖了。

3/符號

總體說我是很喜歡這個電影的,在看電影時,真正地沉浸進去,甚至被揪住了心,中間好幾段看得心怦怦跳,完全與馬哲同呼吸。有一個地方在敘事/觀念的同構(gòu)上我覺得做得非常精彩,馬哲在后半段有一個夢境的段落,他自己明白是夢境,但再往前推之后,就是打死瘋子那個,也是臆想,但在他的腦子里,這就完全是現(xiàn)實了,最后用子彈再反轉(zhuǎn)過來。——在電影中現(xiàn)實與夢境的交織,想象與真相的融合什么,好像很容易,其實很難,只在一個平面上呈現(xiàn),說它們?nèi)诤狭?,那也算,但其實沒什么了不起,不難操作;但是要在一個縱深向度上把觀眾也帶進去,也以假為真了,其實還是難的,然后最后還能翻過來,在現(xiàn)實的層面上落住,這個挺難。不是比較簡單地說“模糊了界線”啊什么的就很高級,《殺人回憶》最后是空落落的,但《河邊》不是,《河邊》是回到現(xiàn)實而依然空落落的,這個并不比《殺人》差。

《河邊》的厲害之處,在我看來是魏書鈞在不拍“拍電影”這個主題時,體現(xiàn)出他真的是有才華的,他在層層推進的敘事中把觀念/人物統(tǒng)合在一種狀態(tài)中,這種狀態(tài)是用視聽語言來表達的,能與原著互相闡發(fā)。最后為什么說說符號呢,因為這個片子的觀念性很強,純用景觀和人物有點難,所以還是用了些符號來點題下。有些符號我覺得很妙,也有些覺得不好。

不好的比如拼圖,首先是我對90年代的回憶里拼圖這個事情好像還沒流行起來(這里不那么肯定,是不是我的記憶有誤或者有限),但拼圖這個就是太直給了,前面妻子在拼圖已經(jīng)比較生硬,后來馬哲還把拼圖中間掏一塊扔了,簡直令人發(fā)指??!

好的比如一群長波浪的女孩吱吱喳喳,還有那群鵝,都既是很自然地出現(xiàn)在敘事中,又很有趣,太妙了,馬哲在鵝群中踢門把腳踢進去也很妙,反正我覺得見才華的地方是把腳踢到門里去,不是抱著三腳架跑哈哈。

還有一個重要的符號是乒乓球,核心意象應(yīng)該是乒乓球做布朗運動那個地方,但為了這個鋪墊得很長,局長任重道遠地從前面就要從籃子里拿乒乓球,最后還在夢境又出現(xiàn)了局長和三號球。從很個人的審美上說,這個符號還是給得太明白,但是往往有些事情不能從小毛病來判斷。雖然太明白,但是如果這個電影完全沒有乒乓球這個符號呢?會更好嗎?會不會就過于不清晰了?在不明白與太明白之間,如果沒有一個最優(yōu)解,那么次優(yōu)解也是可以成立的。而且也涉及到一個導(dǎo)演的風格問題,他就是這個風格,他能做得自洽,那就不能以自己的觀影偏好去判斷好不好。

4/一點吐槽

為什么讓康春雷演瘋子???他有一點點瘋子的氣質(zhì)嗎???

最后看到馬哲和瘋子對戲時是康春雷時,我真是太太太郁悶了,把朱一龍都給拖下水了好不好。

我真的是很愛這個片子,才會這么生氣。

(今天早上去看的早場,只看了一遍,有些細節(jié)可以有沒記清楚有誤,等明天二刷下再來補充。對于一個影評人來說,不能拉片只能看一遍就寫評論,風險是很大的。但這個片子激發(fā)了我的打字欲,就把真實與真誠的一刷感受先保留下來下。)

 3 ) 【河邊的錯誤】他才是兇手——深度解讀

事物總存在兩個以上的說法,不同的說法都標榜自己掌握了世界真實。可真實永遠都是一位處女,所有的理論到頭來都是自鳴得意的手淫。

——余華《河邊的錯誤》后記


劇透預(yù)警

劇透預(yù)警

劇透預(yù)警


公眾號:影探(ttyingtan)
獨家發(fā)布

>>>>總評<<<<

先說影片的整體感受。

相比于類型片和商業(yè)片,視聽略寡淡,但富有張力,敘事也有些問題,但好在環(huán)環(huán)相扣。

將90年代那種遙遠、厚重又模糊歷史感,以及那種求而不得、似有還無、困獸猶斗一般的掙扎與迷惘表現(xiàn)得極為精確。

很有《殺人回憶》的感覺。

應(yīng)該是參考了《殺人回憶》

很多人看完《河邊的錯誤》,都不愿離開電影院。

好像等的足夠長,片尾的字幕就會給出一個清晰明確的答案。

兇手到底是誰?河邊的錯誤是什么?

原著作者余華早已給出答案:

“河邊的錯誤是什么錯誤?我也不知道,就是一個誰也不知道的錯誤”。

圖源影片特輯-余華采訪

影片的導(dǎo)演魏書鈞也很坦白:

“是什么我們也不知道”。

影片特輯-導(dǎo)演魏書鈞
原著作者余華老師

>>>>兇手·手法·動機·證據(jù)<<<<

相比于原著,影片確實給出了比較清晰的答案。

首先。

死了幾個人?

很簡單,4個人:

幺四婆婆、詩歌老師王宏、理發(fā)師許亮、小孩。

其中。

殺害幺四婆婆、王宏、小孩的都是一個——瘋子。

理發(fā)師許亮,是自殺。

雖然馬哲后來心智逐漸失控,無法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但恰恰在他超現(xiàn)實的夢里,影片告訴了觀眾真相。

請記住這句話

接著是第二個問題。

>>>>瘋子是怎么殺害他們的?以及動機是什么?

先說幺四婆婆——她死于和瘋子之間畸形的關(guān)系。

死于瘋子的失手。

這一點需要結(jié)合原著。

在影片中,馬哲在房間里發(fā)現(xiàn)了鞭子以及天花板上的鞭痕。

但挨打的不是瘋子,而是幺四婆婆。

在馬哲夢中,幺四婆婆自己趴下,自愿受鞭打,還說“可惜只能死一次”。

在原著中,幺四婆婆和瘋子畸形的關(guān)系表達的更為充分。

她把瘋子既成兒子(原著還有讓瘋子吃奶的段落),又當成丈夫。

同時還暗示了她有一定的受虐傾向(與其說受虐,不如說享受有丈夫的狀態(tài)):

“‘他打我時,與我那死去的丈夫一模一樣,真狠毒呵?!菚r她臉上竟洋溢著幸福的神色?!?/span>

影片中的下跪,則將老人迷戀在當時見不得人的SM,表達地更為明顯。

但瘋子呢?瘋子哪懂什么SM?在他的眼中,鞭打是種互動,每鞭打幺四婆婆一次,她都會發(fā)出愉悅的呻吟聲。

她可能甚至在之前的“互動”中提到過那種痛苦到瀕死的快感,所以瘋子才會下手越來越重。

直到最后這一次……

第二個受害者是詩歌老師王宏。

有人說他是自殺,因為他帶了遺書。

但他自殺為什么還要約鈴?在她面前自殺么?

不,因為他沒想自殺。

他本是想和鈴做訣別,他帶的是“訣別書”,而非“遺書”。

而且訣別書中有提到“只有死亡才能將我們分開,但我食言了”。

說明他沒想著要“死亡”。

影片中還有一個靠近他的主觀鏡頭。

這都說明他并非想自殺,現(xiàn)場還有第二個人(明顯不是鈴,鈴在家)。

至于他和鈴的關(guān)系,影片并沒有明說,而是暗示。

他們可能是婚外情(鈴是小三),也可能是師生戀,總之是那種,在那個年代,見不得家人見不得同事,見不得光的關(guān)系。

錯就錯在他選擇在河邊和鈴訣別。

瘋子沒了幺四婆婆,也會找人來代償之前的“互動”,在瘋子的認知里,河邊就是“互動”的地方。

瘋子在河邊尋找幺四婆婆,宏在河邊等待情人。

那條河,見證了一場錯誤的相遇……

見不得人的SM,和見不得人的地下情,都被一個瘋子在河邊毀滅。

第三個是小孩。

有路人看了瘋子的照片進行指認,這場兇殺,板上釘釘。

但瘋子的動機呢?

不是因為瘋子要滅口(瘋子是真瘋,沒什么復(fù)雜的心思),而是因為瘋子想跟他玩。

影片開頭就提到,孩子們會向瘋子扔石頭,瘋子一點反應(yīng)都沒有,“好像沒有砸到他身上一樣”。

所以,在瘋子的認知里,拿石頭砸人,和鞭打幺四婆婆一樣,也是一種“互動”。

而這個孩子,很可能之前就砸過瘋子。

所以孩子轉(zhuǎn)過身,一臉放松和嬉戲的神情說:“原來是你啊。”

但這次,瘋子又在河邊犯了錯。

事實上,小孩被他自己原本對瘋子的惡意所毀滅……

影片在超現(xiàn)實的夢里交代了所有真相。

但這也正是讓觀眾迷惑的原因,明明是夢,卻是真相。

觀眾不愿相信。

就像馬哲一樣,明明幺四婆婆案兇器、指紋、血濺都很一致,很明確,兇手就是瘋子。

就是這么簡單。

但馬哲不愿相信,“這么寸”。

他是一個嚴守原則,講求證據(jù)的人。

真相對于他來說,需要有作案時間,作案動機,作案手法,和最終證據(jù),缺少任何一個,真相都不是真相。

“真相”很簡單,但如果你只想要上面這些表層的真相的話。

那這部影片將毫無意義。

余華在原著的后記中寫到:

“事物總存在兩個以上的說法,不同的說法都標榜自己掌握了世界真實”。

馬哲想給自己一個說法,給自己一個真實。

他對自己內(nèi)心想要的真相偏執(zhí)和瘋狂。

這也直接引發(fā)了理發(fā)師許亮的死。

許亮被判流氓罪入獄8年,但“真相”是有人作偽證,他做到第7年就被放了出來。

他不是流氓,這是“真相”。

但他已經(jīng)知道,他的“真相”不重要。

就像原著里寫的“我從來不相信別人會相信我”。

從他的言行舉止,我們就能看出他當年對“真相”的掙扎。

他辯解過,申訴過,哭喊過,但無濟于事。

最后審判出的“真相”就是他是流氓。

從那以后,他就變了??此平苹?,實際是卑微和絕望。

所以他會說“不是我干的,但這不重要嘛”。

他說這些話的時候,臉上嘻嘻哈哈,但內(nèi)心卻在滴血。

他有異裝癖,在那個年代沒人會接受這種東西。

所以這次他不要真相,不想自己的事情被揭穿,只想略掉流程,快點被定罪。

但他遇上了為“真相”執(zhí)拗的馬哲。

拗不過,于是他想體面地死去,所以他服安眠藥自殺。

但馬哲把他給救了。

所以他對馬哲是復(fù)雜和矛盾的:

一方面他感恩馬哲的救命之恩,只有馬哲在生死關(guān)頭,在領(lǐng)導(dǎo)、護士、醫(yī)生都不敢負責等待家屬簽字的時候,敢為救命簽字擔責。

所以他親自跑去給馬哲送錦旗。

本應(yīng)該送給醫(yī)生的“救死扶傷”卻送給了馬哲,何其諷刺。

但另一方面,他恨馬哲。

為什么馬哲非要為了他自己想要的“真相”,讓所有人都知道許亮最想藏的秘密?

在那個年代,一個公開的異裝癖,無異于死刑。

所以他“計劃好了”,戴上他喜歡的大波浪,一躍而下,正好砸在馬哲的車上。

許亮死后,馬哲開始動搖。

馬哲越發(fā)接近自己想要的真相,揭露越多別人不愿公開的秘密,越促成了別人更多的污名和死亡……

幺四婆婆的鞭子、宏的情人、許亮的大波浪,這都是在當時難以被接受的東西。

如果他聽局長的話直接定罪結(jié)案,就不會有后面的案件。

他們也許就不會死。

>>>>那么,馬哲到底得沒得過三等功?

馬哲如此執(zhí)迷真相,一是因為他本身是個好警察,二是因為他想為集體爭光榮。

他堅信,自己在云南立過三等功。

但①家里找不到勛章,②“這邊沒記錄”,③云南的朋友也說從沒有(還說他整天醉醺醺)。

這些客觀的線索都足以說明,他沒有得過三等功。

為什么他就堅信自己得過三等功呢?

因為那是他想要的“真相”。

現(xiàn)在單位需要評先進集體,他可能也覺得自己在云南的時候,應(yīng)該得三等功。

但從他打乒乓敢殺領(lǐng)導(dǎo)的高球來看,他不會拍馬屁,不會圓滑。

所以很可能,在云南他確實有資格也有機會得三等功,但領(lǐng)導(dǎo)沒有給他。

這成為他一個心結(jié)。

所以,困獸猶斗,成為一種常態(tài);

求而不得,成為一種執(zhí)念;

這種執(zhí)念最終取代事實,成為一種“真相”。

>>>>那么,馬哲是什么時候瘋的?

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馬哲的“瘋”不同于瘋子的“瘋”,馬哲是分不清哪些是現(xiàn)實,哪些是他的執(zhí)念。

從馬哲記得自己獲得過三等功那時起,他就難以分辨真假了。

可能是他出現(xiàn)幻覺,也可能是他的記憶逐漸被他想要的“真相”所覆蓋。

比如剛開始,馬哲老婆頭發(fā)明明是直的,但到后來卻成了“大波浪”

因為“大波浪”逐漸成為他查案的重要線索。

所有大波浪,都是嫌疑人。

以至于最后,許多女人在他眼里都是大波浪,包括他老婆。

所以他會看到拼圖是完整的,明明自己扔掉了一部分。

以及他在老婆面前抽煙喝酒,剛正不阿的馬哲會在懷孕的老婆面前做這種事?

都不是真的 。

在照相館他發(fā)現(xiàn)路人照片里有瘋子,以及在飯店看到瘋子狂笑。

這些也不是真的。

所以他記得自己開了4槍。

第二天檢查卻發(fā)現(xiàn)槍里還是有7發(fā)子彈(3顆被剝落后,沒有畫面,但有4顆子彈被剝落的聲音)。

最后他在河邊殺死瘋子是真的。

因為這個瘋子身上還穿著病號服。

這時,馬哲的身份也發(fā)生了質(zhì)變。

他在河中淺下又浮起,就像那瘋子一樣。

馬哲和瘋子的靈魂在河中交融。

馬哲從大隊長變成了一個殺人犯。

從一個正常人,變成了瘋子。

“真實”毀滅了,取而代之的,是馬哲想要的“真相”。

瘋子只是個符號,他是隱藏在那個時代中的兇手,真正的兇手是“時代”,而馬哲想要的真相,其實是“命運”。

>>>>那么最后,他的兒子是智障么?

這一點,影片的暗示已經(jīng)很明顯。

雖然醫(yī)生說只有10%的可能。

但馬哲兒子洗澡時,把玩具丟在水中衣服上的動作和瘋子一模一樣。

影片很殘忍的告訴你,孩子,是個智障。

馬哲擺脫了瘋子,但沒想到,他要撫養(yǎng)一個“瘋子”。

繼幺四婆婆的鞭子、宏的情人、許亮的大波浪之后,馬哲也有了一個難以被社會接受的東西。

一個智障兒子。

命運,何其諷刺。

命運,就像馬哲的車牌號一樣,31415,是圓周率,無窮無盡。

它不是一個常數(shù),和命運一樣,沒有準確的答案。

用余華老師的話說:

“命運的看法比我們更準確”。

>>>>命運的嘲笑<<<<

但我現(xiàn)在要告訴你,上面的所謂“解析”只是一種猜測。

上面的問答其實都是邏輯陷阱。

比如。

與其問,馬哲的兒子是智障么?

你更應(yīng)該問——

馬哲的孩子打掉了么?

瘋子真的被馬哲打死了么?

最后馬哲被授三等功是真的還是假的?

瘋子明明沒有攻擊他,他卻突然把瘋子打死,馬哲難道不應(yīng)該受到法律的懲罰?反而榮獲了三等功?

最后一個段落影片的光線色調(diào)都變得明快和溫馨。

和之前的畫面感覺格格不入,顯得失真和夢幻。

那么有沒有可能,這些都是馬哲的想象?

現(xiàn)實中,馬哲沉溺于河中,這些都是他瀕死的幻想……

一年后的孩子根本不存在,現(xiàn)實中他的兒子可能早已被打掉。

既然已經(jīng)知道,云南的朋友說馬哲整天醉醺醺。

那么,馬哲是不是早在云南,早在認識妻子之前,就已經(jīng)分不清哪是真,哪是假?

馬哲是什么時候開始瘋的?

他的妻子是真的么?

瘋子是真的么?

還是馬哲,其實就是那個瘋子?

“任何一個命題的對立面,都存在著另外一個命題。”

原著更為精妙,你甚至無法確定兇手是否只有一個人。

現(xiàn)在,你會發(fā)現(xiàn)“真相”忽然又變得遙遠。

它就像π不斷出現(xiàn)的下一個數(shù)字,忽大忽小,無盡且無常。

這才是影片的意義。

客觀的真相就是馬哲夢中著火的膠片攝影機,已經(jīng)成為灰燼。

馬哲還死死的保住,真相明明就在膠片里,但他不可能看到。

退一步講,即使他看清了客觀的真相,他會相信么?

實際上,不止馬哲,我們每個人所堅信的真相,都不是客觀的,而是我們自己最想接受的。

河邊。

是婆婆的嘲笑,宏的嘲笑,瘋子的嘲笑……那都來自命運的嘲笑。

比起影片。

我更喜歡原著最后的荒誕。

原著中,馬哲最后殺了瘋子。

局長為了幫他脫罪,教他在醫(yī)生面前答非所問。

耿直正義的馬哲豈會靠裝瘋賣傻鉆法律的空子?

但在醫(yī)生一次又一次重復(fù)的提問下。

馬哲終于撐不住了,他答非所問。

局長和妻子笑了,以為他終于可以騙過醫(yī)生。

但沒想到他的回答越來越離譜,直到醫(yī)生說:

“讓他住院吧”。

馬哲是成功騙到了醫(yī)生,還是真的瘋了?

局長和妻子目瞪口呆。

觀眾和讀者覺得荒誕和可笑。

每個觀眾都懷揣著自己得到的真相和答案,覺得自己懂了,但其實還是那句話:

文/女神的秋褲

2023.10.22凌晨3點/青島

更多影片解讀:

【當邪惡潛伏時】深度解析——上帝已死

【電鋸驚魂10】你不知道的10件事

【靈媒】深度解析——兩個家族命運的碰撞

全上帝視角看懂《信條》:尼爾才是男主最偉大的鉗形攻勢

【咒】深度解析+你不知道的10件事

打開時間,生于虛無——你并沒有讀懂《降臨》的悲傷


————補充————

原著是余華老師于1987年創(chuàng)作,影片將故事背景改到了1995年。

一些觀眾會覺得影片畫面模糊,像2K攝影機沒對好焦。

那是因為采用了16毫米膠片拍攝,特意營造的90年代的膠片模糊感(但對焦應(yīng)該還是有問題)。

很早就有人找余華老師改編這部作品,包括張藝謀。

但最后都沒有成。

余華老師說,最讓他滿意的,是影片豐富了那個年代生活的質(zhì)感。

天線電視機,大皮衣,毛衣毛褲,二八大杠自行車……

余華說,這是一部關(guān)于生活的電影。

我很同意。

我還想補充說,不要太在意答案。

商業(yè)片和類型片基本有問有答,有仇必報,但不要被這些電影慣壞了。

沒答案看不懂就打一星,沒必要。

不是所有的電影都會給你答案。

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會有答案。

重要的是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你解構(gòu)了除了答案之外的某些東西。


微信群“電影情報局”持續(xù)呼喚你,最新電影資訊、你不知道的幕后故事、猜圖游戲,暢撩電影和人森,組團看電影,一起來。

目前新群“京海市分局”還有空位!

請加秋褲微信moviekit拉你入群。

加群記住暗號哦“我們?yōu)槭裁吹埂薄厄饌b:俠影之謎》

你可以錯過愛你的人,但不要錯過和你一樣愛電影的人。

 4 ) 這才是《河邊的錯誤》最值得聊的地方

采寫:王詩淼

制片人,經(jīng)紀人,深焦負責人

豆瓣/小紅書 @走神王

導(dǎo)演魏書鈞的新片《河邊的錯誤》首映于今年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的一種關(guān)注單元,在剛過去的平遙國際電影展上作為開幕片與內(nèi)地觀眾初見面,不僅拿到了藏龍單元的“費穆榮譽·最佳影片”,還收獲了本屆“迷影選擇榮譽”。緊接著在10月21日,影片正式全國院線公映,周末兩日票房接近9000萬。影片緊隨朱一龍飾演的刑警馬哲,在南方陰冷的冬季,河邊接連發(fā)生的兇案,馬哲在探案過程中似乎越來越接近真相,卻也逐漸走入瘋子的陷阱,邁向瘋狂。全片采用16毫米膠片拍攝完成,這在今天中國內(nèi)地電影工業(yè)里,是非常罕見的嘗試。膠片所還原出的九十年代,令我頗為驚訝。深焦DeepFocus曾在戛納期間對話過本片導(dǎo)演魏書鈞(戛納評價最高的華語片,導(dǎo)演暢聊余華的小說和朱一龍)。這次借上映之際,我采訪了本片的攝影指導(dǎo)程馬、美術(shù)指導(dǎo)張夢倫,以及造型指導(dǎo)蘇超,試圖知曉他們?nèi)绾未蛲〞r空隧道,讓觀眾重回那個年代,去歷經(jīng)一場亦夢亦真的迷霧追兇。
《河邊的錯誤》劇照

01 膠片

看完《河邊的錯誤》,我陷入這樣一種思考,為什么九十年代對于我來說,有著非比尋常的吸引力?我是九零年代生人,這樣一個意義非凡的十年,承載我生命最初的歲月。我還沒有完全記事,那些重要的時代事件甚至像是平行時空里的,并沒有在我的記憶中留痕。我因此很喜歡翻閱老照片,它們是重要的證物,是小孩子記憶的轉(zhuǎn)錄,提供著我為什么會順利來到這個世界的線索。父母曾是一對風華正茂的情侶,大學畢業(yè)到進入婚姻,之后組成家庭有了我,照片里的小朋友,曾被爸爸抱著洗澡,喂鳥的時候有爺爺護著,從小有一雙短粗的肉手,老喜歡裝模作樣翻看些紙制品。

《河邊的錯誤》劇照
余華的同名原著完成于1987年5月20日,導(dǎo)演魏書鈞則將電影故事帶入九十年代。片尾暖黃柔光里的嬰孩,我愿意相信他會是健康且快樂的,而且他要是能夠順利長大,應(yīng)該跟我一般年紀。這是一部在當下拍攝和制作完成的電影,我很難不去想,三十多年前的文本,架設(shè)在二十多年前的故事,跟我現(xiàn)在的生活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我總是期盼發(fā)現(xiàn)電影和真實生活進行連接的部分,《河邊的錯誤》最讓我沉浸其中的是,影片提供某種進入九十年代的入口,在一個沒有更明確紀年法的背景下,朦朦朧朧之中,豐富了我對這個十年的視覺想象。
《河邊的錯誤》劇照
在看完劇本之后,攝影指導(dǎo)程馬便跟導(dǎo)演魏書鈞提出,應(yīng)該選用膠片拍攝,“既然這個故事要發(fā)生在九十年代,膠片天然帶有大家對于這個年代的記憶。而更早的七八十年代,可能還有一些黑白照片?!薄芭c其拿數(shù)碼攝影機去復(fù)雜地模擬九十年代,還不如直接用膠片來拍攝?!背恬R選擇的是阿萊ARRI 416 16mm攝影機。16mm有著更粗的顆粒、更低的清晰度,在他看來,這些是更有個性的膠片特征。“大部分的高端數(shù)字攝影機,一直在模仿35mm膠片,經(jīng)過不斷迭代,后來的愛麗莎系列已經(jīng)很接近35mm膠片的感受,但沒有什么數(shù)字攝影機會去模擬16mm膠片。”16mm膠片帶來的模糊感,還能夠幫助在影像上制造出距離感?!安灰吹锰逦?,攝影機不要貼得過于近?!背恬R說道,“馬哲始終處在對真相不清晰,在不斷追問和尋找真相的過程中,從整個劇本的氣質(zhì)到人物的視角,都呈現(xiàn)出讓其他人很難接近的感覺?!?
《河邊的錯誤》劇照

02 河和雨

在被問及覺得難度最大的場景時,美術(shù)指導(dǎo)張夢倫給出的答案是“河”,“這個承載一半戲量的場景,到底是一條怎樣的河?”河邊的錯誤,好像既是謎題又是謎面,全片看下來,河始終流淌存在,馬哲反覆回到犯罪現(xiàn)場尋蹤,但片名中”錯誤“的所指卻虛虛實實。河的存在,也加劇了一種真切的、南方冬天獨具的濕冷感。片中有大量的夜戲和雨戲,水霧之氣籠罩,讓案情走向更加模糊迷眼。
《河邊的錯誤》劇照
在攝影指導(dǎo)程馬看來,河和雨,可以進行三重拆解。陰冷多雨的季節(jié),符合南方基本的氣候情況,雨水沖刷走犯罪痕跡,無疑給馬哲偵破案件提升了難度。此外,雨和河還有“表現(xiàn)力價值”,輔助故事氛圍的創(chuàng)建,以及給人物感受以外化的塑造?!氨憩F(xiàn)力之上,還有更高一層的表意,關(guān)于命運感,個人努力和命運抗爭的無力?!瘪R哲很努力,但是馬哲無法控制河流,無法控制下雨,這就是“命運的捉弄”。片中有幾處令我難忘的鏡頭,讓我對河流多了幾分敬畏,認識到河流的野蠻和冷漠。一是開場不久,攝影機彷佛潛入河水的幽魂,要在暗中伏擊;二是臨近結(jié)尾,伴隨馬哲下水,一顆晃動的長鏡見證馬哲把自己沒入水中,又在回頭看到瘋子時,搖擺著向岸邊挪動。
《河邊的錯誤》劇照
程馬回述這場馬哲下水跟拍長鏡頭的拍攝,一共拍了兩條。第一條拍攝時,朱一龍想一邊對抗刺骨的冰水,一邊完成表演,對自己不太滿意。傍晚時分,合適的天光溜走的很快,第二條的拍攝,大家一致同意要追求真實的感受,放棄演繹一種設(shè)計出的東西。搶在太陽落山的藍光時刻,鏡頭記錄了天由亮變暗的整個過程,“河底有淤泥、沙子和鵝卵石,攝影機和演員往上走都很困難”,正是在流動的河水里,“讓觀眾體會到演員下水的決絕,以及馬哲看見瘋子之后,往岸上走的艱難感;如果是特別平滑的攝影機運動,觀眾的感受會大打折扣?!边@條無名的河就在這里,“它不是溫柔的江南水鄉(xiāng),也不是洶涌的流,就是靜靜在那淌著,有蕩漾和吞噬感?!泵佬g(shù)指導(dǎo)張夢倫如此說道。當然,覓得這樣一條河路也并不容易,“由于建設(shè)的腳步實在太快了,新農(nóng)村的大白墻油柏路,連鎖旅游步行街,這無疑大大增加尋找九十年代鄉(xiāng)鎮(zhèn)的難度,新的時代總會代替舊的,但不一定代表新的就是比舊的好,尤其是千遍一律的建筑和風景,顯得索然無味,這確實值得我們思考?!?
《河邊的錯誤》劇照
03

03 普通皮衣

從《野馬分鬃》開始,造型指導(dǎo)蘇超連續(xù)跟魏書鈞合作了四部長片。彼此間的信任和默契,也讓蘇超更能放開手腳,在“不刻意,不做作的基礎(chǔ)上做人物造型”?!逗舆叺腻e誤》里,各色人物身上這些符合影片年代感的衣服,是蘇超從古著店、咸魚、以及親戚朋友那里搜尋來的“時代證物”。影片上映前,在海報及預(yù)告片里,馬哲的皮衣造型就頗惹人注意。這件帶有年代感的皮衣讓這個生活在九十年代刑警有了更強的可信度?!榜R哲的皮夾克是我在日本玩的時候,收的一件很普通的古著皮衣,作為九十年代的衣服,是很普遍也偏簡潔的,當時買它是因為衣服很干凈,保養(yǎng)的很好,我很想擁有?!?

《河邊的錯誤》劇照
而作為內(nèi)搭的果醬紅馬海毛毛衣,竟然是蘇超從一個十幾年沒見過的朋友那里借來的,這是讓她印象深刻的一件手打的毛衣,“那個款式,說實話不太符合九十年代的審美,但是顏色和使用痕跡都很舒適?!薄榜R哲的皮衣和不符合時代款式的毛衣,我想這個組合是有顆粒感的,是不打擾演員塑造角色的造型搭配設(shè)計?!碧K超還談到,其實當時也找了一些其他皮衣備選,但都太刻意地反映那個時代了。蘇超說她閱讀劇本后,又重新去讀原著,“幻想把我?guī)氲焦适掳l(fā)生的蘆葦蕩,我聞到了鴨子的氣味,聞到了老人身上的氣味,對馬哲的疑惑和不理解越來越多,也發(fā)現(xiàn)了很多他普通的一面,越是普通,越是幫助給予一個主要角色真實的存在。如果一切都是巧合,那就很不真實了?!?
《河邊的錯誤》劇照
“我參考了很多當年的紀錄片,翻閱了好多親戚朋友自己家的老照片。90年代距離我不算遙遠,我家有很多時代的痕跡,也有很多時代變遷誘發(fā)的人生起伏的故事?!碧K超在父親的老照片里找到了馬哲的某些影子,還從父親的衣櫥里拿走了條絨夾克,片中出現(xiàn)在照相館老板的身上。
《河邊的錯誤》角色海報
錢玲的湖藍色羊絨蝙蝠袖外套則來自于二姨,“我對著我家老照片,在家庭群里要衣服。我二姨給我翻箱倒柜找,我倆開著視頻選衣服。她一件一件給我講這件衣服的由來。那時候我突然覺得,這些哪是衣服,它們都是有自己經(jīng)歷的、有自己痕跡的生命啊,在大箱子里壓了二三十年了,還是嶄新的,帶著那些歲月沉積的味道,帶著它們跟主人最后一次游玩的心情?!?
《河邊的錯誤》角色海報
在這里,蘇超有一句特別想說的話:“謝謝給我衣服的家人和老朋友們,你們的衣服又多了一段不一樣的生命歷程,它們在銀幕里又活了?!本攀甏枪驳模撬饺说?。《河邊的錯誤》是對于那個遼闊年代,暗處一隅的一種特殊描繪,而主創(chuàng)團隊在去合力完成這樣一個作品時,調(diào)用了珍貴的個體記憶,這也讓影片并沒有彌散空洞的懷舊,即使片中南方小城因兇案變得人心惶惶,這些有生命力的老物件,以及鏡頭背后主創(chuàng)們在現(xiàn)場的真情反饋,都會讓膠片里的影像附著一些驅(qū)散寒冷的溫熱。
《河邊的錯誤》劇照

04 夢與電影院

《河邊的錯誤》是張夢倫和魏書鈞的第三次合作?!斑@次的挑戰(zhàn)在于如何拿捏影片實與虛的程度,它就像我們昨晚做完又想不起的夢,或者看到某樣事物想起做過的夢,這次盡可能把這種特質(zhì)釋放揉在一起,難點在于不著痕跡?!蔽艺嬲\地覺得,魏書鈞的作者性在于,電影一定要關(guān)于電影,電影里一定還有電影。這種執(zhí)著的元電影傾向,也讓《河邊的錯誤》對于九十年代的詮釋,變得有趣和開放。如果一味地去對年代進行還原,或許會帶來老舊感,但在重現(xiàn)時代氛圍的基礎(chǔ)上,去模糊真實與臆想的邊界,無疑是讓一個大家記憶里的年代活躍起來的方式,而那條靜淌的河流因此被賦予更多神秘感,片中的其他空間也都更靈活多變。

《河邊的錯誤》劇照
電影院原本就出現(xiàn)在劇本里,夢境和現(xiàn)實需要在電影院發(fā)生交匯。張夢倫講起電影院的美術(shù)設(shè)計,“魏導(dǎo)設(shè)定警局有一場戲是,兵乓球掉落,匯聚在馬哲腳下;另外還有一場出現(xiàn)兵乓球的戲,是在馬哲夢里。夢里這場戲要在電影院的舞臺拍攝。我把電影院舞臺做成兵乓球可以匯聚的微傾斜角度,仔細看會發(fā)現(xiàn),掉落的兵乓球都往一個方向匯聚。兵乓球在夢里的匯聚和警局里的匯聚會產(chǎn)生鏈接。因為舞臺地面的傾斜,以至于舞臺上辦公桌椅都是東倒西歪的,這也正符合舞臺作為臨時辦公場景的氣質(zhì)?!睂τ跀z影指導(dǎo)程馬來說,電影首先得“真”,電影媒介的特點是“制造一種逼真的幻覺”。片中所使用關(guān)于電影的元素,一方面是導(dǎo)演真實的感受和生活的反映。“魏書鈞學電影,然后也一直在做電影。他平時對生活的觀察或者感受里,他會對一些跟電影有關(guān)的元素更敏感?!背恬R認為魏書鈞能夠把他自己的喜好控制在現(xiàn)實性的成立、物質(zhì)建立非常真實的基礎(chǔ)上。
《河邊的錯誤》劇照
“九十年代,電影院確實不景氣,各種倒閉的電影院被用來當成溜冰廠、或者用來做溫州商品特賣會,霹靂舞演出,我小時候都有印象?!本煸陔娪霸豪镛k公,這是導(dǎo)演喜好的體現(xiàn),“但巧妙的地方在于不生硬,這個東西能跟當時的現(xiàn)實社會環(huán)境相結(jié)合?!?/section>

05 創(chuàng)作與感受

在跟三位主創(chuàng)的交流后,我會想借用“松弛感”這個流行詞,來形容魏書鈞在創(chuàng)作方式上的開放和高效。關(guān)于劇組氛圍,程馬的描述是,“表演性很低”,沒有那種與創(chuàng)作無關(guān)的“假裝性的忙碌”。劇組完全是“以創(chuàng)作為第一要務(wù)的”。《河邊的錯誤》是順場拍的,“這看似是反效率的事情,反而效率更高。我覺得很大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做一些假裝性的無用工。”

《河邊的錯誤》劇照
美術(shù)張夢倫則談到,“魏導(dǎo)在前期不會干預(yù)太多美術(shù)創(chuàng)作上的事,偶爾會開個玩笑提出觀點,正是這種狀態(tài),會讓美術(shù)更要緊跟上他的節(jié)奏,信任他的改動,當隨著他脈絡(luò)進行下去,我發(fā)現(xiàn)更能準確找到影片呈現(xiàn)的樣貌?!碧K超坦言《河邊的錯誤》是“創(chuàng)作上輸出最多的一次,輸出并得到認可。”“這是跟魏導(dǎo)直接溝通次數(shù)較多的一次,我知道他要什么。我也對那個時代的了解和掌握比較有自信。因此我才拼命的去借、去要、去找那么多?!?
《河邊的錯誤》劇照
蘇超在做影視劇造型指導(dǎo)之余,閑暇時也會進行一些即興表演?!伴_機前,導(dǎo)演還邀請我給跟組的一些主要警察們做了即興表演的培訓(xùn)。我覺得我大學的表演課沒有白上,觀察生活的訓(xùn)練被我沿用到現(xiàn)在的工作中了?!薄拔夷苡涀『芏嗳说乃查g,生活里的我認為有意思的狀態(tài)都是我做造型的靈感。有時候不止是衣服。”蘇超說,“感受是重要的?!?
《河邊的錯誤》劇照
感受是重要的。我又回想起程馬對于劇組工作方式的介紹:沒有分鏡,“電影發(fā)生在現(xiàn)場”,而不是產(chǎn)生于籌備辦公室里面的想象。程馬認為,在獲得真實感受之前,所有的想象一定是調(diào)用以前的經(jīng)驗、重復(fù)以前的經(jīng)驗,不管是別的戲里的經(jīng)驗,還是看電影時的經(jīng)驗?!拔覀冏鹬卦谡鎸崿F(xiàn)場的感受。原來可能是一個廢棄的大樓,美術(shù)把它變成警察局辦公室、一個真實的電影院,我們再把燈光調(diào)試到合適的氛圍,演員帶著造型走入環(huán)境里。這種時候,我也就像一個穿越者,看著一個真實的場景,一個真實的人物,而不再是一種電影的布景,也不再是演員本人了?!背恬R如此說道。
《河邊的錯誤》劇照
我在想,《河邊的錯誤》之所以能讓我對九十年代產(chǎn)生臨場感,或許正源于,大家在拍攝的時候,都在“感受”,“感受”是打開各自時空通道的定制鑰匙。導(dǎo)演、演員、攝影、美術(shù)、造型,等等在現(xiàn)場的創(chuàng)作者們,每個人想要復(fù)原和抵達的九十年代因此相互交疊,在個體感受的相互作用之下,成就了最終成片對于時代圖景的描摹,迷離混雜,危機四伏,卻又充滿魅惑力。

- FIN -

 5 ) 敢吃螃蟹,就敢拿出過硬的作者風格

作者:小野愛

魏書鈞可謂是全中國在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晉升”最快的90后導(dǎo)演。2018年其執(zhí)導(dǎo)的短片《延邊少年》獲第71屆戛納電影節(jié)短片競賽單元特別提及獎 。2020年導(dǎo)演的長片《野馬分鬃》入圍第73屆戛納電影節(jié)官方單元。2021年,《永安鎮(zhèn)故事集》入圍戛納平行單元導(dǎo)演雙周的展映。再到今年,其最新長片《河邊的錯誤》闖入戛納電影節(jié)的“一種關(guān)注”單元,參與展映,角逐“一種關(guān)注”大獎。

或許,《河邊的錯誤》將給他帶來自己職業(yè)生涯中第一份來自戛納的榮譽。

本片改編自余華的同名中篇小說,由朱一龍領(lǐng)銜出演男主角警探馬哲,曾美慧孜飾演他剛懷孕的妻子白潔。

故事講述了一樁吊詭兇案牽扯出多名嫌疑人,刑警隊長馬哲(朱一龍 飾)被無法言喻的真相不斷撥弄,逐漸陷入荒誕、不安和分不清是真是幻的時刻與記憶中......

余華的原作小說,行文風格冷峻,設(shè)定上也更加大膽先鋒,人物更多,人物關(guān)系也更加復(fù)雜;小城里全員“瘋子”,每個人都有嫌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危機。

因而,這部《河邊的錯誤》是影視圈公認的改編難度極大的作品,也曾被張藝謀青睞,但改編計劃無疾而終。張藝謀最終另選余華的《活著》進行改編拍攝,影片入選戛納主競賽單元,被許多影評人評價為張藝謀職業(yè)生涯中最好的作品。

敢吃螃蟹,就敢拿出過硬的作者風格。作為一位常在電影中夾帶私貨的導(dǎo)演,魏書鈞將余華的小說改編成了一部致敬荒誕現(xiàn)實主義、反偵探電影套路的心理分析作品。

馬哲穿著黑色的皮夾克,總在小城濃郁的夜色中行走辦案。而他辦公的地點——電影院的舞臺,更是背景無光,全靠點燈。沉郁的色調(diào)中,飾演馬哲的朱一龍,面龐更顯得棱角分明、一鏡復(fù)一鏡的瘦削。

朱一龍在映后的采訪中透露,為了將馬哲孤獨、迷茫又焦慮的精神狀態(tài)外化表現(xiàn)出來,他特意在開拍之前適當“增肥”,而拍攝計劃是按照電影事件發(fā)展的時間線安排的,于是他在片場再控制體重,在電影中就自然呈現(xiàn)出了他隨著案件難度的復(fù)雜、工作難度的增加而“日漸消瘦”的面貌。

魏書鈞給這座江南的小城豐沛又無窮無盡的雨水。兇殺案在下雨天,追兇在下雨天,尋訪證人在下雨天。層層的雨簾遮蔽了小城的真實面貌,讓角色們只能穿抵擋雨天的衣物,更讓畫面中彌漫出一股潮濕而神秘的氣息。

為了實現(xiàn)荒誕現(xiàn)實主義電影近乎表現(xiàn)主義的明暗對比度,魏書鈞還采用了相較數(shù)字攝影更為昂貴的膠片攝影,配合背景中溫暖的藍光,復(fù)刻了九十年代電影的迷離質(zhì)感。

自刁亦男導(dǎo)演的《白日焰火》于2014年摘得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金熊大獎之后,中國制作的偵探電影成為了在國際上備受青睞的一種類型片。

但是魏書鈞和編劇康春雷,將余華的原作從風格、結(jié)構(gòu)和形式上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在各種意義上進行了偵探電影的反套路嘗試,真正將“誰是兇手”懸置成了無關(guān)緊要的麥高芬,至此,本片也徹底擺脫了《殺人回憶》模仿者的嫌疑,不再是一部傳統(tǒng)意義上的偵探電影。

影片上映后,獲得了國外媒體的許多好評。

《銀幕》場刊評價:“《河邊的錯誤》提醒人們,過去的另類敘事視角和電影的復(fù)雜性推動了電影的發(fā)展?!?/p>

《國際影評人協(xié)會》說道:“雖然這部影片有太多的留白和錯綜復(fù)雜的劇情,但僅憑其獨特的氛圍,《河邊的錯誤》就值得一看?!?/p>

 6 ) 給短評做一點補充

說實話,每次看到這類電影的評論時,我都會有一個疑問:大家是真的覺得好,還是為了顯得自己有格調(diào)能看懂文藝片才給出很高的評價。

看過余華老師的幾個作品,很喜歡他刻畫的那種生活中命運面前人物的無力感,但我確實是第一次知道他之前還寫過類型小說。因為非常期待主創(chuàng)團隊的對談,所以在排隊領(lǐng)電影票的時候我把小說給看了??葱≌f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如果我是導(dǎo)演,我會怎么呈現(xiàn)這個故事。他看起來情節(jié)很強,但你看到最后會發(fā)現(xiàn),故事想要表達的東西,并不是懸疑案本身,他關(guān)注的是人的變化。我粗淺的理解是,馬哲在破解殺人案的過程中,他找不到關(guān)鍵性證據(jù),種種跡象表明兇手是瘋子,但是在既無法給瘋子定罪結(jié)案更無法讓瘋子為殺人行為付出代價的現(xiàn)實情況下,馬哲把瘋子殺了,于是他自己也變成了瘋子。表現(xiàn)一個正常人在和瘋子接觸之后被影響最后成為瘋子的心理變化。除此之外我覺得小說也反映了對于精神病患者的生活照顧問題及社會負擔等等的思考。

在理解了小說的核心以后,我發(fā)現(xiàn)這個電影的改變難度確實非常之大。電影是重情節(jié)的,那么對于核心是心理變化的題材,就非常依賴于劇本刻畫和演員的表演。導(dǎo)演拍的很用心,朱一龍演的也很好,但我認為,電影這種藝術(shù)形式的局限就注定了對于這個故事的改編是無法超越文字描寫的,注定不會產(chǎn)生那么強的回味和震撼。余華老師在映后交流中說:小說是烘云托月,電影是拍月亮的。所以這種只給結(jié)果的方式就只能觀眾自己體會內(nèi)核了,大家看不懂也是正常的了。

在我看來,如果一部電影讓人看不懂,那么不管你要表達的東西多么精彩多么深刻,也不能算是一部好電影。只能說能做到現(xiàn)在這樣已經(jīng)是很好的呈現(xiàn)了,如果先看小說或者看兩遍以上電影觀感會更好一些,反復(fù)考究電影的細節(jié)以后會覺得電影還是不錯的,但是一部對觀眾要求高的電影我認為不能算好電影。

 短評

所以這個案子到底哪里可以把警察都整瘋了呢?

5分鐘前
  • Lilian
  • 還行

雖然但是……看到馬哲在懷孕的妻子面前毫無顧忌地抽煙我還是很難受。

7分鐘前
  • Xxin
  • 還行

老婦好舞鞭,異裝定流氓,詩歌避難所,乒乓雙色球。這個世界有病,做個瘋子挺好。

10分鐘前
  • Colen
  • 推薦

余華的原著是對這個瘋狂世界的障眼法,魏書鈞的電影又是對余華原著的障眼法。與其說是完成了(審查制度下)不可能的改編任務(wù),不如說是導(dǎo)演用潮濕水汽和膠片夢境再造了一個屬于自己的荒誕現(xiàn)實。“無論你什么時候來,我都在B面第一首歌等你?!庇跋窦毠?jié)是真不錯~

15分鐘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薦

前面的犯罪片拍得拙劣,重點都在后面的夢境。回過頭來追溯,真正入夢的時刻不是那段發(fā)癲式的混亂夢境,而是馬哲與瘋子在河邊的初遇,當馬哲脫下自己的外套,開始模仿瘋子行為的那一刻,兩個角色開始重疊。瘋子將石頭放在馬哲的外套上是“入侵”的開始,瘋子穿上馬哲的外套為“占有”的結(jié)束。中間穿插著各種現(xiàn)實與夢境的錯位。但“瘋子”的形象并不是個體的心理畸化,實際上它指向的是社會性、甚至政治性的虛影。“瘋子”是全體受害者的集合體。被鞭打的傻子、被拆散的情侶、被冤枉的女裝癖、被抹掉三等功的馬哲。他們是月亮的暗面,是社會永遠看不見的陰影,是不符合期望、被“正?;钡牧鞒探o墮掉的“畸形”。被矯正的馬哲殺掉自己的b面,但他沒墮掉的孩子擺弄著玩具,如瘋子般凝視。結(jié)尾是循環(huán),也是挑釁。我們瘋子千千萬萬,如燒不盡的野草。

18分鐘前
  • 紅喑
  • 推薦

一部被認為極難改編的中篇小說,被魏書鈞拍出了獨屬于他的美學趣味。跟原著的情節(jié)不完全一致,更像順著原著的精神脈絡(luò)長出了新的果實,核心里對于荒誕現(xiàn)實主義的詮釋,對于人內(nèi)心世界的探索依然還在。它不是一部類型片,可能不是每個人都能看懂、會喜歡,但片中還是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魏書鈞把他過往作品里的演員再次集結(jié)到這部電影里,以巧妙的方式植入了諸多電影元素,影院的倒閉、電影招牌的墜落、燃燒著的攝影機,還有那段超現(xiàn)實夢境、夢境在銀幕上/臨時的警局辦公室里上演,我都很喜歡。魏書鈞四次來戛納,每一次都在打破舒適區(qū)。朱一龍已經(jīng)成為一名非常成熟的好演員,他為這部電影在江南縣城里生活了一個半月,能看出他已經(jīng)把90年代老刑警的很多小動作長在了身上,跟上次的三哥相比宛如脫胎換骨。

23分鐘前
  • 一只麥麥
  • 推薦

#Cannes76 Cineum Iamx# 出乎意料的喜歡,朱一龍很適合這個角色表面板正內(nèi)心瘋批的角色。10%會生出有缺陷的孩子就像10%會變成瘋子的警察,概率已經(jīng)很高了。異裝癖得不到的認同,詩人得不到的愛情,警察得不到的三等功勛章,一切都將被燃燒殆盡,沉入河底…

25分鐘前
  • 少年悖論
  • 推薦

☆☆☆☆☆一個瘋狂的故事被拍得如此正常,所有出口被牢牢堵死,充滿設(shè)計感的場景選擇、鏡頭擺放與表演模式又無法反映真實,無論時代或個人。作為一部情節(jié)劇,低效敘事和視聽語言匱乏,分不清哪一點更致命。小說的迷人之處在于犯罪地點的“實”與犯罪動機的“虛”,電影全浪費了,全片都在蓄力,迎來泄氣的結(jié)尾。

26分鐘前
  • 嘟嘟熊之父
  • 還行

我想每個人看了都會有不同的想法,九十年代的故事背景,讓這個電影的故事又似乎合理了起來,既然總有一些人左右不了自己的命運~不如順其自然的活著。37感覺光是《河邊的錯誤》這部電影的膠片質(zhì)感就值得它入圍20多個國際電影節(jié),全片都是由膠片拍攝顆粒感和復(fù)古感十足,真的很有穿越到八九十年代的感覺了!真的給我非常獨特的觀影體驗!

29分鐘前
  • 擱淺記憶
  • 力薦

在我看來,所有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真相,只有擺在面前的事實,是命運給出的結(jié)果。河邊的錯誤真的是指的馬哲的錯誤嗎?所有的人都與河流有關(guān),幺四婆婆的性癖,王宏與錢玲的不被認可的愛戀,許亮不被接受的異裝癖,他們或許也是犯錯者?是時代這條河流邊的犯錯者,與時代的河流所相違背,他們的一切似乎不應(yīng)該被稱為錯誤,除非加上一個前提,時代這條河流邊的錯誤

30分鐘前
  • 冷漠的
  • 力薦

拍電影不能讓觀眾試圖理解你

33分鐘前
  • abcdefghi
  • 還行

這部片子主演如果是廖凡 應(yīng)該就能進主競賽了

36分鐘前
  • QETEP
  • 還行

#Cannes2023-11 就是太難看了,懸疑部分不夠緊張精彩,改編部分沒有保留余華的荒誕幽默(瘋子在余華筆下是多么具有符號意義的存在,而這部片子里呈現(xiàn)的是?),演員表演動機不明缺乏質(zhì)感。所謂的電影本體指涉,看似不明覺厲實則導(dǎo)演意識過盛,和故事不貼。中國青年導(dǎo)演啥時候能走出《殺人回憶》怪圈?

39分鐘前
  • 踢邇達
  • 還行

二刷已結(jié)束!感覺電影最大的特點是陰郁冷靜的,沒有很多多余的解釋,卻留下很多留白解讀空間,各種細節(jié)就如河水一樣緩緩流淌,好像是一場那個陸離的夢,通過夢境展示每一個角色的秘密。這次觀影體驗前所未有。

40分鐘前
  • 蟲蟲
  • 力薦

整體觀感還可,以案件作為敘事線索但在最后放棄真相選擇人性思索作為落點主旨,意圖拔高影片立意但并不高級。創(chuàng)作者的野心和貪欲一目了然。

42分鐘前
  • 列張
  • 還行

看完河邊的錯誤后,我一直在不停滴扣細節(jié)、找隱喻和解讀,突然明白了,這個電影的目的可能就在于每個人對它都會有不同的理解。拍一個直給的懸疑片容易,但怎么拍一個即具有邏輯、又讓觀眾也能帶入人物陷入幻境、讓每個觀眾都有自己的無序的片子就很難?!逗舆叺腻e誤》做到了,它簡直就是一場心理實驗??赐旰竽銜l(fā)現(xiàn),你有無數(shù)的假設(shè)想去印證,而不管你和你的朋友從哪個角度去理解,你的理解都可以是對的。你會陷入如羅生門一般,覺得誰是兇手都對的境地。導(dǎo)演一直在強調(diào)這個電影在于感受,不在于答案。因為思考本身就是這個電影的答案。馬哲是不是發(fā)瘋、他從何時開始瘋、你有沒有發(fā)瘋、你從何時開始瘋,當你進入影院的一刻,你也是這場“游戲”的一環(huán)…

46分鐘前
  • 水清云淡
  • 力薦

或許幺四婆婆被鞭子揮舞的快感殺死,王宏被文學的美好幻覺和現(xiàn)實的游移躲閃殺死,許亮被錯判的七年和埋在箱子里的女裝殺死,小孩被天真的惡意和好奇殺死。他們都變成河邊需要修正的錯誤。因為河流不允許改換航道,也不許波瀾生起。也或許瘋子就是瘋子,殺人沒有感情,也不講絲毫道理——讓故事有一個合理的答案,人才有身處秩序的穩(wěn)定感,不然就會發(fā)瘋。我寧愿發(fā)瘋,也好過順從正確的一生。

51分鐘前
  • l拐杖糖
  • 推薦

誰再拿這一部和殺人回憶比我會發(fā)瘋……

52分鐘前
  • Yoxixi_
  • 較差

好做作,1星給電影院。真的想吐槽故事在水鄉(xiāng)但所有公職人員操一口京片子真的非常出戲,講話方式也根本不是90年代人的語氣和斷句。

57分鐘前
  • 小小氣泡熊
  • 較差

老年人的性欲,中年人的詩歌與私情,青年人的異裝癖,小孩子的口不擇言。殺死他們的不是人欲,是想按住人欲的那只手。電影院里的辦公查案終究是維穩(wěn)的作秀,被所謂穩(wěn)定殺死的真相——越查死人越多——逼瘋了馬哲。馬哲最后發(fā)現(xiàn),鹽堿地里能寬松自由的只有那身皮,局長可以打球穿紅衣,其他人就成了時代的淚滴。

1小時前
  • 囧囧囧先生
  • 推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