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從地攤小販那里看到這部電影的盜版光碟時,就被封皮上那張臉所吸引,在黑色長衫的襯托之下,蒼白得讓人揪心。頭發(fā)有些凌亂,但挺立如針;一雙黑大的眼睛,憂傷到讓人掉淚,但也不全是憂傷,還透著一股掩飾不去的專注和真誠。直覺告訴我,這不會是一個尋常的病號。
從主人公第一句深沉綿長的獨白—— “I don’t think I’m doing anything wrong in writing down daily, with absolute frankness, the simplest and insignificant secrets of a life actually lacking any trace of mystery”(我的生活毫無神秘可言。我以絕對的坦誠,將我生活中那些最簡單、最微末的秘密記下來。我不覺得這樣做有什么錯。)—— 開始,我就預感到這片子的分量。最簡單也許是最深刻的,最微末的也許是最緊迫的。
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后法國一個僻陋的鄉(xiāng)間,剛從神學院畢業(yè)的年輕牧師,來到這里傳道。可他的到來,并沒有得到當?shù)厝说臍g迎。相反,猜忌、嘲笑、怨恨接踵而來。因為無意中瞥見了伯爵幽會保姆的身影,就被他們記恨在心。伯爵之女Louise那雙如尖錐般怨毒的眼神,對他的勸誡嗤之以鼻。就連教理問答課上的那幫孩子,也要合謀來對他嘲弄一番。好心將小女孩Seraphita扔棄的書包送到她家里,卻遭到其母的懷疑和冷遇。
如此殘酷的現(xiàn)實,對于一個滿懷熱忱和理想的年輕人,該是多么大的打擊。面對別人的無禮和不屑,他多數(shù)時候是默然的接受。只是在回到自己簡陋的住所后,他才會記下自己的失望和困惑。透過那些文字,你能體會到他內(nèi)心的糾結(jié)和掙扎。原本就身體虛弱的他,開始用飲食上的節(jié)制來懲戒自己的失職。發(fā)霉的面包、廉價的酒,成為他日常的充饑之物。他要用這耶穌的身與血,來警策自己,不可斷了與主的聯(lián)系。
影片的氛圍整體上是沉悶冰冷的,但也有讓人感覺振奮溫暖的瞬間。比如牧師跟女伯爵的第二次對話,面對后者咄咄逼人的質(zhì)問,緘默的牧師,口吻一下子變得雄辯十足,用一系列的警句予以應答:
“Our hidden sins poison the air that others breathe.”(我們隱秘的罪惡污染了別人待吸的空氣?!?
“Blessed is sin if it teaches me shame”(罪惡,倘若能讓我們從中感到羞恥,也是有福的。)
又比如, 在他暈倒后,為他掌燈引路的Seraphita、端來咖啡的無名婦人,尤其是當他躺在病榻之上朋友女友的的那番肺腑之言(I don’t want him to marry me, because I don’t want to be in the way),一定是讓他感到了信仰復蘇的可能,因為有愛的地方,上帝是不會缺席的;“上帝不是愛的主人,乃是愛本身”(God is not the master of love. God is love.)
有信仰的人,是有福的。無論受了多大的折磨與不幸,都不會憤然埋怨命運的不公,進而去否定自己的信仰。他的內(nèi)心會被一種精神上的富足充盈著。“一切都是神恩(All is grace)”,這是牧師臨終的遺言,道出了一切信仰者應有的姿態(tài):謙卑與感激。
一個青年牧師在日記中向上帝袒露心聲。年輕的牧師(Claude Laydu 飾)初到村莊,感受到這里的寒冷和孤苦,他懷著一腔熱忱,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教化眾生,令人們更加虔誠,但和村人接觸之下他才發(fā)現(xiàn),他們淺薄、功利,有的村民連妻子葬禮都不肯花錢,大多數(shù)人根本不關心自己的靈魂是否被拯救,反倒質(zhì)疑他的獻身精神。唯有一位伯爵夫人,因為難以紓解喪子之痛,找來牧師長談,從而得到開解。但在村子的大環(huán)境下,他仍時時感到徒勞無功,他自己的迷茫和痛苦連上帝都解救不了。長期抑郁之下,牧師漸漸吃不下東西,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得了胃癌,終于孤獨地死去。
一、 敘事
1. 日記與片段交叉,有很多寫日記和閱讀書信的片段,直接表達的劇情不多,大多是用旁白的形式加以解釋。
2. 隱喻豐富,開頭男主就在樹林里遇見了一對男女,二人直直望向鏡頭然后離去,沒有給出任何解釋,這一形象和隨后男主憂郁的形象形成對比
3. 不完全是根據(jù)傳統(tǒng)的敘事方法,而是按照時間直接描述主角身周的經(jīng)歷,采用很大篇幅營造主角身邊的神學環(huán)境,尖端省略的故事,卻營造了持續(xù)進行的命運感。
4. 采用間接的表達,比如經(jīng)典的無名信片段,男主發(fā)現(xiàn)了是誰寫的卻不直接表現(xiàn),而是用下一個劇情的承接來表達。此時男主也短暫出畫,營造了審視感。
5. 布列松的常見主題:多愁善感的人們掙扎生活在一個充滿敵意的世界
二、 視聽
1. 鏡頭總是緩慢的拉近或推遠人物的面部,營造出一種遲緩、突出的神態(tài)。
2. 停滯,遲緩,仿佛陷入幻象的表演,突出了這部影片的神學色彩。
3. 畫面簡樸,喜歡從背后、局部進行拍攝,再逐漸推進到整體,有利于對人物體驗和神秘內(nèi)在狀態(tài)造成平衡
三、 布列松:筆記p52
四、 超驗風格(抄的)
美國學者保羅?施萊德在《電影中的超驗風格》(Transcendental Style In Film)一書中界定了電影藝術(主要是布列松、小津安二郎和德萊葉等人的電影)中一種與傳統(tǒng)不同的獨特風格。這種所謂的超驗風格可以傳達神圣他者的在場,它不是一種訴諸于觀眾內(nèi)心的對于神圣的體驗(否則就同一般宗教電影沒有區(qū)別了),而是建基于信仰的對神圣者在場的確證(因此人們可以接受,同樣也可以不接受)。施萊德指出,超驗風格的完成必須經(jīng)過下面三個步驟:1)日常生活(the everyday);2)疏離(disparity);3)靜觀(stasis)。
以《日記》為例,電影描繪了教區(qū)昂布里古的社會環(huán)境及牧師和教區(qū)居民的日常生活,這種生活煩悶、厭倦、缺乏樂趣,而牧師周圍的人們都出奇的冷漠和滿懷敵意(在《少女穆夏特》和《巴爾塔扎爾的遭遇》中也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布列松式的環(huán)境)。但是牧師的行動并未被這個環(huán)境、這種日常生活所左右,他確實與這里的人們產(chǎn)生互動,但是這里人的言行并未對他的內(nèi)心產(chǎn)生影響,他的疏離在電影中表現(xiàn)為他的行動和對話時常被念日記的旁白所中斷,這種中斷貫穿著整部電影,在牧師本該對人產(chǎn)生回應時,日記的旁白一下子把他拉入到了自己的內(nèi)心之中,“疏離”是電影的主角體驗到在場的神圣他者的一個必要條件。施萊德認為,在到達在第三階段,即靜觀神圣他者在場之前還有一個決定性時刻,在電影中,是最后那封信被讀出時,觀眾獲知牧師死了,牧師死時的心境是“有什么關系,一切都是圣寵”,片尾出現(xiàn)的十字架則意味著真正的靜觀。我的看法是,所謂決定性的時刻并非只有一個,在《日記》中,盡管重要性和強度有差別,這種時刻至少有三次:第一次是牧師使侯爵夫人重新找回信仰,獲得靈魂安慰的時刻;第二次是他與翠西主教談話時,意識到自己的神圣痛苦(holy agony)的囚徒時;第三次是他臨死感到“一切都是圣寵(all is Grace)”時。當然,只有第三次才最后完成,因為電影接下來出現(xiàn)一個十字架的形象后便結(jié)束了,不再有干涉“靜觀”的內(nèi)容。
超驗風格中對神圣他者在場的確證是很容易同神圣的心理體驗混淆起來的。如果說超驗風格中也有神圣體驗存在,那只能是電影中主人公的體驗,因為在體驗之前他已經(jīng)確證,而觀眾的要獲得同樣的體驗首先也需要接受和確證,體驗是第二位的。而一般的神圣體驗一方面不一定要求神圣者的在場,另一方面也可以是主體內(nèi)部自我拔高的道德結(jié)果。
五、 《電影是什么》巴贊
#Netflix 電影以內(nèi)心獨白讀日記的形式推進故事,年輕的神父在信仰貧瘠的土地傳教(不忠的伯爵,失去信譽的醫(yī)生,夭折了孩子對一切事物漠不關心的伯爵夫人,無愛厭世的伯爵女兒),對比與德萊葉的《詞語》和其一脈相承的《巴貝特之宴》中對于超驗問題的解答,布列松在本片中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感覺這個答案更貼近于陀爺?shù)淖诮汤砟?,那種矛盾性是十分明顯的,但又不同于陀爺對外在強調(diào)的“時代環(huán)境”,布列松把這個矛盾的超驗的答案又內(nèi)化到了角色內(nèi)心,而這種堅定與迷茫之間游離的矛盾感創(chuàng)造的張力是極強的(年輕神父的指向性是很強的,把只吃圣餐于酒鬼對照表達也強調(diào)矛盾性),當然從結(jié)局看一切都已經(jīng)得到了肯定,“all is grace”。
如此喜歡布列松的作品也是因為他的去戲劇化處理,把一切回歸到視聽上,也正是從這部影片開始布列松開始執(zhí)行他的“模特之路”,以非職業(yè)演員作為傳遞導演意圖的工具進行非戲劇化的表演。極簡的鏡頭語言,大量的固定鏡頭用于展示那“冷漠”,推拉搖鏡頭都是如此的平緩幫助轉(zhuǎn)移視點,淡入淡出的轉(zhuǎn)場方式也是契合整體風格(記得侯孝賢的《海上花》也是同樣的轉(zhuǎn)場),幾次柔焦的鏡頭非常驚艷,搭配上日記內(nèi)容用于體現(xiàn)角色的內(nèi)心糾結(jié),再經(jīng)過推攝對焦到男主臉上,也讓人物從迷茫的狀態(tài)帶出一種堅定感。
片中還大量的利用構(gòu)圖展現(xiàn)男主的“困境”。影片的第一場戲,鐵柵欄門前景遮擋的固定鏡頭就已經(jīng)把男主“被困”的狀態(tài)展示給了觀眾。后續(xù)還有利用窗子把他與十字架困在一起的構(gòu)圖(這個構(gòu)圖大量的出現(xiàn)),很好的幫助了敘事。印象比較深的一場戲是當男主內(nèi)心獨白堅定信念時后景展示的十字架,緊接著被干擾后的構(gòu)圖是利用窗子把空間來進行壓縮體現(xiàn)出他的困境。光影上,印象很深的一場戲是伯爵女兒身處在告解室的黑暗中,只臉部打光訴說著恨,也為后續(xù)的轉(zhuǎn)變做了很好的鋪墊。
聽覺上大部分都是內(nèi)心獨白,極少的使用配樂,就算有使用,也是極其舒緩輕柔,盡量不影響內(nèi)心獨白的敘事節(jié)奏。屬于風格高度統(tǒng)一化的作品。
1950年的黑白片《一個鄉(xiāng)村牧師的日記》(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 / Diary of a Country Priest )絕不是一部輕松愉悅的電影。不論你的宗教背景是不是天主教,那人性中共有的悲憫,愛心,和墮落,仇恨一起,都會擊中每一個人的靈魂。
電影改編自1937年法國作者貝爾納諾斯Georges Bernanos(1888~1948)的日記體同名原著,天主教的作者,天主教的背景,天主教的演員,怎么看都是一場電影性的布道,但這個布道的內(nèi)容卻是沉重多于喜樂,痛苦多于恩典,直到最后,小神父死了,在畫外音的日記朗讀中,那一句"All is grace”才解放了小神父的靈魂,也釋放了我們的無處可藏的悲傷。
電影的開場就是小神父那一種痛苦而又無奈的姿態(tài),而攝像機也愿意長久地在他的臉上留連,下一個鏡頭就是伯爵和他情婦的臉,違反常規(guī)的偏愛局部鏡頭而非交代整體環(huán)境。但這就是導演的用意。他的其他的違反電影常規(guī)的特點還包括,通篇的畫外音,不厭其煩的夾雜在早已通過畫面表達出的情景中,平淡地敘事,沒有陰陽頓挫,沒有高低起伏;過多的局部特寫,臉部的表情;簡單到簡陋的布景,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荒涼的村莊,貧瘠的土地,而與它對比的,是人那永遠不會改變的詭詐內(nèi)心。
這些特點,在普通人看來是枯燥無味的表現(xiàn)手法,在學院派那里卻構(gòu)成了這部電影的偉大之處,用畫外音的敘說,把文學和電影學超驗的結(jié)合起來,安德烈巴贊說:“我們通過這一無可辯駁的美學實例體驗到了一種絕妙的純電影的杰作……在這里,空蕩蕩、沒有畫面的,完全讓位于文學的銀幕,標志著電影現(xiàn)實主義的勝利。”
而這個導演最讓我覺得著迷的地方,是他那鍥而不舍的思考者的品格。就像電影中那個持守自己信仰的小神父,有一顆真誠,憐憫的心,卻又生活在不被人理解的痛苦中,但仍然盡自己的力量來幫助別人的靈魂。我不知道Bresson是什么樣的人,因為關于他的私人生活的記錄少的可憐,連他的出生日期也沒人敢肯定是1901或1907,有人說他是"Christian atheist”,有人說他是敬虔的天主教徒,他一生超過90年的生命也只拍了區(qū)區(qū)13部電影,但這絲毫不影響他的電影對后世的影響。在他看來,導演是可以被忽略,導演的名字可以縮小到不必要的位置甚至忽略,倒可以把演員的名字放大字體打在前面。但搞笑的是,他作為導演卻登上了Senses of Cinema雜志評選的最偉大導演的第四位,而他的電影卻沒有一個進前十。
這并不是偶然。我在《一個鄉(xiāng)村牧師的日記》中,看到的是一種作者電影的思索,一種詩意現(xiàn)實主義的精致。雖然他不屬于任何流派,但他對電影表達人的靈魂軌跡的思考,將電影帶到了一個新的領域。在那里,他實驗著自己的“電影學”(cinematography)。堅持電影要與其他藝術形式分開,尤其是戲劇,用攝像機去發(fā)現(xiàn)一種“未知”。在他看來,知名演員只會把觀眾帶向一種“已知”,他曾經(jīng)在訪談中說,“我們目前看到的電影不是電影,無一例外,它只是被攝了像的戲劇罷了。其表達方式是戲劇的表達方式,也就是說,演員有模仿、有功作的表達方式。電影,如果它真想成為電影,就絕對應該據(jù)棄一切戲劇的表達方式。只要存在戲劇表達就不存在電影表達?!?br>
所以在兩部電影之后,他從《一個鄉(xiāng)村牧師的日記》開始使用非職業(yè)演員。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模型”(models)。他不厭其煩的訓練這些演員的動作,姿態(tài),一舉一動都反復很多遍,就像彈鋼琴練基本功,只有反復練習手指的動作,最后已經(jīng)完全忘記手指動作,樂曲就自然而然的流動出來了。而“模型”訓練到最后,做動作的時候完全摒棄自我意識,靈魂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了。所以,他的“電影學”實際都是為表現(xiàn)人的“靈魂軌跡”而服務的。還有他的取景,能簡則簡,盡量縮小觀眾的視覺范圍,于他覺得多余的都剔除出鏡頭,強調(diào)局部動作,神態(tài),這樣,觀眾才能心無旁騖地投入到角色中,以一種積極地視角來參與到其中,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角色的行為。
羅伯特·布烈松費勁周折所做的,就是要我們真切的體會到電影中那忍辱負重的小神父的靈魂之旅。與他一道,來探尋神與人,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關系。有人歸結(jié)影響布列松的電影的三個元素:天主教主題(Catholicism),早期他做畫家時候的經(jīng)歷,以及他在二戰(zhàn)時做囚犯的經(jīng)歷。這部電影就是典型的天主教主題,小神父來到一個教區(qū)任職,但他發(fā)現(xiàn)教區(qū)的教徒卻早已喪失了信仰,那十字架只是慰藉心靈的擺設,而不是他們靈魂的救贖。視財如命的老頭,歡歌艷舞的青年,還有信奉科學主義的醫(yī)生,都使初來乍到的小神父迷茫失望。唯一能夠和他溝通的人是旁邊教區(qū)的達西神父,但這個肥頭大耳的神父早已在多年的工作中世俗化,只關心怎樣能坐得穩(wěn),才不管人的靈魂。身體的病弱,靈魂的痛苦,他只能寫在日記中,只能與神分享。那個醫(yī)生,是個正直堅強的人,也很有思想和智慧,但他不信上帝,唯在思索中痛苦。小神父一直以一種憐憫的眼神看著他,卻不知要從何說起。直到聽說醫(yī)生自殺的消息,他的臉因為一個靈魂的失喪而痛苦憂傷。
伯爵一家是重點介紹的對象,冷酷而且淫亂的伯爵,早已對上帝灰心的伯爵夫人,和仇恨長輩的伯爵女兒,他也只有始終用他那如耶穌基督一般憐憫的目光看著他們,而無能為力。才知道人心是多么可怕,自己的力量又是多么有限,那從來沒有成功的計劃無限期的擱淺了。于是他掙扎痛苦,卻沒有放棄,最后,唯一的一個靈魂被救贖的是伯爵夫人,仇恨和苦毒使人陷在自己的網(wǎng)羅里逃脫不出,但神的愛和恩典從來沒有遠離,“憂傷痛悔的靈我從不輕看”。
電影中的小神父時常表情痛苦,對人們的惡劣行為無可奈何,幫助反而被人誣陷,眼看著世人犯罪,就像那舍己的耶穌。耶穌還沒上十字架的時候,有一次人們捉了一個妓女來到耶穌的面前問他怎么處置,為要試探他,按猶太人的律法,是要用石頭打死她,但按羅馬的法律,要帶到審判官的面前,耶穌卻說,你們中間誰沒罪的,就可以用石頭打死她。結(jié)果叫囂的人群從老到少一個一個的散去。只有耶穌還站在那里,他就對那妓女說,“去吧,我也不定你的罪,從此以后不要再犯了。”罪是要受罰,但耶穌沒有破壞神的律法和公義,而是藉著自己,上十字架替我們死,我們包括那妓女的罪,就都歸到本無罪的耶穌頭上,神的愛就顯明了。在小神父和伯爵夫人對話的時候,伯爵夫人痛苦于上帝沒有公義,但小神父說,如果神將善和惡的標準完全顯明,那我們沒有一個人可活了。到頭來,我們都是配不上他的恩典的,但他的愛卻籍著十字架白白的顯給我們。
導演的電影多是改編自探索靈魂的小說,狄德羅(Diderot 1713-1784)(Les Dames),,陀斯妥也夫斯基(Dostoevsky, 1821-1881) (Une Femme douce and Quatre nuits),托爾斯泰Tolstoy (L’Argent), Bernanos (Journal and Mouchette)。預定論和人的自由意志(free-will versus determinism)自始至終是導演不變的話題。也許我們并不信上帝,但我想,只要不是堅定的存在主義者,就會不免偏向一種高于人意志的掌管宇宙的主權,不管這主權是什么,這一種靈魂的共鳴是超越文化界限的,而很多中國電影中對靈魂的探索,卻在那不可靠的宿命論和沒有根基的自由主義中搖擺不定,失去了重心,跌入了膚淺的鴻溝。
導演在影片后半段安插了一個青年軍官,用摩托車送即將離開教區(qū)的小神父,這是影片最為歡快輕松的一段,小神父露出了唯一一次開心的笑容,他好像重新年輕了起來,連天也跟著晴朗起來,觀眾也在這里有了喘息的機會。其實他和這個青年軍官一樣大,但他的靈魂負擔卻使他過早的憔悴,小青年的單純和喜樂感染了他,導演也大概是向往這樣的人生,就像《七封印》里的小丑一家,單純快樂的信靠,正是伯格曼和布列松這些徘徊在天堂門口的知識分子渴慕的。我想這也是我們普通人的愿望吧,耶穌基督說,“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這小孩子,斷不能進去?!焙唵蚊鞔_,既然我們的靈魂承受不了做這個小神父,那就做那個快樂的青年,專心仰望那使我們信心創(chuàng)始成終的耶穌,是最幸福的人生。
后記
《一個鄉(xiāng)村牧師的日記》,是我一直冷藏在柜子里害怕欣賞不了的藝術品。過去,我有一套對dvd的觀看思路,就是那些被冠為偉大,深奧,藝術,哲理的影片都是積攢起來束之高閣等哪一天思想有了頓悟靈魂有了提升之后再欣賞的,否則結(jié)局不是我在呼呼大睡中侮辱了藝術,就是看完后懊惱于我愚笨的思想為什么不能理解它的偉大之處。其實后者是我最害怕的,我怕看到自己的膚淺和惡俗,在看了那么久電影,學了那么久電影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實際上不適合藝術。
最近,我卻突然間想看那些所謂的藝術電影了。因為對靈魂的探索是人類共通的語言,真正的藝術是沒有界限的,是一種心靈的共鳴,就像耶穌基督的愛,穿越2000年,穿越國界,在我們身上真真切切的實現(xiàn)。但不論是不是基督徒,我們一生都在尋找所謂的真理,我們的靈魂從來就是在尋找中不斷追求,迷茫,否定,墮落,痛苦,而找不到拯救的。共產(chǎn)主義,存在主義,尼采主義,看似深奧的哲理其實是把人帶向更痛苦的深淵。如果我們是存在先于本質(zhì),就像所謂的自由主義者追求的,按自由意志隨意選擇,無政府,無道德的自由,是容許我們不受任何限制在肉體中墮落的,殺人,亂倫,偷竊,毀壞,就是對我們自身肉體最高意義的承認,如果這樣的自由能完全的滿足人類需要,倒是簡單了。但存在主義給的這條看似自由的道路通向的卻是死亡。因為人不光是有肉體的,神給了我們一個區(qū)別于動物的靈,在墮落放逐中因?qū)げ灰娬胬砭屯纯?。而大部分中國人,看到痛苦,看到罪惡,看到墮落,只能哀嘆時代,社會,制度,感嘆人生來就是受苦的,但卻找不到出路。終究那些思索又得不到答案的人,不外乎把自己與外界隔離,“眼不見為凈”,追求一種莊子“獨善其身”的“逍遙”,免得沾一身臟;而其他人,干脆連思索也放棄,被一種悲觀的宿命論轄制,甘心做學校,工作,金錢,地位,制度,兒女的奴仆,這一切都可以成為我們的神,唯獨那一位,遠遠高過人類智慧所能測度的,卻又從無限化為有限的肉身替我們死在十字架上真真切切的引領我們走向生的神,我們看不到。按某些人的觀點,那是太虛幻的,是西方的神秘主義。從科學主義的角度來看,那創(chuàng)世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卻要比白紙黑字的圣經(jīng)更要神秘主義,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里去”,清清楚楚,沒有第二條路,沒有另外一種可能,這就是神的愛和恩典,讓我們的靈,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P.S.這個版本的翻譯實在是差勁,讓我只能在猜測中揣摩,而很多重要的對話都被翻譯的支離破碎,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好的版本。
Bibliography:
Robert Bresson:
http://archive.sensesofcinema.com/contents/directors/02/bresson.htmlThe Film of Robert Bresson:
http://www.brightlightsfilm.com/24/bresson.htmlDiary of a Country Priest :
http://www.decentfilms.com/sections/reviews/diaryofacountrypriest.html百度 羅伯特·布烈松:
http://baike.baidu.com/view/268743.html豆瓣 羅貝爾?布雷松:
http://www.douban.com/group/15632/豆瓣 一個鄉(xiāng)村牧師的日記: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01618/《鄉(xiāng)村牧師日記》講述了一位品格善良單純的牧師遭到教區(qū)民眾敵視對待,卻默默忍受堅持教化民眾的故事。片中多次展現(xiàn)了牧師的善良和鄉(xiāng)下人民的冷漠低劣,比如牧師默默忍受鄉(xiāng)民拒絕供糧,忍受鄉(xiāng)民的誹謗侮辱,幫助伯爵夫人得到靈魂解脫等。在人物塑造上,小牧師隱忍單純的性格和鄉(xiāng)民的粗鄙產(chǎn)生了極大的對比,狡猾的伯爵、冷漠的伯爵夫人、虛偽的家庭教師、心機深沉的女孩、壓迫驕橫的老牧師以及下藥捉弄小牧師的一眾鄉(xiāng)民,都展現(xiàn)了道德精神的失落,只有那個憂郁的小牧師,還依然堅持著真善美。小牧師是耶穌受苦受難形象地投射,正如影片中布道時的暗喻:耶穌把自己的肉和血變成餅和酒來拯救大眾。而結(jié)局鄉(xiāng)村牧師的死亡也對應了耶穌的死,結(jié)尾時,白光中的十字架象征著經(jīng)歷基督受難之夜,耶穌復活之晨的到來。
影片多用仰視加特寫刻畫小牧師的形象和性格,當牧師憂郁沉重的表情充滿了屏幕,牧師高大圣潔的形象和復雜的心情得到了無言的傾訴。影片沒有激烈的沖突,導演甚至有意淡化情節(jié),通過一連串平穩(wěn)的畫外音,淡化了動作的視覺張力,卻增強了影片的超驗感。影片雖然難免沉悶,但其背后卻隱含著深沉的情感和豐富的含義。
A / 主角大多數(shù)時候都處于一種肢體感被剝奪的狀態(tài),為數(shù)不多的動作成為一種遲滯的征象,而書寫的手則有如模擬理念的運行。與此相對應的是人物在鄉(xiāng)村社群與教權體系中的位置,一種嵌入其中但又被排除的有形真空狀態(tài)。然而在種種壓抑中思緒懸浮的空間卻被開辟了出來,被拒絕直接共情人物、感應神性的觀眾又能在某些日常細節(jié)中完成共鳴與體驗。聲音在《此房》里是撒旦的鐮刀,在此處則是天堂回響。
“這是電影與文學從思想到形式平等地表現(xiàn)出獨特藝術性的第一部電影”
未經(jīng)省察的人生不值得過,省察的人生卻處于長久的痛苦和偶爾的救贖中……
忘不了這個男主角,他有一雙很像卡夫卡的眼睛和憂郁。
日記體改編,內(nèi)心獨白,殉道者形象,墻上的十字架投影
利用胃癌博取觀眾同情,強行干涉他人私生活。
看完《鄉(xiāng)村牧師日記》,我迫切地想要做些什么來改變自身的現(xiàn)狀,無論是通過自我救贖還是自我毀滅~~實在是無法忍受每天和孤獨痛苦地博弈了。感謝布列松,給了我充裕的兩小時來自省,盡管我知道從此過后我也不會變的更好一點
1.不過我可以向你保證,天堂是不存在的。上帝的世界就是我們所存在的這個世界。然而,上帝也正是愛本身。2.桑塔格如此定義布列松的冷峻克制:以抗拒感情來產(chǎn)生感情。3.拍房屋用框式構(gòu)圖營造主人公的孤獨壓抑感,拍室外則有表現(xiàn)主義的抒情性,在牧師瘦弱身影與巨大的苦難蒙昧間形成夢魘式的對比。4.布列松使用非職業(yè)演員之始。男主要是去演卡夫卡,大概很合適。
#重看#4.5;這部雖改編自喬治·貝爾納諾斯(力秉忠于原著,然而作者并不滿意改編),但日記體的思辨口吻和精神上的探索、內(nèi)心激烈的交戰(zhàn)和自我辯駁,仍然具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或托爾斯泰的某些印記,看完本片才能明白為何布列松數(shù)度改編陀/托翁。誠如巴贊所言:“這不是一部與小說媲美的影片,而是一個獨立的美學實體,它仿佛是由電影擴充的小說?!鄙硇缘牟⊥磁c精神狀態(tài)的折磨同步,在近乎苦味的純凈心火焚燒之下,他終于明白人類溝通的無望,并為自己打開通向永恒的門。
這是著名導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最喜歡的一部電影。。。怪不得不是我的菜..
我錯了布列松,首先我不是教徒,看的時候沒辦法投入,其次我真的太疲倦了所以睡得很香。~~~
評論里那些對基督教一無所知的人就不要說啥了吧?神父本人就是一場溫柔而悲傷、緩慢而盛大的殉道。他的眼睛是那么的憂郁,像被傷害的天鵝,只能用翅膀撲打著波心。
布列松的第三部長片,擁有震顫靈魂的力量。影片由貝爾納諾斯日記體小說改編,文學性濃厚,觀影時總聯(lián)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內(nèi)心世界的沖突與斗爭、信仰與現(xiàn)實的矛盾、靈與肉的分裂,沉重壓抑,啟人自省。大量的旁白和以近景特寫為主的鏡頭編排(模糊與省略環(huán)境)使觀眾直接走進主人公的內(nèi)心。(9.5/10)
宗教代溝
看得我胸悶?!八麄冇憛捘?,是因為在你面前他們自慚形穢”,面無表情的臉更寫出那種撕心裂肺地痛苦。布列松把小說改成了令人窒息的挽歌,緩慢的影像加深了這種風格。
別不懂裝懂了。沒有基督教背景就是看不懂。
長期只吃紅酒泡干面包會得肺癌
忽閃而過《面孔》《處女泉》《第七封印》《猶在鏡中》……“真相不在一個夢中而在很多夢中”帕索里尼《一千零一夜》,在布列松的影像片段里的準確體現(xiàn):真相不在一個由幾個人物完成的單一的有目的性的事件中,而在點點滴滴遺漏的片段
影片《鄉(xiāng)村牧師日記》在電影史上的意義在于它為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方式提供了獨特的范例。
最煩旁白多的電影,還不如看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