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家在何處
<Nowhere in Africa>,2003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非洲題材的影片,看過幾部,但是奇怪的是反映非洲的影片給我的印象很極端,有的看了又看,比如《走出非洲》,有的知道是好的,但就是不看,比如《盧旺達飯店》。。。說白了我喜歡的都是外人在非洲的生活,而不是非洲人自己的故事,非洲,在我淺薄的頭腦里,成為反映人性的一個布景板。
既然是外來者在非洲的故事,這些我喜歡的非洲影片無一例外的描述生存和適應的掙扎,內(nèi)心成長的掙扎,在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里,特別是與原來熟悉的環(huán)境差別太大的地方,人與人的關(guān)系會向意想不到的方向發(fā)展,不僅會重新認識別人,也會重新認識自己,走過之后回頭看看,曾經(jīng)的自己似乎只是一個陌生的影子而已?!逗翁幨俏壹摇肥俏蚁矚g的非洲題材的電影,喜歡到我會經(jīng)常重溫,并在每一次都唏噓感嘆。
德國的猶太人一家三口,在38年納粹猶太大清洗之前就來到非洲,躲過浩劫,但是非洲的干旱牧場,對于原來當律師的男主角和原來當闊太的女主角來講,無疑也是一次戰(zhàn)斗,只有小朋友,一來就對抱她下車的土著廚師綻開快樂的笑容,摟著黝黑的脖子,雪白粉嫩的小臉上,看不到任何恐懼,和對陌生環(huán)境的戒備。她也確實是整個故事里最明亮的部分,她對非洲一草一木,動物和人類的熱愛比任何人都來的單純,一個真正的天使。
苗條的女主角,就人性化的多,她是一個連逃難路上都要花高價買漂亮晚禮服而不買生活必需品的人,到非洲的箱子里裝的不是實用主義,而是精致瓷器,還根本不拿出來,高傲的對土著說:過些日子我們就回去了,要和我交流就得學德語。。。
肯尼亞是英國的地盤,開戰(zhàn)后,男被關(guān)到集中營,女和孩子被集中管制,管制的待遇到也不錯,豪華大酒店。。。女角這時才慢慢開始從夢里蘇醒,經(jīng)人指點如何從集中營里面把老公撈出來后,她頑強的生存能力開始爆發(fā),可以忍受勞作的辛苦可以忍受孤獨的等待也可以貢獻自己的身體。影片的最后好像她已經(jīng)在非洲農(nóng)場生活了一輩子,而且還能再生活下去。
男主角開始似乎最能面對現(xiàn)實,還斥責老婆對過去的好時光念念不忘,其實他才是最無法脫離自己的過去的人,在非洲他一直在夢游,對于非洲的荒野大地,他一直沒有認同感,也不打算有認同感,所有的行動和努力都是為了能回到德國,能讓他從農(nóng)夫重新變回那個衣冠楚楚的律師,夫妻的關(guān)系被他們彼此對非洲這片土地的感情所左右。離開的時候,土著抱著小女孩說,你要照顧你爸爸,他還是個孩子。
影片之所以精彩,在于人性的視角,沒有悲天憫人居高臨下,用審視批駁或者反思的姿態(tài)去描寫和分析落難猶太人的生活,而是用一種平視的角度,讓觀眾看到那個時代真實的生活,猶太人一直覺得沒有故鄉(xiāng),他們的原罪讓他們永遠有被放逐的厄運,沒有精神上的歸宿,更沒辦法把握遠處親人的生死,也對自己的未來茫然無措,失去很多東西很多人,得到的,也似乎最終還是要失去,最后女主角在火車上對買香蕉的非洲女人說:“我沒錢買,我窮的象只猴子”,非洲女笑笑,送她一只香蕉:“那就給猴子一只香蕉吧”,遠處的夕陽雖然溫暖如初,但對于女主角和小女孩來說,回到那個相對文明但是曾經(jīng)拋棄過他們折磨過他們的世界,其實何嘗不是另一次的放逐。
影片畫面陽光充沛,甚至刺眼,但對比在德國的下雪陰暗的場景,至少讓人知道希望在哪里,有幾個有控制力的煽情段落,特別是小女孩的表演,和最后幾個主角之間的越非洲越樸素的情感互動,自然而然的成為一顆顆催淚彈,準確的擊中人心,在非洲的陽光下,所有淚水都象鉆石一樣珍貴。
非常非常推薦。
2 ) "天堂"并不適合"凡人"
本片是根據(jù)原著史蒂芬妮齊威格的原名自傳小說《Nowhere In Africa》改編,故事發(fā)生于1938年,猶太家族瑞第力希為了躲避納粹黨的迫害,不得不舉家逃難到肯尼亞。家庭的男主人韋特·瑞第力希(Walter)在那里管理一個貧瘠的農(nóng)場,而他的妻子耶特爾·瑞第力希(Jettel)卻完全不能夠適應那里的艱苦生活。與這位妻子相反的是,他們的女兒黑姬娜·瑞第力希(Regina)卻能夠很輕松地融入當?shù)氐纳?,她不僅學會使用當?shù)氐恼Z言來進行日常交流,還和家里雇傭的當?shù)貜N師歐伯爾(Owuor)成為了很好的朋友。在這段逃難生活中,丈夫與妻子之間的婚姻曾一度出現(xiàn)危機,而在得知韋特的父親與耶特爾的妹妹慘遭德國納粹的迫害后,兩人才意識到彼此是怎樣的需要自己。韋特曾經(jīng)在英國軍隊服役,并在戰(zhàn)爭結(jié)束之后申請回到德國,并在政府機關(guān)里做一名律師,而他的妻子和兒女則更愿意生活在肯尼亞。后來一家人經(jīng)過思考,決定在1947年返回德國,開始新的生活。本文將根據(jù)電影的時間線為主要線索進行分析。
先從本片的基調(diào)來看,導演卡洛琳·琳克(Caroline Link),對于非洲的感觸很容易在她電影大部分的鏡頭看出來,她手中的非洲給觀眾一種“寬闊感”,這也是她深處于非洲兩年對于非洲的映像表現(xiàn),Caroline對于非洲有著特殊的情懷,她在片中使用很多大遠景鏡頭來體現(xiàn)她的“非洲映像”,這不單單只包括一般情況下在拍攝景物時需要的用到廣角,劇中在主人公進行對話的時候也大部分使用遠景,而不是近景,特寫,表達人物狀態(tài)時比較經(jīng)常用到的鏡頭。似乎在劇中,想表達更多的是人物處在的環(huán)境,這種時候人物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反而是次要的,更多的是環(huán)境中的細節(jié),讓這份細節(jié)被觀眾捕捉,在擁有環(huán)境細節(jié)的前提下去融入角色,而不是直接從角色的表現(xiàn)中情感帶入。另外,影評者們提到的片中大部分的長鏡頭,大部分情況下也是從“環(huán)境鏡頭”開始,再切入人物,即使有的鏡頭使從“人物鏡頭”開始,在轉(zhuǎn)換到另一個人物的時候,鏡頭移動的速度似乎也是想容納更多的環(huán)境細節(jié)。所以在非洲這個特別的地方,本劇為觀眾帶來的是非洲的環(huán)境細節(jié)以及“寬闊感”,這和上文提到導演的非洲情懷有很大的關(guān)系。鏡頭的使用在不同觀眾眼里帶來的效果并不相同,所以拋開鏡頭帶來的效果利弊來說,本劇還是在“長鏡”“遠景”上達到了特有的風格化。
劇情方面,從一個被歧視的群體到了不同的環(huán)境下,自然而然的變成了歧視別人的群體。這種落差在人眼中似乎理所當然,且不說劇中人物,人們處在的社會環(huán)境似乎也很容易造成這樣的“偽邏輯”,人們喜歡在所處群體中尋找認同感,當在一個環(huán)境下,這種尋找認同感的心理因為不可抗力被銷毀,大部分的人選擇的是逃避。關(guān)聯(lián)本劇,這個概念的表現(xiàn)者就是女主Jettle,在德國的時候女主的猶太人身份讓她抬不起頭時,她選擇的是去逃避這個身份,因為一旦不牽扯到猶太人的身份,她的生活很富足,也很讓她滿意,所以這個問題在這時候看來好像無關(guān)痛癢。但到了身份問題反過來變成主導因素,生活被她猶太人的身份瓦解,“種族歧視”這個問題開始被她重視,但到了非洲這個地方,身份也發(fā)生了一次反轉(zhuǎn),這時她反而是“歧視鏈”的頂端,她開始做一些她人物理所應當?shù)氖?,而這些事也是之前被她重視的“種族歧視”問題,所以她順其自然的就說出:“要跟我說話就說德語——盤子”,在當事人眼里看來這并沒有什么問題,因為在這個環(huán)境下她處于最高端。但是劇中的環(huán)境有點特別,Jettle面對的“歧視對象”是“非洲人”O(jiān)wuor,Owuor在聽到這句話后轉(zhuǎn)身就說了一句非洲語“盤子”,這就是非洲人最特別的地方!他們處于“最低層”的環(huán)境中,反而這個“最底層”才是真正的天堂,無拘無束的天堂,而不像所謂“高于”他們的任何種族,以發(fā)展為目的去制定社會規(guī)則,在社會規(guī)則的拘束下,人們其實很難去面對自己真正的欲望,會錯誤的把“社會認為是對的”東西理解成對的。在非洲這片土地上,一切都是自由的,是真正的自由,在自由的概念下根本沒有“歧視”這種社會關(guān)系存在,即使“歧視者”出現(xiàn)在他們的生活中,他們做出的應對也是自由的,“我哪里管你要教我什么,我可以學我主人的語言,那是為了要和我的主人做出必要的交流,我學習語言的能力只會用在我想學習的方面,而不是你告訴我的這些無關(guān)痛癢的字眼,即使這樣會影響到我們的關(guān)系,我還是只學我想學的,因為我是自由的?!边@個概念在這短短幾秒的情節(jié)中體現(xiàn)出來了,Owuor轉(zhuǎn)身說出非洲語的時候順其自然,理所應當,眼里還帶著點不屑,鏡頭轉(zhuǎn)回以Owuor為主體,轉(zhuǎn)身離開......
所以Jettle這個時候她認識到的“種族歧視”概念根本站不住腳,她都沒有辦法說服自己不去歧視別人。剛剛從一個被歧視的群體轉(zhuǎn)換到另一個群體,因為種族問題背井離鄉(xiāng)的她并沒有真正的意識到“種族歧視”的本質(zhì)。這種情況下的大人物依舊很容易被環(huán)境影響,從而與做出“她認為在這個環(huán)境下理所應當?shù)氖虑椤!?br> 本劇被定義為一部傳記類型電影,筆者認為,這部片子其實更像是一部披著“二戰(zhàn)”“猶太”“種族”外套的生活劇。大部分的篇幅都用來描述這個從德國逃難到非洲的家庭的生活細節(jié),其他東西只是一種環(huán)境點綴,通過對環(huán)境的淺要描述把角色的行為邏輯化。如上文提到:非洲特有的“寬闊”“自由”概念,在這個地方,角色的思想會自然而然的解放,特別是角色的背景是“猶太人”。“猶太人+納粹”與“猶太人+非洲”,用猶太人進行這兩個部分的落差鏈接,設定就同時可以涉及到兩個敏感的種族題材。男主Walter是最早“到達”非洲的人,并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到達,在瘧疾好了以后醒來的那一刻,這個角色已經(jīng)完全“醒”了,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將背負著家人們面對的與之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在片頭部分安排角色瘧疾狀態(tài),略過男主到達非洲之后的“不適應期”,從Walter在即將全家移民的非洲臥床不起開始講述這個家庭的故事,是一個巧妙的節(jié)點。
不知是否與導演本身是個女性有關(guān),對于這樣的一部“生活劇”,電影中的情節(jié)發(fā)展大部分是從女性的思維角度出發(fā)的。從篇幅設計上不難發(fā)現(xiàn),Walter的戲份遠遠少于Jettel和Regina。在Walter和Jettel因為生活發(fā)生感情碰撞時,大部分時間Walter處于一個“大男子主義”狀態(tài):打獵,在吵架過程中大發(fā)雷霆“你不要把我當成窩囊廢”,對于納粹懷恨在心,對于家庭的態(tài)度,以及對于“綁在一起旅行很遠”的妻子的態(tài)度,以及對于女兒Walter的愛,囚禁期間對于朋友的感情,都太過單一,不夠立體,顯得“角色化”很嚴重。反管電影中的女性角色,不管是Jettel還是Regina,還是囚禁期間和他們相處的女性,甚至是女主的妹妹,都會加入一個特別設計好的人物細節(jié)讓人物的形象鮮活起來。這里的人物細節(jié)指的是獨立化的、只有某角色有的特殊感情,Walter即使感情很多,但是沒有獨特的,“Walter化”鮮明的感情產(chǎn)生,他更多承擔的是一個“與觀眾互動”的任務,觀眾可以在這些普適性上找到自己身上的共鳴點。
在篇幅安排偏女性的情況下,電影確實把兩位女性主要角色的塑造得非常鮮活。先從Jettel講起,Jettel在德國處于一個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狀態(tài),在這個時期,她追求的是社會概念中大家認可的“美”和“自由”。這時她追求美,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高價買入一件喜歡的禮服,無論用得上也好用不上也好我都帶上瓷器,一個有社會地位的家庭和丈夫.....至于自由,則是保證自己在這些“美”的圍繞下,“在一個巨大的監(jiān)獄里生活”,這點可以聯(lián)想到她和一起被囚禁的家庭主婦們剛剛到了一個集市化的環(huán)境以后,各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因為在這個環(huán)境中,她們對于“美”事物的圍繞的心理得到了滿足,但是隨即就是每個人都想離開這個地方,以她們的話來說,是因為需要“自由”,在這個情況下“美”和“自由”變成了兩個互相矛盾的東西,離開這個地方,就要回到各自的田地去過自給自足的生活,這兩個東西好像變成了以種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關(guān)系。其實不然,這個時候她們需要追求自由的原因,僅僅只是這個“監(jiān)獄”不夠“大”罷了。在社會觀念里,“美”的概念其實是人們強加上去的,與其說這是美,不如說是“賞心悅目”的物質(zhì),而“賞心悅目”和“自由”兼得往往難以實現(xiàn)。Jettel在這個階段跳脫出了這個陷阱,她開始意識到自己需要真正的“自由”,所以她比任何人都渴望離開這個囚禁她們的地方,開始做別人做不到的努力......
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Jettel順利成章的出軌,這似乎是她為了她自身自由和家人自由做出的努力,其實不然。Jettel出軌的這一刻,是她邁向真正“自由”的第一步,Jettel最鮮明的人物個性就是“感情欲”。Jettel擁有非常強烈的“感情欲”,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實現(xiàn)“感情自由”對她來說即是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但是強烈的“感情欲”在一般社會中不易得到滿足,甚至是一種反社會的欲望,不巧,Jettel處在的環(huán)境就是一個特殊的“社會”。她身處非洲這一塊自由的土地,在非洲也就算了,還是“二戰(zhàn)”時期,這個時候誰還顧得上社會的構(gòu)架如何,誰還顧得上這種人格是否反社會。在這個時間,這個地點,人物才會開始有勇氣面對真正的自己。
Jettel開始正視自己的“感情欲”,并且理所應當?shù)娜プ非笞约旱淖杂?。如果說一開始的出軌是有一個“身不由己”借口的話,她第二次與胥金則是她真正的面對自由做出的選擇。要說為什么可以認為她是有“感情欲”的人,追溯回起點,就是她面對帶她到囚禁區(qū)的軍官時的表現(xiàn),或者說是那個情節(jié)中她曖昧的眼神。盡管在人們的評價中往往會把她的行為歸結(jié)于她的“無助”(第一次)與“寂寞”(第二次),但是筆者認為,她并不是在戰(zhàn)時無助、軟弱的女子,她反而堅強、勇敢、理智的可怕,在合適的時機去面對自己的感情訴求,又在“不合適”的時間回到現(xiàn)實的軌跡,Jettel完成了一般人難以做到的事,是真正的“自由追逐者”。
如果說人類追逐“自由”也好追逐“美”也好,是因為人類擁有欲望,那么“天使”,則是拋棄欲望,完全的“救贖者”。在劇中,“天使”的任務則是以小女孩Regina的角度實現(xiàn)。孩子的世界往往不像成年人那樣充滿雜質(zhì),在孩子“天使”的視角中做出的判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真確與公正。在接觸到條條框框的社會規(guī)則之前,孩子們做出判斷的依據(jù)更多的是依籍于她們對于這個世界的感知。在這個艱難的環(huán)境下就需要這樣一位天使帶來光明,而“天使任務”的最好承擔者就是“孩子”。
Regina長大的世界充滿著浪漫的“天使睡前故事”,她看到的世界有越多的苦難,她就越會像一個天使一樣去拯救這些苦難。因此她快速的融入了非洲這片自由的土地,她鏈接了非洲與德國,在種族的差異下,周邊投來的是好奇的眼光,黑色的人群中突然出現(xiàn)了一抹白。這片白就是某種意義上的“天使”,她為同齡人帶來了美好的天使童話,帶來了不同的信仰。不同于非洲人民崇拜的“祖先”,與“降雨”“生存”緊緊掛鉤的信仰,Regina帶來的是一種浪漫的色彩,讓人們可以從“生存”中跳脫出來,去感受世界的“美”;除了鏈接兩個人種,她切斷對猶太人自然而然的歧視,正因為她是天使,她給出的往往直擊人心,正確無誤。同時,只有她會有勇氣用她不流利的口語去面對歧視心理特別嚴重的老師,你問什么,我答什么,絕不欺騙,她把真正的“猶太人”帶給了老師,在這種從下往上的關(guān)系中,她體現(xiàn)出了不同尋常的鎮(zhèn)定,因為天使的背后,就是真理!而真理,是不怕檢驗,不怕否定的。
最后,她鏈接了她的父母,沒有她的存在,Jettel與Walter的關(guān)系早已在一次次的爭吵中分奔離析。最關(guān)鍵,在與她目睹了母親第一次出軌后,她的選擇自己承受這一切,盡管Walter可能早已有所直覺,她的選擇則是對Walter收口如瓶,她會對當事人作出質(zhì)問,但決對不會對她的這個鏈接作出破壞。她在爭吵中脫口而出“那和胥金上床又是為了得到什么”。并不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意識到這些社會規(guī)則,她的選擇只是去保留心中的凈土,保留心中的美。她做出了一個看似逃避的行為,但在第二天Jettel尋找到“一夜未歸”的女兒之后,Regina回頭的第一個眼神卻充滿了善意,而不是憎恨。在“天使與凡人”的爭吵過后,Regina給出了擁抱。筆者看來,這個擁抱更像是“天使”對于“凡人欲望”的寬恕,而不是對于現(xiàn)實的逃避。
最終這個家庭選擇回到德國,離開了非洲這片充滿了記憶的土地?;氐揭婚_始Regina的獨白,非洲這片土地,對于這個家庭來說是短暫的天堂,歸返家鄉(xiāng),回到現(xiàn)實。恰恰于《Nowhere In Africa》相反,天堂是自由的,是沒有空間限制的。只是,天堂并不適合“凡人”。
3 ) 何處是我家
沒有氣宇軒昂的《走出非洲》的大氣與勵志,此片更多的是對人生的思考。猶太人的一家三口因為二戰(zhàn)即將爆發(fā)陸續(xù)到肯尼亞生活,從一開始的不適應到慢慢融入到了非洲自然、平等、淳樸的生活,與當?shù)睾谌艘黄鸸彩律?,當二?zhàn)結(jié)束,一家人可以回德國,但是已經(jīng)融入當?shù)厣畹哪概畢s不愿回到那個“文明”的社會,對猶太人的成見及歧視不是希特勒創(chuàng)造的,不平等的生存環(huán)境即使有著更好的物質(zhì)條件,卻不應該是人生的追求。影片非常細膩地描寫了非洲當?shù)氐纳瞽h(huán)境,如慶典、戰(zhàn)蝗蟲等,把非洲黑人描寫得敦厚單不愚鈍,美麗的場景加上溫柔細膩的情感,讓這部二戰(zhàn)題材的影片有一種別樣的磅礴。
4 ) 處處都是天涯
電影《情陷非洲(又譯作無處為家)》,講的是關(guān)于一個猶太人家庭的故事:1938年,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開始不久,一對德國猶太夫婦:沃爾特和潔蒂,帶著他們五歲的女兒蕾吉娜遠走他鄉(xiāng),來到陌生的非洲大陸謀生。他們在肯尼亞的農(nóng)場住下,從此開始了一段艱難的適應過程。這里不但有著他們完全不熟悉的東非文化,還有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和貧瘠的土地,完全遠離了現(xiàn)代文明。夫妻之間也因此常常引起不和。倒是小女兒蕾吉娜樂得其中,對周圍的一切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和興趣,很快適應了這片樂土。二戰(zhàn)結(jié)束,一封來自祖國故鄉(xiāng)的來信讓丈夫欣喜若狂,他們可以回去了,可此時全家人都已習慣并且完全融入了當?shù)氐纳睢?br> 2000年前,猶太人要殺耶穌時都瘋狂而亢奮地喊道:“讓流這個人的血的罪都歸與我們和我們的子子孫孫身上吧?!彼麄儗嵲跊]有想到,到后來,他們及他們的子孫真的被“在萬國之中拋來拋去”。于是,對于沃爾特一家來說,每一處都不能是家,都只是天涯;他們到每一處都被看作是別人,而不是自己人。
因為是猶太人,希特勒逼迫和殺害他們;在肯尼亞,他們又因為來自敵國德國而被逮捕;蕾吉娜在肯尼亞的學校讀書,校長帶領學生們禱告時,先要求猶太人站出去:因為猶太人殺死主耶穌;二戰(zhàn)結(jié)束,參加了英國軍隊并作戰(zhàn)的沃爾特卻仍執(zhí)意要回德國:因為他認為“英國人不會喜歡我們”;那么,回到德國,新德國人會喜歡他們,會邀請他們?nèi)ゼ依锞蹠??沃爾特是帶著要做律師的夢想和渴望回去的,可這夢想能順利實現(xiàn)嗎?誰也不知道,他們一家登上了離開的列車,只見廣袤而荒蕪的肯尼亞大陸從列車窗口漸漸飄向了遠處。這些遭遇,可以看到從種族、國家、文化、宗教等諸多方面,他們都排斥猶太人:“他們”是誰呢?是德國人、英國人,是侵略者、反抗者,是學生、校長……
沃爾特先生一家實際上就是整個猶太民族的一個縮影,他們的轉(zhuǎn)輾就是整個猶太人的流離,他們的悲苦也就是整個猶太人的哀慟——沒有人接納他們!每一次短暫的安定后,總有一個徹底的連根拔起隨之而來。種族、國家、宗教,幾乎從每一個角度來看,猶太人都是另外一些人的局外人。電影里沒有任何直接呈現(xiàn)納粹對猶太人進行的迫害和屠殺,也沒有一處直接展露了猶太人遭受的折磨和殺戮——但逼迫帶來的無處不在的混亂,始終在這個家庭成員的生活和心里翻騰,即便他們遠在非洲。
無處為家,那么怎么克服和這世界的分離呢?有一個影評家針對這個電影說了一句話:“通過一個小家庭學習愛的故事,來檢視整個大時代的動蕩”。是的,只有通過學習愛去克服那一切,在愛里面尋回那種歸屬感!
潔蒂對肯尼亞惡劣的環(huán)境及非洲土著表示厭惡和歧視時,沃爾特氣憤地說:“你和德國那些我不喜歡的人一樣!”家庭被政府當局放逐時,夫妻間的關(guān)系也起伏不定,潔蒂甚至還幾度出軌。蕾吉娜曾質(zhì)問母親“那和胥金睡有什么好處?”也對父親回德國的決定表示“我討厭雪!”然而,最后他們都在對家庭的愛中歸回了,當一家三口靜靜地躺在床上時,那就是心靈歸回帶來的安詳和溫馨。另外,還有這一家對非洲大地和那里的人表示出來的愛,剛開始時,他們對肯尼亞的環(huán)境和人都是感覺那樣的格格不入,當他們沒有偏見,沒有自己編織起來的優(yōu)越感時,他們也能與當?shù)厝丝鞓返赝鶃?,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已經(jīng)深深地愛上了那快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們。
電影的末尾,在離開肯尼亞的列車上,潔蒂對一個賣香蕉的非洲婦女說:“可是我沒有錢買,我窮得象一個猴子?!狈侵迡D女送一個香蕉給她并笑道:“那就送一個香蕉給猴子。”潔蒂接過香蕉,另一只手搭上非洲婦女的手背,然后燦爛地笑了,背景是非洲大地上燦爛的夕陽,這是一個溫柔得幾乎叫人要哭的場景,也是整個電影里最光亮的時刻;盡管潔蒂在德國的雪景里也笑,卻顯得有些無奈,遍野的雪也只顯得陰暗和低沉。
電影里的人物都刻畫得極生動,固執(zhí)、理想主義的沃爾特,漸漸丟掉偏見和貴族習氣的潔蒂,善良、聰慧得象天使一樣的蕾吉娜,那個忠心、大度并不時說出一句極睿智、有洞見的話的廚子歐瓦……閉起眼睛后,似乎可以感覺這些人物就在頭腦里舞動著。
好像寫得挺亂的,一方面這個電影的容量是很豐富的:猶太人的命運,用一個家庭的生活來表現(xiàn)納粹時代的動蕩,家庭成員相互間的愛,非洲原始的生命力量的浸染,這些都是些大家伙,我可能說不清楚的。另一方面,我自己最近心里也比較亂——或許,我應該從電影里那些人身上學習點什么。
5 ) 人,真的是感情動物。
臨近78屆奧斯卡,央視電影頻道連續(xù)幾天在播歷屆奧斯卡獲獎影片,雖然安排在凌晨時段,雖然我第二天必定要頂著熊貓眼上班,我還是難以自制的坐在了電視機前,縱情流連于光影之間。
昨天晚上播的是曾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無處為家》(Nowhere In Africa)。德國女導演卡羅琳?林克執(zhí)導,舞臺出身的朱莉安?科勒、梅波?尼尼茲主演。影片處處流露出女性的細膩溫婉。
廣袤荒涼的非洲大草原,干旱少水的肯尼亞,淳樸善良的當?shù)厝?,不同文化間的隔閡,戰(zhàn)爭帶來的創(chuàng)痛,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考驗著主人公一家的意志和情感。
從優(yōu)渥的歐洲中產(chǎn)生活到肯尼亞農(nóng)場的辛勤勞作,女主人公由起初的抱怨,對丈夫的鄙視,對身處現(xiàn)狀的不滿,到后來的獨立,自強,并漸漸融入當?shù)厝说纳詈蜔釔凵线@片收留和拯救了他們的土地。這一轉(zhuǎn)變,是喜人的,也在影片自然流暢的鏡頭下,顯得那么水到渠成,似乎就是你身邊發(fā)生的故事。
最吸引我眼球的還是故事的講述人,小女孩萊吉娜,一顆沒有經(jīng)受過成人世界污穢玷染的心靈在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就申申地被他吸引并愛上了他。沒有種族偏見,沒有身為白種人地自傲和不可一世,對于媽媽地警告不予理睬,與黑孩子兩小無猜,與善良地黑人廚師Owuor結(jié)下了深厚地友誼。她寬容,可以接受不同族裔和膚色;她善良,收養(yǎng)了可愛地小動物并悉心照料;聰慧,在與校長地對話中展現(xiàn)了超乎年齡的睿智和成熟;她很熱愛這片幫助他們?nèi)业赝恋睾妥孀孑呡吷谒?、長于斯的人們。她很快融入了當?shù)厝说厣睢2阉麄円曌饔H人。與同齡的孩子們玩耍嬉戲,一旦睡不著地時候就跑到好朋友家里借宿,參加當?shù)厝说仄矶\,在學校中因為身為猶太人遭受到傷害在她視為家人地黑人朋友那里得到了溫暖地慰藉。
還有黑人廚師Owuor,他善良,大度,睿智、忠心耿耿,重情重義。對于病重地男主人悉心照料,對于初來乍到地女主人對他地頤指氣使默默忍受,對于小主人萊吉娜寵愛有加。最終憑借他的寬厚和善良博得了一家人地尊敬。
最后,他抱著小狗坐在墻角等日出地場景,讓我?guī)缀趼錅I,他以男子漢地姿態(tài),向小萊吉娜揮手告別,高大地身影顯得那么寂寞孤獨。帶走了他們共同生活地點滴,帶走了主人一家對他和這片土地的眷戀。
人,真的是感情動物。
6 ) Nirgendwo in Afrika
1938年1月,德國的政治空氣越來越緊張,一種暴雨將至的恐慌感籠罩在猶太人的心頭。沃爾特先行前往肯尼亞開發(fā)農(nóng)場,并決定舉家遷往非洲避難。在他的催促下,妻子潔塔帶著5歲的女兒蕾吉娜告別家鄉(xiāng),踏上了陌生的非洲大陸。
面對著生疏的面孔、惡劣的環(huán)境、貧瘠的土地,這一家人開始了艱難的適應過程。原本是律師的沃爾特從頭學起管理農(nóng)場,而過慣奢侈日子的潔塔則不得不學會在這尚未開化的窮鄉(xiāng)僻壤生活,繁重的體力勞動與背井離鄉(xiāng)的憂愁令她逐漸心生怨氣,夫妻間也愈發(fā)不和。而充滿好奇的蕾吉娜卻對周圍一切新鮮事物大感興趣,她迅速接受了當?shù)氐娘L俗習慣,與孩子們交上了朋友,生機勃勃的大草原也令她著迷。
6個月后,英國正式對德國宣戰(zhàn),沃爾特甚至一度被關(guān)進一所英軍營地。在一位英國兵幫助下,潔塔為他弄來了一張經(jīng)營農(nóng)場的許可證。蕾吉娜也進入了當?shù)氐挠藢W校讀書。外面的世界戰(zhàn)火紛飛,這里的時光也在或平靜或不安的日子中流逝。他們學會了珍惜生活,認識到文化之間的差異,也努力尋回昔日的自我和情感。特別是潔塔變得越來越獨立,她重新確定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
戰(zhàn)爭終于結(jié)束,沃爾特得到了回法蘭克福的工作機會,然而他卻開始猶豫究竟是該返鄉(xiāng)還是繼續(xù)留在非洲,尤其是蕾吉娜已經(jīng)完全融入了肯尼亞……
7 ) 無關(guān)戰(zhàn)爭
視角獨特,沒想過能把在納粹迫害下的猶太人的生活表現(xiàn)的如此別致與奇特,看似荒涼野蠻的非洲大草原卻蕩漾著別樣的溫情體驗,主人公賴一家沒能在自己的祖國找到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與對生活的感恩,卻在為外人所不知的另一片土地上尋到,當皮膚黝黑的非洲人群中赫然冒出本來因為文明進化可以過上好日子的一兩個白種人時,你會發(fā)現(xiàn)所謂世界進步,文明開化的結(jié)果原來還是讓人不得已回歸到人類“原始野蠻”的境地,也許文明越發(fā)達,造成的后果就越明顯越惡劣。
有意思的是賴和他的妻子在對待移居非洲的態(tài)度上,開始妻子因為忍受不了非洲荒蠻的生活要回到德國去,她對黑人廚師阿烏的態(tài)度也讓丈夫不滿,他甚至提醒她,她的這種態(tài)度和那幫泯滅人性的納粹分子一樣讓人不堪忍受,經(jīng)過生活的歷練我們終于看到后來的仙桃發(fā)生了很大的轉(zhuǎn)變,不僅堅強起來,而且對這片土地滋生出了依依不舍的感情,當戰(zhàn)后可以回歸家鄉(xiāng)時卻是一家人中最不愿意離開的那一個,這固然包含納粹余孽沒有掃除干凈的顧慮,但我更愿意相信她是真正愛上了非洲,愛上了與原先在德國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環(huán)境,就像那里的女人們可以不用穿上衣,大搖大擺的在外面走路,一切都是透明直接的,人與人之間沒有猜疑,妒忌與毀壞,因為人和人之間本沒有什么不同,膚色,宗教,習慣的差別都不能彌蓋人性對真,善,美的共同追求。
這種感覺最大程度地體現(xiàn)在賴的女兒身上,她從小就被帶到非洲,接觸到的小伙伴,小動物都是自己以前沒有遇到的,與她的爸爸媽媽相比,她是更容易被異質(zhì)文化改造與重塑的對象,可以說也正是她教會了媽媽如何尊重非洲人民的原始信仰與他們簡單但豐富的生活,第一次媽媽還不準她去觀看村民殺羊祭山的儀式,她沒有聽話,和阿烏悄悄的去了,多年后的第二次殺牛祭祀,媽媽甚至穿上了早就束之高閣的晚禮服和她一起去觀看,當她們圍坐在當?shù)厝藲g歌起舞的火堆旁時,我欣喜的看到這幫無緣無故被自己國家驅(qū)逐的人們在非洲廣闊無垠的大地上找到了精神上片刻安寧的歸宿。
可這終究是暫時的,最后他們還是要回到自己的祖國去,正如賴希望的那樣,戰(zhàn)后的德國要靠那些活著的人們?nèi)ブ亟?,那么從非洲大地上吸取的生命中的精華養(yǎng)分能支撐他們在以后的日子中完成使命么?對于這一點,我堅信。
德國人總善于將國家的歷史滲透到電影工業(yè),三次獲得奧斯卡的作品無一不和歷史掛鉤,。從劇本的角度看無非就是人在極端環(huán)境下性格的轉(zhuǎn)變,但唯一性格不變的女兒這一角色的設計使情節(jié)更加順暢和諧;不變的戰(zhàn)爭故事卻也因背景到了非洲肯亞而產(chǎn)生變化。結(jié)尾的鏡頭定格得很詩意,很喜歡那個純真的小女演員。
我還是堅持用《無處為家》這個名字 它不僅僅用一個家庭尋找愛的歷程表現(xiàn)了一個時代 更是一部猶太人的苦難傳記 漂泊到哪 都不是我的家
http://de.tingroom.com/shipin/dianying/17088.html 那公主病的騷老娘么自個兒覺得可付出呢。我能理解他。那大男子主義的覺得自個兒付出悶多的,也特么摳兒逼著呢。
一家人不得不逃出德國,因為他們是猶太人。后來他們在非洲大地上被英國人趕來趕去,因為他們是德國人。還有他們被勒令不準和其他白種人一起祈禱,因為他們還是猶太人……
女性導演才能剪出來的細膩結(jié)尾,這片子的真正主演是非洲,一個落后卻質(zhì)樸到掉淚的地方,她寬容接受一切逃難過來的人們,當有新追求時又把他們送走,臨走還不忘塞給他們香蕉,即使自己一無所有。
這片該叫 走出非洲吧,敘事分散, 亮點在哪兒?
感傷的故事,明亮的畫面,細膩的心理,將無數(shù)猶太人遭屠殺這一納粹制造的慘劇溫婉而感傷地還原出來。另外還展現(xiàn)非洲這篇古老的土地的貧瘠以及生存在這里的人們的善良,讓我們想起了另一部納粹題材同樣感人的《美麗人生》。
沒有高高在上的白人、沒有愚笨迂腐的非洲人、也沒有西方殖民文化的傲慢與自我中心,反倒是真實地呈現(xiàn)出西方白人在異鄉(xiāng)時的手足無措與非洲人淳樸開朗的天性。沒錯這不是理想生活、這是真正需要的生活。
Ninidze 有些神似 Norton……這故事講的黏糊,但是總有那種為你抹去心塵的話,什么牛與土地啊,什么裸露乳房啊 u.s.w
在一家三口重聚那場戲里,導演處理得很細致。丈夫見到妻子,妻子仿佛散發(fā)出光芒甚至讓他感到耀眼。小女孩被黑人廚師抱起,面對這個命中注定會成為她導師跟伙伴的人,她要建立認識,她是用嗅的。
最后那個拿著香蕉的老人的一個笑容竟然莫名的觸動了我的心靈,隱隱發(fā)燙;音樂憂而悠揚;家為何物?家在何處? 家是祖國,家是一個可以讓自己獲得身份得到尊重受到認可的地方。家還是自己身邊最最深愛的那個人。
膚色、天候、冷漠與熱情、適應與憂慮……《何處是我家》是一部以大量對比畫面構(gòu)成的電影,在尖銳的差別之外,溫暖整個故事的是主角一家與非洲鄰居、同僚互助,跨越種族的愛。全文:http://hou26.org/zeta/children06.htm#e
精致的畫面,細膩的情感,美好的河山,一部十分震撼的電影。
#資料館#戰(zhàn)時他者異鄉(xiāng)生存史;細膩動人,智慧幽默;母親的轉(zhuǎn)變,女兒的成長,父親的憂慮,歐瓦的忠誠,愛無處不在;“英國人不喜歡我的,我是德國人”“他們也不喜歡我,我是蘇格蘭人”;“現(xiàn)在我最愛的都躺在這張床上了”;“我們買不起,就像猴子一樣窮”“那我就送猴子一根香蕉吧”。
德語片,在肯尼亞拍攝,滿滿的都是回憶。提水的女人們,善意的圍觀的眼神,圍成一圈嬉笑的孩子,治瘧疾的奎寧,巨大的仙人掌,肯尼亞山,偶爾聽得懂的斯瓦西里語單詞,薩瓦那草原上的旱季,內(nèi)羅畢到蒙巴薩的火車,沿著鐵路賣水果的年邁女人,村落里的泥房子。呃,看著看著就emotional了
劇情越行進,越發(fā)一點點被吸引且決定以后專門再完整重看一遍,并不會一下子抓住人,也沒有心潮澎湃的感情起伏,但就是以一種理性的方式,讓你理性的告訴自己這是一部好電影。
有類片子不但是反映了人與人的情感,也反映了人與國家,人與土地,人與歸宿的情感,愛與恨去與留總是讓人難以做決定,不做道德批判反而更顯真實與自然.此片易讓人想起走出非洲.
告別,告別,回歸。。。
2003第75屆 OSCAR BEST FORIEGN PICTURE,二戰(zhàn),家庭。直接把張藝謀的《英雄》送回了老家。
典型的奧外片,算是全程基本hold住,問題就是信息量太大,什么都沒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