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神,很自由的時空觀,在戲劇里外不停的切換,里外似乎也不止一層。類紀錄片式的拍攝方式,和對畫外空間的利用,把它故事的虛實的界限模糊掉了,很多地方都讓我感到驚奇。只是最后一幕我看不明白,它缺少一點戲劇性的鋪墊,所以我看的時候只會疑惑,而并沒有感受到懸念或者張力。如果演年輕警察的小演員這個角色再給他設置一些自主性的情節(jié)或者暗示就好了。
最后一幕的視角我沒搞清楚到底是在那一層現(xiàn)實中,所以分散掉了我的感官。它顯然不是劇情里導演拍的那個視角,因為那樣的話就不會出現(xiàn)槍的特寫和"年輕警察"的那不知道是緊張還是煩躁的表情了。
它也不是20年前的那個時空,因為"年輕警察"當時并不知道女孩是調(diào)虎離山計的一部分。 那我理解的話它就是正在拍攝的這個時空,那這個時空下我在想的是導演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年輕警察"演員的動作呢?選的鏡頭似乎是劇情里那個導演拍攝的視角,但那樣的話槍套的特寫又說不通了。如果是"年輕警察"這個小演員的視角的話,餅的特寫也很奇怪,他知道會被刺的話就會開槍啊。
如果是理解為"年輕警察"這個小演員不知道自己應該演成什么效果,那就缺少一點劇情鋪墊,因為在這之前的情節(jié)中我沒有看到他對這個角色有自己的理解,或者說最后演出之前導演和真警察對他下達了沖突的指示,所以最后才糾結??傊褪俏矣X得當時完全不知道自己應該站在哪個視角看,于是誰的情緒/情感都代入不了,于是張力也就無從感知到了。
當然我不是,也不能否認任何人在看最后一幕的時候的情感,他們?yōu)樗械綋艄?jié)贊賞完全是合理的,我羨慕他們能有那樣的感受。
事實似乎是這樣:
一位中年男子敲響了導演馬克馬爾巴夫家的門,毛遂自薦想讓導演給他個出演電影的機會。許多年前,中年男子還是個警員,年少激進的馬刺傷了這位警員,導致他人生軌跡的改變,或許導演心生愧疚進而想出了一個絕妙的劇本。
導演想把那段往事復刻,找年輕演員來演他們自己。警員想讓一個比較帥的小伙子演自己,另外一位青年和他的形象更合,他拗不過導演,然而導演卻讓那個帥小伙演年輕時候的自己…這位警員憑著自己對演戲的認知,把自己的往事向演員一一述說,想讓他最真實的還原。他告訴演員自己那個時候暗戀者一位女孩,那位女孩經(jīng)常在自己站哨時過來詢問時間。但就是在那次遇刺時,他本想送予一束盆栽表達自己的愛意,事件過后卻再也沒有見過她。直到拍攝那場戲時,警員震驚地發(fā)現(xiàn)原來那個女孩和馬是一起來的,她是故意使自己放松戒備讓馬借機行刺,他憤然離去。
導演沒有告訴警員那位女子正是自己的表妹,因為他想讓這場戲最真實地呈現(xiàn)。然而戲里似乎也發(fā)生了意外:比如演員時間沒有配合好,盆栽被過路的人拿走了。警員知道自己受騙后讓演員開槍解決掉這個女孩,想完成一場戲里的報復。最終這場戲定格在了一個災難似的結局:年輕的警員沒有遵循事實。他竟把盆栽遞到了女孩面前,小馬也將蓋著刺刀的披薩伸過來,畫面定格在了這一幀。
小警員內(nèi)心的掙扎是來自戲外的,但正是這種掙扎讓他融入了戲內(nèi),那是來自青春的悸動,勇敢地表達了自己的愛意。回到現(xiàn)實,如果這個警員當年能果斷一點,他那時便會發(fā)現(xiàn)這個女孩到底是誰,也不至于抱著這份遺憾悔恨多年。
戲里還是戲外沒有了界限。似乎對劇本創(chuàng)作最合理的解釋是:1.導演的靈感來源于阿巴斯的《特寫》,這個故事并不真實。2。確有其人其事,正如片頭是警員毛遂自薦。3.又或者是導演對這件事一直耿耿于懷,想用這部電影來表達自己的歉意。當然無論如何,《特寫》肯定是影響了導演的創(chuàng)作。是什么都已不重要了,電影以紀錄片的風格來粗糲地制造沖突,正如這部電影所呈現(xiàn)的一樣:模糊和曖昧且意味深長。
片中飾演導演瑪克瑪爾巴夫表妹的小姑娘在經(jīng)過一家鐘表店時推開門問時間,店主說店里的鐘都壞了。結尾處她三次問年輕警察,請問現(xiàn)在是什么時間?警察沒有回答的心思,局促地焦灼于是否應該拔槍。
現(xiàn)在是什么時間?他們成功回到了二十年前嗎?
警察和導演拍這部電影的初衷是借鏡頭回到二十年前,重現(xiàn)并改寫當時的悲劇,成全自己的期許。當導演看著警察在雪中匆匆離開又轉身回來,說出自己想借鏡頭回到年輕時代,歸來的警察似乎也帶回了導演的愿望。導演去找當時一起策劃襲擊的表妹,請求同意她的女兒出演自己的新片,他淡淡地說,“我?guī)е贻p時的我來找年輕時的你”,對方回答,我們不談過去了吧。扒著車窗靜靜看著的演員小伙皺起了眉。
她為什么不加入?為什么只有她選擇把過去拋在了腦后?觀眾和那個留在車內(nèi)的小伙子一樣,只能遠遠地看著她。她在導演出獄前就嫁了人,是否為自己當時被作為引誘的工具置于危險境地而心有余悸?因此拒絕女兒加入這部電影的拍攝請求?即使對女兒來說,她決絕的保護更像一種囚禁。
警察的訴求更為明確,他認為當年襲擊他的導演毀了自己唾手可得的愛情,他要找回那個一遍遍問他時間的姑娘。因此會在選角時傾心外表更為帥氣的演員,難免美化年輕時的自己。在片尾發(fā)現(xiàn)原來詢問時間是導演分散他注意的陷阱時,他怒不可遏,要求飾演年輕警察的演員對詢問的姑娘開槍。他生著過去的氣,要求現(xiàn)在的人開槍,四十歲的他要求二十歲的“他”開槍。另一邊,導演則讓飾演年輕時自己的演員像過去一樣刺出那一刀。這個立志要做人類之父,在非洲種花的小伙在正式拍攝時嚎啕大哭,導演問他為什么哭泣,他說,我不敢,我不愿意刺他,我們不需要用這種方式拯救人類…他邊哭邊啃起了馕。比結局更令人意外的笑點。到正式開拍,一番焦灼后,鏡頭兩邊的小伙子們伸手托出了馕和花,不約而同又意料之外。馕和花定格在了交換的一刻,就忘了刀和槍吧。而站在一側的姑娘拉起罩袍一角,似乎正呵護著脆弱的孤朵。
想起B(yǎng)eatles唱的《All you need is love》,peace & love已然成了奢侈的口號,不如改成all you need is bread or flower吧,當然,both更好。
發(fā)現(xiàn)后來也成了導演的漢娜(導演的女兒)在片頭的客串,對上門拜訪的警察發(fā)起靈魂質(zhì)問:如果你是警察,怎么還能當演員呢?感慨伊朗電影里的小孩真是討人喜歡的王牌,安安靜靜又嘰嘰喳喳。警察去裁縫店和店主大聊電影,對話總被打斷又總能繼續(xù),拍電影要給送葬(死亡)讓路,在阿巴斯的電影里也很常見,本片中的演員和攝影師甚至搭了把手送了逝者一段路。更不要說在書里夾著小花,將花放在烤爐邊取暖的情節(jié),恐怕不是導演們屢試不爽的煽情套路,而是伊朗人的生活日常。有朋友去伊朗旅行,回來驚呼印象最深的就是到達大廳外手捧玫瑰的人們。
本片中的導演和警察最終并沒有回到過去。時間不能重建,生命也無法重來,但電影提供了純真時刻的可能,如果電影里有,銀幕外是不是也可以?
自然會想起阿巴斯的《特寫》,難辨的真實和虛假,審判紀實勾連著電影,扮演導演的被告人進入了狀態(tài),漸漸地不僅為自己辯護,還為電影作品辯護,“現(xiàn)在他扮演的角色是受傷的靈魂”,特寫的不是畫面,而是靈魂。純真的時刻得以純真,不是因為重現(xiàn),而恰恰是因為那句路人在被問有沒有看見一縷陽光時的回答:陽光會移動。
因此在部作品的最后,觀眾沒有看見當年的刀和槍,年輕的導演沒有再喊出“哪里有樹,哪里就有生命”。哪怕正值寒冬,總有樹,總能在寧靜中盛放。
因為某些原因近期每天都要來看參考。前,翻到很多這個片的截圖,于舊手機。這是我當時看過此片后的胡話。
————————
故事講的是兩個小屁孩,你喜歡我我喜歡你,都是理想主義者。聊起拯救人類的事業(yè)一個舌燦蓮花滔滔不絕,一個怎么也聽不夠。紅塵囂囂配不上兩個旅夢大師,于是一拍即合,決定到一個叫阿弗里喀的地方去做所有孩子的父親和母親、讓那旮開滿鮮花。他倆說走就走,然而一路艱辛。想象中一路風光下了雙峰駝又換單峰駝,自由自在的日子,那些開寶馬的一生難懂得。然而腳下的路是翻山越嶺又迷于風沙;出入無人之境又被壞人騙得一窮二白;于是大哭不止指責對方:連個月亮都沒有,這就是你說要給我的天堂?!
路過的旅行者聽見他們吵架,就笑呵呵問:你們也是去找阿弗里喀的嗎?我就住在那里呀!
“我和他,一個做包工頭、一個織布紡紗,以前讀的圣賢書都拿來墊桌腳、燒鍋爐了。以前想象過在牧場上并排躺著數(shù)星星,后來并排躺著的時候我放了個屁,但綠草的確如茵。以前想象過一起眺望雪峰綿延,雪峰真如想象中綿延,但他卻超出想象,夜里磨牙肚子還越來越挺拔…
誰告訴你兩個人的智慧就比一個人大?你要追求智慧本不必帶上她;帶上她是為了是為了好好種花,不再計較孟買有沒有馬戲團、桃源在不在鳳凰老家…我現(xiàn)在只慶幸能和他生在同一個宇宙:兩人依偎成圓,勝過一切非洲!“
兩個小屁孩似乎聽懂了,又沒完全懂。于是旅行者又說:姆哈哈哈哈,你現(xiàn)在就可以種花,你腳下就是阿弗里喀;并在一大石頭上刻畫如下:
爾做人類父,吾當充人母;
為尋清靜地,滔滔靖升平。
轆轆琉璃塔,駱駝拉寶馬;
彼岸是花園,名“阿弗里喀”。
嶺上無明夜,一岱一沙洲;
百里不見人,見人欺我窮;
此路不通天,通天意難平!
??蜕倌陦?,娓娓共潮生:
前院托鐵,后院扶桑;
經(jīng)幡倒掛,儀規(guī)投熔。
牧場打屁,陌陌如茵;
雪滿嵯峨,鼓腹磨牙。
慧智雙雙,未必勝一;
人間我愿,無問桃花!
喜我此生,獨丁斯時;
真境重圓,阿弗里喀!
維以永樂,
攜去那旮。
炕、姆昂~達令~
非洲種花!
構圖不錯,伊朗姑娘和小伙真是天壤之別
導演瑪克瑪爾巴夫真是重構時空的高手,利用真實事件的電影化重現(xiàn),將觀者帶入一段感性的、充滿情感力量而又值得深思的生命歷程中。看似樸素的場景和影像表達,卻顯現(xiàn)靜水流深的功力:拍電影的設定銜接了過往和當下的時間空間,連續(xù)性的長鏡頭在城郊、田野、集市里運動,撲面而來的是二十年前兩位男主濃縮的人生,顫抖的生命選擇和出人意料的結局,命運偶然性的轉折令人唏噓,關于理想、關于責任、關于愛,回憶中充滿感慨和沉思,在此過程中也表達了兩代人(兩位男主和扮演他們的兩位年輕演員)對于人生抉擇的不同回應。最后的定格鏡頭的處理簡直了:充滿了懸疑感和張力?。ㄈ绾蚊鎸ψ约旱膬?nèi)心,如何面對世界。)PS:感動于白色花朵盆栽在一縷陽光下結冰后的姿態(tài),明媚凜冽。
四星半,可以看做《特寫》姊妹篇,利用場景和攝影機的欺騙性模糊現(xiàn)實與虛構,真實人物入鏡表演重現(xiàn)過往事件的過程。當上一代人的記憶被寄托或強加于下一代,油然生發(fā)的反差和沖突即為歷史的荒誕,曾經(jīng)理想主義式的激進也變得毫無來由。而從歷史的執(zhí)念中擠出的那么一點人性,是最純真、最動人的。
比阿巴斯的《特寫》還要有味道~
要食物和鮮花,不要匕首和手槍,結局很靈。
一聲贊嘆。無所不用其及,最簡單的方式探索到了影像最本質(zhì)的問題:現(xiàn)實與虛構。內(nèi)有大段大段的文章可以作啊。迷人,太迷人了。
一個用復盤過去來反思青年世代,一個用重演昔日來重溫邂逅的美好。當線頭縫合的時候,只有純真的殘酷。結尾走向高妙,盆栽與烙餅置換了槍與刀,定幀和盤托出,當我們捏塑時間的時候(不只是電影),無往不寄托著純真的理想,試圖熨平所有曲結和褶皺,渴望意想不到的扭轉,但最終會回到稀松尋常卻也是最恰當?shù)臍w宿。
結局那塊麵包看起來真像新疆大餅,感覺就是硬得可以包住刀子
1.真·純真時刻——當他知道自己用了20年也無法忘記的那個女人原來并不喜歡自己,只是為了引開自己的注意力,讓他的表哥刺殺自己,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并決定在拍攝的電影里進行報復;2.伊朗電影里的故事都特別簡單,而且在視聽方面玩花樣也不是強項,但這片的結構花了心思,虛虛實實、虛實交錯等等;3.結束定格畫面太美妙了——槍與刀子/鮮花與面餅。
世界和平要靠把妹!
1.莫森揉合虛實界限,通過精巧爛漫的多層套環(huán)重現(xiàn)早年激進往事,在表達自身飽經(jīng)滄桑的那份鄉(xiāng)情的同時,亦贈與了電影以誠摯純樸的至高頌贊。2.你有沒有看見這里的一縷陽光?沒有,因為太陽會移動,生命也在前行。當面包和盆栽替代了匕首和手槍,當傷痛攜手仇恨共筑藝術創(chuàng)作的橋梁,時光都仿若重來。
唯一亮點是結局。
All you need is bread or flower. 時間不能重建,生命也無法重來,但電影提供了純真時刻的可能,如果電影里有,銀幕外是不是也可以?純真的時刻得以純真,不是因為重現(xiàn),而恰恰是因為那句路人在被問有沒有看見一縷陽光時說的:陽光會移動。影評安排中。
四星半;藝術源于生活,可永遠無法復制生活;影像可以按照既定意圖拍攝,瞬息萬變的生活無法控制其光線、情感和走向;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己或生活的導演,可你無法更改過去;部分虛實交錯的段落既俏皮又魔幻,撰寫了另一種獨特“記錄”方式;最后段落的鏡頭剪切非常棒。
做伊朗電影的豆列,發(fā)現(xiàn)以前漏登了好多。居然這部也漏了
把不堪回首的經(jīng)歷編作電影的劇情,將手槍和尖刀化為鮮花與馕餅。以戲中有戲的手法添加紀錄片般的質(zhì)樸,用雙線并行巧妙交錯的敘事溫暖心靈。虛實真假穿梭難明,男女愛慕心意難平。電影不僅能延長三倍生命,還可以穿越時光重構往事,或彌補遺憾或一探究竟。萬歲,電影。
像一個感人的電視整人節(jié)目,漂亮舒服有趣,很天真
這真是戲中戲的至高境界,裝逼的話叫“解構現(xiàn)實”,實在點就是告訴你電影的魔力:扭曲時間、空間、現(xiàn)實。紀錄片般簡陋的鏡頭讓觀眾也分不清戲里戲外,而不像類似電影只有里面的角色戲里戲外不分。表妹家門口那一段簡直渾然天成,在市場的幾個時間把戲也很精妙。每個演員在“戲外”又如此真實自然,仿佛這就是一部岔子百出的幕后記錄。你說那說法語的乞丐是戲中戲演員,是臨時群演,還是兩重戲外的純路人?而戲中戲的拍法本身又非常實驗,首先如此之多的對話在畫外,宛如一個旁聽者視角,以及讓兩個導演各自指導兩個主角而互不通氣,各種臨場意外驚喜火花。三個年輕演員都非??蓯?,還有導演的小女兒。波斯語的“是”透著一股輕描淡寫也令我著迷。伊朗不愧是一個雖被壓抑但充滿著激情和才華的國度。
電影果然讓生命延長了
虛虛實實,某種程度上展現(xiàn)了電影純粹的魅力。但這么粗糙的制作,很難讓人百分百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