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可怕的童年,可愛的老頭
一小伙,父母離婚,跟著沒用的父親,父親虛構了一個很有出息的哥哥,然后某一天,父親臥軌了,再然后,母親來了,竟然沒有認出正在刷墻的小伙就是她的親生兒子。
可怕的童年,擱誰也受不了啊。不過還好上帝不會拋棄任何一個人,小伙有個忘年交,隔壁小雜貨鋪的易布拉辛先生。老頭告訴小伙如何克扣下錢,一起街邊散步,一起去土耳其浴室洗澡,還告訴他古蘭經(jīng)的信仰。當小伙無處可去的時候,老頭收留了他,并帶他回老家土耳其,在即將到達時,出了車禍,老頭死了。老頭留下了一本古蘭經(jīng),并告訴小伙,你需要的東西就在書中,當小伙打開書后,有一朵小花.........
最后,小伙也開了個雜貨鋪,在店里看到了一個和他童年很相似的男孩在店里偷東西,他微笑了。
故事很淡,很殘酷,也很溫情,老頭是最大的亮點,象中國人的智者。
2 ) 溫馨之作
看完這部電影有一份沖動就是和摩摩一樣
想去翻翻亞伯拉罕口中常提到的那本古蘭經(jīng)
似乎古蘭經(jīng)里有太多關于生活的智慧
“摩摩,我又不是木頭人 你能想象我和她(女電影明星)與我的老婆在同一艘船上,船弱沉了,你猜我會怎么做?我相信我老婆她一定會游泳”
“不要緊 你對她的愛 永遠屬于你 就算她拒絕也不能改變事實她只是無福消受 如此而已 你所付出的將永遠屬于你 你所擁有的也永遠不會消失”
他的垃圾捅哲學
摩摩:“這里很窮么?”
亞伯拉罕先生:“對,這里是阿爾巴尼亞。”
摩摩:“這里呢?”
亞伯拉罕先生:“你聞到了么,聞到幸福的味道。這是希臘,人們放慢生活步調。他們肯花時間看我們走過······ 你瞧,盡管我一生努力工作,但總以自己緩慢的步調為主,從不急于盈利賺錢和招來大批上門的顧客······花時間過日子,這才是幸福的真正秘方?!?br>
“男人的心就像關在籠里的鳥,當你跳舞時,心就會跟著唱歌,接著,心也跟著飛上天。”
關于死亡 車禍之后
亞伯拉罕先生:“我的旅程將在此地劃下終點”
摩摩:"不要···"
亞伯拉罕先生:"是的··· 我已抵達終點卻渾然不知"
摩摩:"那大海呢?"(大海是他們這次回鄉(xiāng)之旅本來的終點)
亞伯拉罕先生:“所有河流都流向同一大海 別哭,摩摩 我沒什么好不滿足的”
摩摩:"我好害怕"
亞伯拉罕先生:"我一點也不怕 因為我知道 在我可蘭經(jīng)里記載的內容 我可以說不枉此生 我已經(jīng)這么老 曾經(jīng)有一個老婆 很久以前 她就已經(jīng)過世了可是我還是一直深愛著她 現(xiàn)在回到了我的老家 雜貨店經(jīng)營得還算不錯 籃街依然美麗如昔 雖然那條街得顏色并非藍色 更何況··· 還有你在身邊"
摩摩:"不要,我不要···"
亞伯拉罕先生:"我并沒有死··· 我只是要去 和好浩瀚無垠的永恒相聚"
無疑摩摩是幸運的
他的零花錢剛好是35法郎 他可以順利的告別處子之身
他的爸爸是陰郁的 亞伯拉罕先生卻是快樂的 他教會了摩摩如何微笑
他偷竊 亞伯拉罕先生卻說:你要偷竊我情愿只在我這里
一個準不良少年為了滿足自己的生理需求的偷竊行為就這樣被化解了
在無傷他爸爸健康的情況下(其實我并不知道貓食人是不是真的能吃)合理的省出錢來去找妓女
他怨恨 他暗戀許久、剛剛開始和他交往的女孩卻突然別的男孩約會
是亞伯拉罕先生教會了他他對女孩的愛是誰也奪不走的 女孩不珍視是她的損失而已
情節(jié)方面隱約感覺有些欠缺 不過個人以為還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 這樣的溫馨之作是看過《天堂電影院》《放牛班的春天》之后很久沒有再看到的好電影
3 ) 無條件的給予
在B站隨便找下飯片的時候遇到的它。奇怪的名字,溫暖的畫面。講的是猶太小男孩與老穆斯林的友情亦或父子情。這部片子讓我第一次從另一個角度了解了穆斯林,不再是刻板印象的古板與壓抑、教條至上。(說實在的。個人覺得比《穆斯林的葬禮》好看多了)
講真,以前覺得宗教、信仰是很玄乎的東西,不能理解但可接受。但現(xiàn)在覺得,宗教也好,信仰也罷,都是靈魂的一種依丈與救贖。它宣揚的是一種美好。我覺得主角Moses是幸運的,在人生最黑暗的時候Ibrahim出現(xiàn)了,那是Moses唯一的一束光,給予了他無限的包容與愛還有那融入了生活智慧的諄諄教導,小心翼翼的用他的方式來呵護與保護Moses的成長?;蛟S導演的故事講得還不夠飽滿,拍攝與剪輯也有這樣那樣的毛病,可我還是感動于他們之間這種平凡的情感聯(lián)系。終將一生,我們會遇到許多人,有的人陪你走一段,有的人陪你過一生??墒悄阌肋h都不會忘記在黑暗中與你風雨同行為你擋風遮雨拉著遠離黑暗的那個人。Moses永遠都不會忘記Ibrahim,因為他已經(jīng)融入了他生命之中。
最喜歡里面那句“從容,是走向幸福的鑰匙”與“所有的河流終將融入同一片大海”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可能覺得富有哲理又或許是小男孩顏值實在過硬,讓我覺得話都變得有道理了,哈哈哈…
4 ) 易布拉辛先生和古蘭經(jīng)的花
沖著這個怪異的名字去看這部片,果然,電影本身比名字更怪異。
在巴黎的一條不起眼的小街上,16歲的猶太少年和阿拉伯老人的忘年交很詭譎的吸引了我。如果不是看了演員表,還真的認不出這個滿面風霜的老人居然是偶當年狂愛的“日瓦戈醫(yī)生”。Omar Shariff,真想不通當年好萊塢為何選中這個巴勒斯坦血統(tǒng)的埃及人出演俄羅斯人,還好演得惟妙惟肖。
忘年交的片子很多,但這部片應該不止這么簡單。老人和孩子的種族宗教身份并不是隨意編排的。且容偶在這里細細解讀一把。猶太少年摩摩的生活可謂飽經(jīng)辛酸:父母離異,生活拮據(jù),父親僵硬刻板腦子有點問題最終以自殺收場,母親返回后居然不認識自己的兒子,最終小孩樂得被老人收養(yǎng)。其父親成天沉溺于書本還老是訓斥兒子不愛讀書,壓抑兒童的天性。這也就算了,還編造出一個并不存在的愛讀書的兒子來貶低這個兒子,實在變態(tài)!小孩在家從來沒笑過,是阿拉伯老人教會了他第一次微笑。到這里,猶太人的僵硬和陰郁壓抑輸給了阿拉伯人的平和寬容。在片尾他們的長途旅行中,摩摩說他的心里再也沒有憂郁,還是拜古蘭經(jīng)和老人的言傳身教所賜。
片子里貫穿始終的“古蘭經(jīng)”也并非刻板的教義,老人也一直提到“我心里的古蘭經(jīng)”,還提到了自己所屬的教派“蘇菲派”。GOOGLE上搜了下,蘇菲派是伊斯蘭教與東方的基督教等接觸之后所出現(xiàn)的教派,它主要“主張活潑地認識至高無上的主”,認為“主在一切之內”,決不是拘泥與宗教儀式就可以追求得到的。很多人把蘇菲派看成是神秘主義派別,但也有很多人認為它給穆斯林的信仰帶來了生氣。這么一來,這部片里的穆斯林老人易布拉辛就是這種教義的躬身實踐者:一生鐘愛自己唯一已過世的妻子,遠離故土謙卑而默默地活著,引導一個少年走上了真正內心幸福的道路,在自己的家鄉(xiāng)安然辭世。這樣的人生徹底顛覆了常規(guī)的伊斯蘭教,展現(xiàn)了寬容人性善良而睿智的一面。
突然覺得任何宗教或主義其實都是如此,太過于篤信教條,人都會喪失基本的人性而變得殘忍丑惡;而中庸溫和的信仰,不論是哪派哪宗,都能讓人達到善,這才是真正的福祉!那么是否我們的老祖宗最聰明,早就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通向幸福的大道?!
據(jù)說電影是根據(jù)一部小說改編的,那么我猜想作者一定是男人。片中的女人都有缺陷:摩摩的母親連兒子都不認識,街頭妓女雖善良但是做的是金錢和皮肉的交易,鄰家女孩本來很單純卻迅速愛上另一個男孩,落下善變的惡名。看來不論猶太教還是伊斯蘭,男尊女卑是經(jīng)典不變的法則。
終結處老易布拉辛留給摩摩的除了財產(chǎn)還有一本古蘭經(jīng)---他的古蘭經(jīng),沒什么特別的,除了最后一頁里夾著的兩朵早已風干的藍色小雛菊。古蘭經(jīng)的花到底指什么呢?偶想大概是拋開所有文字教義的終極真理吧。其實它很樸素很平淡,就象小花,但卻至美至真!
這個道理在哪里領會過?應該就是那說不得的禪意吧!
5 ) 一部怪蜀黍誘拐萌正太的電影
一部怪蜀黍誘拐萌正太的電影,不對,不是萌正太,是一個除了搭訕就是約炮的猶太男孩,然后還成功的將排外的猶太信仰掰彎,掰成了同樣排外的穆斯林,并融合了韓劇出車禍死人和英劇沒有女人的特點,里面很多臺詞比喻比王家衛(wèi)還有味道,可以意淫出多種意思.
和香料共和國一樣,都讓人感受到了土耳其文化的獨特魅力,可惜里面有些對話因為是阿拉伯語言,所以字幕沒有翻譯出,有點降低觀影感受,但是一部值得一再觀看的好電影.
毛毛的理想是export import(進出口貿易),于是長大后就成了雜貨店老板,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是如此的小...
一大群男人穿著白裙子轉圈的畫面有點詭異和神秘,但是我突然很破壞氣氛的想到了小彩旗...
科普一下,電影里面提到的蘇菲派中文的普遍譯法是什葉派,伊朗就是個大部分信仰什葉派的國家,因此伊朗相對比較開明進步,從它的電影也可以看出,另外還有敘利亞等,與什葉派相反的是遜尼派,這個占信仰穆斯林的人大多數(shù),這個派系就比較保守,連什葉派都排斥,所以中東很多國家看伊朗不是很順眼,總想美國去搞它...
6 ) 簡單說幾句
一直不愛看有關親情的任何電影,好朋友說,你看一下嘛,法國人拍的親情的電影會不一樣。
我相信書里會描寫的更細膩,會有更多情節(jié)去透露這么一個老人對待孩子的溫暖和改變。
電影里沒有過多交代老人的過去。更多的是孩子境況。讓我感覺是,一個從小在妓女街長大的孩子,因為從小缺失母親,便早早的找了妓女去體會什么是女性和性。第一次做父親的爸爸,最后走了,遺棄了他,比遺棄更糟糕的是自殺,第一次身而為人,第一次身而為父親。而他的母親也一樣,孩子站在她的面前,卻認不出來。一度讓我覺得很可笑。
然而男孩是幸運的,他遇到了這么一個老人。人和人的相遇,一旦靠近了,都是相互的影響的。臨終前的老人,感受到了有這么一個孩子的快樂,日子是在細水長流中慢慢體會過的,功成名就忙忙碌碌賺很多錢,當然也可以,每個人對活的欲望和詮釋不同。孩子因為遇到了他,從孤獨中感受到了溫暖,無法想象生活在這么一個狀態(tài)下的孩子,他的心靈是怎樣的,而電影里的他,卻很少哭泣。但是老人卻教會了微笑。
誰是你的父母有時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這一生會遇到的人,小男孩很幸運遇到了老人,而我,可能是會遇到很多人,可能是因為很多人的很多想法,很多話,我思考,我選擇,我活著,他們是許許多多老人縮影。
當你的父母沒有在你的生命中留下什么痕跡的時候,你的人生里會出現(xiàn)這么一些人吧,但是會不會都這么溫暖?會不會這么幸運。
7 ) 可蘭經(jīng)之花
1960年代巴黎的藍色大街上,16歲的Moses忍受著生活的單調壓抑。很小時母親就離開了家,而父親虛構出了一個優(yōu)秀的哥哥,處處打擊Moses. 不知情的Moses變得自卑陰郁,唯一的樂子似乎就是偷偷攢錢去找妓女鬼混。開雜貨店的老頭Ibrahim喜歡叫他Momo, 他發(fā)現(xiàn)了Momo的順手牽羊,卻沒有責怪他,而是說:“孩子,如果你一定要偷,就到我的店里偷吧?!?兩個人的聯(lián)系就從此時開始緊密起來。
按照慣常的思維,Ibrahim這位白發(fā)蒼蒼的老者應該成為Momo的精神導師,教導他誠實,正直,努力學習,發(fā)掘內在潛力然后最終成功。然而這個老頭卻一臉狡黠地沖Momo眨眼,教他用貓糧冒充農(nóng)家餡餅給父親準備晚餐以省錢,頑皮地開女明星的玩笑,也不反對Momo去找妓女們,還振振有詞的說,“我的可蘭經(jīng)里說新手從這些“專業(yè)人士”開始比較好”。
于是身為猶太人的Momo對穆斯林的世界產(chǎn)生了興趣,尤其是Ibrahim信仰的“蘇菲派”。在這里,我又一次預計失誤。原以為這部電影要開始挖掘伊斯蘭教的教義啊,人生態(tài)度啊什么的,但是卻發(fā)現(xiàn)這部電影和宗教并沒有什么關系。Ibrahim雖然常常意味深長地說“我知道我的可蘭經(jīng)里有什么”,但是他對Momo的教誨卻鮮少有宗教意味,更像一個長者在分享他的人生經(jīng)驗。Ibrahim本人更是隨性溫和,在Momo的父親死后,Ibrahim收養(yǎng)了Momo,馬上豪爽地關了自己的小店鋪,還沒駕照就先買了輛拉風跑車準備帶著Momo回他的家鄉(xiāng)土耳其看看。
Ibrahim最終在快到家的地方出了車禍,繼承了他遺產(chǎn)的Momo拿到了Ibrahim那本陳舊的可蘭經(jīng),書頁早已泛黃零落。Momo翻開書,看到了兩朵藍色的小花。也許這就是Ibrahim常常說的“我知道我的可蘭經(jīng)里有什么”?Ibrahim不是圣人,也不是學者,更不是傳教士,但是他樂觀通達的生活態(tài)度,像那兩朵小花一樣,樸實無華,平靜優(yōu)雅。
Momo長大了,守著Ibrahim的雜貨鋪,似乎變成了另一個Ibrahim先生。
有愛的電影。前半段略帶詼諧,后半段輕松愉悅。后來一想,我竟然已經(jīng)看過了==!
影片以極其輕松的語調講述了一段伊斯蘭小老頭和猶太裔小男孩之間的忘年交,雖然故事背后有父親的缺失這樣沉重的元素,但無疑二人的友誼彌補了一切,并最終通過一場土耳其之旅完成各自的回歸與成長。片子的劇本和配樂都很出色,尤其在信仰的傳達上樸素而有力,可惜轉折部分略顯倉促。
一段跨越穆斯林與猶太人文化/宗教隔閡的「無血緣」親情,是如何在有血緣關係的生母離棄主角之後漸漸萌生……很典型的忘年交電影,備齊了所有同類型的元素,精彩之處在於跨文化的內容。全文:http://hou26.org/zeta/children02.htm
看開頭以為會是另一部《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但到了后半段卻更像是《聞香識女人》。
最近這一類型的影片真是吃定我了。。學笑的那一段很有意思,其他其實還滿平淡的,音樂不錯
好了,不必再糾結了,阿佳妮出場兩分鐘就是在扮演碧姬芭鐸,Contempt場景還原
我知道我的古蘭經(jīng)里有什么
無法言表的溫馨,盡管毛毛像是不成材的托托。愿現(xiàn)實中的毛毛們能找到一生中的亞布拉罕先生,早日找到信仰,揮別女孩,踏車前行
有著奇怪名字的一部講述忘年交與信仰的片子.在巴黎的前端部分很是吸引人,無論是美麗且墮落的藍色大街還是優(yōu)美的配樂.雜貨店的穆斯林和猶太孤兒通過古蘭經(jīng)建立了令人感動的忘年交.穆斯林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影響著這位命運悲情的孤兒.最后那本古蘭經(jīng)中的紫雛菊仿佛象征了老穆斯林的一生.
還在用法郎的年代,一個猶太男孩和一個溫和的蘇菲派穆斯林老人的忘年交。。。老人臨終前說:“所有的河流都將匯入相同的大?!?。這部本世紀初的電影,這種天下大同的期許,現(xiàn)在看來有點讓人感慨萬分,真是Good Old Days,屬于舊時代的故事。
小男孩很幸運,先后死了兩個爸,小小年紀房子鋪子都有了,還是整條街的大眾情人。小男孩生父太脆弱了,丟了份工作就去自殺了,我也是醉了!
老人對少年好成這樣,本能的讓人生疑,人類對于莫名其妙的事情總歸結為緣分, 反正這是一段善緣而非孽緣。 在這永遠混亂擁擠無序的街道上,有人完成青春期,有人將人生徹底沉淀, 互相陪伴互相溫暖,哪怕是和宗教。 在摩摩臨走前去向女孩告別時,真的覺得他長大了很多。
你付出的,永遠都是你的,而你保留的,卻永遠失去了,當你明白所有的河流都將通向大海,你也就知道了古蘭經(jīng)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我們要善待自己的腳”何止是腳,善待的也是我們的心。溫暖的柔情哲思,古蘭經(jīng)里的花有著老人的一生以及孩子對幸福的理解
以色列少年和阿拉伯老人。猶太舊約和古蘭經(jīng)。乍一看都會聯(lián)想到民族衝突,可是影片卻給了一個溫暖的答案。
孤獨少年微笑記,輕快的節(jié)奏見之忘俗,不過這個法式小品確實沒有《候鳥》的波蘭派來得凌亂詩意,只是可愛而已,小甜點罷了。當然中間也有些微的對發(fā)過生活的阿拉伯人、黑人、猶太人的思考,不過這只是甜品上的陽傘罷了,不是最重要的。
一段溫暖的心靈旅程。音樂好,攝影好,劇情好。唯一不滿意的地方是最后一幕的高潮,處理的多少有些刻意和草率,雖然影響了整體評價,但仍然無法抹殺我對此部電影的喜愛。
翻譯的片名很怪異,阿佳妮的客串很短暫,電影卻意外的很好看,簡單的故事,細膩的情感,溫馨的氛圍,一段忘年之交,一次心靈之旅。青春期的懵懂少年,在少女的愛中受傷,在妓女的屋里放縱,穿著華麗的服裝,開著昂貴的名車,與老人暢所欲言,與少女盡情舞蹈,享受著歡樂與痛苦并存的人生。他體會過歡樂的時光,也目睹過衰老的到來,古蘭經(jīng)里的話語刻滿了他們人生的軌跡,書頁里夾著兩朵藍色的花蕊,那是老人稀碎的回憶,數(shù)不清的文字留給我們去慢慢品讀,剩下幾頁空白的紙張等著后來的繼承人去慢慢續(xù)寫。
我只是要去和浩瀚無垠的永恒相聚。
我沒遇見過像這樣的一位既睿智又善良的老人。既是長者又是朋友。他告訴你生活的真諦是什么。他教你不墨守成規(guī),不急功近利,不執(zhí)著不厭恨,寬恕背叛,釋放憂郁;他教你微笑待人,贊美他人,愛人愛己,從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