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里林登》《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燃燒女子的肖像》等為例,分析影片營造油畫感的諸要素。(僅自己觀影體驗,并不專業(yè))
1. 光影。無論油畫還是電影,都以明暗分布在二維空間表現(xiàn)立體感和縱深空間感。并以光影突出主題、烘托氣氛
A,柔光。巴里和表姐約會戲,運用了柔和朦朧光線,場景如同仙境。達芬奇主張光影明暗對比不要太強,柔光使作品柔和優(yōu)雅。
達芬奇不僅強調(diào)明暗法還強調(diào)漸隱法,即利用陰影對輪廓線進行模糊處理,進而達到鮮活效果(但又與印象派的模糊不同),這種模糊不清的輪廓使一個形狀融入另一個形狀,如《蒙娜麗莎》的嘴角和眼角
B,室內(nèi)燭光。參考圖拉爾!(描繪燭光、油燈或不可知的發(fā)光光源,對象受光部明亮,背景深褐,明暗對比強烈。成熟運用燭光控制色彩明度)暖色調(diào)。在大片黑暗色塊襯托下,微弱的光線變的耀眼。
由于燭光照射的距離有限,只有靠近火苗處形體結構才清晰,距光線較遠處暗淡模糊。所以注意控光,當然也可以使用疊設法突出層次,背景不至于一片死黑。
如《1917》
《燃燒女子的肖像》
《巴里林登》憑 f/0.7 的強大光圈,日戲用窗戶給場景布光,夜戲用景棚里現(xiàn)有光
C.室內(nèi)自然光。效仿維米爾典型用光法,以檸檬黃作為不飽和的暖黃色影調(diào),射光線最終整體呈現(xiàn)油畫般的細膩柔和。側光明暗過度細膩,層次豐富,高光與陰影對比強??梢缘脑?,在玻璃窗上貼散射光線的紙!
D.室外光。通常避免正午的直射光,以魔幻時間為準。除此之外多為陰天?!度紵印贰短焯弥铡?/p>
E.倫勃朗布光法。蝴蝶布光法。
2. 色彩。油畫和電影色彩都表現(xiàn)思想主題,刻畫人物,創(chuàng)造情緒意境,構成畫面風格
A.無艷麗顏色,所有的色彩都統(tǒng)一典雅和諧,或陰沉暗淡,或偏暖。大面積柔和色彩,小面積艷麗色彩。且兩種以上的色調(diào)相互均衡呼應
但亮而無陰影,或顏色十分艷麗清晰則現(xiàn)代感強?!度紵印肥≈帲诙垐D滿滿PS痕跡的迷之布光
《發(fā)條橙》中的現(xiàn)代感
B. 用色凝重,對比強。參考倫勃朗,卡拉瓦喬。主體往往被大面積暗包圍,亮部在畫面脫穎而出。有高光,亮邊
C. 其他風格。韋斯安德森粉暖色調(diào)《布達佩斯大飯店》。莫蘭迪色《莫娣》。哥特復古《天使愛美麗》
3. 構圖。油畫在幾百年的藝術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經(jīng)典的構圖原則與范例
A. 對稱。
B. 平衡。除了常規(guī)的對稱平衡外,還有利用色彩和光線達到平衡
C. 視線引導?!镀呶涫俊返闹窀?/p>
連續(xù)關注:右方人的視線引導向左,左方人的手勢引向右上。
D. 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
為避免過于生硬,最下面的一排人是 正反正反
E. 局部與遮擋
4. 自然景觀。參考康斯特布爾!人占很小比例,《日瓦戈醫(yī)生》里的烏拉爾山與人。巴里與表妹在樹林中,高大的樹木立在兩旁,小路落滿樹葉,人物仿佛從畫中走來。
天空與地面的比例
5. 古典站位。
有分成幾組人的 《達芬奇的晚餐》
人物群像 戈雅《查理四世一家》
6. 故事情節(jié)。除肖像畫,風景畫外,多為圣經(jīng)故事等選擇宗教的主題。因而畫面信息豐富,縱深感強。前景和背景,上、下、左、右各表達不同故事。
7.攝影機運動。攝影機靜靜站在原地,等待遠處的人慢慢走來,鏡頭運動平緩,多推拉搖移
8.后期?;瘖y。略
《巴里·林登》自從于1975年發(fā)行之后就被冠以史詩作品的榮譽,一些庫布里克的影迷甚至認為該片是他作為導演和作者的巔峰之作。從很多地方來看,它都算得上是庫布里克最后的杰作
《巴里·林登》不太像是那種一開始或者一直以來就能受人關注的電影,更多時候還需要有觀眾去發(fā)掘它。庫布里克創(chuàng)作本片的劇本時,主要是根據(jù)英國著名小說家威廉·梅克匹斯·薩克雷小說《巴里·林登的遭遇》重新發(fā)表的
將一個十八世紀的歐洲傳奇人物故事搬上銀幕。每個鏡頭都優(yōu)雅得像幅古典油畫,結局更有一種歷盡人世滄桑的悲涼之感
音樂很悲涼很美,每個畫面都精致唯美如同油畫,平靜的鏡頭語言將故事敘述的如同身臨其境,如夢的一生,渺小的凄涼的人生,做人不要太貪心~~平靜的震撼~庫布里克很棒~??!
是的,它(《巴里·林登》)的確有些自命不凡,節(jié)奏也慢得要命,但仍不失為一部特立獨行的影片。
——Filmcritic
《巴里·林登》并沒有大獲成功,它也不是一部娛樂大片而應該說是一部經(jīng)典的導演范本:庫布里克認為他的這部作品正好解釋了自己眼中所看到的世界是怎樣的。
——芝加哥太陽報
一部反英雄的史詩劇
雖然整部戲是按照史詩局的標準拍攝的,但劇情卻是反英雄的:Barry與情敵的決斗贏了,但沒有贏得愛情;Barry在戰(zhàn)爭中活下來了,可于名于利顆粒無收,失去最好的朋友也失去了人生自由;Barry最終不過是靠坑蒙拐騙獲得了財富和地位;而對于Lady Lyndon的愛從他們接吻的那一刻開始也隨之結束,因為他們之間的無言失語意味著兩人并無可持續(xù)的愛情基礎;Barry對兒子和母親的愛是他劇中難得真情流露,最終這愛卻使他走向了毀滅。
本片和20年后的《大開眼界》的在批判邏輯上是一致的:無論什么年代,階級無處不在,中下層人士在往上層奮斗中所獲得榮耀和財富不過是曇花一現(xiàn),當他們處于高階級的社交和生活環(huán)境中時,只會無所適從,可能會像Bill醫(yī)生一樣,連一個晚上的party都無法安全度過。所以可以認為《大開眼界》全片都是對《Barry Lyndon》結尾字幕中的 “they are all equal now”的回應:即使到了二十世紀末,階級差異仍然是不可逾越的。
當然Barry 比Bill醫(yī)生優(yōu)秀的地方在于,他完全有正式晉升上流社會的機會,比如像所有宮斗劇一樣,將長子Bryan提前除掉,或者至少在最后決斗時槍斃Bryan而非對地一槍。但他無法像其他上流階層一樣殘酷無情,他還有內(nèi)心的榮耀和對lady lydon的愧疚,這也是本片中閃耀人性光輝的地方。
一場反高潮的技術秀
平心而論,本片的劇情推動相對于庫布里克其他作品而言略顯平淡,整體情緒克制甚至有些冷漠。因此在長達3個小時的觀影過程中,配樂、服裝和攝影這些電影基本技術手段成為了本片最大的看點。
攝影:
庫布里克在本片中想要實現(xiàn)“the way we see things”,但由于18世紀沒有電燈,只有昏暗的油燈和蠟燭,這對于影片的攝影就帶來了極大的難度,因為傳統(tǒng)電影鏡頭的光圈不夠大,曝光不夠快,在純自然光的情況下,無法獲得清晰穩(wěn)定的畫面。
庫布里克的解決方法是找個光圈更大的照相機鏡頭。蔡司公司原來為NASA的衛(wèi)星設計過一套10枚的照相機大光圈鏡頭,庫布里克把其中的50mm f0.7的鏡頭改造成了電影鏡頭,完美的解決了弱自然光下曝光的問題。
但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光圈開的太大,景深就很淺,演員稍微前后挪動一下,就可能發(fā)生脫焦的現(xiàn)象,所以攝影師Alcott只能通過監(jiān)視器預先設定出演員的活動范圍。
另外,玩攝影的都知道,光圈最大雖然曝光速度快適合弱光環(huán)境,但在清晰度方面卻表現(xiàn)的差強人意,畫質(zhì)會有些肉,但這在室內(nèi)燭光下卻形成了奇妙的油畫感。
服裝:
所有服裝的設計都是參考18世紀藝術作品中出現(xiàn)過的樣式,這樣既符合史實,也能夠完全反映當時的審美。在制作過程中也參考了博物館中館藏衣物的制作方法。因為“衣服要做的像畫里面一樣好看就必須按照當時的制作流程來”。
在《亂世兒女》均衡的田園構圖、復古的情調(diào)與極淺極柔和景深之下,庫布里克講了一個充滿哲理的故事“從生到滅,不過如此”
古典主義文學的第三人稱,冷靜的敘述完全圍繞著巴里,但是卻幾乎不用巴里的眼光去看。大庫布里克是世界影壇的第一個全類型天才,李安是第二個。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汎彼浩劫,窅然空蹤。月出東斗,好風相從。太華夜碧,人聞清鐘。虛佇神素,脫然畦封。黃唐在獨,落落玄宗。
在描述巴里兒子的死時,一直保持客觀俯視態(tài)度的老庫終于未能一直中立,以極其動情的方法渲染巴里喪子的悲痛(如那個從病床切到葬禮的蒙太奇),一下子擊中了我。無可挑剔的華麗攝影和服飾曾被指摘為形式主義至上,但我以為這種形式恰好符合影片的內(nèi)核,即璀璨外表下的空虛的靈魂。開篇的情欲戲太牛!
傳奇的f0.7鏡頭,傳奇的全自然光燭光,從頭到尾一絲不茍極趨沉悶的中心構圖、調(diào)度、剪接、推進,一直到配樂的發(fā)揮和標準的兩段結構。庫老的古典主義傳奇。
“世界真是爛透了,所以庫布里克主人公通常標準很低無甚奢求,就像片中的林登:從一個情景跳到另一個情景,頭腦里沒有特別的目標,這會兒他挺戰(zhàn)事的其中一方,下次又會跑到另一方;此刻他富有,下一刻就窮困。不管世界如何運轉,他總在隨波逐流。如果找到幸福,一把抓住毫不遲疑;如果麻煩來臨,迅速逃離絕無猶豫。如果有人死去或者痛苦,他也總會默默念叨還好不是自己。這就是庫布里克電影中身處最糟糕的世界時,一個人所能做到的最好?!?/p>
【中國電影資料館庫布里克展放映】第二遍看,依舊震撼。在資料館大銀幕上,那些用F0.7鏡頭拍攝的每一幀都古典精致得可以掛在美術館的畫面的美麗纖毫畢現(xiàn)。觀感太好讓人淚流滿面??吹侥匙屓寺杂憛挼慕巧廊サ那楣?jié)竟然濕了……現(xiàn)在我已被片中反復出現(xiàn)的震撼配樂《Sarabande》洗腦
Lyndon爵士病重身亡,一年后,Barry和Lady Lyndon結婚,也成了一名貴族,改名為Barry Lyndon。但Lyndon爵士和Lady Lyndon的兒子Bullingdon卻十分不喜歡Barry,Barry也預感到自己的未來將會毀于Bullingdon手中...
暗黑版阿甘。巴里并非品質(zhì)壞,而是沒有品質(zhì),見縫就鉆,見洞就插,不講原則,沒有堅守,所以他像具行尸走肉。無根之人的奧德賽,生命的最后階段才算收獲了點道德感。精英挺好的,應該爭當精英,不過當成精趙就不酷了。最不可能斗過命運的就是小聰明,命運終究會把一切都奪回去。真小人也好過偽君子。
薩克雷的小說、亨德爾的音樂,18世紀的油畫、家庭成員睡前閱讀般的敘事,忘記了編年,也忘記了幕次,這是南柯一夢,綜合古典藝術的形式之美。
三個小時?一點不長,這種典型的電視連續(xù)劇情節(jié)無論是墨西哥,韓國,中國哪個國家來拍都是幾十集起,看完還浪費好多狗血。庫布里克讓你花三個小時看了一個人一生可能的起伏,在一個精美的風俗長卷中。
Bloody hell!庫神把科幻片、戰(zhàn)爭片、恐怖片、懸疑片、劇情片、cult片統(tǒng)統(tǒng)拍到極致也就罷了,我勒個去連英倫古典文藝片都拍成這樣,你個天才老混蛋讓BBC情何以堪啊!
一個死氣沉沉的社會,等級森嚴,無所事事。一個人的逃避,或為改變命運而進行的努力,不過是命運借以最終達成的工具。放棄心靈真實以求獲得社會地位,最終卻是在浮華社會中逐步失去所有的真實,成為一個脂粉錦緞包裹下的空無。
庫布里克代表作,一部恢弘的文藝片。庫導的作品大多具有驚悚和瘋狂的主題,這部卻是例外。3小時的片長和緩慢的節(jié)奏嚇跑了大批觀眾,但不得不承認:該片技術上趨于完美,f0.7鏡頭和美如油畫的全自然光與燭光攝影、給力的服裝和道具配上巴赫舒伯特莫扎特等人的古典樂共同造就了這部古典力作。(8.5/10)
有沒有人覺得這是部神作?。?????怎么每一方面都表現(xiàn)得這么好啦??戰(zhàn)爭、愛情、墮落、從天堂到地獄、甚至到了結尾我都要哭了??戳苏粋€晚上 倒回去三次
重看@新衡山,四星半;庫布里克真乃技術狂人,畫面如此講究,看這光線和色彩流動的油畫不過譽,每處的構圖和站姿坐相都絕對精心排練過,非強迫癥不能也;《紅與黑》于連同類,《漂亮朋友》杜洛瓦共好。
3個小時流暢,沉著,寫實的敘事風格沒有一個多余的鏡頭,攝影更是極致,連一絲光線都撲捉得如此完美,配樂是繼2001后把古典音樂用得最好的一次,逼逼西的各種只能稱為古裝片,庫布里克一部巴里·林登才真正成就了古典。
窮盡一生,也不過是從20基尼到500基尼的長度。
每一個鏡頭都可以裝上畫框,掛到美術館里去。
第三遍看的感覺仍然是:視覺,聽覺,氣氛,對白,節(jié)奏,行止,于那個時代電影能復制的東西庫布里克基本都復制了,可這亂世浮生流水賬故事實在有點悶。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