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淺析登堂入室中各類元素
劇透線
~~~~~~~~~~~~~~~~~~~~~~~~~~~~~~~~~~~~~~~~~~~~~~~~~~~~~~~~~~~~~~~~~~~~~~~~~~~~~~~~~~~~~~~~~~~~~~~~~~~~~~~~~~~~~~~~~~~~~~~~~~~~~~~~~~~~~~~~~~~~~~~~~~~~~~~~~~~~~~~
片中元素很多 在這里對片中部分元素發(fā)表個人的一點看法:
1.戀父:影片剛開始就交代了克勞德的家庭情況,母親出走,父親冷漠且殘廢。父愛的缺失勢必造成他對于年長男士的關注。影片里重點刻畫了老師吉爾曼和拉斐爾的父親。在克勞德第二次去拉斐爾的家里的時候,他幻想著拉斐爾父親在浴室打肥皂的情景。這應該是青春期男孩子對性的沖動,加之家庭影響,也是對年長男子的企圖親近的心理。而這一定更是在他的老師身上找到了依托。老師欣羨他的才華,他卻以此為借口要挾老師。與其說是克勞德的邪惡,不如說是他的對年長父親任性的心理。他與老師在完成一次交換,他滿足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熱忱和偷窺的心理,他獲得他特別的關注和慰藉。
2.戀母:對于母愛也同樣匱乏的克勞德來說,中產階級家庭中充滿女性氣息的女人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成熟女性的氣息無一不刺激著克勞德的荷爾蒙。男性對于女性的依賴和愛慕其實往往只有一線之隔。
3.師生:師生的關系其實是一種很曖昧的狀態(tài)。因為他們都熟知并且熱愛著同一件事,因此他們也更能夠探尋和了解彼此內心的寂寞。也更容易擦出火花??梢猿蔀橹海羯约由A便容易成為戀人。影片中吉爾曼對文學方面郁郁不得志,又人到中年難免對夢想會心灰意冷。因此克勞德的出現(xiàn)點亮了他心中沉寂已久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熱望。他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的寄予厚望,并深深沉迷于克勞德的文學天賦中。片中兩次在黑板前討論人物走向的描寫,便向我們傳達了由吉爾曼在寫作中對克勞德的帶領到他對克勞德才華的敬仰的一個轉變;與此同時,克勞德也對老師也在逐步掌控,由掌控他的好奇心到掌控他整個生活。
4.中產階級:本片對中產階級著墨較多,于是老生常談的又要開始關于中產階級的討論。克勞德由于自身家庭的不完整也不止一次的對普通中產階級的生活感到好奇。他們的焦慮,不安,在現(xiàn)實與理想生活邊緣徘徊。吉爾曼和拉斐爾的家庭都是不折不扣的中產階級,表面安然平淡,但內則貌合神離。中產家庭作為西方社會的主要組成部分,時常處于懸空狀態(tài),因此造就了他們壓抑的生活狀態(tài)。而寡淡的生活更是激起他們偷窺欲的溫床。影片正式開始,吉爾曼便與夫人都遇到了事業(yè)的轉折。吉爾曼開始擔任了中學的法語老師,在一堆乏味的日記中注意到了克勞德;而他夫人的藝術館可能即將遭遇被關閉的危險。而開篇不久后,隨著克勞德的深入了解我們發(fā)現(xiàn)拉斐爾夫婦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拉菲爾先生企圖脫離不尊重他的上司獨立發(fā)展,而妻子計劃已久的改裝房屋的設想也可能因此而流產??藙诘碌某霈F(xiàn)讓兩個家庭隱藏的矛盾不斷被激化。
5.校服:從影片開始的序幕里就開始強調學校在新的學期要求學生穿統(tǒng)一校服的,很顯然吉爾曼對此并不贊同,他在一群鼓掌的老師中吃面包,在隨后與校長的談話中聲稱校服的改革是場悲劇。校方所強調的是校服對孩子們的平等,而吉爾曼則認為校服讓孩子們變成了一群綿羊。將學生的特點包裹在一樣的皮囊中。而他卻也看不清這皮囊之下克勞德帶給他的人性的邪惡。
6.文學,數(shù)學:個人認為影片中提到的文學與數(shù)學是虛與實,感性與理性的的兩個入口??藙诘乱暂o導數(shù)學為由從一個理性的真實世界將我們帶入了感性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虛擬世界。當克勞德說出數(shù)學至少永遠不會讓我失望時,他企圖放棄故事,回到理性真實世界來。
7.藝術館:藝術館象征著吉爾曼夫婦的婚姻,之前一直都是慘淡經營,卻在同一天發(fā)生了轉折。他們彼此都試圖擺脫失敗,卻都無力的迎來了最終的毀滅。
8.同性之吻:在導演的《八美圖》中也有過突如其來的同性之吻。本片中拉斐爾對克勞德的那一吻許是青春期的懵懂。拉斐爾是很無害且普通的男孩,他身處溫馨美滿的家庭,對父母都很依賴。而克勞德的強勢闖入則讓拉斐爾感到了好朋友帶來的歡悅。而克勞德對自己可憐身世的強調和當眾念作文被同學們起哄的一切微妙情感雜糅在一起,產生的無法言狀的情感。
9.中國:撇開中法兩國尷尬的外交關系不談,在本片中的中國形象幾乎都是美好的。在拉斐爾父親的心中,中國是彼此尊重并且充滿無窮機遇的國度。在經歷了一系列事件之后,他們選擇搬到中國;而在吉爾曼妻子的藝術館里,上海的云朵充滿了藝術的美感。因此中國在成為了一群中產階級心中的烏托邦?;孟肟梢蕴与x不如意的現(xiàn)實生活。
2 ) 整理一下其中提到的文學作品
Note: 第二遍看的時候就專注一些細節(jié)啦所以慢慢補全
老師超喜歡Flaubert 這所中學就叫Lycee Gustave Flaubert
還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啊!!!
提到的作家但是沒有具體作品的:
拉封丹 La Fontain "形式和內容結合的完美典范"
福樓拜提了N次
陀思妥耶夫斯基 講怎么寫小人物
契訶夫
狄更斯
芭芭拉 卡特蘭 英國寫浪漫小說的
托爾斯泰 老師的妻子說老師特別喜歡他
學生托樂思的迷惘 (奧地利)羅伯特·穆齊爾
萬里長城建造時(短篇) 卡夫卡 (好像是這個記不太清了...
包法利夫人 福樓拜
一千零一夜
長夜行 (法)路易?費迪南?賽利納
安娜卡列寧娜 托爾斯泰
麥田里的守望者 (美)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 (揣在口袋里神馬的lol
【多說一句~本來以為中國元素真突兀啊可是看起來連中國黑都如此和諧XDD 】
第二次“形容詞”的作業(yè)
La Fontain 形式和內容結合的完美典范
“你們也將學習如何寫作 表達自己的觀點 講述故事”
第一次單獨輔導
第二次單獨輔導
-parody "你強化了這些人物特征 好引讀者發(fā)笑"
-realism "你好像在透過隱藏的攝像頭或鑰匙孔偷窺他們"
-"渲染了當時的場景"
-“寫你看到的VS你加工的”(轉機!
-Beaucoup present? "rester dans la maison"
-Pour qui?
“要暴露一個人的弱點很容易 帶著高人一等的心態(tài) 自然就會挖苦你的角色”
“無聲無息接近你的人物” (Flaubert!
3 ) 但愿歐容還會有更優(yōu)秀的作品
二刷星級:維持 A+ 9.5 維持私影史二十佳
1.概念
概念嚴絲合縫完全嵌入而非空中樓閣,使敘事在進行過程中便完全可參與可浸入。相比之下《魔方》雖然具備極為相似的概念(而且同樣討論了中產階級的藝術與道德),但它的核心概念更像是輕薄的光芒放射,而《登堂入室》的概念則完全生長出了遒勁的根系。
2.隱喻
隱喻網(wǎng)狀鋪設而非層級構建涇渭分明,因而人物以及其他文本元素不僅在最表層是虛實交錯的,也在整體上處于現(xiàn)實與符號的交界點。險些遁入虛無而又蓄積著一線之間的生命力。
3.影像
并不僅僅因文本化而虛實相生,而是不斷泄露影像與文本的裂隙才產生作為電影的終極敘事拷問。假如說歐容的大多數(shù)作品中影像位居次席,那么這部中影像反而具有了無可比擬的幾近獨立的韌性。因為它不斷沖犯著黏著文本的惰性,不斷與文本產生強大的張力。
4.敘事
不像許多經典電影將多層敘事視角存而不論(個人目前回憶得起來的是比利·懷爾德的一些作品,比如《雙重賠償》),而是使之不斷游離變幻維系其在場,詭秘的詩意因而產生。相比《泳池情殺案》的完全模糊,《登堂入室》反而勝在它恰到好處、似是而非的清晰。在相對抽離且更加展現(xiàn)導演控制力的敘事中,歐容才逼近了真正意義上的元敘事,跳脫出一般意義上的虛實之辯。
5.理論
不僅僅是讀者反應批評與解構主義(當然這是毫無疑問的基礎)。有可能歷史上所有西方文學理論(瞎吹)都能從中找到恰如其分的解讀。既是理論的敘事實踐,也是敘事的理論提煉。
6.歐容
觀眾自以為的參與何不是自作多情。第四堵墻看似完好無損實際上早就碎了一地——這或許是一種出神入化的打破方式。
歐容才是那個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而無處不在的人。
但愿歐容還會有更優(yōu)秀的作品。
4 ) 吾愛吾師,所以棲之
【嚴重劇透透透透,請看完電影再再再再讀,否則后果自自自自負】
我,克勞德·加西亞,今年16歲。我媽媽在我9歲時離家出走,我爸爸半身癱瘓。我從小就想知道,一個平凡的家庭是什么樣子。去年夏天我一直坐在公園長凳上,偷窺我同學拉斐爾一家。他們滿足了我對一個平凡中產階級家庭的所有幻想。我進入了這個家庭,又全身而退。只是當我親吻拉斐爾媽媽的時候,當我臨別說要帶她離開的時候,讀者朋友,千萬不要被文字迷惑了。這一切,只是我寫給你們看的故事、我知道你們會看的故事。這個故事里我最滿意的,是在暴風雨的夜里,我窺視了拉斐爾父母做愛,親眼目睹一個小生命在心不在焉的交媾中誕生。
那現(xiàn)實中的故事是什么呢?我,克勞德·加西亞,故事主人公,需要我的法語老師吉爾曼。但過程存在障礙:1,吉爾曼先生的地位(相對于我)高高在上;2,吉爾曼先生有妻子。所以問題關鍵: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
吉爾曼先生是個有著一流文學品位的好老師,也是第一個懂得欣賞我的人,可惜他沒有文學創(chuàng)作的才華。簡單的說,他沒有想象力。(這反而是他最希望在學生身上看到的,諷刺嗎?)我用“待續(xù)”的作文給他講了一個關于偷窺的故事,因為我知道沒有比冒著道德風險窺探別人生活更激發(fā)人們好奇心的了;而好奇心,是想象力的處女田。吾愛吾師,所以誘之。吉爾曼先生很快就想知道更多了,為了讓劇情發(fā)展下去,他甚至幫我偷數(shù)學考卷,好讓我繼續(xù)留在屋內。然而主人翁如果只是臨窗看風景,那還叫《后窗》嗎?我的老師吉爾曼開始覺得我的偷窺就像一個只會八卦的親戚,他希望我和角色建立聯(lián)系——沖突。而當我寫進作文的沖突讓他不滿意后,他甚至自己創(chuàng)設了沖突。我相信當校長在辦公室質問他為什么刁難拉斐爾的時候,吉爾曼先生完全有理由暴怒。但我更相信他的潛意識確實是想刁難拉斐爾,因為他知道那樣做會幫助拉斐爾和我“建立強烈的聯(lián)系”。而當潛意識取代理性,吉爾曼先生終于也投入到這場文學創(chuàng)作中。在那之后,讀者會發(fā)現(xiàn)他和我一起登堂入室,我們一同進入別人的屋子,點評劇情的發(fā)展。我們的地位差在逐漸縮小——當我用評論的口吻說“因為他天分不夠,所以才乖僻”的時候,他不以為忤的接受了。他不再只是把我當成學生,而是一個完全對等、有資格點評他的作者了。
當然我的最終目的是要徹底改變我們的師生關系,而這太容易了。當我說需要偷考卷才能保證留在屋內的時候,吉爾曼先生毫不猶豫的相信了。當我在文中寫下拉斐爾自殺的情節(jié)后,吉爾曼先生立刻惶惶不安的去求證。人類一聯(lián)想,上帝就發(fā)噱。信以為真的代價就是他真的丟了工作。而當他不再是先生、我不再是學生,我們反而可以完美的繼續(xù)我們的寫作課程。最后你們也看到了,我們坐在長椅上,看著屋內兩個女人,各自創(chuàng)作各自的劇本。我們平等了,他幫助我按部就班的架構情節(jié),我?guī)椭ξ膶W的想象力——盡管他的想象力只比現(xiàn)實多走了幾步(別以為我沒看到他妻子的藝術館就有對雙胞胎姐妹)...
回到我筆下的故事,拉斐爾一家的故事。它的大團圓結局很俗套對嗎?可是你們忘了嗎?我的老師吉爾曼的第一本書不就是俗套的愛情故事嗎?吾愛吾師,所以效之。就連我的處女作都在和我的老師遙遙呼應、微微致敬啊。當然,它的更重要作用,是幫助我解決第二個障礙:吉爾曼老師的妻子珍娜。
不,我不該用障礙來形容一位優(yōu)雅美麗的女性。但我知道,她屬于中產階級,她的藝術是狗屎,她和吉爾曼老師不能生孩子。我在寫文章的時候,就篤定吉爾曼先生一定會忍不住和他的枕邊人分享。我只需要讓她在看文章的時候將自己投射進來,讓她注意到克利的水粉畫,讓她感受到男方對她同樣的淡漠、對她的事業(yè)同樣的輕視,并且給予她一份現(xiàn)實中永遠不可能發(fā)生的艷遇。當我告訴她維系拉斐爾一家的是因為他們有了第二個孩子,我?guī)缀趼牭搅怂镊鋈恍乃槁??!翱v然光著腳,雨水也無法跳舞”,我希望讀者能聯(lián)想到什么,她做到了。
我,克勞德·加西亞,今年16歲。我除去了我的障礙,得到了最好的法語老師吉爾曼先生??墒恰冶梢暷切┌盐液图獱柭壬陨厦婵康娜恕Wx者的想象力??!兩棵樹挨得近,蜘蛛就會掛網(wǎng);兩個男人坐一起,你們就要意淫嗎?我承認——我也有錯。因為那本《學生托樂思的迷惘》,我也用這樣的情節(jié)去試探我的老師,但得到的回答卻是“你覺得我會喜歡看兩個男孩兒親嘴嗎?”我的老師不喜歡——太可惜了。如果他喜歡,我的工作反而輕松多了…
自然課上,我學過一種叫寄居蟹的生物,它們喜歡入侵和寄住在其他軟體動物的殼里面。在它們寄生的過程中,會和海葵建立共生互助的關系。當它們在一個殼里待膩了,想更換其他合適房子的時候,會把??矌ё?。吾愛吾師,所以棲之。別這樣看著我,吉爾曼老師不是一直想要個兒子嗎?我會帶著他走進千家萬室。
5 ) 一堂文學課,一場中年危機
我看過的幾部法國電影,給我感覺是:法國導演有種本領,就是能把所有的題材都演繹的非常高雅,文藝,浪漫,上升至哲學層次?;橥鈶?,通奸,不倫之戀,戀尸癖,這些有的人想一想也覺得有罪的故事,在法國電影里總是如此真實,坦然,純真,讓你目瞪口呆,讓你不好意思鄙視。講不出半句骯臟。
我覺得法國人的生活也是如此,世人都說法國人最懂浪漫,信然。從他們的電影就能看出,電影反映出一個國家,一種文化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倫理。從這些法國電影里,總能看到法國人的立國精神:自由,平等,博愛以及建基于此的寬容。本片中已經年屆中年的教師夫婦有一段對話,大致是:
妻:『你該不會是愛上他了吧』(指 中學生)
夫:怎么會呢?
妻:自從你開始輔導這個學生做作文,我們就沒有做過愛了。
夫:哦,真的嗎?但克勞德是個男生啊,我只喜歡女人啊。
妻:不過你在年齡增長過程中,說不定又出現(xiàn)什么新的欲望呢。
這種對話不是離地三尺由導演臆想出來的,相信它源自彼此真誠對待的情侶與戀人之間,無論任何一種關系,都不能綁架一個人的自由,彼此間真正的關心可以是關心對方在這段關系中是否開心快樂。最后妻子離開吉爾曼時說:我的畫廊生涯結束,我們的緣分也到了盡頭,就非常自然。這是它表達出的戀人關系。沒什么天長地久,沒什么相依為命,有的是合則共,不合則分。
《偷窺隔籬媽》(《登堂入室》)是個講青春期少年偷窺的故事,間接的講了中年人的生活和中產危機,順手黑了一下中國,自嘲了一下現(xiàn)代藝術。同時它還是一場非常生動的寫作課。整部電影,音樂貼合流暢,對白精彩,畫面更是大師風范。
我沒聽過專業(yè)的寫作課,這部電影中的一鱗半爪,講出寫小說的真諦:就是描述某個人,為了達成某種欲望,不惜克服重重困難的過程。
老師吉爾曼是個懷才不遇,由作家淪為中學法語教師,人到中年,深知自己此生無力翻盤,滿心憤世嫉俗。這樣的隱于學校的作家型老師,是很好的天才文學少年的伯樂。師生關系由是展開。
中產的家庭危機,婚姻,事業(yè),日漸枯萎的個人夢想,在每個中產家庭發(fā)生。而克勞德這個母喪父癱(估計要靠綜援讀書)的少年,有幾分早熟,更有幾分同老師一樣的憤世嫉俗。他們互相點燃了。
借著這篇似乎永遠『未完待續(xù)』的作文,老師的家庭,同學那個典型的中產家庭,日常生活曝露在殘酷的現(xiàn)實中。
這部電影和《American Beauty》(<美國美人>)與《革命之路》(港譯《浮生路》)要講的主題是一樣的,卻用了如此別出心裁的故事,那些一開始就絮絮叨叨的密集的對白,另片中的老師有幾分似Woody Allen,這部電影在幽默感上,也和Woody Allen的電影頗為相似。是知識分子幽默,需要有一定知識背景,想一想才會心微笑。法國人尤其喜歡Woody Allen,不無道理。
隨著情節(jié)的深入,每個人都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內心,各自『覺醒』,吉爾曼夫婦緣盡分開,其妻去追求更美好有生氣的生活,賠了夫人又丟了工作的吉爾曼則開始頹然自放,而拉法一家卻更親密,更像『中產階級』家庭了---事實是變得更虛偽,更加懂得掩飾自己,委曲求全,向現(xiàn)實低頭。而片中的天才作家少年,經過一場『假作真時真亦假』現(xiàn)代小說與青春期覺醒后,更加篤定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才能也更加客觀理性的抽身而出,站在人生的大幕前,觀看蕓蕓眾生荒謬又精彩的人生演出。
影片結尾一個全景式的別墅區(qū),每個房間的剖面展現(xiàn)在觀眾眼前,有人換上性感內衣顧影自憐,有人孤獨的在家里打高爾夫自娛自樂,有一家人坐在餐桌前面對枯燥而沉默的晚餐,有槍聲響起在三角戀的情人之間。有戀人在前戲中,有戀人在事后煙,有人在爭吵,有人在祈禱,有人在享魚水之歡,有人在享天倫之樂,這一幕人間場景如此恢弘,而藝術家則可以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寫進書中。他們坐在公園里看對面別墅的風景,而坐在影院的觀眾看在戲外看著他們的背影。
聽說此片曾是去年高層『北戴河開會』時領導專享的引進電影,在我看來,這些老革命和紅二代,不懂生活更不懂藝術,更本不可能看懂,估計他們也看不下去。估計是看片名和介紹以為是三級片才引進的。
另:本片借吉爾曼妻子的畫廊,冷嘲熱諷了現(xiàn)代藝術(『和性用品商店有什么分別』),黑了談生意的中國人(雖然沒有出場),特別需要說明的是,片中吉爾曼說這種東西簡直是『屎』,并不是說馮唐,馮唐還沒有那么高大上到進入法國人的生活,他說的是一個音譯『Tang Feng』的攝影作品(也就是故弄玄虛的上海天空一二三四).
6 ) 《登堂入室》歌頌欲望
詩拍成電影,電影傳述愛你如詩一樣的美麗的情話,不僅要取悅你的聽覺,還要捕取你的視覺,并讓你的感覺開枝散葉,在他們相見、交錯、對望、分離的戀曲中,冷酷地毀浪漫于現(xiàn)實,攝取一段可用有限時光探測出的光怪陸離的意識形態(tài)——不外乎七情六欲,這樣的片子在我看來就是文藝片了。而在表現(xiàn)此類片子應有的詩景時,法國人最用情,也更愿意照顧觀者的感受,即便是段哀哀欲絕的故事,它也要在取道之處鋪滿法蘭西玫瑰花瓣。
《登堂入室》是部改編自西班牙作家Juan Mayorga創(chuàng)作的舞臺劇《The boy is in the last row》,由法國新銳導演弗朗索瓦.歐容執(zhí)導的法國電影。素來不拘一格,熱衷探索電影各種表現(xiàn)方式的歐容,這一次也沒讓影迷失望。對于原劇作,幾乎曲中筋節(jié),毫不客氣,就連文學老師所留的作業(yè)題目“How I Spend Last Weekend”,也用隱晦的方式照用,貌似無所新意,結果不然。電影里他涵蓋了太多的內容,哪怕只用一個鏡頭,你都可以解讀他的嘲諷或沉思,——照進欲望的媒質反射出黑色、權力、平庸、歧視、壓抑、嫉妒、是非、倦怠、激情。。。。。。然后回到不滅的欲望。
你很難想象一個貌似特別混賬違背倫理的故事可以如此自然地引起看客的共鳴。浮于眼前的表象是這樣,一個學生偷窺寫得的,有關另一個學生家庭的周記引起老師的注意,老師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學生身上,并通過違背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手段,讓學生的偷窺故事繼續(xù)發(fā)展下去。這期間,老師的妻子感覺到了老師的變化,試圖用找到“師徒同性愛”的新欲望來解釋他們夫妻間的冷淡。老師不以為然,因為他知道他只不過是想要抓住年輕時未能圓滿的作家的輝煌。這里有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是學生對老師產生了興趣,還是老師讓學生設計了自己?
第二個視角則徹底呈現(xiàn)了所謂中產階級家庭貌合神離的生活狀態(tài),展現(xiàn)被偷窺者拉斐爾一家“關上房門后的樣子”。同樣借用了學生的同學小拉斐爾是個小同性戀的話題,黏住主題,同性戀這的確也是導演弗朗索瓦.歐容的電影特別關注的群體。第三個也就是顯性的主視角,仿佛那位學生偷窺的目的只有一個,他渴望成為那個家庭的一份子,進而得到女主人的寵愛,不管那是心靈上的還是肉體上的。然而,真實的又是怎樣的呢?
想來,弗朗索瓦.歐容把握電影的節(jié)奏,與他要帶入觀眾的敘述方式都試圖做到了自出機杼,把三維的舞臺劇放置于鏡頭搭建的“四維空間”,整個事件中自發(fā)或聯(lián)盟的因素,偶然或必然的接續(xù),自然而然地出現(xiàn)了某種玄妙的縱橫交錯感,人物之間的關系也多了一層神秘的聯(lián)系。而且傳統(tǒng)的定位鏡頭的運用反倒讓沉淀的沖突越來越洶涌。這主要表現(xiàn)在后半部,當法語文學老師吉爾曼成為學生克勞德的同謀,在教授寫作文法時,有意無意流露出他個人的“欲望”后,故事開始了更深層次的探索。
假若說,這個故事并沒有吉爾曼老師的介入,克勞德偷窺并記錄同學拉斐爾一家的故事或許是要提前結束的。至少,不會有后來克勞德所記錄的那個暴風雨夜的懷想。這一段毫不掩飾“原始欲望”的畫面在克勞德平靜恬淡的面容上,跳出黑夜里的空茫,染出了蕭索的凄然。
何況還有克勞德的旁白,畫外音便是——孩子并不都是愛情的結晶。所以,“暴風雨夜孩子們會做惡夢,還想同父母睡一張大床”。這時,我確定克勞德是歌頌欲望的,只是他心往的與他剛好看到的截然不同,有靈魂入駐的欲望才能燃燒黑夜。他想到他的母親,這是否就是線索?克勞德缺失母愛的人生沒有落腳處,這縱容了他用畸形的好奇心理隱藏他的不安。那么他對拉斐爾太太的愛慕是怎樣的欲望使然,是可以有各種解答的。
所以說歐容很會處理,他讓各種曖昧都有立足之地。但我還是傾向于克勞德單純地要治愈成長傷痕的欲望,那是渴望來自家庭的溫暖,來自母親的愛,而且這很符合整部劇首尾通絡后引出的線索??寺宓碌脑鷳B(tài)家庭顯然是破敗不完整的,沒有母親,父親癱瘓在床,他是這個家完整與否的符號,這實在是太殘酷了。鋪墊好了看官的同情,這會成為克勞德冠冕堂皇登堂入室的免罪牌。
事實上,讓這一切變得世俗、殘酷,符合成人世界里的牌理出牌,這是由劇中的吉爾曼老師推動的。他這個人物在我看來太有意思了,現(xiàn)實中若有這樣一位先生肯教我文學,我都可十顧茅廬。問題是,這部劇放置吉爾曼的目的不在此。他只是導演另辟一條“欲望復萌”的棋子。所以在對吉爾曼刻畫時,不是仰視,處處流露出互為矛盾的和諧假象。劇中,吉爾曼自己也意識到了,他便警告自己同時點醒克勞德,“你沒必要描寫拉斐爾夫婦做愛的場景,更不要在乎我的欲望,想想你自己想要什么”。這也許并非出自吉爾曼的肺腑,直到他嘲諷克洛德用詩意的情懷把玩中產階級附庸風雅的浪漫時,他越界的欲望完全袒露出來。其實,在他輔佐克洛德寫文章的進程中,他已不斷地暴露了自己要垂簾聽政的野心。于是,沖突有了可轉乘的紐帶,劇變得更好看??藙诘虏皇羌獱柭纳倌陼r態(tài),克勞德也不是吉爾曼的“兒子”。
我猜想,作為這部劇的創(chuàng)作者,應該不太認可這種脫韁的“欲望”肆意。贊美自由的“欲望”是由衷的,但也尊重了道德倫理的審判,從而有了最后回旋的諷刺效果。圍繞“欲望”分析人物間的關系,這部電影看起來相當過癮。所謂欲壑難填便是如此,沒有盡美。劇中所有的人物都有私密的追求與渴望,為此,對習以為常的快樂與幸福已麻木,整個都是心猿意馬的狀態(tài)。而穿插的諷刺場景倒是很有聚光的效果,吉爾曼太太的藝術畫廊里殘缺的玩偶,三個人物形象把曾經的“高富帥”組合成了權力與欲望的政治圖畫,小拉斐爾房間里的玩偶及門廊內的幾幅畫作,雙胞胎姐妹木然地審視四幅畫時困于想象力之外的茫然等等。
突然覺得,弗朗索瓦.歐容很會選擇漂亮且有靈性的男主角來給自己的電影提氣。05年《時光留駐》里,梅爾維爾.珀波的帥、頹、靡、淡、沉各種魅力已為他所用,并在西班牙國際電影節(jié)把珀波推到了影帝的位置。而這部《登堂入室》里他找來的恩斯特.吳默埃竟也是一個會用眼睛說話的小生,透著狡黠、溫吞、不羈、叛逆的靈性。年輕的歐容的確是法國充滿希望的新銳導演。02年的《八美圖》創(chuàng)造了歐洲電影節(jié)八位女演員共獲影后桂冠的奇跡,那時他已經對電影充滿了“欲望”了。十年后,借用《八美圖》里偷窺懸疑的元素,改裝成《登堂入室》也是一個不錯的回歸。
最后梳理一下,我是過分糾纏于現(xiàn)實了,把克勞德當成了一個“男孩子”。現(xiàn)在要回到虛幻的另一面,正如整部電影架設的虛實布局。前邊的全部抹去,克勞德在劇中僅僅是一個符號,代表著一種永存天真好奇之心的激情,也是導演要看客領悟的永遠有所追求的“欲望”。結局說明了一切,吉爾曼沒有了工作,也失去了妻子,但他永遠擁有“克勞德”。于是,他所經歷的所有傷痛,不過是讓他找回寫作的激情欲望?;氐皆枧_劇的主旨,依然是諷刺中產階級安逸庸常的生活就如死水一般,毫無生氣,毫無幽默,只有機械的動作。歌德說:“異端是生活的詩歌,所以有異端思想是無傷于一個詩人的?!蔽矣钟X得欲望本無錯,無奈現(xiàn)實是裁判,你若擷取了不該觸碰的欲望,總是要為此承擔責任的,不論那是痛苦的,還是愉快的。PS:這部電影對文學寫作有益處,保有浪漫的情懷,多一點美好的想象力。
7 ) 《登堂入室》:讀者已死
《登堂入室》很顯然是關于一種凝視如何成為被凝視對象,他者如何被隱喻性指涉的故事。然而這樣的結論卻不可避免地陷入有關意義的悖論:《登堂入室》是關于“三個故事”的電影——克勞德筆下的故事;電影情節(jié)的故事;觀影者的故事。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動力要求我們認真處理格雷馬斯關于“目的語和元語言”的關系命題——對意義的研究,就被研究的表意集而言,總是處于一個元語言層面;而把任何一種元語言作為目的語來研究,就意味著必須設定一個新的元-元語言的層面。因此在這部電影中,究竟是哪個故事的主人公被凝視,又是哪個主體被指涉?
如果單獨抽離出克勞德筆下的故事,那么我們很可能會將它視作為是俗套的、關于認同的故事。主人公克勞德母親出走,父親因工作殘疾,失業(yè)在家。在這種破碎的家庭結構中長大的克勞德窺視著同學拉斐爾幸福的、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心里想著“他們家會有多融洽?”他急切地希望占據(jù)拉斐爾的位置,找回家的歸屬感,重新拾得父愛和母愛等等等等。這一解釋忽視了原有故事中富有深意的細節(jié),從而簡單化了家庭結構中三方關系的復雜性。在克勞德的故事中,不僅有對拉斐爾的認同,同時也有對其母親——埃絲特的對象選擇過程。在認同和對象選擇之間進行區(qū)分是必要的,弗洛伊德將兩者的關系通過下面的方式進行表達:假如一個男孩認同父親,他就想像父親一樣;假如他把父親作為自己的選擇對象,他就想擁有他、占有他。克勞德對拉斐爾的認同和對其母親的占有兩種欲望之間存在隱晦的勾連,縫合點以很容易被觀者忽視的方式出現(xiàn)在第49分鐘——克勞德和父親拉斐爾坐在外面望著公園??藙诘麓藭r的旁白具有深意:“當他和兒子在一起的時候只會談論體育,談汽車,談論籃球比賽,可是和我就完全不一樣??????我看到公園里有個醉漢在喂鴨子,如果他抬頭看到我們一定會以為我是兒子拉斐爾。”這段旁白在尋求父愛的掩蓋下揭示了克勞德的真實欲望——當他和父親拉斐爾在一起時,他希望自己不是以兒子的角色,而是以一個平起平坐的成年人形象出現(xiàn);雖然在別人看來他像是兒子拉斐爾,他自己卻渴望成為父親拉斐爾。拉斐爾父子相同名字的設置是富有意味的,這一設置使得克勞德對于兒子拉斐爾的認同具有了隱喻性質,從而鮮明地詮釋了俄狄浦斯結構的內在動力。
把克勞德的故事放入電影情節(jié)的整體性之中使情況更加復雜了。我們要處理的不僅是老師吉爾曼-克勞德-拉斐爾三者之間基于情感張力構建的文本,同時還必須認識到吉爾曼的符號位置如何從元語言轉化為目的語——即吉爾曼老師是如何打破閱讀者主體和文本之間的最小距離而成為文本的表述對象。電影通過刻意設置的角色互換提醒我們這一點——從第30分鐘吉爾曼給克勞德上課到第45分鐘克勞德給吉爾曼上課。吉爾曼老師并非一個普通的讀者,他是一個文本為之存在的讀者,因為克勞德的故事歸根結底是為他寫的。在這一層面上我們需要重新處理to be與to have,成為與占有之間的關系——在原文本中是克勞德to be拉斐爾,而在元文本中是克勞德to have吉爾曼。窺視者的終極欲望不是成為被窺視的人,而是擁有一個窺視的共謀者。他不僅欲望著欲望的對象,而且欲望著自己的欲望。這一點毫無疑問翻版了1953年拉康對于理想自我和自我理想的論述:理想自我是認同于一個形象,而自我理想則是認同于一個象征點,一個凝視的角度。從克勞德的故事到電影情節(jié)的故事,因此可以看作是從想象性認同到符號性認同的過渡。其中三個角色都獲得了各自的意義:拉斐爾是想象的能指,意味著完美中產階級家庭形象的虛幻美好;吉爾曼老師是象征的能指,它不僅具備一個重要的符號身份,而且具有對想象的情節(jié)進行象征化升華的能力;克勞德是真實的能指,他不僅在想象的層面上揭露了中產階級家庭的隱秘欲望與內在危機,而且在象征層面上瓦解了吉爾曼老師的符號價值。
現(xiàn)在我們來到觀影者的視角。作為元-元層面的敘述者,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前述的兩個故事在結構上存在著近似完美的重復,以至于我迫不及待地要套用關于《被竊的信》的研討班,宣稱“兩個場景,組織起這兩個行動的三個項”了。在克勞德的故事中,克勞德是作者,拉斐爾是對象(被凝視,被觀察),而吉爾曼老師則是讀者;在電影情節(jié)的故事中,吉爾曼是作者,他費盡心力希望把克勞德培養(yǎng)成一個優(yōu)秀的作家,因為在他眼里克勞德比他更有寫作天賦。他當然是克勞德故事的同謀者,但他創(chuàng)作的并非是故事情節(jié),而是在創(chuàng)作作者主體??藙诘率撬膶ο?,觀眾是他的讀者?!白x者-作者-對象”,這三個項不僅回應了形成主體的三個邏輯時刻,而且回應了決定它判定主體的三個邏輯位置。影片第25分鐘,吉爾曼的妻子向吉爾曼介紹“聲音繪畫”——藝術家在墻上安裝頭戴耳機,或是放在空的畫框中,通過畫家的聲音描述他的作品,而聽眾在無形中成為共同創(chuàng)作者,因為在想象他的畫——這一段描述提示了電影的野心:我們應該放棄老生常談的“作者已死”,開始討論“讀者已死”的問題了。當拉康說沒有“沒有一種元語言”時,他指的不僅僅是作者已死,沒有一種預先設定的元思想;他同樣指示的是讀者已死,不存在一種超越文本語境的元位置?!白髡咭阉馈北举|上依然是主體的勝利,它賦予了讀者多重詮釋和文字游戲的能力,給予了他們想象層面的自由;“讀者已死”則是更為激進的顛覆方式,它意味著文本主動介入了讀者的真實生活,威脅著讀者象征層面的整體性,使讀者被迫卷入某種話語之中。沒有人是一個故事的主人,無論是作者,讀者還是對象。正如《被竊的信》中的信,故事自身的移位決定了主體的行動和命運?!兜翘萌胧摇返那皟蓚€場景揭示了吉爾曼讀者位置的瓦解,但是對于影片的分析卻不能止步于此,它必須期待著第三個場景的出現(xiàn)。影片第40分鐘,吉爾曼夫妻走進電影院,鏡頭從屏幕的視角凝視觀眾,這難道不是一個明顯的召喚嗎?它在召喚熒幕內外的讀者,成為故事的一部分。
中國元素馮唐黑,無敵艾倫中產黑,年下騷年更腹黑,后窗調教待續(xù)黑
中國元素太多了?。?!
這樣的電影最能體現(xiàn)出法國電影的魅力,有形而上的對文學與道德的爭論,又有恰到好處的懸疑劇情。當然這么混亂的關系也只有在法國能發(fā)生。還有作為名導大片少不了的同性元素和中國元素。PS:為什么最近看的歐美電影,結尾都要去中國?!
偷窺和入侵僅有一線之隔,前者是與生俱來的原罪,后者是欲望吞蝕理性的苦艾草。任何一場看似旁觀的游戲,都將陷入泥沼無法自拔。如果不能成為你,就讓你成為我。影片將偷窺的藝術感用到最大化,中國娃娃、情色展覽、藏在自知之明下的文學探險,誰決定了這一切的終章,愈想愈毛骨悚然。
配樂很the hours,片尾很rear window。
《登堂入室》完全就是一門寫作課,故事簡單卻講得很高級,曲徑通幽扣人心弦,真實與虛構自由交叉接駁,自然洗練,文學愛好者、職業(yè)編劇都可以看一看??吹煤芘d奮,又回到當初看《游泳池》《沙之下》《失魂家族》《彌留時光》《挑逗性謀殺》那種感覺了。開春遇到的第一部五星級西片。
最后一排是最好的位置,你能看到所有人,所有人看不到你。
難道片尾才是真愛?
用荒謬的方式講了一個平凡的故事。后窗式的窺視和懸疑,在嘲笑他人生活的時候又自顧不暇。但除去花哨的敘事手法,中產階級又被無情的刨墳了,刨出來的都不知道想干嘛
我我我這個電影看的太爽了好么!??!xavier dolan和我之間就隔了一個很nice的阿姨??!然后電影本身也帥爆了??!里面內個小正太應該未成年吧可是演的也太有誘惑力了Orz 魅力直逼那些修煉n年的大叔啊。。。當然ozon的片兒結尾都是怪怪的讓人不太舒服,但是片子真心好看喲?。?!烈!推!薦!
可供解讀的角度太多了。電影或文學的偷窺心理,虛擬與現(xiàn)實,讀者與作者的關系并達成參與式的創(chuàng)作。結尾還以《后窗》的畫面收尾,一個窗戶一個世界,進入一個世界進入一段新的生活,好像看過的一場場電影,讀過的一本本書??藙诘?,老師,以及觀眾,層層遞進式的偷窺。很有趣的電影,文本上的樂趣。
剛開始以為是Gay片,后來發(fā)現(xiàn)有戀母情節(jié),之后出現(xiàn)師生情,后面又出現(xiàn)婚外情,105分鐘的片子,你這都湊齊了,實在不容易,扣你一星因為最后沒有在一起[偷笑]
非常好看的歐容電影,觀影體驗極佳,特別喜歡前半段通過現(xiàn)實對文學的介入來影響現(xiàn)實,但后半段現(xiàn)實與虛構的重疊沒能像《池畔謀殺案》那樣讓我完全陷入和暈眩,如上吊自殺那樣的橋段若能玩得更放肆一點或許會更好,同時忘年戀又處理得稍草率突兀。最后結局一幕倒是很棒。配樂大贊。
故事其實一般,但講述得實在精彩,不僅將故事張力無限放大,還有種撲面而來的章回小說的閱讀感,現(xiàn)實和故事的相互介入令人著迷。開頭和結尾構圖的呼應挺有用意,就好像那些快速閃動的證件照片,你不禁想按下暫停指著眼前的一幅說:不如就從這個故事開始吧
小變態(tài),老不休
實而虛之,虛而實之。窺視旁聽,登堂入室;片中男主,片外你我,莫不在偷窺之中,獲得滿足。
偉大的文學作品莫不是窺私欲的產物,后人將其置之圣殿,卻忘了它們其實誕生于幽暗而非堂皇。我們以為窺探能帶來上帝視角的滿足,安全的刺激,卻從未意識到自己早已深陷其中,并將為此付出代價。少年窺探同學,老師窺探少年,我們窺探劇中人的同時,我們的內心,也被導演靜靜窺探著。
為了追更我們什么都干得出來
如墜《黑暗面》人性黑洞,如臨《美國麗人》欲望深淵,如入《不良教育》現(xiàn)實與虛境的戲中戲,如迷《妙筆生花》筆下生輝的人生,如聞《香水》胴體的味道,如陷《天使的性》欲亂情迷,如進《空房間》膽戰(zhàn)心驚,如醉《時時刻刻》流緩的音樂,如癡《朗讀者》交織的深情……虛實相融,越亂越歡,2013目前最佳
吾愛吾師,所以棲之。外表羞澀的少年終于利用人性的好奇開出了宿主的果。文學不是文學,現(xiàn)實不是現(xiàn)實。一段師生關系就像被文學現(xiàn)實兩只手輪番玩弄的魔方,直到停在同一顏色,觀眾才恍然大悟自始至終墜入彀中的是誰。間急流淌的配樂步步驚心,導演神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