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次不成功但卻有益的嘗試
《秋白之死》算不上是一部成功的電視劇,更算不上是一部成功的電影。
它看上去囊括了所有瞿秋白個人的歷史,被捕后發(fā)生的主要事件以及絕筆《多余的話》中的主要觀點。但是它卻沒有體現出瞿秋白的靈魂。從中幾乎看不出瞿秋白和一般革命者就義之間的區(qū)別。劇情中的營救,勸降和瞿秋白的獨白相互獨立,更像是為塑造瞿秋白形象而強行拼湊的。即便它們也許都是真實發(fā)生的事件。
瞿秋白的就義為什么感人?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多余的話》,那就是瞿秋白告訴后人:我寧愿以人的名義做一名弱者,甚至是叛徒;也絕無可能以黨員的名義做一名烈士。因為我不是一個黨員,我真正的靈魂從未參加過中國共產黨。我不愿欺騙歷史。
導演的著力點應該以此為核心組織情節(jié)。探討人在面臨人性與黨性的抉擇以體現瞿秋白的悲劇性,但這太難了,超出了《秋白之死》拍攝年代的價值觀。
導演意識到《多余的話》的復雜性,在片中多次原文引用《多余的話》,以瞿秋白獨白的方式告知觀眾。這在80年代,文革剛過去僅僅幾年是了不起的嘗試,不過導演沒有擺脫將瞿秋白塑造成一個革命英雄的俗套。
瞿秋白的死與他的歷史是相關,更是對他的理想主義相關。他曾與列寧,布哈林見過面,握過手;他曾是繼陳獨秀之后中共第二任總書記;他領導下發(fā)起了包括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大大小小100多次起義(李三立的盲動主義路線)這一切都并不指向他死的必然?!拔覑巯v史就像鳥兒愛惜自己的翅膀一樣,請勿折斷我的翅膀?!睂а菀庾R到這句話的重要性,但在影片中以對它做了錯誤的解讀。他解讀為:革命事業(yè)是我的歷史,我是一個革命者,我不會選擇除革命以外的第二條道路。這就與將瞿秋白塑造成一名革命烈士的邏輯相吻合了。
這句話應當解讀為理想主義者瞿秋白認識到只有死才能夠與自己的理想主義相容,就像小說中的人物,只有死才能將情緒和小說的主題發(fā)揮的淋漓精致。死即是他的宿命?!罢埼鹫蹟辔业某岚颉备袷钦f“請不要改變我最喜歡的那本小說中那個人物的命運,我不愿意他那樣?!边@算是對劊子手的請求,請求給他一個瞿秋白自己能夠接受的結局。
至于瞿秋白為什么認為只有死才能給與自己的理想主義相容。我想很容易解答:共產黨,這個在地上實現共產主義的組織已經完全拋棄了他;而他也已經落入敵手,他不會選擇活下來成為國民黨誘降其他共產黨的工具。
《秋白之死》的失敗歸根結底是因為它沒有擺脫革命者就義這一套路。他沒有看到革命者背后的復雜性與赴死背后的復雜性。當集合全部復雜性的時候,事件就以完全不同的形式顯現出來。
拍出了我心目中的瞿秋白,比《秋之白華》好太多了?;旧鲜前凑铡抖嘤嗟脑挕返幕{在表達,展現了一個文人在面對生死時的獨特心態(tài)?!抖嘤嗟脑挕肥且粋€稀缺的文本,它保留了左翼革命群體「致命的自負」集體主義底色之外的個人主義反省,有一種內在的張力,又不致于以「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又或者,瞿秋白只不過在犧牲前真誠展現了人的復雜性。考慮到這部劇拍攝的年代,也有給那十年受難的民眾撫慰的現實意義。Ps:趙有亮真是文人氣很足的男演員,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演了《秋白之死》與《吳晗》。前幾年電影《藍色骨頭》中的表現也很出彩。
已有資源,已經收盤,已有影片,已存網盤
《多余的話》是現代漢語文學里面最好的散文作品之一。
w很文藝的傳記片
這是一部凝重悲愴的抒情人物傳記片,面對敵人的勸降攻勢,瞿秋白堅貞不屈、視死如歸,英勇犧牲。
客觀、真實,在題材的開拓和形式的創(chuàng)新上有別開生面富有特色
1989.02.20
最后瞿秋白走向刑場英勇就義前內心獨白:“永別了,親愛的同志們,這是我最后叫你們同志,你們在斗爭中勇猛的前進,我可以羨慕你們,但是已經不能追隨你們了?!边@臺詞功底實在太好了,聽的我內心傷感和悲涼。他的悲劇……
唉
當年上學的時候讀過一篇介紹瞿秋白的文章,于是就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看過這部電視劇而后迷上了趙有亮老師。好多年前趙有亮老師還是院長的時候見過本人,溫文爾雅特別書生氣跟電視劇中沉穩(wěn)稍顯木納的瞿秋白一樣。非常出色的人物傳記片,某些段落用意識流來加深作為一位作家而不是政治領袖的人物魅力,趙有亮老師的表演淳樸自然,我喜歡,我的第一位男神!
中國豆腐,天下第一!
瞿秋白的造型還是不錯的
“我每每幻想著:我愿意到隨便一個小市鎮(zhèn)上去當一個教員,并不是為著發(fā)展什么教育,只不過求得一口飽飯罷了,在余的時候,讀讀自己所愛讀的書,文藝、小說、詩詞、歌曲之類,這不是很逍遙的嗎?”(摘自:瞿秋白《多余的話》中“脆弱的二元人物”)骨子里的文人,終究難以在集權體制下求得生存。
對比才能看出好壞,對比著《秋之白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