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個人非常非常喜愛的印度版傲慢與偏見
在看過了40版,95版,05版以及印度版之后,我忽然發(fā)現(xiàn)其實印度版的編劇功力最為深厚~ 看過這部印度電影的都知道,如果從忠于原著這個角度考慮,印度版和英國人拍的古典劇沒什么可比性,首先少了個女兒,其次早在達(dá)西的第一次求婚之前女主角(好像叫Lahlita)就已經(jīng)明顯得愛上達(dá)西了,原作中改變伊麗莎白看法的那封達(dá)西的長信也沒有出現(xiàn),而且也沒有相關(guān)的情節(jié),后來Lahlita的妹妹出走,當(dāng)然也像原作一樣,是達(dá)西找到的她,但是沒費什么力(如果兩個人打了一架也算出力的話)。對于所有喜歡傲慢與偏見的讀者來說,這些情節(jié)是不容許改變的(40版就是這么失敗的,改得太恬不知恥了……)。 除了這些明顯的改動,對于其他部分,我對編劇是非常崇拜的。 首先,把這樣一個人盡皆知的故事從古代搬到現(xiàn)代,又從英國搬到印度,難度不亞于把小說改成劇本。論改編,我覺得這個編劇要比《BJ單身日記》的作者成功(當(dāng)然BJ給現(xiàn)代女性帶來的共鳴不在討論之列)。 幾百年的時間跨度,半個地球的空間改變,不一樣的東西太多了,原來的“傲慢”與“偏見”的理由都需要換一換,而這也正是我佩服這位編劇的原因。 一、兩人第一次見面的場所:在印度沒有當(dāng)年英國中產(chǎn)階級經(jīng)常舉辦的那種舞會,因此初次見面是一次訂婚儀式,這也為之后兩人的矛盾埋下伏筆。 二、達(dá)西的傲慢:他來到印度是為了陪自己的朋友賓利,同時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投資建賓館,達(dá)西的傲慢其實是所有西方國家對第三世界的傲慢,他覺得印度很美,但并不打算真正了解印度,建賓館的真正目的是讓更多的人能來印度玩而不用接觸印度的臟亂差。 三、伊麗莎白的偏見:達(dá)西剝奪維克姆的工作機會已經(jīng)不至于讓現(xiàn)代人覺得有什么不妥了,于是編劇加了一條,那就是印度的包辦婚姻,這可是印度聞名全球的東西,達(dá)西表示說自己不理解,伊麗莎白反擊說美國人有全世界最高的離婚率,有什么資格教其他人怎么結(jié)婚,之后維克姆又透漏說達(dá)西要接受媽媽強加的包辦婚姻,伊麗莎白覺得達(dá)西說一套做一套,偏見就產(chǎn)生了。 四、伊麗莎白對維克姆有好感,原作中是因為長得帥,身世慘,平易近人。在現(xiàn)代電影里這是不夠的,于是維克姆又多了一個優(yōu)點,那就是對印度文化十分著迷,正中伊麗莎白的下懷,與達(dá)西形成鮮明對比。 五、柯林斯不能再是個牧師,于是變成了會計師,他對凱瑟琳夫人的崇拜變成了對美國的崇拜,編劇借柯林斯的口說出了很多美國人對印度的偏見,比如政府腐敗,環(huán)境污染;之后又借伊麗莎白的口一一反駁,如果我是印度人,一定自豪的不得了。 六、私奔在現(xiàn)在幾乎是不可能了,于是改成了維克姆讓達(dá)西小姐懷孕,還有伊麗莎白擅長的樂器從鋼琴變成了吉他,達(dá)西家的莊園變成了豪華賓館,凱瑟琳夫人(劇中成了達(dá)西夫人)的提問也不再是針對伊麗莎白家,而是充滿了對整個印度的鄙視,伊麗莎白的頂嘴也不再是維護(hù)自己,而是在捍衛(wèi)自己的國家。 看到最后,我甚至覺得翻拍傲慢與偏見不是制片方的主要意圖,而是想借這樣一個西方人熟悉的故事講出自己的心聲,這無疑很成功。這樣的一部電影的票房肯定會比普通的寶萊塢電影要高,西方人會耐下心思看,如果想通過電影介紹自己的國家,這無疑是最好的方法。 功夫片不能讓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國,文藝片即使介紹了真正的中國也沒人看。我們?nèi)钡木褪沁@種介紹真正中國的商業(yè)片。
2 ) 印度人值得自豪也! ---向往印度游!
和印度應(yīng)該說是一種緣分吧,有種向往了,一定要去印度看看.舞蹈,音樂,海灘,小鎮(zhèn),金礦...古老的民俗民風(fēng),還有美女!
從戀戀不忘的"阿育王子" 對了,還有王子.呵呵! 到"我愛貝克漢姆" 到"愛斗氣愛上你" 幾乎每一部片的推出都會燒紅一撥人.男女主角們便成世人的寵兒. 但是在這部片里,我怎么就只記住了那個在美國發(fā)財了的表哥呢?又丑又庸俗的家伙. 那位幽雅的王子讓我沒有看懂,因為他不勇敢吧.
還是說說舞蹈,我覺得該片的編舞拋棄了以前人們對印度舞到的模式化記憶,以為就只有那么幾個經(jīng)典動作,.... 很多現(xiàn)代熱舞的動作,還有音樂也一樣,有搖滾,融合了很多曲調(diào)... 海邊的那場舞蹈真的是讓人葷牽夢饒...
3 ) 印式傲慢與偏見
05年誤入的,當(dāng)時也算是新片,完全是被這名字吸引的,但完全沒想到居然是印度版的傲慢與偏見。女主名字不再是伊麗莎白,男主卻仍然是達(dá)西。所以,達(dá)西先生還真是男神,集各式意淫于一身。
非常印度風(fēng)情,非常寶萊塢,觀感嘛,看你如何去看待。我個人來說,因為角色名字和人物情節(jié),完全無法脫離傲慢與偏見的預(yù)設(shè),于是看的時候全程都充滿了一種尷尬感。
男二(原型賓利先生)的那位,回印度參加朋友的婚禮,然后他就突然沖入人群熱情洋溢的跳起來了跳起來了跳起來了,oh no,當(dāng)時我那個別扭的感覺:他是賓利,不,他不是,他就是,他怎么可能是……好難受……
后面,女士們逛著街呢,就突然唱起來,而且又跳起來了跳起來了!??!
出于漂亮的印度女主,英俊且美式的男主,以及百看不厭的傲慢與偏見故事原型,給三星。其實想給二星或者二星半。拍點兒自己的故事不好嘛。
4 ) 很一般
因為喜歡阿什瓦亞,所以滿懷期待,結(jié)果卻滿是失望。
美式風(fēng)格的印度片或是印度風(fēng)格的美國片,-_!!!!!
除了開場婚禮上的那段歌舞,似乎很難留下什么。男女主角在一起超級沒感覺.....
可惜 可惜!!
5 ) 印度版Bride & Prejudice
只能說可能05版的Darcy Elizabeth 已經(jīng)牢牢抓住我的心了。
所以我看這個印度版的,即便女主角竟然是叫l(wèi)olita 。。。OMG,讓我?guī)捉?jīng)感慨那個了火極一時的【洛麗塔】,無奈.......
反正我是看了各種沒感覺。特別是Darcy和lolita 在一起,彼此心動,我看出沒啥感覺啊。
還有一個美國人,在英國做生意,要娶個印度妹子,怎樣,是要跨越全球么。
每次里頭姐妹們跳舞或者在街上跳舞我就想笑,不知道為什么,可能美劇看多了,感覺美劇里那種才是最隨性的,很自然。
而且【Bride & Prejudice】在我印象中也算是一部半宮廷的片子,王室氣息算是,蠻濃重的,書上描述的感覺也是這樣的啊。
印度這版拍的就一度讓我聯(lián)想到【歌舞青春】跟【high school】,看過的人懂的,后者與前者的差別。
怎么能把這么經(jīng)典的作品拍成青春偶像片啊。我看的真的要瘋了。
不過女主真的美,真心美、
無力了,小女子知識淺薄,略提小議.......
6 ) 寶萊塢版的傲慢與偏見
總體上來說挺好玩的影片。故事情節(jié)完全緊套原版的傲慢與偏見,但卻絲毫沒有讓人感到套的生硬。改編得挺自然,更搞笑,更活潑,而且比原班的傲慢與偏見好懂。
很興奮得看到他們沒有改變我最喜歡的傲慢與偏見中的情節(jié),就是那句“Your mother will never see you again if you do not marry Mr. Collins (Mr. Kohli), and I will never see you again if you do."
典型的寶萊塢風(fēng)格,色彩豐富活潑,浪漫可愛,加上熱鬧的歌舞,而且主角們甚至也沒KISS。
AISHWARYA RAI真的很漂亮,以前只見過她的照片,這次是第一次看她的電影。
文中一些對于印度現(xiàn)狀的一些言論讓我覺得印度的很多情況其實和中國挺像的。雖然我說這話可能很多中國人不會同意。中國人很多一直覺得自己要比印度阿三們高貴很多的。
要說缺點的話,其中有些歌舞段落實在太長了點,不停的只是在重復(fù)著同樣的旋律和歌詞,讓人看得有些無聊。
7 ) 我的圈
<傲慢與偏見>影評:
第一次看這部英國與印度合拍的電影<傲慢與偏見>是在高考結(jié)束的那個晚上,當(dāng)時看了后感覺很強烈,整個影片無論是從視覺效果還是意義上對我都是一種吸引.之后下載下來,反反復(fù)復(fù)看了很多遍,可是還是有種意猶未盡的貪婪感.
一個有傲慢卻不是傲慢,一個有偏見卻本不該成為偏見,可愛情之神原本就是吝嗇的,她不愿讓相愛的人簡單地相愛,因為她懂得愛的真諦,但她又會讓相愛的人圓滿地相愛,因為她明白愛的不容易.影片中的女主角拉里塔是個熱情奔放卻又深沉的女性,她有主見,渴望得到真愛.男主人公達(dá)西是個心地善良彬彬有禮的男士,他為人真誠,可是第一次見面,他因為沒法控制的下掉的褲子而拒絕了與拉里塔跳舞,而被拉里塔認(rèn)為是天性傲慢,第一印象總是個深刻的東西,之后達(dá)西為了重塑自己在拉里塔心中的印象可是花費了不少功夫.
其實愛情的過程大體都一樣,來回?fù)Q的是主人公.而不同性格的主人公卻又將愛情分了類.以前看過周國平的一句話:只有在兩個有個性的個體之間才能產(chǎn)生愛情.剛開始不是很明白,之后懂了,愛一個人不是愛他(她)的那張臉,那套房……而是愛上他(她)的那顆心,也就是個性.
影片中的拉里塔是個性的人,她沒有像其他女人那樣夢想加入豪門過富太太的生活,沒有像其他女人那樣趨炎附勢的追捧美國,而是想找個愿意與她跳舞,與她一起快樂簡單生活的人,而是深深的愛著自己的祖國印度.她深沉卻單純.達(dá)西也是個個性的人,他心地善良,沒有紈绔子弟與生俱有的高傲架子,他不善言語卻最懂得愛的表白,不是說什么而是做什么,不是占有什么,而是給予什么.縱然奔波在名利場上,但他卻出淤泥而不染,明白人生愛的至高無上,他也渴望得到真愛.兩個本不該有誤解的人卻有了誤解,可是可能正是在面對和處理這些誤解的過程中,他們才走到了一起,才發(fā)現(xiàn)了那些可能錯過相遇.
每個人都是一個愛的追求者,又同時是個被愛者.我們被親情,友情,愛情包圍著,其實愛沒有什么只要曾經(jīng)擁有,不在乎天長地久的說法,愛隨時都在,可是我們習(xí)慣它了,不覺得它的存在,當(dāng)某一天一個與我們有愛的人離開或是到來,愛的包圍圈有了缺口,這時候我們才明白,原來我們一直在愛與被愛.
8 ) 后殖民主義語境下的寶萊塢版《傲慢與偏見》
《Bride and Prejudice》很適合作為post-colonial語境下的diasporic創(chuàng)作的研究對象。
作為印度歌舞版傲慢與偏見,保留了奧斯汀筆下所有的男性的人設(shè),而對姐妹一家的設(shè)定進(jìn)行了印度本土化的創(chuàng)作,從跨越階級式的女性文學(xué),變成了反殖民主義、反文化景觀化的故事,對于文化挪用和文化凝視也有一定的探討。這種印度電影改編英國文學(xué)并以全英對話來探討殖民問題本身,就直接呈現(xiàn)了一個resistance和mimicry的天秤了?!癏ow to balance between complete divorce from empire and complete dependence on it? Appropriating the language of the colonials to empower and make it their own.”
Lalita懟英美貴族的臺詞超級有趣,例如“所有的旅行者不都這樣,五星級的舒適加上一點東方文化就行了,我可不希望你們把這變成主題公園,你以為這還是殖民地嗎?”“美國人以為他們有一切問題的答案,包括婚姻,就因為他們擁有世界上最高的離婚率?!薄按蠹也]有因為全世界都有披薩店而不去意大利,卻因為有了香料瑜伽就覺得沒理由去印度了?!?/p>
根據(jù)Homi Bhabha的“The Location of Culture”,
- Cultural identities cannot be ascribed to pre-given cultural traits “set in the fixed tablet of tradition”
- "colonizer" and "colonized" are not independently defined entities.
- negoti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involves the continual interface and exchange of cultural performances that in turn produce a mutual and mutable recognition (or re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
- This "liminal" space is a "hybrid" site that witnesses the production—not just the reflection--of cultural meaning.
- 'Always and ever differently the bridge escorts the lingering and hastening ways of men to and fro, so that they may get to other banks....The bridge gathers as a passage that crosses.'
片中隨著每一場主角家庭間歌舞中男主的不同態(tài)度(審視觀望者-學(xué)習(xí)者-參與者-主動表演者)來展示了這樣一個文化承認(rèn)和抹去“傲慢與偏見”的過程。
而Kholi和balraj則展示了disporas的一體兩面。作為在英美的印度人,對海外印度女性的認(rèn)知是[忘本],對印度本土女性的認(rèn)知是[本份、簡單、順從],盡管融入了英美社會,仍然需要傳統(tǒng)的印度婚禮和印度妻子。Kholi對印度本土是負(fù)面的、鄙視的態(tài)度(反過來也遭到了女主的鄙視);Balraj則是正面的、欣賞的態(tài)度(反過來獲得了女主的認(rèn)可),是殖民語境下離散者的兩個典型代表。“diasporas and nations produce each other” because “homelands like diasporas are produced through the material practices and cultural discourses of diasporic displacement and imaginings” (Beyond Bollywood)
從這些地緣性電影文本的角度考慮,改編得還是比較復(fù)雜和成功的。
當(dāng)然單純就電影本身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來考慮,我并不是很喜歡這部電影。所以可以評價為一部值得研究的電影,但觀賞性很一般。
印度舞蠻漂亮的~印度文化藝術(shù)...始終圍繞在主角左右都是帥鍋有錢佬?。。。《窔庠┘覑凵系墓适?..
印度版的《傲慢與偏見》 !不過怎么都比不過英國的
Indian movie cool!!
在印度重溫真是別有一番風(fēng)味,的確,印度是個需要你親自了解的地方
組合不一定出新意,還有可能不倫不類
如果有中國的導(dǎo)演也遵照原著拍一部中國版的傲慢與偏見,不知道該用哪一個時代背景比較好
印度的歌舞片,Sayid的舞姿還真不賴啊。
真的是印度版的傲慢與偏見,要不是這個原因我可能從沒看過印度電影。
劇情老套,女主角很美
印度drunby劇
仿佛一看到寶萊塢電影,我就起雞皮疙瘩;印度女人真沒出息,對英國男人的殖民依賴還是如此深厚
d2
我只能說各種版本的達(dá)西先生都閃閃惹人愛。
印度的結(jié)婚真的是大家就在那跳舞嗎。。。印度有不是歌舞片嗎
若非有印度歌舞撐著...就只有一星了.我喜歡的世界第一美人也胖了...TOT
蠻熱鬧的
拿了《傲慢與偏見》的殼兒。。。唱歌跳舞看美女
印度現(xiàn)代版傲慢與偏見 唱歌跳舞好多
印度電影真是一針見血啊
MS7010 viewing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