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克里斯蒂,英國小說家和劇作家,被譽為“舉世公認的偵探小說女王”。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東方快車謀殺案》曾先后多次被改編,登上大熒幕。比較著名的版本有1974年西德尼·呂美特執(zhí)導的英國版,2010年《大偵探波洛》系列英劇第十二季第四集和2015年是日本富士電視臺制作并播出的電視劇Special版。
今年,由肯尼思·布拉納執(zhí)導并主演,云集了約翰尼·德普、佩內(nèi)洛普·克魯茲、米歇爾·菲佛、朱迪·丹奇等一眾大咖加盟的美國版最近上映了。我迫不及待地去電影院觀看了這部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然而卻令我大失所望。
我想,原著迷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大偵探波洛在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中,完全被塑造成了另一個夏洛克·福爾摩斯。
波洛原本的形象,是一個腦袋長得像雞蛋一樣,留著八字胡的胖子。他為人特立獨行,像處女座一樣,對秩序有著強迫癥一樣的堅持。他注重外表,年過花甲還要染得一頭黑發(fā),身上永遠是一塵不染的。僅就外表來說,新版波洛的胡子,是在開玩笑嗎?連豆瓣網(wǎng)友都看不下去了。
波洛是一位紳士,他非常有禮貌。在書中,即使是面對為自己送行的陌生軍官,雖無話可說,仍舊是“拼命接著話茬兒”不停地客套著說些漂亮話,只是在終于上車后,嘟囔一句“可算結束了”。而新版的波洛,在電影里多次使用“你能閉嘴嗎”這樣的臺詞,讓人感覺好像穿越到了《神探夏洛克》劇組,卷福懟人那才是一套一套的。
不僅僅作為一名紳士,更是因為波洛是一個行動不便,上了歲數(shù)的胖子,所以他不會也不可能,在破案過程中去追逐犯罪嫌疑人。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不僅讓波洛和麥奎因在鋼架橋上上演了一番亡命逃脫,還安排阿巴思諾特上校槍擊波洛不成,反被波洛擒拿制服。這一幕幕打斗的場景,眼前浮現(xiàn)的還是卷福。
在書中,波洛常常是靠邏輯的推理而得出設想和結論,而并非像福爾摩斯一樣,更多的是靠刑偵技術。但是,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一開始,導演肯尼思·布拉納就給波洛加福爾摩斯的戲,不僅讓他通過腳印去破案,還熟練運用他的拐杖去攔截犯罪嫌疑人。爾后,又通過對瑪麗袖子上的粉筆灰和書包里的地圖,推斷她是一名家庭教師。這橋段眼熟不眼熟?這么機智,怕是福爾摩斯上身了吧?
哦對了,導演還給新波洛(也就是導演自己)安排了一位念念不忘的情人,時不時拿起她的照片還呻吟著她的名字“凱瑟琳”…… 確定不是copy福爾摩斯的「The Woman」艾琳嗎?
不能忍。
哈巴特太太形象的改編再創(chuàng)造,也讓人大跌眼鏡。作為原著中十分重要的角色,哈巴特太太是一個愛女不離口的碎嘴子美國老太太,她每次出場可能都會讓人感到有些討厭。但正是這樣的反差形象,才呼應了她的真正身份。
可惜在1974年西德尼·呂美特的版本中,她絕口不提自己的孩子,反而開始念叨起自己的幾任前夫。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延續(xù)了這樣的設定,而且進一步夸張了她的性格特點。還把原著中瑞典女人奧爾森的遭遇安排在她身上,讓她從一個愛叨叨的美國老太太變成了四處找男人的騷浪賤,導演是不是有毛???
真的非常遺憾,原著中,「接著,響起了一個柔和、夢幻般的聲音,跟在這次旅行中所用的聲音截然相反,哈巴特太太說話了……」我一直非常期待這個橋段的電影化改編,我認為這種差異是很考驗演員功底并且很容易出彩的,可惜兩個版本的電影均沒有演繹。
還有一位形象的改編讓人感覺到莫名其妙,安德雷尼伯爵。原著中,這是一位寵妻狂魔,他愛護并且十分呵護自己的嬌妻,不忍讓她受到哪怕一點傷害。但伯爵本人也是一位彬彬有禮的紳士,雖然在波洛的破案過程中一度有些激動,但他始終是十分克制的。
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中,伯爵變成了一位神經(jīng)質的暴躁狂舞蹈家(演員是個舞蹈家,不知道有沒有關系)。一言不合就劈叉翻跟頭,運用舞蹈動作打架斗毆,還時不時瞪大了絲毫沒有感情的雙眼怒視一切,感覺像要吃了波洛一樣。整個觀看過程我也是瞪大了雙眼,感到十分的不可思議且出戲,是哪個醫(yī)院沒看好門,把重度暴躁癥患者給放出來危害社會了?
當然,不得不承認,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對人物形象的改編有一處是非常巧妙的。原著中,波洛靠第六感閃現(xiàn)認為德國女仆施密特是一位好廚子,其實是有些牽強的。但在新版中,導演把德拉戈米羅夫公主挑剔的點餐,安排成由施密特提出了專業(yè)意見,從而讓波洛察覺到她的與眾不同。
講道理,原著迷也不是不允許改編,但是要合情合理。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東方快車謀殺案》描寫的是一宗密室案件,整個過程發(fā)生在一列因為極端天氣而被困在半路不得動彈的火車上。破案過程全部在車廂內(nèi),依靠波洛對十三個人的審訊完成。臺詞很多,幾乎都是文戲。
1974年的版本,導演西德尼·呂美特的電影化改編完成度很高。作為《十二怒漢》的導演,西德尼·呂美特很是擅長刻畫群戲中的不同人物形象。戲劇沖突就在人物的對話中展現(xiàn),唯一的暴力行為是阿巴思諾特上校誤以為波洛為難瑪麗,要沖進去解救瑪麗的時候打了列車員米歇爾一拳,事后他還道歉了。
反觀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為了強行制造戲劇沖突,導演安排了許多炫技的場面。多人圍追阻截、安德雷尼伯爵神經(jīng)質間歇性的犯病、雪崩的特效(真的很假)、追逐戲碼層出不窮,還讓波洛爬火車頂,鉆鋼架橋,甚至安排他被槍擊。人物形象的崩塌不再提,單說這些場面設計,不僅毫無亮點可言,也落入了市場化的俗套。
這種所謂的高潮迭起,浪費了大量篇幅去展現(xiàn)并不重要的橋段設計,不僅對推動劇情無用,還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制造了困難。
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的導演肯尼思·布拉納,被視為「莎翁戲劇大師」,擅長拍攝華美的浪漫宮廷戲劇?!独咨瘛返谝徊烤褪且驗橄胍φ宫F(xiàn)與地球不同的神界因素,才找到肯尼思·布拉納導演,這是題外話了。
他為了設置出「最后的晚餐」式構圖,不惜打破原著中密閉的火車空間,讓所有人走到雪地中去。但是除了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導演拙劣的炫技手法以外,還有什么其他作用嗎?除了人數(shù)相近以外,這兩者有其他聯(lián)系嗎?
就鏡頭而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對半夜殺人的處理,以及多次運用的俯拍角度,本片中難得的亮點。
還有一點不吐不快,不知道肯尼思·布拉納是不是執(zhí)導了《雷神》之后受漫威宇宙影響,怎么也開始玩彩蛋梗了呢?邀請波洛先生前往埃及,因為尼羅河上發(fā)生了案件?
《尼羅河上的慘案》并不是先發(fā)生的案件后破的案,和《東方快車謀殺案》一樣波洛從始至終一直在案件中。在他介入查詢第一死者的被害線索之后,又陸續(xù)出現(xiàn)了兩名死者。不僅如此,《東方快車謀殺案》和《尼羅河上的慘案》這兩起案件,中間相隔了三年。
看到有人強行洗白說,哎電影里說的尼羅河上發(fā)生了案件也不一定就是最著名的那件啊,可能是先過去,然后又碰到了。我想說,哎有這種腦洞你不去做編劇真是可惜了啊。
以上,隨便展開的槽點已經(jīng)有近三千字。但這部電影我認為最失敗的地方,就是它的改編放棄了阿加莎偵探小說的核心精神,本末倒置。
阿加莎筆下的偵探形象,無論是大偵探波洛還是馬普爾小姐,均是注重邏輯描寫的。他們通過觀察細節(jié)和瑣事,找出破綻和矛盾,結合口供進行邏輯推理,并從中找到犯罪嫌疑人的蛛絲馬跡。
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偵探小說最與眾不同的一點,也是令她的作品流芳百世的最重要的原因。案件所有的線索,從一開始,阿加莎就一一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偵探和讀者們共享這些細節(jié)??墒悄呐履阕凶屑毤氉x編了每一行,知曉了每一處細微的不同,仍然無法推理出之中的邏輯關系。但是阿加莎會幫你把他們一一理順。
她的描寫是那么的細致,絕不讓人錯過哪怕一個細節(jié)。甚至有許多處,她會多次提出,一點也不小氣。沒有過多的套路,顯得那么實在。阿加莎設置的情節(jié)曲折又離奇,都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她從不神化筆下的偵探形象,也不會讓讀者感到對調查情況一無所知。
在阿加莎的小說中,故事情節(jié)是最重要的,偵探本人不是。
反觀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呢,不僅把波洛神化成夏洛克·福爾摩斯,還減少了大量原著的細節(jié)線索。推理過程失去了精彩之處,沒看過原著的人,就會很容易產(chǎn)生這是牽強附會的感覺。導致整部電影索然無味,令人昏昏欲睡。阿加莎鋪好的蒸汽火車軌道,肯尼思·布拉納卻要用它跑磁懸浮列車,這列東方快車又怎么會不“脫軌”呢?
這種舍本逐末的做法,摧毀了《東方快車謀殺案》這部電影。如果二十世紀??怂闺娪肮菊娴倪€要繼續(xù)拍《尼羅河上的慘案》,請換種思路,換個導演吧。
以上,首發(fā)于公眾號(Ji-Danny),歡迎關注。
# 我知道真相是什么 但仍然會買票 況且況且況且嗚嗚~ 東方快車來了 請各位乘客帶好你的智商趕緊登上列車 寒冰列車之旅 再現(xiàn)完美謀殺 偉大而完美的故事應該被每個時代熟知 當年 一個下午 一杯茶 一張長椅 讀完了原著 贊嘆 雖然對這樣的真相 我很想說mmp 由于太久遠 我已經(jīng)忘了案件細節(jié)以及推理過程 不可能忘記的是那謀殺動機和讓我有點無語的真相 觀影中 果然 很多很多情節(jié)細節(jié)我都毫無印象 這么說來 我只知道結局 由果溯因 好像也挺不錯 電影有點小幽默 調節(jié)一下也是不錯的 我認為懸疑效果制造得還是不錯的 尤其是那個XXX出現(xiàn)的時候 一瞬間勾起了我對原著某些驚悚情節(jié)的記憶 心頭真的為之一驚 怕怕 那紅色的中國版終極海報不得不說做得挺有意思的 知道真相的一眼就看懂了 不過對于不知道的人來說 很明顯是劇透的暗示 這樣好嗎 從購票平臺來看 我看的這場真的滿座 坐在我兩邊的幾個人應該是不知道真相的 然后觀影途中一直在竊竊私語: 可能是他干的 可能是這個人 哇是這個人 搞得我有點像上帝視角一樣 有點優(yōu)越感 然后最后真相來了 一陣唏噓 不過 我哭了 尤其是最后的剖白和黑白的案件真相畫面 真的看著看著流出眼淚 我也不知道為啥 雖然 這本來就是個悲劇 法律成了罪惡的幫兇,人心自然會來討回公道 正義的天平未必總是平衡的 May you find peace . May we all . 總體來說,四個字:瑕不掩瑜
作為一個超過二十年粉齡的偵探小說粉(我既是福爾摩斯鐵粉又是波洛鐵粉,如假包換),我對片中波洛形象的刻畫很失望??偟膩碚f,這不是波洛啊,除了留著奇怪的小胡子以外,這根本就是福爾摩斯吧。 1.一上來就加了一個原著沒有的小案子給波洛立威。案子的線索是腳印,然而原著中波洛的破案風格是心理流啊,他多次強調自己鄙視到處找腳印、煙灰、泥點的破案方式。相反,福爾摩斯最喜歡找這些線索。然后波洛就開始根據(jù)陌生人外表的細節(jié)推斷他們的身份職業(yè)等等,并且大聲宣布出來。這位親,你劇本拿錯了吧,這封面上寫著福爾摩斯請你看清楚?。? 2.片中的波洛有時說話相當直來直去,一不高興就叫人閉嘴,沉迷思索的時候分分鐘給任何人甩臉色。這真的不是福爾摩斯?上火車前直接叫人閉嘴的那一幕分明就是神夏里面“你別說話,你吵到我了”的那一套。原著里的波洛是一個啰里八嗦、過分客套,說話繁文縟節(jié)一套一套,禮貌到叫人崩潰的好性子啊,隨便多無聊的話題他都能熱情地回應對方半個小時。 3.片中的波洛表示自己也有過一段羅曼史,并且隨身帶著舊愛的照片,沒事就對著照片傾訴內(nèi)心的聲音,這……我覺得是相當OOC的。嚴格說來《四魔頭》里面波洛確實有一點戀愛史,但是那本書基本上作者是比較失敗的早期摸索,在后來比較成熟和成功的波洛系列作品里面早就拋棄了這條人設。波洛的“無性指數(shù)”比福爾摩斯還要高出很大一截,這種改編我實在是認同無能。至于隨身攜帶照片的出處,好吧,我們知道福爾摩斯有艾琳的照片,我們還知道在蓋里奇的《大偵探福爾摩斯》里面福爾摩斯好像確實攜帶過艾琳的照片。更何況這個電影里波洛的舊愛叫做凱瑟琳,不知道出處是哪兒,原著里是一個叫薇拉的女伯爵。 4.片中的波洛撬門、格斗、奔跑追逐無所不能,還親自跑到火車頂上勘查現(xiàn)場,以上的每一條都是福爾摩斯才會干的。原著里的波洛是不屑做勘查現(xiàn)場這種臟活的。阿加莎克里斯蒂自己都說過,波洛不是獵犬,他只負責在安樂椅里坐著動動灰色腦細胞而已。 5.原著的波洛慢性子,行為做作浮夸,對女性極為殷勤有禮,是個樣子可笑的小個子。本片中的波洛則相當冷靜威嚴,行動力極高,反正一切都是在福爾摩斯的路線上飛馳而去了。聽到證言立刻抓住女證人的手扯著這位女士去指認列車員,這種行為即使是放在福爾摩斯身上也粗魯?shù)眠^分了吧。
6.如果我沒看錯的話,波洛甚至還擺了一個雙手十指相抵的動作!這位偵探,請問你是福爾摩斯上身了嗎? 最后吐槽一下本劇的心理線。一開始波洛的人設是強迫癥般的熱愛理性和秩序,所以本案的瘋狂撼動了他的心靈,以至于揭露兇手的時候他聲嘶力竭地表示自己的良心不能接受說謊。然而,在接受了一點簡單的勸說以后,我們的偵探?jīng)Q定獲得人格上的成長,從此聽從自己的心靈。這個套路,可以說是很無聊了?!拔乙非蠼^對理性,但我最后發(fā)現(xiàn)我也是人”,這個中心并不壞,向我們展示大偵探也有脆弱的內(nèi)心,這也并不壞,可是神夏不是已經(jīng)玩過了嗎?那句話怎么說來著,第一個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個就是庸才了啊。再加上,波洛下了火車以后突然又回到了初始設定,再次開始爆發(fā)對稱強迫癥,好像東方快車的旅行帶給他的靈魂震撼也不過是逢場作戲而已。這樣的話,他之前的聲嘶力竭又算什么? 高冷干練、邪魅狂狷的偵探固然是極好的,但要看這些難道我不會直接去看福爾摩斯?福爾摩斯有魅力又不意味著每個偵探都非要搞成福爾摩斯。波洛的魅力就在于他浮夸做作的舉止、客套啰嗦的談吐。那種滑稽自戀的外表和智慧溫情的內(nèi)心之間的巨大對比,是多么激烈的反差萌?。ǘ嗾f兩句:這種人設是非常精妙的。第一,反差萌。第二,增加趣味性,原著里各路英國人花樣鄙視這個“法國佬”簡直是活靈活現(xiàn),笑點百出。第三,其實這也是波洛的一重掩護,大家都覺得他是個啰嗦可笑的胖子,他靠著這種人設讓所有嫌疑人證人放松警惕,套起話來如虎添翼。)把這些都拋棄掉,那還是波洛嗎?當最后波洛威風凜凜、長大衣雪中飄舞、聲嘶力竭地質問兇手的時候,我的內(nèi)心是完全崩潰的,這根本就是一個假的波洛!原著的結尾是波洛輕描淡寫地提出了兩種結論,然后問同伴選哪一種。同伴會意地選了錯誤的結論,不動聲色地放過了所有人。這種含蓄而溫情的英式作風,真的比改編版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其他的方面:波洛以外的人物改編塑造算合格。主題挖掘沒啥新意。某些鏡頭挺不錯(殺人那段像《親切的金子》,最后晚餐的構圖也很美)。推理不合格。原著的亮點是出現(xiàn)了大量極度醒目并被多人證實的過分完美的線索,這些線索卻又互相對不上號,最后引向一種驚人的解答。電影只是急急忙忙地把線索扔出來,連分析都懶得分析,再搞點打斗就結案了。我覺得沒看過原著的觀眾根本get不到推理的精妙之處。最可笑的是電影給出了原著中波洛的10個問題列表,然后沒時間解答直接結案,請問不解答給問題干什么?紅衣女子的背影有何深意?案發(fā)時間是幾點?死者會不會說法語等關鍵問題全部直接忽略。那么這個案子哪里還有推理可言?。?/p>
最后還有一個翻譯的問題想說下。雖然我看的是國外版本,但電影里的那位俄國貴婦人princess xxxx中文版似乎翻譯成了xxxx“公主”。我覺得這里princess翻譯為公爵夫人更合理一點。第一,原著的中譯本就翻作“公爵夫人”。第二,我記得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癡》的權威中譯本里prince myshkin也是翻譯為梅斯金“公爵”的。 ------------------------------------------------ 更新一點: 看了回復有人表示電影就是要改編,原著黨不要太糾結原著。我想回應一下這點: 我一點也不反對改編,但我反對既不巧妙也沒有意思的失敗改編。我不要求電影和原著一模一樣,但是我覺得比如說可以保留原著神髓,對波洛性格的某些方面作放大和創(chuàng)新,另一些方面淡化;又或者既然導演擅長莎士比亞劇,不如專心搞群像,刻畫每個人的內(nèi)心矛盾或者人與人之間的戲劇沖突什么的。而波洛只要起個穿針引線的作用,然后稍微賣賣萌就可以了。在我看來以上可能都是比該片更聰明的改編方式?!渡裣摹坊揪褪亲叩谝环N路線,我剛才特地去看了看神夏前幾季的評論,基本上原著粉也很滿意,沒看過福爾摩斯的人也說好看。神夏里的夏洛克和原著里的福爾摩斯并不一樣,但是很少有人吐糟這一點,因為它保留了原著的神髓,放大了福爾摩斯的一些方面(比如自戀啊,drama queen啊,冷酷面具下又有溫柔的心啊什么的),弱化了另一些不符合現(xiàn)代觀眾品味的方面(比如嚴肅沉悶)。夏洛克是個讓人耳目一新的福爾摩斯,但他仍然保留了福爾摩斯的內(nèi)核。而這版的東快好像原著黨也不滿意,沒看過原著的觀眾也有很多吐槽不好看的,那就很難說不是導演的問題了。對于原著黨來說,這個波洛跑偏的方向有點奇怪,就好比說你改編紅樓夢,淡化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強化她的靈性詩意,原著黨應該意見不大,但是你把林黛玉的性格改得像孫悟空,原著黨就很難不吐槽了亞。 還有人說東快人人都知道結局,怎么拍都會有人罵了。我想說世界上沒有爛題材(而且東快根本不是爛題材)只有爛片啊,福爾摩斯被影視改編過200多次,照樣可以推陳出新重掀熱潮不是? 哦,還有說“這雖然不是波洛可也不是福爾摩斯啊”的同學們,我的意思是這版的波洛嚴重福爾摩斯化了,我并不是說這真的完全就是福爾摩斯啦。
文| 謝謝你們的魚
我個人非常熱愛閱讀推理小說和推理相關的影視劇,而這一愛好源自于小時候那部經(jīng)典的《尼羅河上的慘案》對我的啟蒙,記得當年真的是不厭其煩地一遍一遍地觀看這部電影,順便也就徹底迷上了一個叫波洛的比利時偵探,這個風趣幽默、巧舌如簧、矮矮胖胖的偵探在我心上的地位真的不知道比福爾摩斯高出多少。
也就是出于對于這個偵探的喜愛,我逐漸接觸到了阿加莎的小說,從《無人生還》、《羅杰疑案》到《ABC謀殺案》、《陽光下的罪惡》等等,推理女王的小說幾乎可以說是部部精彩,即使現(xiàn)在讀來依然驚世駭俗,而其中最為人熟知的當然還是波洛。不過非??上У木褪浅擞恢痹谂臄z大偵探波洛的劇集以外,你真的很少能找到近20年有關這個角色的電影作品。
不過,即使這樣,當《東方快車謀殺案》確定制作的消息傳出來的時候,我也沒有很強的興奮感,因為除了《羅杰疑案》之外,這可能是阿婆最難拍攝的小說作品了,眾多的人物,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還有關于列車房間和時間的大量推理內(nèi)容,這些對于一個影院觀眾來說難免產(chǎn)生巨大的觀影壓力。
1974年,西德尼呂美特的翻拍版其實本人就不是特別喜歡,雖然還算忠于原著,但是并沒有很好地完成文學到影像的轉換,而結局揭秘的段落遠遠沒有《尼羅河上的慘案》以及《陽光下的罪惡》來的暢快淋漓。
反倒是2010年英國劇集中的90分鐘版本帶給我了一次飽滿的情感體驗,結尾部分的演技大爆發(fā)和原著以外的原創(chuàng)部分都讓人非常驚喜,你在觀看的時候很難不被最后的段落打動。而某種程度上,大衛(wèi)蘇切特版的波洛才是最完美的波洛。
新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怎么說呢,就是如果你覺得2015年三谷幸喜編劇的日本版是一個鬧劇的話,新版絕對是一個史詩級別的鬧劇,你仿佛并不是在看一部大師級推理小說改編的電影,而是一期毫無角色火花的《明星大偵探》。
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是一部完完全全沒有任何存在必要的翻拍電影,它就像去年的《賓虛》,你既看不到當代人對于過去故事的全新理解,也看不到對于原著的尊重,更看不到一部電影應該承載的觀賞性。
導演肯尼斯布拉納非常自戀和自負地把一副好牌丟進了陰溝里面,讓人嚴重懷疑這個人是不是特別討厭阿加莎的小說和波洛。
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是一部從劇作、表現(xiàn)形式、視覺風格、角色塑造都非常失敗的改編電影,而罪魁禍首還是那個不斷給自己加戲的導演兼主演肯尼斯布拉納。再幾乎所有的關于波洛的小說中,波洛雖然是故事中戲份最多的人,但是他并不是真正的主角,他是我們讀者眼睛,他是故事的線索人物,他的出現(xiàn)不是為了搶其他角色的風頭,在這一點上,1974年和2010年的版本都很好地尊重了這一點。
但是我們偉大的肯尼斯布拉納完全不想尊重這一點,他希望整個故事的線索人物、戲份最多的人、主角都是自己,他給了自己一個超長并且沒有意義的前戲,然后在偵破過程中不斷壓縮著其他人的戲份,片中大量展現(xiàn)其強迫癥的一面的情節(jié)更是對于故事本身毫無作用。
其實,對于肯尼斯布拉納來說,這就是屬于他的個人秀,連福爾摩斯都不敢這么戲霸的個人秀。
不過,最讓人氣憤的還是,他演的那個角色根本就不是波洛,可能是老年柯南,可能是英國版御手洗潔,可能是胡子滑稽版的低配福爾摩斯,但是絕對不是我們偉大的比利時偵探波洛。
肯尼斯對于波洛的演繹可以說是很荒謬了,從那超長鼻毛冒充的胡子到毫無特色的表演細節(jié),都完全看不到波洛的影子,甚至還比不上日本版中那過于裝腔作勢的野村萬齋。波洛是一個時常被人認作是法國人的比利時小老頭,而肯尼斯的表演完全就是在呈現(xiàn)一個裝逼成癮的處女座英國中年男子。
你連角色都演繹不好居然還有臉在訪談中說自己對原著多么了解,鬼才相信呢好嗎!
然后,影片另一個相當可笑的地方就是那種既不像舞臺劇也不像電影的表現(xiàn)形式,每一次要展現(xiàn)角色情緒的時候,鏡頭的移動總是會留出一個仿佛演員在等導演說action的氣口,感覺就像是舞臺劇演員在等待舞臺的追光出現(xiàn)一樣。這樣的“請開始你的表演”的段落充斥著全片,顯得愚蠢至極。
而導演仿佛是完全不懂列車的鏡頭應該怎么調度一樣,放上了大段大段的俯拍鏡頭,讓觀眾連配角都沒有記清楚的情況下看著一群人用頭頂演戲,拉斯馮提爾在《狗鎮(zhèn)》中都不敢這么玩好嗎!
最可笑的還是導演自戀的同時流露出來了相當?shù)牟蛔孕?,于是我們看到了從頭到尾毫無存在必要的CG鏡頭,毫無處理必要的雪崩場景,莫名其妙的追逐戲份還有反復出現(xiàn)的甜膩的煽情配樂,這一切并沒有在娛樂性上有什么加分,而是顯得影片更加的支離破碎,思維混亂。
當然,以上那些都談不上失望,因為我原本也沒有期待太多,影片真正讓人失望的是根本沒有被導演拍出來的群戲。之前本片的宣傳的時候就提過這是一個累計有幾十個重要電影獎項的演員團隊,每個人單拎出來都是可以單打獨斗的實力派,但是影片最終呈現(xiàn)的只有他們之間的尷尬而已,可以在一部電影中浪費這么好的頂級演員陣容,除了喬治克魯尼當年的《古跡衛(wèi)士》就是本片了吧。
哦,對了,你們期待的強尼德普一如既往得糟糕,沒想到這一次出現(xiàn)了不到10分鐘依然貢獻了這么陰陽怪氣毫無情緒可言的表演,看來被下的降頭還是沒有被去掉,要不要去《演員的誕生》和劉燁切磋一下?
總之,本片是一部你完全沒有觀看必要的改編電影,如果你喜歡以往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影視作品,喜歡阿婆的小說,喜歡大偵探波洛的人物形象,請當這部電影并不存在,謝謝!
· THE END · 這是“不散”的 第 505 期 文章,醬油德普。
本文原創(chuàng)首發(fā)于:不散微信公眾號(ID:busan-movie),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美利堅又一次失敗的非本土作品改編
讓非原著黨看得一臉懵 邏輯混亂神乎其神的硬扯派推理完全喪失了原著小說那種抽絲剝繭后恍然大悟的快感
讓原著黨了一臉喵喵喵?這演的哪里是那個和藹可親念念叨叨的比利時偵探波洛 這分明就是貝克街221b里住著的那個毒舌反社會偵探福爾摩斯
這是一次主角從頭到尾的ooc的改編 主創(chuàng)到底知不知道阿婆的推理小說從來不是柯南道爾式的細節(jié)出發(fā)物證推斷 阿婆重視的是人的內(nèi)心 是在一次次和嫌疑人交談中抓住漏洞從而破解謎題
什么墻上的凹陷 什么這位小姐你教地理是個家庭教師 什么撬門翻窗上蹦下跳
不看臉還以為演的是福爾摩斯[再見]
把福爾摩斯的特點摁在波洛身上 無論是對柯南道爾還是對阿加莎克里斯蒂來說都是極其不尊重的做法
最后還有一點 電影里演的波洛也太粗魯了吧?大吼大叫還拉著女士的手?可以感覺到導演想加一些戲劇沖突在里面 但是對于阿婆整體平緩的風格來說這點沖突實在是太過出戲
電影最后還暗示了下一部要拍尼羅河上的慘案?就這改編完全讓人期待不起來
作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老粉絲,電影并不令我買賬。演員陣容固然強大,演技也精彩,但故事講得流于表面,像是身著盛裝走過場的猜謎游戲。打斗戲、十二人排排坐、追打、開槍,以及最后大偵探波洛蒼白的內(nèi)心獨白,無一例外附和著 2017 年末觀眾的審美偏好,但或許也掩蓋了整個故事最拷問靈魂的主題,即,正義,究竟該如何是好。
事實上,在我寫這篇東西的時候,社會新聞(準確地說,是各路自媒體)炒得最兇的一條,是江歌劉鑫案。按說,《東方快車謀殺案》是對這一主題最好、最擲地有聲的呼應,但這一新版的表達并沒能做到。反倒是 2010 年的版本又在我記憶里浮現(xiàn)出來。那一版做到了。
那不是一部被投在大熒幕上的影片,但它從各個方面無愧于「電影」(movie)這一稱呼。事實上,這部由獲得過 BAFTA 獎的英國導演菲利普·馬丁導演的,投射在家家戶戶熒幕上的電影,可能是我在整部長達二十年的英劇《大偵探波洛》中最喜歡的一集,原因是,它令我感動、警覺而震撼。最震撼之處就在于,它讓我反思:
“替天行道”這件事究竟該不該做?為什么?
2010 年那版,電影緊盯著有關“正義裁判”究竟為何進行拷問,從一開頭就奠定了一種嚴肅而冷峻的基調。從第一個鏡頭開始,一幕接一幕,皆是有關審判的令人悚然的情境:年輕的軍官在波洛嚴厲的推理和質問下,扣動扳機開槍自殺;在伊斯坦布爾,眾人擲石塊,“行刑”殺死了一名通奸的女性。以上兩幕,都并未出現(xiàn)在原著中,但卻為接下來的討論搭建了舞臺:究竟怎樣的正義才是正確的,而什么又是野蠻?
10 版的導演在波洛的對白中特意強調:“犯罪團伙”十二人一人一刀的儀式,是在替代陪審團,代表陪審團莊重行刑;它強調,這場謀殺象征著法律無法達成的正義。最終,一切鋪墊真相推向高潮,水落石出,在逼仄的車廂里,波洛完成了他的推理分析后,異常激動,簡直渾身都在顫抖,他高聲說道:“你們沒有權利代表法律!”
“我們是善良的、文明的人,但邪惡越過了高墻。我們尋求法律,求它主持正義。而法律讓我們失望了?!?/p>
“不,不,這樣做的話,我們都變成了街邊的野蠻人!法律的規(guī)則,必須被高舉,而如果它隕落了——”
鏡頭拍著波洛顫抖的雙手。他將它們高舉過頭頂。
“——你拾起它,并且舉得更高!一旦它被毀掉了,那么,對于所有社會、所有文明來說,便再無庇護之所!”
討論還不止步于此。那部影片中還加入了對圣經(jīng)、上帝和基督文化的討論——
“這世上有比法律更高的正義?!比鸬湫夼@樣說。
“那你就等待上帝來執(zhí)行審判!”
“但當上帝沒有做時,當這個世界仿佛生者的地獄,當牧師要求我們原諒那些不該被原諒的事情時,”修女繼續(xù)說,“耶穌說:‘讓那些沒有罪惡的人們?nèi)映龅谝粔K石頭。’我們是無罪之人,波洛先生。我是無罪之人?!?/p>
物理上的艱難,風雪、寒冷、狹仄的車廂,與道德上的兩難,是所有主角們必須面對的困境。對于波洛而言,這更加是一場對最深處的自我和信仰的探究。那個夜晚,波洛面色凝重的離開了車廂,將一眾“兇手”鎖在里面。
影片結尾,大雪之中,波洛穿過注釋著他的人群——三兩成群的那十三位乘客們——緩緩向聞訊而來的警察們走去。背景音樂一拍拍扣在緊繃的弦上。十三個人絕望卻期待地看著他。他們看見,隨著波洛一張一合的嘴,列車長匆匆掏出掉了一顆扣子的列車員制服,遞給警察——這意味著,波洛最終決定用簡單的謊言,放過那十二位私刑處死罪人的、“無罪”的人們。
女教師、軍官、伯爵和伯爵夫人、修女、俄國貴族……他們繼續(xù)裝成陌生人,滿眼熱淚地注視著波洛轉身走進暴風雪里。波洛頂著風雪,滿臉凝重,六十四歲的臉上寫滿了痛苦和掙扎。他緊緊地握著手中的十字架,撫摸著。他背叛了自己的信仰。他非常痛苦。
毫無疑問,大衛(wèi)·蘇切特 是留給觀眾最深印象的波洛,這不只關乎外形,還有他的幽默、紳士、憤怒時的隱忍,和對待令他不恥之物時的冷峻——蘇切特將一切處理的恰到好處。在《東方快車謀殺案》結尾,蘇切特淋漓地刻畫了波洛內(nèi)心的掙扎。
沒人知道那個夜晚波洛經(jīng)歷了什么,沒人知道究竟是什么說服他放棄他珍視、信仰的崇高的法律,放過了那十三個人。而真正撼動我的,是他在作出這一抉擇時的痛苦。他清楚,當把審判、裁斷的權力從上帝、法律手中奪走,交由民眾時,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滑坡,意味著暴力,意味著“文明再無庇護之所”,意味著野蠻。
如果將正義的執(zhí)行訴諸民眾、訴諸群情激奮,那么,我們要如何避免成為那用亂石砸死通奸女子的群氓之一呢?
法律的崇高,在中國人聽來,似乎不以為意。群情激奮,將三個感嘆號墜在“我會殺人”之后的人們,所表達的不僅是憤怒,更是對制度的不信任。
與一位正在德國讀哲學的基督徒朋友聊到江歌劉鑫案時,她說了一個有趣的觀點:“有神的概念,才有人的概念,才不會對人苛責。”
“中國人特別喜歡‘替天行道’,”她說,“這是基督教文化里最反對的。審判是神的工作。”
中國素來不是個宗教社會,而是世俗社會,或者是道德社會,我們對倫理道德要求很高,有時候甚至“非人”。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我朋友的這句話搞不好要招來反感。但今天,當我們像看電影一樣觀看這些社會新聞,并像參與互動游戲一樣任由自己被媒體、自媒體挑動著情緒,在精神上掄起大斧狠狠劈向舞臺中央的人群時,我們是否需要適當?shù)膶徤鳎?/span>
一些影片會趁你不備,給你狠狠 一擊,讓你毛骨漸悚,似乎并無驚天動地之事發(fā)生,卻顛覆了你原有的期待,令你挑戰(zhàn)自己之前的觀念——毫無疑問,那年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做到了。
前版我看過五遍以上,劇情滾瓜爛熟,然而這版真的完勝!畫面隨意截皆可成畫,外景更如油畫一般。氛圍渲染簡直不要太棒,整個人都哭得停不下來。畫面和故事深度都到位了。而且在尊重原著人設的基礎上強調了波洛設定的一些小細節(jié),為主旨服務的同時又不失原著本身帶的小幽默感??梢源驖M分!竭力推薦??!
1.據(jù)并不可靠的消息,當年導演請約翰尼·德普演《東方快車謀殺案》的時候,德普聽說有“床戲”,連劇本都沒看就答應了。2.下次你還是坐船吧,坐船可以活五集,坐火車只能活半集。
很好看啊,畫面很美,配樂很贊,差點看哭是我淚點太低嗎……
第一次看70mm放映,可惜演員之間沒啥化學反應,表演都壓著,為低調奢華而減小表演尺度,實際上并不細膩反而大家自己都摸不著頭腦,幾段有爆點的也都壓在了導演飾演的男主角身上,然而此君一咆哮就穿越到了莎士比亞劇場……
強尼戴普死了以后我就睡著了
非常典型的KBTC風格,幾幕黑白鏡頭很有羅密歐與茱麗葉的調調,所以其實并不算原汁原味的改編,說是“作者電影”更恰如其分。審訊戲的平行剪輯太出彩,高潮段落酷似《最后的晚餐》的構圖一出,驚起我一身雞皮疙瘩??蠣敾蛟S不是最好的storyteller,但不可否認他是極具創(chuàng)造力的藝術家。
仿效《最后的晚餐》那一幕構圖的高潮戲真美
一集柯南 都比這個精彩得多!
事實證明,演技好也拯救不了自戀型自導自演各種加戲。風光濃濃的CGI痕跡,反倒讓整體非常廉價。至于那個被各種吹的最后的晚餐的構圖,只想說當年的條件Lumet都敢挑戰(zhàn)局促空間里的群戲,這部電影的最大意義就是讓人看到Lumet多牛吧
太平庸了 德普在海報最大純屬騙錢
我一直以為是Johnny Depp 演波洛……
肯尼思布拉納結尾的那段長對白,真是演技大爆發(fā)時刻,非常動人,米歇爾菲佛接下來那場也很出色。也是因為這兩場戲,讓我對整部影片的觀感都改觀了很多。
結尾完全意外地感動到唾泣,更加意外地隨著片尾音樂哭到不愿起身。這一刻完全體會到了導演說的,對錯之間的中間地帶,該怎么去面對,波洛和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答案。而那些受過傷害飽經(jīng)折磨的人該如何發(fā)聲,則是這個80多年前的故事在今天的意義。米歇爾最后的演技無可挑剔。
以前沒看過原作也沒看過其他改編,看這個主要感想是“原來這就是ptsd互助小組外出團建”……
看得昏昏欲睡,沒有想得那么好。然后下一部尼羅河慘案??
《尼羅河上的慘案》超長預告片,一次中庸卻有趣的改編,結局毫不意外淚點還是被擊中,用自己的方式找回正義時的大快人心,真兇揭曉時的悵然若失,連同攝影配樂都值得玩味,肯爵舞臺劇功底盡顯,大偵探波洛是最可愛的強迫癥,比利時口音很喜感,群戲不及老版,感嘆Michelle Pfeiffer美人依舊爆發(fā)力驚人
眾籌不讓導演拍《尼羅河慘案》能成么?
雖然很多bug但是最后一幕節(jié)目最后的晚餐看到cry
一定要問三遍的是:為什么不讓Depp演Poirot!為什么不讓Depp演Poirot!為什么不讓Depp演Poirot!
根據(jù)經(jīng)典電影翻拍,整體不錯,推理性很強,就是德普死的早了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