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如果讓金基德來導演這個故事
真有德國參與制作,在電影說出斯洛文尼亞這個國家名之前我都以為是德國片。斯洛文尼亞電影,電影很文藝,男警察主角很悶騷,住進了死者的家里,完成了內心掙扎的整個過程,這點讓我想到了金基德的電影,如果讓金基德來導演這個故事,我想真不需要現在這么多對話,也能拍得很深奧,其實九點零六這個時間無法代替電影的主題,這不過是那個死者死亡的時間和男主角警察出生的時間(我真懷疑主角怎么知道自己的出生時間的,是不是導演或編劇為了文藝而刻意為之呢?!)。
2 ) 9:06,終結或重生
“你已經從我身邊帶走一個孩子了,我不會讓你再帶走另一個?!彼粗瓦捅迫说脑滥?,不明白為什么意外之后留給生者的,不是相互擁抱依偎著療傷,而是要時時刻刻無止境的揭開傷疤,讓鮮血流淌。
他生于9:06分,他死于9:06分,數字的偶然,讓他覺得這是一根救命稻草。
他潛入他的臥室,他的生活,他聊天室的留言,他女同事曖昧的凝視;最初這個男披著孤獨古怪的外衣:鄰居只知道他每晚彈奏的鋼琴聲,大廈管理員連他的臉龐都記不住,他剃去全身的毛發(fā),他偽裝女性在聊天室約會年輕男子....然而剝開這一切,他愈發(fā)覺得他就是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孤獨無依,不知何時就會被冰冷的旋渦吞噬。
他努力說服自己和周圍的人:那場車禍只是意外,他失去摯愛的妻子,從此在世間只剩下沒有靈魂的軀殼游走;他需要她的肉體,但說不出愛;他想盡一切救贖的方法,破曉與暮色的陰郁里,眼神中的哀傷,比那抹幽藍更深。
每個人,都是孤獨無依的孩子,我很討厭這樣的設定,卻又無法忽視在現實中無可避免的寂寞;他想變成他,完成冥冥中指引的救贖,就像女同事希望在他身上得到從未得到的愛一樣。他們在9:06分完成各自細微的滿足,然后繼續(xù)上路,周而復始的圈子里,分不出是終結還是重生。
“繩索上的另一個木偶!”黑色幽默的背后,總有些講不出口的傷痛。
影片彌漫著死亡的氣息,其實劇情很多地方都沒有特別交代,但是超一流的畫面構圖以及視覺語言讓人愿意跟隨著主角去挖掘那些內心深處枯竭的部分。
每一個孤苦無依的靈魂該如何安息
我喜歡有鋼琴的電影···
。。。
沉重,抑郁。氛圍迷人
很不錯,聯(lián)想到了安東尼的過客
文藝片,非驚悚片。
硬著頭皮看完了竟然,沉重,抑郁。氛圍迷人。
只能說喪是一種傳染病
本片編劇除導演伊戈爾·斯特克之外還有羅馬尼亞導演辛尼薩·德拉金。其實也就是攝影還不錯,主角要找死誰也沒有辦法,當然可以看做是他的“贖罪”過程,他責備自己在車禍中生還。但影片仍然表現出了迷人的陰郁和神秘氣質。感謝歡樂分裂的字幕。
從藝術角度看,應該很高分的
無意義的電影……
文藝明顯不是我的菜
通過一個案子漸漸展現警察的生活,貝多芬的奏名曲伴著淡淡的憂傷…
可惜法國只在歐洲電影節(jié)放了唯一的一場 很希望被大家所看到這部電影
某些方面來說,鏡頭語言很充足。至于故事嘛……現在誰還談故事?
這戲拍了就是為了拿獎,可惜我已經沒辦法沉下心去看了
同樣對白不多,比起十幾年前拍《跟著火車去旅行》現在的伊戈爾·斯特克更多了一些冷峻,音樂用的比以前少了,每次音樂響起來的時候正好是在你心里的那個點上,他的電影還是一如既往的美!
開頭兩個場景的跳接完成了整個影片
每個靈魂都在尋求庇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