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

戰(zhàn)爭片美國2016

主演:喬·阿爾文  加內特·赫德蘭  克里斯汀·斯圖爾特  范·迪塞爾  李淳  麥肯茲·利  史蒂夫·馬丁  克里斯·塔克  本·普拉特  阿圖羅·卡斯特羅  亞斯特羅  博·納普  伊斯梅爾·克魯斯·科爾多瓦  巴尼·哈里斯  布魯斯·麥金農  迪爾德麗·羅夫喬  勞拉·蘭迪  艾倫·丹尼爾  蘭迪·岡薩雷斯  蒂姆·布雷克·尼爾森  

導演:李安

播放地址

 劇照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 劇照 NO.1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 劇照 NO.2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 劇照 NO.3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 劇照 NO.4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 劇照 NO.5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 劇照 NO.6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 劇照 NO.13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 劇照 NO.14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 劇照 NO.15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 劇照 NO.16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 劇照 NO.17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 劇照 NO.18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 劇照 NO.19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3-08-10 23:18

詳細劇情

  伊拉克戰(zhàn)爭時期,來自美國德州的19歲技術兵比利·林恩(喬·阿爾文 Joe Alwyn 飾)因為一段偶然拍攝的視頻而家喻戶曉。那是一次規(guī)模不大卻激烈非常的遭遇戰(zhàn),戰(zhàn)斗中林恩所在的B班班長(范·迪塞爾 Vin Diesel 飾)遭到當?shù)匚溲b分子的伏擊和劫持,而林恩為了營救班長不惜鋌而走險沖鋒陷陣。視頻公布于世讓他成為全美民眾所崇拜的英雄,然而卻鮮有人理解他和戰(zhàn)友們所經(jīng)歷的一切。為了安葬班長,B班得到了短暫的休假,因此他們得以受邀參加一場在德州舉行的橄欖球比賽。林恩的姐姐因某事件深感愧疚,她希望弟弟能借此機緣回歸普通生活。而周圍的經(jīng)紀人、球迷、大老板、普通民眾則對戰(zhàn)爭、衛(wèi)國、士兵有著各種各樣想當然的理解。球場上的慶典盛大開幕,林恩和戰(zhàn)友們的心卻愈加沉重與焦躁……  本片根據(jù)作家本·方丹(Ben Fountain)的同名小說改編。

 長篇影評

 1 ) 能進入比利·林恩視角,60幀也能進入;進入不了,這只是一部特別清晰的紀錄片

雙十一除了要清空購物車,對很多人來說,還要第一時間去影院看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 這兩天,李安在中國內地為這部電影做宣傳。李安為它革命性地運用了120幀/4K/3D技術拍攝,內地就北京和上海兩家影城可以放映此版本。11月6日,北京媒體場提前觀影,11月8日,上海提前觀影。 上海場在上海影城一號廳。上次李安在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做演講,就在隔壁的酒店。 其實李安也來影廳戴著3D眼鏡站著看了電影,看完之后,覺得“稍微有點紅”,于是后來還去調試了機器。 先說下觀感。 可能之前宣傳120幀/4K/3D這種全新技術說得太多了,過于邪乎。我坐在13排最邊上(當然,也許你們可以買更前面,更中間的票感受一下),要說感知到新技術,那就是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值得強調四遍)清楚。 畫面清晰到什么程度呢?就是現(xiàn)在所有網(wǎng)上的劇照都沒有120幀銀幕呈現(xiàn)的那么清楚。就是有一場戲是比利·林恩回家,鏡頭在前門,觀眾可以一直看到他家后院…… 但是李安又不是卡梅隆,《比利·林恩》也不是《阿凡達》,沒有那么多炫技的鏡頭,帶著觀眾如坐過山車的體驗。 以至于下午的發(fā)布會上,李安甚至這樣講:“技術,可能不需要再說了,大家就去影院看吧”。 那他為什么要做120幀/4K/3D呢? 就像當年用3D技術是為《少年派》服務一樣。李安說這次用120幀/4K/3D也完全是為了拍《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如果不是這個技術,可能選別的書?!?有必要先來了解下《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的故事。19歲的美國大兵比利·林恩因為在伊拉克戰(zhàn)爭中的英勇表現(xiàn),和他的戰(zhàn)友都成為美國英雄的代表。這一天他要在感恩節(jié)橄欖球公開賽的中場和戰(zhàn)友們一起做表演。 然后同時,不停閃回他腦海中的畫面:有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事;有回家與家人的團聚,姐姐勸他不要再去伊拉克了;有戰(zhàn)爭帶給他的恐慌、成長與失去…… 有一張海報特別有意思,遠處是中場表演的煙火,近處是比利·林恩獨自倚在墻角,墻上的影子是他舉槍在戰(zhàn)場上的姿勢。 本·芳汀這個小說是一部很意識流的小說,幾乎沒什么故事性,事情就發(fā)生在一天內,很多情節(jié)都是比利·林恩的主觀想法。 李安說:“我如果不是鉆研這個新技術,不會想拍這個小說,因為這個小說都是內在的觀察,一般技術很難做到第一人稱的表達?!?他說:“年輕的男孩第一次打仗,他的感官是全開的,非常敏感,非常尖銳。你把這樣一個感官突然放到回到美國虛假的一場活動里面的時候,對他來講是過度的刺激,所以有這樣的反差?!?他說:“我當然希望大家看了一些新的東西以后你根本沒有注意,你就看它的故事,沉浸在那個故事里面最好。但我不用這個技術就沒辦法拍這個思緒性的故事?!? 李安希望的是通過120幀/4K/3D這樣更清晰,更浸入的新技術,讓觀眾可以更好地進入到比利·林恩的視角。從他的視角去看戰(zhàn)事,去看中場,去看戰(zhàn)友,去看家人,去看那些想要利用他們的人,去看那些嘴上對他說著“我愛你”的人…… 如果你能進入到比利·林恩的視角,你就會了解到李安的苦心。 他當然不是要拍一個簡單的歌頌英雄主義的故事,也不是要拍一個粗暴的反戰(zhàn)的主題。 電影有“對英雄的投射,主流的價值,體育場里面像一大鍋主流在里面,它在里面攪合。我覺得這個反主流的思索,一方面要跟著它,一方面又要反它,這個反反復復不太順暢的這么一個程序”。然而就是這么復雜與矛盾,才是真實人生的寫照。 電影有些情節(jié)很諷刺,比如比利·林恩對著國旗敬禮,看臺上的大銀幕對著他,他淚流滿面?,F(xiàn)場觀眾一定被他的愛國情懷所感染了。可實際上,李安的鏡頭一轉,還是處男的比利·林恩腦海中正在想象和剛剛認識的啦啦隊女孩在自家的床上翻云覆雨。 電影有些情節(jié)很無奈,比如比利·林恩說:“有人來表揚你這輩子最慘的一天”。他成為英雄是因為一段戰(zhàn)場上舍身救隊長的視頻。那一天他為了救隊長與敵人近身肉搏,終于把敵人殺了。然后一回頭,早已中槍的隊長也已經(jīng)咽氣。沒有什么勝利可言,大家都一敗涂地。 電影有些情節(jié)很傷感,比如比利·林恩對那個主動投懷送抱,對他表現(xiàn)出各種不舍的啦啦隊女孩佐恩深情地說:“我差點帶著你跑掉!” 結果佐恩的反應是:“你怎么可以說這種話?怎么可以說不回伊拉克,你是英雄?。 ?于是比利·林恩只能表示自己其實是開的一個玩笑。佐恩這才心滿意足離去。 哪怕是對你說“我愛你”的人,有可能愛的也只是他們想要的那個你。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甚至幾乎沒有設置懸念,不走大片慣有的邏輯。就像李安說的:“觀眾一開始就知道他不可能不回去(伊拉克)的,可是我們還是要思索這個問題,想知道他發(fā)生了什么?;旧纤臎Q定不是決定,而是一個了解,對他命運本身的了解。” 比利·林恩最后對開車來想接他去找心理醫(yī)生努力讓他留在美國的姐姐說:“我想這就是我的命運”。 所以這就是一部非常李安的電影。 我們當然知道高偉同最后會辦喜宴,李安想要拍出的是他發(fā)生了什么。 我們當然知道王佳芝一定會放了易先生,李安想要拍出的是她發(fā)生了什么。 我們當然知道比利·林恩還是要回到戰(zhàn)場……李安從來拍的不只是故事,而是情緒,而是一個個鮮活飽滿,甚至矛盾重重,但卻是真實的人。 是他們的選擇,和他們的別無選擇。 可是如果你對此并不感興趣,并不想探討以上,也并不會為比利·林恩最后的走向(是的,不是選擇,只是走向)動容,那么確實不建議花高票價甚至昂貴的路費去看120幀。 因為可能對你來說就是一部特別清晰的紀錄片而已。 而且貼心的李安其實為每個版本都費了心力。60幀/2K/3D,24幀/3D…… “我想一個影院能夠供應什么,我就再重新創(chuàng)造一次,以那個媒體的特色來做它的藝術的表達。所以這個片子我做的非常辛苦,最后有兩三個月我就光做這件事情。” 每一個版本都有它每一個版本的命運。 只是,120幀/4K/3D的技術革新,到底拓展了電影的可能性,“我可以做更大的空間,我的伸縮性大了”,從此不是可以拍第一人稱電影了,而是可以從第三人稱到第一人稱,“這個中間的伸縮力我覺得大了很多”。這是一個電影人的戰(zhàn)事。 然后電影上映,面對市場,面對受眾。有人眼晴盯在橫空出世的新技術;有人希望看到刺激的視效呈現(xiàn);有人以為可以看到一部身臨其境激烈的戰(zhàn)爭片;有人挖空心思為營銷出更高票房;有人想拿它再得一樽奧斯卡……當然也有人欣喜還是那個熟悉的李安,還是熟悉的味道。這是他和比利·林恩一樣也都要面對的中場。 李安的話說得十分誠懇:“我已經(jīng)62歲了,等不及了,我可能一步走了好幾步,因為我自己也不年輕了。我希望在我還在服役的這段時間能夠見到它(電影)發(fā)展到某一個程度?!?/p>

(我們的小小花園,你要不要來轉轉?)

 2 ) 記錄一個史上最喪觀影體驗

【這不是一篇有任何技術見解的影評 這是一篇寫得比較亂的觀影隨筆 從頭劇透到尾 還沒看的朋友最好不要往下看了?】
“You risked your life for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How many people can say that? Maybe you didn’t understand why we were at war. Maybe you never will. But it doesn’t matter. You held your hand up and said, ‘I’m willing to die for these worthless civilians.’”
—Phil Klay, Redeployment
我出了電影院,擠上地鐵,感覺路人的一顰一笑都非常不真實。
在電影院的黑暗里,我被色彩極其強烈的畫面沖擊和擠壓,幻象好像都變成了真的——這是一個并沒有專業(yè)知識的感性觀眾對120幀技術最直觀的感受。我在看完第一時間給好朋友的評價是,這是一次大型PTSD VR體驗。我跟著男主角在禮炮轟響的一瞬間回到伊拉克的戰(zhàn)壕里,跟著他死死扼住死敵的咽喉,跟著他抱住犧牲的上級掉眼淚。最后等我回到真實的紐約的時候,我反而覺得所有東西都很虛幻了:Grocery shopping? Who goes grocery when your fellow Americans are giving their lives away for the greed of those handful of privileged individuals? 完全像一個剛離開戰(zhàn)場的老兵一樣審視這個庸常得嚇人的世界。很久以前看的《拆彈部隊》里,男主角站在超市里面對突如其來的物質豐盈不知所措,我估計我走在大街上也是帶了一副和他一樣蒼白可怕的表情。
這是一個十九歲的男孩的故事。因為家庭的變故需要穿上軍裝,他去到陌生的國家,聽著長官的指令,把槍指向那些陌生的阿拉伯面孔,男人咆哮,女人哭喊,孩子嚇得跑開,他不知道這一切是為了什么。他因為一個偶然的鏡頭成了國家的英雄,在那同時,他曾經(jīng)最信任的人正在他懷里慢慢死去。他看到手上的鮮血,有戰(zhàn)友的,有敵人的。他那么年輕,卻已經(jīng)飽經(jīng)風霜。
家人不允許任何人質疑他參軍的意義,他們還在把他當做孩子一樣保護。只有姐姐說,別賣命了,回家吧。
可是回家了能怎么樣呢?去漢堡王打工?去社區(qū)學院讀書?繳稅,付保險費和醫(yī)藥賬單,談戀愛,結婚,帶小孩,看著他長成一個像自己一樣的大人……面對這個世界所有的不公平,面對生活中所有的不可能,面對他無法掙脫的平庸和窘困,面對失望,面對悲傷,面對無能為力……
起碼在扣動扳機的時候,他是在實實在在地做些什么。曾經(jīng)的上級說過,他們所為之奉獻的,不一定是國家,不一定是上帝,是任何大于自身的東西。
在達拉斯的體育場,在那個本應讓他光芒四射的半場秀上,他看到了這個東西是什么。是捧著熱狗漢堡的肥胖男人,是喜歡挑釁的保安,是被訓練著快樂或悲傷的拉拉隊員,是在國家主義的宣傳下已經(jīng)充盈在了每個人心中的榮譽。國歌響起,他的臉出現(xiàn)在大銀幕上,觀眾們熱淚盈眶,可是一切粉飾太平的喧囂都讓神經(jīng)已經(jīng)極其脆弱的他想到戰(zhàn)場,想到他即將回去面對的死亡。
這是你的國家,把你像木偶一樣隨意操縱的權力機構。這個充滿了虛假的感動,繁華浮夸到化成半場秀的煙花猛一下炸裂的地方,你把它的標志印在胸前,為它出生入死,你甚至沒辦法輕聲表達自己對它的不滿,盡管你知道從小的教育都讓你學會了要一心為它好。
這是你的人民,他們?yōu)榱怂接奶幈济?。假裝理解你的人,譏誚你為政治工具的人,說愛你不是因為你是誰,而只是因為你身上制服和胸前獎章的人。
所以你說,你還要為它付出一切嗎?
他說是的。對他來說,現(xiàn)在他的一切就是部隊了。他選擇愛他的戰(zhàn)友,選擇把槍口對準可能是平民的異國男人,與此同時他選擇離開蔓延到家庭晚餐桌上的政治爭端,離開因為一場意外搖搖欲墜的家,離開平凡生活里所有瑣碎的失敗的可能。沒有人是完全的利他主義者,也沒有人是完全自私的。他的選擇或許二者兼有,可是誰能指責他呢。
畢竟他只是一個十九歲的孩子,一個為了保護姐姐參軍的孩子,一個甚至沒到年齡在自己國家合法飲酒的孩子啊。他只是國家機器上的一顆小小螺絲釘。他將為他早已認識到的無意義付出全部的青春。他以后的人生里,每一刻都無法逃離爆炸,硝煙和鮮血。他會去屠殺,并在之后無數(shù)次的自我審視里回憶起那些消失在他手上的生命。
然而他認了命。這是他的人生,選擇了就必須繼續(xù)面對的人生。
沒有人可以逃脫生活。我們只能回到生活中去。

一些小數(shù)據(jù):
美國17%的流浪人口是退役軍人。
曾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服役的160萬退役軍人中,有45%正在申請殘疾補助。33%已確認具有和役期相關的殘疾。
這些軍人里,20%左右被確診患有PTSD或抑郁癥,剩下的80%里有許多人不愿意進醫(yī)院,不愿意看心理醫(yī)生,不愿意承認自己”有問題“。
我查不下去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此時此刻和我看著同樣的一個google文本框,敲下同樣的字,為了確認自己有沒有病,為了看一看自己還是不是一個正常人。
一位生活在俄國和蘇聯(lián)的交叉口的詩人說過, “We must love this poor earth, for we have seen no other.” 這個千瘡百孔的世界,明天早上我睜開眼睛的時候,你會不會變得美好一點?
大風從東吹到西,從北刮到南,無視黑夜和黎明……告訴我,你所說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3 ) 革新,還是倒退?

雖然60幀/120幀比24幀顯著增大了影像的清晰度,但兩者以相同的攝制方式完成:剪輯。鏡頭清晰度的增加使得觀眾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注于畫面細節(jié),這樣也就導致了前者的剪輯以更加斷裂的形態(tài)呈現(xiàn)。這不是剪輯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而是分列于這個間隙兩側的鏡頭形成了落差。就好比原本觀眾在兩個鏡頭間只要以慣常的步伐便可輕松跨過,而現(xiàn)在得以一種蹦跳的方式完成。

這便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產生觀影不適的原因。尤其是李安仍然用傳統(tǒng)的電影制作模式(也即依賴蒙太奇講故事),更加放大了這種不適。如果李安能夠提前發(fā)現(xiàn)幀數(shù)變化隨身帶來的這個陷阱,那么他很可以借某些方式(比如減少剪輯頻率)掩蓋這一缺陷。但事實是,為了突出高幀技術能夠帶來的觀影革命,李安非但沒有讓剪輯的頻率降低,反而增多了。

這其實也可以理解。因為要讓觀眾更清晰地觀察到畫面的全部細節(jié),全景與遠景便失去了實際的效用,近景與特寫應當盡可能地多一些。因而,我們看到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中從頭至尾展示的臉部特寫,再加之場景對話以直接又機械的正反打完成,便產生了一種時間的停滯感跟場景的平面化,而這與電影本身追求的敘事性和3D影像的立體感具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觀眾停滯于每一個鏡頭中,總是不經(jīng)意地被人物臉部的細微表情所吸引,但還沒等他們適度地沉浸其中,便立馬被快速的剪輯運動推入下一組鏡頭。這種被卷入、拋出,再次卷入、拋出的反復遭遇構成了觀眾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這部電影中獲得的觀影體驗。與此同時,近景和特寫不斷瓦解了對話的場景感,變成平面化的呈示,這與影片所采用的3D拍攝理念背道而馳。

這是整部電影的兩個內在矛盾,來自于傳統(tǒng)的敘事方式已經(jīng)不再能適應新技術提出的要求。為了保護高幀技術帶來的清晰優(yōu)勢,李安按著時間線亦步亦趨地安排整個故事的講述,然后在關鍵節(jié)點通過閃回不斷回溯。這不是電影的未來,反而有一種退化在其中。閃回這種極為機械的敘述方式雖然是默片慣常采用的手法,但出現(xiàn)在這兩類電影中有本質區(qū)別。比如《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中的特寫 /表情未能產生《圣女貞德蒙難記》中特寫 /表情具有的動情力量的原因就在于前者的影像以現(xiàn)實為衡量準則,而后者通過一種表現(xiàn)的方式獲致更高級的真實。

但同時,《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似乎也以一個反面教訓為我們指出了電影的某條未來之路。高幀技術當然值得稱頌,不應當放棄任何技術變化可能對觀影體驗帶來的革命。但它似乎更加適用于一種長鏡頭的塑造,而不是蒙太奇的講訴。長鏡頭保證了影像時間的綿延,這樣能更強力地為觀影給予浸透式體驗,同時長鏡頭的使用必然在某種程度上削減剪輯的頻率與數(shù)量,這樣便能讓高幀技術本身固有的(不可克服的)剪輯斷裂不那么明顯地被感知到。

更清晰并不意味著更真實,藝術的真實總是重構的。正如佩索阿所言:“詩人是造假者/假造得如此徹底/以致能假造/真切感受到的痛/那些讀他作品的人/充分感受到的痛/不是他有過的兩種痛/而僅是他們所沒有的”。這里的詩人同樣可以是其他藝術家:虛假往往比照搬現(xiàn)實能產生更大的強力。

 4 ) 用120幀靠近角色的靈魂

星級:★★★★

我并沒有感覺到4K 120幀3D版本和普通的24幀2D版本在本質上有太大的不一樣,我前后看過這兩版,真正讓我記住的都只是故事本身。

對于120幀的版本,眼睛所能察覺到的不一樣,只是它更亮,更立體,多了一層泛藍的光(應該是特制眼鏡的緣故吧)。反正第一感覺是一切從未如此清晰過,眼睛很快適應了之后,看電影就像你以前看過了DVD,一下子給你換上了藍光碟,可以看到了更多的細節(jié),眼睛也不累了。從觀看的角度,它是有益的,但不會給你一種從未見過的奇觀式的差異,你甚至最后感覺不到有什么差別。

李安導演一直在提這個120幀的新技術,新技術不是問題,問題是為了這個新技術,他在電影拍攝上的調整。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它的優(yōu)點和缺點都要靠李安自己探索。

這不是《阿凡達》《奇異博士》那類奇觀式的電影,我們不知道它拍起大片是什么感覺,不過這項技術讓銀幕上的細節(jié)異常清晰,演員臉上的毛孔、斑點,眼睛里的血絲都看的清清楚楚。從細節(jié)來講,那些燒錢做特效的片子,很難想象真做120幀時需要多花多少錢。像DC的《蝙蝠俠大戰(zhàn)超人》那類黑漆漆的電影,電影高潮時的夜戲大戰(zhàn)根本就看不到細節(jié),省不少錢。

因為120幀的畫面實在太清晰,所以演員基本上就是素顏,因為皮膚的一丁點瑕疵都會被鏡頭捕捉放大。所以片中的燈光都盡可能的模擬自然光,看不到具有電影感的打光,整個畫面非常的明亮,這讓一切顯得異常真實,不知道用這樣的技術,打很戲劇化的光,片子的觀感會不會變得很假。

不過《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的燈光足以提名奧斯卡,它的難度就像格斯·范·桑特當年拍《哈維·米克》,看著沒有打光,其實大家都知道,真正到了片場,實際的光都不能用,都需要模擬自然光,看著還要像沒打光。

有些人可能覺得不打光的問題就是容易感覺像紀錄片,缺少所謂的電影感,像高清電視,其實這個觀點純粹是瞎扯淡。

為了這項新技術,片子用了很多固定鏡頭,就連阿富汗戰(zhàn)場也是很穩(wěn)定很流暢的攝影,沒有手提或者肩扛鏡頭。120幀的流暢畫面,眼睛已經(jīng)察覺不到脫幀和卡頓的現(xiàn)象,這時候太晃動的畫面容易讓人產生眩暈的感覺。

想象一下,你在萬里無云的大白天,乘坐電梯快速爬升到828米的迪拜的哈利法塔頂端,如果你的眼睛從透明玻璃往外看,估計大部分人都會雙腿發(fā)軟。當電影清晰逼真到這種情況,就會產生同樣的效果。

攝影上還用了大量的近景和特效鏡頭,畫面的景深很深,可能是為了畫面足夠的曝光,攝影機的光圈開的太大。這也是所謂電影感變弱的原因,不過在我看來,這些相應的技術調整都不是問題,這樣一個中場表演的故事,就是一場大型的直播秀,120幀的畫面剛好足夠有現(xiàn)場感,讓人有如臨現(xiàn)場的感覺,和全景VR直播有的一拼。

用3D 120幀拍演員的表演,就像把你放到一個話劇表演的舞臺上,你隱形于演員之間,他們在賣力的表演,你可以近距離,甚至趴到他們臉上觀看。對于表演,這樣的距離有點近的可怕,想象一把刀子刺入一個人的脖子,你看到他在掙扎,看到的眼睛圓睜,白眼球在慢慢充血,一絲絲的從白變紅。

這樣的技術一旦遇到壞品味的導演,絕對可以讓人做惡夢。好在李安在新技術面前相對保守,選擇了很安全的做法,它在細節(jié)的呈現(xiàn)和臨場感上逼真到可怕。

這個新技術之外,這是一部非常李安化的電影,以前你可能覺得李安并沒有鮮明的作者化的導演風格。直到這一部,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其實李安的導演風格不像其他人一樣,在燈光、美術、攝影或者音樂上辨識度很高,李安的風格在于他看待故事的方式。比如片子的配樂用了云淡風輕感的吉他,配樂非常的克制,和《斷背山》如出一轍。

以前大家開玩笑套用李安那句“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座斷背山”“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把青冥劍”“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綠巨人”等等,其實這就是李安的執(zhí)迷和套路,他每次講故事的套路。就連他在文化上融匯東方和西方,會在表達上如何走鋼絲,滿足東西方觀眾,都是同一種套路。

如今這些在《比利·林恩》之后,你突然能摸清李安的套路了,我覺得在這部電影之后,李安也是我心目中作者化風格極強的大師了。李安講故事,每次都是個體的選擇,也不是理智上最正確的選擇,每個故事到了李安那里,都有他看待世界,都有他思考的方式。

李安對這個故事的看法還是他那套要靠個人去領悟的講法,他用120幀的新技術,讓你離男主角比利·林恩足夠的近,讓你盡可能的去站在他的角度,去感同身受。

它提到牛仔、石油、戰(zhàn)爭、反恐、愛國和個人自由,但這不是一部傳統(tǒng)意義的反戰(zhàn)電影,更不是《美國狙擊手》《拯救大兵瑞恩》《父輩的旗幟》那類的美式主旋律。它對美國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提出了質疑,但并沒有給出答案,最后他聰明的選擇回歸到比利·林恩這個個體,給這個普通的個體指出方向,但當個體的悟性擴大到群體,你會發(fā)現(xiàn)方向好像就不管用了。所以李安這次的鋼絲走的不夠穩(wěn),美國主流觀眾可能不太買賬,但對反恐戰(zhàn)爭沒什么經(jīng)驗的海外觀眾,特別是東方觀眾應該更很容易接受。

在對待戰(zhàn)爭的態(tài)度上,比利·林恩最后終于主動選擇了,但戰(zhàn)爭和愛國這事,終究還是屬于大眾的。身為士兵,他只能回到戰(zhàn)場,拿起槍,去盡自己的職責。在這個故事里,比利·林恩周圍的人不能了解他,他的家人不能,一見鐘情的拉拉隊女孩不能,他最親密的姐姐也不能。人們對待戰(zhàn)爭,都有自己的理解,這一次李安用120幀的高清畫面讓你近距離的觀看戰(zhàn)爭,認識比利·林恩,你也同樣很難理解戰(zhàn)爭是什么,只有像比利·林恩一樣,親自上了戰(zhàn)爭,你才能真正明白,這就是電影真正想說的。

最后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男孩的成長,用去參加橄欖球比賽中場秀的時間,看這個男孩在人生的重要節(jié)點上,學會主動的選擇,走一條自己認為正確的路,其中透著的不是愛國,不是軍人的職責,不是英雄主義,是一個出身社會底層的美國小鎮(zhèn)青年在生活面前的無奈。他需要歸宿感,他需要在生活中找到一個比自我更大的東西,最后他覺得他找到了。

 5 ) 當大家都在談論120之時,這里來卻要分析一下這片要表現(xiàn)的內核

看這部電影之前,心里一直很疑惑,《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究竟是一部怎樣的電影。因為圍繞這部電影的全都是120幀、3D、4K這些字眼,依我看來,電影是蒙太奇的一門藝術,所有圍繞在電影內外的元素都可以成為藝術表現(xiàn)形式,當然技術手段也不例外。但之前還從未有一部在未公映之前如此大張旗鼓的無數(shù)次將技術手段擺在第一。

一度我以為,這部電影只有技術看點而已,但是,120幀,又不是所有人能看到,全球只有五家電影院能夠罩得住,也是老生常談。

不,這很不李安

這有一句話叫做“3D,是商人賺錢的道具,是大師拍電影的工具”,用于形容李安再恰當不過。 作為一名電影營銷人士,等看完這部電影之后,我才了解到,為這部電影造勢的唯一方式,或許只有技術手段。因為真正的好電影,就是看完有千言萬語,但是卻常常無從說起。這些不是電影賣點,卻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以下簡稱《中場戰(zhàn)事》)的內涵。

這部電影看了兩遍,一遍120幀,一遍普通版,至于二者區(qū)別,大家說得太多了我這也無需多言了。但當所有人在力挺技術革新、120幀、3D、4K等等。我偏不,我就是要研究這部有著高新技術的作品技術之外的內容。 那么這部電影,究竟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這部電影《中場戰(zhàn)事》,究竟想表達怎樣的內涵呢? 李安,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既能拍好中國片,又能拍好外國片的華人導演。

這個頗具人文精神的導演,用句俗話來說就是“文化人”。他的作品中有著深諳中式傳統(tǒng)文化的《喜宴》《飲食男女》,也有用武俠文化打開世界之窗的《臥虎藏龍》?!稊啾成健贰渡倌昱伞纷屗麅啥确馍駣W斯卡。在東西方文化差異的面對。對于這個能夠通吃東西方的導演,他最大的殺手锏就是人文。

反戰(zhàn)嗎?不!主旋律嗎?不!

一場華麗麗的中場秀,伊拉克戰(zhàn)爭中的國家英雄,被邀請至球賽的中場休息時亮相,就是這么一個簡單的故事,但表達的內容多種多樣。有人認為,這是一部反戰(zhàn)電影,老生常談。也有人認為,電影是在向西方世界諂媚,美國的主旋律。這其中無非是一個左或者右的站位。

但對于一位人文系導演,想必來自東方的李安,沒有必要在西方世界站隊。人文精神,是這部電影的核心。 電影中,這群來自伊拉克的英雄在中場表演中都面對了什么呢? 滿嘴跑火車的制片人,利益為上的老板,萍水相逢的拉拉隊員,在短短的一天之內中,經(jīng)歷了從受捧、受擁護、被邀請、被開玩笑、被遺棄、被圍毆,這幫大兵們,用一句北方方言來形容,就是“生瓜蛋”。來的時候一無所知,走的時候一臉懵逼,很多人或許都搞不清這一天都發(fā)生了什么事。然而結束之后,他們還要匆匆趕回伊拉克。 按理說,血氣方剛的小伙子們,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遇到這種事情,想必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老子不干了,愛誰誰”。那么這部電影就成為稀松平常的反戰(zhàn)片了。

然而最后,比利·林恩還是放棄了假的醫(yī)療證明,跟大伙回到了戰(zhàn)場上,難道是在歌頌這幫平民英雄,不計酬勞,也要為國效力嗎?那就成了主旋律了。

兩個世界的奇幻漂流

在這么一個簡單的故事下,電影的信息量其實很大。 從槍林彈雨的戰(zhàn)場,到載歌載舞的中場秀,以比利·林恩為視角,這幫大兵們來到一個陌生的世界,那些無法與世界產生聯(lián)結的感覺,在大量情節(jié)中被一一展示?;蛟S當所有故事結束之后,所有人的腦中都是一個個“黑人問號臉”。

我們打仗究竟為了誰?我們應該是英雄,為什么如今卻成了這個樣子? 之所以成為這樣的原因就是,就是因為當下這個美國大環(huán)境,任何人無法左右的事實,就是“Who care”你是誰。 就像美國大選針鋒相對一樣,不妨讓我們回溯當年伊拉克戰(zhàn)爭時期,美國的民間意愿,有的支持有的反對,一場戰(zhàn)爭,能讓美國政界從中獲利,也能讓華爾街那幫人怨聲載道。在這個時候,戰(zhàn)爭英雄的光臨,是正確的人出現(xiàn)在錯誤的時間上。 殘酷的戰(zhàn)爭和荒誕的表演,雙面人生究竟哪個是真實的,哪個是真正的歸宿,我們究竟有沒有選擇。主角與大兵們在一天內的遭遇,卻是整個美國社會的剪影。

現(xiàn)在正在打仗嗎?跟我無關。 我管你是什么戰(zhàn)爭英雄還是什么高級人物,我們所關心的,就是作為老板的我,能不能掙到更多錢。作為制片人的我,能不能接到下一單有噱頭的生意。作為工作人員的我,能不能順利讓中場秀順利結束。作為粉絲的我,能不能看到真命天女,能不能讓我支持的球隊獲勝。 你們從哪來,回哪兒去吧,該干什么干什么

戰(zhàn)爭與表演,你都無法左右

中國有句俗語:“用得著你,你就是孫猴子;用不著你,你就是猴孫子。” 不比二戰(zhàn)時期美國民眾群情激昂,不比越戰(zhàn)時期一邊倒的反對。如今這個時代,美國人的危機感不在強烈,“戰(zhàn)爭英雄”這個頭銜已經(jīng)好久不見了。 你之所以上戰(zhàn)場,就是因為你是一名士兵,你救人,是你應該的。我之所以揍你,就是你們裝逼,阻礙我們的工作。 總之,他們不該在這里出現(xiàn) 就像比利·林恩,之所以參軍,是因為給姐姐報仇,而不得不入伍。電影開場悍馬車中,幾位都將自己入伍的原因說了一遍,理由五花八門,但沒有一個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那種“熱血青年”。

電影傳達的,有著人生的選擇,也有著無法左右的環(huán)境。 只是一場作秀,比利·林恩們已經(jīng)被作秀哄抬到這個地步,假如這個時候選擇退伍,這才是大新聞。 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條路,身為士兵,理應回到戰(zhàn)場,也不得不回到戰(zhàn)場。

一場作秀,幾位所謂的“戰(zhàn)斗英雄”,終究是政治家、商人賺錢眼球和商機的道具而已。用完之后,就沒人管你們了。

李安的人文情結

在這個大環(huán)境下,沒人在乎你究竟干了什么。舉個例子,好比鍵盤俠,無論你費了多大勁干了怎樣怎樣的大事,自我感覺很良好。然而對方打一行字就可以否定你的一切,你上哪說理去? 李安在這部電影里,關注的就是這里。既不反戰(zhàn)也不是主旋律,而是平心氣和的描述一個事實。而120幀,只是一個讓你身臨其境,切身感受的角色心境的手段而已。

有個特殊的設定,當處于第一人稱視角時與對方交談時,鏡頭拉得很近,幾乎就是面對面的感覺,對方臉上的痦子皺紋看得一清二楚。這在很多電影中都不會見到這類取景,就是為了讓你擁有一種VR體驗一樣。 大兵們來了又走了,用徐志摩的話說“不帶走一片云彩”,當然也沒有留下任何印象。唯一的牽掛,就是家人盼望大兵們的回歸,至于那個萍水相逢的拉拉隊員呢,得知對方的想法之后一臉失望,是與愛人分別的那種失望?或許,她只是覺得你最后的想法不夠英雄,我的少女心想要的,只是一個“英雄”的你而已。

或許,在如今這個時代,“英雄”這的名字,只有在應付這件事上管用。 沒人在乎你是誰,真正關注你的,只有你身邊的人。但卻又不得不與他們的期望背道而馳。 還記得片中,伊拉克戰(zhàn)場上,有一尊人身象頭的佛像嗎?這是象頭神迦尼薩,在印度教中代表著命運之神。傳說是一尊兇猛之惡鬼神,后來依佛法,引率九千八百大鬼軍,鎮(zhèn)壓三千世界,奉守三寶,成就一切善事,在印度很多地方,也將其奉為財神。或許這尊佛像,代表著士兵們所期望達到的一種境界。戰(zhàn)場上英勇殺敵,載譽而歸,收獲人財。 但是,命運之下,這個期望在中場表演之后,又剩下什么呢?恐怕從返程中,悍馬車中鴉雀無聲的大兵身上能夠體會。

愛人與戰(zhàn)友,家庭與戰(zhàn)場,一場亂入的中場秀,就像一場夢一樣,一名士兵,更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其實只是小角色、小把戲。120幀?則是讓這場夢更真實而已。

 6 ) 誰此時告別故鄉(xiāng),誰就將永遠流浪

看完《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120幀回來,有人問我值得不值得去看,我才想起來整個的觀影過程中竟然完全沒有去思考過這個問題。只是完全進入了比利的世界,看他所看,思他所想。因為太進入情境,所以開演三分鐘后我就開始鼻酸,我也為自己的多愁善感而感到不好意思,但是當比利回到家,和一家人一起吃飯,家人吵了起來,媽媽突然一拍桌子的一剎那,我看到比利被嚇得一哆嗦,眼淚就再也忍不住流下來了,后面的戲基本就是時不時的哭著看完的?;氐郊?,我在微博上說這電影看得我哭壞了,然后有小朋友紛紛回復我,原來我不是一個人啊。是啊,這電影真的有人會看哭,看電影時,我旁邊坐著一個二刷的朋友,她哭得稀里嘩啦,當我聽到她的在黑暗中抽泣的聲音,突然覺得自己也不那么孤單了。


為什么要哭?不知道唉,不過這讓我想起有一次做綠妖老師的電臺節(jié)目,我說我看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寧娜》的時候,有一段,是列文在一個政治場合遇到一個鄰居,兩個地主就聊起天來,我讀著讀著就哭了。綠妖老師就說,為什么要哭?我想了想說,大概是因為那段很平常的對話,充滿了人生的無奈和艱難,是平時人們都注意不到的??墒峭袪査固┳⒁獾搅耍浽谛睦?,還寫了出來。我當時覺得托爾斯泰如果連地主都能懂得,大概也一定會懂得我吧??幢壤ち侄鞯墓适戮陀羞@樣一種相似的感覺,鏡頭其實就是導演的目光,一個導演是什么樣的人,就決定了他自己能看到什么,能讓觀眾看到什么??础侗壤ち侄鳌返臅r候,我感受到了李安的目光,他真的能看到哎,我們這些小小心靈的世界,我們心中那些不可言說也根本說不清楚的尷尬,痛苦,為難,困惑。他真的全都看得到。我不僅隨著他看到了比利的內心,也感覺自己的內心被看到了,我所有說不出的委屈和為難,不用一言一語,他全都懂得,這目光太溫柔,于是我哭得像個孩子。


小小士兵比利·林恩的故事并不復雜,所謂“戰(zhàn)爭創(chuàng)傷”這種理論性的名詞,我們也都聽說過,但是真正的感同身受,恐怕沒人能做到。汶川大地震的時候,學會了一條心理學知識,不要隨便對經(jīng)歷過苦難的人說“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因為你理解不了。也不要對他們說”我懂你的感受”,因為你感受不到。比利從遙遠的敵國,回到自己的祖國,他從前是一個普通人家的不引人注目的男孩,他的內心也許是孤獨的。但是他現(xiàn)在成為了整個美國家喻戶曉的英雄,他終于被人看見了,人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可他的孤獨沒有消失,反而膨脹起來,變成了和他的名氣一樣的大的東西。榮譽,愛情,金錢……在短短的幾個小時之內一一從他身邊經(jīng)過,但是他感到的卻是越來越孤獨,人人覺得自己懂他,他們贊揚他,評價他,定義他,人人看到他站在眼前,但是沒有誰真的能體會他的感受,人人在看他這他,卻沒有人看得到,他的悲傷那么大。(寫下這句話,真是好想配張搞笑的圖片,配合一下我們這個荒唐的人生啊)。用他自己的話來講,人們在贊揚你生命中最慘的一天,那感覺真是……



看到即慈悲,被看到就是被撫慰??吹讲蝗菀?,同床共枕的夫妻,深愛著對方的父母和子女,同學,朋友,同事,每天都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卻彼此看不到,走在這人世間,四周都是明眼的人,卻像個隱形人,內心無比孤獨。很多人說李安這部電影的態(tài)度很模糊,甚至是沒有態(tài)度,我覺得他當然有他的態(tài)度,但爭論李安是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于我來說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措娪斑@種事,有時候不僅是需要走腦的,還需要走心,有很多時候需要的是去感受和體會,而不是去用邏輯思考和思辨。有些人就是只能走腦,無法走心,無法去感受和體會,或者天生如此,或者后天被各種學習和訓練得如此。這很神奇,完全不能靠邏輯思維的討論方法去達成共識的,走心這種事,如果誰的心門是緊閉的,眼睛是閉上的,他感受不到,看不到,那也確實沒辦法去強求。



說回到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關于120幀的問題,到底這樣一個故事值得不值得去拍去看120幀?我的答案是,值得。未來我們會看到很多探索宇宙的大電影用120幀去拍攝,我們將來有的是機會去看,而且可以見各種視覺效果會層出不窮。但是把一個普通人的小小內心世界,看得和整個宇宙一樣重要,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值得用這樣的方式被看到的,也許只有李安這個人,這樣的電影,也許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也只有這一部了。



士兵比利·林恩最后做出了他的選擇,在和姐姐告別的時候,他說自己可能到死都是個處男了。這一天對于他來說,其實是一生中十分重要的時刻。也是文學里常提到的一個精神頓悟的時刻,這個小故事像極了喬伊斯的小說,在故事的最開始,作為一個旁觀者,我是希望比利能做出留下來的選擇的。這有什么難得呢,不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事嗎,他是戰(zhàn)斗英雄,有足夠正當?shù)睦碛呻x開部隊,愛他的姐姐,用力的在抓緊他,新認識的姑娘也許能發(fā)展一段美好的愛情,他可以把他的故事賣給好萊塢換一筆錢,他的好形象讓他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不是難事,而最重要的是能夠在和平的世界里活下去,他不是一個家國觀念深重的小伙子,經(jīng)歷過了這短短的一天后,也已深知戰(zhàn)爭的無意義和虛無。那么,他為什么要選擇回到戰(zhàn)爭中去呢?



因為他的孤獨太巨大了啊,他的悲傷也太大了,好像房間里的大象,已經(jīng)大到了他身邊的人都看不到,姐姐很愛他,雖然不懂他,但是給他找了心理醫(yī)生,可心理醫(yī)生能幫他什么呢?薩特說,他人即地獄。那么對于比利·林恩來說,這一天如果不是還有隊友,隊長陪伴在他身邊,這一天就可以說是一個由所有贊揚他,關注他卻不懂得他的人組成的一個巨大的地獄。所以,在電影的最后,他回到了他的隊友身邊,回到戰(zhàn)爭中去,那不是什么為了榮譽為了國家的選擇。那是他,一個求生的人,唯一能做出的選擇。因為這個世界上,祖國已不是家,伊拉克更不可能是,此時的比利,能做到的決定,可能只是回到那輛裝甲車上,回到他的隊伍中去,一個叫比利·林恩的士兵的內心,才能感到自己與這個世界真正的鏈接,才能覺得自己真正被看見和被懂得。雖然小伙子們都不太會說話,但也只有這樣彼此珍惜著,相依為命的走下去了吧。這是孤獨的少年在茫茫大海上能看到的唯一的一點光亮,他只能盡力的游過去。是啊,我們就是會不顧一切的去抓住人世間這一點點僅存的光亮和溫暖,因為我們不僅孤獨,而且脆弱啊。就像王佳芝最后的選擇,是因為脆弱啊。


也許有一天,比利·林恩能活著回到故鄉(xiāng),但是他恐怕也知道,此刻他這一腳踏出去,告別家鄉(xiāng)父老,告別原來的生活,從此后萬水千山,那個從前的比利,恐怕就再也回不來了,也許,從他當兵的第一天,他就已經(jīng)回不來了,再往前推的話,也許從他姐姐出車禍的那一天,就會有今天的結果。所以死去的隊長才對他說,這就是命運。突然的車禍,山洪暴發(fā),這種事當然是命運,但人生的很多時候,當你面對抉擇,以為自己這回終于可以選擇自己的命運了,結果很多年后卻發(fā)現(xiàn)其實你只是又一次被命運選擇??v使一切從來,再給你一百次機會,在當年,當時那樣的情境之下,還是會做出同樣的選擇,盡管事情過后你也許會后悔,也許覺得自己再有一次機會,一定會選擇另一個答案,但其實并不會,這也是命運。在電影的最后,比利懂了,也接受了,所以他走了,這和愛國無關,反戰(zhàn)無關,只和一個叫做比利·懷恩的小小士兵的命運有關。作為一個普通的觀眾,我看到了,也被看到了,這就可以了。



電影結束之后,我在街上走了一會,腦海里一直回想起里爾克的那句詩: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我想接一句:誰此時告別了故鄉(xiāng),就將永遠的流浪。如果孤獨也是一種命運,那么我們也只能接受它,不是嗎?但是我愛你啊,在孤獨中靜靜的用目光陪伴著我的朋友,謝謝你看到我,我想告訴你,我也看到了你。

 短評

比利林恩們的痛苦被大眾無恥無情地消費 家人不理解 制片商利用 還有各種猥瑣的譏諷和挑釁 就連喜歡的姑娘也只是愛自己英雄的頭銜 沒人在乎他們在戰(zhàn)場上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 再漫長的中場休息也只是孤獨的煎熬 一旦入了軍營 就再也出不來了 也許只有戰(zhàn)死才是歸宿 感謝安叔親身經(jīng)歷般的120幀4K體驗 電影的未來

5分鐘前
  • t0psh1t
  • 力薦

3D電影的未來一定是高幀數(shù)的天下。這部電影就算沒打開未來的大門,也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6分鐘前
  • 張小北
  • 推薦

最觸動我的是結尾處林恩對拉拉隊女孩只透露出一點離開軍隊的念頭,女孩就瞬間變臉,全然不似剛才甜美的模樣。我想起大學時我最喜歡的電影“她比煙花寂寞”,大提琴家杜普蕾患上絕癥后用難以聽清的口音艱難說出“When you play,everyone loves you;when you stop,you are alone.”

7分鐘前
  • 天腐之國??
  • 力薦

很多人說李安是用東方人的情感,表達西方人的故事;用西方人的技術,拍東方人的哲學。其實在人性深處,哪有什么東方西方,我們的焦慮,我們的恐懼,我們的困惑,我們的憤怒,以及我們的愛,都是一樣的。痛苦是個人的,痛苦也是全人類的。

10分鐘前
  • 蘆哲峰
  • 推薦

從未離電影中的角色這么近,都能看到演員眼睛里的血絲,這不是一部主旋律,也不是一部反戰(zhàn)片,這就是一個男孩的成長,在人生的一個節(jié)點,學會主動的做出自己的選擇,走自己的路。對于戰(zhàn)爭的看法,片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終究不是士兵們眼里的戰(zhàn)爭,士兵們的戰(zhàn)爭,只有上過戰(zhàn)場的他們才會懂。

11分鐘前
  • 褻瀆電影
  • 推薦

李安要說的一直以來都是選擇!高偉同選擇順從父母,還是舉行了喜宴;王佳芝選擇還是放走了易先生;比利·林恩選擇依舊回到伊拉克……其實李安一直想說的是人生的別無選擇??!我想,沒有比天秤座更知道選擇的重要,和選擇的痛苦,以及選擇的無奈了。#可能因為我不是技術控,120幀不影響我的觀感。#

12分鐘前
  • 惘然
  • 力薦

120幀+4K+3D,攝影機每秒都很誠實,1秒120次。劇情和技術是交互的,拍法有代入,主觀鏡頭和碎碎念不像電影,更像一種生活體驗。兩個空間的平行剪輯,混淆了戰(zhàn)場與生活,大眾看到的戰(zhàn)爭不過是被媒體“包裝”出來的,唯有士兵自己才知道戰(zhàn)爭的真正意義。相比中場,戰(zhàn)場似乎更安全,很諷刺。

16分鐘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薦

美國人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幾十年來一直在倒退,當年批判越戰(zhàn)的電影可不是這樣。一邊回放殘酷的血淋淋的戰(zhàn)爭畫面,一邊又和戰(zhàn)友們打趣說笑,“戰(zhàn)友情義”就能讓一切的懷疑消解嗎?那懷疑的意義在哪里。不知男主的姐姐有未被說服,反正我沒有。另外一味批評高幀率有什么意義,換成正常幀率內容也不變啊

21分鐘前
  • 米粒
  • 還行

和想象中的不一樣,一種慢慢浸透的真實感,在戰(zhàn)爭戲和Half time show這種需要現(xiàn)場感的場景非常有效。李安說自己拋磚引玉,每次看李安的電影都是種享受,不論從拍攝方面還是人生方面都會學到很多。能看這種導演的電影實在是榮幸

26分鐘前
  • 引歌
  • 力薦

開場前李安一直說,我們做得還不夠好,我反倒覺得,技術已經(jīng)夠好了,情節(jié)反而大大削弱。

28分鐘前
  • 大 蜹 蜹
  • 還行

“人們忘性大,在好萊塢過兩周就像過了兩年” 120幀初體驗,文戲部分無直觀差別,每個人的臉都清晰如潮紅,纖毫畢現(xiàn),太挑戰(zhàn)演員的皮膚。最明顯的是5分鐘戰(zhàn)場戲,槍林彈雨,身臨其境,但太短了…開頭戰(zhàn)爭時間“2004.10.23”植入了安叔生日,兒子李淳相對醬油?!拔业拿恳豢潭际悄愕摹?/p>

29分鐘前
  • 影志
  • 還行

看到中間差點悲憤得奪門而出。有人為了6000刀的補貼賭上性命奔赴沙場,有人隨便花幾萬刀就為了搶一場球賽的前排座位。軍人在戰(zhàn)場每日面對生死和炸彈,而你所保衛(wèi)的國家的人,他們只關心你們是不是搞同性戀。

32分鐘前
  • 卡卡森
  • 力薦

4K 120幀 RealD3D 將觀眾瞬間拉近電影里 開啟電影的新紀元 字符子彈煙花全都飛出屏幕 浮現(xiàn)在眼前 這不是關于戰(zhàn)爭的電影 更是一個男孩在地球另一側的成長 短暫的中場休息 卻讓他意識到更為遠大的人生和目標 這才是其真正的含義吧

34分鐘前
  • MR.Charles
  • 推薦

我暈幀

39分鐘前
  • 陀思妥曼妥思
  • 推薦

三星半,120幀的確是非常不同,非常獨特的體驗,亮度,清晰度,立體感都是前所未有的,感覺之前看的3D大多是垃圾。不過,我的問題還是無法入戲,過度關注視覺,而在情感共鳴不多。反而是看24幀的渣版,在劇情和情緒有了更多收獲

43分鐘前
  • 桃桃林林
  • 推薦

2.5。安叔也有能力拍奧運開幕式。像第一次看真人秀像家里大人帶著第一次去逛大中電器的液晶電視區(qū)。高幀率的愿望也許是身臨其境卻依然用淺景深拍攝。清晰的前景與虛化的背景讓高清畫面顯得更假。技術更新了新的電影語言也應該配套升級。探索可敬余勇可賈。

46分鐘前
  • 好樣的
  • 較差

都嗷嗷什么鬼120幀啊,有幾個真的在看電影啊,為毛沒人說這個電影就是沒什么故事,或者說講了個特別土的故事,從事件人物到價值觀都土,李安以往最會的那種,在有限的電影空間里傳達無限曖昧可能性的神手筆幾乎沒用上。四星給穩(wěn)定的制作水平和眼珠子美得想攢在手里偷走的鮮肉男主

48分鐘前
  • 黃青蕉
  • 推薦

這部電影讓我想在結束前沖出影院大哭一場,很久沒看到這么沉重的電影了。那場show里的真命天女組合從頭到尾都是背影,主角站在大屏幕前,頭腦里浮現(xiàn)出伊拉克的戰(zhàn)爭畫面,而此時此刻,周圍是明星、焰火、歡呼的美國人,那一刻,我真想大哭一場。李安把人更深的孤獨(想不出更好的詞)拍得那么好!

51分鐘前
  • 席幕瞳
  • 力薦

不管技術怎么樣,李安始終是李安,除了幾個太過于匠氣的鏡頭,故事全程平滑流利又抓人耳目。中場表演那一段戲真是震撼到頭皮發(fā)麻,幾場文戲也是一如既往的高水準。女孩愛的不是男孩,只是英雄,群眾愛英雄,然而只是自我滿足的愛慕,他確實沒得選擇,人間地獄好像才是容身之處。

53分鐘前
  • 夏目的丑貓貓
  • 力薦

時間會證明這是電影史的一座里程碑。

55分鐘前
  • 朝暮雪
  • 推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