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除了要清空購物車,對很多人來說,還要第一時間去影院看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 這兩天,李安在中國內地為這部電影做宣傳。李安為它革命性地運用了120幀/4K/3D技術拍攝,內地就北京和上海兩家影城可以放映此版本。11月6日,北京媒體場提前觀影,11月8日,上海提前觀影。 上海場在上海影城一號廳。上次李安在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做演講,就在隔壁的酒店。 其實李安也來影廳戴著3D眼鏡站著看了電影,看完之后,覺得“稍微有點紅”,于是后來還去調試了機器。 先說下觀感。 可能之前宣傳120幀/4K/3D這種全新技術說得太多了,過于邪乎。我坐在13排最邊上(當然,也許你們可以買更前面,更中間的票感受一下),要說感知到新技術,那就是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值得強調四遍)清楚。 畫面清晰到什么程度呢?就是現(xiàn)在所有網(wǎng)上的劇照都沒有120幀銀幕呈現(xiàn)的那么清楚。就是有一場戲是比利·林恩回家,鏡頭在前門,觀眾可以一直看到他家后院…… 但是李安又不是卡梅隆,《比利·林恩》也不是《阿凡達》,沒有那么多炫技的鏡頭,帶著觀眾如坐過山車的體驗。 以至于下午的發(fā)布會上,李安甚至這樣講:“技術,可能不需要再說了,大家就去影院看吧”。 那他為什么要做120幀/4K/3D呢? 就像當年用3D技術是為《少年派》服務一樣。李安說這次用120幀/4K/3D也完全是為了拍《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如果不是這個技術,可能選別的書?!?有必要先來了解下《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的故事。19歲的美國大兵比利·林恩因為在伊拉克戰(zhàn)爭中的英勇表現(xiàn),和他的戰(zhàn)友都成為美國英雄的代表。這一天他要在感恩節(jié)橄欖球公開賽的中場和戰(zhàn)友們一起做表演。 然后同時,不停閃回他腦海中的畫面:有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事;有回家與家人的團聚,姐姐勸他不要再去伊拉克了;有戰(zhàn)爭帶給他的恐慌、成長與失去…… 有一張海報特別有意思,遠處是中場表演的煙火,近處是比利·林恩獨自倚在墻角,墻上的影子是他舉槍在戰(zhàn)場上的姿勢。 本·芳汀這個小說是一部很意識流的小說,幾乎沒什么故事性,事情就發(fā)生在一天內,很多情節(jié)都是比利·林恩的主觀想法。 李安說:“我如果不是鉆研這個新技術,不會想拍這個小說,因為這個小說都是內在的觀察,一般技術很難做到第一人稱的表達?!?他說:“年輕的男孩第一次打仗,他的感官是全開的,非常敏感,非常尖銳。你把這樣一個感官突然放到回到美國虛假的一場活動里面的時候,對他來講是過度的刺激,所以有這樣的反差?!?他說:“我當然希望大家看了一些新的東西以后你根本沒有注意,你就看它的故事,沉浸在那個故事里面最好。但我不用這個技術就沒辦法拍這個思緒性的故事?!? 李安希望的是通過120幀/4K/3D這樣更清晰,更浸入的新技術,讓觀眾可以更好地進入到比利·林恩的視角。從他的視角去看戰(zhàn)事,去看中場,去看戰(zhàn)友,去看家人,去看那些想要利用他們的人,去看那些嘴上對他說著“我愛你”的人…… 如果你能進入到比利·林恩的視角,你就會了解到李安的苦心。 他當然不是要拍一個簡單的歌頌英雄主義的故事,也不是要拍一個粗暴的反戰(zhàn)的主題。 電影有“對英雄的投射,主流的價值,體育場里面像一大鍋主流在里面,它在里面攪合。我覺得這個反主流的思索,一方面要跟著它,一方面又要反它,這個反反復復不太順暢的這么一個程序”。然而就是這么復雜與矛盾,才是真實人生的寫照。 電影有些情節(jié)很諷刺,比如比利·林恩對著國旗敬禮,看臺上的大銀幕對著他,他淚流滿面?,F(xiàn)場觀眾一定被他的愛國情懷所感染了。可實際上,李安的鏡頭一轉,還是處男的比利·林恩腦海中正在想象和剛剛認識的啦啦隊女孩在自家的床上翻云覆雨。 電影有些情節(jié)很無奈,比如比利·林恩說:“有人來表揚你這輩子最慘的一天”。他成為英雄是因為一段戰(zhàn)場上舍身救隊長的視頻。那一天他為了救隊長與敵人近身肉搏,終于把敵人殺了。然后一回頭,早已中槍的隊長也已經(jīng)咽氣。沒有什么勝利可言,大家都一敗涂地。 電影有些情節(jié)很傷感,比如比利·林恩對那個主動投懷送抱,對他表現(xiàn)出各種不舍的啦啦隊女孩佐恩深情地說:“我差點帶著你跑掉!” 結果佐恩的反應是:“你怎么可以說這種話?怎么可以說不回伊拉克,你是英雄?。 ?于是比利·林恩只能表示自己其實是開的一個玩笑。佐恩這才心滿意足離去。 哪怕是對你說“我愛你”的人,有可能愛的也只是他們想要的那個你。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甚至幾乎沒有設置懸念,不走大片慣有的邏輯。就像李安說的:“觀眾一開始就知道他不可能不回去(伊拉克)的,可是我們還是要思索這個問題,想知道他發(fā)生了什么?;旧纤臎Q定不是決定,而是一個了解,對他命運本身的了解。” 比利·林恩最后對開車來想接他去找心理醫(yī)生努力讓他留在美國的姐姐說:“我想這就是我的命運”。 所以這就是一部非常李安的電影。 我們當然知道高偉同最后會辦喜宴,李安想要拍出的是他發(fā)生了什么。 我們當然知道王佳芝一定會放了易先生,李安想要拍出的是她發(fā)生了什么。 我們當然知道比利·林恩還是要回到戰(zhàn)場……李安從來拍的不只是故事,而是情緒,而是一個個鮮活飽滿,甚至矛盾重重,但卻是真實的人。 是他們的選擇,和他們的別無選擇。 可是如果你對此并不感興趣,并不想探討以上,也并不會為比利·林恩最后的走向(是的,不是選擇,只是走向)動容,那么確實不建議花高票價甚至昂貴的路費去看120幀。 因為可能對你來說就是一部特別清晰的紀錄片而已。 而且貼心的李安其實為每個版本都費了心力。60幀/2K/3D,24幀/3D…… “我想一個影院能夠供應什么,我就再重新創(chuàng)造一次,以那個媒體的特色來做它的藝術的表達。所以這個片子我做的非常辛苦,最后有兩三個月我就光做這件事情。” 每一個版本都有它每一個版本的命運。 只是,120幀/4K/3D的技術革新,到底拓展了電影的可能性,“我可以做更大的空間,我的伸縮性大了”,從此不是可以拍第一人稱電影了,而是可以從第三人稱到第一人稱,“這個中間的伸縮力我覺得大了很多”。這是一個電影人的戰(zhàn)事。 然后電影上映,面對市場,面對受眾。有人眼晴盯在橫空出世的新技術;有人希望看到刺激的視效呈現(xiàn);有人以為可以看到一部身臨其境激烈的戰(zhàn)爭片;有人挖空心思為營銷出更高票房;有人想拿它再得一樽奧斯卡……當然也有人欣喜還是那個熟悉的李安,還是熟悉的味道。這是他和比利·林恩一樣也都要面對的中場。 李安的話說得十分誠懇:“我已經(jīng)62歲了,等不及了,我可能一步走了好幾步,因為我自己也不年輕了。我希望在我還在服役的這段時間能夠見到它(電影)發(fā)展到某一個程度?!?/p>
(我們的小小花園,你要不要來轉轉?)
看這部電影之前,心里一直很疑惑,《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究竟是一部怎樣的電影。因為圍繞這部電影的全都是120幀、3D、4K這些字眼,依我看來,電影是蒙太奇的一門藝術,所有圍繞在電影內外的元素都可以成為藝術表現(xiàn)形式,當然技術手段也不例外。但之前還從未有一部在未公映之前如此大張旗鼓的無數(shù)次將技術手段擺在第一。
一度我以為,這部電影只有技術看點而已,但是,120幀,又不是所有人能看到,全球只有五家電影院能夠罩得住,也是老生常談。
這有一句話叫做“3D,是商人賺錢的道具,是大師拍電影的工具”,用于形容李安再恰當不過。 作為一名電影營銷人士,等看完這部電影之后,我才了解到,為這部電影造勢的唯一方式,或許只有技術手段。因為真正的好電影,就是看完有千言萬語,但是卻常常無從說起。這些不是電影賣點,卻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以下簡稱《中場戰(zhàn)事》)的內涵。
這部電影看了兩遍,一遍120幀,一遍普通版,至于二者區(qū)別,大家說得太多了我這也無需多言了。但當所有人在力挺技術革新、120幀、3D、4K等等。我偏不,我就是要研究這部有著高新技術的作品技術之外的內容。 那么這部電影,究竟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這部電影《中場戰(zhàn)事》,究竟想表達怎樣的內涵呢? 李安,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既能拍好中國片,又能拍好外國片的華人導演。
這個頗具人文精神的導演,用句俗話來說就是“文化人”。他的作品中有著深諳中式傳統(tǒng)文化的《喜宴》《飲食男女》,也有用武俠文化打開世界之窗的《臥虎藏龍》?!稊啾成健贰渡倌昱伞纷屗麅啥确馍駣W斯卡。在東西方文化差異的面對。對于這個能夠通吃東西方的導演,他最大的殺手锏就是人文。
一場華麗麗的中場秀,伊拉克戰(zhàn)爭中的國家英雄,被邀請至球賽的中場休息時亮相,就是這么一個簡單的故事,但表達的內容多種多樣。有人認為,這是一部反戰(zhàn)電影,老生常談。也有人認為,電影是在向西方世界諂媚,美國的主旋律。這其中無非是一個左或者右的站位。
但對于一位人文系導演,想必來自東方的李安,沒有必要在西方世界站隊。人文精神,是這部電影的核心。 電影中,這群來自伊拉克的英雄在中場表演中都面對了什么呢? 滿嘴跑火車的制片人,利益為上的老板,萍水相逢的拉拉隊員,在短短的一天之內中,經(jīng)歷了從受捧、受擁護、被邀請、被開玩笑、被遺棄、被圍毆,這幫大兵們,用一句北方方言來形容,就是“生瓜蛋”。來的時候一無所知,走的時候一臉懵逼,很多人或許都搞不清這一天都發(fā)生了什么事。然而結束之后,他們還要匆匆趕回伊拉克。 按理說,血氣方剛的小伙子們,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遇到這種事情,想必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老子不干了,愛誰誰”。那么這部電影就成為稀松平常的反戰(zhàn)片了。
然而最后,比利·林恩還是放棄了假的醫(yī)療證明,跟大伙回到了戰(zhàn)場上,難道是在歌頌這幫平民英雄,不計酬勞,也要為國效力嗎?那就成了主旋律了。
在這么一個簡單的故事下,電影的信息量其實很大。 從槍林彈雨的戰(zhàn)場,到載歌載舞的中場秀,以比利·林恩為視角,這幫大兵們來到一個陌生的世界,那些無法與世界產生聯(lián)結的感覺,在大量情節(jié)中被一一展示?;蛟S當所有故事結束之后,所有人的腦中都是一個個“黑人問號臉”。
我們打仗究竟為了誰?我們應該是英雄,為什么如今卻成了這個樣子? 之所以成為這樣的原因就是,就是因為當下這個美國大環(huán)境,任何人無法左右的事實,就是“Who care”你是誰。 就像美國大選針鋒相對一樣,不妨讓我們回溯當年伊拉克戰(zhàn)爭時期,美國的民間意愿,有的支持有的反對,一場戰(zhàn)爭,能讓美國政界從中獲利,也能讓華爾街那幫人怨聲載道。在這個時候,戰(zhàn)爭英雄的光臨,是正確的人出現(xiàn)在錯誤的時間上。 殘酷的戰(zhàn)爭和荒誕的表演,雙面人生究竟哪個是真實的,哪個是真正的歸宿,我們究竟有沒有選擇。主角與大兵們在一天內的遭遇,卻是整個美國社會的剪影。
現(xiàn)在正在打仗嗎?跟我無關。 我管你是什么戰(zhàn)爭英雄還是什么高級人物,我們所關心的,就是作為老板的我,能不能掙到更多錢。作為制片人的我,能不能接到下一單有噱頭的生意。作為工作人員的我,能不能順利讓中場秀順利結束。作為粉絲的我,能不能看到真命天女,能不能讓我支持的球隊獲勝。 你們從哪來,回哪兒去吧,該干什么干什么
中國有句俗語:“用得著你,你就是孫猴子;用不著你,你就是猴孫子。” 不比二戰(zhàn)時期美國民眾群情激昂,不比越戰(zhàn)時期一邊倒的反對。如今這個時代,美國人的危機感不在強烈,“戰(zhàn)爭英雄”這個頭銜已經(jīng)好久不見了。 你之所以上戰(zhàn)場,就是因為你是一名士兵,你救人,是你應該的。我之所以揍你,就是你們裝逼,阻礙我們的工作。 總之,他們不該在這里出現(xiàn) 就像比利·林恩,之所以參軍,是因為給姐姐報仇,而不得不入伍。電影開場悍馬車中,幾位都將自己入伍的原因說了一遍,理由五花八門,但沒有一個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那種“熱血青年”。
電影傳達的,有著人生的選擇,也有著無法左右的環(huán)境。 只是一場作秀,比利·林恩們已經(jīng)被作秀哄抬到這個地步,假如這個時候選擇退伍,這才是大新聞。 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條路,身為士兵,理應回到戰(zhàn)場,也不得不回到戰(zhàn)場。
一場作秀,幾位所謂的“戰(zhàn)斗英雄”,終究是政治家、商人賺錢眼球和商機的道具而已。用完之后,就沒人管你們了。
在這個大環(huán)境下,沒人在乎你究竟干了什么。舉個例子,好比鍵盤俠,無論你費了多大勁干了怎樣怎樣的大事,自我感覺很良好。然而對方打一行字就可以否定你的一切,你上哪說理去? 李安在這部電影里,關注的就是這里。既不反戰(zhàn)也不是主旋律,而是平心氣和的描述一個事實。而120幀,只是一個讓你身臨其境,切身感受的角色心境的手段而已。
有個特殊的設定,當處于第一人稱視角時與對方交談時,鏡頭拉得很近,幾乎就是面對面的感覺,對方臉上的痦子皺紋看得一清二楚。這在很多電影中都不會見到這類取景,就是為了讓你擁有一種VR體驗一樣。 大兵們來了又走了,用徐志摩的話說“不帶走一片云彩”,當然也沒有留下任何印象。唯一的牽掛,就是家人盼望大兵們的回歸,至于那個萍水相逢的拉拉隊員呢,得知對方的想法之后一臉失望,是與愛人分別的那種失望?或許,她只是覺得你最后的想法不夠英雄,我的少女心想要的,只是一個“英雄”的你而已。
或許,在如今這個時代,“英雄”這的名字,只有在應付這件事上管用。 沒人在乎你是誰,真正關注你的,只有你身邊的人。但卻又不得不與他們的期望背道而馳。 還記得片中,伊拉克戰(zhàn)場上,有一尊人身象頭的佛像嗎?這是象頭神迦尼薩,在印度教中代表著命運之神。傳說是一尊兇猛之惡鬼神,后來依佛法,引率九千八百大鬼軍,鎮(zhèn)壓三千世界,奉守三寶,成就一切善事,在印度很多地方,也將其奉為財神。或許這尊佛像,代表著士兵們所期望達到的一種境界。戰(zhàn)場上英勇殺敵,載譽而歸,收獲人財。 但是,命運之下,這個期望在中場表演之后,又剩下什么呢?恐怕從返程中,悍馬車中鴉雀無聲的大兵身上能夠體會。
愛人與戰(zhàn)友,家庭與戰(zhàn)場,一場亂入的中場秀,就像一場夢一樣,一名士兵,更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其實只是小角色、小把戲。120幀?則是讓這場夢更真實而已。
比利林恩們的痛苦被大眾無恥無情地消費 家人不理解 制片商利用 還有各種猥瑣的譏諷和挑釁 就連喜歡的姑娘也只是愛自己英雄的頭銜 沒人在乎他們在戰(zhàn)場上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 再漫長的中場休息也只是孤獨的煎熬 一旦入了軍營 就再也出不來了 也許只有戰(zhàn)死才是歸宿 感謝安叔親身經(jīng)歷般的120幀4K體驗 電影的未來
3D電影的未來一定是高幀數(shù)的天下。這部電影就算沒打開未來的大門,也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最觸動我的是結尾處林恩對拉拉隊女孩只透露出一點離開軍隊的念頭,女孩就瞬間變臉,全然不似剛才甜美的模樣。我想起大學時我最喜歡的電影“她比煙花寂寞”,大提琴家杜普蕾患上絕癥后用難以聽清的口音艱難說出“When you play,everyone loves you;when you stop,you are alone.”
很多人說李安是用東方人的情感,表達西方人的故事;用西方人的技術,拍東方人的哲學。其實在人性深處,哪有什么東方西方,我們的焦慮,我們的恐懼,我們的困惑,我們的憤怒,以及我們的愛,都是一樣的。痛苦是個人的,痛苦也是全人類的。
從未離電影中的角色這么近,都能看到演員眼睛里的血絲,這不是一部主旋律,也不是一部反戰(zhàn)片,這就是一個男孩的成長,在人生的一個節(jié)點,學會主動的做出自己的選擇,走自己的路。對于戰(zhàn)爭的看法,片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終究不是士兵們眼里的戰(zhàn)爭,士兵們的戰(zhàn)爭,只有上過戰(zhàn)場的他們才會懂。
李安要說的一直以來都是選擇!高偉同選擇順從父母,還是舉行了喜宴;王佳芝選擇還是放走了易先生;比利·林恩選擇依舊回到伊拉克……其實李安一直想說的是人生的別無選擇??!我想,沒有比天秤座更知道選擇的重要,和選擇的痛苦,以及選擇的無奈了。#可能因為我不是技術控,120幀不影響我的觀感。#
120幀+4K+3D,攝影機每秒都很誠實,1秒120次。劇情和技術是交互的,拍法有代入,主觀鏡頭和碎碎念不像電影,更像一種生活體驗。兩個空間的平行剪輯,混淆了戰(zhàn)場與生活,大眾看到的戰(zhàn)爭不過是被媒體“包裝”出來的,唯有士兵自己才知道戰(zhàn)爭的真正意義。相比中場,戰(zhàn)場似乎更安全,很諷刺。
美國人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幾十年來一直在倒退,當年批判越戰(zhàn)的電影可不是這樣。一邊回放殘酷的血淋淋的戰(zhàn)爭畫面,一邊又和戰(zhàn)友們打趣說笑,“戰(zhàn)友情義”就能讓一切的懷疑消解嗎?那懷疑的意義在哪里。不知男主的姐姐有未被說服,反正我沒有。另外一味批評高幀率有什么意義,換成正常幀率內容也不變啊
和想象中的不一樣,一種慢慢浸透的真實感,在戰(zhàn)爭戲和Half time show這種需要現(xiàn)場感的場景非常有效。李安說自己拋磚引玉,每次看李安的電影都是種享受,不論從拍攝方面還是人生方面都會學到很多。能看這種導演的電影實在是榮幸
開場前李安一直說,我們做得還不夠好,我反倒覺得,技術已經(jīng)夠好了,情節(jié)反而大大削弱。
“人們忘性大,在好萊塢過兩周就像過了兩年” 120幀初體驗,文戲部分無直觀差別,每個人的臉都清晰如潮紅,纖毫畢現(xiàn),太挑戰(zhàn)演員的皮膚。最明顯的是5分鐘戰(zhàn)場戲,槍林彈雨,身臨其境,但太短了…開頭戰(zhàn)爭時間“2004.10.23”植入了安叔生日,兒子李淳相對醬油?!拔业拿恳豢潭际悄愕摹?/p>
看到中間差點悲憤得奪門而出。有人為了6000刀的補貼賭上性命奔赴沙場,有人隨便花幾萬刀就為了搶一場球賽的前排座位。軍人在戰(zhàn)場每日面對生死和炸彈,而你所保衛(wèi)的國家的人,他們只關心你們是不是搞同性戀。
4K 120幀 RealD3D 將觀眾瞬間拉近電影里 開啟電影的新紀元 字符子彈煙花全都飛出屏幕 浮現(xiàn)在眼前 這不是關于戰(zhàn)爭的電影 更是一個男孩在地球另一側的成長 短暫的中場休息 卻讓他意識到更為遠大的人生和目標 這才是其真正的含義吧
我暈幀
三星半,120幀的確是非常不同,非常獨特的體驗,亮度,清晰度,立體感都是前所未有的,感覺之前看的3D大多是垃圾。不過,我的問題還是無法入戲,過度關注視覺,而在情感共鳴不多。反而是看24幀的渣版,在劇情和情緒有了更多收獲
2.5。安叔也有能力拍奧運開幕式。像第一次看真人秀像家里大人帶著第一次去逛大中電器的液晶電視區(qū)。高幀率的愿望也許是身臨其境卻依然用淺景深拍攝。清晰的前景與虛化的背景讓高清畫面顯得更假。技術更新了新的電影語言也應該配套升級。探索可敬余勇可賈。
都嗷嗷什么鬼120幀啊,有幾個真的在看電影啊,為毛沒人說這個電影就是沒什么故事,或者說講了個特別土的故事,從事件人物到價值觀都土,李安以往最會的那種,在有限的電影空間里傳達無限曖昧可能性的神手筆幾乎沒用上。四星給穩(wěn)定的制作水平和眼珠子美得想攢在手里偷走的鮮肉男主
這部電影讓我想在結束前沖出影院大哭一場,很久沒看到這么沉重的電影了。那場show里的真命天女組合從頭到尾都是背影,主角站在大屏幕前,頭腦里浮現(xiàn)出伊拉克的戰(zhàn)爭畫面,而此時此刻,周圍是明星、焰火、歡呼的美國人,那一刻,我真想大哭一場。李安把人更深的孤獨(想不出更好的詞)拍得那么好!
不管技術怎么樣,李安始終是李安,除了幾個太過于匠氣的鏡頭,故事全程平滑流利又抓人耳目。中場表演那一段戲真是震撼到頭皮發(fā)麻,幾場文戲也是一如既往的高水準。女孩愛的不是男孩,只是英雄,群眾愛英雄,然而只是自我滿足的愛慕,他確實沒得選擇,人間地獄好像才是容身之處。
時間會證明這是電影史的一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