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兩個孤獨的靈魂彼此靠近彼此溫暖的故事。
阿洛伊斯是一個極為孤僻的人,也只有和他一樣孤獨的維拉可以靠近他走進他的內心。
印象最深的他倆通過電波的冥想坐在屋子里穿著紅色的禮服,一起彈琴,后面有許多鄰居開著party。這樣的場景,可能是阿洛伊斯在現實中一輩子不會也不可能經歷的,父親走后讓本就孤僻的他更加陰郁對生活也不再抱有希望,而維拉是讓他重燃希望的人。
故事的結尾,白色的鏤空窗簾從樓上飄下來,可以看做是阿洛伊斯對過去的告別,也是他對自己對于外界的恐懼與逃避的一種戰(zhàn)勝。
最后他帶著偷來的花貓一起躺在維拉的病房里,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束的恰到好處,飽含了千萬種唯美與浪漫。
世間不乏如阿洛伊斯般孤獨的人,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也愿我們每個人都能有幸遇到那個維拉,從此得到靈魂的救贖。
這部電影看了兩次,第一次算是體驗,第二次是為了深入咀嚼電影的光影和氛圍。
這部電影是拍給比較內向或有社交障礙的人看的,有這幾種特質的人能比較深入理解並接收到畫面光影的訊息。畫面運鏡部分,導演用了很多手法讓觀眾沉浸在內向人的世界,例如搭電梯時主角會自動緊靠在角落,其他人進來後鏡頭卻一直帶到腳,乘客臉部只有一撇,因為有社交障礙的人確實有人進來後會異常緊張並只敢盯著別人的腳看。
因此暫且試著從主角的心理狀態(tài)來理解電影的光影,無論是從那個視角觀看,電影的光影設計都是主角內心狀態(tài)的延伸。
首先,這部戲角色很少,有和其他人物對話或同框的畫面、橋段中,都有被誇張化的距離感,可能是用畫面的虛實,也可能是用光線區(qū)隔雙方,而在只有主角的畫面中,玻璃都是霧化的,被簾子遮住的,和建築的視覺比例之對比也被誇大,是為另一種與正常世界的距離感營造。
第一次和同行較為外向的友人們看完後,得到的感想是畫面偏冷,氣氛太孤獨冰冷且因陰沉,但對於他們而言,這樣的畫面是明亮、偏暖的並纖細的,因為這就是他們眼中的世界。
如果眼前有人,他們對眼時,先感受到的是於對方之間隔著的光或各種介質,最後才是看見對像 。如果沒有被強迫,通常這類型的人會先用聽覺去認識一個人,再來是與對方相關的事物如配件、舉止,最後才是看對方的面部並用語言交談。這部電影的畫面對內向的人來說並沒有一般歐系冷調性電影的陰沉感,雖然畫面構圖冷冽,但每次主角出現的畫面都有重點光或重點暖光,大部分是從窗外而來,也可能是自行想像出來的鏡球光,或者森林中遠方太陽撒入的一道強光,但幾乎沒有無重點光的畫面,這和許多其他調性偏冷的電影是有很大區(qū)別的。
另外一個燈光設計的特色是窗簾的運用,以及窗簾和從外面打進來的光所呈現的細緻感。窗簾在這部電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主角家的窗簾是非常細緻且柔軟的,辦公室的窗簾則是較為正經的格柵狀,車子被塑膠車罩罩住,這些都是主角保護並表現自己世界的方式,窗簾和光也是將主角心理狀態(tài)視覺化的介質。
內向或有社交障礙的人,看窗簾或看世界的時候並不是如同王家衛(wèi)電影那般高對比、高彩度、人和人之間互動中濃郁的情感交流氛圍,也不是如多數導演選擇冷硬的布景光線和對白,那是一般人對這類人的印象。社交障礙者更需要很期待與世界和人互動,他們也穿大紅色的衣服,他們也能瘋狂投入的開趴,只是他們看世界比較細膩,而且無法用社會化的方式與人溝通。他們看窗簾時會最先感受到窗簾和光的質感交雜,當他們身處在人群與公共場域時,對他們而且就只剩下自己,不管到哪,不管有多少人,他們會自動無視,並把無視人類的精力轉移到其他面向、如聲音、光線或材質、觸覺等等。
一般電影畫面素材的材質選擇是為了追求寫實和氛圍營造,這部電影的材質選擇卻是功能性的、象徵性的,從電影裡動物的特寫、主角撫摸地毯、家具、卡帶、老舊撥放器到主角衣服的選擇等,都讓觀眾的觸覺神經被不經意的放大,透過主角舉動和光線襯托出來的材質細節(jié),觀眾才有機會用比較正確的方式理解社交障礙者的世界。
孤獨,是憂愁的伴侶,也是精神活動的密友。
——Kahlil Gibran
孤獨、寂寞,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人生,虛空的來,空虛的去,似幻!
孤寂、虛幻,人生旅途的永恒伴侶!
今天,在下以“孤獨”為題,引薦一部另類劇情片給到各位,讓我們跟著作品一起探索“孤獨人生”。
瑞士影片《Aloys》(阿洛伊斯)
作品類型:科幻、劇情
主要演員:Georg Friedrich(飾演Aloys)、Tilde von Overbeck(飾演Vera)
故事概述:兩個孤獨靈魂(Aloys與Vera)的碰撞
上映時間:2016年9月23日在英國上映
這是一部講述“孤獨”的影片!畫面的色調、稀疏的對白、大量的空鏡頭,將作品寂寥之感發(fā)揮到了極致。接下來,讓我們跟著鏡頭語言,探索一番“人生孤寂”。
I,孤獨個體
Aloys:孤獨的私人偵探,由于父親的離世,使他進一步陷入了孤寂的深淵。
Vera:Aloys的鄰居,迷戀于動植物,不善交流,故事中另一個孤獨的靈魂。
兩個孤獨的個體,兩段孤寂的人生,兩場不期而遇的相會(①電梯內的偶遇②救護車旁的相遇),將兩顆憂郁、壓抑、寂寥的心牽在了一起。
一個是迷戀偷拍的私人偵探,一個是喜好用聲音傳遞思想的寂寞女人,看似毫無交點的兩人,在不知不覺中走到一起,奏響了“人生新樂章”。
II,心理暗示
孤獨,一種難以形容的心理狀態(tài)。
孤獨,悄無聲息、不可名狀。
如此復雜的心緒,又該如何傳遞給熒幕前的觀眾?
畫面與配樂!Tobias N?lle利用電影的兩大屬性,通過心理暗示,將無形的“孤寂”,以有形的方式展現出來,令人回味無窮。
接下來,個人通過幾組畫面、幾段配樂,詳細說明一番。
畫面篇
男主Aloys(相關的畫面)
①開場時,空無一物的房間
②陷入孤獨漩渦的Aloys,在執(zhí)行偷拍任務時走神被人察覺
③宿醉于公交車上
④獨處于陰暗的房間內,循環(huán)播放自己過去拍攝的影像
⑤少言寡語,一副“生無可戀”的模樣
女主Vera(相關的畫面)
①偷拍Aloys宿醉模樣,拿走其包中的DV磁帶
②通過電話、短信方式與Aloys交流
③屋中的擺設,花草植物、動物相片...雜亂無章
④自殺未遂
一組組陰暗的畫面,一段段壓抑的場景,為影片營造了濃郁的”孤獨、寂寥“氛圍,令人感同身受!
音樂篇
濃重的“抑郁黑”充實了作品的大部分時間!
低音弦樂獨有的憂郁悲涼之感,搭配緩慢低沉的曲式節(jié)奏,散發(fā)出濃郁的“抑郁、厭世”氣息,令人窒息!
冷峻的畫風+悲涼的配樂=>孤寂感十足
III,現實<=>幻境(內心世界實體化)
游走于現實和幻境之間的Aloys與Vera,被實體化的夢幻場景所包圍,迷惑著、瘋狂著、享受著?,F實與幻境的反差,“害怕孤獨”與“渴望熱鬧”之間的距離,沉醉于“通話時”所產生的幻想森林,迷失于”瘋狂家庭派對“所激發(fā)的幻覺...在心途中迷失了自我的兩人,就像影片中“那只單身20年的陸地龜”、“那條被困在水族館永遠都回不去大西洋的小海豹”一樣,陷入禁錮,被自己的精神世界所囚禁!
IV,自我認知(擺脫孤獨)
陷于孤獨->釋放孤獨->走出孤獨
三段式的情緒輸出,將孤獨之人Aloys內心的轉變表露無遺。
不與人交流(封閉自我)
↓↓
被迫用電話交流(第一次接觸)
↓↓
迷戀上言語交流(嘗試開啟自我)
↓↓
聲音交流之中產生出幻覺(打開自己的精神世界)
↓↓
沉迷于幻覺(享受精神世界的饋贈)
↓↓
打破幻境與現實的枷鎖、回歸現實人生(完全釋放、擺脫孤獨)
故事以“走進孤獨”開場,“走出孤獨”收尾,清晰、準確的剖析了“孤獨癥候群“的現狀,很有思想、頗有深度。
孤獨,是什么?
是自我內心的囚禁,
是憂郁壓抑的表象,
是精神世界的本質,
是一場躲不開的邂逅。
導演★★★☆☆(過分注重形式感,而忽略了內容的飽滿度)
演員★★★★☆(Georg Friedrich的獨角戲,情緒表現力很足)
劇情★★★☆☆(內容不算新,架構不算挑,“克制與壓抑”用力過猛)
視效★★★★★(現實中的冷色調,幻境中的暖色調;一個隱忍,一個狂放。搭配、切換,很有感覺)
音效★★★★★(暗色系“抑郁黑”曲風驚爆全長)
推薦度★★★★☆(只有孤獨的人才能夠讀懂的影片)
更多影評+推薦首發(fā)于微信公眾號“floyd與helen的旅途集錦”,謝謝
【本月給出的第1部五??|截圖保存了107張圖片,耳朵懷孕了,心情在跳舞】
?? 建議一個的時候享用
冷冽氛圍中籌鑄著的是迸發(fā)的色彩和盤旋中的狂歡潮派
水滴低落的嗒嗒聲
風拂過衣領的沙沙聲
電冰箱的嗡嗡聲
都好似是孤獨者的渴望
也是寂寞人的吶喊
感謝tobias導演視聽化了我們一直想要表達又欲言又止的那些感受
相信每個人都有過一些瞬間
無論人聲多么鼎沸
一種寂靜的聲音從眼到之處閃現,
想要取代所有你看得見,摸得到的東西。
此片無關矯情 也不存在什么孤獨患者
尊重每一個與多數人不同 深陷自己世界中的人
??
故事講述了一個私人偵探他唯一的愛好就是偷拍身邊的人和事物然后獨自一人在家觀看
直到他失去唯一的親人
他的生活中突然出現一個自稱移動電話機的女人
在虛實無縫銜接的轉境中
講述著兩個人內心的聲音
也是千千萬萬人的故事
??臺詞摘錄:
“孤獨像樹枝一樣濃稠又黏膩”
“他們是你窗外開啟的盛大派對,而你沒有被邀請”
“相信自己還在大西洋的海豹總是游向玻璃,嘗試記住自己已經不再是大西洋里的法拉”
------------------
攝影畫幅幀幀精美 剪輯靈而不亂 動物寓情溫柔又孤獨 男女主想象力爆棚猜測應該是都有毛病 故事題材挺好 沉悶了一點
包括電視屏幕在內的各種玻璃層制造的封閉空間阻止角色進入真實生活,陌生男女僅通過電話交流創(chuàng)造聲音的聯(lián)想世界,在媒體不斷曝光個人形象的當下,導演反其道地用“去可視化”方式表現都市居民的寂寞,從“缺席”這一設置帶來的驚悚過渡到魔幻現實的浪漫,讓處女作成為關于走出孤獨的柏拉圖式現代童話。
銀幕重看。感覺挺簡單的故事被剪晦澀了,但畫幅擴展與環(huán)繞聲場讓本片攝影與配樂的優(yōu)勢得以成倍放大,孤獨情緒傳達到位,非常享受影院帶來的沉浸感。@BJIFF 頤堤港
3.5 一場盛大的寂寞比喻會,逼人的寒氣和剎那的溫暖。
昨天夜里我忽然想起呼喊與細語中低沉而輕聲的耳邊呢喃,如同迷霧,輕薄沉靜,當一切細微感知被放大,即是情緒的藝術,聲音的冥想。
攝影構圖色調都很精致,內心世界具象化和虛實空間無縫銜接的剪輯風格非常像《盲視》。前面是關上房門封鎖外界的冰冷孤獨,后面則是憑著氣味與聲音臆想相遇的場景來完成兩個孤獨靈魂未曾發(fā)生的相互取暖??赡芮楦刑幚聿粔蛏羁蹋P于孤獨我們總能找到相似的通感,就像打濕情緒的那場雨。
B/格局越拍越小甚至像耳機廣告,但還是拍出了點窺視者的《八部半》之意。感官聯(lián)結類似光但并未選擇深入更寬廣時空,中間沉溺于同一概念的迂回稍微有點冗長; 關于虛擬與現實的探討比頭玩什么的干脆很多。喜歡封閉空間的運用與霧氣氤氳的影像質感,鯨吞般的幻覺。唉。歡迎來到荒涼的實在界。
在蘇黎世的首映上看的,見到了導演和女主,其實我是女主邀請去看的,其實是因為她是我朋友啦??
一個很好的現實主義故事,非得弄這種魔幻主義表達,片中男女精神病已然不算什么,是導演自己的精神又問題??!
大部分心理精神類電影試圖講一個問題,就是在未曾被邀請時,你也許不知道,那場以你為主角的盛會,正在未來某個毫無征兆的時刻到來。這顯然是個雞湯問題。但這部真正面對了對曲終人散的害怕,見過害怕之后仍選擇鉆進人群或者對方,看似慘兮兮的,但是何其幸運、何其勇敢。
一個phone sex有必要搞得這么擰巴么?也看不出他們非要這樣的理由。而且以一般的電話通話質量,哪能傳達這么復雜的聲音啊。這個偵探的設置對主題也毫無幫助。把電話改成虛擬現實眼鏡倒是還說得通一些。
像海龜一樣去揮霍漫長的生命等待愛情吧,像大西洋的海豹一樣忘記身處孤獨的水族箱吧。
話語構造虛幻空間,城市就像水族館。局限只存在于思想,而孤獨才是永恒的。
對這類電影沒有抵抗力,空曠的、孤寂的、安靜的、飄渺的、平整的,有點類似之前看過的那部《肉與靈》,有動物也有森林,中餐館的那個女生挺可愛的,特別喜歡男主的一些道具,比如座機、磁帶式錄像機、監(jiān)聽錄音機等等,某寶某魚搜羅了一圈,沒找到同款?!綰SURY/6.6GB/英字】
頭抵墻壁,置身樹林;電波冥想,恍若相遇。窗外有場盛大的派對,你我沒有收到邀請。他是單身20載遭受囚禁刑罰的陸龜,她是相信大西洋固執(zhí)撞擊玻璃的海獅。藉由黃絲襪舊雜志哈密瓜味口香糖尋到彼此相互慰藉,靠文字化圖像聽沙發(fā)冰箱的寂寞聲音。憂郁為引,孤獨是藥,你是幻覺是依戀,我已沉沉睡入白夜。
孤獨患者,近乎人格分裂的臆想,些許魔幻主義的色彩,臨摹電影《她》的創(chuàng)作架構,虛實交錯,具象化場景與寫實描寫無縫對接,充分的形式表達極具飽滿的情緒推疊,冷冽的鏡像語言下卻是色彩紛繁的狂歡潮派,那是孤獨者的渴望,那是寂寞人的吶喊,當意識清晰思緒明朗時,又回歸寂寥深淵,所謂孤獨大概如此
堅持單身20年終得配偶的海龜,一遍一遍不停撞玻璃窗健忘的海豹,動物園的部分是我最喜歡的段落之一。
孤獨到驚悚,看得下去,也不是福。
每個鏡頭都是縱深的孤獨,極度寒冷。直到想象的無限放大,冷暖色調的強烈反差,痛感越來越明顯,孤獨像樹汁變得濃稠又黏膩。而相信自己還在大西洋的海豹總是游向玻璃,嘗試記住“你再也不在大西洋里了 法拉”,然而健忘的它還是一遍遍撞擊,砰。
北京電影節(jié)在大悅城看的,攝影和聲音很棒,故事比較窄小扁平。氛圍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