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由勝利者寫的,”在總督府的開頭寫道。這個故事并不是一個完全浮現(xiàn)在腦海中的想法,關(guān)于一個貶低和消失的英國帝國離開印度的分離計劃。當然,英國人沒有表現(xiàn)出羞辱的失敗,因為他們在開幕式上站在儀式上,陶醉于英國直接統(tǒng)治的宏偉壯觀,這里是新德里的一個巨大的豪宅,有數(shù)百名本土的印第安人,他們被囚禁英國官員周圍,好像這是拉吉的高度。 眾多工作人員在主持國家獨立和正在進行的分區(qū)談判時,為印度最新和最后一位總督路易斯·蒙巴頓勛爵(Hugh Bonneville)的到來舉行了全面儀式。影片將重點放在蒙巴頓的會議和談判中,印度工人的來往必須在總督府(現(xiàn)在的Rashtrapati Bhawan)的廣闊內(nèi)部和同樣拜占庭式的社會和宗教階層中進行,這些階層使他們勞動的看似一致性變得復雜化角色。隨著國家緊張局勢的加劇,這些差異變得越來越明顯,造成廚師和男仆之間的分裂,使他們的西方監(jiān)督者感到困惑和恐懼。 然而,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牽制印度的外部宗教斗爭體現(xiàn)在兩位仆人之間的羅密歐和朱麗葉敘事中,即印度教的Jeet(Manish Dayal)和穆斯林Aalia(Huma Querishi)。他們的戀情主要包括偷偷摸摸的目光和簡短而緊張的談話,從不升級為激情。 因為Jeet和Aalia從來沒有帶著任何緊迫感聚集在一起,所以當印度的分裂威脅要將它們撕裂時,它們不會產(chǎn)生任何懸念或悲劇。 事實上,蒙巴頓比電影的印度人物更加陰影。邦納維爾將總督描繪為一個富豪而自由主義的人,由于英國人不再控制這個國家,他們代表了對印度文化遲來的興趣。然而,蒙巴頓平靜的好奇只會進一步標志著他作為一個局外人,因為這個國家在總督府的維持秩序之外崩潰了,他對有序過渡的無能為力只會讓他對他的同事和印第安人都是天真的。 蒙巴頓的無用為Viceroy's House提供了根植于殖民主義的自由主義空洞細節(jié)的潛在主題,但這部電影采取了一種奇怪的敘事轉(zhuǎn)變,使得該官員本身成為英國計劃的受害者。正如劇本(Paul Mayeda Berges,Moira Buffini和Chada)所說的那樣,Mountbatten關(guān)于更溫和,更和平的分區(qū)的想法被丘吉爾的陰謀愚弄,他設(shè)計了一個計劃,將未來的巴基斯坦國家用作緩沖區(qū)反對蘇聯(lián)。 在這里提供的歷史版本中,蒙巴頓和他的助手只不過是伊斯梅勛爵(邁克爾·甘本)的典當,他是一位專橫的貴族,他無情地無視總督關(guān)于如何劃分國家的委托研究,而是繪制了一個最有利于邊界的邊界。 皇冠。蒙巴頓只是讓丘吉爾轉(zhuǎn)移了對該計劃的責任,該計劃重新定位了帝國操縱的最后一擊不是在印度周圍而是在總督的影響。這有效地摒棄了蒙巴頓不幸的愚蠢行為本能,完全不熟悉他暫時統(tǒng)治的地區(qū)的地理和文化,這與電影最初的,更為尖銳的方程式相差甚遠,這個方程式與男人的善意和遺忘有關(guān)。 影片中唯一能夠抵消這種自我否定的修正主義的是涉及總督夫人埃德溫娜·蒙巴頓夫人(吉莉安安德森飾)的場景。Edwina放大了她丈夫的自由化傾向,帶著光顧的微笑和指示將更多的印度文化融入豪宅,并邀請更多的本土客人參加官方活動,到達總督家。她甚至在現(xiàn)場開槍監(jiān)督公開種族主義。她認為這項改革是一種尊重的姿態(tài),但是仆人們只把它視為一種秩序,而這部電影的最佳場景讓Edwina堅持不懈地反對他們的私人投訴。例如,當她告訴廚師做更多的印度菜時,他只能抱怨他一生都要訓練西餐,現(xiàn)在才被告知做別的事情。 安德森將Edwina描繪為真誠和聰明,但仍然能夠看起來很愚蠢,帶著副手的實踐面容,只能加強她從房子墻壁后面體驗“真正的”印度的想法的荒謬。Edwina比她的丈夫更渴望得到污垢并與人們見面,它提供了電影最有見地的一瞥改革和尊重的終極限制,在這種制度下,一個國家可以決定另一個國家的政策甚至邊界。
我們是來解放印度,把自由還給他們。但現(xiàn)在,我們要拆散他們。
這是一段大英末代總督一家在印度的時光,從總督府某青年仆人的視角表現(xiàn)了印巴分治前夕的這段動蕩震撼的歷史進程,總督府內(nèi)外,民族之愛男女私情全部糾結(jié)在一起。BBC工整大氣的手法盡顯政治種族宗教的廝殺以及印巴國土重劃造成的慘烈遷徙。主旋律這回黑化美化洗白無所不用,愛情線的結(jié)尾卻太過俗套。
我相信大部分國人對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建國過程知之甚少,
這部電影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們在這一歷史環(huán)節(jié)的知識缺憾。
該片為英籍印度裔女導演顧倫德·查達哈,為紀念祖父母跨越種族的真實愛情故事而打造的一部精良作品。影片布景在細節(jié)上盡量還原歷史,聘請了英美印度三國的金牌團隊制作。
可以看出,該作品在制作上為了還原那段悲慘的歷史過程煞費工夫。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英國政府忙于恢復重建本國,恢復歐洲秩序,無暇顧及殖民地統(tǒng)治,因此責成女皇伊莉莎白二世的舅舅──蒙巴頓公爵接任印度最后一任總督,完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割國土,自主立國的過程。
這一次國土分割表面上是英國政府為了印度不同宗教民族人民各自的權(quán)利與和平,避免內(nèi)戰(zhàn),實質(zhì)上是英國在二戰(zhàn)后期就開始著手準備的,為了將來石油能源安全的長遠打算。
這次分割與國土重劃,造成了人類史上最慘烈的動蕩遷徙??偣灿?400萬人流離失所,并造成了一百萬印度教、回教、錫克教人民死亡。
本片對愛情故事的描寫只是穿插的副線,而陳述史實,刻畫當時分裂造成的民族和宗教血腥的矛盾沖突才是主線。
蒙巴頓在卸任印度總督后回到英國,最高職位做到英國國防參謀長和參謀長委員會主席,也就是軍隊的最高領(lǐng)導人。
可惜在退休后的晚年,蒙巴頓本人、女婿母親及外孫女在游艇上被北愛爾蘭組織安放的炸彈炸死。本片中出現(xiàn)的蒙巴頓的大女兒及丈夫也在爆炸中炸斷雙腿。這是后話了。
微信公眾號:終極電影網(wǎng) (id: btdygod)
很偏愛印度那一段的歷史,從印度之夏延續(xù)到總督之屋。印度這類片子,總是做得非常細膩,多線敘事,復雜的人物關(guān)系,來呼應(yīng)當時亂到要爆炸的印度社會。上層各派各懷鬼胎,暗度陳倉。老百姓只能活在隨時不知道變成那方炮灰的恐懼與不安之中。被殖民和去殖民都沒那么容易。
長期焦慮不安的印度人們,就在那一年分裂成了印度與巴基斯坦,造成的影響誰也不能幸免。被派來執(zhí)行任務(wù)的總督也是表面風光實際上是接了燙手山芋吃悶虧。
這個總督就是《印度之夏》里的男主曾經(jīng)拼盡全力想要爭奪的位置,還記得他當時說自己出生在印度,生活在印度,一定比派來的總督要更能協(xié)調(diào)安排,保全雙方的利益。最后當然是被內(nèi)閣嫌棄啦,哪里來的Win-Win。
唐頓老爺演這位總督,依然是溫和又堅持的紳士形象,盡力維系著殖民者的尊嚴??偠椒蛉烁Y數(shù)進退,更懂的政治運作,崇尚自由的左派理想主義,兩人帶著印度完整獨立的期望踏上這個土地。
宗教信仰成為分裂印度的理由,其實挺荒唐的,印度有那么多宗教,明明是雜居在一起這么久,明明可以通婚和諧相處,卻因為分化本事殖民的手段,分了三百年大家就覺得是理所應(yīng)當了。縱使甘地愿意讓出政權(quán),也挽回不了對權(quán)力的渴望。長期對自由的渴望,等到真擁有時卻變成了恐懼,無限的想象彼此沒人管之后會如何虐自己,被恐懼長期控制下,恐懼引發(fā)了暴力,影響到每個人。表明上由穆斯林和印度教拿督自己提出了分裂,甚至都不相信彼此可以和睦相處了。從領(lǐng)袖到平民,真是令人痛心。分裂只會更加仇恨,隔離只會帶來更深的誤解。
總督代表皇室利益,只來了兩個月,看到了暴力頻發(fā),人民的水深火熱,被兩邊誤導相信解決燃眉之急的方法就是分裂。內(nèi)閣自然說樂見其成,其實早就跟兩邊談好了條件,總督還為此得到了媒體和政府的贊譽。卻只能無奈地親眼目睹餐具發(fā)生。總督就像一個盲目完成KPI的職業(yè)經(jīng)理人,看似很忙左右協(xié)調(diào),其實早就有人在背后運作,為英國獲得國本之石油和海上霸權(quán)。
分裂帶來更劇烈的暴力,連即將走人的英國主子也管不住了。再懷抱著自由主義理想的總督夫人也只能陪著老公,眼睜睜得看著事件的醞釀、推演、爆發(fā)與慘烈,自己還得不斷得跟總督府內(nèi)的服務(wù)人員安排和動員。小小的總督府廚房從廚師到一把餐具勺子一一分著印度和巴基斯坦,原來朝夕相處配合默契的伙伴,就這樣各奔東西了。兩邊在慶祝時,代表著權(quán)力的儀仗馬隊依然高頭大馬制服鮮艷氣宇軒昂,甘地酣睡在天臺,他說沒什么可慶祝的。這場三百年之后的靠無數(shù)人犧牲換來的自由獨立,印度被分裂成兩國造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動蕩和遷徙,1400萬人流離失所,100萬印度教、穆斯林與錫克教人民死亡。歷史從來都是這樣。
劇中阿吉與阿莉的愛情線,充分表達了大時代下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影響個體的命運的寫照,點綴政治主線,幫助觀眾情感代入,作用也都發(fā)揮出來了。
每每這種印度背景的劇,音樂、布景都相當講究,有一幕總督在臺球室發(fā)火的片段,綠色的臺球桌、綠色的地毯、上方綠色的吊燈、總督夫人綠色的連衣裙、甚至眼睛也是綠色的,交相呼應(yīng),不由得贊嘆細致與專業(yè)。
大家好,我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張大戶
路易斯·蒙巴頓一個最有傳奇色彩的英國皇室。
高曉松曾在他的節(jié)目《曉說》中,稱蒙巴頓為“妄人”,一個出生就含著8個金湯匙的人,“王二十代”。
二戰(zhàn)時期蒙巴頓作為英國皇室貴族加入了英國海軍,屢打敗仗,卻一路高升。(要是一般人早就一擼到底了)。
從艦長升到“聯(lián)合作戰(zhàn)司令部司令”再升到“東南亞戰(zhàn)區(qū)最高司令”。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蒙巴頓被任命為最后一任印度總督,并且提出了著名的“蒙巴頓方案”,使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
卸任印度總督后,回國擔任海軍參謀長,直至海軍最高統(tǒng)帥。
1979年在游艇上遇刺身亡。
路易斯·蒙巴頓的一生非常傳奇。很多經(jīng)歷都是常人幾輩子都難得一遇的。后世對他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非常優(yōu)秀的英國將領(lǐng)。也有人說他是皇室紈绔子弟。
這部電影講的就是他作為印度最后一個總督見證了印度獨立和印巴分治的故事。
我最開始對這部電影還有一些顧慮。
一看是英國BBC制作的,無非又是一部美化他們在印度的統(tǒng)治,給自己歌功頌德的電影。
沒想到看完之后發(fā)現(xiàn)不僅沒有美化英國,還往自己身上“抹黑”。洗白了蒙巴頓,把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說成了英國早就預謀好的分裂政策。蒙巴頓至始至終都是一個被高層玩弄的傀儡。
豆瓣評分:7.1
MTC媒體評分:53分
爛番茄新鮮度:71%
印巴分治作為一個人盡皆知的歷史事件。想通過電影表現(xiàn)出來還是非常不容易的。不過本片處理非常優(yōu)秀。情節(jié)上有大的方面,也有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各種高層政治角力。蒙巴頓、甘地、尼赫魯、真納這些歷史書上的人物紛紛登場,他們之間的政治對決張力十足。
雖然我明明知道最后的結(jié)果,但是這個角力過程還是挺讓我驚心動魄的。畢竟他們的一句話就能決定成千上萬人的生死命運。
小的方面,阿吉和阿莉兩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在這種風云際會的時刻,他們倆之間的愛恨情仇。只能等待著自己的命運被宣判。
開篇一句話“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就奠定了本片的基調(diào)。歷史中的是非曲直很難讓人看清楚全貌,我并不了解這段印度獨立的歷史,所以就單純從電影的角度來講。
本片把高曉松口中的“妄人”蒙巴頓塑造成了一個“偉光正”的英雄人物。
來到印度當總督,真心實意把印度當做自己的家,全心全意的為印度人民謀福利。
廢寢忘食,一心撲在工作上,是印度人民的好領(lǐng)導。
他的老婆埃德維娜也是一個典型的圣母形象,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操碎了心,身上毫無貴族的架子和底層人民打成一片。
隨著印度獨立的日子越來越近,印度宗教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尖銳,流血沖突越來越頻繁,為人民著想的蒙巴頓,心急如焚。
他約談了尼赫魯、國父甘地、穆斯林領(lǐng)袖真納,想要解決宗教紛爭。
但是發(fā)現(xiàn)他們的矛盾非常的尖銳。面對著日益升級的宗教沖突,蒙巴頓毅然決然的提出了《蒙巴頓方案》要求“印巴分治”。
他原本以為這樣能解決印度的宗教沖突問題,一心為印度人民著想。殊不知早已入了英國高層的圈套。。。。。。
阿吉和阿莉兩個普通人,一個印度教,一個穆斯林。兩人同在總督府工作。
宗教的沖突讓兩個明明相愛的人不能夠在一起。他們之間的命運就在大佬們的談判桌上。
他們就像風雨飄搖中的小船只能隨波逐流。
最終,“印巴分治”敲定。阿吉和阿莉也將面臨著分離。
他們之間的故事“以小見大”,是成千上萬印度人民的代表。小小的總督府就是當時印度社會的縮影。
本片的導演顧倫德·查達哈是印度裔英國人。
她的祖母就因為“印巴分治”背井離鄉(xiāng),顛沛流離。這部電影就是顧倫德·查達哈耗費多年心血制作出來的紀念她的祖母和緬懷那段歷史的故事。
我比較喜歡這部電影,雖然這段歷史離我們比較遙遠,但是情感是沒有國界的,我還是能感受到這部電影里充沛的感情。
缺點就是阿吉和阿莉之間的感情過于輕薄,篇幅比較少,沒有表現(xiàn)出那種刻骨銘心一般的愛情。
還有一點我不能忍的就是沒有歌舞!沒有歌舞!沒有歌舞!
我聽矮大緊老師講,路易斯·蒙巴頓是一個雙性戀,他和老婆埃德維娜都是各玩各的,誰也不干涉誰。而埃德維娜居然和印度總理尼赫魯有不正當關(guān)系。
有傳聞?wù)f她和尼赫魯之間只是“柏拉圖式”的精神愛戀,也有人說她確實給老公蒙巴頓戴了綠帽。不過這件事恐怕永遠也不會有“實錘”了。
2017柏林影展主競賽展映。1947年英國政府指派最后一任總督蒙巴頓公爵,協(xié)助二次戰(zhàn)后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的獨立與和平政權(quán)轉(zhuǎn)移。在總督之家內(nèi)外,大至民族之愛,小至男女私情,全部糾結(jié)在這動盪震撼的史詩里。 紀念印度獨立七十年,集結(jié)英、美、印度三地影壇金獎團隊打造鉅作。本片是英國籍印度裔女導演古蘭德恰達,根據(jù)其祖父母跨越種族與信仰的真實愛情故事改編,加入末代總督身不逢時的傳奇事蹟?!短祁D莊園》休博內(nèi)威利、《哈利波特》邁可坎邦參與演出。 1947年,英國政府指派最后一任總督,也是女皇伊莉莎白二世的舅舅──蒙巴頓公爵,一家人抵達印度,來協(xié)助二次戰(zhàn)后,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的獨立與和平政權(quán)轉(zhuǎn)移。然而此國族分離過程,一如歷史證明,不如想像中順利,在總督之家內(nèi)外,大至民族之愛,小至男女私情,全部糾結(jié)在這動盪震撼的史詩裡。
從總督的青年仆人視角記錄印巴分治前夕,總督一家被刻畫成心地善良但無力扭轉(zhuǎn)歷史車輪的傀儡。影片大氣工整,盡管沒什么亮點,但夠今年柏林競賽平均水準了。歷史從來都由勝利者書寫,好在有電影節(jié)這一新的發(fā)聲渠道。與其閉門默念勿忘歷史振興中華,不如拍出一部能打動世人的史詩電影。三星半
啃完印巴分治史再看,主要問題在於弱化了真納,完全抹去了蒙巴頓家的八卦,虛構(gòu)了維維爾和蒙巴頓的交接等等。印度教徒/穆斯林之間的衝突也被美化了。
英國分裂印度事實毋庸置疑!
看電影前還特地補習了一下印巴分治的歷史背景,看的時候就很順暢。BBC制作,很科普?!皻v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2星給流暢的敘述,1星給演員的表演,1星純粹個人給科普了我不太了解的歷史。說不上特別好,可還是值得一看。
前半段一直覺得愛情故事在這樣宏大的歷史背景中,顯得單薄渺小。后半段明白了導演的用意,通過這樣一對情侶的分別和重逢展現(xiàn)了整個事件的點滴影響。明明知道發(fā)生了什么,可還是動容地看著它一步一步走向盛大的消亡。其他短評的嚴謹和工整二詞可以說形容本片十分精準了。
噱頭大于內(nèi)容,即便是講導演自己家族真實經(jīng)歷的,也感覺太流于表面了,并沒有表現(xiàn)出印度和伊斯蘭的主要矛盾,搞得成了尼赫魯和貞納的大位爭奪站,形象都有,但是全都不豐滿,蒙巴頓太太的美化,實在給英國這個攪屎棍洗白嗎?哎。。。浪費了好題材。
有點夾雜私貨的痕跡,全部把鍋甩給腐國這明顯不太客觀吧。你印度教和綠教之間的紛爭由來已久了,又不僅僅只是腐國佬挑唆的緣故。。。不過印巴分裂題材的片確實不多,如果這片能更深入一點民生的部分就好了。男女主這條感情線賊套么狗血還多余。。。又是一部白瞎了好題材的節(jié)奏大師片(?▽?)
這場最后的談判過程到底如何不得而知就電影來說總督一家人都是好人總督只是被擺上臺面的工具人實則分裂的結(jié)果早就被丘吉爾安排得明明白白一切都是為了石油礦產(chǎn)的占有權(quán)圣雄甘地的無可奈何看著很心酸民心不齊 勉強統(tǒng)一終究會把暴力升級最后地屬規(guī)劃 分界線等問題都沒徹底解決所以到現(xiàn)在印巴還是沖突不斷?????♀歸根究底英國造的孽啊PS.我淚點奇奇怪怪聽到主廚副主廚這對老伙計報了不同的國家后我哭的稀里嘩啦??
印度獨立70周年獻禮片,歷史事件呈現(xiàn)得中規(guī)中矩,人物不可避免地較臉譜化。立場當然是站在印度一方,批判英國和真納分裂印巴給南亞人民帶來的災(zāi)難。蒙巴頓伯爵太胖,其他特型演員都還算像。另外片尾史實畫面中有中華民國駐印大使羅家倫。
“英屬印度”一直是多國多族多教不斷被外族入侵的地區(qū),在英國東印度公司打跑了葡萄牙和法國之后,才一塊塊殖民地拼接形成的。那階段的總督都是由這個私人股份公司指派的,到1857年才收歸英政府。二戰(zhàn)之后英國沒錢去印度平叛起義,只能兌現(xiàn)任其獨立的承諾,但移交南亞這部分的政權(quán)、十多億債權(quán)和120萬軍權(quán),交給誰?怎么分?這片土地原本就不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宗教,民間搶奪財產(chǎn)早就打破頭了,連桌椅板凳書本都劈成一半來分……導演把總督府里的終極爭奪拍得跟下午茶式的每個人說著冠冕堂皇的話,不合理。要拍自己祖母祖父在肯尼亞顛沛流離的愛情故事就踏踏實實到非洲拍,何必亂入權(quán)力的游戲?還說有爭議證明她的電影好?
這就是屬于怎么看怎么覺得有什么地方有點奇怪,但也不知道該怎么整的片子,但是女導演時時刻刻扣題“總督之屋”,沒有做太多加法,還是挺讓人喜歡的,尤其house方寸之間個人的命運和變化在大歷史的前提下,拍得挺讓人動容。英國人從古至今真是順勢而為的攪屎棍高手,這肯定沒跑了。GA這是特意貼近人物原型有點佝僂嗎?為她加了一星,和尼赫魯眉目傳情的時候綠眼睛美極了。
太美化了。
這么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電影卻拍的如此單薄。男主角作為印度人真好看啊,眼睛發(fā)光。
印度分家,同日巴基斯坦成立,可以算歷史科普片。
走出電影院剛打開手機:【印巴軍隊在克什米爾地區(qū)激烈交火 】...... 印巴分治這個題材還是很少見的 角度和細節(jié)做的都不錯 看完片尾那些影像資料會發(fā)現(xiàn) 人物外貌的還原度是極高的 然而對于這樣一個歷史題材 拍的還是過于瓊瑤了 少了許多真實感 把鍋都扔給丘吉爾也是不太嚴肅吧……
野心太大,反而講不好什么故事。甘地這個角色還真挺像的,但除此以外如同過家家。而且還有幾分尷尬。一個國家到了那樣的地步,又依賴又抱怨……這又不是青少年的叛逆期。
最后一任印督蒙巴頓公爵,又是關(guān)于印巴分治歷史的,這么能夠出彩的題材,卻拍成這個樣子,真有些遺憾。像這樣的故事,平鋪直敘就可以了,沒必要再加其他的東西。劇中那對錫克與穆斯林青年之間的愛情,完全多余。
秉承了BBC的精良品質(zhì),但《唐頓莊園》式的格調(diào)仍不足以盡述印巴分治的復雜局勢,倒是充分抒發(fā)英國人顧影自憐的貴族氣息。
以印度末代總督和一對情侶作為視角,講述南亞次大陸最宏大的一出悲喜?。河“酮毩⒑头种巍H倌曛趁耖_出的惡果,哪怕圣雄也無法對抗命運,獨立的喜悅和沖突的暴戾交織,仿佛是在為今天做見證。女性導演難得拍出了史詩氣質(zhì),愛情故事就像一顆希望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