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不覺得安做錯或是堅持錯了什么,如果沒有小井市民的機關算盡,如果沒有法庭的不正義,何來弱者要尋求正義的庇護?下一代的幸福生活,哪一樣不是靠幾代才能打拼出來?溫飽沒有上一代人的付出何來這一代人的生活安泰?社會沒有堅持正義的一群人,法律何來一步步"完善"社會何來今日看似的和諧?2、關于安的太太她的命運不是安導致的,而是她對現(xiàn)狀的妥協(xié)導致的,她可以在鄰居面前化甘葛為玉帛,卻無法用自己的智慧扭轉(zhuǎn)自己的局面,她的命運也是自己不夠為自己爭取而導致的。3、斯的死不是安的責任,卻是小井市民的下作,如果不是斯的內(nèi)心過于脆弱看不清局面,任人挑唆,何來自己的悲慘局面?安給他提供家讓他有了定所,他的心卻不與安一起,任與自己無關的人教唆,分不清東西,那是他自己的命運走向。4、安的女兒可以說是沒有原則 與底現(xiàn)只為活著而存在,安的失敗是沒有將自己的理念與信仰注入下一代心中,導致他們沒有原則 只懂投機取巧。只懂享受當下,卻不知自己所享有的是如何來的5、影片展現(xiàn)的只是安的生活場景,卻沒有市井小民鄰居的生活碎片,如果他們的故事同時展現(xiàn),你們所看見的他的生活不一定比安光彩到哪里去。一個沒有理想沒有底現(xiàn)沒有信仰而愚拙的人,他的生活就如日中天?如果是這樣他就不會整日喝的大醉不醒了。6、安的可悲是周圍沒有一個人,有如他般對生活的透測參悟。每個時代都需要有像安這樣的人,雖然行走的孤獨,但卻自己不停的在調(diào)整方向前進,尋找出口,不報怨。也是因為有這么一群堅持理想與正義的人,人類才不斷接近文明
每一幀畫面像米勒,都像列維坦,正如《費加羅的婚禮》的每一幀畫面都是油畫。怨仇怎樣產(chǎn)生,又怎樣化解?愛情是那樣倔強地生長著。人們都離不了法庭,更離不了教堂,而對權威的質(zhì)疑,是偉大的代價。 豆瓣評分低了,你一定要看。
不懂藝術與不懂正義的人一樣多,所以,需要重新審視太強大的語言的正確性。
神級攝影,堪比一絕,一幅古典農(nóng)村畫卷,太美了,細節(jié)豐富,第一次看愛沙尼亞的片子,敘事成熟,這真的是導演處女作么,水平也太高超了,故事講于一位年輕人心懷志向來到盜林鄉(xiāng),與妻子一起收購了農(nóng)場,準備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小王國,可鄉(xiāng)村生活并不那么如意,鄰居的刁難,妻子難產(chǎn)離去,小孩得病去世,男仆還企圖行刺他等等眼前的麻煩事,使得他從一個陽光努力工作的年輕人漸漸變成了暴力頹廢的大叔,人的一生努力到底為了什么,耗時大半輩子的爭奪,窮盡一生,你幸福了嗎?內(nèi)心深處追求的真相與正義換來的卻是這些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嗎?讓人深思。將近三個小時的電影,讓我最喜歡的是開場勞作那一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配樂精妙,氣勢磅礴,感覺特別幸福,美得如畫,可經(jīng)過歲月的考驗,往往把這種美好活成了曾經(jīng)自己討厭的人的樣子,幾十年后,所有的一切都有了答案~結(jié)尾與開場竟然一樣,恍然如夢
劇情講述一個人的人生在困難的途徑上所做的選擇,講得挺實際,但時間真的有點過長了,2小時我感覺剛剛好,后面40分鐘就有點像在熬。
劇中有幾個點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生抉擇。
像是如何處理社交關系,但是這段關系比較特殊,畢竟開始的時候男主也是脾氣比較隨和,隨著和鄰居之間的爭執(zhí)不斷,人性開始了變化,從崇尚《圣經(jīng)》開始,他就已經(jīng)覺得自己的判斷都是正確的了,慢慢地視他人感受而不顧。
而且這樣的鄰居說實話確實不好處理,軟待就被騎在頭上,硬待也是冤冤相報,禮待顯然不太適合男主性格,而且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像她老婆那樣的大智慧。
生活中這種人真的不少,我們永遠沒辦法去讓這些人停下卑鄙之心,但或許我們可以敬而遠之,這應該也是他妻子一開始就想表達的意思吧。
第二個是男主雖然是個有理想的男人,但在遇到瓶頸的時候還是不太會變通,而且也越來越固執(zhí),本可以更加輕松地生活,總想要以一己之力去改變世界,可能他字典里沒錄入“順水推舟”這個詞…
再一個就是對待家人,包括兒女,在劇后甚至比鄰居還差,可見一個會變成什么樣,很大程度取決于個人意志力的客觀堅定,這部劇之所以這么高分想必也是寓意的出發(fā)點還是很不錯的,也就是西方一些固執(zhí)己見的人的縮影
有人說本片是愛沙尼亞版《白鹿原》,也有人說本片是愛沙尼亞版《鄉(xiāng)村愛情》。前者史詩感十足,后者多是對生活的調(diào)侃。一個曾經(jīng)正直,忠誠于信仰的人,在貧瘠的土地上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真相與正義的不再重要,寫盡了主人公一生的躊躇與落寞,拼到終老,也是悲涼。
有的人天生就是講故事的高手。
常人看來平平無奇的耕種收獲,日常糾紛,在某些人鏡頭里就變得深邃凝練,大氣厚重。沒有大場面,沒有戰(zhàn)爭戲,演員都聚焦在農(nóng)場和小鎮(zhèn)酒館,卻透著一股史詩般的蒼涼。
愛沙尼亞導演塔內(nèi)爾·托奧姆 就是這樣一個人。
作為他的第二部作品,《真相與正義》絲毫沒有新手導演的生澀。編劇兼導演于一身,讓他能更好掌握作品的方方面面,充分體現(xiàn)劇本中的細節(jié)與韻味。
年輕的富農(nóng)安德烈與妻子來到貧瘠的鄉(xiāng)下購置土地,開始生活。濕冷荒蕪,重新打造,添置農(nóng)具,聘用農(nóng)工。陷入泥濘的耕牛,整日疲憊的身體,永遠皺巴巴的衣服,盡顯愛沙尼亞天地不仁的原生態(tài)氣質(zhì)。
社會學上講,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僅僅靠安德烈與妻子的相互扶持,他們貧瘠的農(nóng)莊自然不會有起色。所以他們努力融入當?shù)?,適應當?shù)兀c可接觸的一切人保持良好關系。
除了鄰居佩爾魯。
佩爾魯粗俗野蠻,狡詐成性,為人刻薄,機關算盡。與讀過書,信奉上帝,凡事謙讓有禮的安德烈形成鮮明對比。從后來的故事發(fā)展中,我們看到了佩爾魯想盡辦法惡心鄰居,坑害鄰居,永遠都認為自己對的混張性格。
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鹿子霖,仿佛看到了謝廣坤。
私自兩家分解墻,說好的合作只顧自己利益,擅自堵住河道把安德里田產(chǎn)淹沒,設計打死安德里的忠犬。這個動輒打罵老婆,酗酒成性,十里八村出名的惡人,成為了安德里一家的噩夢。
本片發(fā)生的時間還不涉及資本與工業(yè)革命,所以男耕女織的鄉(xiāng)土社會就顯得閉塞而原始??刻斐燥?,辛勤勞作,保證收成;夫妻恩愛,可謂男孩,繼承家業(yè);與人為善,擴大經(jīng)營,小富即安。這就是主人公安德烈這輩子最渴望的三樁頭等大事。
但老天爺總不會如人所愿,尤其是善良的人。
所以安德烈遇到了謝廣坤一樣的好鄰居,天天禍害他的耕地;美麗善良的妻子連續(xù)生下幾個女兒,撒手人寰;女兒豆蔻年華,竟然愛上冤家對頭的兒子,宛若《鄉(xiāng)村愛情》里王小蒙和謝永強一樣。
孽緣,就是孽緣。佟湘玉的話說,我就不應該來到這片土地。。。。。。
導演用油畫般的鏡頭語言講述著屬于本土的故事。除了安德烈與佩爾魯這對死對頭之外,用一條繩子追到愛情的長工,小鎮(zhèn)法庭上的爭辯、酒館里的拌嘴,第二任妻子與前任妻子的協(xié)定等等,都細膩表達著這片土地上曾經(jīng)發(fā)生的人和事。
生存下去,繁衍后代,擁有工作,養(yǎng)活家人,這里的人就像全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一樣,在相對落后的環(huán)境中秉承了一代代人的生活慣性,絲毫沒有妥協(xié)的余地。
讀過書明事理的安德烈,從不愿意爭執(zhí)到開始爭執(zhí),從消極對抗到主動出擊,他所堅持的真相與正義似乎對農(nóng)莊之外的人沒有任何觸動?;男U的大環(huán)境下自己的生存才是唯一,真相與正義不過是大家眼里的好戲。
影片從原始的生存境況,上升至真相與正義的堅持。又從安德烈背棄信仰,成為自己最討厭的那個人開始,再次回歸到生產(chǎn)境況。物質(zhì)到現(xiàn)實,現(xiàn)實到物質(zhì),兩者的轉(zhuǎn)化,不由得讓觀眾心生感慨。
形而上的真相與正義在時間面前變得不那么重要,而最平常最俗的生存與斗爭才是牽絆人一輩子的事。
屁大點事,卻能折騰主人公一生,甚至改變他的初衷和堅持。
幾十年之后,安德烈不再較真了。他放棄了真相與正義?;貧w到一個俗不可耐,又無比現(xiàn)實的人。其實今天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明知道這事不對,那事不公,可有幾個人會較真呢?書本上教育我們要堅持真理,秉持道德,遵守法制,與人為善。可當真理受到挑釁,道德遭遇危機,法制被人踐踏,善良不再重要時,社會的進步難道真的只能體現(xiàn)在科技發(fā)展與物質(zhì)豐饒這兩個方面么?
佩爾魯?shù)臒o情冷酷,奸詐陰險,只換來眾人的敬而遠之,背后嘲笑。安德烈的堅持道德,忠誠信仰,卻屢屢遭受重創(chuàng),除了酒館中靠調(diào)侃討回嘴上的便宜,他那份難過只有自己明白。
這世上真沒有感同身受。
影片中安德烈這樣試圖與對方論理,但最后被現(xiàn)實逼瘋的例子今天仍舊比比皆是。武漢老太太天天惡心居民,逼得對方自殺,她無非搬家,能把她怎樣?大街上被扶老者冤枉扶助之人,好心人含恨而死,老者無非一句“我沒想到”就此結(jié)束。
類似的事不是一件兩件,而是層出不窮。
要知道,社會大眾的道德譴責在流氓面前統(tǒng)統(tǒng)無效,惡人仗著自己年齡等特情況有恃無恐,更何況惡人總是很有心機,能夠讓事件走向在法律監(jiān)管范圍之外徘徊。就算當事人訴諸法律也往往束手無策。加之事件外的我們都是看客,既無權利去管,又不能把自己的時間精力成本放在對某件事上面深究。最終作惡之人往往能夠逃脫一切制裁,受害者只能認倒霉。
悲哀,真悲哀,這TM的悲哀。
《真相與正義》片尾,安德烈放棄了道德與信仰,開始以猙獰的面目對待女兒和眾人,社會用無窮的雙手把他摧殘夠嗆,進而讓他成為他曾經(jīng)最最討厭的那個人。
《鄉(xiāng)村愛情》里,王老七可以用鐵鍬教育謝廣坤?!栋茁乖防?,老天爺收了陰險的鹿子霖。而本片中,安德烈最多只對付死對頭的狗,而他自己以及所有愛沙尼亞人,都被老天爺教育了。
天地不仁,真相與正義說重要也說要,說不重要屁都不是?,F(xiàn)實中心中毫無道德約束,法制也奈何不了的惡人往往是真正的贏家。好人只能寄希望于“蒼天有眼”這樣虛妄的字眼安撫不甘的自己。
久而久之,這種真相無人在乎,正義永遠缺席的不堪,都是以犧牲社會正確導向為代價,加速了人心的異化,道德的淪亡。所以什么老賴啊,流氓啊,為虎作倀的混蛋屢禁不止,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愛沙尼亞不會記住安德烈有多憋屈,我們卻從安德烈身上看到了太多長久以來社會的通病,與他共同見證了人類進步過程中的永遠無法剔除的頑疾。
2020.8.30于北京劇院參加北京電影節(jié)。 好不容易搶到我控訴和這一部電影,但是臨時出差,只好把我控訴出手了,還沒加價,本來也沒想過倒票掙錢啊。回來時候看的資源,真是一言難盡,擺渡字幕組翻譯的我控訴真是無語了。 這次出差之行使我的想法有些幻滅,久久都無法釋懷。同行者是一個高段位愛國主義者,甚至民粹,而且引經(jīng)據(jù)典,口頭語是“毛主席原話”。很多東西他只看初心,只關注大層面,而忽略了構成的每一個人。他說,把兩個國家比作兩個家族。 而《真相與正義》,我真推薦他看一下。面對惡鄰,沉迷于和他爭斗,瘋狂壓榨自己和家人,最后他忘記了什么是愛,什么是生活,以及為什么而爭斗。里面有一句話,圣經(jīng)太龐大了,如果一個簡單的人日復一日揣度上帝的旨意,那他理解的一定是瘋狂的。 我很想知道那是愛沙尼亞的歷史,我更想知道作者現(xiàn)在的想法和理解。
我該說什么。如此厚重而有力的文本,像是纏繞著長成、茂盛而又最終倒塌之樹的年輪,水中游弋的蛇、蜷縮在石面上的蛇、僵硬而又被蟻蟲啃噬殆盡的蛇,抱著悲劇固執(zhí)地在“夢鄉(xiāng)”劃地為牢,在起點就已寫就鄉(xiāng)下人的悲歌?!爱斠粋€普通人頻繁閱讀上帝的不朽之言時,他會變得鐵石心腸,上帝的良言,會變成惡語。因為上帝之言對于人類來說過于強大,就像最純的烈酒,一旦你喝習慣了,便不在意其他,就像普通人的話他也就不在意了”
太爹了,簡直全天下爹的自傳,他們自私,冷漠,以為自己是神,所以要求所有人都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尤其是對自己的親人,更mean,因為他們也指揮不了別人,只能窩里橫……
三星半。似乎脫離不了愛沙尼亞這個語境,是因為愛沙尼亞的史詩,所以才是好看,它的故事十分普通,電影、文學表現(xiàn)過許多次,沒有特別玩出新的花樣,我不太喜歡,攝影和景外加人物幾十年的生活確實有一種史詩的錯覺,但可惜都不如妻子呼喚豬那場戲生動有趣,這樣的女性角色在歷史書寫中很常見,生育而亡之后,換來的是“男人的一生到底是什么,只是鐮刀前的一斬雜草罷了”這樣的思考,幸好有對手的感嘆才得以動人。它是一部漂亮的但老舊的電影,盡管感受得到導演很真誠的擁抱了這個故事,就如同張藝謀現(xiàn)在的一些電影一樣,“好看”但老,這樣的史詩他也能拍,柵欄就是中國大戶里的圍墻,但也很有可能是這樣了。
沖著IMDb評分8.9來的,果然很不錯。很難相信這是導演塔內(nèi)爾·托奧姆的長片處女作,他在2011年就拿過奧斯卡真人短片的提名,這部長片入圍了今年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的十強短名單,是一位敘事能力很強的新人導演。這部電影改編自安東·漢森·塔姆薩爾的同名經(jīng)典名著,是五部曲的第一部,講十九世紀末愛沙尼亞農(nóng)場的兩個農(nóng)民,男主角是如何變得刻薄,懷疑上帝,放棄信仰的過程,導演在劇作上放棄了類型片的套路,用史詩片的手法專注于敘事的細節(jié)和人物的塑造,片子的細節(jié)豐富,故事的文學性很強,主題的力道強勁,看到最后想起了前段時間看的那部《外出偷馬》。
三個小時看著一個男人從熱情、陽光走向刻薄、冷酷、喪失信仰。這部電影用史詩般的講述展現(xiàn)了一名拓荒者的人生,掙扎和痛苦,人性與神性,傳統(tǒng)和背離。細節(jié)豐富,攝影,人物塑造都堪稱完美,超長的時間跨度并沒有拖垮電影的節(jié)奏。電影不但有“窮山惡水有刁民”的社會現(xiàn)實,也有對宗教信仰的無情嘲諷!
愛沙尼亞民族心靈史,和所有人類歷史一樣,既沒有真相也沒有正義,后輩只是拼命要討論父親和歷史,最后卻淪為自己最厭惡的模樣。
畫面確實很美,劇情很爛,毫無厚重而言。史詩?別鬧!
攝影很美。你說這兩個倔強的男人,彼此羈絆了大半生,何必呢!
好久沒看這么“經(jīng)典史詩情節(jié)”的電影了,簡直愛沙尼亞版《白鹿原》…最后關于《圣經(jīng)》的評價很獨到,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觀點…
臨場不到半小時的極限收票,很值的大屏幕體驗。走進山里劈掉云杉的父輩是攔不住想離開的孩子的。農(nóng)村鄰居斗來斗去的小事,大量俯拍營造了史詩感,看好導演拍真正的史詩大片。
3.5 第三個人將會留下
5.5 很多次我都在想這是在干什么?更像是窮山惡水刁民將常人異化的過程,那對世仇的愛情,大表哥2第三章都要比這個好
人的一生到底是什么,只是鐮刀前的一叢雜草罷了
看到近3小時的片長一哆嗦,本以為又長又無聊,沒想到竟被如此打動。幾十年的跨度,導演能把控住這樣的題材還始終沒有泄氣,實在不敢相信這是處女作。男主從追求真相與正義,到最后在法庭上也不惜編造謊言,讓人有點唏噓。結(jié)尾的閃回異常有力量。
3.5 stars;無人機航拍鏡頭還是有點毀了本片的古典感。
借繩索追到愛情的男人,也喪命于繩索。靠圣經(jīng)獲得救贖的男人,也迷失于圣經(jīng)。一個人為了目的地出發(fā),趟過河流和沼澤,卻迷失在盜林山。讀了太多圣經(jīng)的男人,將上帝的良言變成惡語。土地唯一剩下的云杉,將紀念變成悼念。上帝之言不朽,對人類而言卻過于強大。無法治愈每片土地愛恨,撫平每處心靈瘡痍。
Jim來的時候給我們放的第一部電影,很natural很Estonian,講述了民族開荒征程中的掙扎和痛苦,人性與神性,傳統(tǒng)和背離。沒有特別集中的故事情節(jié),整部電影像是截取Andres生活的片段,很詩意很哲學,而人物也十分立體不會標簽化。據(jù)說是改編自愛沙尼亞非常重要的一部小說中的第一本,還有四本等待拍攝
文本性強,典型的以家庭為敘述單位,時間跨度大的民間史詩,但格局并未打開,僅限于盜林鄉(xiāng),未能延展普適性,或許只能囿于愛沙尼亞的農(nóng)場主歷史。想講的太多,主題并未如空曠的遠景畫面那般足夠留白,到后半甚至有說教傾向,喪失了微觀解讀性。配樂時常故弄玄虛,強行拉扯男主形象以期變形,轉(zhuǎn)折卻并未有說服力。還是故事時間跨度大了,舍掉了許多細段。影調(diào)視覺并無高級之處。
神級攝影,油畫般的景致。農(nóng)場主初抵農(nóng)場的第一幕就被震撼到了,人在貧瘠土地上艱難創(chuàng)業(yè)的偉力,一度產(chǎn)生了在看伯格曼全盛時期作品的錯覺。然而可惜的是隨后還是轉(zhuǎn)入簡單敘事的邏輯,不是說不好,只是說浪費了這種肅穆的氛圍,如果能刻意打磨成神棍片說不定會整出一部傳世佳作。
令人驚嘆的主題,從古至今熱愛自己的出身,包括父母、家庭、家鄉(xiāng)甚至是自己,都是一種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確,而本片卻對此提出了質(zhì)疑,這比去年以色列那部《同義詞》走得更遠?!皳Q一種活法或許更容易”,卻堅守著苦行僧般的生活,相信吃苦耐來終將會迎來幸福,最后在兒子的一句質(zhì)疑“那你幸福了嗎”時,終生所秉持的信仰在瞬間全部崩塌,驀然回首卻發(fā)現(xiàn)這一生就快要走完,但和幸福的距離卻越拉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