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天第一個到,最后一個走,老師問她,你做好竭盡一生去努力的準備了嗎? 2失去愛情固然會悲傷,但是人生總是要選擇的,因為婚姻而放棄成就自己的才華?這是不可以的。所以不必去羨慕別人的婚姻,這是每個人不同的選擇。 3有些努力也許不會成功,但是自己知道自己做過很重要。 4也許現(xiàn)實有重重困難,但是總有辦法看到希望(成立女性交響樂團)。 5別人怎么輕視我評價我不重要,我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保持自己的驕傲。 6女主好多次被拒絕,但是自己爭取得來了機會,目前沒有體會。 7如果想一見鐘情,需要好好打扮
看前很期待,看完很失望。關(guān)于女性的電影我都非常支持,但是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有種莫名其妙的感覺。
首先沒有看到多少關(guān)于女主音樂才華的描寫。除了開頭,女主記下公園樂隊的曲子,跟男主說了一些與眾不同的觀點,之后都沒有女主才華的情節(jié),倒是非常多的描寫了女主懟人的才華。
除了羅賓,其他三個男人幫她都顯得很突兀,本身都是歧視女性的人,就被女主短短幾句氣勢洶洶的話給說服了,有種都是被女主暴躁的脾氣給鎮(zhèn)住了,杉菜既視感。
看的過程跟女主一樣煩躁,并不是說女主演技好,而是整個角色本身就令人很煩躁,到最后二十分鐘心情才平和一點。
也許有人會說,因為遭受了巨大的不公平,所以沒辦法溫和對待。但是現(xiàn)實社會也不像電影那樣,在不平等的環(huán)境中去硬碰硬,一般都沒有好結(jié)果。
去查了一下電影背景資料,原來是真人真事改編,致敬歷史上的首位女性指揮家Antonia Brico,非常佩服,電影其實能拍的更好一點的。
不錯,挺女權(quán)。干大事不能惜身,前進,不顧一切地前進。女主站上窗臺和老穆克的對話很有勁。
瑪麗蘇適可而止,高帥富離女主已經(jīng)很近了,女主第一次登臺,另一邊他入洞房,娶了門當戶對的白富美,倒底還是配不上她。
羅賓為了當音樂家,偽裝成男人,經(jīng)營一個軟色情酒吧,給了女主關(guān)鍵的兩次支持,所以還是志同道合的靠得住,愛屋及烏拐個彎的都不行。
也挺諷刺現(xiàn)實的:招打字員要胸大的,土豪出5000馬克,就能讓老婆登臺指揮,搶了第一個女指揮的名頭。
能夠感受到歐洲破落貴族對美國爆發(fā)戶深深的鄙視。美國的上流人物,如同東晉門閥,過江之前不過是二流世族。
個人還是比較喜歡這種女性勵志題材的,比較熱血(?)且容易感同身受。
女主能成為指揮家與她身上的勁兒脫不了干系,其一當然是指努力,另外一面則是那種強硬敢斗不慫的氣場(可以形容成是比較man的女性了),這便與傳統(tǒng)柔弱怯懦的女子形象大有不同,很有看點?? 個人覺得這也是她成為指揮家最重要的一點。
印象很深的一句話:一個指揮,一個女人,面對低下一百多個男人時,你若是不拿出點氣勢來,若是連自己都變得sweety,怯場,那么如何鎮(zhèn)壓這些大男人(況且在那個時代性別歧視那么嚴重),如何讓他們信服。女主面對質(zhì)疑懟回去的時候真的看得好爽hhh,果然是沒有人會不服有能力的人!
btw戀愛感覺是電影比較迷的地方,這個男主真的覺得可要可不要吧,突然就在一起了,女主既然也已經(jīng)毅然決然離開他怎么后面又突然間求復合?有點莫名其妙,不過可能也是為了凸顯,不要讓感情(男人)成為自己成功路上的絆腳石,這么解讀就好理解多了吧??
可能是我的問題吧,反正作為一女的,我依然看的很不舒服。
我也支持女權(quán),我也不忿于種種男女不平等待遇,但是我也不覺得一味的從女權(quán)角度出發(fā),與全世界為敵,就是一種更好的姿態(tài)。畢竟,比是一個女人更基本的,是生而為人。人性的好與壞,我也都有,也都感同身受。在了解到女性遭受的不平等并感受到這其中的傷害之后,難道不是更應該學會寬以待人么?性別只是這社會中的一方面,每個人同時也在因為其他種種而被眾人審視著。施暴者,可能也同時是其他事情的“受害者”。而太執(zhí)著于女權(quán)中的這個“女”字,事事只從自己角度出發(fā),小心有一天你也會成為施暴者。
一部好的作品,成熟的作者,應該能夠看到人性的復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出發(fā)點和自己的故事。而這個片子,拍得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看的就是一臉尷尬。
我不知道電影有多少是還原真人真事,但女主很多事情做的,我反正沒法接受不能理解。比如開場,人家音樂會中間,她就搬凳子大搖大擺走到臺前坐著了?而且理直氣壯完全不覺得有問題?這也可以?這可以也就因為您是女主角吧親!您要是覺得這個事沒問題,那么,全音樂廳的女工作人員每一個都帶著樂譜搬著凳子,在演出的時候去前排坐著您覺得怎么樣?是不是應該站起身來拍手叫好?如果你認同,你不應該僅僅因為是女性就低人一等,那么同樣的,其他人也不應該因為不像你這么有夢想有追求就成了二等公民。我們都被你對音樂的熱愛所感動,但不代表你就因為這份熱愛而比別人更高貴,否則難道這不就成了新的鄙視鏈,新的上層階級么?當然了,這里的“你”字,我應該address給電影創(chuàng)作者,而非這位指揮家。
此類事件還有很多,比如談話之間諷刺男主他媽,搞清楚身世之后買了袋洋蔥雄赳赳氣昂昂回家找養(yǎng)父母,被穆克拒絕之后,砸了人家的花盆,直接站到陽臺上對峙等等。我想說。。。我們都看到你遭受了不公,但被狗咬不代表你也要咬狗。為什么要把自己也降低到他們的level,又或者說這就是你的level?當然了,我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事情畢竟沒有發(fā)生在我身上。我也理解,當時的環(huán)境和背景,女主得以學習,演出,是有多艱難,其中要有多少勇氣和隱忍。但我總覺得,或者說我希望,親身經(jīng)歷過這些不公的人,是能夠更包容更溫柔的對世界,而不是變得冷冰冰硬梆梆,睚眥必報。
那些施暴的人,究竟是為什么會這樣做?男主的媽媽,被編排的如此尖酸刻薄趨時附勢,但我自問,如果我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長大,我像她一樣接受教育,接觸她接觸的人,我是否就能更好?不一定。養(yǎng)父母萬般不對,但能看到他們不富有,很可能也沒受過什么教育,他們出于自私拆散了女主跟生母。這事沒什么好辯解的,我不覺得這是一件對的或是光彩的事情,但是人性如此,試從他們的角度出發(fā),并非不可理解。是否一定要一腳踩上去再大字標注壞人兩個字生怕觀眾看不出來?那么多說女性不行的人,劇里一律是用批判的目光呈現(xiàn)出來的,但是他們又有何辜?編劇如果你出生在那個年代你是一個男的,你是否就有勇氣站出來為一位女性指揮家叫好?你是否就能意識到社會中的男女不平等?作為現(xiàn)當代人反觀過去總可以以后見之明看出當時的人的目光短淺 -- 這并不難。難的是意識到自己所處的當下的社會的種種。就像魚在水中不知水為何物,每個人,都無可避免的活在自己生活的時代的局限性中,你我亦不例外。我不覺得應當要求人們能夠隨時警醒于現(xiàn)時社會的弊端,但最起碼批判過去的時候,能否多一絲溫度?你現(xiàn)在拍桌子摔椅子指著鼻子罵別人,但你就能確定你不曾在其他什么事情,誤解或低估了別人?你確定一百年之后下一代人看你的電影你的表達不會同樣嗤之以鼻?總之這片子自信到,讓人尷尬。
可能是我的問題,我也不知道。但每每看到特別用力宣傳女權(quán),或者BLM,或者LGBT,或whatever,我都想說,為什么要讓大家更注意到我們的所謂的不同?無論你是男是女是黑是白是彎的是直的,首先我們都是人,我們之間的共同之處遠多于差異。如果每個人都能真誠的把別人當成一個人,不用多好,但也不怎么壞,只是一個人,一個像我自己一樣,一樣有善良有惡念有偏執(zhí)有嫉妒有愛有恨的人,這世界可能就還不錯。
又或者說,溫和從來無法促成真正的改變。如果全世界都在天枰的左邊,只有聚集所有的力量在最右邊才能稍微帶來一點平衡。可能是的吧,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觀影體驗不舒服。
電影《指揮家》是歷史上第一名女性指揮家安東尼婭布里克的個人傳記,講述了出身底層的安東尼婭在上世紀30年代,憑借自身的努力與堅持,在男權(quán)與上流社會的輕視之下成為出色的指揮家。 故事的表現(xiàn)中規(guī)中矩,全片看下來感人之處不少,但大局上有很多不足。作為一部女性電影,電影中有太多男性視角的凝視。如果這些凝視僅僅是偏見也就罷了,電影的很多角度會讓人覺得,相比女主自身的努力,她所取得的一些勝利不過是某些男性的好奇、恩施、欲望。比例上不恰當,電影所呈現(xiàn)的女主自身的付出不夠深刻。 在音樂的部分,導演也沒有什么個人的理解,沒有發(fā)揮出音樂題材在電影中所能發(fā)揮出的屬性,一些視聽上的趣味性。并且很明顯的,電影在音樂方面的詮釋遠遠不夠。在前半部分尤為明顯,作為一位有才華、追求音樂夢想的女性,電影沒有呈現(xiàn)女主在這方面的細節(jié),反倒讓女主像一個活動家一樣,去各處游說。無論是家庭線還是愛情線,都讓人覺得比重大于音樂線本身。 另外從主題大的表達面上,其他女性角色的塑造未免太少。從呼應主題上來說,無論是反面的愚昧女性,還是支持者們,便裝女性的表演者,女扮男裝的貝斯手,這些人物在音樂的純粹性以及對抗歧視上所能發(fā)揮的作用,遠遠大于女主的小情人或是那些低看女性的男人。所以整體上,電影完全有更優(yōu)秀的空間。
3.5 像一支童話,人物形象比較刻板,巫婆是巫婆、王子是王子那種模式,主線略流水賬,此種拍法拍哪個行業(yè)的女性都可以,根本體現(xiàn)不出指揮家的職業(yè)特殊性,連我一純外行都能明顯感受到影片最大的尬點來自制作者本身對指揮對音樂行業(yè)不夠了解不夠?qū)I(yè)導致的(觀后向我的專業(yè)友鄰請教得到證實哼哼);柏林求學生涯寧可風雪夜歸靠布施窮人的食物生活也不答應王子求婚,溫柔善良的清潔工人爸爸,都是淚點,副線倒蠻喜歡,有身邊摯情如羅賓,要他什么公子哥兒弗蘭克!影片用在他倆上的鏡頭很細微也很浪漫動人,在小巷里初相見你的鞋子破了個洞,在小巷看你們打雪仗,也在這個小巷抬頭見你衣錦還鄉(xiāng),嗚嗚!來看看院線片上比較少見的國別的片也挺好
拍音樂類傳記片,最怕的就是內(nèi)容不專業(yè)。這部戲的愛情部分算是很清爽了,但是僅此而已。女主演員的指揮實在不能看,不知道是不是在舞蹈房練出來的。加上樂器演奏畫面的同期聲處理太糙,漏洞百出??粗鴮擂伟┒家噶恕贿^還是要感謝它,點明了音樂史上一個被忽略的群體。不過,影片最后的字幕真的是太女權(quán)癌了。導演啊,為女權(quán)而女權(quán)是走不遠的。
或許是近幾年女權(quán)呼聲較高吧,光去年女性傳記改編的片子就不少,主角大都還是上世紀前半葉生人,然而反觀現(xiàn)在,片尾字幕已經(jīng)說明問題了。針對此片的話,個人感覺劇情不如直接去看安東尼婭·布里柯的生平簡介,時長較之于劇情都算是雞肋。好學女主作為工作人員聽音樂會只能提著板凳坐過道,也因此結(jié)識了指揮家及其兒子,音樂家宴會上說出自己理想被哄堂大笑。得知自己身世改回原名后開始拜師學鋼琴,后又輾轉(zhuǎn)學指揮,最輝煌時成立了女性樂團并歐洲巡演。。。
電影拍得太一般了,節(jié)奏很有問題,感情戲相當畫蛇添足,把那么多感情戲分給成長部分該有多好,失望。
又一個當代價值觀合理套用在時代背景和真實人物上的案例。小爽文式的戲說方式提升了可看性,普通導演水平和扎實劇本的結(jié)合成的電視電影@放映廳
2008年,權(quán)威的《留聲機》雜志發(fā)布世界排名前二十的交響樂團名單,這些樂團沒有一個用過女性首席指揮;2017年,《留聲機》發(fā)布了另一項排名,在全世界最偉大的50位指揮家中,也沒有一位是女性她沒有放棄,就應該得到我們的敬意
流水賬,沒閃光點
還是第一次看這種音樂題材的影片,原來“指揮家”也有那么多的動作與表情哈。傳記片,女性平權(quán)主義,女主的“犟”也是氣場強大,頗有感染力很勵志。另外,還有一條貫穿始終的愛情支線,類似《愛樂之城》的“遺憾美”,估計要收割不少女性的眼淚了。整體上,后半段更精彩。而最震撼的還是結(jié)局的字幕,歧視依舊,女性平權(quán)仍然任重道遠啊。。。
完完全全的一部女性電影。除此之外,又融入了職場霸凌、Metoo、男女平等、原生家庭、打工人的現(xiàn)實困境、愛情與夢想兩難、LGBT等社會話題,即便故事背景放在100年前,也不過時。古典音樂的串場,讓137分鐘的觀影體驗行云流水、極其享受?!叭绻阏也坏剿?,說明她不想被你找到”愛情線如復古版《愛樂之城》。羅賓的友誼線,從開頭伏筆到結(jié)尾坦然,沉默陪伴甚至逾越了愛情,更震驚的是這個男演員現(xiàn)實就是一個變性人?!叭紵ヅΑ?,就有可能讓一個女人領(lǐng)導一百個男人。在藝術(shù)之路,你需要成為一個獨裁者。女性的歷史處境與現(xiàn)今觸目驚心的0%形成回光返照,偏見從來不是根源,而是現(xiàn)實。首尾呼應的小板凳,更是畫龍點睛。當《愛的禮贊》響起,思緒早已溢滿模糊的雙眼。映后在影廳還欣賞了一段樂團演奏,獻給這場美好的觀影
意猶未盡的鏡頭是Frank拿板凳坐在臺下 Antonia的影子照在Frank身上.. 感動到流淚的鏡頭是A來到F的家那段 以及小Will的出現(xiàn)..
熱一傻逼說片尾字幕過于女權(quán)癌的,我尋思著人家難道不就是舉列了事實?怎么哪都能cue你女權(quán)媽啊
客觀說問題挺明顯的,137分鐘里情節(jié)塞得過滿,愛情/親情/友情/事業(yè)試圖面面俱到,所以顯得很倉促。愛情線非常偶像劇,親情線像八點檔家庭倫理劇。和Robin的友情線相對非常動人,主要還是Robin這個人物討喜。實在是喜歡女主,愛的時候愛得熾熱,面對選擇能夠忠于自己,然而這終究不是一個成功者的傳記(片尾字幕可見),革命尚未成功,女性仍需努力。
《指揮家》是依據(jù)史上最偉大的女指揮家安東尼婭·布?克的傳奇人生改編的電影,這部電影首先是古典音樂愛好者必看的一部佳作,其中足足引用了22段古典名作;其次揭示了上個世紀30年代的社會風貌。以前看過英國電影《雌雄莫辨》,那個年代女性社會地位低下,如果想要得到工作的機會,甚至不得不女扮男裝,這部電影也有類似橋段。電影里有著浪漫的愛情(雖然有情人沒有終成眷屬),而比愛情更感人的是偉大的友情。作為一個外國移民、私生子、社會底層、還是女性,在那個年代想要出人頭地異常的困難,而女主角通過自己的努力,堅韌的性格和頑強的毅力,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贏得了男人們的尊重,獲得了事業(yè)的成功。然而這部片子也很犀利,最后也說明到2017年截止,最偉大的五十位指揮家無一女性;最著名二十個交響樂團無一首席是女指揮家……
這迷之談戀愛的劇情可以再多一點嗎?說好的傳記片呢
《指揮家》太棒了,好久沒有在電影院哭濕口罩了,影片改編自美國荷蘭裔女指揮家的真實故事,她的自信、毅力,堅持夢想的勇氣震撼了一個又一個認為女人不行的人。旁邊的女觀眾也感動哭了,映后有個男的發(fā)言說“男女各有擅長不要搞性別對立,現(xiàn)在女權(quán)好多都是受西方勢力鼓動…” 挑戰(zhàn)性別成見、固有觀念才是電影的最大意義啊,正是你們這樣的直男才讓我覺得我們女權(quán)主義者的堅持特別有意義。不談任何主義,電影本身畫質(zhì)音樂故事流暢優(yōu)美,劇情跌宕起伏,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又發(fā)人深省,五星推薦!
太有氣場的女主!
影1953:元素很多,勵志,女權(quán),變性,愛情,收養(yǎng)及尋親,探討女性在家庭角色,戰(zhàn)爭等,很多都是點睛之筆。剛開始的傲慢與偏見,灰姑娘一般,一度被導演誤導到羅賓,但謎底揭曉那一刻還是非常不經(jīng)意!還是要多讀書,不然怎么讓人欣賞你呢?!要感謝她的導師!
以女主的性格,如果她能名利雙收的話,肯定是她的經(jīng)紀人特別強。她這性格是值得信任的,然而是不可長期合作的,會被人踩死。另外如果愛情戲沒有充滿了棒子味兒,應該會好一些,當然最后兩人分手卻達成和解的感覺不錯,上了一個層次。
男女主很靚,女主身材更是沒話說,穿個禮服那腰背那白得反光的皮膚,真是醉人??缺點更明顯,覺得劇情炒雞趕,感情戲也感覺是硬編的,當然臺前小凳坐頭尾呼應還是很棒的。女主全程文戲武(指揮)戲都感覺好用力,有時候感覺說話語氣像誰欠她一樣很沒禮貌,情緒不到位啊~還有,其實照電影設定,我覺得女主選擇夢想和嫁給男主也不矛盾啊,反而婚后把老公哄開心了錢一撒還愁沒施展的舞臺?雖說大女主電影要靠主角自身,但情況特殊有時候借助資源的優(yōu)勢少走彎路也沒什么不好,對不對?
也許很多人會以政治正確來作為某種批評,但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政治正確,就是事實上的確女性要成為指揮家亦或在事業(yè)上獲得更高的成就的確要拿出比男性更多的付出。因此也就非常有必要為這樣的女性指揮家著書立傳,讓更多的人看到,來逐步扭轉(zhuǎn)整個社會以及行業(yè)的偏見。當然,由于是古典音樂,在審美上或許有一些門檻,而整個敘事層面則比較工整,可能沒有太多的創(chuàng)新,但也算比較完整且準確地進行了表達,女主的人物塑造算是豐滿了。而結(jié)尾則是真正的暴擊和亮點,這么多年了,其實依然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不過我對于整個世界平權(quán)的大趨勢還是樂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