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十多年里,我一直游離在世界的縫隙里,體會歸屬和無歸屬之間的不確定性。我是出生在巴西、跟隨母親家族生活的巴西人;也是跟隨父親名字意外出生的阿爾及利亞人。我一直身處在某種文化的縫隙里,不在這里或那里,而某種程度上身處世界各地。
《群山水手》是一封書信體的旅行日記,去到我未曾踏足的父親出生地。它分為幾個章節(jié):從科羅拉多到阿爾及利亞,穿過阿特拉斯山脈,最終找到我十八歲才見到的父親出生的地方Taguermount Azouz,旅程結束在地中海。這也是給我母親的一封情書,她在我出生前就被這個她曾經深愛的人所拋棄,獨自撫養(yǎng)我長大。我們盤算這段旅程多年,卻未曾出發(fā)。雖然她已經離開了,我還是獨自踏上了這段旅程。這段電影,即是獻給她,獻給我自己,也獻給你。
影片的形式是散文式的、任憑直覺的,為觀眾的思考和觀察留足了空間。它跟隨紀錄片所擅長的即時性和不可預測性,不跟隨任何路線,沒有地圖或者計劃,如同我的命運一樣攝像機任憑擺布。
與此同時,這部影片連結多元文化,它們已經內化在我本身了,而某種意義上又顯得陌生。它向外延伸的同時又向內審視,建立持久存在的聯(lián)系,即使它們已經長久地被遮蔽了。在這個世代,當邊境被粗暴地關閉,忠誠地遺忘時,我希望這部影片能允許我們建立起關系,以及明白無論刻意與否,我們都毫無疑問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
我的動機同時起源于一個私人和詩意的詢問,從一個愛情故事上升到交織在阿爾及利亞和巴西兩個社會的命運。它們曾經都許諾過烏托邦的未來,涉及主權、進步、富足,但都最終在短短幾十年內背叛了那些諾言,這正好跨越我的生命階段。
巴西和阿爾及利亞并沒有相同的歷史命運,但是它們最近的歷史發(fā)展都同意指向此刻回蕩的話題。這兩個國家曾經都是,現(xiàn)在也是,愛情、革命和失敗的實驗場所。阿爾及利亞曾被稱作革命圣地,作為反殖民統(tǒng)治斗爭的燈塔。而巴西的反殖民斗爭頗具傳奇色彩,在經歷那個充滿希望的時期后,右翼的統(tǒng)治不僅給阿爾及利亞也給全世界帶來沉重的失落。
我深信這次私人的旅行能幫助我們重新想象一個未來,重燃憤怒、喜悅、重尋自由和正義的未來。在極端右翼不斷滲透到世界政治領域的威脅不斷增大的今天,沒有比此刻更需要電影,去找尋一個不同的、未知的道路,另一條擺脫今日災難的道路。
對于《群山水手》,我希望能賭上過去的成熟和經歷。這是一次冒險的創(chuàng)作,將已知的拋棄掉,推向未知,允許機遇的到來(畢竟這是我與生俱來的權利),讓我能夠體驗到旅途開始所不曾想象到的東西。這部影片讓我們接觸彼此,相信未知,試圖對人類再次充滿希望和信心。無論相隔多遠還是多不同,事實上我們都無比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mubi.com/notebook/posts/karim-ainouz-introduces-his-film-mariner-of-the-mountains
第一人稱視角的尋根之旅,通過攝影機自由、隨性的記錄,娓娓道來的私人旁白,把導演的個體身份,父母情感,巴西與阿爾及利亞兩國的社會歷史變遷等話題串聯(lián)起來,既抒情優(yōu)美,又引人思考。近年來,關注個人家庭記憶的這類私影像容易喚起觀眾的共鳴,已然成為當下很受歡迎的紀錄片創(chuàng)作新潮流。
跟著作者去了一趟阿爾及利亞。許多街景和人物圖景拍的很不錯。在精心打造與隨意融合間來回切換也是一種趣味。
憂傷而迷人的回鄉(xiāng)旅,看到流淚。用馬克和阿克曼式的旅行書信文體來制作第一人稱主觀散文電影,家族、歷史、政治、軍事……含括在一份“記事本”里,聲畫分離創(chuàng)造迷人質感。竟然是《看不見的女人》導演。
MUBI. 一個媽媽是研究海洋紅藻巴西人爸爸是工程師阿爾及利亞人的導演,跟媽媽和祖母在單親家庭長大,54歲時第一次去阿爾及利亞。從城到鎮(zhèn)到村,聽說了Ainouz村可能有塊他的地,他說也許會回來,修修老房子,建葡萄架釀酒,然后”開一個夜店“。很喜歡他鏡頭里的景,跟印象里總是在混亂和喧鬧中呈現(xiàn)出的阿國非常不同。尤其是在老爺爺介紹他家的Kabley檸檬樹,牛油果樹,石榴樹,柿子樹時;在圍著頭巾的奶奶邀請他來家里喝煮咖啡,她口中老是在醉酒和乞討的丈夫老爺爺回家時;還有去了一個據(jù)說是他親戚走時候要給他一個大蛋糕的老奶奶時;鏡頭從單一的對準該國人的群像變得生動了起來??赐曛螅欧鹈靼琢诉@個古怪的名字,在海里見到山的水手。獻給每一個離家萬里遠行中的“calentura-er"。
【3.5】
影像和敘述存在很大程度的割裂 鏡頭有些生硬
【巴西】《看不見的女人》記載著個體命運與更大范圍的世代變遷之間的交聯(lián),這里依然延續(xù)著那般視角,承載著想法與記憶航行至另個國度;極具私人的敘述里,創(chuàng)傷與見聞同行,現(xiàn)在與往昔交錯,假設與真實互文,它提供了足夠舒服的效果。即使阿爾及利亞的歷史并非全然了解,但也依然足夠于其中汲取這些感受;在更大、更具考驗的《煽動者》和明星陣容到來之前,它的存在讓人保持著好奇,也感到心安。
獻給母親的一封信。對母親的思念與水手幻覺的體驗相通,親人離去后,家不是家,但哪里都是家。帶著對母親的思念重回故鄉(xiāng),像拼拼圖一樣,把他的記憶和現(xiàn)實串聯(lián)在一起。那些對人物的拍攝也很溫柔,比如想給小女孩拍一部電影,幾個孩子問他片名、上映時間,要求把自己拍好看點的老人,還有幾個喊著口號的小孩,其中一個還說不利索,用嗷嗷嗷喊著。伊拉西瑪,愿你與快樂常伴我心。片中的風景、人物和我記憶里的家鄉(xiāng)都有相似之處,比如聚在一起玩耍的孩子、一起打牌喝酒的男人、磚瓦散落的老屋,當旁白喊著伊拉西瑪時,我也會很自然地就想到奶奶,當我看著老人家的皺紋時,我甚至在腦海里把他們的、我爺爺?shù)?、外婆的皺紋重合在了一起,還有他們講述以前的故事時的神態(tài),都是很像的。
75/100 #MomaDocFortnight#
【Doc Fortnight 2022】我確實喜歡看在美學上有追求的紀錄片,尤其是當創(chuàng)作面向自我,面向家族時仍沒有忽視美學。(所以某些毫無美學意識的華語紀錄片越來越難看下去)
旁白也寫得太好了吧,個人歷史和大時代的詩意勾連,侄女說的創(chuàng)世紀的故事直接把格局提升一個層次,母親研究的海帶也成為了她謎一樣一生的隱喻。
永遠喜歡漫步者姿態(tài)巡視一切記憶回廊之類的記錄,私人的東西彌足珍貴~
Mubi/ 獻給母親故土以及生命的一部紀錄片…帶有獨特的導演風格,跟著他的鏡頭和喃喃自語在異鄉(xiāng)國土找尋逝去的人和事。配樂很好聽,片子色彩很美,我很喜歡。
感覺像是導演有些自戀想法驅使下的攝影和詩歌合集,而且我個人也不太喜歡在紀錄片中看到人物的擺拍畫面,但是,大海好美,山地也好美,美就夠了!
家庭史真是拍不完的題材,浸透著最親密而強烈的情感又折射出社會形態(tài)、國家歷史… 書信體讓人想起《日月無光》… 看到最后甚至有些傷感…
"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I didn't have to spell my name." 1009BIFF
remind me of 'Being and Time'
我時常覺得自己處于搖晃的船室,現(xiàn)實無盡起伏的海面和心中世界是一片草原的幻想之間像被砸斷的木板,想出去的欲望逐漸焦慮,而我總會一次又一次在思考自己時想起母親。
7.0。近乎用兩種不同的剪輯節(jié)奏分別捕捉現(xiàn)實切片和模擬思緒碎片。
#CANNES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