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邂逅了一個美艷婦人,婦人把他帶回了家。
然而,就在兩人下象棋時,婦人的老公回來了。別誤會,這不是仙人跳,老公也不是來捉奸的。
面對男人,老公是這么說的:
我滿足不了妻子日益高漲的需求,也不在乎自己被綠,你跟我簽個合同就行!不行的話,我還可以給你開工資,咱不差錢!
怎么樣?是不是大受震撼?
經(jīng)歷如此奇葩遭遇的,就是咱們今天要講的這部影片的男主,而影片的片名也正是男主的名字:
法比安
故事發(fā)生在1931年的德國,男主法比安32歲,是一家香煙公司的廣告文案。
他的人生中充滿了虛無與懷疑,找到不工作和活著的意義,每日下班之后,他總是游蕩在柏林的藝術家工作室、酒吧和妓院等地。
開頭提到的美艷婦人,正是他在一個在地下俱樂部里遇到的。
不久后的一個周日,在好朋友拉布德(是個富二代)提議下,兩人去了一個匿名歌舞廳。
在那里,舞臺上的人瘋狂地跳著舞,而舞臺下的人們則在花錢為這種“興奮的觀賞”而買單。
就在觀看表演期間,一個名叫科妮莉亞的女孩引起了法比安的注意。
離開歌舞廳后,法比安特意找到科妮莉亞,和她邊走邊聊,壓了好長一段時間馬路。
通過兩人的對話可知,科妮莉亞是學法律的,雖然有個電影公司的法務部錄用了她,但她真正的夢想是當一個明星。
接下來的劇情就非常套路了,科妮莉亞邀請法比安上樓坐坐,然后兩人順理成章地做了愛做的事,接著又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戀人。
這段戀情,讓法比安的生命仿佛被照亮了一般。
他和科妮莉亞在一起總是親密無間、快樂滿滿,雖然每一幀畫面都是不打碼沒法播的那種,但當中卻透漏著孩子般的真摯與純粹。
哪知道,好景不長,幾天后,老板一言不合把他解雇了。
盡管面對科妮莉亞,法比安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焦慮,還用僅有的錢,給科妮莉亞買了一條裙子,可他的內心里,卻開始擔心有一天科妮莉亞會離自己而去。
沒過多久,法比安所害怕的事還真就發(fā)生了。
一方面,他自己的工作一直都沒找到,另一方面,科妮莉亞不是有個明星夢么,她最近被某著名制片人看上了,對方想讓她搬出去住,還說會給她租個公寓。
這是什么意思,不用我說,大家都懂。
科妮莉亞愛著法比安不假,但圓夢的誘惑,讓她無法不心動。
而此時的法比安連工作都沒有,對于科妮莉亞,他沒有挽留,而是選擇了一首老歌所唱的方法:有一種愛叫做放手,為愛放棄天長地久。
一段時間過去了,法比安終于有了“工作”——在路上給有錢人開車門賺賞錢。
不是,好歹法比安也是個文字工作者,怎么就淪落到像有些流浪漢一樣的地步了(無歧視,純對比)?
更讓人吃驚的是,憑借不錯的外形,就在法比安“開車門”期間,有個富婆還看上了他。
富婆自己是開鴨店的,她倒不是想讓法比安去做鴨,而是說要讓他做自己的私人秘書。得,又一樁“包養(yǎng)”生意。
好在,咱們的法比安意志比較堅定,當場就拒絕了富婆。
又一段時間過去了,法比安依然沒能找到靠譜的工作,科妮莉亞演藝事業(yè)則已經(jīng)有了起色。
而恰好在這時,他的那個富二代好友拉布德失蹤了。
于是,為了尋找拉布德,法比安去了各種地方,最后還鬼使神差地來到了城外的一家電影公司。
此時,科妮莉亞剛好就在那里試鏡。
法比安偷偷地看著科妮莉亞,她說的話仿佛就像在說給法比安一樣:
我離開你是為了和你在一起,你會繼續(xù)愛我嗎?你會愿意繼續(xù)看著我,以及擁抱我嗎?哪怕還有另外一個男人。
周日下午,我會從四點開始在斯帕特霍斯咖啡館等你……
時間來到周日,科妮莉亞果然就在那家咖啡館,而法比安此時,也鼓起勇氣去見了她。
科妮莉亞依然深愛著法比安,雖然她現(xiàn)在還離不開那個制片人,但仍想要與法比安重歸于好。
這種“要求”,法比安一時半會實在難以接受。
意外的是,就在這時,一個重大的打擊向法比安襲來,他得到了拉布德自殺的消息。
拉布德是個研究生,最近寫過一篇論文,他自殺的直接誘因是某同學謊稱他的論文沒有通過。
一時之間,法比安整個人徹底崩潰了,他找到那個同學痛打了對方一頓,然后離開柏林回到了媽媽家。
這種萬念俱灰的狀態(tài),讓法比安開始更加地思念起科妮莉亞。
于是,當聯(lián)系到科妮莉亞后,他決定重返柏林,到對方說的那個咖啡館與她相見。
結果沒承想,就在回去的路上,法比安看到一個小男孩高空跳水,便跳入水中去救小男孩。
最后,小男孩沒事,他自己卻因為不會游泳而溺水身亡。
在影片結尾,科妮莉亞穿著法比安送給她的裙子在咖啡店里等待著法比安的出現(xiàn)。
日復一日。
以上就是這部《法比安》的主要劇情。
整部影片長達176分鐘,我相信,單看這么個主線故事,你會覺得這片狗血而無聊、冗長而流水賬。
但你絕對想不到,它不僅獲得了第7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金熊獎最佳影片的提名,在國內某瓣上在某瓣也被打出了8.4的高分。
要知道,這片子根本不會在國內上映,基本也不可能會有水軍跑到某瓣上刷分。
那么,是別人口味太獨特?還是這片真有些水準呢?我的看法是后者。
影片根據(jù)埃里?!たㄋ固丶{的自傳體小說《法比安:一個道德家的故事》改編,該小說出版于1932年。
熟悉德國歷史的小伙伴都知道,那個時期的德國,處于魏瑪共和國時期。在隨后的1933年,魏瑪共和國因為希特勒及納粹黨的上臺執(zhí)政而結束了。
據(jù)說,這部小說是魏瑪共和國最重要的小說之一,對當時的柏林生活有著精準直觀的描述,在白描與超現(xiàn)實之間充滿了智慧和不同尋常。
因為沒有看過原著,我就簡單地和大家分享下對影片的個人感受好了。
一家之言,如果不認同,歡迎小伙伴們理性留言討論。
從風格上來說,本片的處理是非常藝術化的,有著一種文學性的影像特質。
首先,它運用了大量的手持鏡頭,以及跳切、分屏、快進等剪輯手段,在畫面上適時地采用了史料質感的黑白影像,并結合了年代感十足的報紙、廣播、海報等等元素。
這些處理,不僅給人一種重回魏瑪共和國的沉浸感,同時也把那一時期整個德國社會的瘋狂墮落、頹廢淪喪、政治動蕩和焦躁迷失,全方位地傳遞了出來。
為此,影片還設計了大量男女全裸的戲碼,那些迷幻腐朽的歌舞廳、酒吧、妓院,仿佛就是整個社會價值崩壞的真實寫照。
另外,影片在敘事上從頭到尾都貫穿著一男一女兩個旁白,旁白采用了一種冷眼旁觀的上帝視角。
有時,它是在講述歷史和時局;有時,它是在補充人物行為前因后果的信息并加以評論;還有時,它是在闡述人物內心的起伏波動。
如此這般,同樣給人一種聆聽小說一般的閱讀式體驗,而也正是通過這些旁白,在主線劇情之外,我們才可以深入到角色的內心當中。
以男主法比安為例,套用原著小說副標題的話,某種意義上來看,他是一個道德家,有著自己的精神向往和道德準則,對社會和自我充滿了反思和悲觀。
看到人類的種種罪惡,他曾發(fā)出這樣的疑問:這個世界容得下體面嗎?
顯然,在他的內心里,對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
曾經(jīng),他與富二代好朋友拉布德討論過改變社會的問題。
拉布德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特別崇拜德國啟蒙主義哲學家萊辛,他的那個論文寫的就是萊辛,花費了整整五年時間,非常具有獨創(chuàng)性。
雖然出身于資產(chǎn)階級,但他卻是個堅定的社會主義者,積極組織各種社會活動。在他看來,只要建立合理的社會制度,人們就會自己慢慢適應。
而與他相反,法比安則是悲觀的態(tài)度,表示并不相信理性和權力可以兼具。
當拉布德反駁只要用權力為人民謀福祉就可以兼具時,法比安是這樣說的:如果人民不開化,你這套非凡的制度是沒卵用的。
可以說,兩人的差別還是很明顯的。
但是,這樣不同的兩個人,終點則都是幻滅。
拉布德是死于自殺,論文“被否定”是壓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遺書里的字字句句,都是對整個社會和人生的絕望。
他的未婚妻出軌離開了他,他的政治理想在現(xiàn)實中根本無法實現(xiàn),這一切都讓他覺得自己是個荒唐可笑的存在。
法比安是死于意外,雖然他不對社會抱有幻想,但愛情和友情支撐著他茍活于世。
無論科妮莉亞離開和拉布德的自殺,對他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把他帶向更深的頹廢和絕望。
到了最后,好不容易能夠與科妮莉亞復合,卻沒想到命運卻在這時跟他開了個玩笑,他想要救人的善良之舉,竟然導致了他走向毀滅。
這個結尾,無疑隱喻著道德主義者在混亂時代的無能為力。
所以你看,當一個社會走向潰敗和坍塌,悲劇對于每個人而言,都是必然的,科妮莉亞倒是看似成功了,但她所出賣和放棄的,卻永遠也不能再找回。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有一定門檻的片子,如果你想要清清楚楚地明白其中所有內涵,需要有著足夠的知識儲備。
但同時,它也是一部可以不需要看懂的片子,你就順著導演的節(jié)奏沉浸其中,即使講不清楚,也會被它的悲戚和詩意所感染。
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找來看看,點個贊,讓更多人知道這部片。
今天就到這里!
拜了個拜!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編輯:沼澤
一年半過去了。對于我來說,這部電影仍舊是心目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無法被其他電影所超越的一部作品。
“雅克布-法比安,今年32歲,職業(yè)不定,目前從事廣告行業(yè),現(xiàn)居沙佩爾大街十七號……您還需要知道一點兒什么嗎?“
世界上下顛倒,道德的標準已然失效,各種權利之間斗得你死我活。在這種混沌中,法比安,這位道德家,他作為一個觀察者站在那里研究著生活。隨著法比安的倒下,30年代也悄然而來。“道德家并不是要為他的時代舉起一面鏡子,而是舉起一面放大鏡?!?/p>
Erich K?stner在他的書《法比安:一個道德家的故事》中指出,今天,人們對“法比安“的理解會比當時少,因為它絕不是一本”不道德“的書,而是一本絕對道德的書。在第三帝國,品味和判斷的標桿被國家化了,它們以各種短語的形式被體現(xiàn)與傳遞,隨后又被數(shù)以萬計的民眾所吞噬咀嚼。這樣一個事實直到今日都在腐蝕著廣大群眾的判斷。時至今日,即使這些判斷標準能夠隨時代再生,變成一些新的、更準確的判斷標準,然而新的判斷也仍在被古老教條瘋狂地滲透著。這些標準化的判斷準繩就像大規(guī)模接種疫苗一般被植入人群中。這樣的過程仍舊與從前沒有什么不同。許多人仍然不知道,并且也不可能再知道,一個人可以,并且應該形成屬于自己的判斷。然而即使他們開始努力這樣做,他們也不知道如何開始。
巨大的失業(yè)率,繼經(jīng)濟蕭條之后的精神蕭條,遍地吸毒成癮……這些都是危機風暴來臨的信號。在暴風雨之前,毛骨悚然的平靜也沒有缺席——心的惰性就像是流行性的麻痹。它驅使一些人面對風暴顯得如此沉默,而這些人即將會被洪流推到一旁。
電影借魏瑪世代控訴當下社會,90年過去,人性和瘋狂依舊。法比安消失在河水中,哪怕是帶著對這混亂世界冷眼旁觀的冷酷,然而他跟隨了自己的道德準則,奮不顧身地去想要救那個在自己想象中落入深潭的小孩。他忘記自己的弱點,就這樣安靜地被水流吞噬,所有的掙扎和言語都化為兩聲氣泡,猶如勃魯蓋爾畫中的伊卡洛斯般的墜落—— 世界仍然不痛不癢,死去的只是個人的死亡。就連后世的觀眾都要在下一秒平靜的水面拼命尋找他的痕跡。法比安就是我們每一個人。
“Lieber Freund - ist es nicht besser, ich gehe zu früh als zu sp?t? Eben stand ich neben Dir am Sofa. Du schliefst, und Du schl?fst auch jetzt, w?hrend ich Dir schreibe. Ich bliebe gern, aber stell Dir vor, ich bliebe! Ein paar Wochen noch, und Du w?rst recht unglücklich. Solange Du allein warst, und es mich noch nicht gab, konnte Dir nichts geschehen. Es wird jetzt Wieder werden, wie es vorher war. Bist Du sehr traurig? Fünfzig Jahre ist er alt, der Andere, und er sieht aus wie ein zu gut angezogener Ringk?mpfer im Ruhestand. Mir ist, lieber Freund, als h?tte ich mich an die Anatomie verkauft. Wenn ich jetzt noch einmal in Dein Zimmer komme und Dich wecke? Nein, ich lass Dich schlafen. Ich werde nicht zugrunde gehen. Ich werde mir von nun an in der strahlenden Welt einbilden, der Arzt untersucht mich. Der Andere will sich immer gern mit mir besch?ftigen, anatomisch und tpsychologisch, es mu? sein. Man kommt nur aus dem Dreck heraus, wenn man sich dreckig macht. Und wir wollen doch heraus! Ich schreibe: Wir. Verstehst Du mich? Ich gehe jetzt von Dir fort, um mit Dir zusammen zu bleiben. Wirst Du mich lieb behalten? Wirst Du mich noch anschauen wollen und umarmen k?nnen, trotz dem Anderen? Sonntag nachmittag werde ich, von vier Uhr ab, im Café Spalteholz auf Dich warten. Was soll aus mir werden, wenn Du nicht kommst?”
1931年,戰(zhàn)后的魏瑪共和國處在前所未有的崩潰邊緣。炫目的燈光,混亂的政治,凋敝的經(jīng)濟,扭曲的道德。 妓院是畫家的工作室,香煙公司不需要詩人,導演渴望制作“心理電影”,一群人去看別人發(fā)瘋。 社會民主黨努力維持民主的“體面”,共黨走著斯大林的路子,納粹黨在暗處悄悄崛起。拉選票的廣告貼滿了柏林街頭,有人毫不關心,有人縱情聲色,有人苦守理想,有人溺水而亡。 “東部是犯罪,中部是流氓,北部是貧窮,西部是墮落,每一個角落都潛伏著毀滅?!?毀滅過后呢?那個喜歡抽煙的法比安說是愚蠢。
法比安的杯子總是沒水,他在都市里閑逛,用眼睛打量四周。他在尋找他的愛人。 他們都在用個體的意志對抗外部壓抑的政治環(huán)境。每個人都在骯臟的水里游泳,不會游泳的法比安在筆記本上寫下“學會游泳”。他沒能學會,最后在即將開啟一段新的生活時淹死了。 愛情是午后太陽投射下來的一抹光,它漫不經(jīng)心、松松垮垮,在滯澀中涌出來,灌滿了法比安的水杯。它是雙方都會錯了邀請上樓的用意,是推著自行車窺探城市夜晚的秘密。也是試鏡時念誦的一段臺詞,是聽見門響時嘴邊綻開的微笑。 她說,“我會等你,不管你會不會出現(xiàn)。”說這句話時,她的眼睛亮晶晶的。 法比安寫下的小說葬身火海,這還不是最深重的災難。最后燃燒的熊熊烈火,燒毀了茨威格自殺前的昨日世界,夾雜著肆無忌憚的反猶口號,才是一首最殘忍的死亡詩篇。 因為這片國土上的每個人都在一趟失控的列車上,前方距離無從知曉。鄰座有人睡覺,有人哀嘆,還有人喋喋不休。 “車站過了一個又一個,而火車仍在歲月中飛馳,奔向永不可及的目的地?!?/p>
法比安給了我最近最糾結的一個問題給出了一點見解,即要不要做理想主義者,要不要選擇理想主義的人生。
我曾經(jīng)對自己的存在方式做過各種各樣的幻想。曾經(jīng)一味認為只要好好努力就會獲得想要的東西;再后來發(fā)覺社會階級固化是存在的,但是階級邊界之間會有一定的流動性;再后來發(fā)覺不僅是在拆那,全世界的范圍來看階級分化更突出,這些都是彌補不來的,努力變得極為勉強,即使一個嬰兒再如何奮力掙扎,都還是在嬰兒床上。
法比安死在了不會游泳,他也因為挑剔和自尊而溺亡于社會。理想主義者都這么離世了,但是人們都理解和尊敬他們的行為。拉布德自殺而死,妓女們感慨圓滑的男人在他們這愈加精神旺盛,優(yōu)秀的男子卻自殺而亡;法比安浪漫而堅定卻死在了走向愛情的路上。一天電影中他們的愛情也在最耀眼最充滿希望的時候結束。
“正直和美德不會讓你獲得財富”,圓滑世故才會讓你賺的盆滿缽滿。所以到底是作者為了制造悲劇的觀眾感官效應,還是戰(zhàn)后的普遍結果,還是人類社會的普遍悲???
就算是被提出來,哀嘆幾句之后還能有什么改觀和行動?理想主義到底是不是文人的自怨自哀?理想主義在每個時期都是錯誤的嗎?還是只是在蕭條時期才會有這樣的悲劇。難道就要為了讓自己活下去而拋棄理想主義做一個務實勢力的人嗎?是不是就要像拉布德那樣回到學校,教孩子們什么是理想。那如果孩子們在相信理想之后面對現(xiàn)實的巨大落差,這是不是件好事?
我沒辦法給出這個問題以回答,我只能接受法比安的結局,接受他們的生命之火在這個世界的一個角落悄然熄滅,接受了他沒有體驗的愛情,也接受了他的愛情永遠留在了最美麗的時刻。
我做了假設,但是萬般假設之后只會覺得維納斯只應斷臂,這也不是生活,并非現(xiàn)實。這終究是,作者創(chuàng)造的理想主義伊犁園,法比安沒有學會游泳,也不可能學會游泳。
這是今年VIFF看的第一場電影,10月1日0:00過后,就可以線上觀看了。
早起看電影。開頭四十分鐘,筆記里記得風格換了幾輪;
看2010年后拍的美國1920/2000年代電影
法國6,70年代拍的電影
2000年后拍的美國indie小電影的家庭錄像帶
拍著拍著,讓人模糊了時間背景,去度假別墅很像把時間背景拉近了幾十年,話音未落風格又從鄉(xiāng)間風光轉換成了美國家庭錄像style。電影看了快半數(shù),心里在嚎叫DB評分言過其實,殊不知到了后半段,可能也習慣了節(jié)奏,風格也固定下來,故事逐漸收攏,開始“漸入佳境”。
這種圍繞著一個人,沒有什么大起伏的個人中心電影,哪怕結局也沒有悲慟,只是簡單的交代了一個故事的處理,用我有限的觀影記憶,想到了法國六七十年代會拍的故事,還有被許多人夸的膠片感,倘若標識出品時間早個半世紀,也并不奇怪。
從三星到四星,也許懷念的,只是那個時代,百花齊放,也不非要是英雄主義,也沒有那么多波濤洶涌,只是一個青年進城回鄉(xiāng)的故事,也能拍出來慢慢放映慢慢看。
雖然一度覺得云觀影沒有體驗感,今天這部可以暫停去做事回頭再接上,突然覺著了自主觀看的好處。
小筆記寫完了,推薦給大家當散心電影看。
《永不回頭》、《柏林亞歷山大廣場》…德語區(qū)仿佛每年都會有部考驗人耐心的”三小時”出現(xiàn),只要打開,似乎不會后悔- -因為很難不被其中別致的氣質所沉醉吸引,投入并不短的時間去進入這些故事。這部電影接過了它們的位置,也注定是段讓人印象深刻的啟程。獨特的時代背景賦予其意義- -蕭條之后,劫難之前,世界仿佛在變得越發(fā)瘋狂;然而卻依然抓住激情,于動蕩中縱情,麻木、忘記還有燃燒。風格上的明晰也同樣是更振奮的加成,這或許是“2021年也可以這樣過去了”的昭示。
第一次看露天電影,從弗里西里德大街步行至博物館島,不遠處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晚霞。露天電影場地被各式古老建筑物包裹著,這種時刻我內心的感受往往非常遲鈍,我確信這段經(jīng)歷在不久后的將來回憶起來一定帶有一幸福感,在當下這種美好靜謐的感覺簡直不真實得讓人覺得這是一場夢,不真實到我的感受不由自主地抽離出去。熒幕上和熒幕下是不同歷史背景下的柏林,不同世界里的柏林。沉醉在這夜里,結局讓人意難平。
7/10 豆瓣簡介里寫的東西都沒有看出來。我很敬佩導演的努力,但他也許更擅長拍TV,大銀幕觀眾的體驗他沒有完全抓住,并不是鏡頭剪輯很亂很碎就體現(xiàn)了慌亂動蕩。(關于手持鏡頭這事,我們得好好談談
入耳前曲高和寡,入耳后流連忘返。模糊現(xiàn)實,倒轉舞臺,破碎撕裂的影像素材與蔓延翻滾的人物關系合奏出一場搖滾交響,如激流金屬與無規(guī)律民謠的碰撞。時代坍縮為可供自由出入的交錯隧道,人物不再委身于此,而是時刻尋找著破壁而出的可能,以抵達那些不以時空為轉移的終極命題,關于愛情、理想以及死亡。
3.5 最直接的觀后感是又重新點開了名為《巴比倫柏林》的文件夾
看不進去????
《法比安》就像是克拉考爾社會學著作的電影版本,混亂的熵增導向瘋狂的張力,事件變?yōu)榧磳⒌絹碇?。導演通過介于歷史先鋒主義以及Dogma95的主觀視角祛除了有失真實的史詩光環(huán),還原為一種正在經(jīng)歷的激進“此在”?!斗ā凡皇钦问罚蔷袷?,在高度分裂的影像碎片之中,影片的開場卻以一個歷史時間的長鏡頭宣告了巴贊攝影現(xiàn)實主義的終結,又在動線上與結尾的“下降”相對——作為對幻覺機制的進入和退出,法比安這個與費邊社同名的卡夫卡式角色在寫作一本小說,也在進行本雅明式的閑逛與收集,然而時常出現(xiàn)的畫外音卻是自由意志不可能性的明示,它是歷史的catastrophe,以男性或女性的聲音現(xiàn)身,或以黑白的拾得影像出現(xiàn),這樣作為“當下”附屬物的自由意志變得不可能,而是衰減為純粹的具身體驗。
小張21歲。兩個孩子,現(xiàn)在在湘潭跑快車。他在中專畢業(yè)后和自己的同學結婚。在昆山當了兩年廠工覺得太辛苦……小王24歲。鄭州某房屋中介二級銷售。高中畢業(yè)考上民辦大專但家里掏不起學費。打工輾轉多地來到省城。小李29歲。成都某酒吧駐唱。本科聲樂專業(yè)畢業(yè)。年少無知被騙,曾參加某歌唱類節(jié)目第二輪被淘汰。小劉32歲。上海某著名帶貨大咖公司創(chuàng)意總監(jiān)。211碩士研究生。4k一月的合租間最近再考慮換。小趙39。東北人北漂多年,在百子灣開了家小酒吧,因為疫情維持不下。還好在成都買過房,目前考慮轉型為沈陽燒烤。老黑45。廣東人。因賭博千萬身家耗盡,現(xiàn)在澳門做“保安”。老白50。那年夏天跑到柏林作為訪問學者至今。
該死的人活著,該活的人死了,相愛的人無法赴約,重逢的人背道而馳。無數(shù)的閃前里是走向毀滅的預言。學術毀于玩笑,尸體成為惡劣的“藝術”,他們是不合時宜的人,或者說這是一個不適合“人”的時代。
用七十年代的技法,講三十年代的故事,一個人游蕩的意識,旋轉在已知是悲劇的歷史。于是我們奮力前行,逆流而上,直至回到過去的彼岸。
“活著只是僥幸,死亡才是必然”。
10.0 #2021IKSV# 情緒的力量明顯強過廣播里面囈語一般的政治背景,前者甚至強到攫取后者為它所用,暴力地在力場的交界處形成偏折。情緒的共振在跳接中完成,記憶、現(xiàn)實和令人懼怕的預言以圖像的形式交替出現(xiàn);背景的渲染則是通過多重的材質和底片:對同一個事件用不同的材質來表現(xiàn),本質是對事件的多重講述,是重復。所以,《法比安》在此意義上構建了自由的時間和停滯的時間,而活力則在情緒的縫隙和流動與停滯的縫隙中迸發(fā)出來。愛是松弛的,它可以表現(xiàn)為騎自行車回家繞的遠路,也可以表現(xiàn)為眼淚掉進咖啡杯的那小于一秒鐘。
【法國文化中心展映】驚喜萬分。完全想不到時代背景設定在1930年代的電影也能拍得如此有現(xiàn)代感和活力。用最直接的手持攝影呈現(xiàn)撲面而來的現(xiàn)實感,營造出角色生活的種種細節(jié),仿佛觸手可及。開場以長鏡頭瞬間完成年代的切換迅速入戲,敘事剪輯很飛很炫,直至女主角出場隨即進入正軌、漸入佳境,并逐漸疊加更多的溫情。三小時篇幅描繪1931年山雨欲來前的柏林市井生活,也漸而塑造男主角的真誠、純粹、可愛與堅守。友情、親情、愛情每條線索都有動人的時刻,直擊心靈:為好友的生命名節(jié)奔走呼號怒斥學術不正、和母親無意間互換鈔票飽含關愛、與戀人轟轟烈烈相愛&心心相印分離。上司、鴨店老鴇等配角也同樣個性十足令人難忘。旁白有恰到好處的幽默和畫龍點睛的妙評。散場時就像看完《橫道世之介》一樣,內心泛起滿滿的溫暖和感動。我愛這部電影。
一個九十年前(1931年)的德國魏瑪共和國時代之浮世繪,傳統(tǒng)的外表(4:3的畫幅、古典的色彩光影,老式的布景、服道、歌曲舞蹈等)卻與極現(xiàn)代感的電影表現(xiàn)手法、技藝奇異、令人炫目地結合了起來!做專業(yè)的同行們可以仔細看看。由于時間和歷史的距離,雖然使我們不太能共鳴主角在亂世中的苦惱與掙扎,藝術上的新意還是值得體味。
總是恍惚以為看到了詹一美……
【柏林2021】《法比安》雖然講得是1931年的柏林,但故事卻與當下頗有共鳴,即在瘋狂的世界里如何保持清醒,這一點和《間諜之妻》有異曲同工之妙,正是這樣的矛盾孕育悲劇,而在悲劇里,唯有心中所愛能慰藉靈魂。
柏林的三十年代,不會游泳的法比安,等待他的愛人,焚書燃起的烈火。
4.5 現(xiàn)代派文學敘事的影像化,無疑是新奇又成功的:不是就應該用上各種手持、閃前、跳切、噪音,廣播、報紙、海報、archive footage,才能描繪出一個肉欲橫流、道德淪喪、萎靡不振、瘋狂右傾的魏瑪時代嗎?但這事兒直到2021年才被完成,也是挺吊詭的。與德布林的《柏林亞歷山大廣場》異曲同工,相比劇場的、室內的、為“電視”拍攝的法斯賓德,多米尼克·格拉夫實在是另一個極端。
回望三十年代的德國,沉重、壓抑、欲望叢生,失業(yè)者越來越多,社會逐漸失序,恰似影片前半段的影像風格,幽暗、凌厲、快速、模糊,鏡頭碎片像發(fā)光的刀片,撕裂并重構時間,抒發(fā)一種歷史的真實。隨著劇情發(fā)展,敘事趨于穩(wěn)定,影像也仿佛找到秩序,故事卻沒有明朗,亦像那時人們呼喚來的納粹新秩序,絞殺個人價值,收繳自由,走向極端,有良知的理想主義者溺亡。電影里,是每個人注定無法實現(xiàn)自我的時代。它如同現(xiàn)在。我們經(jīng)歷相似的境況,歷史仿佛進入循環(huán)。但歷史不會真的循環(huán),當下仍處于十字路口,只要每個人走出正確一步,還有改變的可能,這也是這部電影如此讓人共情并心有戚戚然的原因。我們自己或許不是理想主義者,但我們應該盡力保護理想,目的不只是為了救一個人,而是在救自己的良知,并為社會保住底線。
前半小時就已經(jīng)傾瀉而出,通過視聽去還愿那個特殊年代的德國面孔與光影,剩下兩個半小時轉向更傳統(tǒng)的敘事就變得平庸不少,仍然偶有靈光,但更多只是前半小時的殘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