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哀樂中年》佳句
1. 做父母的,有一天能用兒子的錢了,哪怕就是一塊錢,也會讓他高興的。
2. 反正現(xiàn)在我每天就是吃了睡,睡了吃,人家都說我好福氣,其實是活受罪。
3. 其實你真應(yīng)該出去做點事情,像你這樣的年齡,學問有了,經(jīng)驗也夠了,正是人生最成熟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要是不好好利用,那就太可惜了。
4. 我老覺得中國人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好像沒有中年似的,其實最可寶貴的是中年。
5. 誰都叫我老太爺,今天居然有人叫我孩子。
6. 難道我還能叫你跟我結(jié)婚嗎?——為什么不可能呢?我一直希望有這么一天。
7. 難道我這個人還有什么可愛的地方嗎?——你可愛的地方很多,你自己沒發(fā)現(xiàn)罷了。
8. 你跟她說了?——說了。——她怎么樣?——她答應(yīng)跟我結(jié)婚了。
9. 她是一個沒知識的女人,她的話怎么能聽呢?——不單是她一個人呀,所有家里的人全都反對我們,他們說我們結(jié)婚的那一天,他們?nèi)w不來參加婚禮?!麄儾粊?,你就覺得可恥嗎?你錯了,可恥的是他們自己。
10. 你以為他們就能代表年輕人嗎?絕對不是。他們不過是未老先衰的一群罷了。
11. 我現(xiàn)在才知道生命的可愛。在我的面前不管是一片云、一條河、一顆樹、一把土,我覺得它們每一樣都是活的。
12. 我們中國人真是一個古怪的民族,對于死看得這么重要,而不講究怎么樣好好地活下去。
13. 我覺得我的生命剛開始,就好像我們的孩子一樣。
2 ) 對本片女主朱嘉琛之往事續(xù)考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意]克羅奇《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
首先感謝 @洲舟 進行的前期基礎(chǔ)性研究。本文是筆者在進一步查閱文獻后的總結(jié)性論述,希望能對相關(guān)研究起到一定幫助。
一、黃宗江與朱嘉琛離婚時間考
據(jù)黃宗江第二任妻子阮若珊著《憶》,在1956年黃在給阮的求婚信中說,自己已與前妻朱嘉琛離婚,但雙方離婚后依然是普通朋友關(guān)系??烧f明黃、朱二人在1956年已經(jīng)離婚,但具體離婚原因不詳,是否受到針織原因影響不得而知。
黃宗江序,阮若珊著,《憶》,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第16頁。
二、朱嘉琛在解放前的真實身份考
據(jù)劉谷主編《晉察冀革命文化藝術(shù)發(fā)展史》中的第三章“解放戰(zhàn)爭時期北平、天津第二條戰(zhàn)線的文化斗爭”記載,在解放前朱嘉琛女士即為我黨領(lǐng)導(dǎo)下的進步戲劇社員(后面另有材料證明其為我黨在敵后活動的地下工作者),因此可以解釋為何在49后留了下來的原因。
劉谷主編,《晉察冀革命文化藝術(shù)發(fā)展史》,第477頁。
三、朱嘉琛從事影視工作前經(jīng)歷考
據(jù)李翰祥著《三十年細說從頭·下冊》記載,朱嘉琛在上世紀40年代進入電影行業(yè)之前,為燕京大學畢業(yè),說明其文化水準顯然高出同時代同行業(yè)的其他很多女影星,如藍萍等。這也符合當時左聯(lián)招人的門檻,即既有一定思想覺悟,也同時在白區(qū)有較大知名度的要求。
四、朱嘉琛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之后的命運考
據(jù)陶江主編《婁平紀念文集》記載,在1986年其回憶當年北平地峽支部的人員時,提到朱嘉琛是朱欣淘之女。朱欣淘在49前一直是北平地峽組織的負責人,后來的副總理姚依琳是其上司,還掩護過吳德進入北京,此故事也被2014年的電視劇《北平無戰(zhàn)事》巧妙借用并重新演繹,并且此老挺過了運動,一直活到了1985年在廣州逝世。
此外,該書寫于1980年代,在之前的風波中因故去世的人,都做了標注,但對朱嘉琛女士做的說明中未見到其遭遇不幸之記載,故推測此女士很有可能直至今日一直健在,據(jù)其工作單位所在地推斷其有可能一直生活在北京。
3 ) 《哀樂中年》:來自1948年的震撼
課堂討論這部電影的時候,一位同學一再地說:“這是1948年的電影嗎?這真的是1948年的電影嗎?”驚愕和難以置信的背后,是來一部老電影帶來的震撼。
那一年大概不是個好年頭,應(yīng)該說糟透了。國勢衰微,民不聊生,剛從日本人的蹂躪中解脫出來,又陷入一場殘酷的內(nèi)戰(zhàn)。窮人只想著怎么活下去,富人則得想法子逃命了,因為夏季過后,政府的軍隊開始幾十萬幾十萬地被殲滅,共產(chǎn)黨快打過來了!這年頭,誰又有心思看電影呢?
可是在這年頭,沒有宏大的敘事,遠離紛亂的時局,《哀樂中年》卻打算講述一個中年教師的生活。主角叫做陳紹常,投身教育、開辦小學、當了校長;為了兒女不受罪情愿幾十年不續(xù)弦,辛苦撫養(yǎng)孩子;對姐姐和外甥則是慷慨解囊。一個好老師、好父親、好親戚,傳統(tǒng)中國的好男人,大概就是這樣了吧?后來陳校長的兒子過上了上流社會的生活,就把老頭子拉去做了“老太爺”,富貴了,卻很無聊苦悶??吹竭@里的時候我曾想:這片子大概是個文化保守主義的代表——老教師屈服于商人,道德理想讓位于貨幣權(quán)力,美好過去一去不返,懷念憂傷卻無可奈何。但這種猜想隨著陳校長最終沖破家庭的種種反對,毅然回到學校教書,并且終于頂著壓力和年輕的女老師敏華結(jié)婚而證明是錯誤的,當陳校長和敏華略帶羞澀地相視而笑的時候,我知道影片所所包含的遠不是文化保守主義。
對子女親屬的付出,對開辦自強小學的執(zhí)著與對名利的淡泊,甚至對友人子女的關(guān)心,讓陳校長這一形象顯現(xiàn)出仁愛寬厚、憂國憂民的傳統(tǒng)士大夫的民族特質(zhì)。但真正的博大不拒絕進步:從善如流地改掉打?qū)W生手心的習慣;對子女采取婚事順其自然的開放態(tài)度,以至最終——竟像五四的熱血青年一樣——沖破家庭的重重束縛與所愛的人終成眷屬。打手心意味著師生人格的不平等,父母決定婚姻意味著婚姻自由的喪失,改變這些正是對人的自由、平等的認可;追求自由、自主的婚姻,則更是對個體人格、價值和尊嚴的關(guān)懷與肯定。在這一點上,啟蒙與進步的歷史行程清晰可辨。但所有這些,又仍建立在傳承和延續(xù)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之上,當陳校長和敏華在簡陋的學校里抱著新生的孩子相視而笑,當匡濟天下的宏偉命題與個體生命的愉悅幸福交匯在一起,誰又能說這里沒有人間的溫情與美好的希望?
面對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學習和汲取他者的緊迫感曾一度讓國人懷疑自己的歷史與文化,往往把西方文明視為生機、活力與先進的代表而把古老的東方文明視為衰頹、過時和腐朽。而《哀樂中年》卻告訴人們:民族與文化的生命力不會枯萎,接續(xù)自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仍是中華民族走向現(xiàn)代化的選擇。從苦悶無奈到生機勃勃,陳校長的哀樂中年詮釋了遠為宏大的命題。而反觀他的大兒子,不管如何走紅十里洋場,不管如何富足氣派,不管如何掌握新潮的生活娛樂方式,卻依然透著虛偽、自私的腐朽氣息。西方與東方在這里不再是先進與落后的線性先后關(guān)系,而把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傳統(tǒng)與啟蒙和進步的歷史主題聯(lián)結(jié)在一起,或許正是影片的深刻之處。
盡管有這么深刻的主題,影片卻依然具有十足的觀賞性和娛樂性,難得的“好看”的國產(chǎn)片。從美學的類型上說,影片大致還屬于優(yōu)美的范疇。大部分篇幅用來描述了陳校長對“老太爺”生活的不適應(yīng),充滿了幽默風趣的喜劇色彩,最后一段落講陳校長和敏華沖破重重阻力結(jié)成連理,依情理應(yīng)該有些沉重,但是影片也刻意避免加以渲染,處理得相對淡化,以符合整部片子的風格和基調(diào)。
其實,影片主角的生活并不平坦舒適。自幼喪父,備受后母欺凌,終于離家出走,敏華走過的是艱辛的人生歷程,而與子女決裂追求自己的婚姻和幸福,陳校長內(nèi)心也未嘗沒有酸楚。事實上,敏華幼年喪父,缺失父愛的關(guān)懷和保護,在那時對她關(guān)心愛護的“陳叔叔”在她幼小的心中留下了正直、善良的形象。她對陳校長的敬畏和依戀,不啻是對這種道德人格的肯定和歸依。反過來看,陳校長退休后的生活百無聊賴,寂寞苦悶,死氣沉沉,而年輕、開朗、富有活力、追求自由的敏華恰恰帶給他的生活以生機。因此,道德話語和人格追求,本來就融匯在愛情之中。而所以他們能夠沖破重重阻力而結(jié)婚,所以能在開辦學校的貧困艱辛中感受到幸福,又仍是那種“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儒家精神的延續(xù)和顯現(xiàn)??梢?,優(yōu)美的背后有崇高:惟其優(yōu)美,影片給人愉悅歡快的觀感,惟其崇高,這種愉悅又不致流于浮淺和空洞。而這,大概是《哀樂中年》在美學風格上的獨特和精彩吧。
關(guān)于影片的手法、技巧方面,歷史系學生也不甚了解,但是就觀影的感受而言,確乎可以感到影片拍攝上的拿捏自如,推拉搖移、場面調(diào)度、長鏡頭等等都恰到好處,還有重復(fù)式蒙太奇的一再運用,畫外音與畫內(nèi)音并現(xiàn)的場景,都讓人印象深刻。
印象最深的一處手法,是展現(xiàn)陳校長試著學習、體驗新娛樂方式的一組閃回鏡頭。畫面迅速地展現(xiàn)出陳校長試著養(yǎng)花、養(yǎng)鳥、釣魚等娛樂活動,臉上充滿了不解和懵懂的表情,充滿了喜劇色彩。
展現(xiàn)人對外部世界的荒謬感,這跟西方后現(xiàn)代藝術(shù)有些相通。但是,又依然不同。那種徹骨的悲涼感,那種無從解脫的無可歸依感,在這里依然是不存在的,這里的嘲諷和解構(gòu),依然是與肯定性的價值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國家民族還面臨生死存亡,黎民百姓還在水深火熱中,遠的不說,陳校長的自強小學還處在發(fā)不出工資的困窘中,讓他如何能安心享受這些情調(diào)和娛樂?在對紙醉金迷生活的厭棄背后的,正是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尚的奉獻精神。因此,在荒謬感背后的,依然是積極、樂觀、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理想和方式。而把來自于西方的電影藝術(shù)技巧服務(wù)于中國式的道德理想的詮釋和建構(gòu),影片的技藝也著實讓人難忘。
同很多偉大的文藝作品一樣,《哀樂中年》上映的時候也備受冷落。是的,這是1948年,這一年,誰會去看電影呢?救亡壓倒啟蒙,政治籠罩思想,時局窒息文藝。這大概是上個世紀中國文化人揮之不去的陰影。但是,中國電影人沒有退場,他們還在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去講述一個哀樂中年的故事。中年——不同于血氣方剛的青年,不同于暮氣沉沉的老年,他們該是社會的中流砥柱。這會是一個隱喻嗎?就像夢里的中華——不是新生的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也不是腐朽而保守的農(nóng)業(yè)文明,它歡迎啟蒙和進步,卻依然保留自己偉大的歷史、文化和傳統(tǒng)。當時局的紛亂平息,當社會變革的陣痛消逝,這個古老民族仍將以它富有生命力的健康精神走向世界,成為后現(xiàn)代人類文明的引領(lǐng)者?而這,在紛亂難熬的1948年,仍是優(yōu)秀的中國人美好的期許和堅定的信念?來日不可知者也,但中國電影人仍在最壞的年頭里堅持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而這微弱的聲音,至少已足以震撼六十多年后華南師范大學中國電影史選修課上的年輕觀眾們。
4 ) 給我們趕著赴死的一代人
現(xiàn)在何止是中年人,連年輕人、兒童都被趕著加速走向墳?zāi)?。真是非常奇怪的現(xiàn)象。
明明都貪生怕死啊,但所作所為卻背道而馳。
小朋友童年不能愉快的玩耍,被大人逼著要贏在起跑線上,除了上課之外,還得參加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家長聽信那些培訓機構(gòu)的洗腦宣傳,真以為自己的孩子去涂了幾筆鴉、學會了兩個音符、搭了個積木,就鍛煉了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不見得吧。看見這些本來應(yīng)該可愛的小朋友被弄得老氣橫秋有時甚至像大人一樣說一些成年人套話,簡直可惡。
年輕人不能愉快的追求夢想、談戀愛,被各種奇怪的言論逼迫著要在“正確的年齡做正確的事”。那么,什么是正確的年齡和正確的事呢?總結(jié)起來無非就是乘年輕趕緊買房買車結(jié)婚生小孩,完成人生大事,連勤奮上進追求事業(yè)都不如這重要,至于追求夢想,簡直要被萬人恥笑,尤其是沒錢的年輕人倘若要說出這種話會被各種“精英”教育:你一個窮逼就不想三想四了,連年輕人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腦子和人生,專門向這些精致、勢利、惡俗、腐臭的想法低頭。年輕的女性更被教育到要乘著年輕貌美早早嫁人,以免人老珠黃在婚姻市場上毫無競爭力。
中年人就不必多說了,雖然中年人其實精力和創(chuàng)造力正值人生巔峰,大量掌握話語權(quán)和社會資源,但在一般意識中,中年人早已經(jīng)是沒有性別之分或者早早喪失性欲或者性欲錯亂的千人一面面目模糊的抽象象征,就像電視劇里拆散年輕情侶的可惡父母,跳廣場舞的大媽,位高權(quán)重亂搞女人的中年男人,他們多是“一類人”,沒有個體特征,是別人的父輩、單位領(lǐng)導(dǎo)、企業(yè)大佬,是電影里應(yīng)該好好當老爺?shù)娜?。如果中年人談起了戀愛,那會激發(fā)大部分人的惡意,得到輿論一致譴責,因為大家認為中年人尤其是男人瞎搞是正常的,但一本正經(jīng)戀愛那肯定是腦子出了毛病。
老年人就更不必說了,要么是慈祥的象征,要么是該死的老年人,要么是等待救助的對象。
好好觀察一下周圍,觀察一下媒體的言論,觀察一下精英們的話語,你會發(fā)現(xiàn),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如今一樣實用主義如此甚囂塵上,壓倒一切;也很少有一個時代像當下一樣價值觀如此單一,令人驚駭。
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現(xiàn)在這樣,人們?nèi)绱藧盒娜祟惡妥陨?,所有的聰明才智都用在“怎么快點去死”上面:著急長大,著急結(jié)婚生孩子,萬事要比別人快一步,為了什么呢?快一步走向人生盡頭?都在講快快快,快點做個停止創(chuàng)造混吃等死的廢人么?有沒有人好好想一想,人為什么要活著,要怎么有意思的活著。
在還年輕的時候就想著怎么渡過老年,我們是不是太變態(tài)太不把自己當人了?
5 ) 人間不過是你寄身之處——寫給石揮
“He did the books and he died.”
“他寫了書然后死了。”??思{說希望他的墓志銘是這樣寫著。
有些人,一生只做一件事。
石揮,在我眼里,就是這樣的人。
遲遲不敢動筆,也越來越渴望寫點什么,不想太感性,所以看了幾乎所有看得到的石揮:他演的電影和寫的書,以及他人眼里的石揮。
天才無誤。
看石揮的電影,最初是純粹的慕名,因為中國電影史繞不開他去。大學特意拉片看《關(guān)連長》,雖然有心理準備,還是被震動了。黑白年代拍解放軍竟能如此揮灑自如,見血見肉,真開眼。明星石揮消失在關(guān)連長的身體里,與肖教員拉呱那場戲,輕松自然到與其他演員的表演風格格格不入,他分明不該屬于那個年代。
震撼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十余年就這樣過去,期間不記得看過他的電影,翻查過他的資料,直到這個三月。
因為對早期國產(chǎn)老片愛得癡迷,又作為鐵桿張迷,開始有計劃地看老片。《太太萬歲》里的婆婆最喜苦情戲,越苦越好,但她自己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喜劇人物。這位婆婆的戲幾年前只看過一部《太太萬歲》,直至《哀樂中年》《宋景詩》,才發(fā)現(xiàn)她不是玩票,且與石揮不少對手戲。這次看片是隨機從《天堂春夢》開始,藍馬在片中是個無情有義的闊老爺,奪了朋友的孩子,養(yǎng)情人又把上官云珠演的太太氣得半死。看時尚不知藍馬與石揮的好交情。這一部后,系統(tǒng)自動又自動推薦了幾部,評分都不低,隨便打開一部?;?dǎo)演的,是《哀樂中年》。因早聽說編劇有張愛玲一份,當然要看。
《哀樂中年》之前,見識過《我這一輩子》里怎么演怎么有、完全掌控影片節(jié)奏與風格的石揮,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是人藝早期創(chuàng)始人。所以印象中,石揮是銀幕上潑灑自如、大氣張揚的絕對大牌范兒。直到《哀樂中年》。看見開場他與老友在墓地相遇憶當年的一幕,我再次傻掉:這個文質(zhì)彬彬的知識分子老爸也是石揮?內(nèi)斂、矜持、娓娓道來的人物形象疊加,這里自然有?;〉牧Φ?,但看不到一點刻意去找人物感覺的痕跡,石揮再次溶解在陳紹常的哀與樂里,這太可怕。我不是演員,我不知道這意味著什么?進入一個角色的身體與抽離會不會很痛,會不會像《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那樣令當事人瀕臨崩潰?
后來又見到《姐姐妹妹站起來》里的馬三,這居然也是石揮。他不介意把壞人演得好過好人,他沒有給自己留后路,他是豁出去地演,“忘我”兩個字努到頭兒也就是這樣了。真讓人心疼。那時并不知他的終極命運,但不知為何,已經(jīng)有一絲不安,為他的不留后路而不安。
僧格林沁是他演過的唯一一個真實歷史人物。滄桑、狡詐、敏感、緊張,整個人都變了。戲少,知道從馬上摔了下來就要結(jié)局,看得心里一陣緊似一陣。意大利電影評論家說整部《宋景詩》只看到了一個人,石揮。角兒都是這樣,不論角色大小、戲份長短。在自己的行當,拼命到這個時候,同梅蘭芳是一樣的了。所幸。
而我們是不幸的,注定看不到這位話劇皇帝一絲一毫在話劇舞臺上的表演了。那是另一個他,邪魅狂狷、肆無忌憚,不需要照顧鏡頭,連觀眾都不必照顧。如果真的有時間隧道,我已想好要沖回去的幾個時刻。當他在臺上扮“秋海棠”時,我要在臺下聽清每一句臺詞,旁邊有人咳嗽都不可以,尤其是那句“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當他因為資金問題不得不修改《我這一輩子》的結(jié)尾時,我會堅持要他無論如何讓“我”活著見到解放軍進城,和兒子海福緊緊擁抱;當他站在臺上被批斗時,我要痛斥那些顛倒是非黑白的懦夫,無論是姓鄭還是姓趙;在1957年11月的那條渡輪上,我會跑上前跟他聊天,像《霧海夜航》里的“小辮子”那樣問個沒完,絕不放他一人沉思的機會。
如果一切成真,他定會好奇地問我:“你是誰?怎么好像什么都知道?”
我會告訴他:“我是您的影迷。我來自那個您不曾到過的年代,在那里,仍舊有您很多的影迷。您的電影,我們看得如癡如醉。”
也許,即便我穿越回去,結(jié)局仍舊無法改變。因為他是石揮,他也就沒那么容易被改變吧。
總看到他,在一幕幕黑與白的時光里,他分明站在攝影機前,永遠揮舞著一截露在袖子外面的手臂說著同一句臺詞:“我在這里呀!”
今年剛過一半,就知道最快樂的幾個小時是北京電影節(jié)的那幾個夜晚里。大風吹不動的中間影院影幕墻,一遍遍地預(yù)告著明晚的最新西片。在一旁麥當勞不夜的黃色燈光下,跟幾個觀眾摸黑走近放映廳,一個中年男人對女同伴說:“這都是來看上官云珠的?!?br> 我不是。我沒有話,靜靜地記住這一刻。
電影是接頭暗號。我們是自己人。
《太太萬歲》的片頭音樂過香艷,像是一個與石揮無關(guān)的電影。那個岳父到底也一點不像他,他就是愛極了與觀眾捉迷藏。
第二天是《戀愛與義務(wù)》,公布了阮玲玉的耀眼青春與未及的老年。因為黑白,又覺得石揮也這樣坐在影院里看過、不小心睡著錯過了阮玲玉與金焰無聲的爭吵。愛上電影資料館,一座通往老上海、老電影、老愛情的時光隧道。
最后一場是百老匯的《雪里紅》。不必說,李麗華與石揮開過的玩笑一定令他開心到忘不了。
找不到他曾經(jīng)住過的地方去站片刻,解放后也不流行衣冠冢了。今年看到連《天仙配》都被后窗冠以“?;∽髌贰?。腦海中一片一片他的表情,都似不真。電影是巫術(shù),用銀幕吃掉了他們。阮玲玉在景深處越跑越遠,雖然回頭張望,卻聽不見有許多人在叫她;石揮眼睛小,瞟一下、瞪一眼、上下打量,都一定是真看到了什么我們不見的而不全是戲。
我信靈魂的存在,就像信電影那一半真。
2016年7月20日 北京 暴雨
6 ) 哀樂人生
細微和細膩的東西,總和抽象掛鉤,暗潮涌動,卻難以用有形的東西來具化。因此,雞毛蒜皮的市井生活、總體平淡略有波折的云云大眾,以電影的鏡頭來記錄他們,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哀樂中年》毫無疑問的做到了。
一直覺得,用一部電影的長度來描繪一生或者是一個較長時間段的故事,實在是很困難,極易陷入到流水賬的平鋪直敘中。芝麻蒜皮的小事情,可以被說的多么妙趣橫生,也可以被說的極度索然無味。而《哀樂中年》用100分鐘的時間,描述了一個跨度十多年的故事,且頗具趣味性。
電影里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對時間變遷的處理。時間的變化,并非顯山露水,除了最后字幕打出的“一年后”,其余都是借助別的方式來表現(xiàn)。大兒子建中說著長大后一定要成為銀行家,下一個鏡頭就到了穿著西裝梳著油頭的他;敏華進入到小學的三個月,一次閑聊中,說到了建中訂婚的事……時間的遷移借助衣服、環(huán)境等來表示,而非硬生生的被切割。如同實際里對于時間流逝的感覺:無形、緩慢、但也留不住。
日漸老去的父親和日漸實際的子女——這似乎是家庭片討論的永恒話題,或者說是每個家庭都不得不直面的問題。因為時間流逝的不可逆,狀態(tài)本身也具有時間,因此“狀態(tài)”本身也在變化著。兒時依附著父親長大的孩子長大了,有了地位、事業(yè)和妻兒。老去的父親之于他,已成了依附他的對象。被依附的父親,似乎只用做個乖乖接受指令的機器人就好,安心養(yǎng)老,安心窩在家里,安心地死去。50歲的中年紹常,就這樣被歸到了老人家的行列,活著的事情還沒想明白,死后的住所倒是已被兒子和兒媳貼心的修建好,等著他踏進去。
描述父與子、母與女關(guān)系的電影,有不少佳片,小津、郎雄都是料理這道菜的高手。當中的角色,并非誰是壞人,并非有誰罪大惡極。大家都是平凡人,既然是平凡人就存在著平常的好和平常的壞。這些細微的自私和自利,如同小水滴,一滴滴,滴在人身上,并沒有多大的感覺。但水滴石穿,日積月累的積壓,再堅硬的人也會被刺穿。
這部電影里有諸多精彩的角色。除了石揮,我更想說說敏華這個角色,句中的點睛之句都出自她之口,且放在當今也依然適用。 被忽略的中年,被代表的年輕人,未老先衰的子女們,老夫少妻的搭檔……在一眾臉譜化的女性里,敏華顯得那樣的有光彩和有魅力。
除此之外,電影里對照關(guān)系很有意思,一前一后,一來一往,非常工整。距今已有60年的電影,誕生在舊社會和新社會的夾縫里,以電影的方式記錄著當時的生活方式,探討著恒古不變的問題。當下再看他,里子里的東西卻絲毫沒有過時的部分,這也可以看成是時間在某些東西上出現(xiàn)的停滯現(xiàn)象吧。把這些以影像化記錄下來,在日后很多年后依舊綻放光彩,這就是電影的極大魅力。
1949年的電影,觀念卻是21世紀的,所以,不要貿(mào)然斷定,今人勝古人。
穿過整個北京去看你。
“我不怕死,我怕等死”,“中國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好像沒有中年似的”,“我們中國人真是個古怪的民族,對于死看得很重要,而并不講究怎么樣好好地活下去”。1949年的電影,有人說這片的思想超前了70年,我想說,這片放在當下,依然是超前的(不但沒前進,反而倒退了)。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并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越鳥巢干后,歸飛體更輕。
“我覺得我們中國人只有青年和老年,好像沒有中年似的,其實中年最寶貴”“你以為他們是年輕人嗎?他們不過是未老先衰的一群”“我們只關(guān)心死,很卻很少關(guān)心怎么活”振聾發(fā)聵啊,影片之先瞻嘆為觀止;惜乎小學教員的地位和收入在半個多個世紀后仍未得到改善!
無論思想還是技法,都是相當超前,找到李安的根了,看來也不完全是在小津那里,算是一點欣慰了,很早的年代,中國也有很好的電影。石揮和朗雄真是神似啊,只是他們之后,中國舊派父親形象,我們還能指望誰?
中年危機的解除,那么早就拍大叔愛蘿莉了。石揮真是又帥演技又好的老男人,朱嘉琛長得好像俞飛鴻。
0615@影城 四星半。慶幸有事outing順便看了這部。中國早年庶民倫理一掛集大成者,編導(dǎo)?;?、主演石揮、朱嘉琛均近乎完美,通片流暢幽默,質(zhì)樸成熟。兩次直面大特寫:“中年可貴,勿做未老先衰活死人”“國人重死輕生”的批判亦不違和,放在今天看仍有足夠社會意義。
話劇皇帝石揮的神演技啊。
現(xiàn)在的電影有人家的思想覺悟嗎,男演員有石揮會演戲嗎,女演員有女主角漂亮嗎,我已經(jīng)不知道說什么了……觀眾朋友們注意了,種花養(yǎng)魚玩郵票旅游可都是人家老太爺在家等死的玩意。
石揮是演技最好的華人男演員沒有之一
觀賞性頗佳,中國式的人情世故都在里面了。最讓人驚嘆的是在那個年代導(dǎo)演桑弧已經(jīng)有了一些比較前衛(wèi)的電影意識,主要反映在時空銜接上。第14分鐘通過兩次腳的抖動進行大的時空轉(zhuǎn)場;第66分鐘通過連續(xù)的幾個快速橫搖鏡頭完成轉(zhuǎn)場。而通過聲音轉(zhuǎn)場在影片中用的較多也更有趣:第30分鐘父親說結(jié)婚不要找他做主婚人,下個鏡頭直接接結(jié)婚現(xiàn)場父親做主婚人;第37分鐘女兒和媳婦抱怨父親還沒回來疊化到父親在學校;第87分鐘父親告訴兒子結(jié)婚對象是劉敏華直接接眾人驚呼劉敏華;還通過收音機的廣播聲音勾連了三個時空。最有趣的嘗試是第44分鐘在父親第二次退休演說的時候接一個兒子和媳婦相視一笑的中近景,這仿佛是大銀幕前所有觀眾的自然反應(yīng)。這些技巧即便放在今天也依舊不過時,五星推薦。
欣賞老校長的溫文儒雅、樂觀豁達、有家庭責任感又開明。導(dǎo)演最后讓他找到一個天使,真是幸運
老夫少妻的愛情結(jié)合太進步了。說中國人只有青年和老年,沒有中年,50多歲就要在家做起老太爺,中年該怎么活成為影片最關(guān)注的話題,對生活的關(guān)注在現(xiàn)在仍然有其意義。石揮自不必說,朱嘉琛也讓人眼前一亮。
石揮太好了。這部電影有那么幾分像小津,但你又知道,有些東西是獨屬于它的,那股濃濃的上海市民氣,仿佛張愛玲名言說的,“到底是上海人”。?;∈?916年生人,三十三歲就拍出了這樣的杰作,然后直到2004年去世,就再也沒有拍出類似的電影。不堪細想,細想則悲哀入骨。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煢煢孑立中國浮世繪,戀戀情深電影皇帝曲。
那時候他們說,體罰孩子已經(jīng)過時了。
老夫少妻,超前之作,關(guān)注個體,敘事扎實。石揮的表演樸實自然,脫離了影戲腔調(diào)的束縛。阻礙婚姻自由的不是祖輩而是晚輩
看到不少人說這電影放到今天都不過時,還是樂觀了,這電影放到今天可能都不過審。
1948,1948年?。∵@部華語片放在現(xiàn)在看竟然一點也無違和感。階層、面子、世俗人情,老夫少妻敢于反抗俗世卻是追求真摯的愛情,甚者號稱已過時的體罰方式。校長自有的豁達讓人如沐春風,更愛劉敏華的熱忱、獨立和勇于追求愛情的態(tài)度(娶妻如此夫復(fù)何求)!上個世紀民國尚存的那些光輝,怎么在現(xiàn)在通通變味了呢?構(gòu)圖幾乎都是平視角度,更為一種平和的表達。身份轉(zhuǎn)化游刃有余,石揮這演技真的沒話說。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