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貝托魯奇的第二部作品,無論從故事內核還是電影形式來看,都深深的打上了專屬于貝托魯奇的烙印。記得菲利普.加瑞爾的《平凡情人》中女主對著鏡頭說出了“《革命前夕》,貝托魯奇。”的字眼。貝托魯奇的電影總是少不了政治元素,比如《同流者》里的法西斯主義與反法西斯主義。而作為共產(chǎn)主義者的貝托魯奇,更是讓《戲夢巴黎》里的房間充斥著毛爺爺元素。在《巴黎最后的探戈》里將薩特,波伏娃,加繆的海報貼在了墻上。而《革命前夕》在某種程度上與《戲夢巴黎》有相似之處。崇尚革命的共產(chǎn)主義青年,對這個被資本主義異化,被文化商品洗腦控制,被價值輸出單向化的時代宣泄著不滿。同時,又沉迷于情愛和欲望里無法自拔,在憤怒中迷茫,在反抗中變得虛無。這并不是某個時期特有的人群,而是任何時代都有。
影片中有大量的人物獨白,尤其是前半段阿姨吉娜的角色,她悲傷,孤獨,不斷表達著自己的狀態(tài),疑惑,觀點等等,像極了《廣島之戀》里那位來自法國的悲傷女人。法布里吉奧作為一個中產(chǎn)階級出身的共產(chǎn)主義者,在整日批判著資產(chǎn)階級的同時又享受著資產(chǎn)階級的生活,所以他的迷茫是注定的。他的好友阿戈斯蒂諾因為資產(chǎn)階級身份和無產(chǎn)階級立場的割裂帶來的困惑與迷茫讓他最終選擇了死在冰冷的河水中。而法布里吉奧則在糾結與迷茫中選擇了妥協(xié)。影片中有大量他與阿姨亂倫的鏡頭,大量臉部特寫將角色的情緒通過鏡頭放大,增加了情緒渲染力和代入感。這場禁忌之戀如同一場反叛,反抗世俗道德,這比反抗意識形態(tài)要容易許多。印象最深的是法布里吉奧和影迷朋友去電影院看了戈達爾的《女人就是女人》后坐在街邊聊起了電影。朋友對電影侃侃而談:在1964年,沒什么東西比《夜長夢多》這部電影帶來更好的感覺。電影是一個時尚的問題,時尚是一種道德問題。推拉鏡頭是一種時尚,尼古拉斯.雷拍攝的360度推拉鏡頭是最高的道德時刻之一。360度的推拉鏡頭,360度的道德。(在《同流者》中,貝托魯奇使用了不少推拉鏡頭,尤其是馬切羅和教授的妻子在房間里對話調情時的一個推拉鏡頭腔調十足)然而面對朋友的侃侃而談,法布里吉奧只想趕快奔向阿姨的懷抱。兩人在房間里親熱,游走,在床上閑談嬉戲,絲滑的鏡頭配合著音樂在狹小的空間里穿梭,這也是貝托魯奇的招牌,并且在《戲夢巴黎》中演繹到了極致。最后法布里吉奧娶了一個和自己門當戶對的女人,這也可以看作是他徹底的妥協(xié),之于革命,之于愛情。
黑白的色調,光影,讓人眩目的鏡頭移動。
片中唯一出現(xiàn)的彩色,是影片中的影片,輕松愉悅,讓人的神經(jīng)全然放松下來。但貝特魯奇還是選擇了黑白來編織這一場夢,莊嚴肅穆但是也給影片加上了一層悲傷的色彩。
第一次看這般充滿隱喻的“法國電影”,即使開場時懵懵懂懂,但在情緒層層遞進的情節(jié)之中,我仿佛抓住了一點點的線索。順著它向上摸索,向上窺探……
開始之時,我以為Fabrizio代表的是左右搖擺的國土,那Gina呢?Gina,她情感充沛,她為自己曾經(jīng)的不羈而痛苦,她手無寸鐵地被人掐住脖頸。我恍然大悟,她才是那片可憐的法蘭西。
革命永遠在預備,連革命者都搖擺不定。雖然無數(shù)的沖突在她的身上留下痕跡,讓她狂熱、癡迷、痛苦。但它們最后都輕飄飄地離開了,輕飄飄地拋棄了她。
她最后的狂吻,是不舍,也是控訴和宣泄,但更多是不舍。
(笨人歷史素養(yǎng)不好,分享的只是直觀感受,不喜繞過)
原文地址: http://www.qh505.com/blog/post/5768.html
一切終結于一場婚禮:法布里奇奧和那個“單純”的女孩結婚了;喜慶的現(xiàn)場吉娜流著淚吻著那些孩子;老人和孩子、男人和女人都在自己既定的生活軌道里——法布里奇奧說:“意識形態(tài)就是假期?!奔日f:“現(xiàn)在是結束的時候?!碑斔麄兺暾負碛辛艘环N現(xiàn)實的秩序,是完成了一場走向新世界的革命?還是解構了一次沒有暴力出現(xiàn)的虛構革命?
而在回歸現(xiàn)有秩序的婚禮之外,為什么凱撒還在給孩子們講解《白鯨》?一個呼喚自由的人,一個批判法西斯的人,一個在“解放日”書寫著意大利革命歷史的人,是不是在現(xiàn)場之外還在構建著革命?兩種場景被分隔開來,是“革命前夕”的迷失和革命之中的持續(xù),未來將走向哪里?秩序怎么建立?在一個被終結的電影里,其實革命也成為了一個沒有答案的詞:它已經(jīng)發(fā)生,它正在發(fā)生,它將要發(fā)生,而其實,它似乎永遠沒有發(fā)生,因為,“響起的鐘聲飄蕩過整個過城市,他們睡得很熟?!?/p>
“他們睡得很熟,這真是一個丑聞?!弊帜粚懺谀抢铮骸霸S多事情注定得發(fā)生,我注定得承受痛苦,你注定得飽受折磨。我存在是因為你的存在,現(xiàn)在我很安定,扎根在了一個地方。但我感覺自己再也不存在了。”法布里奇奧的開場白,在距離那場婚禮還遙遙無期的時候,他說到了“我”,說到了“你”,說到了存在,一種人稱的關聯(lián)只趨向于建立“我們”的關系:是因為我承受了痛苦,所以你必須飽受折磨;是因為你存在,所以我存在,但是,當“我感覺自己再也不存在了”,那個你是不是也早已經(jīng)不存在了?“我們”其實從來沒有機會結合在一起,就像最后在威爾第的歌劇《麥克白》演出的儀式現(xiàn)場,吉娜坐在底下的座位上,法布里奇奧和未婚妻坐在上面的包廂了,他們的眼神交匯在那里,但根本不是建立“我們”的一種形式——當法布里奇奧再次尋找吉娜的時候,座位上已經(jīng)空空如也;當他也離開包廂,在大廳里遇到了吉娜,“她是我需要的單純?!狈ú祭锲鎶W說,而吉娜卻對他說:“我討厭威爾第?!毙枰陀憛捯呀?jīng)將他們分開成彼此獨立的“我”和“你”;即使法布里奇奧問吉娜:“你比人個人都理解我,你現(xiàn)在還愛我嗎?”在一個不需要答案的世界里,“我們”注定會成為分道而行的人。
許多事情注定要發(fā)生,但是在革命前夕,“我們”早就變成了熟睡的“他們”,變成了丑聞中的他們,甚至這個“他們”在一個人輾轉反側、一個人孤枕難眠中也被解構成彼此沒有關聯(lián)的個體,熟睡而假裝醒來,即使遮蓋了丑聞,也再也聽不到響起的鐘聲,如此,“革命”也再也不會發(fā)生,“我認為自己經(jīng)歷了多年革命,在革命之前我就經(jīng)歷了很多,因為這總是在革命之前?!备锩跋Γ皇堑却锩?,不是需要革命,而是在革命到來之前,“我們”已經(jīng)不存在了,“他們”早已經(jīng)在丑聞式的熟睡中,整個世界或許只有凱撒還在那里講述者革命英雄主義的《白鯨》,還在期待著一場轟轟烈烈的暴力革命。
為什么會熟睡?為什么不會醒來?為什么不會成為“我們”?塔列朗的引語似乎解析了為什么革命會在革命前夕覆滅,“那些沒有生活在革命爆發(fā)前的那個年代的人,無法理解生活是多么甜蜜?!备锩跋?,只有生活在這個時代,才會感覺到生活的甜蜜——這是一個悖論,當生活得如此甜蜜,怎么還需要革命?既然不需要革命,革命前夕的時代就是歷史中的一個虛位,它不提供革命的必然性意義。法布里奇奧是生活甜蜜的男人?吉娜是生活甜蜜的女人?“我們”是生活甜蜜的男人和女人?在“意識形態(tài)只是假期”的世界里,在革命前夕放棄革命或許就是一種甜蜜的生活,所以熟睡而聽不到鐘聲,所以在沒有暴力的現(xiàn)實中走向一場婚禮,所以在愛情還存在的時候分道而行。
但是,在革命前夕,他們卻感受到了一種死亡,法布里奇奧的朋友阿戈斯蒂諾無疑是需要革命的人,無疑是不熟睡的人,他被學校開除,他離家出走,他騎著自行車,摔倒在那里,“這一次是為了我父親?!痹俅嗡さ?,“這一次是為了我母親。”第三次摔倒,“這一次是為了我?!彼さ咕拖袷切袨樗囆g,他是想要和這個讓他痛苦和備受折磨的世界告別,所以在那條河流里,“這是我第一次游泳”的他在冷水中死去,當這一種死亡被命名為“自殺”,是不是一個無產(chǎn)者的行為藝術?“我和自己斗爭,我只能逃避。”逃避而選擇自殺,是另一個自己殺死了自己,也是自己想要殺死活在革命前夕的這個時代,以及活在甜蜜生活中的人。他騎著自行車,法布里奇奧說:“我的父母是個賊,他們是愚蠢的人?!卑⒏晁沟僦Z問他:“你有什么資格評判他人?”
阿戈斯蒂諾死了,在連續(xù)三次摔跤而以行為藝術的方式殺死了自己,是走向了和法布里奇奧相反的路,不評判他人,卻以自死的方式評判了自己。而法布里奇奧呢?似乎永遠在評判他人的行為中為自己辯護。而吉娜呢?一個“傳播思想、玩三角關系、一天洗三次澡”的女人,一個帶著米蘭時尚生活的女人,是不是也是生活在革命前夕的甜蜜中?她不像阿戈斯蒂諾是個無產(chǎn)者,是個自戕而尋找解脫的人,當然她也不是如法布里奇奧那樣評判他人的人,“我不喜歡成年人,甚至不喜歡我自己。”她否定了自己,是因為在她看來,“只有一個辦法能治愈我的痛苦,那就是別人。”她以別人為參照物尋找生活的意義,當他人成為自己的背景,當尋找他人為自己解除痛苦,這個所謂的自我也是虛無。
“吃和聽到吃,像是吃了兩遍。”這就是吉娜的生活,吃和聽到吃,是站在自己和別人立場不同的生活,而有時候“聽到吃”卻解構了“吃”本身。她和法布里奇奧是一種親戚關系,但是當這種親戚逐漸變成所謂的愛,是不是用“別人”構筑了一個虛擬的自己——在亂倫的世界里,甜蜜一定是痛苦,選擇就是逃避。她摸著自己的身體,像是“別人”在撫摸著自己,像是“別人”制造著甜蜜”;然后她吻著法布里奇奧,讓他壓在自己身上,是因為她在尋找一種“別人”建立的秩序,而一切都是為了逃避,“我在不屬于自我的房間里,它太空了, 我感覺害怕?!敝挥性凇皠e人”的世界里,她才能感覺到不害怕,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一個異化的資產(chǎn)階級?當那個自我被否定了,那個“別人”一定會制造另外的痛苦:在阿戈斯蒂諾的葬禮上,她對法布里奇奧說:“認為死亡同時最具生命力,我常常夢見自己的死,現(xiàn)實太殘酷了?!眽衾锼齾⒓恿嗽岫Y,但是沒有穿黑衣服,這是一種不在場,逃避現(xiàn)實進入夢境,卻還是以不在場的方式看見自己的死;小女孩伊芙琳娜被父母關在樓上,吉娜看見從樹上爬下來的她,伊芙琳娜對著她唱起童謠:“露西亞編織著亞麻,變成紙張見到了小丑!小丑又跳又鬧?!币槐橛忠槐椋券偪竦睾暗溃骸巴O?!”但似乎無濟于事,是“別人”的伊芙琳娜根本不在意她的呼喊;她找了一個富有的男人卡洛兒,被法布里奇奧看見,或者她故意讓法布里奇奧看見,當法布里奇奧生氣,“你現(xiàn)在自由了?!彼f,而對于吉娜來說,無非是尋找到一個“別人”:“他對我就像對待妓女一樣,他打我是對的,因為我要接受懲罰,如果發(fā)生火災,發(fā)生戰(zhàn)爭,一切都是因為我。”一個“討厭他們,討厭孩子,討厭家人”的女人,在空虛的世界里只能如此解構自我;最后她“愛上”了一個失去了私有財產(chǎn)的男人,男人的地產(chǎn)被抵押了,那個隆巴多池塘被抵押了,“他們會帶著機器來到這里,這就是生命結束和幸存者開始生活的地方?!碑斮Y產(chǎn)階級失去了財產(chǎn),作為吉娜是不是可以在“別人”的世界里成為無產(chǎn)者?這一種愛的名義還是在逃避現(xiàn)實,還是在制造虛無。
阿戈斯蒂諾和吉娜,代表著友情和愛情?代表著自我之死和“別人”之死?那么,當法布里奇奧走在革命前夕的時候,他所想要存在的那個“你”又是誰?一個詛咒資產(chǎn)階級不信耶穌人,一個說教堂成了國家無情心臟的人,一個罵父母是賊的人,一個譴責天主教扼殺了自由的人,似乎就站在了革命前夕,似乎就需要一場徹底的革命,他把阿戈斯蒂諾看成是犧牲,他把吉娜看成是自由,但是對于自己呢?永遠迷失在尋找中。他和吉娜有一次看一部“電影”仿佛就是法布里奇奧生活的那個分裂世界。黑白的影像里,突然就出現(xiàn)了彩色的畫面,而畫面中的人就是法布里奇奧,他從街上走過來爬到了墻上,然后在墻上行走。觀者是吉娜,一個需要“別人”解除自己痛苦的人,當她看見那彩色的世界,就如進入到和現(xiàn)實完全不同的世界,就如在“聽到吃”的感覺中不需要吃的生活,但是在彩色世界里,法布里奇奧是制造者,也是在場者,但是這個在場卻成為一種虛構:他在場,最后卻從畫面中失蹤了;這是1962年復活節(jié)前夕,但是彩色世界里卻是樹葉泛黃的秋天。
為什么黑白世界會有彩色的場景?一種顛覆就是一種革命,而這種革命就是熟睡者的自我囈語,是將自己作為在場者的虛構,“你喜歡這部電影嗎?”他問吉娜,就像愛上吉娜一樣,法布里奇奧就是在這樣的虛構中尋找革命的意義,當吉娜和卡爾羅在一起,法布里奇奧和朋友去看了一場電影:戈達爾的《女人就是女人》,一種影像化的革命實踐,法布里奇奧看完之后對朋友說:“電影是一個時尚問題,時尚是一種道德問題?!彼央娪翱闯墒且环N時尚,卻把時尚看成是一種道德,所以他批判電影就像批判道德:“我無法忍受這些電影?!彼运懈锩?,“人們盲目地接受一些東西,這讓我害怕。一天的革命是沒有用的,我需要一個新人,一個新世界?!彼援敯迅锩碾娪翱闯墒堑赖聠栴},當把“意識形態(tài)”看成是假期,他只能進入到自己的那個彩色世界里,成為自我革命者。但自我革命的彩色世界又必須讓他人觀看,所謂的愛情,所謂的階級,所謂的社會,所謂的宗教,在批判中才能證明一種革命性,而當這樣的革命性成為自我的游戲,在革命前夕經(jīng)歷了諸多的革命,也其實是一種熟睡的狀態(tài)。所以在法布里奇奧的革命觀里,創(chuàng)造一種新秩序最后還是變成了“她是我需要的單純”的小資產(chǎn)階級的生活,這不是一天的革命,當然這也不是真正的革命,而對吉娜說的那句“只有你能理解我”又讓自己在迷失中標注了一個看不見革命真正意義的“丑聞”。
革命前夕,有阿戈斯蒂諾作為犧牲者的自我戕害,有吉娜作為虛無主義者的自我逃避,有法布里奇奧渴望建立新秩序的自我迷失,他們都是在熟睡狀態(tài)中,看見了革命的影子。但是當這一切都遠離了真正革命,凱撒是不是就是一個成長起來的革命者?他用理論抨擊意大利現(xiàn)實,他認為自己的理論不被人理解,他渴望人們找到世界的精神性意義,但是當吉娜要離開帕爾馬去往米蘭的時候,他跟在她的身后為她提包——當他說“人在特定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歷史”,實際上他還只是一個等待者:等待者機會,等待著特定環(huán)境,在盲從的世界里,或許他只能用革命英雄主義的《白鯨》武裝自己,一種文本,一種小說,何嘗不是革命前夕如熟睡一樣的虛構?
無產(chǎn)階級目標有二,一要推翻剝削階級,二要美好生活??梢坏┳兊檬孢m,無產(chǎn)階級還叫無產(chǎn)階級嗎?同志們還是同志們嗎?法布里奇奧為什么迷茫,又為什么妥協(xié)?
海底的淤泥上涌最后變成大魚身體的一部分,但再也不會被叫做淤泥,無產(chǎn)階級曾引以為傲的淤泥身份在自己的實踐里被毀滅。
歷史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但當人民覺醒想要創(chuàng)造歷史的時候,歷史就變成了虛無,真正的歷史屬于永遠不會露面的人民。
2019觀影計劃 No.16 #貝托魯奇 《革命前夕》# 從莫迪亞諾那里學會了一個詞,“曖昧”,在這部電影的語境下,我們可以理解為一種猶豫不定、沒有一個堅定的內核支撐著你去心無旁騖地朝著一個目標去突破自己舒適的環(huán)境,打破自我理想和階級現(xiàn)實的矛盾的心境。大多數(shù)的革命想法總會被妥協(xié)和消解,焦灼迷茫之后便是安靜的循規(guī)蹈矩。貝托魯奇用出色的鏡頭(比如開場時男主奔跑的臉部特寫配合城市雜亂的人潮洪流),向我們展現(xiàn)了60年代意大利社會巨大動蕩的社會圖景,也借這部電影告訴我們,理想很容易一時沖昏你的頭腦,陷入自我感動之后實際能做些什么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決心。革命意識不是昂貴獨特的,思想的批判力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也打不過現(xiàn)實對社會再構建的重重阻隔。而活成自己當初最討厭的樣子,也并非羞恥的事情。這是一個人的自我馴化,也是一個社會從革命到文明新秩序約束的馴化,也是革命前夕社會未知命數(shù)交織的浮世繪。
貝托魯奇年輕時候對新浪潮的癡迷簡直可以用夸張來形容,各種跳接和不規(guī)律的配樂,外加超近的特寫(女主角的假睫毛貼得太精致了!學習了)。雖然可以找一萬個批評本片的理由,什么小資青年談革命實則是談戀愛啦,空虛頹廢找時代當墊背啦,可是這些貝托魯奇清楚得很,一邊裝逼一邊自省,ok
貝托魯奇的第二部長片足夠貪婪,要區(qū)分哪些是新浪潮的,哪些是意大利的,哪些又是貝托魯奇自己的,導演應該也從他的同胞奧爾米那里學了些最新的成就,這部應該也是采用非職業(yè)演員的。你最終成熟了,但革命卻是失敗的…不論怎么晦澀,場面調度都是一級棒的…甚至片中一個十秒左右的長鏡頭都和朋友解釋了五分鐘它妙在何處
永遠處于革命前夕,我自己也差不多
所以小資產(chǎn)階級還是不行啊,貝托魯奇這部像是革命版的安東尼奧尼,浪漫化的政治片。
3.5;完全是新浪潮迷弟做派,大量跳切+內心戲/意識流+性與政治的互滲,甚至部分鏡頭直接可聯(lián)想到《隨心所欲》(讀書段落、鏡子反射中的對話),吆喝“沒有羅西里尼的生活怎么過”之余,不忘cue安東尼奧尼(廣場上方的俯瞰、穿行其間及致敬《波河上的人》)。身陷資產(chǎn)階級陣營的迷惘一代,苦于情欲糾纏與理想達成的迷茫,以為處于風暴中心,最終也是只能委婉地承認不過是「革命前夕」,體悟到“意識形態(tài)是假期”,秩序的齒輪并未松動,他仍置身于既定的立場,逐漸遠離開場時的“創(chuàng)造歷史”;看得出這部作品糅合了貝托魯奇無數(shù)的思緒翻涌,以至于有些表達欲過剩,鏡頭的運動也初見日后風格,橫移的猶疑拉扯,后景虛焦的缺席感。
男孩以為自己破處了就變成了男人,其實還很遠。革命也是,你以為的并不是你以為的,你以為已經(jīng)在革命了,實際上只是革命之前。話說電影有個繆斯很重要,但是撐滿全場就會吃掉導演想表達的。
Macbeth. 歌劇院內躲在二層6號包廂內偷看一層的你
大部分男人都是內心如此怯懦,卻又無法抵御肉欲的誘惑。
8/10。貝托魯奇用自己拿手的橋段—小女孩從教堂丟落碎石的惡作劇、在隔天做彌撒的房間發(fā)生關系和麥克白演出中大廳走廊的高潮戲,證明了如詩般輕柔流暢的電影才華;文學式內心獨白伴隨著城市上空/鳥瞰風景的交叉蒙太奇成為敘事基礎,革命混亂狀態(tài)下找不到歸宿,走出理想的空殼回歸資產(chǎn)階級的正常生活。
標本,又一次成熟女人的誘惑。鏡頭,還是鏡頭!肆無忌憚的面部特寫。自行車,眼鏡,電視機的背景。信口開河的女主。第二章:女人的波動,沼澤河流,畫家商人,公園長椅上的自白。1962年意大利歌劇院,有什么發(fā)生?這次是女人受傷了,男人接受了安排的婚姻。雖然臺詞很多,仍有默片的力量
貝托魯奇受新浪潮的影響真明顯,剪輯方式、畫外音。里面還特意打出戈達爾《女人就是女人》的海報。以愛情隱喻革命理想。
阿德里婭娜·阿斯蒂真是太美了,舉手投足之間讓人神魂顛倒,個人是很不喜歡這種無劇情,全片都充斥著喃喃自語的意識流電影
#意影展#形式上很新浪潮很戈達爾,面部特寫、跳切、動作鏡頭重復、跳動的音樂、旁白、跟搖移甩,角色則被流動雀躍的思想淹沒,停不下來的絮絮叨叨,隨口引用書和電影,討論社會前景。又能看到戲夢巴黎的前身,有經(jīng)濟基礎的資產(chǎn)階級青年對性自由的追求、對道德倫理的輕視、對無產(chǎn)階級革命充滿熱情與向往,又時常陷入迷茫。談電影政治那段只覺太少,鏡頭即道德。
@2021意大利大師展。新浪潮在意大利的第一次探索,羅曼蒂克/革命消亡史里的“甜蜜”生活;貝托魯奇是有多喜歡女人就是女人…但同時,“生活中不能沒有羅西里尼”,360度推拉,360度道德,意識形態(tài)只是假期,彩色電影里的法布里奧消失了,他躲在了她后面…第一次聽莫里康內配樂作品里出現(xiàn)了人聲
還拍了一下戈達爾的馬屁. 其實這片和大部分戈達爾的片子一樣, 除了主要演員好看, 其他都很難看 ( ̄▽ ̄)"
貝托魯奇50年前的作品。以革命理想與愛情為主題。相當意識流。說實話這部電影我就像在看《去年在馬里昂巴德》一樣,完全沒看明白。一頭霧水。所以就不評價了。。。
“在帕爾馬總能買到英倫鞋,哪怕戰(zhàn)爭年代,我也會橫渡波河去淘英國貨。”貝托魯奇將他的革命火焰燃燒在了帕爾馬,一座老意甲球迷都不會忘記的城市。從戈達爾、羅西里尼到《麥克白》和《白鯨記》,初出茅廬的意大利人就開始掉書袋。不必計較不倫之戀是否隱喻了無疾而終的理想主義,只要記住莫里康內的配樂有多么驚為天人就好。
8.0;貝托魯奇的第二部長片,血氣方剛。另有同樣初出茅廬卻已顯露異稟天賦的Ennio Morricone的醉人配樂
偏愛的電影。禁忌之愛最能暴露年輕人革命的質性,因為革命即是違禁。躁動不安的影像是我們革命的風格,也是我們的道德處境。革命的人生不能沒有羅西里尼,直到最后我們墮落去看歌劇和聽威爾第,男孩沒能通過革命/禁忌之愛成長為革命者,反而通過婚姻成為男人。所以婚姻不是愛情的墳墓,而是革命的墳墓。
9.5+ 貝氏的影像魅力從這部開始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