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可以到4星但是為了平衡現(xiàn)在的低分(真心覺得至少可以到7...)所以決定給5星。(然后短評超字數(shù)了...)
1.Ryan Murphy的思路其實電影開始十分鐘就清晰了,這不是一個歌舞電影,而更像是一個音樂劇的電影版,所以musical的部分更加突出強調(diào)。特別是對于原作粉絲來說,新增歌曲豐富故事人物,編曲的變化又增添了敘事媒介不同帶來的魅力。
2.queer, theatre,outcast,這些簡直就是充滿淚點的感同身受,但是對于沖著大牌卡司來看的觀眾來說,并不是那么容易起共鳴的。換句話來,如果用百老匯原版卡司,我依然會看并且喜歡這部電影。所以大牌演員帶來了焦點的同時,也勢必要面對有些人對musical就是"水土不服”。
3. 這種Disney式的fairytale就是原版的風格,對于musical來說無可厚非。當然我也理解,這么強大的卡司陣容下,未免略顯“簡單”。但是每個演員我都覺得演繹的很好,既有自己的特點,也沒有脫離原版舞臺的人物內(nèi)核。
4. 最感動的果然還是Alyssa這個角色,她對于面對自己sexuality的掙扎,非常讓人心疼且有共鳴,她的solo的歌詞也是我最喜歡。全場最佳著裝,肯定非Kerry Washington莫屬了,最后inclusive prom的outfit太漂亮了,所以credits部分才舉了best dressed的牌子吧。
如果不是這群演員還有題材,這片子絕對4分徘徊。5分往上點勉強3星,但這片子我看還是不及格,題材不舊還吃香但逐漸式微,形式老舊毫無新意,好多歌舞拍的電影不電影mv不mv
先說電影再說演員,這種歌舞片真是不招我待見的那種聊著聊著就開始(大部分歌都很尬,后期習慣了有的就還好的)唱起來,歌詞也沒有太多印象深刻的,就湊活吧。這種電影就節(jié)奏基本流暢了就這樣吧,偶爾還有幾個笑點(真是偶爾,結尾當老師那個真的節(jié)奏很好)
說老實話,現(xiàn)在歌舞片真不能一言不合就跳一言不合就唱還都是水詞?!恶R戲之王》拍成那樣,MV合輯也有點過,尺度難拿呀,所以還是靠題材救場。
這片子說到底還是吃lgbtq題材紅利,在這個年份又尤其感覺就是一群東部藍營來的殺進了中部一個純紅小鎮(zhèn),無可奈何就是絕對zzzq的三觀正。只要忍過50分鐘,后面80分鐘還是有那么點意思,幸虧它可以快進。
James 前面的部分真是尬的不行,開頭過渡部分他反而是一群老人家里舞步最輕盈的,后半部分角色與女主與幼時自己遙相呼應,我這種簡單的人就被感動了,淚目一個。
梅姨沒得說,該放放該收收真好,這么大歲數(shù)還能演勾搭校長談戀愛。
妮可那段幾乎算是獨舞真是估計當著觀眾的女主都驚了,姐姐這么大年紀身材這么好又唱又跳的,佩服!
最后我還是真很想看Eleanor這部音樂劇的
P.S. 原來這片子有原著……那就好理解多了……但是舞臺渲染力和電腦屏幕前,真是沒法比。不過看的時候確實沒有那么強的話劇感,還算好一點兒?
巨星云集,但是這歌舞劇,盡管是輕度歌舞劇不是我的菜,太長了。巨星云集,但是這歌舞劇,盡管是輕度歌舞劇不是我的菜,太長了。巨星云集,但是這歌舞劇,盡管是輕度歌舞劇不是我的菜,太長了。巨星云集,但是這歌舞劇,盡管是輕度歌舞劇不是我的菜,太長了。巨星云集,但是這歌舞劇,盡管是輕度歌舞劇不是我的菜,太長了。巨星云集,但是這歌舞劇,盡管是輕度歌舞劇不是我的菜,太長了。
“如果音樂足夠刺耳,無人會在意你那不羈的心靈會愛上誰。讓人們看看,這世界有一天會變成怎樣,如果我們抓住機會,夢想便可能成真。但在那天到來之前,讓我們一同起舞?!?/blockquote>作者:Enlightening
首發(fā):陀螺電影
歌舞片迷們也許仍然記得看《芝加哥》(2002)和《愛樂之城》(2017)時的心情,這兩部新世紀的歌舞片分別橫掃了第75屆和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獲13項提名的前者輕而易舉地成為當年的最佳影片,后者雖然憾負巴里·詹金斯的《月光男孩》(2017),卻仍以14項提名成為影史上獲奧斯卡提名最多的影片之一。
《芝加哥》(Chicago)《愛樂之城》(La La Land)海報自上世紀30年代歌舞片作為類型片出現(xiàn)后,它的魅力從未消減,它來自全球的觀眾也保持著一如既往的忠實。脫胎于早期有聲電影和百老匯的歌舞戲劇,好萊塢歌舞片發(fā)動了一場長達百年并仍在延伸的探索,它創(chuàng)造出一套有別于其它任何類型片的視聽語言——極其張揚的人物動作,貫穿全片的跌宕起伏的歌曲,歌舞片仿佛是對英雄、某種價值或能力予以的慷慨補償,或體現(xiàn)創(chuàng)作者們重新尋找失落于灰暗現(xiàn)實的伊甸園的努力。
“歌舞片讓世界更加美好”——這是歌舞片創(chuàng)作者的宣言。歌舞片真真切切地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即使身處泥淖,在仰望著銀幕內(nèi)起舞并高歌的演員們時,觀眾仿佛也能置身烏托邦,盡管是片刻的狂喜,對于疲于奔命的人來說也將是莫大的慰藉。遺憾的是,盡管已經(jīng)有將近百年的歷史,我們?nèi)匀粯O少能看到LGBT題材的歌舞片,盡管LGBT群體中的許多人一直是歌舞片的忠實觀眾甚至是其創(chuàng)作者的一員。
這種因身份所致的失落將與糟糕的2020年一同結束,因為我們有了《畢業(yè)舞會》——這部瑞恩·墨菲送給全世界LGBT孩子們的禮物。與毀譽參半的《洛基恐怖秀》(1975)一樣,這部改編自百老匯2018年推出的同名音樂劇的歌舞片在大眾評價上并沒有獲得出色的成績,但仍不妨礙我將其視為新世紀以來最精彩的歌舞片之一。
《畢業(yè)舞會》(The Prom)海報“不要在印第安納州做同性戀”
“不要在印第安納州做同性戀”,故事的主角艾瑪(喬·艾倫·佩爾曼飾)唱出《Just Breath》時,觀眾也許會訝異為何會有如此直白的“地域黑”。印第安納州的社會觀念保守,在2020年美國大選中,印第安納州57%的選民投票給特朗普——雖然原版百老匯音樂劇和電影進行了一定的夸大,但是印第安納州恐同的風氣卻真實存在。
更巧合的是,導演瑞恩·墨菲恰恰是出生并成長于印第安納州,他在一個愛爾蘭天主教家庭中長大,從小進入天主教學校學習直到八年級,后來進入了印第安納大學。墨菲土生土長的印第安那人身份似乎讓《畢業(yè)舞會》對印第安納州的譏諷更加理直氣壯,事實上,墨菲童年和青少年期的經(jīng)歷與他對舞臺劇毫不避諱的改編不無關系。
《畢業(yè)舞會》劇組合照墨菲最早對于自己出生并成長的印第安納州的記憶跟他父親有關。墨菲的父親身材高大,有1.95米,他記得童年時自己經(jīng)常在半夜被父親從睡夢中叫醒,父親讓他坐在廚房的桌旁,開了定時器,并總是問他一個同樣的問題:“你一點都不像我,我要你告訴我到底為什么。”墨菲一開始會叫嚷著回答:“我不知道。我體格不健壯,體型也不像你。我是個小個子,我就是我,我不知道你問這個是什么意思?!比欢S著他慢慢長大,墨菲不再懼怕父親,也不再叫嚷,反而開始對父親反唇相譏:“我不想變成你。我也不想住在這里?!?5歲時,他作為同性戀的秘密被母親在無意中發(fā)現(xiàn),她在翻兒子抽屜時看到一沓情書,這些情書來自一個22歲的男孩——德魯。當時墨菲正在外地參加夏令營,他被要求立刻回到家中,母親對他說,她已經(jīng)知道德魯?shù)氖?,并且告知德魯以后再也不能與他相見,否則將會以強奸罪起訴德魯。更讓墨菲受傷的是,母親第二天就帶他去看治療師;所幸治療師并沒有妄下論斷,只說他除了早熟外沒有任何其他問題。
假裝異性戀的生活從來不適合墨菲,他在回憶自己的青春期時說:“能讓我捱過我曾經(jīng)歷過的那種生活的唯一途徑就是要有頑強的精神和堅定的決心。我在高中時從走廊經(jīng)過時,有人用難聽的字眼罵我‘同性戀’。這也沒讓我停下來??我那時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 :我一定要活著讀完高中,同時我在想,為什么自己不受歡迎?為什么自己去不了畢業(yè)舞會?為什么自己不能做某個俱樂部的主席?這些對我來說一直都很重要。”
從印第安納大學獲得新聞學士學位后,墨菲搬到好萊塢并開始了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如今,他是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制片人和導演之一,曾憑借《歡樂合唱團》《美國恐怖故事》《美國犯罪故事》《宿敵》《姿態(tài)》等風靡全球的作品共獲得32項艾美獎提名,《時代周刊》將他稱為“電視之王”?!懂厴I(yè)舞會》是他與Netflix合作的最新作品,這部野心勃勃的電影邀請到了眾多好萊塢巨星參演,包括梅姨、妮可·基德曼、詹姆斯·柯登、凱麗·華盛頓等等;更重要的是,它承載了墨菲極其私人的生命體驗,并以一種浮夸的、玩世不恭的、挑釁式的姿態(tài)對異性戀霸權進行了又一次有力的挑戰(zhàn)。
《畢業(yè)舞會》劇照異性戀的幽靈
《畢業(yè)舞會》的情節(jié)并不復雜,卻對性少數(shù)群體在生活中面臨的窘迫、異性戀霸權的文化環(huán)境對性少數(shù)群體的排斥、出柜與家庭關系、性少數(shù)的親密關系、基督教原教旨主義的謊言乃至好萊塢和百老匯的文化交匯等主題進行了一一呈現(xiàn)。
迪·迪·艾倫(梅麗爾·斯特里普飾)和巴里·格利克曼(詹姆斯·柯登飾)是紐約的百老匯明星,前者已是兩屆托尼獎的得主,而后者同樣有著豐富的舞臺經(jīng)驗;但是,兩人在新舞臺劇中的表演遭遇媒體惡評,使整個劇團陷入危機。同時,在印第安納州的小鎮(zhèn)上,高中生艾瑪(喬·艾倫·佩爾曼飾)正因自己的女同性戀身份而備受羞辱,盡管得到了高中校長(科甘-邁克爾·凱飾)的支持,家長會主席格林女士(凱麗·華盛頓飾)鼓動家長否決“有同性戀的畢業(yè)舞會”,因此艾瑪和她的女友艾麗莎(阿麗亞娜·德博斯飾)便無法參加畢業(yè)舞會,艾麗莎正是格林的女兒,并且她仍未向母親出柜。迪·迪·艾倫和巴里將聲援艾瑪視為絕佳的扭轉名聲的良機,Ta們決定與另一對失意的演員安吉(妮可·基德曼飾)和特倫特(安德魯·蘭內(nèi)斯飾)計劃共同前往印第安納州并誓要為艾瑪舉辦包容性舞會(inclusive prom)。
由梅姨飾演的迪·迪·艾倫盡管《畢業(yè)舞會》在上映之初便收到了許多指責其“俗套”的評價,但是我們不妨將其放置于更縱深的社會環(huán)境中看待,影片通過畢業(yè)舞會這件小事折射出的其實是無處不在的異性戀幽靈。1969年的石墻暴動以來,同性戀解放運動席卷美國和全世界,“現(xiàn)身政治”指的便是少數(shù)群體提高自身可見度(visibility)的努力,性少數(shù)群體通過在教堂、街頭等公共場合的游行抗議來證明自身真實的存在,以呼吁社會關注Ta們應得的平等權利。從紐約遠道而來的艾倫、巴里、安吉、特倫特和劇組其他成員在家長們決議取消畢業(yè)舞會時闖入了會場大廳,緊接著梅姨親自獻唱一首《It’s Not About Me》,《畢業(yè)舞會》通過這個場景對現(xiàn)身政治進行了生動隱喻:在一個異性戀霸權的文化環(huán)境中,性少數(shù)群體的“現(xiàn)身”注定是一種具有冒犯性的闖入,Ta們的奇裝異服、對性別刻板印象的反叛以及不羈的愛欲從來都為社會所不容,即使不是被強制要求變得“正?!保琓a們也被期待保持靜默無聲。
1969年夏天的石墻暴動(Stonewall Riots)但是,新的一代不會再臣服于異性戀的幽靈。需要提醒的是,我使用“異性戀的幽靈”的說法絕不是想要貶低異性戀者的身份認同,它指的僅僅是拒絕包容多元文化的異性戀霸權體制,而非針對異性戀個體;正如看似猛于炮火的《畢業(yè)舞會》仍保持了好萊塢對美國主流家庭價值一貫的謹慎:它為巴里和艾麗莎與各自的母親設置了和解的神話,在歌聲和舞蹈中,我們也愿意相信這樣的童話,但是所有親歷者都會心知肚明,好萊塢歌舞片從來都是對現(xiàn)實的反動,至少我們這一代,在我們的國家,一切依然步履維艱。
《畢業(yè)舞會》構想的正是這樣一種美好生活的可能——異性戀的幽靈不再掌權,性少數(shù)群體不再會因其身份而受到歧視、排斥和暴力。作為全片的高潮,所有演員合唱的歌曲《It’s Time to Dance》傳達了這種愿景:“如果音樂足夠刺耳,無人會在意你那不羈的心靈會愛上誰。讓人們看看,這世界有一天會變成怎樣,如果我們抓住機會,夢想便可能成真。但在那天到來之前,讓我們一同起舞?!?/p>
《畢業(yè)舞會》劇照“呈現(xiàn)”對于LGBT群體來說有多重要?
《畢業(yè)舞會》既是一次奪權——它宣告主流商業(yè)歌舞片不再是異性戀的專利,也是對性少數(shù)群體銀幕“呈現(xiàn)”(representation)的重要性的再次強調(diào)。2020年,兩部紀錄片從影像史的角度梳理了媒介對性少數(shù)和跨性別者的呈現(xiàn),由Apple+出品的《從暗到明:電視與彩虹史》和由Netflix出品的《揭開面紗:好萊塢的跨性別人生》,這兩部紀錄片探討了一個共同的主題:傳媒(包括電影、電視、報紙乃至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各種社交軟件)是如何呈現(xiàn)特定的性少數(shù)形象并塑造公眾對性少數(shù)群體的認知。
從電影和電視的誕生之初直至晚近,性少數(shù)群體長期處于“缺席在場”的狀態(tài)。從電影和電視誕生之初,性少數(shù)群體保持著在場狀態(tài),但在喜劇中Ta們常常被視為笑料,在恐怖片中往往以變態(tài)殺手的形象出現(xiàn),性少數(shù)群體的主體性從來都被迫缺席,負面的銀幕形象使原本便各種刻板印象的社會對Ta們的歧視變本加厲。然而,隨著一大批年輕的性少數(shù)作者們進入創(chuàng)作領域,這些才華橫溢的創(chuàng)作者們將自己作為邊緣人的生命體驗帶入故事當中,性少數(shù)群體第一次成為自己的敘事中心,媒介“呈現(xiàn)”的歷史也由此被徹底改寫。
《畢業(yè)舞會》劇照《畢業(yè)舞會》創(chuàng)造的歷史便是成功扭轉了歌舞片這一類型片中對性少數(shù)群體的銀幕呈現(xiàn),性少數(shù)群體不再是笑料、殺人兇手或無關緊要的配角,Ta們站在了舞臺的中央,并在歌舞片這一具有強大的情感動員力的類型片中以正面的、積極的、鼓舞人心的姿態(tài)現(xiàn)身。同時,影片的選角幾乎是公認的演技最精湛、具有極大影響力的演員班底,當梅姨、尼克·基德曼等世界巨星集體出演這樣一部LGBT題材的歌舞片時,其對性少數(shù)群體的正面呈現(xiàn)以及對年輕一代性少數(shù)的鼓舞是我們曾經(jīng)無法想象的。詹姆斯·柯登所飾的巴里更是集可愛、詼諧、善良的氣質于一身,他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異性戀身份和在影片對同性戀角色的精彩演繹映證了瑞恩·墨菲的選角理念,他曾在采訪中表示:
“我不會把演員看作同性戀或異性戀,我也從來沒有根據(jù)演員的性取向選角,我會選擇最能勝任角色的演員,那些能提供最大貢獻并傳遞出細微差別的人”。記者Jimmy Larkin采訪了16位看完《畢業(yè)舞會》的美國兒童/青少年,Ta們講述了這部電影之于Ta們的意義。他寫道:“也許這部電影不一定合你的口味,但是我希望你能知道,它對于我們的年輕一代有多重要。我多么希望在我年輕時能夠有這樣一部音樂劇存在?!?/span>
為所有人敞開大門的包容性舞會,愿我們都能擁有。
【參考文獻】
[1]魯茂亮. 2000年以來美國歌舞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
[2]姚睿.敘事與奇觀:好萊塢后臺歌舞片的情節(jié)模式與歌舞展演[J].當代電影,2013(10):120-124.
[3]顏胤盛,晚月.好萊塢歌舞片影像敘事的復調(diào)化現(xiàn)象研究[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41(03):99-104.
[4]周亞萍.瑞恩·墨菲:美劇圈的特立獨行者[J].世界文化,2016(12):8-11.
[5]彌次郎.導演瑞恩·墨菲訪談:沉默等同于死亡[J].電影世界,2014(05):77.
歌舞片都有點媒介自反的味道,這一次是校長去紐約百老匯看梅姨演出的唱段。他說的無非是來自保守小鎮(zhèn),看見舞臺上絢麗的大明星梅姨,他不再孤單,向往世界之類的老詞兒。后來梅姨在他辦公室賣弄風情,唱段就臺上臺下合二為一了,頗有種夢想實現(xiàn)了的味道。這里面有趣的是,好像只有這個校長的夢想實現(xiàn)了。所有人都是實現(xiàn)了一下下,妮可基德曼的角色也還沒真正演出,男二演戲失敗開始當戲劇老師,男一和他媽莫名其妙和解,女主小女孩也還有太遠的路要走。
這片子唯一值得說的可能就是les女主角,還是青春期的孩子??墒沁z憾就在于它沒有就這個點展開任何敘事,女生+青春期+在保守小鎮(zhèn)+愛上黑人,再來點對方和自己階級不同的設定,戲明明很多,可是都沒有展現(xiàn)女性特有的糾結痛苦迷茫掙扎。一切都隨便的過于容易了。沒有關鍵的轉折,甚至沒有被popular的小孩攻擊太久。沒有《Juno》的痛,沒有《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的靈,沒有《星運里的錯》的妥帖,沒有《壁花少年》的孤獨,沒有《叫我Simon》的可愛。
男二在超市那段“違反圣經(jīng)”唱段,還有點意思。你不能在“尊重圣經(jīng)的虔誠基督徒”前提下,主動選擇什么遵循什么不遵循。你只能相信愛,愛能戰(zhàn)勝一切。
當然這也是自我安慰了。
最開始Nicole在手機上找社會事件作為公關資源倒是很真實,水資源、戰(zhàn)爭饑荒為代表的真實世界事件都解決不了,參與不上。大事都不行就開始找個小事兒刷刷存在感,發(fā)揮一下他們的余熱,遮蓋了對真正問題無計可施的無力感。
雖然爛 但我寫了長影評 不知道觸犯了豆瓣哪根神經(jīng)直接給我屏蔽了 2022年了 人家拍成這樣我還一頓罵 結果你們直接把我們評論給不予顯示了 牛 真有你的 果然不是同一個世界。
年末用歌舞釋放壓力還是不錯,雖然全程傻笑看完,但如同《樂隊男孩》般不夠負責。經(jīng)典劇目影視化,真的不能“簡單”操作,經(jīng)典對時代負有責任。難以想象這是Murphy在2020的又一份草率流水的家庭作業(yè)。
劇本的時代感明顯過舊,對少數(shù)群體的隔膜又一次被強行推到前排,鋪墊不足導致的不知所云。雖然孤獨舞會的部分的確讓我落淚,卻不是透過人物本身帶來的記憶重疊,只是服化道優(yōu)秀帶來的視覺通感。情緒被應激,但沒有事實支撐的感受反而讓觀者自我厭惡。個人覺得,劇情單薄的預設不該是歌舞類影片的基調(diào),稍作改動的努力足以讓角色故事不與時代脫節(jié),并再次散發(fā)意義。
選角兒雖不如《樂隊男孩》那般賺足了市場效應,但“過氣明星”趾高氣昂的部分是出彩的。幾位本就出色的主演依然信手拈來,妮可基德曼真的很適合這人物。年輕演員的部分過多微妙的Glee痕跡稍讓我出戲,不過依然可以調(diào)動起對歌舞部分對感動和興奮。
這次的影視化呈現(xiàn)其實還是減少了很多的舞臺感,相較于《樂隊男孩》相對單一場景,生活化了許多。但同時這種生活化的延展處理地并不高明,有種被壓縮在時間機器盒子中被觀賞的別扭。至于音樂本身的再次視覺呈現(xiàn),幾乎沒有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這也是不努力的表現(xiàn)之一。以上種種造成了在標準流程操作之外,對時代和經(jīng)典都不夠誠意的觀后感,實在也就背景綜藝了。
最后的最后,6分,不能再多。
(文中圖片原圖均來自豆瓣)
「不語」,公眾號“不著”每周四影視單元,更多內(nèi)容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搜索"willyi_")
個人喜好,歡迎討論,拒絕罵戰(zhàn)
這么有表達空間和社會意義的故事拍成這個樣子,瑞恩·墨菲可真有你的。選擇Dee Dee Allen而非風暴核心的Emma Nolan為第一主角,作為導演必須要有強大的把控力,不然呢,就和本片一樣,浮皮潦草。墨菲把最多的愛給了妮可·基德曼,要知道《芝加哥》那段,可是基德曼當初沒能演成Velma和Roxie的人生羈絆。詹姆斯·柯登有著好嗓子,但演員真不適合他。凱麗·華盛頓和喬·艾倫·佩爾曼是不錯的。我們總在打趣梅麗爾·斯特里普,可她總能在表演上尋求變化,她就是本片的那口參湯,沒有她吊著,片子會崩得一塌糊涂。
含梅量超標,感覺梅氣中毒。
Awkwafina和Ariana之前相繼退出,意味著喜劇和音樂部分都各自失去了些支撐,所以期待值略微有些放低;看完后印象最好的(竟然)是Queen Kerry,最不好的(果然)是小胖。其實本質上是《歡樂合唱團》的“加量劇場版”放送外加《歌舞青春》的卡司升級套餐,路線大多遵循:“真我”喊話,平權議題,外搭幾分成年演員的“人生拐點”…最后以大唱跳包圓結束,所以沒有再額外制造什么驚喜。非要找點更優(yōu)秀的比較,或許是鏡頭對歌舞段落對的處理,感慨有錢真好;或是因為有(非常近的)原作支撐,也遮蓋了光頭常常跳Tone的臭毛病。片子有些部分莫名因為成年角色的故事線看得一股子辛酸…不知道是不是看了《大小謊言》婆媳檔這么拼還要上躥下跳,有點心疼…(是我戲多)。
實在沒搞懂為什麼會有這一部片子 太過做作和刻意了 所謂的“政治正確” 歌詞都好尷尬 全程尷尬 完全為了看Nicole Kidman和Meryl Streep 女主長相一般就算了 演技還不行 竟然作為新人可以和這些superstars合作 Doesn't make sense 加上 James corden 的fake man負面形象 真的讓人更反感這片子 有趣的一點拍攝時是商場里還有forever 21 到現(xiàn)在上映的時候 Forever 21 已經(jīng)關門倒閉了 真的也是唏噓
即便陣容很強,但整個故事都很水,一群非常符號的形象,一個套路到幾乎毫無驚喜的故事,大家都有問題,最后都解決問題。梅麗爾·斯特里普這個角色很有意思,這是個起先并不關心LGBTQ群體,只為消費這個群體獲得熱度的明星,這個設定,在這個片子其實有點反諷。不過,梅姑還是給了這個角色多個層次。
梅麗爾的《貝隆夫人》,妮可的《芝加哥》?瑞恩·墨菲又開始調(diào)皮了呢。村炮版《歡樂合唱團》年輕演員和四位年齡總和200歲的老演員參演了一部長達2小時多的LGBT平權電視電影。梅麗爾·斯特里普的“搖頭晃腦” 總算尋覓到了一個合適的角色。(PS: 人間松鼠詹姆斯·柯登真素人見人愛鴨。)
原汁原味Broadway,Ryan Murphy拍歌舞片就不可能出錯…………倒是有些人走錯地方了吧??????
一般般,而且最近這么多政治正確的電影真的看的有點想吐
全看幾位老咖撐戲,從頭到尾沒有一首歌好聽也是奇跡。另外,確實基德曼灰常適合演克羅西。
套路。
對如此百老匯的歌舞戲是真的毫無抵抗力,看得全程傻笑。應該就是按照“Glee大電影”的定位來做的,連轉場音效都用了Glee標志性的學校鈴聲,更不用說兩個主演就像是Rachel Berry附體,所以一旦接受了這種設定,所有的夸張狗血、粗暴的正能量甚至膚淺爛俗橋段也就都能接受了。(看完后跑去油管上狂刷Wicked視頻
歌太多且突兀。
先跪下來親吻梅梅的腳趾,再來評價這部影片。作為歌舞片,梅梅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演員,其他不重要了。
比隔壁小K的圣誕同愛片還是好了不少……就真的沒有一部電影比真愛至上更適合圣誕節(jié)了嗎??
華麗閃耀,年度正能量。瑞恩·墨菲頂著疫情拍了一個給所有人的畢業(yè)舞會,不只有包容還有如何跟過去和解。這是好萊塢寫給百老匯的情書,提醒了我們在電影撤檔、影院歇業(yè)之外,還有一個戲劇殿堂已經(jīng)關閉了快三百天——百老匯不死!某人太毒瘤了、太毒瘤了、太毒瘤了,隨隨便便演都是奧斯卡級別的...
瑞恩·墨菲制造,大概就知道會是什么樣子了,無論什么樣的題材都可以被調(diào)配成政治正確的紅糖水,倒是跟拿大數(shù)據(jù)批量化生產(chǎn)的Netflix挺搭的。
如此豪華的陣容,成片質量居然和網(wǎng)飛其他流水線網(wǎng)大半斤八兩??好久沒看過這樣歌很口水舞很廉價造型艷俗還又臭又長的歌舞片了,傳遞的價值觀也老得像10年前的??妮可也是梅有必要接這個完全淪為梅婢的角色??最讓人感到生理不適的是:和劇情一樣,幾個大牌雖然口口聲聲說自己不是主角,但還是把戲都搶光了;主創(chuàng)們并不是真心來送溫暖,更像是為了宣傳別的作品而接近LGBT群體??PS:吸引我簡直看下去不是梅梅的vocal、妮可的美腿,而是看身為gay icon死忠的美顏校長出柜。沒想到還真是直的,等到的只有穿著一身基佬紫的校長在舞池中央和梅梅激吻??
這個華麗的畫風一看就是瑞恩莫非,劇情有點無聊,陣容確實厲害,也全靠幾位大咖在撐。新人演員太木訥。分分鐘出戲。
瑞恩·墨菲一年之內(nèi)有太多的項目要做,劇本要寫,作品要拍,留給具體到每一部劇集或電影的投入精力實際是要打折扣的。在一套個性鮮明的辨識度極高的嫻熟視聽美學體系搭建完畢后幾乎都是直白的迅速帶入主題,表達的完成也都是直給,在此之間點綴閃現(xiàn)的影像靈光與聰明臺詞,將本可以延展的空間粗暴略過,變成某種快餐影視,也因此讓本該嚴肅深刻的現(xiàn)實核心顯得輕浮。帶頭反同志舞會的女生家長是一名黑人女性,但她的醒悟又是沒有任何動機交代的迅猛,瑞恩·墨菲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可見一斑,對待劇集和電影在運作模式上的愈加趨同,倒也符合LGBT時代的反歧視主張,二者越來越融為一體,但對他來說這又似乎并非是一個單純積極的征象。
電視劇質感較重,感覺這個題材和歌舞片的形式放在一起不是很搭。表面越歡樂,看得我越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