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從1994到2008,除了技術變舊了,一切還是新的。
沒人寫評論,那我就來開個頭吧~
今早上新聞學基礎的時候看了這部電影。挺值得思考的。
整部電影給我最直接的感受只有一個詞,混亂。
所有的情節(jié)發(fā)生在24個小時之內,工作和家庭,多個線索的混亂緊湊地同時和交替進行著,并在時間這唯一牢靠的主軸的牽引之下最終走向平息,當然,僅僅是暫時的平息。
沒有哪一種職業(yè)生涯是無法被攝入面對著無數(shù)觀眾的大熒幕之內,唯一的區(qū)別不過是熒幕講述的那個故事有著不同的格律和韻腳。被人偷窺得最多的警察和匪盜的生活環(huán)環(huán)相扣,給人或視覺或智力的快感。音樂家的故事也層出不窮,總有著傳奇和激情。皇帝、律師、教師、理發(fā)師(原諒我還沒有看過海盜叔叔的理發(fā)故事、民工......就像三百六十行的職業(yè)的都匯聚在電影里,以供一般只能侍奉著一種生活的人們品嘗豐富的人生快感。然而在這么多電影中,只有講述記者和新聞媒體的總讓我感到真切和實在,就像一部高明的紀錄片。(再次原諒我,目前為止我也就看過兩部而已,一是這個,二是LIONS FOR LAMBS,閭丘推薦的一部復雜的新聞政治片)
這是太陽報社里的尋常的一天。
編輯們一起開會,說著聳人聽聞的新聞和照片,安排著塞滿這一日所有的版面。當然,所有的新聞和版面都是為吸引讀者而服務的,因為讀者是銷量的代名詞,而銷量則意味著更多的廣告收入和盈利。不能錯過任何新聞!(我很驚訝我們那么多的報紙那么多的版面竟然每天都能被填滿?。。。?..所有的媒體都為了新聞奔相競走,明爭暗斗(當然,暗斗是錯的,違反新聞道德的??墒请娪熬褪怯羞@種魔力讓人看著亨利偷走另一家報紙的線索然后為他追查的勇氣加油助威。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在辦公室里,所有的電話此起彼伏,人們來來往往,文字編輯為了新聞標題的措辭問了一遍又一遍、改了一次又一次、轉了一圈又一圈。
主編說得好,新聞這一行就是“每天從零開始”,無論干了1年,10年,還是36年。
每天從零開始,意味著每天都是新的。
這一日的頭天晚上,兩個黑人青年路過被槍殺的白人的私家車,被誤以為是殺人兇手,涉及到擴大的種族沖突事件。
竟然錯過了這條頭條新聞的太陽報,在事件發(fā)生的第2個早上,頭條又究竟應該是“GOTCHA!!”還是“HE DIDN'T DO IT!”?
經理和編輯的戰(zhàn)爭。權威和真實的戰(zhàn)爭。(值得深思的是,這場戰(zhàn)爭并不是地位完全不平等的一場戰(zhàn)爭。兩個陣營,都各自需要自己的報道和證據(jù)。而在這兒用以證明真實,用以將 事情的真實 變成 人們所看到所相信的真實 的工具,就是照片和引述。無論最后哪一方獲勝,他所宣傳的那一方就將是真實,至少是他們知道“事情發(fā)生的那一刻”的真實!)
編輯比經理距離真相挨得更近,所以最后他贏了。但這并不意味著經理在道德上就一定處于劣勢。在沒有完全信息的情況下,貿然的報道 真相 畢竟是比報道 能夠確認的那一部分真實 更為穩(wěn)妥的。又回到了那個問題,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影片另外一大看點是新聞工作者生活和家庭的平衡。腰疾、不規(guī)律飲食、嗜煙.....這些職業(yè)病不提也罷。但他們各自的家庭生活卻不能單純得被人忽視。主編的妻子跟他離了婚,女兒不認父親,甚至結婚生子也沒有告訴他。經理的丈夫怎么了不記得了,但她婚外性,而且需要更多的工資。編輯亨利的家庭生活是另一條主線。他太太叫瑪莎。
瑪莎年輕貌美,有很好的人脈。從前一定是聰明能干的女記者。然后她結了婚懷了孕,丈夫跟自己從前一樣是新聞工作者(這意味著什么??。┈斏匀桓鷱那耙粯拥貞延杏媱澓捅ж摚钡剿s見了一個結婚生子多年以愛丈夫為全部生活的閨蜜,那個閨蜜從前應該也是優(yōu)秀的女記者。沒有了工作不再是那個獨立的知識女性的瑪莎害怕了,畏懼了,沒有安全感了。......
影片的最后僅僅是這一天的結束和新一天的開始?,斏矢巩a成功,并且如她的閨蜜所說,在看到孩子的那一刻,“一切的辛勞都是值得”,亨利在她身旁,一樣滿意的沉沉睡去。
可是,生活就這樣結束了嗎?
2 ) 《媒體先鋒》
影片雖然大篇幅描寫紙質媒體的工作與一個槍擊案的交集,但是影片并沒有對媒體內幕進行深入的揭示,也沒有對槍擊案進行扣人心弦的追蹤,主旨卻是探討的高速運轉的工作與個人追求、家庭責任的矛盾。
就和朗·霍華德 Ron Howard的所有作品一樣,如果你沒有看到開頭的導演名字,不會想到是某個導演的作品,只是眾多美國匠人型導演的作品之一。但是影片整體質量又確實維持了一定的水準。
2008-02-20
兩個有色人種無辜少年與關鍵時刻提供重要證據(jù)的瑪麗莎托梅的角色,像不像兩年前的我的表兄維尼?不過這回不是法庭戲而是圍繞著案情真相報道的媒體戲。影片前半程不錯,特別是風趣詼諧互相調侃的小報社生境的展示,但是演到第三幕高潮處,老主編染病探女,女編劇職業(yè)反思,男主老婆臨盆產子的三頭并進交叉剪輯,就陷入了朗霍華德作為導演始終難以克服的套路煽情……
本片獲第67屆奧斯卡最佳原創(chuàng)歌曲提名。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特別是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報紙這種曾經叱咤輿論數(shù)百年的平面媒體,正逐步走向沒落。但是此片劇情并沒有過時。因為新聞采編的規(guī)律并沒有變,而且還因為新媒體的特點,變得更快、更強。不過即使再強大,困在長城里也是一攤死水。
來英村之后第一部關于新聞人的電影。。。老師其實是想讓我們在記者事業(yè)和家庭之間選一個吧!!
寫的太棒了,我甚至覺得,交錯復雜的處理了一個真么簡單的事情,節(jié)奏感很強,演員稍微有點弱,但不會影響電影的品質,因為拍的寫的都太好了。
結構嚴謹,情節(jié)鋪陳完美,演技倍兒棒。有新聞理想的人都明白。
24小時,媒體的真實再現(xiàn)
在哈佛Emerson 101看這部20多年前的電影,普利策獎獲得者HKS的特聘教授Denise-Marie Ordway組織電影放映前后的介紹和討論。影片通過一個半虛構的在24小時內發(fā)生的故事反映報社人工作狀態(tài):擁擠,緊張,扯皮,不同理念間的針鋒相對。警察亂抓黑人敷衍辦案的事讓人想到當下的雷洋被抓猝死案,何其相似!
原來槍擊案只是浮云?。?!
我?guī)е环N對美劇最美好時代的好感,沒,看,完
當年就是被這樣的熱情激勵著的,正義感,正確的正義感,在國內太難了。
類似的好多,有點疲。不過這是1994年誒。
媒體的日常生活,密集的對話,隨時被打岔,七、八張嘴同時開口,從國際大事到雞毛蒜皮,千頭萬緒飛奔,如果不是業(yè)內人員,在主線浮現(xiàn)出來之前恐怕已經被打敗了。
臺詞之密集、情節(jié)之緊湊,仿佛是另一部出自Aaron Sorkin之手的作品。除了令人血脈僨張的新聞理想之外,關于事業(yè)和家庭的沖突、職業(yè)女性對于生育的焦慮、兩性在家庭責任上的平衡這條副線也處理得非常高效而精彩。"This shouldn't be semantics. This shouldn't be money. People will read this and they'll believe us." 這么好的作品卻這么乏人問津,真是天大的錯誤。
在信息滯后性所帶來的激烈倫理問題逐漸消隱的同時,新媒體時代的沖突和妥協(xié)已變成另一番看似輕佻的面貌,由此想到,紙媒注定會成為一種挽留。
最后進醫(yī)院的殊途同歸也標志著報業(yè)的職守得到了堅持。誰想得到在看過23年后上映的《華盛頓郵報》,會對“我們可不是華盛頓郵報”一句有著如此奇妙的諷刺。
雖然這是一部幾乎被遺忘的電影,但是我們不能忽略它流暢的敘事以及出色的場面調度。盡管這部電影站在一個可以深入討論的話題下卻反其道而行之的去探討一些兒女情長的話題。但是精巧的設計以及流暢的剪輯都是可以讓你心甘情愿的花上一個多小時去看完的。
8/10。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媒體和人的沖突關系:面對接踵而至的職業(yè)壓力,求生是第一反應。真真假假的新聞界是每個從業(yè)者應該考慮的問題,哈克特在重壓之下,必須找到不同尋常的事件來刺激讀者,為了搶頭條違背道德,把將要入職的前哨報的消息竊??;內部因為頭條標題忙得不可開交,明爭暗斗更是家常便飯,哈克特想盡辦法阻止對手的新聞成為頭條,不惜派沒經驗的小姑娘到爭先恐后的現(xiàn)場媒體中拍照,他的競爭對手也一度不肯為黑人青年的清白延誤報紙的打印;最后是酒吧槍擊案風波,哈克特的專欄寫手因為報道官僚的丑聞破壞了一個普通人的家庭和睦。導演通過發(fā)生在一天時限的緊急事件,將新聞行業(yè)的真實狀況一一批判,也運用了皆大歡喜的結局,沒有徹底諷刺新聞的存在意義。
壓力感描寫得很好
新聞報道行業(yè)的混亂感營造得很有說服力,隱約間有種《女友星期五》的神經喜劇風格,或許是霍華德刻意為之?PS。基頓和托梅這部戲演夫妻,令我有點遺憾《蜘蛛俠返校季》他們沒對手戲。75
3.5/作為一部新聞工作者電影還是過于混亂 貢獻了我看過最假的打戲但是居然覺得假的過于真實是怎么回事???結局還不錯+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