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貶低謝芳老師,只是演的時候她年紀還是太大了,演少女李清照挺違和的,配音也是話劇腔太重。
整個片子更是太苦大仇深太講家國仇恨了,李清照早年的歡快風采和卓絕才藝體現(xiàn)得不足。還有那種不讓須眉的豪放也不夠,過于突出了后期的悲涼和憂國憂民。
總體造成了渲染悲情過度,不夠接地氣,除了開頭那段都是各種大節(jié)大義,趙明誠和張汝舟都有點兩極化,一個美化過甚,一個丑化太多。造成兩段婚姻也是平平無奇和樣板戲一般,沒把李清照作為普通人特別是一個思想開放女性的鮮活一面體現(xiàn)出來。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span>相信大家都背得滾瓜爛熟。這首詞來源于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在宋詞里的地位頗高。開篇就連疊七字,直接疊成千古名句,反復出現(xiàn)在后人的詩評詞話中,一溜看下來,全是大寫的服字。
“本朝非無能詞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疊字者,用《文選》諸賦格。”
“這用十四疊字,后又四疊字,情景婉絕,真是絕唱?!?/span>
“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可謂詞家疊字之法。”
夸獎的話相信李清照本人都聽厭了。但是!廣受好評,也不能掩蓋這詞里的一個大“bug”,據(jù)說李清照這首詞本來填的詞牌名叫《勝勝慢》,后人流傳下來弄錯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詞牌,正確說法應該是調(diào)名。在唐宋時期,原本沒有詞牌這一概念,直到明代,隨著散曲的越來越流行,大家正式定義了曲牌:“曲之調(diào)名﹐今俗曰‘牌名’”,也一同確定了詞牌這個概念。
詞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節(jié)奏。這些旋律、節(jié)奏的總和就是詞調(diào)。宋后,詞經(jīng)過不斷的發(fā)展產(chǎn)生變化,主要是根據(jù)曲調(diào)來填詞,調(diào)名與詞的內(nèi)容一開始都有一定的相關(guān)性,漸漸地兩者有了脫離,便基本上不相關(guān)了。當詞完全脫離曲之后,調(diào)名便僅作為文字、音韻結(jié)構(gòu)的一種定式。
《聲聲慢》這個調(diào)名,最早見于北宋晁補之筆下,是他有感于家妓榮奴離去而作的一首慢詞。慢詞可以理解為我們現(xiàn)在的抒情歌,“詞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裊娜,不欲輒盡”。
晁補之為了表明自己對榮奴的不舍離情,所以給他的詞定名為《勝勝慢》,就是說他的詞曲比一般的慢曲還要曼聲纏綿!
上面我們也說了,其實正式的詞牌名這個概念是明朝才有的,所以在當時,一個調(diào)子會有很多文人按照曲調(diào)填詞,各家叫各名,導致一個調(diào)有的時候就會擁有好幾個調(diào)名(詞牌)。比如,晁補之叫《勝勝慢》,同期的賀鑄寫了一首,雖然是同一個調(diào)子,但是他就要叫《寒松嘆》,因為詞里有“能勤彩鳳求凰”一句,也叫《鳳求凰》。這個調(diào)子很有名,南宋吳文英也填了一首,因為詞里有“人在小樓”一句,所以他取的名字叫《人在樓上》,元代丘處機還叫它《神光燦》。
而《聲聲慢》又是怎么干掉了這幾個詞牌名,逐漸成為正宮呢?靠的是蔣捷。
蔣捷是南宋末代詞人。一般帶著這個身份的人,總是有點不一般。而且蔣捷本身寫詞風格就獨樹一幟,“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兩句更是直接把蔣捷捧上了當時的詞人王座。
那時候的蔣捷還寫了一首《聲聲慢·秋生》: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凄涼一片秋聲。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故人遠,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聲聲慢》,宋蔣捷賦秋聲,俱用‘聲’字收韻,故名之”。所以,《聲聲慢》慢慢超過了《勝勝慢》等詞牌的“聲望”,并且一直流傳到后代,到了明朝的時候,大家就基本上用《聲聲慢》作為調(diào)名了。
你喜歡《聲聲慢》、《勝勝慢》,還是《寒松嘆》呢?你還知道哪些關(guān)于詞牌的小故事呢?歡迎來留言區(qū)和螺螄君分享呀~
本片拍攝于文革剛結(jié)束不久的1981年,編導的觀念還陷在“好與壞”的二元模式之中,這種非常狹隘的歷史觀,加上對人物的理解過于表面,導致人物形象扁平,臉譜化,不豐滿。而且拍得也散,東一筆,西一筆,沒有重點。
看不下去,從劇本到表演都太做作,這根本不是宋朝,而是社會主義下人們刻板印象里的封建社會。
易安居士,好悲慘的一生??!
電影畫面不咋地,但那是81年啊,至少比現(xiàn)在的強多了
文革后,老演員們紛紛復出,努著勁兒地演了一大批古代文化名人的劇情片。但確實還是太老了,謝芳演中老年李清照絕對好,但青年時代用個年輕演員就好了,比如要讓趙靜演謝芳的青年時代,不辱沒了吧?
中國 電影 人物 傳記 劇情 李清照 張景隆 謝芳 馮福生 1981
喜歡古代文化或者詩詞歌賦看一下,飾演女主李清照的演員是謝芳,我查了下資料1935年生,電影是1981年上映。四十幾歲演十幾歲的少女,坐秋千,還得表現(xiàn)出嬌羞之氣,確實老氣了一點。謝老師的演技感覺蠻好,幾場哭戲都是哭得情真意切,眼淚呼呼就下來了。那個時候的影視還不是市場經(jīng)濟,所以服化道臺詞都很考究。喜歡。
本來想著從前的總該嚴謹點,沒想到竟然在搞階級斗爭,林道靜味兒的李清照,黃世仁味兒的上層人士,無產(chǎn)階級味兒的老百姓,還戲曲化嚴重
謝芳拍此片時已經(jīng)46歲了,確實太老了點,但是最后的凄涼晚景還是很到位,不得不讓人想起張愛玲
生當做人杰, 死亦為鬼雄。——逼死周大人?。?/p>
史實有理想化的成分,女主顯老。
201011082006-CCTV6
小時候覺得這個片子好慘!最后凄涼透了~~~BTW:那個年代的歷史劇真的很好看
滿滿的戲劇感;李清照太老啦
有些看不大下去。妝容還是如第二次握手中有些驚悚。
演員服裝用的戲曲服裝,全片戲曲風格濃重,李清照演員年齡看起來至少35+
晚年凄凄慘慘戚戚
童年,鄭州,影院?
易安比常規(guī)想象的有點老,有點圓!
今天古代文學老師放給我們看的;電影內(nèi)容未遵史實,攝影,音樂,節(jié)奏,都不太好,時代所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