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地人對于香港的認知,始于80、90年代的流行文化,對于70年代香港經(jīng)濟起飛前夕,許多人則感到陌生。這部故事平淡率真、讓人笑中帶淚的老電影,所描繪的就是那個時期香港人的眾生相。
電影中的男主角阿義,一家三口擠在寮屋區(qū)的小單間里,白天在巴士上買票,下班還要去扛水泥、搬豬肉,全年無休地奔波勞碌,不過是為家人“搵兩餐”。這看起來相當舊社會的生存環(huán)境,恰恰是那時候香港底層市民的真實寫照,但即便是再艱苦的生存環(huán)境,仍有一絲希望支撐著這樣的低下階層活下去——他們始終相信,“肯捱肯搏”就一定會有出頭的一天。
電影中還有一個情節(jié)始終貫穿,就是工業(yè)自動化之后對傳統(tǒng)工人的沖擊,也反映出那時候的香港人順應(yīng)時勢、靈活多變的特質(zhì)。無論是這個時期香港人“肯捱肯搏”的精神,還是順應(yīng)時勢的特質(zhì),都深深烙印在這座城市的肌理中,成為幾代人的精神圖騰。果然,在經(jīng)歷了60年代艱苦歲月和70年代經(jīng)濟起飛的準備后,香港和所有打工仔終于迎來了80、90年代的光輝歲月。
時移世易,在這部電影上映30多年后,香港也有另一部關(guān)于小巴的電影上映——《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電影中荒誕的情節(jié)和《巴士奇遇結(jié)良緣》中反映的世界觀形成了鮮明對比,折射出香港人如今的無所適從。經(jīng)歷了97回歸和新千年的彷徨后,香港精神也換了模樣,人們不再相信“肯捱肯搏可換來出頭天”的幻想,父輩們艱苦奮斗的歷史,已經(jīng)被香港新一代和泛政治化的社會所淡忘。
這部電影我看過兩次,第一次看的時候,已經(jīng)是20多年前,在老家的舊式電影院里,和爸爸臨時買票進場,掀開影廳大門的幕簾,銀幕上放映的就是這部電影,這是我印象中為數(shù)不多有爸爸陪伴的童年記憶。為情懷,我打了5星。
與這部戲的緣分,是因為【炒更】,這個詞意為加班,也可以用【秘撈】。雖然我看的是國語版,但是很喜歡這部戲。
長長的巴士將一條街道圍堵得水泄不通,車上人山人海,擠得人想必喘不過氣,還得時刻提防著扒手和“土匪”。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就在這輛巴士上相遇相識,說來也巧,“媒人”竟然是一伙扒手。他是阿義,義氣的義;她叫阿珍,珍珠的珍。初次見面,就已被女主人公的笑容俘獲,老老實實來講,當時覺得阿義這小子真的是走狗屎運了,拿同事的話說,這小子八字好,有福氣。
但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我錯了。千年難遇的不只是阿珍,阿義也是。為人善良、見義勇為這是一點,為了孩子和阿珍,多做幾份工也沒關(guān)系;為了孩子和阿珍,被搓麻將的師奶在背后篤背脊也沒所謂;為了讓阿珍好好休息,洗衣做飯帶孩子這些也全部自己來;累到哈欠連天、睡倒在廁所,扛生豬、扛水泥、坐冷板凳;當了站長,風吹雨淋日曬。機器無情,人有情,無論是阿義一班同事,還是年邁的德叔,都給了阿義很多的幫助,包括福嬸和包租婆(雖然包租婆性子有點急)。
只是說,難道機器的產(chǎn)生就是為了替代人來完成一些工作,這樣就可以給那些老板節(jié)省一筆開支?我突然想起在不久前看過的一個視頻,它大致的意思是機器的出現(xiàn)不是為了代替人,而是輔助人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務(wù)和工作。就像老虎售票機的出現(xiàn),依然需要有人管理,只不過形式有所變化,我想,新科技的出現(xiàn),總會有其殘酷的一面影響,就像長江的后浪推前浪一樣,總會有一群群生產(chǎn)力被“解放”。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睂Ρ饶菚r的香港和今天的世界,有很多都是相似的,車水馬龍、高樓林立、快節(jié)奏、情侶們的濃情蜜意、成年人的生活壓力、不同階層之間的距離、家的溫馨.......這些無一不在今天繼續(xù)著,但又有些是我所感到癡迷和向往的,因為我似乎很少見到。
一部很現(xiàn)實的戲,甚至于有些喜劇元素,但是殘酷憂傷的時候終會過去,笑一笑總比愁眉苦臉的好,珍惜時光,珍惜,感恩。
蘭州火車站
現(xiàn)實主義、小人物、香港精神
小人物的生活&香港精神 CCTV6
巴士奇遇,水壺代傳。。。
女豬阿姨果然是理想中的結(jié)婚對象啊...
苦中作樂
記得是自己看到的第一部港片
那時候左派電影對底層的描寫很傳神。
cctv6
長城和鳳凰都是當年香港的左派。電影多多少少反映了所謂“機器吃人”的現(xiàn)象。當年算是開放后比較早進入大陸的香港電影。電影里的高架橋和雙層巴士對大陸觀眾來說還是新鮮事。嘻嘻TV6二刷。
這是我當時所看到最喜感的電影,也是大陸引進的第二部港片,方平演的太棒了,人間煙火,擾擾嚷嚷,擁擠的彌敦道也曾是我們這些少年的夢想……(1979年2月看)
藍光版重看,香港70年代市井喜劇,與同期許氏兄弟的夸張諷刺風格不同,這部是寫實喜劇,苦中作樂,倒是有早期粵語長片的感覺。緊張忙碌巴士售票員生活,充滿了浪漫和樂觀的氛圍,但后半段無人售票推廣后失去工作后他們的種種遭遇,又不乏現(xiàn)實主義悲涼的底色,“你們都沒有錯,這是社會的錯”,臺詞深刻。來自《少林寺》的導演張鑫炎執(zhí)導,主演是如今的資深監(jiān)制方平
1970年代末的香港老電影。一個單純的、充滿“勤力”價值觀的社會,活得辛苦但也快樂??鋸埖谋硌蓦s糅了數(shù)種類型元素,結(jié)尾有點傷感。
內(nèi)地曾上映過
懷舊。
看過《地久天長》以后來看看
老片子了。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的融合,展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堅強。
諷刺機械自動化的大裁員時代,40年前的香港民風真是純樸.擱現(xiàn)在,哪會有公交賣票員娶得起老婆還生倆孩子的...
電影頻道真的是經(jīng)常會放一些好玩的
下午中央臺放的,比現(xiàn)在的很多港片都好。很生活化很感動。女主角的笑容和男主角毫無怨言的努力,現(xiàn)代社會真的是難見了。懷念那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