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熱搜大半夜淚崩了,原來康祁宗已經離開我們十三年。
《外來媳婦本地郎》開播的時候是2000年,印象中是為了慶祝千禧年的到來。那時候我念小學一年級,每個周末晚上7點,熟悉的片頭曲就會在珠江臺響起,大家圍坐在一起看南腔北調、雞同鴨講、詐傻扮懵,各種家長里短,啼笑皆非。
郭昶因癌癥離開的時候,身邊的人沒有不悲痛的,記得那時候廣東電視臺有一檔《人在他鄉(xiāng)》的節(jié)目,細數了他最后的日子,眼淚一直流個不停。
那時候我有一本很珍貴的軟抄本,玫紅色的,封皮上是穿著粉紅裙子的Hellokitty ,因為太過喜歡,只舍得在第一頁空白處寫了名字,就鎖進了柜子保護起來,愛惜得不行。這么多年過去,那本本子早就不見了,但它唯一被使用過的一次,就是郭昶離開的時候。那時候我踮著腳尖把它從柜子里拿出來,摁開封皮上的紐扣,洋洋灑灑寫了好幾頁,其余都不記得了,只記得其中有一句是“郭昶我們永遠懷念你。”
他扮演的阿宗,一輩子嘻嘻哈哈,永遠都在開玩笑,即使與病魔糾纏的最后日子,都堅持把歡笑帶給大家,就連葬禮上的照片也是笑得滿臉堆起皺紋。
他最后的生命都獻給熒幕了。由始至宗都想告訴觀眾:再痛苦,也要開懷大笑,幽默是面對不完美人生的,最好辦法。
十三年前他離開的時候,媒體給他的稱呼是表演藝術家郭昶先生,十三年后過去了,表演藝術家郭昶先生,大家依然沒有忘記你。
只是那些快樂的日子,美好的時光,曾經壓垮我們的小小煩惱,如今都似乎已經翩然走遠。但還想對擁有的已經逝去的說一聲,感謝陪伴,溫熱常在。
2000年開播,每一個人物形象都是這么經典,臺詞也一流,心目中廣東地區(qū)(除去香港TVB)最經典、最偉大的電視劇。
總第1集 煩惱的生日:講老一輩廣東人對外地媳婦的不待見。
總第2集 撞板媒人:諷刺了婚宴介紹所的“相親托”現象。
總第3集 拉郎配:忘記了。
總第4集 婚姻合同:借婚姻合同討論男女平等的議題,劉濤是進步女性的代表。
總第5集 老大當婚:老實憨厚的康祈光娶了河南赴廣東打工妹子香蘭。我比較感慨的是同是一個爹媽生的,為什么阿光和阿祖的風格大相徑庭。阿光和阿祖的對比也反映了老一輩婚戀觀已不適應現在這個變化風云涌動的新時代,男性和女性的思想觀念都在發(fā)生急劇變化。
總第6集 爭房喜?。何麝P大屋,一戶一居。還是搬出去住好!
總第7集 婚禮進行曲:祈耀和幸子結婚,帥哥美女配。不得不說20年前的幸子在這部劇的穿衣確實挺不錯,當年的時尚放到現在依然適用。
總第8集 上海親戚:地域黑進行到底,諷刺上海人精打細算,結尾有反轉。
總第9集 粵菜培訓班:表面上介紹了外來媳婦融入本地文化(飲食),實則諷刺了老一輩廣東人瘋狂迷信“藥食同源”,這吃不得、那吃不得,這個熱氣、那個中毒的說法??杀氖牵?0年后還是如此,科普工作任重而道遠。
總第10集 老婆是人家的好:妙禪吃醋離家出走,第二次把老公作沒了,臨街感慨,預想自己離婚后落魄的窘況,符合潮汕地區(qū)的傳統(tǒng)女性視角。
總第11集 被俘有線網:一家人搶電視看。
總第12集 中獎如中招:諷刺當時社會的中獎詐騙騙局,也諷刺了“ 黃皮樹了哥 —— 唔熟唔食”的自己坑自己現象。20年過去,騙術有的是不斷升級,卻永遠無法停止。
總第13集 闖蕩廣州(上)總第14集 闖蕩廣州(中)總第15集 闖蕩廣州(下)這三集講的是河南妹子來廣州闖蕩的故事,非常感人,也非常值得欽佩,很多人靠著這樣一股勁掙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粗魅斯砩嫌肋h樂觀、永遠不服輸的勁,我想到我媽媽,也是這樣賺來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記得曾經嘲諷過一個喜歡懷念高三生活的同學,裝作一副智者的模樣,用略帶不屑地口吻說道:喜歡懷念過去的人,是因為現在過得不好。別只沉浸在過去,要好好活在當下
現在自己回過頭看看自己過去說的話,可能是最好的打臉了吧
喜歡的作家去世了,裝作不知道
喜歡的主持人去世了,裝作沒看到
新來的小師弟師妹們進群裝作沒發(fā)現
當初那個一起長大的小胖子現在都到了結婚的年紀了
看到越來越記不住臺詞的康伯
走路已經需要攙扶著拐杖的康嬸
都不知道要怎么繼續(xù)逃避,繼續(xù)自我催眠下去了
啊
真不想承認
自己真的老了
從有記憶以來看的第一部劇,每天必看,短小搞笑接地氣,是它讓我從小對廣州充滿向往,我一直都相信在廣州有一條街道叫昌盛街,昌盛街里有一間大屋叫西關大屋,西關大屋里住了一群可愛的人,與西關大屋一墻之隔的是祝師娘的大屋,街里街坊友好互助。
小時候以為里面的不管是人還是景都是真實存在的,世界上當真有一個家叫康家,也當真有一條街叫昌盛街,當真有一對父母叫康伯康嬸,當真有四個孝子叫光宗耀祖。
長大后知道了演員一說,也知道他們的生活只是故事,但還是始終相信昌盛街是存在的,西關大屋也是存在的,就在廣州的某個地方;
大學考到了廣州,我說我想去看看西關大屋,舍友說它不存在,外來媳婦本地郎里面的所有內景都是搭的景,我也明白廣州沒有昌盛街,沒有西關大屋,沒有康家。
老實說,挺傷懷的,陪了我這么多年的一部劇,雖然現在還在拍,可是里面熟悉的人越來越少,我知道,終究會不一樣的,現在的小朋友不會知道曾經的康家人丁興旺,熱熱鬧鬧,有矛盾更有愛。
曾經的康家是我理想中的家的模樣,曾經的昌盛街的街坊是我理想中的鄰居模樣。
真的很開心能有一部電視劇從小陪伴至今,我喜歡它。
說實話,這部電視劇陪伴我一路成長的,精彩的部分其實就是二哥在的時候,那會是電視連續(xù)情景喜劇,現在是電視連續(xù)劇,現在有空還會去看兩集的,畢竟是中國最長壽的電視劇,破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而且是情懷,是老廣的情懷。
劉濤也出演過這部電視劇,是劉濤的第一部電視劇~為這部劇自豪~ 話又說回來,現在的劇情已經是配角成為主角,已經喪失外來媳婦本地郎原來的含義,也使得劇情越來越不好看,十七年了,人生有多少個十七年啊。已經有部分演員永遠離開了我們,非常感謝他們的付出。
變味的原因可能是:
1.以前的故事都圍繞著家庭發(fā)生,十分接地氣,體現出當時的背景。
2.以前是康家一家人的故事,主線是康家,現在康家變成了第二條主線。
3.時代在變遷,已經寫不出當時那個年代那種劇本。
4.這部電視劇不斷在創(chuàng)新,不斷在讓人失望。已經有很多人失去了對這電視劇的興趣。
5.劇情越來越慢,節(jié)奏越來越慢。
好了,畢竟是陪伴我成長的一部電視劇,也有一種情懷,最后我給了這電視劇五星。
非常惡心,沒以前好看,康天庥總是一副惡心得要命的樣子,總喜歡炫耀他學歷;祝師奶也非常惡心;還有,蘇妙嬋、蘇貴元,一點都不會說我們潮汕話,就別冒充我們潮汕人,還經常穿幫無數次,一會他們說他們是潮州人,一會他們又說他們是汕頭人,真是惡心;阿祖也特別討人厭的樣子;新加入的羅飛雁,剛出場鏡頭挺多的,后面,她跟康天庥結婚以后,就很少出現,成可有可無的角色,龍?zhí)捉巧?;梁玉婷從新晉女二變成了龍?zhí)捉巧攘_飛雁出場率,還要少;答應要讓阿祖跟戴安娜復婚,結果到現在,他們都沒有復婚;朱利婭,一副高學歷,就瞧不起人的惡心模樣;阿光真慘,跟他老婆香蘭當快遞員,快遞只能放在路邊的石桌上,連家店都沒有,而且,現在送快遞,還有快遞員自己開店送快遞嗎?有一集貴元減肥,阿光還不讓他減,真可惡,阿光,你自己以前,不也是個大胖子嗎?;天佑、枝子現在也成龍?zhí)捉巧?,可有可無了,保羅偶爾出來一兩次;牛哥和唐小姐把他們公司白白給了阿祖之后,也成了龍?zhí)捉巧?,他們都不打算把他們公司給奪回去了?;還有,蘇妙嬋開的旅館“荔灣人家”的員工制服,又老又丑,難看死了,那個冰冰、圓圓,穿上以后,瞬間年齡老了好幾十歲;冼師奶演了那么多年理發(fā)師,到現在還不會給人理發(fā);列家誠是做什么的?每天都不用上班,還有,那么多錢;里面還出現好幾個龍?zhí)捉巧輪T,同時演了幾個龍?zhí)捉巧?;包丁長得那么普通,是怎么從那么多龍?zhí)捉巧輪T中,殺出重圍的?;阿蝶和孱仔明才是一對,都犯過罪,犯人CP;每個角色的房子都是連在一起的,祝師奶家廚房和康家廚房是在同一個地方取景拍攝的嗎?康而壽和他老婆在順德的家沒有取景;CoCo她媽的家也沒有取景。
廣東人的集體記憶。每周六日的期盼就是看《外來媳婦本地郎》,每周末最開心最溫馨愉悅的時光就是一家人圍在飯桌上邊吃飯邊看《外來媳婦本地郎》,何等歡樂,其樂融融!即便自從阿宗走后,《外》劇原汁原味的西關老屋味所剩無幾,但我依然喜歡看這部劇,全因它的底蘊來自這一群演員和正宗的廣東味道!
前面三百集好看,一家人熱熱鬧鬧的,各有各特點。
那時候天佑還很小 那時候二哥還在世 那時候阿祖還沒跟黛安娜結婚 出國前還會在周末看第四部 可是已經沒有了以前的樂趣
精彩在郭先生離世后戛然而止
小時候其實不會說粵語的,家里人不和我說粵語,后來三四歲看這個,看著看著我就突然會說了...........
哇!這是我廣東人的童年回憶?。?!
每個廣東人都看過吧
懷念啊~~伴隨成長的一部本地劇集~
韓國有《搞笑一家人》,中國就給說有《外來媳婦本地郎》,即使是《家有兒女》、《幸福一家人》、《武林外傳》也同樣經典,但作為合家歡情景喜劇,最能和《搞笑一家人》比肩的國產家庭倫理情景劇就是這部了。創(chuàng)作非常本土化,融合了國人真實生活環(huán)境狀況和一些小市民情節(jié)都有表現,這就像反應很好的《搞笑一家人》也反應了韓國人民的生活一樣。十年以后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媽媽偷偷給自己閨女叫到屋里塞雞腿,就為了不給另一個有錢親戚小孩吃,小市民婦女形象栩栩如生,笑死??。另外就是鬧鬼那集,畫像那里還真是被嚇到了,一般會涉及這個題材的情景喜劇中國大陸還挺少的,《搞笑一家人續(xù)集》番外有一集記得是這個,現在找不到那一集了,希望有知道的網友哪天看到這里能告知就好了~
看了十多年啦
很優(yōu)秀的國產情景喜劇,廣式幽默看著也很趕勁。
簡直就是小時候的精神食糧啊。。。。。。。。
每一集都是特別短小精悍
這個才是真愛!
從小學果陣第一次系聽表弟阿成推介話睇,第一次睇系阿嬌噶豆豉鴨果集,真系好搞笑。轉眼十幾年過去了。我都變成大學生了。里面噶人都一樣陪住我地成長了。。果種情懷,果種用粵語噶氛圍我林系其他人完全唔會明噶。雖然依家可能覺得距已經唔再搞笑了或者冇以前咁有味了。但系始終都系一份情懷。。
歸咎存在即合理原則,此劇能長期占據黃金檔期堪稱下里巴人之典范。直到今天仍時刻迷戀高雅藝術的我歷經工作、家庭與生活的磨蝕開始珍惜晚飯后安坐電視機前能開懷一笑的時間,試想生活到了終點不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此等破事兒?故此通俗藝術從來都比小眾文藝占據著更廣闊的市場。PS.最近李力持成為導演后,全劇風向突變,多了很多無謂快板,或許是走向式微的開端。
為童年周末天氣預報后的快樂時光打五星
廣東小孩的童年回憶了,地位等同于《我愛我家》《武林外傳》了。
大陸的情景喜劇,我只服此劇。在我高三的年代,每周看看,就很滿足了。但可惜的是,二佬郭昶已經遠走。郭昶以后,再無笑點。可惜可惜。追悼會那天,看著網上新聞,哭了。
說實在的,這部片有點丑化廣東人的形象。自從二佬去世后,整部劇的質量就開始每況愈下,甚至到令人發(fā)指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