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影片不算好,評論的人這么多
影片看了1/3 就開始快進了,為什么?沒有什么懸念了,知道它會將什么??戳硕拱晟嫌羞@么多評論,也不怎么認同。
日本人總是被描述成像 西門吹血 一樣,神,為了成為神要舍棄很多。 所以食客們在神面前吃壽司變成了壓抑的事情,廚師就站在對面,如果你臉上有點不悅,他都會自責,痛苦,所以你的儀式一樣表示 滿意。
我不想評價壽司的手藝,味道有多少神話的成分,但是在我心中完美或相對完美的人不應該這么專著于一點。小野二郎是一位出色的手藝人,也許做出了最完美的壽司。但是我更希望我看到的廚師是一位生活家,能能夠享受生活,又更多的興趣愛好,能夠聊幾句的。成為神似一種痛苦,在boston legal中,denny crane 反復提醒別人他從來沒有輸過,這是他的輝煌也是軟肋,他怕輸,所以沒有alan shore那么瀟灑,敢于出奇致勝。
如果有一個國家,有一群人會投入畢生精力做一件事情,我相信那是日本,但我不羨慕,也不認為中國人應該仿效。如果對比神話故事,小野二郎以為他做的是神的事情,而事實是更像奴隸干的事情。
2 ) 美國人還是不夠了解日本
基本上反映出日本人只講戰(zhàn)術,毫無戰(zhàn)略的本性。
我承認認真,但是整部片子其實是與世界的潮流不符合的。
怎么挑魚,怎么捏應該有美味的秘密,但是我看不到。
把本應可以科學化的東西玄學化,沒有效率的重復自己會的事情來提高,這就是所謂職人氣質。什么被師傅踢了有道理,受不了苦辭職不對……沒有人想在一個10年,20年可能無法出頭的店呆著。
美國人被日本人的這種異質性忽悠,拍了這部片子。
坦白地說,一個老頭自以為很牛,在我面前迅速的捏壽司,他捏一個我必須吃一個,15分鐘必須吃掉20個,我還真不愿意這種氛圍。有一種被催著填飽肚子的感覺,不知道這幫號稱為顧客著想的日本人怎么就能想出這種服務方式呢?
當然,我佩服這種認真,但是認真也要講求方法,而不是故弄玄虛。否則,遲早會被時代淘汰,比如夏普等等日企……
3 ) 美,是種令人感傷的偏執(zhí)
美食家說
“我聽說米其林第一次頒發(fā)三星的時候
根本沒有吃過二郎的壽司
他們吃的,是禎一的作品”
此后
仿佛視覺從耀眼的太陽身上緩緩拉遠
而一顆同樣奪目的星星正從遠方升起……
“只要他一生都這樣堅持
他一定可以……”
可是,這終究是一生?。?br>
容我做一個默默鼓掌的路人吧
望著太陽的美麗驚嘆著流淚
4 ) 才下舌尖,又上心頭
如果“舌尖”是一個人的話,以她和楊冪一樣的躥紅速度,都可以去戛納蹭紅地毯了。
記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剛播出的那一陣,有一個叫“地下天鵝絨”的網友向陳曉卿提問,他說:“抱歉,不客氣的講,我對《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十分失望。我一直以為這會是一個會篇幅介紹我國各地青年男女舌吻技巧的科教節(jié)目,但我已經看了七集,連一次接吻的鏡頭都沒見到。你們根本就是個拿標題當幌子欺騙收視率的美食節(jié)目對不對?”
我不知道陳曉卿會不會歡樂地說:“對!”
倒是這之后,活色生香的“舌尖”卻是風卷殘云般的火了。成為微薄刷屏利器不說,還自成一體例,人稱“舌尖體”。
打個比方,如果六一兒童節(jié),你不巧去吃了個兒童樂園餐,你就可以像這樣用舌尖體發(fā)微博啦:
“六一來了,緬因州人民吃了一次麥當勞1號餐,遠在千里之外的南國佛羅里達人民更喜歡2號餐,而遠離大城市的田納西山區(qū)中的山民吃了個3號餐,而同樣處于海邊的加州人民卻更喜歡4號餐。此時,在太平洋彼岸的世界工廠東莞,老王一家剛剛吃上了兒童樂園餐?!?br>同樣,如果要用“舌尖體”來介紹《壽司之神》,大概就是這樣:從踏入小野二郎位于辦公樓的地下層,只有10個座位,廁所還在外面的壽司店那一刻,吃壽司不再是一件隨便的事。在這一個85歲高齡的老人的手中,壽司是一場小型音樂會。菜色是抑揚頓挫的。比目魚、墨烏賊、竹筴魚、鮪魚等經典菜是第一樂章,第二樂章是當日新鮮的漁獵,可能是文蛤,可能是明蝦,或者是針魚,第二樂章仿佛一場即興演奏,第三樂章有海鰻、干瓢、和煎蛋,構成傳統(tǒng)的終樂章。
雖然都是美食紀錄片,《壽司之神》并不熱衷于講述“自然的饋贈”,它更像是一個綿長的勵志故事——雖然“勵志故事”也不是什么好詞。
拿兩者相比固然愚蠢,但如果硬要比的話,我更愿意覺得他們兩者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壽司之神》并不是“拿標題當幌子欺騙收視率的美食節(jié)目”,它不急切用特寫兜售食物的美好——這不重要,它要表達的是一個好廚子對食材的“禮遇”。
二郎從最好的魚販的手里購買最好的魚,從最好的米販手里挑選最好的米。所謂的最好,不是多有規(guī)模,而是有多懂。他們懂得對食物的尊重,寧愿把食物賣給懂的人。魚販說:“我們很挑客戶,只把魚賣給懂魚的人?!辟u蝦的說:“有時候早上我看到一些好的蝦子,會想說,啊,這個適合二郎?!泵棕溦f:“我的這種米只有二郎的學徒會煮,不會煮的米買回去也沒用!”
廖一梅的《柔軟》中說,“人這一一生,遇見愛,遇見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見了解。”
竊以為,遇到了解還不算稀罕,遇到了稀罕,那才是真的稀罕。
二郎的店,只做壽司。
需要提前一個月以上預約。每人400美金一頓。
來吃小野二郎壽司的客人,常常會在小野二郎面前感到緊張。
能讓食物令食客心生敬畏,是對食物本身多大的榮光。
5 ) 十年了,你連雞蛋都煎不好
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做學徒,首先必須學會用手擰毛巾,毛巾很燙,一開始會燙傷手,這種訓練很辛苦,日本就是這樣。你沒學會擰毛巾,就不可能碰魚;然后,你要學會用刀和料理魚。十年之后,他們才會讓你煎蛋。
“我練習煎蛋很久了,以為自己沒問題,但在實際操作時,卻不斷搞砸。他們一直說‘不行,不夠好’。”十年的基礎訓練完畢,一名學徒終于夠格煎蛋,卻發(fā)現(xiàn)自己似乎永遠無法滿足師傅們的標準。他又花了4個月,經歷200多個失敗品后做出了第一個合格的成品;當小野二郎說“這才是應該有的樣子”,終于承認這名學徒為“職人”時,他高興得哭了。“我想揮拳慶祝,但我很努力的不動聲色?!?br>
十年了,你連雞蛋都煎不好。這是浪費時間,揮霍生命么?推動不了社會發(fā)展,不能為GDP做多大貢獻,甚至跟一般國民的幸福感也無關——需要提前一個月預定座位,最低消費三萬日圓起價——顯然不是普通群眾可以承受的。
事實上,卻很難看出在小野二郎的店里,認真到一板一眼的日常習作,是與未來的物質回報相掛鉤的。老人一直到70歲心臟病發(fā)作之前,都親自騎自行車去市場進貨;為了使章魚口感柔軟,不像其他飯店里吃起來似橡膠,需要給它們按摩至少40分鐘;米飯在等同于人體溫度時彈性正好,鏡頭掃過,一個小學徒拿把蒲扇扇風降溫...當然,車子房子票子,或者顧客吃到美食后心懷感激的贊美,不能說不重要;不過這種即時短暫的感受,與生命的長遠意義沒什么關系。簡單、較少欲望的世界不會因為平靜而脆弱、不堪一擊,它更像是滯厚的帷幕,把瑣碎的干擾摒棄在外。
一些值得尊敬的人,他們有崇高的生活理想,關注國是,勵志為人民、為社會服務,他們的生命是向外蔓展開來;但我恐怕這單一的,對生活的理解,會自覺不自覺的形成施加于其本身的專制?,F(xiàn)代社會呼嘯而過的各類詞匯,“主義”、“理論”,會不會壓抑了生活的豐富及包容性呢?在某個思想層面上,他們看見一馬平川的景象,卻漏掉了每一次轉彎時的遠近、視點、光線的美妙變換。
所以我覺得注目于屬于自己的生活細事的人更親切可愛一些(雖然小野二郎對于食物的嚴肅認真使得用餐者總是非常緊張)。在夢中也要捏壽司、點子多到半夜醒過來的二郎先生;說“市場上鮪魚最好的只有一尾,我只買那一尾”的鮪魚店老板;看見蝦子,會想“啊,這個適合二郎”的蝦店老板;珍惜好米,“只有二郎說我可以賣,我才會賣給其他飯店”的米店老板....他們的呼吸成為了敘述日常事件的氣流,他們的目光也只會被無處不在的細節(jié)所不可名狀的吸引。生活是與按部就班的說教訓諭無關,那些雞毛蒜皮、奇思妙想又煙消云散的東西,才是被瞬間照亮的時刻。
二郎先生說:“我一直重復同樣的事情以求精進,總是向往能夠有所進步,我繼續(xù)向上,努力達到巔峰,但沒人知道巔峰在哪。我依然不認為自己已臻完善,愛自己的工作,一生投身其中?!睕]人知道巔峰在哪,甚至,不會有多少人在乎這個巔峰。對我這種只能分辨咸淡的人而言,品嘗美食有點像暴殄天物,對不住廚師的精心制作。但顯然,以二郎先生為代表的,是向內收斂,并不在乎外界吵鬧,心安理得珍惜自己生活的人。
PS:小野二郎的店真像是“螺螄殼里做道場”,只有十個座位,廁所在外面,卻獲得了米其林三星的榮譽,意味著“就算只為用餐造訪該國也值得”。
6 ) 任何評論都不如片子的對白有力
我對該片的推崇不是因為我根本不懂的壽司,而是這部記錄片之美,那些你可以想象的豐富的幕后故事,跟舌尖在品嘗美食時可能引起的想象一樣。無法評論,因為對白是如此精彩,只要摘一部分出來足矣。
世界各地的名廚吃過二郎壽司后
都會驚嘆這么簡單的東西
味道怎會如此有深度?
若要以一句話形容二郎壽司
那就是"極簡的純粹"
我們并不想拒人于千里之外
我們使用的技術并非不傳之秘
我們只是每天不斷重復的努力
有些人生來便具有天賦
有些人有敏感的味覺和嗅覺
這就是所謂的"天賦"
在這一行里
只要夠認真,手藝便會熟練
但若想成名立萬,便需要天賦
剩下就看你有多努力
這樣好嗎?
會不會太韌?
整體來說有一點硬
會嗎?
可能因為還不夠熟
但有韌性其實不難吃
不好吃就不能端上桌
一定要比上次更美味才行
我不會說他古怪
他只是每天努力不懈地工作
這就是職人的本色
職人之道就是每天重復同一件事
他們只想工作
并非想標新立異
鮪魚不能隨便買
專門的鮪魚供應商只賣鮪魚
我們的蝦供應商只賣蝦
各供應商都是各自領域的專家
我們是壽司專家
但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中更專業(yè)
我們己經建立一種信賴關系
(上面是專業(yè)精神,下面開始進入平凡人生)
(單獨開店的小兒子,能想象得到的性格)
我父親的手藝無人能比
我還沒出生他就己經在做壽司
所以我沒辦法超越他
我必須降低價格來滿足客人
有些客人說‥
在我爸面前用餐會緊張
而我們壽司一樣,氣氛卻較輕松
因此他們喜歡來這里
(二郎評價小兒子“出走”)
但我覺得他己經準備好了
所以我才會把他推出去
但我告訴他"你沒有回頭路了"
你必須自己走出一條路
每當我說這樣的話
人們往往不以為然
但我九歲離開家時就是這樣
我才念小學一年級就有人告訴我
你己經無家可回了
所以你必須努力工作
我就知道一切得靠自己了
(一個多小時的片子同時還多處細膩地描畫了二郎的生平,前后都有照應,這不是部純粹的專業(yè)主義記錄片,這是個最佳男主角)
我和自己父母的緣分很薄
我和我爸根本不熟
這個是我
這約莫1927或1928年
他們請專業(yè)攝影師來拍這張照片
我父親當時還挺賺錢的
他開船載客賺了不少錢
后來生意失敗,他便一蹶不振
每天只顧著喝酒
后來他去橫濱的兵工廠工作
我聽說他死了
但我沒有參加葬禮‥
我和他一起住到七歲為止
之后就沒有他的消息了
我便開始自力更生
(以及父子之間的陳年故事??雌饋恚@又是一個安排的人生,雖然只是一句話過去了,如果他們是別的選擇呢)
我讓他們高中畢業(yè)
然后他們想上大學
但我說服他們來店里幫忙
所以他們沒有上大學
(小兒子的心聲)
經營餐廳并不容易
出來開自己的店也很辛苦
人年輕時會比較拚
人需要競爭才會進步
但假如我們繼續(xù)在父親店里工作
他退休后只有一個人能當上大廚
而我不覺得自己手藝比哥哥差
(穿插一下二郎的職人精神)
我總是向往能夠有所進步
我會繼續(xù)向上,努力達到顛峰
但沒有人知道顛峰在哪里
即使到我這年紀,工作了數十年
我依然不認為自己已臻至善
但我每天仍然感到欣喜
我就是愛捏壽司
這就是職人的精神
(二郎徒弟看大兒子的困境)
禎一要繼承父親衣缽難度很高
禎一即使做出同樣等級的壽司
也會被視為比不上二郎
他唯有做出二郎兩倍的好
手藝才會被視為是平等的
(禎一負責打交道的合作者們,專業(yè)精神是一個鏈條,不是一個點)
我要就買最好的,不然寧愿不買
市場上的鮪魚,最好的只有一尾
我只買那一尾
今天進的蝦很少
他們沒有貨
不是賣完了,是沒蝦可賣
跟他們說我們賣完了
整個市場只有三公斤的野生蝦
全部就這些了
大家都以為我們隨時有蝦可賣
現(xiàn)在蝦子很不好找
有時候我早上看到蝦子‥
會想說"啊,這個適合二郎"
這是我做生意的方式
而不是看在錢的份上
現(xiàn)在的人只想要輕松的工作
然后要有許多空閑時間
還要很有錢
但他們都沒想到培養(yǎng)自己的技能
(禎一也是有過夢想的人,并非注定開始就要走父親的路)
我一直喜歡速度快的東西
我以前想成為戰(zhàn)斗機飛行員
但他們不收視力不佳的人
后來我想成為賽車手
但是我沒有錢
你得有贊助商,因為賽車很花錢
我真的以為自己會成為Fl車手
你是飆車迷?
對,我很瘋
我的車時速可以到300公里
(如果你的味覺比顧客差,你要如何打動他們?)
二郎就像樂團的指揮
為了做出美味的食物
你必須吃美味的食物
食材的品質固然重要
但你必須鍛鏈出
能分辨好壞的舌頭
沒有好的味覺,做不出好的食物
假如你的味覺比顧客差
你要如何打動他們?
隆那間店附近的飯店找我買米
我說有些米只有二郎的學徒會煮
你是說君悅飯店
哦,是君悅飯店
他們要你供應給我們的米?
我告訴他們"沒辦法!"
我說就算我想賣給他們
也只有二郎知道怎么煮
假如二郎說我可以賣,我會賣
但我不會因為他們開口就賣他們
所有人都喜歡我們的米飯
但假如他們不會煮,有什么用?
煮這種米需要工夫的
買自己不會煮的米有什么用?
這種米不好煮,對吧?
你不能憑一張嘴煮飯
(壽司之樂章,能聽得到)
我吃壽司時,覺得自己在聽音樂
二郎的壽司像是一支協(xié)奏曲
一頓飯分為三個樂章
經典菜色,如鮪魚和斑鰶
列于第一樂章
(比目魚)
(墨烏賊)
(竹莢魚)
(鮪魚赤身)
(鮪魚中腹)
(鮪魚大腹)
(斑鰶)
第二樂章中是當天新鮮的漁獲
(文蛤)
某些菜色有季節(jié)性
(白魽)
有些魚是生的,有些是熟的
(明蝦)
第二樂章仿佛即興樂段
就像一段裝飾奏
(針魚)
(章魚)
第三樂章有海鰻、干瓢和煎蛋
構成傳統(tǒng)的終樂章
(鯖魚)
(海膽)
(迷你柱貝)
(鮭魚子)
壽司上菜就像音樂一樣流動
你每一口都吃進二郎的理念
(星鰻)
(干瓢卷)
(玉子燒)
他觀察我們比我們看他更仔細
(二郎給父母掃墓,很直白的表述,比任何男主角都性格鮮明的老頭子)
我很久沒來了
花都枯萎了
沒關系,灑點水就行了
我們應該帶花來的
也許下次吧
我不曉得為什么要來
我的父母根本沒照顧我
你不應該在祖先面前說這個
你會受到懲罰的
(尾聲也很雋永)
今天的客人
看到我們上電視后來光顧
通常上電視的是我
做壽司的也是我
這正是顧客的期望
他們以為中澤就是負責端魚出來
顧客認為禎一只負責切魚
他們以為廚房里的工作很簡單
他們覺得捏壽司的師傅最辛苦
但事實上,魚交到我手上時
壽司己經完成了九成五
所以最輕松的人卻搶盡風頭
我把各項準備工作都交給他們
我現(xiàn)在處于最幸運的位置
客人依然認為料理全都是他做的
他們可能這樣認為
他們覺得他還是一手包辦所有事
米其林說二郎壽司總是令人驚艷
他們說唯有三星配得上二郎壽司
后來,我才聽說
米其林第一年進行審查時
二郎根本沒有替米其林捏過壽司
是禎一幫他們做的壽司
我要兩個兒子都繼承這一行
他們都將經營自己的餐館
我承認我對兒子比學徒來得嚴苛
但這樣是為了他們的未來著想
不是因為我存心苛求他們
這件事,我從一開始就想好了
即使我現(xiàn)在走了
我也知道他們能繼續(xù)走下去
禎一只需要一輩子持之以恒
那是最重要的事
他接下來只需要一直持續(xù)下去
其實涉及到他兒子時,話題略沉重,但因為配樂而有一種輕盈的透明感。關于筑地魚市場那部分其實是被低估的戲碼,結合日本的食魚文化,簡直有文獻價值。另,親歷者說:http://www.quora.com/Tokyo/What-is-it-like-to-eat-at-Sukiyabashi-Jiro
壽司大師爺爺!給您敬個禮!
人生和壽司一樣,下一道可以更美味
一間干凈整潔的食屋,一個精神矍鑠的耄耋老頭,一案賞心悅目的精巧美食;我跟你講啊,本國若有這樣的地方,吃不起我也要沒事去那看看,餓了就去對面超市泡碗面。
完全用匠人之心來面對一種食物,在品嘗美食的同時,儀式感引人入勝
除了二郎這個人物有趣,紀錄片導演David Gelb對素材的組織和對視覺手法的運用都相當出色,他采取了音樂節(jié)奏的起伏手法來展現(xiàn)二郎本身及他與周圍人物、環(huán)境的關系,在有限的小空間與人物中拍出了大乾坤。
好吧,當我們以一部《舌尖上的中國》傲視群雄,并紛紛對身在水深火熱中的日韓人民流下同情的淚水時候,尼哄人民絕地反擊了:精益求精的精神+最頂級的魚獲,成就了壽司的純粹味覺。(八過對俺這種不熱愛生食的土鱉來說,再生鮮的壽司說穿了其實就是個飯團嘛,so 繼續(xù)流下同情的淚水。
大和民族真是一個認真到讓人害怕的民族,這種簡單、極致與近乎苛刻的嚴謹或許就是他們民族精神的一種縮影。
或許可以挖得更深入,但真是看得人垂涎欲滴啊。一顆(汗,不知如何用詞)好的壽司從選魚 切片 烹米 手握,每道工序都成了科學?。∪毡救说墓虉?zhí)和嚴謹也在這一家人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不過真是饞啊,必須吃一次!以前自己吃的那都是神馬玩意兒啊。。。
“現(xiàn)在的人只想要輕松的工作,然后要有很多空閑時間,還要很有錢,但他們都沒想到要培養(yǎng)自己的技能。你在二郎壽司這樣的地方工作,就是一輩子投入這一行?!边@部作品與其說是壽司紀錄片,更不如說是一部職人精神的紀錄片。推薦給所有尚未決定職業(yè)的人看。
有機會能親自去嘗試一下就好了~~國寶級壽司~交響做配樂真棒!讓鏡頭和主人公本身去講故事才更有感召力呀
按中國人的思維,出了名,該是趕緊開分店,自己退居幕后做老板——『終于熬出頭了』。但別人不是的,上午領了大獎,晚上就回店捏壽司。這就是日本人值得尊敬,也該我們學習的地方。
職人的精神就是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并且把這件事做到極致。
儀式主義的狂歡,偏執(zhí)狂的完勝。
必須提前一個月預定,最低消費2386.1413人民幣元
すきやばし 次郎(銀座店) 地址:東京都中央區(qū)銀座4-2-15 塚本ビルB1樓 電話:-35353600
感覺始終都是在展示,展示一種精神,一種人生,但本期待會有更深入的挖掘和探討。自己以前吃的壽司真都是垃圾食物啊...
SCA的校友很給力 交響配樂搭配壽司制作真讓人心情澎湃 7:00 p.m. Feb.17, 2012 @SCA 112
極道的意義就在于 不僅你生來擁有天賦 不僅每天都比其它人更努力些 而且能夠堅持足夠長的時間 甚至至死都不停止 天賦的層次是不一樣的 比如米其林法廚的嗅覺和味覺 可能確實在二郎之上好幾個層次 但所謂滴水穿石之功 長久磨礪之后 同樣是可以超越五感限制的 極致的實際存在 是最能給予年輕人以希望之事
職業(yè)的達人首先要全身心的投入,說來說去還是“迷”這一重要因素。認真與堅持以成就自己。不過影片用了很多內容在兒子上,或者是為了以旁人的變化和感受去烘托主角吧。不過總有種幫下一代打廣告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