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計劃生育的電影和事兒不是攝于江西就是跟江西沾邊,作為一個Jiangxi born,這三個小時真是能有多traumatic就有多traumatic,特別是全程江西方言,我真的聽地如坐針氈,不時生理反胃...比起One Child Nation,All About My Sisters要nuanced很多,Li Jie所批評的Nanfu的高姿態(tài)在Qiong的拍攝上完全感受不到。幾乎沒有引導性的問題和旁白,Qiong柔和和充滿慰藉的聲音是真正能夠邀請觀眾靜下來聽的,也讓我明白Susan Greenhalgh所說的說,it is easy to condemn the policy enforcers and conformists. It'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m. 但紀錄片內容還是過于relatable,拍攝的地點離我那么近,語言和語氣都是我那么熟悉的,當Qiong對Jin說“你可能會成為我,我可能會成為你“時,我覺得就好像我在說話一樣,當Jin因為自己原生家庭的破碎被迫忍耐嗜賭的丈夫,無愛的婚姻,只因不想給兒子一個破碎的家庭時,我當然也會想如果這些發(fā)生在我身上,畢竟這一切都這么近(雖然我有意識這是appropriation...)就覺得太痛心了...一方面我想讓Jin的聲音被全世界聽到,另一方面,面對大半場白人觀眾,和時不時對某些“落后“場景發(fā)出的笑聲,又很不想這些trauma被spectacularized. All about my sisters是真的all about my sisters. 即使Jin在最后說她希望被別人領養(yǎng),和原生家庭再無瓜葛,但如果因此和她的兩個姐妹失去了聯(lián)系,她還是會遺憾。即使Jin被遺棄是因為親生父母想要兒子,她對后來出生的弟弟Sifan還是很好很好。最后那句“如果我們是陌生人,走在街上你會認出我嗎?“獨生子女真實地哭了!
中國女性生存環(huán)境的縮影,人物背景環(huán)境都是似曾相識,像是許多人身邊的故事。
這個家庭故事的支線-那個在計生辦工作的親戚,強制他人結扎和引產的同時也被迫把自己的兩個骨肉丟棄在醫(yī)院后面的小樹林里。導演不問的話,這些故事也不會再被講述了。
so there really is no solution is there? whether one feels personally at fault or not
#IFFR50# Bright Future-世界首映。其實可以和去年的[媽媽和七天的時間]連起來看,這部導演用第一人稱拍攝,直接面對家族黑歷史的民族志式紀錄片,同時處理了計劃生育、棄嬰-收養(yǎng)、墮胎、生育、女性地位等等慘痛命題。對自己父母和三舅的逼問有時像審訊,重返當年拋棄妹妹地點等舉動又讓人想起[殺戮演繹]等影片。長達三年的拍攝帶出眾多人物面對生育-家庭的豐富面向,不過也因此讓文本變得過于龐大。拍攝于江西縣城城鄉(xiāng)結合部,聽不懂方言又恍似看了一部外語片……
7.5 圍繞妹妹被拋棄展開家庭肖像,一個錯誤的種種后果。喜歡片子拍的城市建筑。感覺還是有點長。
4.5 個人史詩。//大概是我在大熒幕看過最私人的影片,一般來說導演需要很大的勇氣來面對自己的家庭,但就如她講的既然“攝影機是找答案的工具”,是攝影機給了她勇氣,便沒理由再畏懼影像里的自我,也才能為我們如此近距離地、完整地、細致地呈現(xiàn)一個家庭的復雜,實在是要通過詰問才能稍微拉近距離的家人們。//攝影機作為工具我理解為無奈何的手段,想試探又害怕受傷,用來保護自己又能探得真相的武器,這種特性在這親人間的近身搏斗中被無限放大,也是最吸引我,讓我想一直繼續(xù)看下去的動力。
全州電影節(jié)#10
#IFFR50#
Wow電影節(jié)真有意思 仿佛回到了大學/法國?standby搞到了票開心!可以三小時immerse in別人的life 去電影院還是蠻神奇的哦 人有時候還是需要一定physical space和displacement to feel…感覺以后不能暴躁dismiss charge高的東西(下周可以繼續(xù)yay! 但捂緊由于uber破產的小錢包 難道為自己活的第一步就是broke by travel expenses)感覺現(xiàn)代中國多少buried stories 可以在銀幕上看到真蠻好的 (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紐約還是可以徐徐蠻多artsy event的但就bougie的像狗一樣 不把art有關的東西作為教育/infrastructure的一部分而是product真的就是全方位gentrification
#LFF21# 關于90年代那些“多余的女孩”的故事。一種集體記憶的創(chuàng)傷,所以三個小時的長度對于我自己來說并不冗長。可是對于一個作品來說還是顯得粗糙了,主故事線不明晰,很多背景信息要靠黑屏字幕來交代,聲音和剪輯都可以更好一些。
NYFF第一場。講述家庭里姐妹的私影像,以計劃生育為切入,重點探討了重男輕女的傳統(tǒng)觀念、小鎮(zhèn)青年的困境、原生家庭創(chuàng)傷等問題。小鎮(zhèn)的生活是循環(huán)的,甚至Jin說的話跟我表妹說的話一樣,她們都覺得父母看不起自己,但她們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實電影手法隨著電影深入越來越具有誘導性和主觀性,尤其在導演你詢問弟弟的一段堪稱紀錄片的逼問,讓人開始感到不適。從比重來說姐姐的素材弱了很多,基本全是圍繞Jin來講,從而使‘sisters’的題目有些失衡。影片尚可結束在非常talented的俯拍鏡頭,后面對Jin的紀錄讓人感覺一種鋒利的陌生。尤其是導演說,我們每個人都有錯,我的錯在于我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解決家庭矛盾),I was like???
不抽身回看 不會明白環(huán)境仍然如此惡劣
#IFFR2021 太!長!了!完全沒有必要,故事可以在俯瞰縣城合著姐姐獨白的鏡頭那里戛然而止,后面關于姐姐的成人生活再如此仔細地展示出來,有些殘忍了。明白話題的獨特性和素材的私人性,但拍攝者的預判一直在影響著觀影的邏輯。
帶有社會性視角的家庭私影像,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主題明確,信息量龐雜,導演很深入的挖掘了計劃生育政策對不同人的創(chuàng)傷和影響,甚至多次去醫(yī)院拍攝,比較難得。主角jin度過了痛苦的青春,她有養(yǎng)父母,父母,丈夫,孩子。每一段關系都能挖掘出很多值得討論的話題。另外因為訪談緊扣主題,話題重復,觀影上會有疲憊感,看得出導演難以割舍,剪輯不太容易。
靈氣堪比nanfu當初拍《我是另一個你》(尤其是當導演出現(xiàn)于媽媽背后的鏡中以及妹妹持的攝影機里),同題材(甚至同省份)卻好于《一孩國》。
72/100 #IFFR2021# “生”像一個詛咒,孩子和母親都看起來如此無辜,大概是眾生皆苦吧
計劃生育,棄養(yǎng),家庭關系,女性地位,確實是一個慘痛的命題,但可能帶了太多私人情緒,作為紀錄片的主線不清晰,而且太長了,就是架個攝影機在家里拍,出來的素材也不好好剪輯,節(jié)奏加快一點,剪到兩個小時以內不是很好嗎?整個片子的氛圍感覺非常不適。
類似 Minding The Gap。首先是從如此龐雜的素材中整理出最清晰的脈絡,捕捉到最細微的情緒的能力,只有面對自己最親近的人時才能做到吧。其次是直面它們,再將其呈現(xiàn)出來的勇氣,導演說這來自她手中的攝像機。
有些傷痛是時間堆砌成的,就只有花時間才能慢慢理清。比王男栿細膩、也有誠意得多。
One Child nation的另一種私人視角,真實而殘忍,普通百姓麻木地習慣于宏觀政策冷漠的發(fā)號施令,愿意以“都過去了”來埋葬無數(shù)女嬰的尸體和不公平環(huán)境下長大的女童的悲戚,可是誰又真正向受傷的人們道過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