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觀測站的孤獨場景像那么回事,個人覺得就是有些干凈整潔的過頭了,男主一把胡子都懶得刮了,還能保持整個站內跟蘋果店一樣光潔透亮一塵不染,好吧可能沒交代未來黑科技的保潔機器人。你看《芬奇》里面也是孤獨老叔獨守,就雜亂的更像真實生活。
太空行走那段其實挺真,大概導演把自己參演地心引力的人馬設備經(jīng)驗拉來了不少。問題飛船里面搞得跟電競網(wǎng)咖一樣是什么鬼。生活區(qū)空間太寬敞了也就不說了,就算未來黑科技了過于豪橫。那宜家同款的架子跟盒子,真是驚呆我也:
冰水潛泳跟冰原徒步這戶外場景也是看呆了。好巧不巧也是看過一部班夫電影節(jié)的講北冰洋潛水的紀錄短片,那些專業(yè)搞這個的,全副武裝也凍得一個個大呼小叫的。這邊好家伙穿著內衣就下水了,出來套上外套就沒事了接著徒步。。。。。也許就,想呼吁大家警惕未來繼續(xù)全球變暖???
返回艙也是給我看笑了,好家伙這不是 Dream Chaser 么。載人版的DC已經(jīng)卡在那里多少年了,我懷疑還是跟類航天飛機的防熱瓦系統(tǒng)太復雜有關。貨拉拉版的本來說好給ISS拉物資的,現(xiàn)在龍飛船都跑那么多趟了,追夢者還在建造中呢,我查新聞匯總里,最多就做過滑翔著落試飛,離真正進太空還差的挺遠的。說起來同樣是小款類航天飛機,X37OTV已經(jīng)在軌幾千天了,然鵝造型丑就是不入電影人法眼啊。
從畫面視覺效果到配樂都很有品位的一部影片,能夠靜下心來觀賞。整部影片圍繞著珍惜地球,不要讓這顆美麗的星球成為泡影這一主題展開劇情。片尾處理的迷人而又平靜。
從畫面視覺效果到配樂都很有品位的一部影片,能夠靜下心來觀賞。整部影片圍繞著珍惜地球,不要讓這顆美麗的星球成為泡影這一主題展開劇情。片尾處理的迷人而又平靜。
- 01 -
《午夜天空》改編自莉莉·布魯克斯-道爾頓的小說《永夜漂流》,以北極和太空兩條主線推進,輔以人物回憶支線,呈現(xiàn)了末日來臨時切斷一切聯(lián)系后個體的深刻孤絕,以及愛與信仰是如何實現(xiàn)救贖、彌合創(chuàng)傷的。
這不是一個硬核科幻故事,重要的不是確切知道地球發(fā)生了什么,而是這些人所經(jīng)歷的內心時刻。小說給出了一些模棱兩可的假設,影片則以斷續(xù)的無線電波一帶而過,但答案顯而易見:人類既可以睿智到漂流太空探索未知,又可以愚蠢到毀滅地球自尋死路。
帕斯卡爾說:“人類不快樂的唯一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安靜地待在房間里?!北睒O之于奧古斯丁,以太號之于宇航員,就是這樣的“房間”。末日設定將外部環(huán)境中曾遮蔽他們的一切蕪雜瑣碎一一清除了,為他們打造了一個個專屬空間。他們被囚縛于自己的“房間”內,暴露出脆弱和無助,不得不去直面此前或因生活片斷迅疾切換而鈍于感知、或因逃避現(xiàn)實選擇視而不見的情緒。
歌德說:“要留意那嚴肅的時光,因為它甚少來臨?!眴栴}在于,當避無可避的終局迫近,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自處?影片中的每個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離開或者留下,活著或者死去,遲來的領悟,難得的安寧。當米切爾和桑切斯乘坐返回艙飛向正在崩塌的星球故園時,他們各自篤定尋找親人、帶瑪雅的遺體回家是人生最后一刻的意義。這種徒勞無疑是悲壯的,卻也閃爍著人性深邃之處的幽光。
- 02 -
電影的人物設定和部分情節(jié)已脫離了原著,但總體延續(xù)了文字的平靜質感。配樂強化了視覺效果,也不乏震撼人心的畫面。不過,推進的節(jié)奏、剪輯的緊湊度和人物的飽滿度卻不盡如人意,以蘇利為主導的太空主線也略顯單薄。想來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像小說那般細膩描刻人物陷入絕境時藉由向內的思省牽連出層見疊出的情感著實不易。
影片的時間設定或有一個硬傷:除非末日事件改變了地軸的傾斜角度,不然巴伯天文臺所在的北極圈內在二月份應處于極夜,而非巨大玻璃窗外那片刺目的雪白。小說中從極夜到極晝的轉變其實對應著人物內心世界從黑暗到光明、從冰冷到溫暖的轉變,可惜影片未能捕捉到這一點。而最后倏忽一現(xiàn)的寧謐橘色天幕,與其說像午夜的天空,不如說更像黎明的天空——這倒是另有一番意味的隱喻。
至于小說中那些未能呈現(xiàn)出來的細節(jié),大約可以這么自我安慰:電影改編是另一種形式的創(chuàng)作,而創(chuàng)作是遺憾的藝術。
- 03 -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最令人困惑的是小艾莉絲是真實的嗎?我曾覺得,她是一個不具形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般的存在,是奧古斯丁在極端的環(huán)境、身體和心理狀態(tài)下的假想和幻象。
然而,若暫時拋開理性,展開想象,小艾莉絲會不會就是真實的呢——在影片中,餐桌上怎么會多出一碗麥片?奧古斯丁吃的一向是用微波爐加熱的食物,爐灶怎么會突然起火?彈豆子的那一幕,明明兩人都是一顆一顆擺的,她那兒有一顆時,奧古斯丁那兒已有四五顆了,但鏡頭一切,他擺了七顆,那邊卻有十二顆,她的速度怎么那么快?當奧古斯丁隨雪地摩托一同沉入冰下,以他的身體狀況,單憑自己真能爬出來嗎?當奧古斯丁在暴風雪中疲于應對北極狼時,怎么小艾莉絲一走丟,狼群也不見了呢?
小演員的表情也十分耐人尋味:當奧古斯丁問她是誰時,她一副“你明明知道我是誰”的模樣;當看到墜毀飛機上的人體殘骸時,她的驚嚇過于真實;當集裝箱陷落冰層時,她滿臉恐懼和擔憂;當終于抵達哈森氣象站時,奧古斯丁激動不已,而她卻冷靜淡然,眼里甚至有一種完成任務般的釋然。
相較于影片,小說以更為含蓄細膩的方式展現(xiàn)了奧古斯丁與小艾莉絲之間的互動。她為他帶去了希望和溫暖,支撐他活下去,他也從她身上學會了責任和愛。他們彼此陪伴,直至與漂流太空的蘇利通過微弱的無線電通上話,而這又給蘇利帶去了希望、安慰和某種程度的解脫。一個曾經(jīng)失職的父親在過去的女兒身上學會了如何去愛,而這種愛又以某種神秘的方式穿越漫漫時空,為他現(xiàn)在的女兒帶去了慰藉。
在《星際穿越》的設定中,愛是可以超越時空的,而小艾莉絲在工具間紙板箱上的涂鴉是否暗示著平行宇宙呢?或許,她就是真實的,只是并不以我們可認知的方式和維度存在——那條貫穿始末的黃色連衣裙,她第一次見奧古斯丁時就穿著,最后也穿著它離開了。
- 04 -
影片剛開始時有一個特寫鏡頭:畫面中央是一座阿努比斯雕像,左側的書可以代表知識,百變魔方可以喻指宇宙,右側的迷你太空探測器象征著探索,麥克風則意味著聯(lián)結。阿努比斯是古埃及神話中的死神,它守護亡者,接引亡靈,指向來生。這與奧古斯丁一生的追求是契合的——在影片的結尾,蘇利向奧古斯丁表示感謝,而他說:“我只是一個指路人?!?/p>
失去的是真的失去了么——那為什么遺留下來的空洞依然將人填滿?得到的是真的得到了么——那為什么緊緊攥在手里依然會消散?當奧古斯丁的生命走到盡頭,蘇利會將他的一部分延續(xù)下去。這樣的輪轉如銜尾蛇那般無限循環(huán),一邊毀滅,一邊永恒。卡爾·薩根說:“我們都是由星辰組成的?!蹦敲矗卧姓娴匿螠??
在最后的最后,當配樂漸漸隱去,雜亂的無線電波中斷續(xù)傳來鳥兒的啁啾聲,這一點微弱的響動正如那段被銜回諾亞方舟的橄欖枝,誰也不知道它來自哪里,但它意味著希望。
- 05 -
《永夜漂流》是我翻譯的第一本書,于我有些特別的意義??赐赀@部電影,我也終于能與這個故事告別了。我依然記得卡西尼-惠更斯號墜毀的那個晚上,哀悼如狂歡,而我只是略感悵惘,默默打開譯稿,找到對應的腳注,為這個在遼闊宇宙中漂泊了二十年的孤獨探險者新添了一筆。時間流逝,悄然無息。
遠方總是美好的,但遠方總在遠方。有時看遍世界,不如在內心走一圈。就用譯后記《黎明夜中來》中的一句話作結吧:生命幽微,愿你心有所向,身有所歸。
2021年1月8日
于上海
沒看過原著,看了電影后,感覺兩條主線中飛船這條線的劇情莫名其妙的,明明知道要經(jīng)過沒有測繪的區(qū)域,也不做什么防護措施;遭遇隕石群后去外面修雷達什么,照理說應該更謹慎快速地把那些東西修理完趕緊回飛船,結果擱那慢慢修,擱那聊孩子的名字,擱那聽歌;那個被隕石刺傷的女角色看起來心理素質很差,怎么選上她上飛船的啊...最后兩個男為了自己的家人要返回地球,但是也不考慮另外兩個人控制飛船需要人手就走了,感覺他們很自私,起碼給個在家人和隊友間選擇的心理斗爭的劇情嘛。后部分飛船上的劇情我都4倍速看的。
然后地球上的主線挺正常,但是最后草草結束了,感覺少了什么似的。
反正作為一個科幻電影,我覺得制作很精美,但是劇情好難看。
太長不看版:畫面特效一流的網(wǎng)飛式偽科幻片。不推薦硬核科幻片愛好者觀看(會很生氣)。適合一個人晚上喝酒品嘗該作(重點:一個人,晚上,喝酒)
演技不多說了,喬治·克魯尼一個打1萬個流量明星。剩下的演員演技在線,但也止步于此了。
劇情留白很多,但根據(jù)已知信息可得:1.地球大氣被污染 2.人類躲入地下 總之就是完了
3.小女孩是幻想的
分數(shù)我個人認為大概在6.5左右,目前豆瓣評分(5.8)有些許低估。
本片對太空的處理非常老練,零重力血滴是一個蠻有看頭的橋段。
剩下的主要情節(jié)都是在探討人文論題,喜歡的可以細品,不喜歡的肯定會覺得味同嚼蠟。
然而有趣的是,透過該片可以看到很多影片之外的東西。目前西方文學大環(huán)境整體呈現(xiàn)“喪”,失去信心,甚至絕望的論調。大量的藝術作品開始著眼于人類生存,人性在極端環(huán)境下的演變,社會崩潰等等以前很少出現(xiàn)的話題。這種現(xiàn)象反映了西方社會在文化方面的領導地位正在逐步喪失,西方社會的文化自信正在逐步消失。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幾乎所有的科幻作品都會以燈塔國拯救世界告終,反觀如今,不禁令人有些唏噓。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嘖嘖
而中國的文化自信近年來肉眼可見的快速增長,很多網(wǎng)友將這部片子與《流浪地球》進行比較。從電影的角度來說,毫無疑問這是不合適的,用一部商業(yè)片與一部文藝片橫向對比,得出的答案毫無疑問會是不客觀的。但從社會文化的角度,我們可以得到非常有趣的結果 —— 中國的崛起絕非偶然。也許一個人或者少部分人無力改變的事情,大多數(shù)人齊心協(xié)力也許會有不同的結果。歐美的經(jīng)典英雄主義和個人主義思想被當今社會文化逐步拋棄的事實可以從側面論證這一觀點。然而不幸的是,西方社會的基石就建立在個人主義之上,并且披著個人英雄主義的外衣。如果他們選擇改變,就將否定西方數(shù)百年來的歷史與“成就”。因此,在這種環(huán)境下,西方社會的下坡路很難變成上坡路,甚至平坦大道。
盡管如此,從電影制作技術的角度來說,中國電影行業(yè)仍然被西方同行遠遠甩在身后。我們可以看到本片優(yōu)質且熟練的電影拍攝技法,電影語言,服化道,以及表演。這些仍然是我們需要埋頭追趕并虛心學習的部分。作為一個曾被《流浪地球》激發(fā)無限熱情,并以為此后中國電影行業(yè)即將開始新篇章的從業(yè)者,我非常負責任的說,這一切只是一個幻覺。在之后的幾年里,我的熱情也極快的再一次被澆滅。盡管《流浪地球》點燃了星星之火,但中國電影產(chǎn)業(yè)的真正革新還遠遠沒有到來(我甚至不能確定在我有生之年內能否追趕上西方同行)。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很多中國電影從業(yè)者比喬治·克魯尼要更加孤獨。
老喬的獨角戲其實很不錯,好萊塢幾個老戲骨的獨角戲都各有千秋,湯姆漢克斯最近①部也是講末日獨存,只不過本片還加了一條太空飛船的群戲。飛船遭遇流星撞擊的那段很棒,道具方面要給九十分了,特別是瑪雅出血那段,生命是如此脆弱,令人嘆息。兩位宇航員最后決定回地球,人類對家的眷念和對家人的執(zhí)著,永遠是最終極的意義所在,明知大概率一去無果,仍然鼓足勇氣前行。 老喬那段驚心動魄的行程,在“女孩”的陪伴下,令人揪心。“我不是合適的(照顧你的)人”,他“發(fā)現(xiàn)”女孩后連說了兩遍,因為他知道自己命不久于世,自己死去之后,女孩會同樣失去生命,與這個末日絕別,但是又那么的無奈。最終我們知道,“女孩”是對很久以前愛人的思念而自己產(chǎn)生的幻覺,難怪“她”幾乎都不說話,乖巧得令人心慟,隔著屏幕的觀眾都為老喬離去后她的安危所擔心。 從頭至尾我都沒弄明白造成世界末日的原因,整部影片緩慢而悲涼的基調,讓人對生命,對未來,對這個宇宙有了無盡的思考。我們存在,我們也終將消亡,這一切,終究是為何…
一切終將逝去,未來永遠是未來。
好久沒看過節(jié)奏這么溫柔的末日片了。里面的飛行器是我這么多年來看過的最漂亮的之一。
最后的長鏡頭是太空新聞聯(lián)播嗎... 太空題材被拍得毫無魅力
拋開原著如何不談,作為科幻題材,影片所描繪出的末世背景下的孤寂感以及對浩瀚宇宙的呈現(xiàn)不乏可圈可點之處,前者當然得益于克魯尼的全程熱演,后者也基本達到了常規(guī)太空片的及格水平,然而最大的問題在于兩部分的割裂感太過嚴重以至于敘事重心搖擺不定,想了想,對其最恰如其分的評價大概是,花費一部電影的時間,看了兩部各自為戰(zhàn)的戲。其實這部片90%甚至更多的戲份都該集中給到克魯尼,與太空對話的部分只聞其聲便足夠了(甚至小女孩的角色都沒存在的必要性),不知是對自己的表演不夠自信還是太囿于原著,總之這個拍法所帶來的效果事倍功半。
最開始看劇情以為是《移動地球》翻版,但風格其實很不同,基本很少動作戲,反而像一部末世悲歌。角色很少很少,一共不到十個人,刻意避開所有災難片的固有模式,只希望通過少數(shù)的幾個角色的經(jīng)歷展示末世將臨時那種落寞、無助、悲傷的情緒,但同時又沒有放棄尋找希望和為生命的延續(xù)做出努力。療傷、反思大于娛樂
求求了,看到有評論說天上地下兩條線過于割裂是因為囿于原著,可別,原著雖然是將兩條線以奇偶穿插敘事,而且也是快4/5才搭上話,但那種空氣中彌漫的孤獨與絕望是貫通的,而且Sully與Augustine最主要的聯(lián)系并不是血緣,而是他們過于相似的性格以及殊途同歸的人生悲?。ㄎ宜麐?,Sully幸福快樂就算了還在執(zhí)行任務中懷孕???),在片中都沒有了,你會覺得Augustine僅僅是一個走向死亡的老好人。不知道是不是克魯尼先森刻意而為之,影片開始不久彈豆子的戲份就把基調拉向了與原著完全不同的方向,還有不知道從哪兒冒出來適宜人類居住的迷之木衛(wèi)。飛船上的大家在完全不知道情況的處境中其樂融融,不是很懂你拍這個小說到底想要什么?最終呈現(xiàn)的結果真的就是水得要命的那種美劇感。(當然不能繼續(xù)叫《永夜漂流》,就沒有永夜
強效助眠片。。。是想通過影片的沉悶來體現(xiàn)末日太空旅客的孤寂嗎。。。結尾好像太空版新聞聯(lián)播,雖然沒有在整理手稿(囧)
真是沒看頭,網(wǎng)飛投錢都被私吞了吧,拍了個又臭又無聊的片子,末世下看幾個角色的寂寞和空乏,一眾熟悉的面孔已經(jīng)變面癱,都在自己的空間里環(huán)顧人生,想看干貨的趁早切,上了年紀的喬治克魯尼可能身心都有變化,拍出的東西可能更貼近他的對世間萬物的認知,peace寧靜,我可能還是太年輕,認為它既做作又無趣,還陳腔濫調。★★
看著什么都有,但不管地上還是天上,都看不出一點“專業(yè)感”……
基本沒啥拍出來的必要,倒也代表和符合克魯尼自己的態(tài)度,無論是生活還是創(chuàng)作,一種肆意與隨性所彰顯的瀟灑的真性情,一種同生命和歲月的互敬,實在是非常私人的一部作品,離觀眾越來越遠,卻離自己越來越近,并最終真的“成為”那個孤獨的人,又不乏光彩與禮贊。
一部年輕人看不懂的人文電影。魔幻2020年的圣誕夜,毀滅中的地球也阻擋不了回家的溫暖親情。這個宇宙中最重要的不是金錢名譽,而是你和家人的關系。參考哈佛教授 Robert Waldinger 的 TED 演講:What makes a good life? Lessons from the longest study on happiness
情節(jié)太平淡了,沒什么起伏。結局倒是有一點味道,小姑娘是教授想像的女兒。地球到底咋了也沒交代清楚。
流水賬一樣的抒情小散文
巧巧的媽媽果然生了巧巧,太空認親大型火葬場,兩個生硬的故事擰成一個更生硬的故事,喬治·克魯尼這次用的是什么爛編???看到了“星際探索”、“星際穿越”、“火星救援”甚至克魯尼自己主演的“地心引力”的影子,就是沒看到驚喜。(一半劇情都可以睡過去)
挺不錯的,7.5分還是要的
Tinamy金球調侃說《地心引力》關于克魯尼拼了命準備外逃,不想和一個中年女人共處同空間的故事;這里,他成了那個駐留在此、見證著或曾回望著自己命運的人。依然創(chuàng)造了星際背景的電影里,重文戲的那類最常擁有的孤獨氛圍。無論是北極的光景,還是天際的浩瀚,都做得極為美麗;情感上的調和,和一干演員的表現(xiàn)也剛好相襯。但這些之外,故事本身會否太過單調或空洞?也終究是避不開的瑕疵。
雖然幾乎是毫無劇情可言,但對沉默到最后的真相展示和片中的寥寥些許鋪墊,讓我覺得其實還是挺有味道的。不能拿來當科幻片看。
說不上很糟糕的體驗,不過拍得實在是沒什么吸引力。作為個人最愛的太空題材電影,成片卻是讓我在神游狀態(tài)下看完的。所有災難矛盾想從哪來就哪來,一句環(huán)境惡劣或陌生帶過。可即使故事糙到這種程度,也還是沒能夠擠出多少令人興奮的低廉娛樂性。
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視覺效果提名名單:《信條》《花木蘭》《愛與怪物》《午夜天空》《獨一無二的伊萬》,其中《花木蘭》《午夜天空》目前豆瓣、IMDb評分都低于6分,算是近幾年個人感覺最弱、電影整體觀感最差的一屆了。私心更希望入圍短名單的《心靈奇旅》《歡迎來到車臣》乃至未進十強的《灰獵犬號》獲得提名,也能間接推薦這三部口碑更好的電影。
原來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文藝片…
奧斯卡提名最佳視覺效果是不錯的,劇情及對未來、對太空的想象力是空洞的,無望的。男人就別搞科幻了,你們不具備創(chuàng)造生命的能力,這是死穴。你們構想的都是了無生機,無趣的,無機的世界跟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