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撲水的少年》吊軌之處在于:一方面刻畫了一群少年不畏他人目光,勇敢投身女性專項運動——花樣游泳;另一方面,電影的視覺呈現(xiàn)以健碩身材、帥氣外表為重點,而且摒除了少年們在花樣游泳時可能做出的“娘炮”動作。
作為一部改編自同名日本電影的作品,很可以通過比對兩者的差異,來辨析創(chuàng)作者的動機。在原作里,之所以選擇花樣游泳,而不是其他運動形式,原因在于由少年詮釋花樣游泳,可以極好地為電影創(chuàng)造沖突:消解男性與女性,陽剛與娘炮之間的區(qū)隔。
這一點在中國版里做了簡化處理,電影基本上放棄了構筑陽剛與娘炮沖突的意圖。我們看到的是一群少年為了證明自己,真的開始練習不擅長的花樣游泳,并且獲得成功。最終,改編后的電影變成一部普通的體育勵志片,而與原電影輕喜劇的設定背離。
這是為什么呢?原因或許不難找到。近階段,國家大力提倡男性的陽剛之氣,防止男孩女性化。其出發(fā)點無疑是現(xiàn)今影視作品里多數(shù)男性角色及大部分鮮肉過度女性化的傾向。在此前提下,如何能拍攝一部少年花樣游泳(“娘炮化”)的電影呢?
既要依循原作的設定,花樣游泳顯然無法替換;也不能違背國家對“陽剛之氣”的號召。于是,一個怪胎誕生了:五位少年沒有一位看著有陰柔之氣,反倒夸張展示出高中生不具備的身材;同時,可能引發(fā)“娘炮”質疑的元素盡遭刪除——比如男女同學的嘲弄,家長的不理解……
中國版《五個撲水的少年》成為以“陽剛之氣”詮釋“娘炮”(男孩女性化)的案例,對這個時代涌現(xiàn)的詭異思潮做出了一個必要的注解。只有當我們將改編電影與原作放置在各自的時代語境中比對,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結構真正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客觀來看是個六七分的片子吧。拍得輕松愉快也算自洽,“少年、游泳”這樣的設定沒有賣腐,認認真真講了個青春故事,挺好。我看的是早場,也沒有犯困。
五人小團體人物塑造的重心比較明確,就是張偉,其他都有點偷懶的跡象,而且?guī)缀醵紱]什么成長。最可惜的是體育生吧,打架之前說的那句“重要嗎?”頗有深意,有點英雄不問出路、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意思;分享的個人經歷全然沒起到作用,很可惜。不過除此之外群像塑造還算可以,個人比較喜歡最后集體表演的時候鏡頭下沉給到每個少年在集體里的特寫,那像是在告訴我們,雖然他們同在集體,配合良好,但是個人的個性并沒有泯滅,王子依舊笑的很甜。(這里cue了一下開頭王子吹氣球的機器人聲,很細致很有意思。)
其實不光五人小團體的其他四位,本片的其他故事線同樣潦草。比如媽媽部分,有很明顯的對比描寫,但到最后也沒有展現(xiàn)導演任何的觀念和思考,甚至到最后一場戲了,媽媽們的對比還需要平行剪輯。而張偉媽媽的轉變未免太過生硬,對她所有的描寫都集中在她的“打擊教育”上,人物的B面沒有著墨,最后落淚也來得唐突。
說到打擊教育。本片的打擊教育濃度真的太高了,而且不乏極度刻薄之詞,尤其是張偉媽媽,以至于本片的反叛意味異常濃烈,最后直接“打到司令部”,朝著這幾個隨隨便便一句玩笑話就讓他們受了幾個月苦的大人們做起了鬼臉。這個處理太有意思、太有力道了。但結合最后的三十七周半自述,做鬼臉會不會也和陽光、泳池、音響、觀眾席上的女同學一樣,是個美好的想象呢。
最后來聊聊本片中我最喜歡的張偉這個形象。前面提到,本片人物塑造的重心很明確,雖然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幾個比較有意思的形象,但張偉這個角色塑造得還真挺好,我還是非常能夠共情的。
作為一個普通人,在被趕鴨子上架當了隊長之后,他的懦弱與慌張和想要證明自己的一口氣交織得非常真實,這就是大多數(shù)普通人做了領袖在最開始的樣子,對外,有時候一件事情能力達不到,能做的就只有承擔責任,代表集體的利益發(fā)聲。所以張偉才在幾次面對領導的時候率先展露“反骨”,雖然音量堪稱是聲若蚊蠅,但也算是給了大伙底氣;對內,有時需要展現(xiàn)一定的“領導力”,可之前又沒有相似的經歷,自己又不是佼佼者,沒有服眾的著力點,就全憑一口自己給的氣頂著。于是乎,張偉在對外“放狠話”說找到了老師,對內又要服眾,就有了后來的網(wǎng)上找教練的片段。沒有經驗,白手起家,每一步真真正正是“摸石頭過河”。而張偉的成長,也就從這里開始。
張偉的成長軌跡我很能感同身受,因為我自己在高中做班長就是這樣一個狀態(tài),當時在臺上講話都哆嗦,晚自習都不敢大聲維持紀律,好多事情的處理,比方說和同學的相處、和老師的相處、還有比如開“班長大會”接受的“上級指示”該如何展開,都在自己一步一步的試探中化作了自己寶貴的經驗,兩年下來,自己也成長了不少,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還挺感謝自己去做了班長。
我想張偉也會是這樣,多年以后,會慶幸自己做過男子花游隊的隊長,懷念那個夏天自己的所有努力。
似乎有很久沒看過這么青春的國產青春片了,沒有狗血的墮胎、出軌、三角戀,而是單純的將重點放在了少年身上?!倌暌鈿?,永遠是青春片里最珍貴的東西。
2013年趙薇導演的《致青春》上映票房大賣,自此,國產青春片開始邁向批量生產時代,上至制作下至內容都充斥著“戀愛循環(huán)”與套路化。甚至近一半的青春片,如《左耳》《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都將青春與傷痛文學劃上了等號,仿佛青春除了懷舊之外,充斥著的只有幼稚愛情傷痛。“無痛不青春”一度成為青春片的代名詞,錯誤的價值觀險些將青少年引入歧途。而《五個撲水的少年》的出現(xiàn),無疑是給逐漸走向低迷的青春片注入了新鮮血液,向人們昭示著——好好講青春的青春片真的也是可行的!
電影《五個撲水的少年》翻拍自2001年的日本同名電影,講述了五個平凡普通卻性格各異的高中少年,因為一次陰差陽錯的事故必須完成一場男子花樣游泳表演。影片圍繞著少年與夢想,向觀眾展現(xiàn)了相較而言更加真實的普通高中生的奮斗與拼搏、青春與迷茫以及五個少年之間純粹而又美好的友情。
(一)蕓蕓眾生中的普通張偉
于絕大多數(shù)人而言,我們的青春并沒有多么的轟轟烈烈,也沒什么大起大落。更多的,只有那不上不下的成績、普普通通的長相和成天過得比你還緊張的爸媽。正因如此,導演才選擇了以張偉作為整個故事的講述者。不是年紀學霸陳敏涵、不是體育健將高飛,也沒有王子的可愛呆萌和曲小東的極致中二,而僅僅只是一個毫無特點,往人群里一拋馬上就淹沒于其中的張偉。因為他,才是我們每個人的縮影,才能引起我們每個人的共鳴。
一個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人,他對于夢想的追逐才是可貴的。張偉本身是一個有著迷茫與自我定位缺失的人,在這一設定下為他安置“隊長”身份與“尋夢”計劃,從而構成“在萬難之下找尋自我的普通人”情節(jié),矛盾沖突到位,且頗具看點。青春感也正源于此。張偉從一個被動者突然轉變成主動,從被迫學習花游的高中生到整個花泳隊的隊長,從只將花泳作為逃課理由到哪怕有千難萬險都要登上花游舞臺,我們可以看到男孩的成長,深知自己的普通與他那有著時間限定的夢想,卻仍不顧一切奮力追尋。也是這樣的追尋,才贏來了父母的支持、同學的敬佩與自我的成長。
張偉還是蕓蕓眾生中的普通張偉,但少年卻有了不再普通的熱血青春。
(二)性別轉換的新穎運用
近幾年隨著女性電影熱潮,電影市場上涌現(xiàn)出了類似于《摔跤吧,爸爸》這種以“女性挑戰(zhàn)男性職業(yè)”為內容的電影,以此宣揚反性別歧視,呼吁男女平權。而值得一提的是,《五個撲水的少年》同樣也借用了這樣的性別轉換模式,卻是以“男性挑戰(zhàn)女性職業(yè)”,少年們一起為“女孩才游花泳”這一傳統(tǒng)觀念做抗爭。兩相對比,這樣的性別轉換反而讓人眼前一亮。
雖然《五個撲水的少年》還是立志于體現(xiàn)“青春”二字,并未怎么花心思將這樣的性別轉換往專門反應男女平權問題的電影上靠攏,但不得不承認的是,觀眾仍可以從中看到一種講述平權問題的新方式,給予影視工作者一種探討平權作品的新出發(fā)點。
因受時長與敘述等諸多原因的限制,《五個撲水的少年》所存在的問題也不少。例如五個少年設定呈現(xiàn)出的臉譜化、一條可有可無讓人不明所以的暗戀情節(jié)、袁教練在被揭穿是個騙子后與少年們的戛然而止、影片后半部分充斥著的一些爛俗段落等,但幸而在經過臺詞與情節(jié)的處理后能夠及時止損:
表演前的那一聲“袁教練”是少年仍懷抱著的感恩之心與師徒之情,再沒一句多余的臺詞,卻化解了一切本因欺騙所造成的隔閡。充滿漫畫感的末尾和超現(xiàn)實的三十七周半為過于戲劇化轉折的后半段增添了少年正青春的熱血與風發(fā)的意氣。盡管有許多不足之處,但瑕不掩瑜,值得鼓勵——
畢竟,它還予了青春片應有的模樣。
是想過來輕松看個電影的,因為聽朋友說,聽網(wǎng)評說,這是今年夏天最好玩的青春熱血題材電影??晌覅s從頭到尾一把鼻涕一把淚,不爭氣的我還要謝謝導演克制,很多催我傷心淚的情節(jié)點到即止,甚至還來一個反轉,忍著眼瞼的刺痛笑出鵝聲來,魔鬼!真是奇特的體驗。正是這些戲劇化橋段,更讓人相信,這五個孩子角色的真實感,生活不就是喜憂參半的么,青春的生活不應該就是熱烈與憂郁的矛盾體么?
然而,內心里面,那份憂傷是確實存在的。電影中幾乎所有的角色都面臨生活的無奈,從老師到學生,從領導到家長,每個人都在疲于應付生活的艱難,好像面臨著四處漏水的堤壩,各種意外狀況,讓當事人恨不得長出三頭六臂去堵漏洞,疲于奔命。想到三頭六臂,又不由得好笑,一方面,當每個人使出各種破落解數(shù)去挽回局面時,那種笨拙和慶幸,真是好笑又可憐;另一方面,電影里埋了一個關于哪吒的笑點,那種渣渣學生跌倒后的不服輸,大家去電影院找吧。可悲可嘆的是,哪吒是要割肉還母的,他仿佛要經歷一種死亡般的努力后,才有活著的權利,真的太難了!
以上,也許是這部翻拍片本土化的成功之道吧。
我對張偉那份“太難了”真是太熟悉了,特別是青春期的那份“難”。成績怎么都上不去,永遠無法奔現(xiàn)的暗戀,父母無止盡的不滿和貶低,哪怕在別人那兒隨便就完成的家庭作業(yè),對我就像山一樣壓著。我理解張偉的“太難了”,當我們想要做一件事的時候,各種堵塞,當你好容易清理了這些麻煩,又出現(xiàn)各種阻礙??磩e人怎么就那么容易,就自己磨磨蹭蹭,前進一小步就要費好大的勁,真讓人懷疑人生,老天作對!
成年了的我們看過去的青春,好像那些事變得容易,可我們面臨的問題也在升級,還是各種“做不到”,“太難了”。項目四處碰壁開展不起來,影評寫到失眠沒有反饋,孩子那么難教還處處與自己作對!張偉那典型的怨婦媽媽,沒有一個舒心的表情,埋怨丈夫沒本事,嫌棄孩子沒長進,這樣的成年人千千萬,養(yǎng)育出來的孩子個個唯唯諾諾,事事退縮,最終反應的是成年人自己本身面對生活張牙舞爪的慌張、迷茫和不自信。
可是,這些“做不到”,這些“難”,我們只有咬牙啃,徒手刨,艱難地留下一路血印,從年輕到蒼老。當我被電影帶領著去看到,狼狽滑稽的應付出現(xiàn)時,我哭了;當無奈之后的堅持出現(xiàn)時,我又哭了;當攔途的問題被解決后,我哭出了鼻涕泡;當張偉作為隊長帶領大家水上芭蕾時,他媽所代表的成年人哭了,他們冰凍的心太久沒有靈動通達,被孩子追求到的自我價值感溫暖融化??此麄兛?,我又笑了,笑著把上一段眼淚流干。
電影后面被邀請來的女教練讓我出戲,他們就像記者采訪演員,不在電影的生活里。他們自信的笑容,輕盈的體態(tài)出離了鏡頭之外,就像張偉最后的翻滾,出離了老天之外,上天了,哈哈哈哈,下不來了。
五位少年是否真的、或者是否單純地愛上花樣游泳,是另一個議題了。
一場“游戲”,一場“狂歡”,當游游隊、足球隊、籃球的男孩子們紛紛前來支援他們的時候,我更愿意說這是一場“運動”,一場“革命”。一場為了男性氣質多元表達而進行的“運動”,一場“少數(shù)與邊緣群體”勇敢反抗“權威”,為自己開辟出一條大路的“革命”。謝謝這幫熱血沸騰的少年們,讓我感受到了“僭越”和“反擊”的力量。在這個奧運剛剛燃燒過的夏天,在這個性別議題愈發(fā)政治正確的時間節(jié)點,借由奧運會男女平等的“主張”,跨性別運動員事件的“發(fā)酵”,花樣游泳和藝術體操運動卻仍然在某種女性氣質的建構中將男性氣質“治理”,從而使其缺席。伴隨著影院中觀影群眾密集和夸張的“發(fā)笑”,這場運動一定不那么“簡單”。結尾彩虹色的獎杯彩帶是對某種“不在場”的“致敬”嗎?但愿如此。
面對當下國產青春片質量參差不齊且落俗居多,《五個撲水的少年》顯得尤為珍貴與出色。 沒錯,這是一部情節(jié)正常的青春片。 青春就是奮斗與挫折,并在挫折中生長,從而勵志地追夢。體制下的我們處處受限,但我們仍能從磐石中含苞怒放。 電影本身質量有三星,但這是國產電影,所以加到了四星。
在日本原版的基礎上做了很多本土化的改編,整體還是很不錯的,畢竟青春嘛,總是要為一種目標去奮斗去拼搏,這也是為在青春迷茫怠惰的時候找到了一件值得自己去付出的事情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人生并不是那么的爛與不堪,幾位不同性格的人走在了一起成為最要好的朋友,做著旁人覺得很好笑且不能成功的事,相反的這五人做到了,向眾人證明了自己并不是一無是處,編排的還可以,花游的設計也很漂亮,最喜歡也是最驚喜的竟然當中插曲有夏日入侵企畫?。?/p>
當張偉翻滾出水面那一刻,就贏了
是部很正常的青春片,這話完全是褒義的。
可算了吧 多少年了劇情怎么還是這種套路啊
三星半吧,作為翻拍片,前半部分本土化得相當不錯了,和日版相比,照搬不過來的部分都做了比較合理的改動,沒有硬來,也不尬演,后面改得我目瞪口呆,如果不胡來我本可以給8分的。據(jù)沒看到IMAX場次的我估測,除了海豚那一段,沒啥必要做IMAX,本以為片子最容易失敗的地方在于選角,沒想到是最成功的地方。Ps,有人罵這個片子賣肉賣腐,我咋沒看出來,按理說我這雷達應該是寧搞錯不放過啊,長津湖我都看到吳京朱亞文隱隱的cp感了。20211001北京槐房萬達
前面日式笑點的部分還不錯,竟然把握了一丟精髓,但后一個小時進入原創(chuàng)就完全失控,強行網(wǎng)感強行抖音強行陽剛強行齁太惡心了,千言萬語光線不行。
“女孩練花游柔美,男孩花游要陽剛?!笔钦f給領導們聽的吧。完全沒必要的愛情線是為了市場吧。我懂,我都懂。力所能及地中二了,出了影院看到熱搜“迪迦奧特曼下架”笑了。青春無敵,無奈我們都只能是老袁。
以為在蹦床上努力空翻,就能翻過平庸。在泳池里使勁憋氣,就會不再普通。最劃算的不是逃掉了自習,而是鉆進泳池。最珍貴的不是追上了公車,而是沒錯過你們。最大的收獲不是轉體三十九周半,而是為平庸且普通的自己努力了一次。我們可以做海洋公園的勞力,被婚戀網(wǎng)站欺瞞,卻不能被取消青春的表演資格。
非常非常出乎意外!完全擺脫掉了中國式青春片中的所有詬病,幾乎沒有狗血與無語,除了最后歌舞有點點尬,其他簡直就是你我的青春。------------------這部片的后勁真大啊,兩天以后還在到處找花絮看,《普通》循環(huán)了一遍又一遍。這部劇讓我總是浮現(xiàn)高中時組建一支辯論隊去征戰(zhàn)全省最強辯論隊的春天。沒有教練沒有課室也沒有父母的支持,一放學就迅速打包一個飯團就去討論,不敢吃辣的怕喉嚨發(fā)炎說不了話,午休偷偷躲在樓道討論被團委老師發(fā)現(xiàn)了,被罰寫檢討…每天就是翻公眾號看別人寫的技戰(zhàn)術文章,每一篇都像打開了新世界??墒俏覀円琅f還是很普通,都這么努力了,一分也沒撈著,最后也只是做一場夢,撲一場空。大家看了這部電影,都能找到那個普通的自己不斷跌倒爬起的青春吧~
沒有撲街,是個好看的青春片,很開心!
竟然這么好看?!欠他一張電影票
好看的,很夏天,結尾也很熱血,群戲場面有驚喜,今年最好的國產青春片之一。本土化做成這樣,應該給予掌聲。
平庸、無能甚至差勁——辛云來飾演的男主碌碌無為,被父母埋汰、被老師無視、被同學歧視。代表了平凡無奇的普羅大眾,我們也是淹沒在凡塵里的零星砂礫。這是個能引起共鳴的角色,引導普通觀眾的代入感,產生共情力。 再者,故事聚焦這個由“庸?!敝饾u成長為“非凡”的角色轉變,恰恰切中“男兒也可不游尋常泳”的影片主題,對凡俗吶喊、向世俗反抗,叛逆精神有了。 哈哈,多余和毛毛姐竟成最大彩蛋(其實導演上部《赤狐書生》里也有客串~)。
后半段的魔幻展開太過匪夷所思,尬到頭皮發(fā)麻…能把原本一個中二搞笑的熱血故事改得如此苦大仇深也是挺不容易的…最糟心的是,好好一青春片,里面竟然會有如此之多的反派(游泳隊,家長,學校,主辦方…),為了制造沖突無所不用其極…關鍵最后的大和解實在太潦草了,親情線、愛情線都沒處理好,花了巨符筆墨的友情線也是勉勉強強,如果說前半程是力有不逮死命強撐,那后面就是破罐破摔全面垮塌…
放在暑期檔,它好過今年所有青春片。但挪到國慶檔,被大片夾擊下就顯得困境重重。全片看下來,笑聲不斷、淚點直擊,5個少年的純粹和自然,在當下國產片中屬于驚喜之作,沒有墮胎等狗血情節(jié),拍出了國產青春勵志片應有的樣子,而它不該只有這點評分和票房。全國最重名的隊長張偉,窩囊又軟弱,出淤泥而染全身,基本功和絕活都離他很遠。但當他在醫(yī)院自責痛哭流涕說“我就想練花泳,太南了,我這個隊長沒當好”時,慈母心突然泛濫,心疼死。最后騰空而躍的后空翻,就像蓮花出世的哪吒一樣燦爛發(fā)光。平凡的少年,生活再不好不壞、不上不下,但孤獨的路上一定有風,不是只有驚天動地才輝煌。看不到太多日本原版的影子,感觸是另一部《跳出我天地》?!跋X蟈媽”可以笑一年。
沒看過日本版電影,但是中國這一版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違和,整部影片演員們的表演非常自然,劇情發(fā)展流暢。彰顯五個主角個性的同時,情節(jié)輕松搞笑,就連家長、校領導、教練們都相當?shù)挠刑攸c,有了戲骨們的加持,再加上年輕演員們的不俗的演技,帶著觀眾又體驗了一把青春的不羈。得的獎杯最小又怎樣,努力過、勝利過、矚目過就是青春最好的回憶,轉身時帶起的水花是最耀眼的,那天的陽光是最燦爛的。
導演視聽、表演、音樂審美都在線,難得能在中國院線看到一部各方面沒雷點也不尬的青春片。但另一方面,人物和沖突的類型化又力道不夠,過于平淡,除了結尾實在是有些燃點不足。
結尾有咖喱味兒
青春就該有青春的樣子,跟陽剛or陰柔的刻板印象有關系嗎?我們每個人都該經歷一個傻逼和流汗的夏天,這樣很多年后才能不留遺憾。給三星是因為對日版“五個撲水的少年”印象太深了,猶記得妻夫木聰?shù)拿阅阈∮狙?,性感到王炸?/p>
很勵志的電影,我們的青春并不是狗血的早戀愛情,有些熱血瞬間注定難忘,只可惜選了國慶檔,被兩部大片擠壓了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