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為這段話多打了一顆星
Simon:
"Tu sais pourquoi il veut traverser, lui ?
Pour aller rejoindre sa copine.
Il a fait quatre mille kilomètres à pieds pour aller la retrouver et maintenant il veut traverser la Manche à la nage.
Moi, quand t'es partie, j'ai même pas été foutu de traverser la rue pour te rattraper."
你知道為什么他想穿越英吉利海峽嗎?因為那樣他才可以和他的女朋友在一起。他從伊拉克徒步4000公里來到這里,又打算在天寒地凍的現在游過海峽去。
而我,當你離開之后,我甚至連穿過街道去求你回來都做不到。
2 ) 游過去
法國北部,Calais加來, 30公里到英國,你知道這30公里的距離有多遠嗎?怎樣跨越這30公里的距離到達英國?火車?飛機?船?汽車?有一種方式你肯定想不到的,那就是游泳。你知道怎樣游泳跨過la manche 海峽,游過去。
一部電影,一部介于記錄于敘事,展現真實現實的電影。在Calais,庫爾德人,阿富汗人,索馬里人,那些國家來的難民,聚集起來,為的目的都是一個偷渡到英國。Bilal (Firar Ayverdi), 一個年青的17歲的庫爾德人,他有個夢想,去英國,因為他喜歡足球,他夢想著有一天到英國,去曼聯(lián),像那些球星一樣成功,但不只是這個夢想支撐著他去英國,更重要的是他要去找Mina (Derya Ayverdi),他愛的那個女孩,為了和他結婚。
Simon (Vincent Lindon), 一個曾經的法國游泳冠軍,現在的Calais的小游泳館的游泳教練,她深愛著她的妻子Marion (Audrey Dana),但是卻選擇了和她離婚。
當Simon碰到了Bilal,或者是說當Bilal碰到了Simon:事情改變了嗎?當Bilal嘗試了做運貨車偷渡,但是不能夠用塑料袋憋氣,被警察抓住,他決定游過去,他一個初學者,給錢給Simon讓他教他游泳,怎樣的信念才能游過去?倫敦,mina被迫要嫁給另一個開小飯館的中年男人,bilal什么時候才能來?30公里的距離,從海的一邊到另一邊,10個小時,10度的水溫,即使是專業(yè)的游泳運動員,練過幾十年的人,也要在專門的教練船引導下,在很好的天氣里,更何況他一個初學者: Bilal在游泳館里不停的練,晚上偷偷地留在游泳館里一個人練習。游過去,游到海峽那邊,為了心愛的女孩。
在這個片子里,我們不僅看到Simon和Bilal的友情, Simon和Marion的愛情,Bilal和Mina的愛情,我們還看到了一個冷酷的城市Calais,很少看到陽光,陰沉的海,整個城市像死灰一樣的壓抑,一點也看不出來去年的Bienvenue chez les Ch'tis 也是在同樣一個省,我們還看到了更多的法國人,更多的法國警察。我們看到了那些把庫爾德人,阿富汗人,索馬里人拒之于超市門口的法國人。那些平日里人模人樣的鄰居,看到bilal在simon家留宿就報警的法國人。只是因為讓一個難民在家里過夜,就要被警察盤問,這個充滿人權,民主,自由,平等的國家就是這樣對待所謂的不同種族的人。諷刺的是那個鄰居家的門口地毯上還分明寫著“welcome”歡迎,這是這個電影的名字,也是唯一一次在片中出現到的電影片名。是啊,法國人就是用這種方式來“歡迎”?。?br>電影的導演是Philippe Lioret,同樣也是2004年je vais bien, ne t’en fais pas的導演。導演自己說,他從很早就很想拍一個這樣題材的電影,他怕他的電影,他的故事編劇沒有生活中的真實的事情感人,導演想給觀眾講述的是一個不是很愚蠢的故事,為了能讓觀眾值得這生命中兩個小時。當然是不是浪費時間還要看每一個觀者自己,但是無論怎么編劇,我相信再好的編劇也沒有真實的生活感人。
3 ) Welcome:到此為止,敬請止步
cinephilia.net: ★★★★☆☆
橫亙在英國多佛島和法國加萊斯海峽之間的英吉利海峽迄今為止曾經被數百人征服過,不過2009年冬天的這條航道,顯然并不適合那些企圖打破紀錄的游泳狂人們。此時加萊斯小鎮(zhèn)的海灘上,來自中東的少年巴里斯(Firat Ayverdi)凝望著對岸。對他來說通過貨車、輪船還是海底隧道進入大洋對岸的那個國家都已經是不可能的,那么或許只有橫渡這個海峽才是唯一可行的途徑。法國導演菲利普·里奧雷(Philippe Lioret)在自己這部名為《歡迎》)(Welcome)的電影中假設了這么一種可能,也給法國的移民政策提出了一個非常有針對性的現實問題。
當其他偷渡題材的電影聚焦于籠罩著恐懼而又疲憊不堪的顛沛流離和單調枯燥的行程時(比如英國導演邁克爾·溫特伯頓(Michael Winterbottom)的《塵世之間》(In This World,2003)),菲利普·里奧雷則將鏡頭對準了經過漫長艱辛顛沛流離之后臨門一腳存在的障礙。既然只能橫渡,那就學會游泳,巴里斯就這樣認識了游泳教練西蒙(Vincent Lindon)。電影中處于特殊地位的法國加勒斯小鎮(zhèn)居民由于對待那些非法移民的不同態(tài)度被分成兩個陣營,一部分人同情幫助那些素昧平生的人,而另一部分則持排斥鄙視的態(tài)度。而西蒙在電影開始時剛好處于中間派角色。可是在教巴里斯游泳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巴里斯真誠坦率的交談過程當他了解了巴里斯企圖偷渡到英國去的理由,他的立場和態(tài)度有了很大的變化。在這里導演選擇了另外一個陣營的代表人物,西蒙的鄰居作為對立面的存在。在鄰居的家門口,鋪著一個寫著“歡迎”的墊子,可是在他看見西蒙在幫助巴里斯和他的伙伴時就去報警。于是我們明白,原來“歡迎”有著另外一種意思,那就是:歡迎,不過到此為止!鏡頭轉到“歡迎”前面是一道緊閉的大門,這里導演用自己的鏡頭語言對法國的移民政策進行了嘲諷。
《歡迎》是一部關于呼吁和闡釋的電影,導演個人對于現實的憤慨通過這個故事的陳述和最后的悲劇表達的如此清晰和富有感染力。電影中巴里斯和西蒙兩個人之間的情感發(fā)展是最大的亮點所在,而兩個演員之間的化學反應也確實非常到位。電影中的西蒙是個有點失意的中年男人,婚姻的不幸以及昔日輝煌如今平庸的生活現狀讓他逐漸對巴里斯的愿望特別是對愛情的渴望多了一份理解,和之后傾力的支持。正如電影中他對妻子的一句話清楚表明了他的動機:巴里斯要游過英吉利海峽去和自己相愛的人見面,而他自己甚至不敢走過一條街道去期求挽回妻子的心。
巴里斯當然有機會去嘗試橫渡這個寒冬中的英吉利海峽,但是電影主題在開始就注定他不會成功:我們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國家存在的非法移民的問題,而且也是必須的。因為這個善良、真誠而對愛情忠貞不渝甚至以死獻身的巴里斯的悲劇完全是可以通過更好的解決方法來避免的。導演在情節(jié)安排上讓一種令人可信的方式將這個高潮帶著自己的政治主張呈現給了觀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歡迎》有些像是英國導演肯·洛奇的作品,而在針砭時弊上《歡迎》確實也引起了法國政客們的一陣牢騷,特別是主演文森特·林頓在電影中對于政府判決那些幫助非法移民的人最多五年徒刑的言辭。但是電影畢竟是電影,何況現實生活中的非法移民們并不都像是電影中巴里斯如此單純真誠的這般善類,所以《歡迎》盡管代表了法國社會一部分知識分子對現行非法移民政策的不滿,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擺在“歡迎”字樣的后面更多的還是緊閉的大門。
4 ) 人最基本的權利
比拉爾精疲力盡游到離岸邊不遠的地方,英國那邊城市的燈火,微乎其微,卻讓他又有力氣游最后一段??蛇@時巡邏船發(fā)現了他,躲避、逃脫,眼看著又離那邊的城越來越遠。
其實看到比拉爾游的時候,我想到的更多的是,他只身一人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他怎么睡覺?怎么吃飯?怎么聯(lián)絡他心愛的人?但想到至少他離夢想更近了一步,便想到這些對他來說或許只是小事,至少他的心是自由的。
然而警察的話,也讓我恍然大悟,他怎么可能成功游過英吉利海峽呢?這個電影怎么可能會讓他成功呢?成功意味著鼓勵更多的人偷渡,然而這并非明智之舉,但雖然這樣,影片還是想要表達這些“違法”的人,也依舊確實是可憐之人,國家戰(zhàn)亂、生活窘迫,這樣的社會逼迫他們唯有偷渡到英國,生活才有出路。生活比他們這樣做,但生活又不允許他們這樣做,難道只能安分守己,就此一生嗎?
所以電影的思考都體現在了西蒙身上,他對這些偷渡者態(tài)度的轉變,對社會體質的發(fā)問,比拉爾對愛情的勇敢、對生命的熱愛,都會讓人覺得這些“非法入境”到底有什么錯呢?
這會讓人很矛盾,違法大概是很多人生活中的最底線,起碼不能犯罪吧。但他們違法去爭取的,卻是我們一個人生活最基本的權利。
5 ) 歡迎是肯定的,痛苦是不要的
受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等地的戰(zhàn)爭,及中東地區(qū)動蕩的影響,大量的難民涌入歐洲。而歐洲在這些戰(zhàn)爭或者動蕩開始之前,往往站在道德高地,高調站隊,在對待難民時也只能擺出欲拒還迎的姿態(tài)。《非法入境(Welcome)》的故事正是發(fā)生在歐洲難民危機越演越烈的背景之下。
片名《Welcome》在電影中只出現了幾秒,西蒙因為帶著非法移民比拉爾回家,鄰居報了警。而諷刺的是,鄰居家的門口鋪著一張紅地毯,地毯上寫著大大的 “Welcome”。地毯上的 “Welcome” 和鄰居家緊閉的大門形成鮮明的對比,歡迎是肯定的,但是只能在門外歡迎,大門是緊閉的,歡迎所帶來的痛苦是不要的。
同樣的對比也出現在西蒙妻子的身上,她是一名幫助難民的志愿者,在看到超市工作人員對待難民不友善時,她甚至會挺身而出,和工作人員對罵,盡管結果沒有任何改變。從電影中,還可以隱約地知道,西蒙對待難民中立的態(tài)度,很可能是他們離婚的原因之一,在對待難民的問題上,什么也不做,也是不 ”人道“的。
但是當西蒙要幫助比拉爾時,當難民真正出現在自己身邊,影響到自己的生活時,她劇烈反對。這讓我想起之前的一個街頭采訪,當問到受訪者應不應該收留難民時,大家的態(tài)度都是積極的,但當問到愿不愿意將難民帶自己家時,他們不約而同選擇了拒絕。
同樣的態(tài)度也出現在法國當局身上,他們允許了難民的非法入境,對外也表示歡迎,但是他們卻用各種手段去強迫難民自己離開。他們不允許法國公民幫助難民,請吃飯或者留宿都是犯法,警察也時不時實施驅趕行動,壓榨難民的生存空間。
近年難民問題越來越嚴重,解決這樣的危機可能不是如何對待難民,而是不要制造難民。
6 ) 這是一個沒有夢想的時代
這是一個沒有夢想的時代,所以當我看到夢想的時候,我哭了。
這是一種最原始的沖動,一種為失去的古老儀式祭奠的沖動。
我看到古老的人類站在石像面前,揮舞著手中的棍棒,嘴里喃喃的說著神秘的語言,這是最初的夢想。我不在那個時代,我只能冷眼觀看,我羞愧,我生活的這個時代已經失去了夢想。
他叫比拉勒,一個伊拉克庫爾德地區(qū)的難民,他夢想著去英國,那里有他所愛的人。在卡車偷渡失敗之后,他選擇了游泳橫渡英吉利海峽,也許這是這個世界給他的唯一一條通往英國的道路,雖然道路險窄,他還是毅然決然的上路。
西蒙是這個夢想之路上唯一一個對他伸出援助之手的人。當他決定幫他的時候,他拋棄了世人所夢想的東西:美麗的妻子,安穩(wěn)而又的生活。我想肯定是在這個17歲少年身上看到了他當年的影子,因為自己不曾實現的夢想,自己放棄了的夢想,在這個少年身上突兀的顯現了出來,像軟綿綿的沙發(fā)上有一根尖銳的刺,這是為世人所不能容忍的。他看了看曾經得到的那些獎杯,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了。他教他游泳,帶他回家吃飯睡覺,為了他和鄰居爭吵以至于招來了警察對他的警告,妻子也因此離他而去。如果說剛開始比拉勒夢想很薄弱,那么在西蒙的幫助下,比拉勒的夢想開始變得強壯,這就像給魚缸里注入了新鮮的水,魚兒開始變得活躍,以至于開始上蹦下跳。
在第一次橫渡失敗后,比拉勒更加的努力,他知道橫渡前方的海峽遠遠比他想象的艱難。所以第二次橫渡的時候,他距離英國僅僅只有800米。在那個即將到達的地方,英國的巡邏船再次發(fā)現了他,他開始在海面上不停的擺動雙手雙腳,去擺脫那艘巨大的船。濺起的浪花模糊了一切,包括我的眼。腦海中突然出現了一個畫面,在一個四面高墻的空地上,一群窮兇惡煞的大人圍著一個小孩在追打,僅僅是因為這個小孩說,我要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當他知道無法擺脫他們的追捕時,他選擇了下沉,沉到了海里,帶著他的夢想一起埋葬在海底。這個故事再一次成為一種古老的儀式,在遠離社會的海底默默的進行著某種儀式。
影片的最后有個細節(jié)耐人尋味。在比拉勒死后,西蒙去英國找到了那個女孩。妻子遺失的戒指被他找到,他給了比拉勒??墒潜壤赵诰嚯x英國800米的地方倒下了。所以他選擇了繼續(xù)這種未完成的儀式,把這個戒指交到那個女孩手里,這是一只古老的戒指,上面有藍寶石還有鉆石,是古老愛情的某種替代物。
她說,我不能帶這個戒指,還有10天我就結婚了——夢想終止。
我生活的這個時代。
趕上電影節(jié)的末班車,21號晚上在別的票的賣完的情況下看了這部《Welcome》。開始想看粉紅豹2的,不選擇這部是怕它是文藝片,結果還可以,至少沒有因為沉悶而睡著,而且題材很邊緣化,內容安排得也比較有起伏,結果更是讓人惋惜。一個想從法國偷偷入境到英國去找愛人的伊拉克男孩,在卡車入境失敗后在法國游泳教練的幫助下決定游泳過去,最后葬身海洋。而教練的角色刻畫也很出彩,從開始只是向前妻證明自己的正義感到最后的確情不自禁地鼎力相助……不過這個welocome的含義是什么呢?
“如果自己的世界能夠容下陌生人,即使他們讓我們的生活看上去變得‘不那么美好’,那么這是一種了不起的善。”
本片在2009年的柏林電影節(jié)獲得歐洲電影標志大獎和天主教人道精神獎兩項大獎。
一個把愛情當理想的小男人,和一個理想遠去的老男人
太令人絕望了,看男孩在大海里翻江倒海地游泳,真心覺得恐怖,不幸的是他沒到達目的地,只差800米。主題是多樣的,因為伊拉克和偷渡的關系,人的情感表現似乎有點節(jié)制,因為背后有著更宏大的意義需要探討。
沒有希望的希望比絕望更傷人。他失去了一個孩子。他失去了一個父親。從同一棵樹干上慢慢分枝出來的人類,逐漸異化,高處和低處的枝干變得截然不同,而泥土還在鞏固著所有。嚴重的事件,無論是幸福的還是不幸的,都不會改變一個人的靈魂,但是它們會讓這靈魂變得明確起來。悶騷男你的評論真到位。
為愛橫渡拉芒什海峽,結局卻注定悲涼。思考移民問題時,人道主義的關懷顯得偉大和崇高,welcome的地毯諷刺和冷漠,然而法國最近頻發(fā)的恐怖襲擊不知道會不會讓這部電影形成吊詭而強烈的反差呢?那枚古老的戒指,那顆閃亮的金牌,電視機中進球慶賀的c羅,落淚轉身的米娜,哀傷而無奈。
為了愛,如此瘋狂。最后的800米,杯具!
死在距離夢想800m的海里,也比游蕩在30公里外的岸上強。或許活著才是一切的基本,可是人始終無法僅僅只是活著,哪怕是流離失所的難民。所以我們注定為了遠方而痛苦。我想起了米蘭昆德拉這個生活在法國的捷克老頭,有著無法排解的飄零感,他的幸運在于他還有支好用的筆。伊拉克啊~戰(zhàn)亂苦痛新載體
素材很好,把中東90后的浪漫之愛描述的可悲可泣而不俗膩。
將愛情視為理想的男孩,被生活磨滅了理想的男人,距離理想都只有800米……
如果有一個人,肯為我這么奮不顧身......PS. 看這片想起了《不速之客》
法國凱撒電影節(jié)上,有史詩黑幫氣質的《預言者》狂攬9項大獎,而Welcome提名9項卻顆粒無收。不知是對弱者的同情還是抵觸心理,個人更喜歡Welcome,雖然影片有多處畫蛇添足的細節(jié),但總體能讓觀眾在平淡的劇情中經歷震撼感動和思考。值得一看。
striking music unbelievable courage heavy mood
橫渡了差不多整個海峽,那是壯舉!只有那跨不過去的800米,是現實!
杯具,曼聯(lián)復興的希望就這樣的葬送了!
1、他沒有參加他的婚禮,她也沒有參加他的葬禮。2、生活就是如此不能得償所愿。3、人類被國境和律例割轄成塊,人與人之間的墻壁與巴別塔,何止語言。4、如果換做是我,是不是也會像他一樣長眠大海。
難民問題就好比是兩片面包,中間夾雜了“少年之戀”、“中年危機”、“忘年之交”等等佐料,于是,電影就成了一份可口的三明治。
名字翻譯的不太好,welcome對于本片來說具有諷刺意味。
他將自己對愛情最后的挽留和深情,全部付諸于那個17歲情竇初開的伊拉克少年,在10攝氏度的海里,游了近10個小時,離成功的彼岸只差了一個800米,離婚姻的挽回只差了一個電話的騷擾。但愿不止被打動,還能有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