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最愛的電影
一個作家?guī)е鴿M身血跡雨夜逃亡,被帶到一個神秘的警局訊問,在幽暗詭異的環(huán)境下,作家和警官之間展開了一連串的唇槍舌劍。這部電影,有著驚悚片的外殼,核心內(nèi)容卻大大超乎一個案情調(diào)查。它是關(guān)于早年回憶對于一個人生命的影響的故事,這種影響造成了逃不脫的陰影,只有以死亡來加以逃避。主題歌非常動聽,“忘記吧,忘記吧,忘記太容易,困難的是記起……”像夢囈一樣,可以深入到人的精神深處。
2 ) 嘴炮圍觀的專業(yè)素養(yǎng)
看到最后著實是震撼的。
還好主角是以一個作家的身份瞎(明)比比,冷冰冰,前后不斷矛盾的陳詞也述說得頗有文學(xué)感,甚至可以想象出此作以文字出現(xiàn)時的形式和版樣:鮮有人物外貌的描述,更多的是大篇幅的神經(jīng)質(zhì)博弈和人物性情隱忍后的噴薄。這在觀看時不由得讓我想到卡夫卡的審判,因此,當(dāng)我看到短評中有共同感受的人時我是激動的,也是以此為動力打了第一次評價。
最后還想讓沒看懂的人好好想想,帶著智力回想。這不是一個困難的故事,畢竟如果主角不那么急切地用傲慢贏得自由,不那么焦慮地抓耳撓腮的話,一切過程都會更加輕松。
3 ) 難看的大鼻子
又一部難啃的電影。
看完了才知道是大師朱賽佩.托納多雷的大作,男二號的扮演者居然是羅曼.波蘭斯基,這倆人湊在一起拍了部片子,在我看來就像李白和杜甫合作了一首詩,齊白石跟徐悲鴻同畫了一幅畫,業(yè)界的兩大頂級IP惺惺相惜,聯(lián)手打造一個小玩意兒。不知這么打比方恰不恰當(dāng)。
可惜沒怎么看懂,太文藝了。
通常這種情況就得求助于豆瓣人家寫的影評,好比讀古文看批注,念英語查字典。
懂的人是真懂了,說得頭頭是道,也咂摸出了味道,我聽了有恍然大悟的感覺,不過卻缺少了靈犀一通的快樂。
原來不是什么犯罪片心理片,而是一部探討人生的哲理片,男一號跟男二號絮絮叨叨討論文學(xué),動不動就背誦一段書中的文字,卻都是摘自男一號自己寫的小說。很多觀眾看電影都會格外注意影片中的臺詞,從臺詞中領(lǐng)略和解讀影片的意思,這是個好本領(lǐng)也是個好習(xí)慣,而我通常只是粗粗地關(guān)注情節(jié),關(guān)心故事的發(fā)展和走向,因此面對這類影片時,往往忽略了臺詞和對話中蘊含的關(guān)鍵信息,失掉了連貫性,所以有時就一頭霧水。
還有個原因是外國片都得看字幕,盯著下面的文字,也容易忽視上面的畫面和表演,難免顧此失彼,降低了觀影樂趣,每每如此,就會聯(lián)想到好的國產(chǎn)片在量上是不是還有待提高?滿足不了我的胃口,顧及不了我這種觀影能力相對較差的人群,噫,這文化自信不得從更多更好的文藝作品中體現(xiàn)不是?
另外文化差異的鴻溝我等庸眾很難跨越,我們能夠理解的一定是影片中表達的普世的部分,例如在這部《幽國車站》中,我所能看懂的是獨特的場景,舊屋、雷雨、抓捕、審訊,我讀不懂的是深入觸及靈魂的對談,表情的明示或暗示、眼神的交流,主題又過于宏大,講生死,還有人說是在講自我與本我的和解,哲學(xué)意味太濃啦!懸疑和驚悚我能直觀地感覺到,這些恐怕也是電影大師照顧觀眾情緒的刻意安排,但如果你想按照普通懸疑片或劇情片熟悉的套路期待一個真相大白豁然開朗的結(jié)局你可能就會失望,畢竟不是以講故事為主,就算是講故事也是在人家的思想框架內(nèi)講故事,有高度和深度,更植根于異域的文化背景,不好理解。
如果純粹從感觀效果或技術(shù)手段上來看,則完全可以察覺出大師痕跡,與一般水平文藝片的差別恐怕就是人家能夠贏在氣氛的烘托或場景的設(shè)計上,比如影片中有效地植入雨夜的沉悶,電閃雷鳴、漏雨的舊樓、濕透的衣服和靴子、忽明忽暗的燈光等,有了這些前期不遺余力的鋪墊才有了結(jié)尾處黎明到來雨過天晴后的神清氣爽;還有男主角的那些記憶碎片,不斷閃回卻快得你根本看不清,無疑會增添出許多緊張和神秘感,勾起你解開迷題的欲望;當(dāng)然我最喜歡的是那臺打字機的敲擊聲,每每出現(xiàn)在兩位主角談話時,做為背景音效有點招人煩卻牽動著你的心跳,變成了你必然要服從的節(jié)奏。
也許是看多了的緣故,現(xiàn)在越來越不喜歡外國片子中對主角過多的特寫鏡頭,特別是那種落魄的或受傷的以及粗糙的、邋遢的形象和舉止,也可能是我的錯覺,他們仿佛格外愛表現(xiàn)這些,是在塑造真實嗎?我覺得真實是足夠了,卻怎么也感受不到有多美,就像本片的男主角,你得承認他演得特別好,但就是接受不了他那個在鏡頭里曝露過多的異于常人的大鼻子。
4 ) 車站里的幽國還是幽國里的車站
這是我看過還想再看的片子
為什么呢?
可能是因為那屋里漏雨的聲音
可能是因為那破舊的書頁翻動
可能是因為一切被想象而又復(fù)歸真實的東西
幽國車站不僅僅是一個車站, 它是那些被喪失的最后記憶的召喚獸。在它的腹內(nèi),人們的一生不是那么簡單的被蓋上棺、釘上釘;這里是一切記憶的收集所、釋放所,是集大成的智慧的迷宮。
線索斷了,就用神經(jīng)的纖維連上
通電,通神,通靈
我因此而迷上了它
一看再看
5 ) 或真或假的回憶人生
整體來說,我還挺喜歡的,就算沒看得那么明白。角色不多,場景以警局為主,劇情的推動也主要是靠警長和作家之間的對話來推進。但作家和警長/警員的關(guān)系在不斷變化,作家被警長盤問時的回答及他腦海里閃現(xiàn)的回憶也在不斷改變。作為觀眾,我全程在努力地在判斷真假,試圖推演事情的發(fā)展,就還挺有趣的。
根據(jù)豆瓣上大家的普遍看法,所謂的警局,是作家死后回顧自己人生的地方。在不斷被盤問的過程中,作家逐漸坦白自己的真實出身;回憶起那些曾對自己很重要、但被遺忘了的人;坦誠自己已經(jīng)靈感枯竭,寫作與飲酒一般,都是上癮一般的快感。最后解開的懸念是,作家沒殺別人,而是選擇了自殺。
期間有很多記憶的閃回,一開始是快速閃現(xiàn)的照片,隨著記憶的恢復(fù),變成了一些片段。有些片段,好像是重復(fù)出現(xiàn),但有著截然不同的發(fā)展。感覺特別有意思。好像人的回憶,基于真實,但不一定完全真實,每次回憶都可能變得有所不同。
站在已死之人的角度回顧/反省自己的人生,謊言都變得不那么必要了,可以非常坦誠地面對自己。翻看整整倆麻袋的照片/回憶的過程里,能很清楚地看到哪些人對自己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
最后有個很溫暖的細節(jié)。作家問警長有沒看到自己最后的作品。警長說,看了開頭幾頁,比以往的作品寫得更好,一定也比之后的作品更好,沒有更好的作品了。真的特別像來自好友的無條件的偏愛/袒護~
6 ) 電影是一段濃濃的鄉(xiāng)愁
原來那個故弄玄虛的警署是個靈魂中轉(zhuǎn)站,所有離開身體的靈魂在這里介紹審訊,以分辨出誰是真的死了,誰沒有死。
用到了西方傳說中的一些,最后的審判,人臨死以前會看到自己的一生,他會和最親近的人報個訊,但是沒辦法和他直接對話等等,那熱牛奶也像孟婆湯。
其實影片想說的就是找到自我。
通過一層層的審訊剝掉作家為自己偽裝的,虛榮光環(huán),讓他看到真正的自我,然后找到什么對自己是最重要,就是所有宗教的主題,找到自己。
他找到自己了,于是開始了下一站旅途,找到自己,才能找到前路。
離開影片本身,我想到托納多雷所有的電影背景都是故鄉(xiāng),主角都是他自己。
功成名就的他也許希望自己從來沒有離開過,如果天堂電影院和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只是對故鄉(xiāng)的回憶,那海上鋼琴師就是希望自己從來沒有離開過故鄉(xiāng),那條船,那個海島。
而本片,同樣是個落后的小地方,周游世界的大作家最選擇,死在了那里,而且?guī)е抢镉洃?,繼續(xù)走到更遠的地方去了。
我愿意,死在我的故鄉(xiāng)。
他所有的電影,都是關(guān)于回鄉(xiāng)的。
三星半,波蘭斯基如果自己來拍可以去掉所有閃回完全當(dāng)成封閉空間,那樣更戲劇化。懸疑對話救贖!
#siff 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意境,幾處閃電和忽然增大雨量,整個閉塞的空間積水越來越多,意向也越來越多,口哨吹的音樂、胡子、葡萄酒、捕鼠籠、照片…看得云里霧里但節(jié)奏越來越抓人直至最后像想起了夢里的記憶,一切都歸于沉靜了,再也沒有能擾亂心緒的聲音和圖像了,終于可以步上新的旅途…
氣氛如看卡夫卡的小說
此片是Polanski主演而非導(dǎo)演,故事性一定不會讓你失望。更妙的是,整篇就兩個男主角一來一去,卻從來不讓人看得悶。從人性的角度,也是一個促進Know Thyself的良好詮釋。到了最后,回來想想影片標題,也是一個額外的樂趣。
7/10。托納多雷真正想表現(xiàn)的是自我精神的認知,奧諾雷縝密而清晰的表述能力完全有資格成為作家,但他寧愿做精神上狼狽的流浪漢,孤兒院的苦難、抄襲與名利的壓力,自我和本我之間的巨大落差成為奧諾雷墮落的借口:依靠酗酒尋找片刻安寧,不敢從寫作中探索生命意義,終于活不下去,刮掉胡子、拿出手槍來掙脫自我的偽裝,開始審視本我的存在。雨的意象引人注目,開頭雨夜狂奔后隨著奧諾雷暴躁的言辭躲閃,警局里漏雨越來越多,直到奧諾雷認清自殺的現(xiàn)實正視本我,窗外放晴,探長的神態(tài)變得和藹,命令解開手銬應(yīng)許奧諾雷打那通一直想打的電話,這意味著雨的精神洗禮結(jié)束,自我與本我做最后的通話告別,注視著新來的亡魂,踏上通往天國的車。奈何橋的接引人不像孟婆一樣叫死者忘卻過去,反而用盤問引導(dǎo)死者接受過去,這種神話設(shè)定就是體現(xiàn)東西文化的差別吧。
導(dǎo)演牛逼整部影片基本都在同一室內(nèi)場景完成演員也沒超過10個但把故事講的扣人心弦但愿在死后世界每個人都能被指引梳理回憶打開心結(jié)無所執(zhí)走上下一段旅程
24屆上影節(jié)打卡~ 梅雨季跑酷轉(zhuǎn)場~大概劇情不夠好萊塢,讓坐我旁邊的倆菇?jīng)隹此恕?/p>
大雨滂沱最是犯罪的經(jīng)典劇情背景,而這部電影展開的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和作家的粉絲探長,你來我往,唇槍舌劍,電影張力十足,居然就在一間“屋漏偏逢連夜雨”的逼仄時空里,而所有的好天氣和其他角色都在二人的假設(shè)和回憶里穿插進行,幾乎和我們熟悉的導(dǎo)演風(fēng)格大相徑庭,沒有了莫里康內(nèi)的電影音樂,沒有了我們熟悉的喜劇或者大師的出色情色的敘述,只有所謂的罪犯與審問者的針鋒相對,喋喋不休。電影應(yīng)該也是非?!盁X”,稍不注意就會跟著畫面感覺“誤入歧途”,到底是不是雨夜殺人,那就打開電影看仔細吧,所謂“幽國車站”也只是一句臺詞,真的不是中心的關(guān)鍵。
看到結(jié)局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好久沒看過這樣的電影了。過程中一直在猜會是什么樣的結(jié)局,是《禁閉島》?不是。其實是XXX。絕對影響了那部電影,只是影片翻譯有問題還是有很多沒看懂,給個四星。
托納多雷依舊是那個沉溺于回憶無法自拔的人,在致敬童年觀影碎片與性啟蒙之后,又開始剖析過往的創(chuàng)作歷程,無論借什么類型片的殼,內(nèi)核總是不會改變。當(dāng)然無法改變的還有他廉價的審美與豆瓣250式膚淺的鏡頭運用。好在全片處處可見波蘭斯基施加的影響,封閉空間、大仰角、閃回與音效的配合甚至核心懸疑點的轉(zhuǎn)移都能夠體現(xiàn)他作為懸疑恐怖大師對節(jié)奏的掌控能力。故事設(shè)定點破以后并不新鮮,自殺的作家、作為死亡中轉(zhuǎn)站的警局、全知的死神、無法傳達的愛,卻依靠敘事上的精密排布與演員的優(yōu)秀發(fā)揮顯得豐滿。波蘭斯基出演還帶來了一種奇妙的二義性,懸疑類型本身更契合他過往的創(chuàng)作歷程。7
隱居多年的名作家奧諾夫,因其居所附近發(fā)生命案而成為疑犯,不料盤問的警長卻是奧諾夫的忠實讀者,對其作品情有獨鐘,一些盤問變成了相逢恨晚的知己對話,一些鮮為人知的往事也被一一道出……到底奧諾夫有罪否?死者是誰?
托納多雷導(dǎo)演,名導(dǎo)波蘭斯基和大鼻子德帕迪約主演。影片幾乎是雙人話劇,波蘭斯基扮演的警官非常精明,德帕迪約似乎相形見絀。影片的構(gòu)思表明上單薄處理冗長而陰暗,但是它所展示的主題是生命境遇和自我審視之間的迷失,是自我和他我殘酷角逐,導(dǎo)演帶給我們的無關(guān)肉體的朽滅而是精神的發(fā)現(xiàn)和認知。
#重看#封閉空間內(nèi)的大量對話(同質(zhì)于波蘭斯基的幾部室內(nèi)話癆戲)+刻意架空的荒謬超驗感,初看有舞臺劇之風(fēng),或以為是一部尋常懸疑片,越往后越逐漸剝離出所謂真相,直至翻出日常記錄照片,在對往昔的逐一翻檢中才明白何謂回望生命——全片最觸及淚點之處,這些才是生命的印記,那些愛過和被愛的人,那些謊言和真心,那些渴愛的孤獨吶喊和無窮悔意,都深深鐫刻在充滿傷痛的生命體驗里。警長是鏡像里的靈魂拷問,他洞悉所有深埋記憶的傷痕,戳穿自造的光環(huán)泡沫——波蘭斯基真是又一個被導(dǎo)演生涯耽誤的好演員;被質(zhì)問作家的慘烈復(fù)雜前史,竟也神奇地混合著他自身的影子。如果有那么一刻后悔過,一定是倒數(shù)時分的無數(shù)記憶碎片紛襲而來,快速剪輯制造出的意識流,并沒有這樣一個車站,唯有喝過孟婆湯后登上天國列車。
【SIFF新衡山】表面環(huán)境(幽森、壓抑的密閉空間)很有波蘭斯基氣調(diào),而思想內(nèi)核又似是枝裕和[下一站,天國]——逝者對過往自我的回溯、探尋與拷問。只是后者溫潤柔美,本片則足夠陰郁,時而暴烈,全程籠罩在勁風(fēng)冷雨的暗夜氛圍之中,及至最后(找回記憶,與自我和解)才兀自破曉,雨過天晴。豆瓣長評中至少有兩個誤區(qū):1.溫牛奶與孟婆湯并不相似,因男主沒喝卻記憶紊亂失卻,審訊過程即整理與喚起記憶;2.疾速閃過的過往蒙太奇,非整個人生,而是僅有與寶拉的短暫相處不斷復(fù)現(xiàn)駐留于心。作者與讀者關(guān)系問題(尤其是讀者應(yīng)如何看待作者及其作品)亦是貫穿始終的主題,如:采訪常常毫無意義,只是在重復(fù)提問與回答早已知曉的;作家生平與自傳信息有不少都可由其自主虛構(gòu)演繹;被人津津樂道的作品,有些來自作者在腹瀉蹲馬桶時產(chǎn)生的靈感。(8.3/10)
一部相當(dāng)另類的鬼片。雖然有點絮叨和故弄玄虛,但所獲得的啟示足夠振聾發(fā)聵,因為世上無幾人活到生命終點捫心自問過自己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就像觀影以后有人會問奧諾夫為什么自殺,那我會反問世人你為什么這么茍活。面對死亡總會拷問自己為什么而死,而活著卻若行尸走肉不聞不問。
當(dāng)年買這張D5的時候波蘭斯基的《鋼琴家》剛剛獲獎,D版商也把這片宣傳成了波蘭斯基的作品。今天看了才赫然發(fā)現(xiàn)導(dǎo)演其實是另一名導(dǎo)托納多雷,而波蘭斯基只是作為主演(當(dāng)然演技也是杠杠的)。片子一遍就看懂了,到最后那段險些淚奔??偨Y(jié)下便是:一曲獻給孤獨作家的心靈挽歌。
安德烈小哥真帥(大眼睛版吳啟華)但是鏡頭數(shù)量多的有些多余。開頭第一視角奔跑氣氛很足,夢回alanwake。標題最掛羊頭賣狗肉的是車站(該不會是station和policestation之誤差吧)。也想要一件帶肩章的藍色毛衣
溫牛奶,水浸屋,橋底智者流浪漢絮語;有浪漫之處,但懸疑設(shè)置現(xiàn)在看來太老舊套路了點,中文譯名劇透系列,太不對了;那我也劇透一下:波蘭斯基演了個達芬奇 : )
20210613 SIFF No.3|托納多雷,你的名字是做作。打字員小哥和老波波演的探長當(dāng)然是可愛的
采訪/審問-回憶/懺悔 很符合西方的宗教傳統(tǒng),那么既然自殺被視作一種罪孽的話,當(dāng)然需要一個警察局(police station)來處理?;蛟S絕大多數(shù)缺乏自省的靈魂都需要一個mentor來引導(dǎo)(對那些極不自覺的,則需要刑訊)在開始下一段旅程之前,憶苦思甜,談?wù)勀切┪⒉蛔愕赖某删停瘔衾飮艺Z的名字,深埋心底的感激或悔恨。所以喝下那杯溫牛奶吧,然后老實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