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上個月在院線播映的《恐襲波士頓》。
相較于這個略帶發(fā)揮五個字就道盡全片的譯名,我更加鐘意遵從直譯的《愛國者日》。
“愛國者日”是波士頓所在的馬薩諸塞州的州立節(jié)日,而其中一項重要的紀念活動就是著名的波士頓馬拉松。
而《恐襲波士頓》記述的就是發(fā)生在愛國者日當天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
這部影片是一部成功的主旋律電影,事件本身在美國都可說是家喻戶曉,這部電影在還原真實度這一點上相當可圈可點。
影片獨特的敘事結(jié)構(gòu),分別展現(xiàn)了各種被卷入爆炸事件的受害者、警方甚至被恐怖分子奪車的中國車主,從他們的日常生活,隨之切入到爆炸事件。
引入的普通人視角肯定能讓觀眾能有更多的共情,因此即使該片并未獲得影評人的高度贊揚,但在普通觀眾中卻收到了普遍的好評。
巧的是,反映這一重大事件的并非孤篇,而且和這一部還處于同個拍攝時間。
但造就的是卻是截然不同的兩部影片。
另外這一部同題材的電影叫做《堅強》。
不像《恐襲波士頓》那樣大處著手,格局頗大地展現(xiàn)這個事件,《堅強》的切入點就很小,展現(xiàn)的是爆炸案的一位幸存者爆炸前后的經(jīng)歷。
這位幸存者名叫杰夫·伯曼,事故發(fā)生之時,他的女友正在參加此次馬拉松,而他則在終點等待著女友。
他和當時的恐怖分子擦肩而過,而恐怖分子也在離他不遠的地方實施了爆炸。
他因此身受重傷,急急送往醫(yī)院后還是失去了雙腿,但好在保住了性命。在他恢復(fù)意識后,根據(jù)他的指認,還擒獲了恐怖分子。
他的這一事跡因此隨之流傳,民眾有感于他和死神以及惡勢力的斗爭的堅強,稱他為“堅強波士頓”。
人們對他的敬仰到了一個無以復(fù)加的程度,無論他走到哪里,都能收獲人們的關(guān)注和致敬,就連他違反交通規(guī)則飆車后,認出他的交警第一反應(yīng)是要和他合影,而不是處罰他。
作為一名全民偶像,杰夫有很多曝光的機會,不斷被邀請參加各種活動,譬如在大型比賽的賽前擔任旗手,參加交流會等。
但是成名帶來的往往并不是歡樂,而是無盡的煩惱。
杰夫并不適應(yīng)這種大陣仗,爆炸之前他也僅僅是個普通人,甚至可以說是個盧瑟兒。
他做著一項平凡的工作,很宅,和女朋友約會也常常遲到。在工作上他也不用心,就算犯了錯,想的也不是怎么補救,而是推給同事,自己則去看球賽。
這樣一個在事故發(fā)生前沒有多少人格閃光點的人,在不幸發(fā)生之初更加頹廢。
失去下肢的他喪失不少的自理能力:不能自己洗澡,不能自己如廁,出行也變得十分困難。生活中的種種不順利讓他感到了十足的恥辱。
另一方面,他的家人包括他的媽媽也從一開始的悲痛中脫離,反而十分樂于見到兒子的成名。
尤其母親,開始大包大攬地為他應(yīng)承下各種活動。
要在公眾面前假裝堅強的他,回歸生活之后卻是個廢物,這讓他越來越討厭拋頭露面,甚至沉迷于酗酒,在酒吧鬧事,也不好好吃藥,安裝了假肢后也不好好復(fù)健。
甚至女友告訴他自己懷孕的事實的時候,他拒絕生下這個孩子,聲稱自己沒法照顧孩子。
女友失望的怒斥道出了真相“你沒法照顧他不是因為你沒有腿,是因為你自己就是個孩子”。
這個唯一毫無雜念真心對待他的女友也失望地離開了他。
劇情演進到這里,真的跟我想象中的勵志故事大相徑庭,跟油膩的雞湯相比還是有點清新脫俗的意思來。
可惜馬上劇情就急轉(zhuǎn)直下,杰夫馬上就遇到了他的人生導(dǎo)師,事故中喪生者的父親卡洛斯。然后就被說服感化,積極地面對人生,和女友復(fù)合,迎接新生兒。
鏡頭一轉(zhuǎn)到了三年后,杰夫的女友已成為妻子,而她這次跑完了波士頓馬拉松,而杰夫在終點等著她和她擁吻。
這樣的劇情、敘事手法委實是乏善可陳。
視角瞄向大事件中的小人物,要么能另辟蹊徑,完勝正面切入的中正平和;要么就是無力駕馭大場面,討巧而已。
像這部影片吧,為了顯得更加正確,事件的前因后果已經(jīng)被刻意淡化了,只是反復(fù)地呼告“什么也不能將我們打倒”,如果沒有事件參與的特殊經(jīng)歷,很難體會這種感動。
從一部主旋律電影的角度來說,沒有感染力就是很失敗的。
而杰夫·伯曼與影片同名的傳記《堅強》即使經(jīng)過改編(編劇也很不入流),劇本還是過于孱弱,主角的性格發(fā)展軌跡突兀,配角尤其母親這個角色又有點沒頭沒尾意義不明。
好在導(dǎo)演會忽悠,把杰克·吉倫哈爾忽悠來演了男主角。
杰克·吉倫哈爾的精湛演技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從《斷背山》的牛仔杰克開始,到《夜行者》簡直堪稱炸裂。
他也是鮮有的基本沒演過爛片的演員。
在這部影片,他也是貢獻了絕佳的演技,將杰夫一開始的盧瑟兒狀態(tài)、截肢后用一片浴簾遮擋維護自己尊嚴的自卑而最后的直面現(xiàn)實的坦然全然展現(xiàn)出來。
但是杰克·吉倫哈爾完全不足以拯救這部影片,反倒讓人感嘆這次他的選片眼光不咋樣。
影片叫做《堅強》,但是片中的主角最缺乏的也就是對生活那種自發(fā)的強烈的愛,因此很難產(chǎn)生直擊人心的感動。
因此這也只能說是很中規(guī)中矩、缺乏亮點的傳記片。
就是心疼杰克,奧斯卡還得多等幾年。
本文首發(fā)于:公眾號「李小軍的電影日?!?/span>
歡迎掃描二維碼關(guān)注~
最近被看哭的電影。好像很久沒有看電影看哭了,也可能因為最近淚點實在太低。說實話,電影因為是偏向劇情片,整體節(jié)奏沒有很快,但很多細節(jié)卻特別的抓人心。我在電影最后放出現(xiàn)實生活的Jeff陪他女朋友跑完馬拉松的時候沒忍住哭成了淚人。
其實除了Boston Strong,我更多的是關(guān)注了Jeff和Erin的感情,Jeff和Erin分手了3次,Erin覺得Jeff太沉迷于看球賽,每次Erin的事情,Jeff was not there. 諷刺的是,為了挽回Erin,在那場馬拉松中,Jeff was there. 在感情中Jeff真的很愛Erin,他在醒來的時候第一件事情是問Erin。而他們兩個人最幸運的,其實是Jeff是那么的愛Erin,而剛好Erin一樣即使分手了也仍然深愛著Jeff。她對于放棄自己的工作,家庭來照顧Jeff其實一開始是沒有怨言的。但Erin希望看到的是Jeff的努力,堅持而不是不成熟的混日子和放棄。真的很難想象,如果Erin沒有那么愛Jeff,那會怎么樣。
最近的經(jīng)歷讓我發(fā)現(xiàn)原來找到一個深愛你的人其實很難。也許你們剛在一起的時候真的很相愛,但隨著時間流逝,有誰能保證多年過去后他會一如既往的愛你,更不用說在災(zāi)難來臨之后和你一起面對,陪在你身邊。有時候在想,我們怕的不是災(zāi)難,怕的是當災(zāi)難來臨之后身邊是否還會有個人陪在你身邊,對你不離不棄。
Erin為了愛放棄了自己原有的生活,Jeff為了愛選擇面對現(xiàn)實,重新站了起來。那么你呢?你又愿意為了愛做什么?
這個世界給予的苦難是需要胸懷來接受的,生命的美也在于那份堅強!其實活著,很有意思!付出更是一種快樂!能升華一個人的價值觀就是好電影,剪輯怎么樣,手法怎么樣,不應(yīng)該是評判標準,導(dǎo)演只是個講故事的人,感動到你才是真的,可笑的是總有些人苛刻的莫名其妙,俗稱裝b飯!想問個事,爆炸之后,救他的人在他腦門兒畫個“C”什么意思?
杰克吉倫哈爾首次挑戰(zhàn)失去雙腿的人物角色杰夫。根據(jù)真實事件改編。在自我重新站立之路上,杰夫克服了墮落、自暴自棄、厭倦、煩躁、焦慮,還有創(chuàng)傷后應(yīng)激障礙,是愛,是關(guān)心,是他從人間真情里獲得的感悟和體味,是責(zé)任驅(qū)使,是生活的勇氣,是感恩之心的連續(xù)傳遞,讓它成為波士頓堅強的英雄,也成為這部片子正能量的源泉。加星四顆,小伙伴注意鎖定。
2013年4月15日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事件,是繼911後美國傷亡最慘烈的恐怖襲擊,兩枚土製炸彈分別在終點線附近觀眾區(qū)及一家體育用品店先後引爆,爆炸造成3人死亡,264人受傷,當中17人情況一度危急,多達16人因爆炸而必須截肢;3名傷者更需把雙腿截去,其中之一的是傑夫鮑曼 (Jeff Bauman) ,他的經(jīng)歷被改編成電影《生命因妳更強》(Stronger) ,描述他在恐襲生還後的心路歷程,一個都市小人物成為波士頓的希望和英雄象徵,安撫了不少美國人的心。
在香港上映的電影名稱、海報和宣傳上看來,《生命因妳更強》感覺都不約而同和近期上映的《奇蹟男孩》、《讓我心呼吸》走同一路線:越傷殘越淚顏、健全女帶著傷殘男(母性照顧嬰孩形象)、堅強加勵志、安撫心靈的電影。但《生》因為涉及恐襲,所以社會性和反思強烈些,如果能把視野拉闊一點,時間推前一點,從《生》會看出不一樣的潛臺詞。
波士頓恐襲足足過了4個年頭,荷里活前後推出了兩部給美國民眾療傷的電影,剛上映的《生》和2017年頭上映的《恐襲波士頓馬拉松》(Patriots Day)?!犊帧泛汀渡肥莾缮ㄊ降钠胶庾髌?,從英文片名Patriots Day可以感受《恐》是從國與家的角度出發(fā)回顧恐襲事件,由始至終有條理的整理出整幅藍圖,全波士頓人都不能置身道外,這甚至是全美國的傷痛;但美國人沒有因為恐襲而慌亂或變得軟弱,反而每個人因為愛“Patriot” 從恐襲陰霾轉(zhuǎn)化成團結(jié)的力量,而且波士頓要變得更強“Stronger” ,《生》的英文片名正正延續(xù)《恐》的轉(zhuǎn)化;在《生》電影的另一款美版海報中,Strength Defines Us的口號式標語甚至比片名字眼更大,而這強壯與力量就顯現(xiàn)在失去雙腿的倖存者鮑曼身上,一個不折不扣的悲劇英雄。電影開場的鮑曼只是在超市整理垃圾的小員工,吊兒郎當?shù)乃辞蛸惐裙ぷ髦匾?,到馬拉松現(xiàn)場也是因為前女友Erin參加了,他想修補關(guān)系而去為她打氣;兩人關(guān)系一直因為鮑曼的性格斷斷續(xù)續(xù),Erin一直受不了他愛宅在家中、約會例遲甚至不現(xiàn)身,唯獨這次準時出現(xiàn)在馬拉松現(xiàn)場卻換來炸斷雙腳,開始了我們波士頓悲劇英雄的無常人生。
鮑曼曾多次自嘲“因為我在那裡炸斷了雙腳就成了英雄嗎?”,但在身邊人擾攘、媒體吹捧、美國人起哄下,他像是被擺上神檯成為恐襲吉祥物一般,出席訪問和公開場合都是舉起母指苦笑的指定動作,尷尬地回應(yīng)著群眾呼喊Boston Strong。但沒有人會理解到鮑曼內(nèi)心的恐懼和爭扎,他也不敢表露出來,因為他的軟弱會讓家人失望、波士頓希望幻滅、美國精神崩壞;在恐襲險影籠罩下整個城市甚至國家都需要英雄,象徵面對恐怖份子的不屈精神。鮑曼雖然對這種銜頭和稱頌不以為意,但慢慢地發(fā)現(xiàn)自已的公眾形象和行動影響和鼓勵著很多心靈,甚至讓很多人有的生存的勇氣;為了讓愛自已的人剛強,唯有令自已變得更強:Strength Defines Us,鮑曼不能再只為自已而活,英雄是要成長也要付出代價。
《生》是高舉英雄反英雄的勵志電影,這樣比一味吹捧美國精神來得更寫實動人,而整部電影無論在編劇、拍攝、場務(wù)和演員都貫徹著這寫實風(fēng):大至特技的傷殘CG較果,小至道具和服裝細節(jié)(尤其喜歡男角衣服上因為傷殘生活而出現(xiàn)的汗積和污積),都是不溫不火恰到好處,每個細節(jié)都只因為劇情需要而推進。編劇在角色描寫也是細膩動人,活在國難之下每人自然浮現(xiàn)其自私和軟弱;尤其描寫女友Erin的內(nèi)心爭扎很是到位:之前因為厭倦鮑曼的吊兒郎當性格分開多次,但他因為自已成了傷殘,Erin像天使般對鮑曼的不離不棄,到底是憐愛、是關(guān)懷、是壓力、還是贖罪…種種矛盾電影都來得血淋淋的寫實;在這情況和關(guān)系下感情應(yīng)該就是糾纏不清,而現(xiàn)實中的Erin和鮑曼在2017年也離婚收場,這才是真實的人生,沒有永遠的英雄也沒有Happily Ever After。
作為波士頓恐襲的療傷電影,計算過的《恐襲波士頓馬拉松》和《生命因妳更強》上映次序是不可掉轉(zhuǎn),先是國、再到家、後到人;因為愛和團結(jié)(Patriots Day),所以變得更強(Stronger)。兩部電影除了觸動人心,也能讓觀眾更立體了解整件恐襲事件和對美國帶來的創(chuàng)傷後遺癥。當然了解事情不等於知道真相,《恐》和《生》兩部電影都有提及波士頓恐襲和911的陰謀論,雖然只是幾句對白帶過,但也許這都是導(dǎo)演和美國人心中的疑問:波士頓恐襲和911是真實還是政府的預(yù)設(shè)…陰謀論,永遠是荷里活電影的核心主題。
杰克怎么老了這么多,波士頓爆炸案衍生的電影拍得很矯情
稀松平常,期待我吉撈個提名(還有比我吉更爛的公關(guān)了嗎?沒有了。)
表演還可以,Jake Gyllenhaal也算演技保證了,演了同性戀殘疾人,是不是離奧斯卡又近了一步。但電影缺少新意,渲染的點也是比較俗氣,但就這樣還被煽哭了,實在看不了Jake大哭和說“我愛你”。陣亡......
假如我失去了雙腿。假如我失去了雙腿,我身邊的家人和朋友會有怎樣的變化?一個月前在HK看到海報才知道這片和它的故事,一個月后竟能如愿回來看到這部片。真幸運自己有一對健全的雙腿可以獨立行走。這片的番外篇就是《愛國者之日》了吧,感人度沒想象中高。Tatiana Maslany的感覺略像Courtney Eaton。
《恐襲波士頓》的另一面,聚焦遭遇不幸后非正常人的生活,其實這個角色發(fā)揮空間比較小,同題材的《榮歸》、《聞香識女人》、《我的左腳》等都有著上佳的劇本加持,相比之下本片流水賬式的記錄則相形見絀,另外母親和女友間的戲份也很詭異(甚至多余)。開車那段致敬了《聞香識女人》,算是一個小亮點。
樸實無華的幸存者康復(fù)片。面對如此變故,哪怕困難重重,我們最終仍然能重新堅強。吉倫哈爾的表現(xiàn)一如既往的在水準上,其他演員也非常不錯。不過剪輯有幾處都比較突兀,導(dǎo)致整體觀感不夠好
大衛(wèi)·戈登·格林向主流圈靠攏的投機傳記片,實在是乏善可陳。波士頓的觀眾看這電影的時候心里面定是五味陳雜。今年頒獎季老吉直接被無視,常使用笨辦法表演的他,可能要走老李那種曲折的影帝之路。
送給現(xiàn)在的Jake
爬地敲門回憶殺太慘,Carols那段對話挺感人,Jake Gyllenhaal戲好沒商量,倒是David Gordon Green的個人特色收斂了很多
Miranda Richardson演個東歐藍領(lǐng)婦女完全無違和啊,分分鐘教Jake什么是演技啊。勞工家庭住這么大的房子!帝國主義好!片名的堅強其實是指的他女友吧。
電影充滿了溫暖的人性力量,是一部無驚無喜的半傳記片,也完成了它想講的故事。只是杰克老是這種咆哮式的表演,想出頭怕是有難度。
《恐襲波士頓》換一套切入口,再渾水摸魚式的講法,再次證明生活流質(zhì)感和平庸電視電影質(zhì)感是如此的一墻之隔、千里難追。這么耗下去杰克的沖奧路實在是太坎坷了。之前一直對大衛(wèi)·戈登·格林印象很好,現(xiàn)在竟也拍起這種一撈一大把的片子。
還是Patriots Day 題材
功利、投機取巧和過時的“沖獎片”。Gyllenhaal的奧斯卡饑渴讓他這兩年的戲路越來越無趣。
與以往勵志片不同,該片花了大量篇幅描寫杰夫殘疾之后的負面情緒,除了女友外所有的家人都是那么不靠譜,這顯然與觀眾喜歡看的溫情路線格格不入。我想這正是大家打低分的原因吧,但我覺得這樣的處理方式反而比較真實。
Jake 和 Tatiana 的表演都值得一個提名,可惜影片寡淡無法加持,再加上原形已經(jīng)離婚,雪上加霜吶… 希望老吉盡早跳出這種苦大仇深的沖奧角色,拓寬拓寬思路…
普通人的堅強。大眼賊,奧斯卡,挺你!
四平八穩(wěn),中規(guī)中矩,所有情節(jié)走向你都見怪不怪,主演的表現(xiàn)也是恰如其分,看完想不到有什么特別出彩的地方,也不覺得哪里演崩了,所想表達的主題,也司空見慣,既不是非人式的宣傳,也不是一味的沉淪,可能那些在生活里真的遇到挫折的朋友,會得到鼓勵吧,而我們已經(jīng)喪到覺得正常了。
很弱很弱的沖奧系。
人生就是不停地遇到炸彈,千瘡百孔,也得活著,我理解不是每個人都能在這一切之后還能保持decent。演員貢獻滿分演出,吉倫哈爾就不說了,女主是黑孤的主角啊啊?。」适轮钡杰噧?nèi)倆人崩潰的戲,節(jié)奏都超棒。最后的托長調(diào)主旋律扣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