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不錯不錯
越來越喜歡法國電影 里面的小小主人公可是我最喜歡的 好正太好萌 美麗的法國風景 優(yōu)美的配樂都是值得稱贊的地方 習慣性的看完電影還是去看看影評 褒貶不一 為什么人們總是喜歡抓著不好的東西津津樂道 卻忽視了那些真正想表達的東西 往往好的東西就在這一瞬間被忽視了 很多東西是需要我們細細去品味的 就像感情一樣 人就是這樣一種動物 只喜歡從表面看待問題 有些人生來就不懂得品味 你不懂的品味就算了 你還要自己去拉低自己的身份 造孽
2 ) 孩子的戰(zhàn)爭
非常時期,兩個小村子男孩之間的戰(zhàn)爭,
復刻出成人戰(zhàn)爭的奧義。
有戰(zhàn)役,有計謀,有背叛,
有痛飲慶功酒,有淚灑失意處。
當然更重要的,有成長,
少女的出現,不僅是懵懂愛情的象征,
更因為她猶太人的身份,
讓少年的正義感有了寄托。
整部電影,人性的閃光點,
人性的懦弱與惡劣,
孩子與成人都沒有任何區(qū)別。
3 ) 想到放牛班的春天。。
的確很推薦的一部電影,全片都散發(fā)著孩子天真的氣息,導演很會拍孩子的電影,畫面,配樂都體現的不錯!尤其是導演居然是《放牛班的春天》導演,驚喜不少呢,值得推薦~
4 ) 從普羅旺斯到《新紐扣戰(zhàn)爭》
首先聲明的是,這完全不能算是對本片的客觀之論,準確而言,完全應該算是本人的肆意吹捧。因為,下面的文字大多數與電影不太相關,又有絲許關聯(lián),總而言之,就是一篇純粹的醉話,沉醉之后的話。
其實,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應該在看法車類似電影之前,先好好地看上一些有關法國鄉(xiāng)村的紀錄片的。這樣,我對法國美麗到極致的令人心神搖蕩的難以自拔的景色可以有抵抗能力,能夠更多地出于風景而關注電影的情節(jié)。然而,我仍舊沒有擺脫這樣的“魔咒”。我深陷在電影的景色中,久久回味,以至于我有時候都忽略了情節(jié),心里不斷地呼喊著:給我遠景,給我遠景。
沉迷法國的風景還得怪那本叫《曾羅旺斯的一年》的書,它使我對法車鄉(xiāng)下寧靜又美好的生活產生了向往,對一切有關法國鄉(xiāng)下的景象產生了向往。
所以,當我看《戰(zhàn)馬》的時候,我對爺爺與孫女那段印象最為深刻,也最為動情。我渴望吃到果醬,渴望看到風車,渴望在那綠綠的原野上騎上一匹馬兒。
所以,我看到《新紐扣戰(zhàn)爭》的時候,對那原野的景象迷戀不已,渴望自己的孩童時期是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中,渴望那些打鬧都有著紐扣戰(zhàn)爭般的魅力與回味。
孩子之間的戰(zhàn)爭哪里算得了戰(zhàn)爭,即使今天打得頭破血流,明天依然可以在同一個戰(zhàn)壕中戰(zhàn)斗。這才有了最后面對納粹時的攜手共進。這才是孩子的世界,也只有孩子的世界才會如此天然,又如此純真。
雖然電影有著這或那的毛病,但我不得不承認,本片把孩子的純真與景色的純美完美的結合到了一起。阿門,讓我生在那,死在那吧。
5 ) 萊蒂西亞卡斯塔感覺有莫妮卡貝魯奇的神韻呀,不過西西里是一部她為女主的電影,萊蒂西亞此片仍然是點綴,但很美
我看過爸爸哭,但這不影響我愛他。
我哭,你會愛我嗎?
我不知道,你哭一下試試。
男孩厭惡爸爸只做農夫的懦弱,爸爸只愿保全自家人的平凡(戰(zhàn)爭時間農夫的責任就是為國家后勤保證)。
老師通過教育下一代來反抗雅利安優(yōu)等學說,曾經的情人卻覺得他不曾反抗。
學校組織的博物館游覽,向導宣揚的雕塑是雅利安優(yōu)等品質,但學生們記住的卻是雕塑戰(zhàn)斗姿態(tài)的古銅色皮膚與赤膊上陣的勇敢。
兩個街區(qū)的小孩的戰(zhàn)爭,不會因為一面白旗和一封講和信和停止,更不會因為區(qū)區(qū)幾顆紐扣就失去反抗的決心。戰(zhàn)爭就是戰(zhàn)爭。
孩子中有個是市長的兒子,因為這次戰(zhàn)爭不敢沖前線,所以要交貪生怕死稅,這就是民主,這就是共和,孩子中的頭和僅次于頭的聰明孩子想出來的,然后市長兒子說“這可恨的共和,國王萬歲”(哈哈)
你們的戰(zhàn)爭什么也不是。
那你來干什么,滾出去。(孩子的頭很干脆對那個市長兒子哈哈,最后這個市長的兒子自私想出賣同伴,從被迫到主動)
遠在德國的父親給孩子們的信,雨停了,云散了,你們就是我的陽光,孩子們。
每個人的戰(zhàn)爭,這個譯名挺好的,對于老師,對于孩子的頭兒的父親,對于孩子的頭兒來說,成長也是一次與過去幼稚的告別,同樣也是對待朋友最真摯的成人禮,更是成為堅強者的堅實一步。
6 ) 世界級的戰(zhàn)爭,不過是場兒戲。
如果你曾被《放牛班的春天》所打動,那一定不要錯過此片。同一導演的又一部瞬間打動人心的兒童片,歡笑與感動之間盡展現實的殘酷??粗心且淮髱透骶咛厣姆▏⒆觽儞]舞著木棍子在操場上奔跑,只為了獲得“敵方”衣衫上的扣子,看似充滿兒戲般的游戲卻映射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不由自主感嘆故事的巧妙,同時更是領教了西方人看待戰(zhàn)爭的角度。與《戰(zhàn)馬》不同,影片沒有任何戰(zhàn)爭的場面或元素,淪陷地區(qū)孩子們的內心與表面上平和的生活完全不同,“等打完仗就……”成了他們的常用語,看似幼小的心靈們其實有時比大人們還要強大。無論是最萌的小吉布斯模仿羅馬戰(zhàn)士站在墻頭高呼,還是孩子王勒布拉克像《勇敢的心》一樣將木劍插入土地,以及全部孩子聚在一起思念遠在德國無法回家的親人,點睛之筆無處不在。這個故事其實還有幾個版本,愛影之士不妨一看。
【《音樂時空WAVE》2012年6月刊用稿,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好看好看。
賣萌之戰(zhàn)
不如《紐扣戰(zhàn)爭》好看……時代背景過于實在,大人戲份太多,大人小孩兩邊的串連不清楚,猶太人納粹之類的太特么糾結了,歡樂的氣氛不足,人物個性也不明顯,小演員選得亦不如后者出彩。音樂往史詩方向靠,完全出戲來的
都是這么走過來的
很好的故事,但也不至于要同一時間拍兩部吧!
聽說舊版的更好看,不過嘛,我覺得這部已經拍的很不錯了,小孩的心理把握的很準,劇情也溫馨感人同時很有趣味性。三星半
好多萌正太~
戰(zhàn)爭下的兒童題材影片,我突然想起上學的時候學的最后一課,看來法國人對那些年代的感觸不亞于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與這種略顯沉重的背景對比孩子用純真演繹了他們最美好的時代。
還成。也可以往深刻了解讀。。。
浪漫主義色彩
幼兒園時我是班里的打架第二,終于有機會挑戰(zhàn)第一,卻最終慘遭攢擊,小學再也不打架了,我很喜歡劇中那個說話慢條斯理的小男孩,很像年小跟著高年級一起玩的我
看完心情大好。故事節(jié)奏非常棒。
天真只屬于孩子!
很棒的片子
配樂太事兒了
二戰(zhàn)時期孩子們的戰(zhàn)爭,紐扣是他們的戰(zhàn)利品,蠻不錯的,有《放牛班的春天》的味道。
用兒童來表現二次大戰(zhàn)……等戰(zhàn)爭結束
童真的力量
色彩明快,演員一般
兒童的戰(zhàn)爭,誰都有過童年~配樂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