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只有兩種范圍的情緒,不記得在哪里讀到了來著,是一無所知的快樂與揭露真相后的恐懼。而這詳細分為了社會意識形態(tài)四個不同的階層,這四種階層的思想剛好就是影片中的四個故事。
纏繞在女主身上,從一開始的無知與不安到后面的清醒狀態(tài),這表述了從工業(yè)時代末期,社會動能機器的蒸汽機急需冷卻開始。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忽然的被迫進入一個新時代意識的狀態(tài)開始。在不同的四種情緒下進行不同的生活,對于每一個意識階層的人來說,痛苦是必然存在的,盡管方式各不相同,而唯一得到慰藉的是心中有愛…
影片的主旨包括人類社會進步而將現(xiàn)代人類社會本身加速覆滅這個情況,隨著不同的認知層面一點一點的推進,揭露出人類本身的自然狀態(tài),很有寓意,但是劇本是真的迷。
這和現(xiàn)代心理學(xué)表述的構(gòu)造影片相同,其不需要露骨的內(nèi)容,而僅需符號和劇情,以及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認知表達。能看懂的人自然能看懂,看不懂的人永遠看不懂。其實也算欺負讀書少的人吧…
女主最后的那段獨白其實是寫給這懷著四種不同認知和想法的全社會的90后所看的。我們懷著悲劇的心情,來描述這個故事,即使我們知道劇情是悲傷的,卻不知去向何方,這是生而為人最可悲的事,甚至于我們不知喜劇的幻象會不會在下一秒破碎,悲劇會不會永遠占據(jù)生活,這一切是否在描繪我們所經(jīng)歷的時代的史詩,又或許只是一個時代的泡沫,像飛機墜毀那樣消失于時間之河,而外部環(huán)境的世界卻依舊如常運作…
想起某個德國人評論法國人,拿張二等座票要上頭等艙。女孩是正在衰敗的法國,錯亂,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男孩是正在掙扎的法國,知道這個不對,又難以擺脫。
最傻的是我這樣的看客,耐心地看完90分鐘的裝神弄鬼。
Netflix 追求產(chǎn)量,爛片也一定層出不窮的。
豆瓣你要140字,收到的只會是裹腳布。
這是一部很多人都看了覺得玄玄乎乎不明所以的電影。他幾乎沒有故事主線、大篇幅都是對女主心理狀態(tài)的描繪,對一種不安和恍然的情緒的渲染。全片唯一可以稱得上情節(jié)的不過是Anna和Greg的感情發(fā)展還有之后Anna的一次瀕死經(jīng)歷(差點登上了一架后來墜毀了的飛機)。這兩個情節(jié)無非是Anna陷入這種不安狀態(tài)的導(dǎo)火索,而非電影的主體。鏡頭晃晃悠悠、晃足了一個半小時。
這部電影拍了三年(2014-2017)是因為他的很多畫面、外圍情節(jié)都是在真實生活里拍攝,比如Charlie Hebdo的公眾悼念還有巴黎2015年kong不襲擊的街頭情景。我自己沒有去過巴黎、對這幾個事件只是大概知道并沒有親身經(jīng)歷。但是這幾年住在美帝,對這部電影所描述的惶惶不安的公眾情緒、Anna在一波又一波的不太平里、滿街亂晃不知何去何從的心理狀態(tài),覺得特別有共鳴。(當然這種情緒感受本身值不值得拍出一個半小時、就是另一說了。)
ELENA NICOLAOU對這部電影的解讀我覺得寫得很好,長短處都總結(jié)得中肯。他也提到了傳達這種慌慌不安的感受才是這部電影的本意:
也許只有這樣一部把所有傳統(tǒng)敘事結(jié)構(gòu)都拋出窗外的電影,才能還原我們生活在今天這樣一個破碎流離的世界的真實感受。
Maybe it takes a movie like Paris Is Us, which throws out all conventions of narrative form, to actually speak to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today's fragmenting world.
電影的結(jié)尾我在看得時候覺得很是做作,但這篇影評里也把他想傳達的意思說得明白:
如同全片一樣,這部電影的結(jié)尾既不易懂、也不是線性敘事。故事的最終鏡頭回到了Anna和Greg的初遇。在這個結(jié)局里,Anna并沒有走向那個充滿未知的未來,而是(最為戴著淺金色發(fā)套的另一個自己)跨過了一道象征時光穿越的墻、回到了他們初遇的那個音樂節(jié)。Anna該如何生活在這個混亂不安的世界里?這個電影沒有告訴我們答案 --- 她僅僅選擇了逃避、逃避回那個更加單純的過去。
Fittingly, the movie doesn't offer an easy (or linear) ending. The final scene returns to Anna and Greg's first meeting. Instead of moving forward to an uncertain future, Anna (in a blond wig) walks through a kind of time-wall (think Interstellar's fifth dimension) and goes back to the rave. There are no resolutions here — just an escape into an easier past.
這樣看這部電影、看Anna的經(jīng)歷,我們是不是更能找到共鳴呢?
存在還是虛無,只能借由干擾來稍加判斷。
法國媒體說這是一部generational的電影 很是恰當了 敘事手法方式和影像都非常非常法國 對法國年輕人心理狀態(tài)的刻畫也是感覺很對 氛圍很對 這也是我的巴黎啊
雖然有幾個畫面沒太看懂但女主的心理歷程、我好像能感受到。有點像單身男子的劇情和意思、往意識流方向更走遠了幾步。
劇情在哪里。。。就這還要用四個編劇?要不是因為認識男主,真不要浪費時間看
動亂的社會和動亂的感情糾葛,聯(lián)想到the dreamers,這部更私人化一些。但是表達力不太行。女主有點像手長腳長的艾瑪沃森。
旁白太多了,劇情也弱
看不懂
47/365 打一星都嫌多,這部真的是典型Netflix拍的電影,矯揉造作,故弄玄虛。關(guān)于巴黎的電影不是這么拍的。
完全是為了懷念巴黎堅持了一個半小時
鄰家小妹的生活、愛情和未來,在動蕩的政局、恐襲、生存境遇困頓中引發(fā)的思考,年輕人想要有的舞臺和現(xiàn)實的無解,表達一種憤懣的情緒吧。
有典型的「意識流」敘事手法,迷幻的用光也是一貫的法式「裝逼風(fēng)格」,可惜故事的體量只能夠拍一部十分鐘的短劇,最后完全在惡意挑戰(zhàn)觀眾們的耐心。
表演和文本層面稍微弱了點
這是一部平地起波瀾的片子,幾乎沒有素材,也沒有故事,居然自成篇章,將生與死、虛與實、意義與無奈之間的惶惑充分表達了出來。但抹去故事后,節(jié)奏明顯慢了,初期那些精彩的碎片化和令人震撼的處理,很快隨著不斷重復(fù),而讓觀眾怒火中燒。故事固然是一個枷鎖,但確實不易看到?jīng)]有故事依然成立的影片,本片的實驗如果集中在半小時內(nèi),應(yīng)該是一部很有想法、很有個性的作品,可搞得這么長,就像瘦驢拉硬屎那樣別扭。
即使作為巴黎觀光片來看都不配啊(-.-)
對白讓人心煩意亂
畫面和主人公都特別美,但是沒看懂,不知道說什么
絮絮叨叨看困我 但是意識流絢麗色彩搭配以及幾個風(fēng)景的空鏡頭是真的好看的
不說我還以為是馬力克拍的
A total waste of time.
氣氛迷離,節(jié)奏雜亂而拖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