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囚》採用了疑似雙主線的方式發(fā)展故事,一方面從阿凡(游學(xué)修飾)的角度出發(fā),另一方面從阿豪(關(guān)楚耀飾)的角度出發(fā)。以下我想談?wù)?,故事中各支線對主線故事的影響,以及解讀時可參考的角度。
在《同囚》中,支線故事對主線影響力非常大,可是支線故事都無結(jié)局,反而令主線故事的轉(zhuǎn)捩點變得薄弱,削弱整體故事。而疑似雙主線發(fā)展令故事重心不停搖擺,觀眾時而把情緒投放在阿凡身上,時而投放在阿豪身上。
在第一主線故事中,阿凡從第一天就想對抗勞教所中的懲教人員,但從勞教所外發(fā)展的支線故事告訴我們阿凡的外婆入院,成為主線的轉(zhuǎn)捩點。這時阿凡的目標明確,他要爭取好表現(xiàn),以求提早釋放,所以變乖了。但從另一支線故事中,同倉友人攻擊懲教人員時,阿凡作為極守行為的小伙子,竟衝出來對抗、一同挨打。照道理這條故事線應(yīng)有後續(xù),例如阿凡和同伴因此加監(jiān),或受到其他攻擊性懲罰??墒侵Ь€故事草草完結(jié)了,對主線毫無影響,阿凡甚至成為史上最早放監(jiān)的勞教犯。
在另一主線故事中,阿豪一直勇於與同事對抗,不以暴力對待犯人,被稱為「好水」(Good water)。面對上司、同事、囚犯、家庭四方面的壓力,阿豪一直無從宣洩。在撞破妻子吸毒後,阿豪終於在工作中按捺不住,把憤怒情緒投射在囚犯身上,狠狠地把一個囚犯打了一身。妻子的狂野派對作為阿豪改變的轉(zhuǎn)捩點,雖然是情理之內(nèi),但是對阿豪的影響只是一瞬間的事,沒有後遺。阿豪打犯後只被上司訓(xùn)斥完就繼續(xù)如常上班,第二天又變回以往的模樣。雖然可把阿豪打犯說成是他決定辭職的轉(zhuǎn)捩點,但欠缺阿豪自我反思的描述,這說法似乎支持不足。豪妻的故事沒有結(jié)局,觀眾最後也不知道豪妻及其損友們有沒有因吸毒而受罰,亦不知道豪妻最後有沒有再戒毒。支線的未了,削弱了主線的劇情發(fā)展。
電影以阿豪不停為同事「頂更」合理化他忽略家庭的理由,但其實阿豪似乎沒有財政或其他壓力,令替更變得無動機。筆者觀影時不禁想,是不是阿豪不想回家,所以故意為同事「頂更」,避開妻子?另一說法是阿豪怕少年犯們在他人的看管下受到更多暴力對待,所以出於良心而「頂更」,但這說法亦欠缺支持。
另一方面,到底故事是雙主線,還是只有一條主線?《同囚》的英語標題為With Prisoners,直接理解為「與囚犯共同被囚禁」,所以筆者認為,導(dǎo)演最關(guān)心的其實不是阿凡,而是「被同囚者」。解讀電影時,若只把阿豪的故事當作主線,或許更合理。但若果故事是以阿豪為重心,把阿凡當作配角,阿凡的故事線似乎有點喧賓奪主。
《同囚》中強調(diào)一人犯事,全體受罰。例如阿凡在監(jiān)倉中不肯執(zhí)行懲教人員的命令時,全倉人亦會受到懲罰。事實上,一人犯罪,受罪的不只是一倉人,而是更多的「被同囚者」。
懲教人員固然是被同囚者。在香港,懲教人員需要輪班工作[1],有需要時更會住在監(jiān)房宿舍,正宗「陪坐監(jiān)」。每天在封閉環(huán)境下工作及生活,對生活的不滿和心理的壓抑無從抒發(fā),除祼跑外,《同囚》中大多數(shù)懲教人員選擇把壓力宣洩在囚犯身上,對他們粗言侮辱、暴力對待。電影中無故打人,逼人吃糞等行為看似誇張,但最近,曾入住過沙咀勞教中心的網(wǎng)民在討論區(qū)爆料,指電影中呈現(xiàn)的暴行都是真實的,甚至未算最惡劣[2]。
懲教人員的妻兒也是被同囚者。以阿豪的妻子為例,丈夫工作繁重,與妻子聚少離多。豪妻沒有工作,每天獨守空房。由於家中沒有寵物,又沒有其他親人同住,她更因曾流產(chǎn)而不育,不能生小孩作伴,豪妻每日無聊的生活其實跟坐牢亦無異。
囚犯的家人也是被同囚者。阿凡的外婆失去疼愛的孫子,囚禁在自己家中和心中,最後鬱出大病。結(jié)局中外婆被囚在骨灰龕中,阿凡說的一句「住得習(xí)慣嗎?」實在諷刺。而阿凡的廿四孝女友因阿凡入勞教所而挺身照顧外婆,又為阿凡而奔波,其實也是被同囚者。(其實筆者認為她的行為更像阿凡的姊姊,亦想問為什麼女友不曾自行前往勞教所探監(jiān)?)
電影結(jié)尾以現(xiàn)實中從勞教中心重返社會的年輕人勸勉作結(jié),亦有強調(diào)不要犯事,因為一人犯事,受害的是所有你的身邊人。
《同囚》中,大多數(shù)懲教人員認為少年犯即使離開勞教所後仍不可能變好,認為他們重返社會後必定會再犯事;電影中阿豪卻深信若果勞教中心能真正達致懲教共存,青年犯可以變乖,重投社會後亦不會重犯。不過,導(dǎo)演對於懲教的取態(tài)又如何?阿凡最後有沒有變好?
「我永遠也會記住這裡?!拱⒎渤霆z時所說的這句話可以解讀為:一、我永遠也會記住勞教所的暴行;二、我永遠也會記住勞教所的教晦。前者是充滿憤怒的,暗示阿凡沒有變好,隱藏著一種人性本惡的特質(zhì);後者則充滿個人反思,認同勞教可令青年變好。在兩個解讀方式中,筆者傾向相信前者。
阿凡重返社會後在一餐廳工作,昔日的戾氣全消。之後他受到朋友誘惑再犯罪,受到以往社團的對手攻擊,亦受到警察的質(zhì)疑。初時,阿凡仍能堅持不再犯罪,但當損友的金錢誘惑和一再施展朋輩壓力後,他決定重出江湖,直到女友出來阻止。
筆者認為,導(dǎo)演相信勞教並不能令青年的本質(zhì)變好,青年只是怕了勞教所,所以不敢再犯事;但若社會各界,以及身邊的人給予支持和愛,當日的青年犯仍能抵抗誘惑,遠離犯罪。電影最後引述魯迅先生的《淡淡的血痕中》[3],文章諷刺造物主讓世界中各種暴力行為發(fā)生,亦暗藏著一種基督教的「人性本惡」思想。
老實說,電影在劇本和處理上存有很多毛病,但選材上屬香港電影鮮有探討的主題,故事亦能令人有深刻反思,有一定的吸引力,加上抱著支持香港本土電影心態(tài),筆者仍鼓勵讀者入場。
[1] 根據(jù)筆者任職懲教的友人,懲教人員以輪班制工作,需一星期工作6天,每更工作7小時,另加一小時飯鐘。四更編制為P: 1315-2015 / A: 0645-1345 / 1N: 1845-0145 / 2N: 0115-0815 / 0: 休息。若不需輪夜班,一般也會跟隨PAPAPA0方式上班。而若員工駐守遠離市區(qū)的監(jiān)房,不少員工在P與A更中會選擇在監(jiān)房宿舍中過夜
[2] 入過沙咀勞教中心,你問我答-香港連登討論區(qū)//lihkg.com/thread/215278/page/1
[3] 魯迅《淡淡的血痕中》全文-http://www.millionbook.net/mj/l/luxun/yc/023.htm
在香港18-25歲犯罪的人被定罪之后是去少教所勞改,而不是坐板房。原來在少教所勞改是件極其恐怖的事情,我沒有看這部片子之前根本不知道他們不是被勞改而是備受心靈和尊嚴的折磨。
在少教所里的教官分兩類人,一類認為這些青年是社會的人渣,要在這里好好教訓(xùn)他們,他們在外面作奸犯科都是因為父母老師用盡辦法都沒能管住他們,所以在少教所里用什么辦法都不知為過。而且光體罰他們只是一時的皮肉痛,好了傷即忘了痛,只有加上精神上的教訓(xùn)他們才能牢牢記住。這些教官要長期shift 也有不同的壓力,他們經(jīng)常拿這些學(xué)員出氣發(fā)泄。此類為大都數(shù)人。另外一類是極少數(shù)的有良知的教官,他們抱著教育為本,給學(xué)員們又一次重生的機會為目的,循循善誘,但是很多時候吃力不討好,也不太能同其他教官合群,比如影片中關(guān)楚耀的角色。
關(guān)楚耀在影片中很正面,這同他幾年前被公布吸毒有些反差,不過這么多年過去了,現(xiàn)在又復(fù)出,相信應(yīng)該已經(jīng)戒了陋習(xí),就像電影里一樣我們要給每個人都改過自新的機會。 在少教所里的青年們無論以前在社會上有多橫,剛到這種地方有多不適應(yīng)或者還報有僥幸心態(tài),用不了多久就能嘗到滋味。體罰已經(jīng)算是很幸運的了,被逼吃屎,被侮辱人格,被問候家人,輕者被殺銳氣,重者神志不清,還有不堪侮辱尋短見自盡的。這些都是真的,所以有很多熬出頭出去了的真的不敢再就犯,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要犯也等到25歲之后,坐板房比在少教所好過多了。連這些古惑仔都這么說,可想象是何等的非人生活。
題材新鮮、寫實,能夠反映香港監(jiān)獄的真實情況,值得一看,可惜整體未有好的發(fā)揮。多處情節(jié)未有交待清楚,節(jié)奏奇怪,非常散漫,譬如孱仔星之死、豪sir的假意親近同僚、主角梁奕凡再次想加入黑社會的原因等。而且結(jié)局交待不夠清晰,主角演技略欠火候,難以帶動觀眾情緒。
就像導(dǎo)演本來可以挖得更深,可以探討更多被扭曲的人性,但最終止於表層。
這套電影在劇本結(jié)構(gòu)或者很老套與突兀,但實際意義遠比對電影的討論更深更真實,到底如何才是「懲教」與「勞教」?又有什麼權(quán)力賦予公務(wù)員去虐囚,一個社會明知道是公開的秘密而沒有人真正站出來與控告這班「知法犯法」、「濫用職權(quán)」的紀律部隊。
勉強及格。對香港監(jiān)獄題材電影的主題有所拓展,題目《同囚》其實是指勞教所的犯人和懲教官同處于壓抑、失序(諷刺的是全片多次表現(xiàn)犯人生活中繁瑣的規(guī)范)之中,這也是雙男主的意義。在內(nèi)容組織上,它更多的是一類對人的狀態(tài)的觀察,全片也用了偏紀實化的處理,基調(diào)較壓抑,它不再像老港片一樣,以借監(jiān)獄的環(huán)境描畫公義、義氣,在懲教官反復(fù)折磨犯人的場面后面,似乎在探討城市這一組織形式的某種本質(zhì),如同劇中人碎碎念的:來到這里的人都沒希望了,那么,城市需要怎樣的人類呢?這一質(zhì)疑,倒有些類似《發(fā)條橙》了。不過倆男主,一個皈依情感需求步入正軌,一個脫下制服揭發(fā)惡行,提供了一組似是而非的答案,編導(dǎo)至此未能更進一步,或者,這也是一個城中人的無奈選擇
想表達一些什么呢,香港新導(dǎo)演犯幼稚病的不少啊
值七分,可是那么多兩星,所以決定多給半星。整個情節(jié)看著很平淡,平淡的壓抑,可這不就是真實生活嗎?
【87】1.還不錯,把監(jiān)獄里的警察的壞的一面展現(xiàn)出來了。2.分低可能是因為不爽這導(dǎo)演給男主這樣的社會青年洗白?這一點我也挺反感的,有些社會渣滓就是“教不轉(zhuǎn)”(不能教會他重新做人)。不過這電影情節(jié)還行。3.電影最后,男主的妻子讓男主差點又去干壞事懸崖勒馬。就這種人都有這么好的妻子4.到底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呢?還是人人都可被教導(dǎo),人人都可成佛?我覺得畢竟還是前者多,后者少,不能因為少數(shù)能變好,就放松警惕,以為所有的社會青年都能被教好
又炒古惑仔和監(jiān)獄風(fēng)云的冷飯,浪子回頭什么的簡直俗不可耐。連基本的選角都失敗。
單憑畫面就讓人感覺到壓抑、煩躁,這種感覺是因為影像粗糙、低成本、生澀……看得很頭疼。最大的意義可能是讓我對香港勞教所有了概念,從來沒有想過香港還會存在這種地方。
感覺結(jié)尾倉促 當紀錄片看而已
到底是港片,多了些自由。14-25歲的男犯人會去勞教所,一個規(guī)矩繁多且往往濫用私行的地方?!锻簟放某隽司瘑T與犯人共有的暴戾、怨懟,好些行徑確實讓人驚駭,哪怕受用對象是做過壞事的人。在這種情況下,阿豪的理想主義更顯“突兀”。不過,很多矛盾與支線都斷了,結(jié)局更倉促。關(guān)楚耀挺帥的。
NOT BAD
其實可以深度挖掘
可以說是有點差了
當sm片看是很不錯的。但是如果是想針砭時弊的話,可能難以令人信服。男獄警很帥。
題材挺不錯的,而且演員去明星化,很有點本色出演的意思,但整體觀影感不佳,總是讓人心生抵觸。有些情節(jié)也沒有處理好,顯得散漫模糊,沖突僅僅表現(xiàn)在那些教官的變態(tài)方面,好像就成了一種宣泄,而服刑人員盡管作為主要描述對象,卻很臉譜化,后期的故事更是成了微電影,瑣碎而抒情。有快進。
不敢以“監(jiān)獄片”自居 僅以少管所為載體 試圖批判香港社會那扭曲人性的懲教制度 嚴肅感增加了 紀實感強的畫面多了 戲劇性的沖突也減少了 然而骨子里卻還是那股濃濃的“監(jiān)獄風(fēng)云”味 讓人感受到體制對人性的扼殺 長官們依照自己的心情對學(xué)員進行體罰 讓這些年輕的小伙子比監(jiān)獄中的那些老油條活的更痛苦
古惑仔入獄的向善如流的改變。其實還不錯,沒有庸俗港劇的俗氣套路,情感牌打得還不錯,忍不住想要一直看下去。原來香港25歲之前的犯人入的都是懲教所,而不是監(jiān)獄。但是懲教所就像校園,也存在弱勢者被霸凌的情形。多給一星,因為我喜歡電影里每一個人都有的無奈、無可奈何,和無所適從。
好,讓人看的很入神。
11111
7.1/10
很難定義的影片,反應(yīng)了當下香港少管所的現(xiàn)狀。配樂數(shù)度激昂,給人一種要“起義”的錯覺,實際上都“忍”過去了。所以全片的監(jiān)獄戲壓抑,給人一種紀實感,另一個“同囚”關(guān)楚耀飾演的“好教官”與影片壓抑的氣氛格格不入,雖然加入了失控的戲碼,但感覺很突兀??傊O(jiān)獄戲很不錯,監(jiān)獄外就沒什么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