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柏林早期中較有感覺的一部
形式上,演員的怪異裝扮、夸張的形體表演,以及手繪紙板的布景,由于有了近乎超現實題材的照應而不再產生類似于《野貓》《牡蠣公主》那種不協調感。同時內容上,較之上述作品也有著的相對完整的戲劇結構和角色塑造。
其中,男主人公的主要職責是串聯整個劇情發(fā)展。至于他為什么會對婚姻產生恐懼心理,是否來自強勢母親的陰影,根本不是關注的重點。它更像是為了引發(fā)玩偶主題而刻意設計的引線。
真正的喜劇核心是木偶大師的女兒。她的真人玩偶互扮制造了最密集的笑料。個人較欣賞脫衣那段戲:眼看對方要來脫婚紗,女人情急之下揮手阻止。男人對此頗為驚奇:“你要自己脫?看來這機器結構還真復雜!”字卡很幽默。但如能在有聲片時代重新演繹,將表情和臺詞同步呈現,效果一定會更好!
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個配角:小學徒。此人活脫就是二十年后《街角商店》的跑差皮皮原型:同樣的少年故作老城,同樣的平時不招老板待見。最后,同樣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救老板于水火……但相比之下,皮皮一角無疑要更為鮮活。這一方面得益于導演自身經驗的不斷積累,另一方面則在于人物特色更適于用有聲電影去表現——玩偶身份曝光后老板追打學徒造反的無聲鬧劇,顯然就要比皮皮救駕后在醫(yī)院“脅迫”邀功遜色許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劉別謙后來作品中的某些著名的喜劇手法也能在本片中尋見端倪。比如,學徒靠師母在場強吻師姐,而對方卻怕穿幫而不能發(fā)作。這場戲幾乎原封不動照搬到到二十年代的《笙歌滿巴黎》。而在四十年代的《你逃我也逃》中,它又變種為假扮教授的波蘭斯基在蓋世太??偛恳勒碳{粹軍官在場,脅迫自己的老婆說出外遇真相。
當然了,所有這些手法都發(fā)生在畫面中。那么劉別謙最有名的“觸覺”——門,到底最早出現在哪部影片中呢?
劉別謙早期的無聲作品真不如卓別林,幽默設置的也不好,故事講得也一般,電影聲音的發(fā)明解放他了……
無意識最早期探索作品?
很早就開始玩形式了
Ossi Oswalda真是太可愛了!
1910年代的《空氣人偶》,畫片背景矚目。
畫質很不錯 雖然故事比較牽強 但劉別謙的技術和風格此時已然很靠譜了 笑死我了
弄假成真,弄拙成巧的奇趣故事,但內容略顯空洞,無意義的表達太多,簡單說,就是重點劃分不清楚,一鍋大雜燴,開頭搭積木的橋段很巧妙,也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本片的主題。一句話,在默片表達上,劉別謙不如卓別林和巴斯特·基頓,有聲電影的確是讓劉別謙如虎添翼。
劉別謙真會講故事,這部電影的創(chuàng)意太棒了,我們在現在才想到的點子人家一百年前就想到了!買個玩偶應付婚禮,結果是真人哈哈哈哈。別說是真人玩偶了,連馬都是真人!搞笑的創(chuàng)意層出不窮!btw,搞不懂為什么評分這么低。。。。。
3.5,布景很可愛
Touched by Lubitsch. 100年前就拍了被催婚+買個女友應付的故事。真假置換,假戲真做,一點機械人生的意味。開場導演即本人出鏡親手為影片做「設定」,隨后又在現實中融合各種奇詭妙想(人扮馬最佳)以形式深化主題。長相神似大都會圣女的女主彼時已被機械化過了。鏡頭銜接和調度都非常流暢,幽默笑點更是層出不窮編排從容,現場的即興配樂與內容情節(jié)的搭配天衣無縫。即便排除現場觀感的加成,也必是劉別謙被低估的天才之作。//北影節(jié)現場即興配樂68分鐘修復版
MoC Lubitsch in Berlin
故事有趣,場景又特別有意思,好些道具就直接畫在背景上,片頭劉別謙出場搭建紙板布景。
愉悅
小男孩又喝油漆又跳樓,制作師怒發(fā)沖冠白了頭,就連拉車的馬還是人扮的,最后說“我們太累了,哪兒也不想去了”……全片充滿了賤兮兮的準三俗怪趣味。好中意各位演員的表演,尤其是女主角真有意思,非常精彩。布景和特效的運用也不錯,這離電影誕生可才二十五年。
你能自己換衣服?她肯定有套很復雜的機械裝置。
弄假成真,漸入佳境;人假扮的馬;滿好笑的。
7。這故事哪里好像看過
古早騙婚記,逼真的娃娃
《真人玩偶》,“劉別謙在柏林”系列6部影片中的第二部,64分鐘。不肯成長的男孩被叔父強迫娶妻,玩具大王借女兒的模樣造出機械人偶,演出一幕騙婚記,但竟弄假成真。片頭劉別謙出來,用紙板砌出人與物,接著疊現真實畫面。手繪紙板的布景加上演員怪異的打扮給影片添加了一種超現實的感覺。
這種題材給基頓應該能玩出大花來,老劉這么拍好糟蹋設定(但Ossi是真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