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死一瘋一白癡
陀翁的名著我讀過,還好能斗膽評論一下黑澤明的這部改編。
《白癡》的小說是一貫的絮絮叨叨的風格,再加上俄羅斯人民特有的長姓名、我當時讀的時候費了不少力氣(我讀的是英文版,就怕國內(nèi)的翻譯磚家翻譯的變味了)。具體的故事核心影片基本上忠于原著、就是把背景放到了戰(zhàn)后日本的北海道。其實這也沒太大必要、低溫暴雪的惡劣環(huán)境襯托的作用不大。黑澤明沒有把握陀翁要表達的精髓,所謂的白癡被導(dǎo)演塑造成了一個優(yōu)柔寡斷、娘里娘氣的窩囊廢,我特別受不了龜田(所謂的白癡)動輒蜷著兩只手在胸口、搞得嬌滴滴、捏著嗓子說話。原著中的梅詩金是踐行理想主義和自我犧牲精神的悲劇人物,但并沒有讓他表現(xiàn)的像本片中的形象,看到最后30分鐘幾乎要說粗話了。 劇中其他人物的塑造明顯也有隔閡感,感覺大家都拿著架勢、端著腔調(diào)、有點做作了。
比較故事的思維背景是歐洲人,黑澤明改編的不是很成功。如果是伯格曼的話,估計十拿九穩(wěn)吧。
2 ) 白癡
梅詩金公爵是個沒落的貴族,也是個癲癇病患者,故事從他回國開始。他在車廂結(jié)識了羅果仁,之后結(jié)識了葉班欽一家和加尼亞。卑鄙的地主托茨基愿拿出一大筆錢將收養(yǎng)的孤女娜斯塔霞嫁給無恥的加尼亞。在娜斯塔霞的生日宴上,被人們看為白癡的梅詩金公爵愿無條件娶娜斯塔霞為妻。就在婚禮的當天,娜斯塔霞覺得自己配不上公爵,最終選擇了羅果仁,最后被羅果仁所殺。
梅詩金公爵又稱為“基督公爵”,他是作者理想的化身,也是堂吉訶德式的人物。他純粹的愛別人,然而他卻無力對身邊的人產(chǎn)生影響。公爵雖然也愛上了葉班欽的女兒阿格拉雅,但他對娜斯塔霞的是憐憫式的愛,是拯救式的愛,或者說是基督式的愛,他想拯救她脫離罪。娜斯塔霞雖然也深愛著公爵,但是她內(nèi)心中覺得自己配不上他,仍持續(xù)性的陷在罪中,內(nèi)心充滿糾結(jié)和痛苦。娜斯塔霞被殺后,公爵徹底變成了白癡,以愛拯救世界的夢碎了。
3 ) 大師也有失手的時候
陀斯妥耶夫斯基名字難打,書難讀,電影也難拍,黑澤明把他移植到日本去,可惜雖有《蜘蛛巢城》在前,《白癡》還是拍得好像白癡。情節(jié)拖沓不說,三船敏郎的特點也完全沒有體現(xiàn)出來。雖然一些場景的實時拍攝手法相當有勇氣,但把握的也實在不夠好??傊?,我不喜歡這部電影。
4 ) 大師有些邏輯混亂
我沒有看過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原著,所以以下評論僅限于黑澤明的這部電影.
首先,我覺得應(yīng)該把赤間放在二戰(zhàn)的背景下來看這個人物.開篇我們知道主角赤間是一個退伍的老兵,曾經(jīng)從死刑場上死里逃生.我覺得我們可以籠統(tǒng)的把他看作一個在二戰(zhàn)中接受了一次洗禮的人物.他在戰(zhàn)后對待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態(tài)度,我想也代表著他對于戰(zhàn)爭的反思.他之后的生活態(tài)度就是"純真"對待世界上的一切,雖然他可能因此要忍受無盡的嘲笑和欺辱.黑澤明顯然認為赤間的這種人生態(tài)度是無比正確的,(他在電影中不停的提示我們這點,特別是開篇和結(jié)尾處)但真的應(yīng)該是這樣嗎?赤間不停的提示人們,我們生活中有不祥的陰影,(電影中表現(xiàn)為他有預(yù)言能力).我們可以說戰(zhàn)爭經(jīng)歷使他有了某種心理陰影.(我們現(xiàn)在叫"戰(zhàn)爭創(chuàng)傷"),也可以進一步說,赤間感覺有某種不詳?shù)年幱盎\罩著他的祖國.但我們的主角除了不斷告訴人們有不祥預(yù)兆之外,根本是個對此無能為力的家伙. 他甚至軟弱的連自己應(yīng)該在兩個女人之間選擇哪一個都不知道,只是告訴她們,你們兩個我都愛,還告訴他的競爭對手們,你們和她結(jié)婚得不到幸福.但他在干什么呢?他只是不停的在兩個女人之間猶豫著,根本就是造成這場三角戀悲劇的制造者.
以上這些就是黑澤明對于戰(zhàn)爭的反思,我?guī)秃跐擅骺偨Y(jié)一下:"日本人應(yīng)該遺忘過去的一切(像赤間),(雖然還有點小陰影)然后純真,誠實(直面將來將要遭遇的一切困難)(也就是那些"不祥預(yù)兆"),勇敢向前.
黑澤明這次真的讓我看不懂了,首先,這種對戰(zhàn)爭的反思本就是不徹底的.(遺忘過去的一切).
其次,作為黑澤明代言人的赤間根本就是個軟弱的家伙,他怎么可能是日本的的未來,他連自己的內(nèi)心都戰(zhàn)勝不了(戀愛).真不知道黑澤明是怎么想的,大師這次真的失手了.
5 ) 他是白癡,世人還有誰清醒!
昨日看的電影,看完電影的時候,天色已暗,正如自己的心情,那分不清天色如何的眼睛蒙騙了一切,我可以怪罪自己的眼睛,也可以選擇正緊的當一個白癡!
最終他還是逃脫不了這個社會附加的荒誕滑稽,沒能進入戲份的棋子只能被毀之一炬。難道他缺少忠貞,片中看來并不缺乏;難道他缺少善良,也并非如此;難道上天認準了他是個白癡,想給他一個徹底的懲罰,如若如此,那我將永遠不會背負信仰的枷鎖而生存。但當然不是這樣,信仰是人們最低的底線,他可以保護善良真誠,但是不可以也不能夠?qū)贡┝Γ┝某跏季褪菦_著它來的,即使軟化也需要時間,而殘酷的暴力最講究快速、精準!這難免令人悲哀!
有人說龜田的形象就是一個沒有男子漢氣概的偽娘,的確,那種欲言又止,扭扭捏捏的狀態(tài),總讓人恨不得上去抽他兩個巴掌。我想導(dǎo)演本身不能不明白影像出來后的效果,但是這正是導(dǎo)演的用意,因為他是白癡,他便該有其非同尋常的一面,即使他非真正意義上的白癡,導(dǎo)演在龜田身上的夸張性表現(xiàn)也足以幫助其在那個社會環(huán)境下成為白癡。
在故鄉(xiāng),有人做了愚笨之事,也常被以白癡稱呼,但是這僅限制于一兩件事后的行為。如若這種愚笨變成常態(tài),那么在這個社會歷練過的人們就都會認為你是異類,即使這種反常態(tài)不過是一種真實的表現(xiàn),也會成為戲謔的理由,你也會成為被戲謔的對象。總之,我們的社會也早已習慣了虛偽表象的做派。
片中能夠帶給我的就是,它告訴我們身處在人之社會,我們與白癡相比并未高貴多少,或許更顯得鄙陋。未看過原著,但可以預(yù)知,想表現(xiàn)的東西應(yīng)該與電影所描繪無太大差距。
電影最后的畫面可以看到的是瘋狂囈語的兩個白癡,他們已經(jīng)忘卻了自己本身的存在,是死是活亦不重要了。
起碼最后有了清醒者!因為白癡乃至清醒,二者皆可以傳染,類似于細菌,有了一定的環(huán)境,它便可以滋生。
多點清醒的傳染,少一些自恃清高的白癡,或是自以為他人是白癡的白癡者!
6 ) 隨便吧
黑:我在試圖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你們卻在理解我,解讀我。(ps:那束康乃馨已經(jīng)讀懂他了,看到后心潮澎湃!這才是最偉大的致敬!)
……………………………………為啥字數(shù)還不夠!那我再湊一些!那些說電影被剪輯的支離破碎,看不懂的說啥的,真心懷疑是一字一句看了電影了嗎。
……………………………………為啥還不夠字數(shù)??!
【2019年4月21日-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致敬-擺渡西東:黑澤明」-中國電影資料館-166分鐘版】善人多磨難,好人不長命。從整體劇作角度來說,節(jié)奏緩慢且情節(jié)點設(shè)計平庸,人物情緒的發(fā)展完全是刻意而為之,劇情推動沒有起到幫助。作為黑澤明這樣一位名導(dǎo),基本的導(dǎo)演思維水準依舊保持清醒,調(diào)度依舊精準,但實在是太平庸了,沒有任何一個鏡頭有著《羅生門》、《七武士》、《亂》嘆為觀止的調(diào)度。
讓日本人演陀劇,實在是忒牙磣了。好在黑澤明還是從骨子里把握了原作的精髓。
【北京電影節(jié)展映】黑澤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著嫁接到戰(zhàn)后的日本,再加上舞臺化的表演調(diào)度。使得部分角色性格轉(zhuǎn)變、情節(jié)推進有所突兀。但仍有生日會等幾場戲在出色的表演下爆發(fā)出動人的張力。可惜4小時原版已徹底遺失。男主角猶如一張白紙,任由世間污穢浸染。也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人性丑惡與善良。還是第一次看到原節(jié)子幾乎整部電影都維持在面如死灰的陰郁狀態(tài)
原片4個半小時,硬生生砍成了3個小時,電影后半段砍的幾乎慘不忍睹,每隔20幾秒一個鏡頭切換,劇情幾乎要靠觀影者自己猜測,這部改裝自同名小說的電影是我看過的黑澤明電影中最水土不服的一部。
沒耐心一點點看完。像是在天龍看地戲,戴上臉譜,擺好姿勢,情節(jié)和臺詞都是可有可無的,只是發(fā)出隨便什么聲音的借口。最后一段梅什金和羅戈任的夜談處理得還不錯。
很不錯的片子,并不像說的那么糟,但還是希望能有完整版,黑澤明非常用心的作品
黑澤明究竟是抽了什么風非要整出這么個畸形兒來?且不說故事改得支離破碎,場景氛圍完全不對頭,人物還原度也太低了,梅詩金公爵居然就被拍成了一個傻子(相比之下兩個女性角色還算靠譜)......這么亂來的翻拍讓我這種原著黨怎么忍?。?!
整體不太完整流暢,戲劇式的場景和表演可能讓人不太習慣,不過影片中還是有大量讓人贊嘆的場景/構(gòu)圖/鏡頭設(shè)計。黑澤明努力營造原著中的情感和氛圍,將俄羅斯的貴族式崇高創(chuàng)造為日本式日常化生活中的情境,讓人想到法國電影《天堂的孩子》及費穆的《小城之春》。雖然不如它們完美,但內(nèi)核相通。
一刀剪下一半,也是杰作!日俄混血氣息,也是經(jīng)典!很喜歡兩幕末尾借助舊宅陰暗底色,利用光線明暗變化投射人物心理的手法。另外,綾子與龜田的約會蒙太奇也是超贊的?!尽铩铩铩铩?/p>
黑澤明的改編電影是改編片中一種獨特的類型,不管是《亂》《蜘蛛巢城》對莎士比亞的改編,《白癡》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改編,還是《羅生門》對芥川龍之介的改編,他都提供了把異質(zhì)性資源進行本土化、當代化闡釋的能力。陀思妥耶夫斯基原著中堂吉訶德和耶穌合體的人物,成為日本傳統(tǒng)中帶有一定倫理規(guī)約的“好人”(龜田)。水墨畫般的色彩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冷色調(diào)有一種極強的還原和對應(yīng)能力?!栋装V》實際上還算陀氏抒情色彩比較濃重、格調(diào)較為徘徊沉郁、愁腸百結(jié)的作品。其實從《生之欲》《羅生門》等帶有存在主義視角的作品,可以看出黑澤明和陀氏天然的近親性,因為陀氏也被認為是文學(xué)中早期的存在主義作者。
嗷,這個怎么辦。我還是去找俄羅斯人拍的吧。
毫無疑問,這部作品在黑澤明電影中爭議十分巨大,看過的人都有一個感覺,那就是情節(jié)過于拖沓,戲劇感不夠強烈。又是改編自世界名著的作品,原版是266分鐘的超長之作,已經(jīng)遺失??赡軐τ跊]看過小說本身的人不太好理解故事要反映表達的東西,裁剪了一半內(nèi)容的電影也的確有些晦澀,但原節(jié)子和三船等演員的超強演技還是很有韻味,至少從那位白癡身上看到了純粹、簡單、愛,對于社會和人之間的思考也有所觸動,可能還是看了原著后才有更深入的理解吧,此片比較文藝,266分鐘的原版可能更加文藝。
赤間-張揚-三船,龜田-仁厚=森,大野-妹-綾子,妙子,香山,東煙。純真,誠實,和善。于奇正白癡比你還那個,即使是殘花敗柳我也會照顧你,我不在乎全世界笑我我認為你冰清玉潔,為何為了100萬臭錢出賣自己給一個男人,把報的壹佰萬日圓扔進火爐里了,冰上嘉年華那段跟鬼片似的,從沒見過那么親切心又純潔的人,原節(jié)子被殺三船瘋了森雅之推倒。
2008-10-15 20:46:20 哪天有興趣看原著了再繼續(xù)
有點像《雷雨》,一種舞臺劇感...黑澤明的鏡頭下,原節(jié)子美得像妖精,她果然還是適合在黑白畫面中啊...
黑澤明試圖借助陀氏文本講述一個戰(zhàn)爭陰影下的荒誕寓言,《白癡》確有很多巧妙之處,有時甚至好到令人震驚,森雅之最后對“瘋癲”的呈現(xiàn)也很到位,但就現(xiàn)存166分鐘版而言,它沒有呈現(xiàn)陀氏應(yīng)有的瘋狂與糾結(jié)。過分利用深焦鏡頭取代鏡頭運動和蒙太奇的它仿佛一部過度符合“三一律”的家庭倫理舞臺劇。
估計大家看的都是166分鐘版本,電影被剪切得太明顯。名著改編風險極大,黑澤明也承認失敗。整部電影神神叨叨,一股怪異之感,與黑澤明氣場不合,原節(jié)子、三船等人表演也有別于他們在其他電影的感覺,看下來真的是整個人都不好了。。。
剪得支離破碎,估計沒看過原著的很難理解
好長好長好長好長好長,但我想看更長更長更長更長的那個版本。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黑澤明的現(xiàn)代都市電影,當核心角色遭遇事件的矛盾屬性達不到足夠力道,只在面臨諸如婚變造謠等民事糾紛而非自殺復(fù)仇或綁架等刑事重案,那么其古裝武士片里特別出彩的演員情緒化表演與導(dǎo)演風格化運鏡(比如配合演員走位的重新取景動推鏡頭)就會顯出一種“大材小用,施力過度”。這在本片和丑聞中表現(xiàn)得比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