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野蠻人——《等待野蠻人》
今天聊聊電影《等待野蠻人》。
片名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2019),別名野蠻真相(臺)。
本片原著是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John Maxwell Coetzee)的同名小說。
J·M·庫切是一位南非小說家,是第一位兩度獲得英國文學最高獎布克獎的作家。他在200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等待野蠻人》成書于1980年,是J·M·庫切第一部為自己贏得國際聲譽的長篇小說。這次J·M·庫切擔任影片編劇,將自己的作品搬上大熒幕。
庫切的作品多著眼于批判西方文明的理性主義和偽道德,在影片中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作者對西方文明偽善的無情揭露。
野蠻愚昧這些標簽都是人為貼上的,從來不會有人覺得自己是野蠻人、愚昧不開化。只有侵略者想要為自己裝點門面,才會給敵人貼上野蠻愚昧的標簽,這樣才能師出有名。本質都是侵略殖民,非要又當又立,這才是標準的虛偽行為。
顛倒黑白是西方列強的慣用手段,《等待野蠻人》成了一個縮影。為了美化侵略,他們會或明或暗地煽風點火,用強盜邏輯占領一塊又一塊殖民地。
就像《等待野蠻人》中的做法,帝國占領了這片“無主之地”,然后聲明因為野蠻人先造反,所以帝國部隊才來平叛,而這時游牧民的影子都不知道在哪里。謊言說一千遍就成真了,只要侵略者自己相信那就是真相。
現實中的例子就是,歷史書上總會說兩次世界大戰(zhàn)都是德國發(fā)動的,羅列一大堆理由。真實原因十分簡單,兩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敗國都是德國,而歷史是勝利者書寫,勝利者總不能說自己為了轉移國內矛盾而引發(fā)世界大戰(zhàn)吧。
《等待野蠻人》中沒有明確的時代和地域背景,或許是約翰牛或者是或許高腳雞,是北非或許是中亞,作品中故事發(fā)生在一個虛構的邊陲小鎮(zhèn),泛指西方文明的侵略文化。
男主角是這個邊陲小鎮(zhèn)的治安官,在平靜的日子里過著平靜的生活。以喬爾上校為代表的的少壯派軍官來到邊陲小鎮(zhèn)后,情況發(fā)生了變化。平靜的生活不復存在,一切向著崩壞發(fā)展。
喬爾上校迫切地想從當地野蠻人口中獲得情報,擄來一大群游牧民,采用刑訊逼供的方式,“成功”得到野蠻人想要進攻帝國的情報。于是喬爾上校美滋滋地帶著情報回去搬兵,留給治安官一地雞毛。
在眾多被擄來的野蠻人中,治安官遇到了流浪盲女,動了惻隱之心,收治盲女,希望完成自己的贖罪。
治安官本想通過自己的“善舉”緩和與當地游牧民的關系,可事情結果卻完全超乎自己想象,弄的自己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在《等待野蠻人》中,讀者、觀眾們很自然會產生一個問題:究竟誰是野蠻人?
一邊是武裝到牙齒,氣勢洶洶地占領別人土地的入侵者,自封為帝國治安官;一邊是與自然和諧共生,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的游牧民族。
兩種生活方式本身并無高低貴賤之分,但武德充沛的“文明人”仗著自己有更加先進的武器,宣布對方是野蠻人,占領的是無主之地,堂而皇之地占領了游牧民族的地盤,美其名曰帝國邊陲。
答案很明顯,在侵略者看來,貧窮落后的原著民是野蠻人,在原著民看來,入侵者才是道貌岸然的野蠻人。
“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逼邪兹藢⑽鞣缴鐣谅源鬅o知表現得淋漓盡致。
游牧民的生活方式本身屬于自然一部分,千百年都是如此,只是和入侵者生活方式不同就被當做野蠻人殘忍屠殺??梢娢鞣铰訆Z式發(fā)展道路是不可持續(xù)發(fā)展行為,一旦有人對他們的掠奪產生質疑,西方帝國將產生不和彌合的裂隙??v使美帝將印第安人屠殺殆盡,民族問題也是他們永遠的痛。
治安官比起喬爾上校好一點,但也好不了多少。并不是跟著治安官的主視角,治安官就是好人。治安官在邊陲小鎮(zhèn)享了這么多年福,做事卻一直專橫武斷,從來沒有反省過自己。只不過喬爾上校更加極端激進的行事方式嚇到了自己,治安官才想著通過救治盲女完成自我救贖。
但究竟想通過救治盲女達到什么樣的結果呢,治安官自己也很迷茫。治安官很迷茫,盲女也很苦惱,根本猜不透治安官將自己留在身邊的意圖。
盲女最大的苦惱來自于治安官,朝夕相處這么多天,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到頭來還是摸不清是為了色還是權,反正總不可能是愛。
凡事總是具有兩面性,個體層面無法簡單地可以把人分為好壞。
庫切花了大量筆墨描寫人物心理,但你卻無法確定庫切的立場。庫切的觀點十分含蓄,你可以說他同情施害者,也可以說他在同情被害者,或者都同情又都不同情。
站到最后的記載歷史,
被滅族的就是野蠻人。
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歡迎關注:妙看影視
文明,什么是文明?你以為你的物質文明比人家先進就能在精神上、思想上改變人家?鬼,你的文明恰恰就是恥辱的開始,這也算文明?文明,什么是文明?你以為你的物質文明比人家先進就能在精神上、思想上改變人家?鬼,你的文明恰恰就是恥辱的開始,這也算文明?文明,什么是文明?你以為你的物質文明比人家先進就能在精神上、思想上改變人家?鬼,你的文明恰恰就是恥辱的開始,這也算文明?
男主是一個邊境城市的守衛(wèi)官,他在的時候和邊上的游牧民族和平相處,互不侵犯,但是突然來了一個軍官,說是調查線索,其實是對兩個囚犯嚴刑逼供,然后軍官帶著部隊去攻打游牧民族了,還抓了不少人回來,但是軍官走后,男主馬上把他們全放了,而且對這種行為非常厭惡,因為游牧民族并沒有惡意,然后過了一段時間,男主遇到了一個女人,女人受傷了,然后男主出于好心,對女人盡心照料,過了一段時間女人的傷好了,然后男主帶他回去,走了很長一段時間,路上還遇到了沙塵暴,遇到女人的族人之后,打算買一匹馬的,但是并沒有同意,男主回到城池之后,又來了一批軍官,然后控訴男主是與游牧民族進行勾結,男主很冤枉,但是沒辦法被關了起來,然后軍官又去抓了一批游牧民族的人處死了,然后男主也被認為是勾結者,把他游街示眾,然后還讓他開始強制勞動,過了一段時間,出去打仗的人很久沒有回來,軍官發(fā)現打不過游牧民族,然后就決定撤離,還把男主城池里面能搶的東西全都搶走了,最后游牧民族真的開始進攻了。其實諷刺的就是他們等的野蠻人就是自己人,而不是游牧民族
最近看的都是商業(yè)現代片,而這部劇情緩慢沉悶,畫面土黃土黃的電影,讓我眼前一亮。歲月靜好、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桃花源式的田園生活被無情的撕破。當時治安官痛斥那些披著人皮禽獸的時候,我默默的擔心他會被如何殘忍的對待,還好上帝保佑還能活下來。施虐者為什么能對人做出讓人發(fā)指的行為,因為在他們眼中就這些人只是一種低等生物,我們是高高在上的文明人。我對這電影的感受是你的行為決定了你這樣的人,而不是你的身份。
治安官覺得自己滿腹經綸以及菩薩心腸,沒有施展的舞臺。
喬爾上校覺得自己武裝到牙齒的暴力,沒有施展的舞臺。
所以他們都在等野蠻人。
蠻族女孩哭不是因為受刑,而是不知道治安官想要什么,你要操就操,要殺就殺,莫名其妙算什么。
霸權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弱者真的要警惕。
就像哈利霍勒系列的《蝙蝠》一樣,英國人到了澳大利亞,因為原住民退卻,他們就宣布這里是無主之地,隨意的占領,掠奪。等到有錢了,又要彌補,怎么彌補,把原住民的孩子從他們的部落搶走,送去學校讀書,接受文明教育,哈哈哈哈,但是他們長大了,社會還是歧視他們。然后呢,兇手自有自己的邏輯,把白人沒有生育的女人當作無主之地,殺戮。哈哈哈哈哈。這邏輯真有趣。
《等待野蠻人》一看就是小說改編的,故事結構完整,更重要的是這種結構作為一個平臺,一個載體,承載著大英帝國北非殖民統(tǒng)治典型環(huán)境下的典型人物,承載著深刻的思想碰撞和問題思考。通過人物沖突所揭示的統(tǒng)治者內部有關統(tǒng)治方式的碰撞、文明與野蠻的碰撞,涉及歷史和文明發(fā)展、統(tǒng)治管理等深層次問題。 治安官遠離英國本土獨守一方,他不應付了事,而是從熱愛所轄區(qū)域歷史文明,理解歷史變遷的起伏性,采取開明、寬厚的治理姿態(tài),盡力維護一方平安。治安官對那個被打碎腳踝女孩的精心呵護,有一點變態(tài)心理,但總體上相當正面,其用心算得上嘔心瀝血了。同樣是遠離故鄉(xiāng)在外執(zhí)行任務的派遣軍指揮員,在對待殖民地民眾的態(tài)度上,與治安官形成極大的反差,主要是認知方面的偏差,還有做為統(tǒng)治者的傲慢。電影將這兩個英國人物的形象刻畫的非常生動,也間接地證實了認真務實、靈活變通才是處理問題的正確態(tài)度。相反,一個星期所施行的暴政,需要幾年才能平息下去。鐵血是暴政用來吹噓自己的,其實很愚蠢。 通過電影也可以看出荒蠻地區(qū)的文明發(fā)展問題。西方殖民用暴力將文明帶到荒蠻地區(qū),促進了當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這本身就很具有諷刺意義。歷史就是這般殘酷、滑稽,但大家都必須接受,必須正視,現在有意見要通過體制所設定的形式開展斗爭。有教養(yǎng)、有覺悟,守規(guī)矩的命才貴,而不是有案底的、才在使用假幣的。電影里的所謂野蠻人就不知道怎么配合這種開明的治安官,有時他們真的在無意中跟暴政配合的很好,這就是歷史。
洗腳,滿分。
“野蠻”影像以“文明”的資本包裝和明星視角出現,當西羅·格拉迄今為止最具野心和膽量的作品因庫切自己的失準文本改編而遭遇誤讀,或許我們亦如作品中的德普與帕丁森,面對物質和同化,從未質疑與憐憫,近年來部族地域影像的崛起,其實仍難突破某道主流審視的天花板。
這么期待的電影結果睡著了好幾次。。我在反思到底是誰的問題。
把JM庫切改成大白話電影 可是畫面什么也沒有怎么有美感 而反而只是過于直白 以前他的粗糲是帶層次的 現在感覺沒了……
依舊有「概念」先行的嫌疑,對于身份、關系的質疑,對「壓迫」意識的萌芽如果前提依舊是「個體之愛」,那么依舊是一種老調重彈,事實上影視劇的類型化、商業(yè)性永遠都無法跳出俗套的概念。
主題明明是挺好的…但我在等待Robert Pattinson中睡著…
北非的景致,西班牙式的殖民,中亞長相的被殖民群落,絕大部分時間的英語,故事在四季的等待中模糊了切實可追溯的歷史,也就讓誰是野蠻人的問題給得非常直接。荒涼和血泊中彌散出來的神話,依然是西羅.格拉熟悉并讓觀眾信服的哥倫比亞魔幻故事,即便換了明星、語言和情景,也說不上水土不服,但就是會有失望,失望于他如片中主人公那樣的“叛徒”,背棄了自己那個讓人期待的魔幻土壤。
編劇把自己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改的劇本。要真寫打打殺殺或者所謂帝國興衰,那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就是眼瞎。骨子里是人性,面子上是文明沖突,披了張帝國興衰的皮。是個能驗證真懂電影還是裝逼犯的片子。
這是關于一個有戀足癖的盎格魯撒克遜正義漢子通過自己的善舉終于給自己招來災禍繼而開始控訴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暴行的故事……認真說,西方之所以被稱為文明,不過是因為機緣巧合提前完成了工業(yè)革命,并橫霸世界幾百年后的自封。不排除個中也有天才、精英和閃耀的星光存在,但就整體而言他們在骨子里仍是歐洲北方的蠻族文化血統(tǒng),天生便帶著野蠻的基因,他們假借文藝復興與古希臘扯上關系,但實際上跟古希臘文明根本就沒有直接的繼承關系,中世紀的愚昧和癲狂才是其最真實的本色。借助工業(yè)革命所釋放出來的巨大力量,他們將野蠻和暴力輸出到全世界,構成了幾百年的苦難與悲劇,直到今天也未曾停止。原著和本片想表達的主題未必就是這個,但至少創(chuàng)作者已然與被壓迫者產生了共情。
被評分騙了,沒想到這么好?;蛟S原著底子扎實吧,是可以看完多日放在心里反芻的作品。文明的鐵蹄夷平所謂的“蠻夷之地”,所行之惡固然滿盈。從帝國的麾下叛離的老治安官,對土著女戀足癖式的賞玩,又何嘗不是薩義德所諷刺的“東方主義”,是另一重意義的“帝國凝視”。馬克.里朗斯不愧老戲骨。帕汀森戲份雖少也不掉鏈子。
德普繞場簽名比電影好看
等著看德普和五方的人,基本上就是等著野蠻人的那些人,這么說不太公平,因為五方這次演的還可以的
左翼知識分子對殖民主義的影射之作。背景是英法兼得的虛構帝國。主角治安官是知識分子自嘲加一點中間派大眾的共性弱點。他膽小,正義感不徹底。通過救助她,他對帝國政策的微詞化為行動,自以為未越雷池,但帝國眼中忠誠不絕對=那啥。救助動機看似老男人-潦倒年輕(白男喜歡的異國風情)女,但他不僅止乎禮,甚至沒有發(fā)乎情,反而是對殖民受害者身上傷口有很不尋常的癡迷。這個人物幫助觀眾跨越膚色和立場的阻隔,去理解非我族類者遭遇的苦難。他曾談起原住民被外來殖民者打攪,他管理的平靜小鎮(zhèn)也被帝國巡視官踐踏;無辜原住民遭帝國酷刑,他表現出旁觀者的同情和憤慨,最后自己也受到同樣的拷打?!坝H切的陸游”影評說得好:治安官覺得自己滿腹經綸以及菩薩心腸,沒有施展的舞臺...喬爾上校覺得自己...的暴力...都在等野蠻人。
德普就像紅酒,越老越有味道,微醺正好!
上校才是真的野蠻人,可惜沒看到他遭到報應
疑似北非的地理背景、各個背景的演員齊聚和發(fā)生的年代語焉不詳,缺乏了很多直指已經了解的歷史事件,更像在看設置在某種遠古時期如《圣經》般的權力寓言。殖民與反殖民對抗的暴怒,或是斗爭的解釋,通通成了自己附加的理解。節(jié)奏上略微拖沓,至少沒有如《候鳥》火燒住宅頗為調動視覺的段落,有些失望?!綛UT…蘿卜穿制服好殺哦(艸皿艸 )】
真搞不懂現在的豆瓣,拍的這么好的片子評分居然這么低,打低分的能告訴差在哪里嗎?
誰才是真正的野蠻人,是把這片土地當做掠奪的對象,還是把這片土地當做母親一樣對待。這些西方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人本就是用高人一等的白人特權感看待這個世界,他們掠奪了非洲,亞洲,美洲,換取了財富的積累, 秉承這一種這個世界上他們必定高級于其他人。所謂的自由平等博愛最多是發(fā)生在他們之間,或者是糊弄我們的口號而已。
#VIFF 庫切自己編劇的帝國故事(開頭令人想起《扎馬》)。文明野蠻和愛,一個現今依舊relevant的故事。
一個完成度極低的改編,原本是個架空的寓言,講述一個虛構的帝國文明如何踐踏其它文明,“野蠻人”意象也帶有雙面向,現在那些充滿思辨性的文字被攝影機實體化后,完全變成了流水賬,格局不及原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