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穿著黑色的、敞胸的天鵝絨衣裳,她那看去好像老象牙雕成的胸部和肩膊,和那長著細嫩小手的圓圈的臂膀全露在外面。衣裳上鑲滿威尼斯的花邊。在她頭上,在她那烏黑的頭發(fā)——全是她自己的,沒有攙一點兒假——中間,有一個小小的三色紫羅蘭花環(huán),在白色花邊之間的黑緞帶上也有著同樣的花。她的發(fā)式并不惹人注目。引人注目的,只是常常披散在頸上和鬢邊的她那小小的執(zhí)拗的發(fā)鬈,那增添了她的嫵媚。在她那美好的、結(jié)實的脖頸上圍著一串珍珠?!本瓦@樣,我喜歡上了安娜,這個美麗、聰慧、典雅、善良、純真、勇敢的女子。
和許多中外名著中悲劇女性形象一樣,安娜.卡列尼娜的性格和人生歷程也具有著其本身的復(fù)雜性和傳奇性。奧菲利亞、茶花女、瑪格麗特,甚至到中國古代的杜十娘,她們都是一些美貌多情卻又命運多舛的女子,脫俗高雅的才情、不容于世的高潔氣質(zhì)在世俗社會的重壓下無可避免的成為花底的春泥,她們或者擁有高貴的身份或者秉有卓越不群的人格,或者豁達或者敏感,但是最終明月沉于碧海,鮮活的生命在無力的掙扎中歸于寂靜。她們同是遭遇愛情、同是生活在社會的夾縫中,她們身上壓著宗教和禮教的枷鎖,反抗者悲慘的死去,順從者無聲的淪亡。但安娜的不同之處在于,在愛情和親子之情之間她要做二者取其一的選擇,無論是如何選擇她只能做出犧牲,而這兩者之于女人都幾乎都相當(dāng)于她的一半生命。在她的家庭里,她不愛她的丈夫,并且痛恨著。在她遇見渥倫斯基之后,她毅然決然的先擇了愛情:“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一個活人,我沒有罪。上帝就這樣造了我,我需要愛情和生活。"
回顧安娜的人生軌跡,她有一個簡單的家庭,平靜的生活,安娜是一個人的妻子,是一個孩子的母親,是社會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渥倫斯基的介入,美名其曰的“愛情”。這個所謂愛情的到來,帶走了她的一切。禮教和愛情極度的矛盾使安娜忍受著巨大的煎熬,愛情的力量使她幾度沖破世俗,去尋求屬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惡感立即來到她的身邊,使她的內(nèi)心充滿了矛盾和痛楚。安娜和渥倫斯基的愛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燒起來,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她想要屬于她的完整的的愛情,她不能在丈夫與情人間繼續(xù)的徘徊,她是愛情的唯物主義者,她的愛情是美麗的,是只屬于兩個人。最終她為了愛情,拋棄了她的丈夫,拋棄了她可愛的孩子,和情人遠赴他鄉(xiāng),追逐他的愛情。
道家說,無為而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當(dāng)在愛的純潔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時候,這種愛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沒有是非之分,沒有對錯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fàn)帯?渥倫斯基和安娜的靈魂屬于兩個不同的精神。他們雖然一見鐘情,但他們貌合神離,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當(dāng)安娜孤獨無助的時候,渥倫斯基選擇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那種花花世界里。家庭沒有了,渥倫斯基對她越來越冷淡,連她最心愛的兒子也對她“親而遠之”,上流社會不接納她,人人拒絕與她交往,她成了人們眼中不貞的壞女人。安娜的感覺是敏銳而正確的,渥倫斯基在精神上已經(jīng)拋棄了安娜,卻因為良心和責(zé)任不敢這樣去做。安娜完全陷入了孤立和絕望之中,再也無法在這個極度虛偽冷酷的社會中生活下去。
當(dāng)丈夫利用婚姻和兒子束縛她的感情;當(dāng)情人渥倫斯基不能脫離所生活的環(huán)境和社會來全心地愛她時,安娜對生活和理想徹底失望了,她已經(jīng)承受了太多的悲哀與不幸,她需要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干擾。她用她的方式尋求到心靈完全寧靜。她選擇了自由,選擇了真誠,選擇了勇敢,然而她違反了貴族社會、宗教及倫理道德的游戲規(guī)則,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個叛逆者。安娜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是因為她是個真誠的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quán)社會下貴族社會里還保持著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選擇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
當(dāng)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安娜年輕柔弱的身軀,我們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體,而是人的靈魂。
安娜臥倒在了布滿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顆曾經(jīng)那么動人的、真摯的、生氣勃勃的生命之星劃過天際,終極隕落在她愛恨開始的鐵軌上。
托爾斯泰最后沒有以安娜的死來結(jié)束小說,而是以列文的宗教意識重生這樣的結(jié)局來完成小說。列文在談到不愿僅為滿足自己的欲望生活時,他沒有提及安娜,但我們卻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她?;蛟S托爾斯泰更愿安娜就像她哥哥和嫂子的頑皮的孩子們,他們?yōu)榱艘粫r的愉快就會去破壞東西,而安娜也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真性情,自私自我,造成了破壞性的后果。
托爾斯泰用短短的50天寫了這部小說,卻用了整整四年的時間來改這部小說。由創(chuàng)作之初的一個“失足女人”,變成了一個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愛情與幸福的“判女”形象,可見托爾斯泰是多么地愛安娜,所以世界文學(xué)中才會有這么一位形象飽滿且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PS:《安娜.卡列尼娜》,今天去看了2012版的,由曾經(jīng)執(zhí)導(dǎo)過《傲慢與偏見》、《贖罪》兩部奧斯卡獲獎影片的英國著名導(dǎo)演喬-懷特執(zhí)導(dǎo),憑借《莎翁情史》榮膺奧斯卡獎的湯姆-斯托帕德?lián)尉巹。瑒P拉-奈特莉、裘德-洛、亞倫-泰勒-約翰遜等眾多影星傾情出演。已有過12部根據(jù)該小說改編的電影,葛麗泰·嘉寶、費雯·麗、蘇菲·瑪索等女星都曾演繹過“安娜·卡列尼娜”一角。渥倫斯基的熱情喚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愛情,在當(dāng)時社會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不顧一切地相愛,愛情悲劇就此展開。
相比蘇菲.瑪索和嘉寶等,我更喜歡嘉寶的安娜,那才是個美。新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大膽嘗試了戲劇化舞臺式的拍攝風(fēng)格,舞蹈元素因這部電影獨有的呈現(xiàn)方式而對影片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很多美輪美奐的長鏡頭,各種緩慢推進讓整部電影就像一部文藝優(yōu)雅的舞臺劇!時至2012年,當(dāng)英式的下午茶文藝遭遇俄式的伏特加文學(xué),老泰筆下的愛情故事也來了個華麗麗的轉(zhuǎn)身,骨感的凱拉(安娜)欲多于情,更符合現(xiàn)在銀屏的審美觀,少了那個年代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上層社會的少婦的華貴氣質(zhì)和韻味,依然是唐頓莊園里的大小姐;原著里虛偽殘忍的卡列寧成了成熟隱忍的深情紳士,而有些吊兒郎當(dāng)?shù)幕ɑü愉讉愃够趺纯炊疾挥X得他有可愛這處。整部電影形式上的表現(xiàn)力過重,內(nèi)容孱弱,畢竟一個大部頭的名著,這么豐富的內(nèi)容怎么可能在2個小時道個明白。
新版的《安娜》在視覺上絕對堪稱一流,就像是一幅移動的油畫, 整部影片一片華美的視覺效果,與故事所處的浮華年代相得益彰。另外,電影音樂也是一亮點,大提琴、小提琴、鋼琴……繞梁不絕,堪稱一場聽覺盛宴。
經(jīng)典在不同時代總能被解讀出新的內(nèi)容,安娜還是那個安娜,她最終還是臥軌自殺了。片中不乏大尺度性愛場面,不過處理得都相當(dāng)唯美夢幻。此外,新版加強了列文的平行故事,這是以往改編電影中所沒有的。
佩服懷特的勇氣,改編名著敢于劍走偏鋒,但這畢竟已是第13版了,不創(chuàng)新也不行呀。如果拋開原著的話,2012版的《安娜》可算得上是一部華美的愛情樂章,值得一看。
安娜被毀了。
事實證明我是無法接受一個干癟的女人去演少婦的。
古典劇王牌編劇Tom Stoppard 與青年才俊導(dǎo)演Joe Wright 把托爾斯泰的《安娜 卡列尼娜 》改編成了一部華麗麗的舞臺?。耗切┚c羅錦緞的戲服,那些超現(xiàn)實主義的舞臺設(shè)計,那些如詩如畫的自然風(fēng)光,那些朦朧的燈盞效果,那些流暢的場景切換,都如此浮華夢幻。
可是這些浮華的裝點,別出心裁的改編,比起選擇真正適合的角色,哪一個更重要?導(dǎo)演似乎本末倒置了。讓Keria Knightley 來演安娜,這絕對是一個錯誤。
托爾斯泰筆下的那俘虜了Vronsky的安娜是這樣的:Because in the expression of her charming face, as she passed close by him, there was something peculiarly caressing and soft. 然而我們看到的是Keria 招牌式的撅著嘴的傲慢與凌烈的冷漠。這用在Elizabeth身上或許恰當(dāng),但安娜的柔軟,嫵媚,風(fēng)情,被毀了。
蘇菲1997年的版本雖然是一個平庸的改編,但我們至少能從蘇菲的眼睛里看到柔順,看到嬌媚,看到婉約,看到帶有輕微挑逗的含情脈脈。Keira 的眼睛里也是有挑逗的,但那是一種令人畏懼的挑逗,一種冷冽的清高,一種高傲的姿態(tài)。有時候她會讓我想到章子怡,一樣兇狠固執(zhí)的表情。她們這類的表情總讓我感覺欠她們好多錢,要還。
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是美麗與迷人并存的,托兒斯泰用的詞是charming, radiant, blushing,striking beautiful。我不否認Keira 有一張striking beautiful絕美的臉,她穿著一身華麗的黑色絲絨裙子,在舞臺中央翩翩起舞。誰都不能無視她的美麗。
但我拒絕認同她演的安娜是迷人的,我看不到blushing,radiant,charming,看不到一點少婦的光暈,一點少婦的豐潤, 一點少婦的秋波微轉(zhuǎn),我們看到是那華麗黑絲絨下的一把瘦骨嶙嶙,可憐的安娜,舞臺生風(fēng)的裙子卻襯不出她的嬌媚,那條華麗緊致的黑裙在她的胸前顯得松垮無力。在這點上,蘇菲的適合度再一次更加明顯。同樣的striking beautiful, 不同的是蘇菲同時擁有另人著迷的身體,那柔潤的胸脯,婀娜的蠻腰與那修長的姿態(tài)。而Keria 的身材:單薄消瘦的上身,粗壯的雙腿,顯得有些男孩子氣。這樣的身材或許也有一種別致的性感,像她代言的Coco Mademoiselle, 但是那不是安娜。
Keira 作為一名青年有為的女演員,她的努力是不可置疑的。但我覺得她若要有所自我突破,去嘗試更多樣性的角色,還需要刻苦的修煉與豐富的人生閱歷:
她有一張精美的臉龐,她的臉在靜態(tài)的時候特別的美,那冰雕一樣的美,最適合做沒有表情的迷失裝。但是一旦轉(zhuǎn)入動態(tài)的時候,她的臉部肌肉顯得緊張,僵硬,機械。失去了含情凝睇的生動,也沒有嫣然一笑的嫵媚,更談何專遞眸含秋水,眉目傳情的神態(tài)。她的臉部表情永遠在0與1之間彷徨,0是憤世嫉俗的高傲,1是驚魂四射的悲痛,剩下的那些是機械的抽搐。至于她的笑,總是如此勉強,如此不自然,如此沒有感染力,仿佛她知道自己不笑才是最美的,所以克制著。
再有,她似乎特別中意悲劇,貴族也是她的特長,無法想象她去演農(nóng)民,妓女或像Emma Stone 那樣犀利自嘲的女孩或是Anna Hathaway 在 Devil wears Prada 里那樣草根的角色。這并沒有什么不好,各有所長嘛。但問題在于這一系列雷同的悲劇角色加劇了她緊張的臉部肌肉,她哭起來更美了,笑起來也就更不自然了,那冷峻的雙眼里似乎只有悲楚與掙扎,卻無辦法傳遞在愛里的感覺,在歡樂里的嬌媚,在幸福中的柔情。
所以Keira演的安娜是一個渴望悲劇的女王。她到那里都是最顯眼的,最鋒芒的,最得愛的,然而當(dāng)一切繁華富貴漸漸遠離她時,當(dāng)甜蜜錦簇的愛情漸漸消失后,她開始懷疑這一切,懷疑自己的美麗,自戀的她無法容忍這種落差帶來的恥辱,心甘情愿地走向悲劇,她死得時候,那血跡,在她的額頭星星點點排列得整體,如印象主義的畫一般,美,死都要這么美。Guardian 的影評人說她演的是:she is the artless wife and mother, suggesting a new subtlety and maturity in her acting. 但觀眾們遭到了觀眾們的抨擊的:Personally I can’t think of an actress less suitable for the role than Knightley. Apart from the fact that her range, thus far at least, consists of pouting and yet more pouting, she simply looks wrong. Yes, I know looks aren’t everything, but my idea of Anna is as a rather more mature woman. (“我個人認為沒有再比Knightley 更不適合演安娜的演員了,她的表演除了噘著嘴,還是噘著嘴,她是一個錯誤。我知道外形不是一切,但安娜至少應(yīng)該是一個真正的成熟的女人”)。她的評論很快就有了555條10086 +1 ??磥砦也皇且粋€人在刻薄著。
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并不是一個自戀者,她渴望愛情,渴望被愛也義無反顧得去愛別人,為了愛情而走向毀滅,同時她也渴望被救贖,被道德救贖,掙扎矛盾的她最后走向了絕路。有點像是《魂斷藍橋》里的馬拉,說到《魂斷藍橋》突然想起美麗的費雯麗,或許她是可以把安娜演活的。
如果說女主角是失敗的選擇,那么男配角絕對是一個笑話。怎么想到讓Kick-ass 里的男童,去演一個英俊風(fēng)流的軍人,托爾斯泰筆下的他是:squarely build, dark man, not very tall, with a good-humoured, handsome and exceedingly calm and resolute face.。如果要找Aaron Taylor-Johnson 和Vronsky的共同點的話,那恐怕就是:Not very tall 了。相比97年的Sean Bean, Aaron 只能說是一個更加不合情理的選擇。至少Sean Bean 還是有男人的英氣的,Aaron 只是一個金毛亂發(fā),青春痘印滿面的少年。選擇他,無非是為了商業(yè)上的成功吧。
抱怨了一堆,休怪說我刻薄,我們談得是19世紀(jì)最偉大的文學(xué)作品,豈能任人不負責(zé)任的為了純商業(yè)目的而搬上銀幕。
另外我手頭只能找到一本英文版的安娜,所以只能引用英文,還好些段落都是直白的描寫,不應(yīng)有太大歧義。再說這片本來就是英國人拍,英國人演,說的是英語。
注:這是一篇差評,建議keira的影迷,特別是喜歡人身攻擊的朋友們不如看好評吧。
至于誰才是真正的安娜,感謝下面淡茶同學(xué)的推薦,大家可以看看這篇: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310426/曾經(jīng)因為《傲慢與偏見》的里的伊麗莎白還有導(dǎo)演懷特的那些逆光拍攝手法,開始大愛 凱拉奈特莉以及導(dǎo)演懷特。然而這部 《安娜卡列妮娜》卻有點讓我有點吃不消,或者是欣賞不了。
開場就是一個舞臺的戲劇院,場景的切換過場都是以這個舞臺來演繹,當(dāng)列文去凱蒂的家,到弗洛斯基在馬上跌倒下來還有幾處火車站的場景都是在舞臺劇院中表達的。在舞臺上賽馬,觀眾在舞臺下觀看,這種場景是在有點過于“創(chuàng)新”。導(dǎo)演這點上的確做了一個很大的創(chuàng)新,但我個人覺得有點另類。給人代入感太淺了。
《傲慢里偏見》里,兩次“即使全世界男人都死光了,我也不會嫁給你!“的伊麗莎白,一個堅毅直白的女性形象很好的展現(xiàn)出來了??赏瑯釉诒硎驹凇栋材瓤心崮取返谋磉_卻有失穩(wěn)妥的感覺。因為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個激情活力,并且極具勇氣的人物。安娜是在社會的輿論,婦女地位的觀念,以及被丈夫的威脅,弗洛斯基最后日益減少的愛,所逼迫死的。雖然安娜追求真愛,感情真摯,勇敢,堅毅,但畢竟安娜是背著丈夫偷情的人物。卻被奈特莉表現(xiàn)出有些忠貞的感覺。
凱拉奈特莉的氣質(zhì)還是適合演繹 伊麗莎白那種 年輕的中產(chǎn)階級的女性形象,這種貴婦人還是有點把握不好。
凱拉奈特莉怎能駕馭得了這個角色,沒有古典氣質(zhì),沒有貴族的穩(wěn)重氣場,沒有安娜最后深刻的絕望,簡直就成了潑婦和怨婦
兩點穿越:“達西敢不敢再記得大明湖畔的伊麗莎白點”以及“麥田場景要不要再向《白鹿原》致敬點”?從《傲慢與偏見》《贖罪》到這部《安娜·卡列尼娜》,喬·懷特似乎都在拍同一部電影,他在技術(shù)手法上的造詣已經(jīng)趨向登峰造極,美輪美奐的場景轉(zhuǎn)換堪稱神來之筆,但是敘事卻越來越平淡,“美”中不足
改編得蠻有新意的但是總有一種英國人的異域想像感。。。女演員和田園場景都太英國了。。。導(dǎo)演真是是keightley的粉么我老覺得是她的黑。。男主比女主長更白更好看。。。沃倫斯基把頭埋在卡列寧胸口那里我都覺得他才是女主。。。同樣是鞋拔臉大小姐都在同一場景里甩開女主N條街。。
凱拉·奈特莉的氣質(zhì)和表現(xiàn)實在很難駕馭這種角色,而且那個下巴總讓我出戲回想起她以前的各種劇。喬·懷特拍這類電影真是越來越上手,獨特的舞臺劇式的故事展現(xiàn)模式,各中細節(jié)的拿捏,華麗的鏡頭感,布景,服飾,音樂…只是整個影片卻只停留于小說表面,悲劇色彩浮于表面,沒有太多引發(fā)觀眾共鳴的東西。
不喜歡,太華麗太華麗了,太趕拍,太作。出來以后和小田田感嘆,Jude Law現(xiàn)在只能演綠帽子王了。。。
喬·賴特又把長鏡頭場面調(diào)度玩出新花樣了,融入舞臺劇的表現(xiàn)形式之后,鏡頭可以無視場景限制更流暢的運動,連很多時候的表演也是舞臺式的。假景與真實場景之間的對立,大體對應(yīng)兩組角色。不過也是太注重形式,故事應(yīng)該是這幾版最讓人打不起精神的一個。演員不是太理想。
所以說,結(jié)婚以后男人出軌還有可能回歸家庭,但女人出軌的話,這個比例將大大降低,因為女人太容易靈肉合一。服飾化妝極美,如舞臺劇般的轉(zhuǎn)場設(shè)計也極富新意。最后吐槽一句,貧乳還出來演什么蕩婦啊喂!??!
為了那無與倫比的前30分鐘!
但我是不會離開裘德洛的,即使他(你知道我要講什么....
①只有愛情,生活根本不能繼續(xù)。②安娜沒錯。③我不明白為什么那么多人因為凱拉的“平胸”和“下巴”對這部電影持保留態(tài)度。對我來說,安娜的第一次出場就完全迷住了我。劇情放一邊,拍攝手法很迷人,這時又有人跳出來說這樣的拍攝不倫不類是失敗的。④我只能說,一萬個人眼里有一萬個哈姆雷特。
導(dǎo)演相當(dāng)有能力,英劇熟臉多到令人發(fā)指;凱拉一直頂著站街妓女發(fā)型讓人無法直視;裘德洛倚在凱拉病榻前,凱拉卻招呼著亞倫過來,我聽到身后有人驚呼“這女人真賤”,直到亞倫倚在禿裘肩頭哭泣,全場哄笑,真不知道這場放進來多少腐女??傊?,尼瑪有裘德洛做老公,怎么可能出軌搞外遇?。???
如此精致奢華的表現(xiàn)形式,打破空間與時間的束縛,徹底將主觀情緒帶入到調(diào)度攝影中,嘆為觀止。喬懷特對攝影和奈特麗的執(zhí)迷愈發(fā)病入膏肓但也因此登峰造極,攝影如油畫,奈特麗如女神。實在很喜歡這片??!#喬懷特腦殘粉的囈語#
貧乳蕩婦立牌坊不成臥軌終遺恨, 禿叔軍官無奈終攪基共育二子女
電影鏡頭真美
是英國么有其他女演員了么- -
這是個真實的女人,而不是真實的人。因為這是女人最笨拙和脆弱的樣子。那不是真愛,那就是欲望。最妙的舞臺劇般的場景轉(zhuǎn)換。
喬懷特總是可以輕易擊碎我那感性的神經(jīng),這一次再次完勝。記憶深刻的三場戲,圓舞、賽馬、觀戲?qū)O具舞臺化表演的劇情轉(zhuǎn)換得嘆為觀止,且各中細節(jié)拿捏精妙絕倫,華麗的長鏡頭,布景,服飾,音樂都在急促的故事中完美切換,游刃有余。結(jié)尾倉促,展開過快都是改編名著的通病啊。
一個大膽創(chuàng)新的改編。劇場設(shè)置的創(chuàng)意,讓場景的轉(zhuǎn)換更為流暢,對人物關(guān)系更有一種聚焦的作用。問題是男女主角缺乏火花,女主角仍有吃力的感覺。
全劇情感飽滿充實,細膩而富有色彩,編劇花了很多心思,完美呈現(xiàn)了舞臺劇般的藝術(shù)效果。故事劇情主線比較弱,但是濃濃的表達了各種情緒,戲院里還有看到動情哭出聲來的女觀眾。knightly和傲慢與偏見有長足的進步,遺憾的是jude law不再演帥哥,不過他細致的表演很好的演繹了悲催老公的角色。
寧愿去看舞臺劇 不是黑女主 實在是太難看了 好幾次她的下巴都提醒我她的另一部電影 《危險方法》 居然很多表情都一樣 那段舞跳得毫無美感可言 完敗女配 安娜飛蛾撲火般不計一切追求真愛的氣質(zhì)一點也看不到 倒顯得像一個slut 裘德洛拿捏有度的演技撐起了整部浮夸的電影 PS 配樂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