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孤獨之島上的僥幸與救恩
文/楓林仙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br>
——馬太福音,7∶7~8
得救究竟是一樁僥幸還是一樁啟示?
乍一看,答案一目了然?!斑@兩件事還用得著你來說嗎?當我們是三歲小孩兒?連這都分不清嗎?”這樣想這樣答的人太自大。如果他還堅持這樣行,那他就真是自作聰明自欺欺人了。
俄國導演巴維爾·隆金(Павел Лунгинь)肯定不會同意這個回答。他打算在電影《孤獨之島》(Остров)中用一個故事來告訴觀眾——區(qū)分啟示和僥幸才是信仰的要害。
故事緣起于一樁兇殺事件。1942年,正是蘇聯(lián)北方艦隊與德國法西斯艱苦作戰(zhàn)的時候。古拉格囚徒安那托利在吉洪·彼德羅維奇船長帶領下駕駛著一艘拖船運送煤炭。夜里他們遇上德軍巡邏艦只,被逼停了。兩人藏身于煤堆之中??墒堑萝姼F兇極惡地開槍掃射后,藏身煤堆的安那托利嚇破了膽,跳將出來。在死亡的威脅之下,安那托利供出了船長。落入敵手的船長卻非常從容鎮(zhèn)定。他面對德軍的槍口,拈了支香煙,然后點上,端坐在船舷上。這時,德國軍官要求安那托利用魯格手槍斃掉船長,否則就要了他的小命。
在蘇菲式的抉擇面前,安那托利屈服了。他在狂躁之中舉槍射擊,船長應聲落水,不知死活。德國軍官沒有食言,安那托利得著一條生路,僥幸活了下來,漂到了附近一座荒島上,島上的修士們救了他一命。但從此一道無知的帷幕垂下,賭局開盤了。
認定自己親手殺死了同伴的安那托利背負著良心的不安,過起了瘋瘋癲癲的邋遢日子。他住在修道院的鍋爐房,不睡在床上而睡在煤堆上。他每天推著小車沿著木頭搭成的棧橋,去島畔擱淺朽壞的拖船里挖取煤炭。每天,忙完這些活兒之后,他一定會劃上船去附近一個更加荒僻的小島,絕望地俯身大地之上懺悔祈禱,“主啊,請別拋棄我,請幫幫我?!彼€在紅角(東正教信徒屋內供奉救主的神龕)點燃蠟燭,為勇士吉洪·彼德羅維奇的靈魂得救祈禱。
但每一次這樣的懺悔和自我折磨之后,他并沒有得著安寧。所以,安那托利在修道院的彌撒和禮拜場合,總是不能安安分分地遵守圣禮規(guī)矩,看上去更像個瘋子。他的內心實在不能平靜。
日子就這么一天天挨過去。轉眼到了1976年,當年的小伙子已經被清苦的修道生活雕刻成了滿臉胡須,眼窩深陷,蒼老佝僂的老頭子。歲月把他打磨得平凡安靜,幾十年如一的生活樣式,讓修道院里貪圖安逸的修道士們在他面前自愧弗如。漸漸地,安那托利有了名聲,而且越來越響亮。他現(xiàn)在被修士和慕名而來的信眾稱作圣人。
若是一般人,現(xiàn)在完全可以坐享一切,滿足于道德令名。畢竟,仔細想來船長是死是活并不確定,因為沒有眼見為實啊!難道苦修了這么多年,還不足以贖罪嗎?就算不能贖罪,罪過難道不是減少了一些嗎?殺人的可是以前那個安那托利,而不是現(xiàn)在的這個安那托利啊!可是神父還是放不下,他總是念叨,自己罪孽深重,殺過人,不可恕。然而身邊的人沒有誰相信他,只以為他在神忉或者在編故事、惡作劇。
良心始終折磨著神父。他無法放棄那份個人責任。他渴望著卸下這個精神包袱,獲得解脫。然而盼望解脫而不得,成就的卻是內心的拉鋸與征戰(zhàn)。也正是這份折磨讓安那托利神父獲得了不同的眼光。他知道,他被人當作圣人,受人愛戴,不過是一樁為了贖罪而偶然撈到的意外收獲。純然一樁僥幸!所以,他總是逃避這個名聲,不愿做這個圣人。他還對約伯神父說,“我感到自己的靈魂臭無可聞?!?br>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神父也從這個角度來觀察身邊的人們。果然,妄圖倚靠僥幸賭一把的人來了。起初是一位非婚而孕的姑娘,她害怕背負不潔的名譽,想悄悄地墮胎,但拿不定主意。神父本不愿搭理她,可她竟然掏出錢來了。神父生氣了,“收起那些東西,你這個傻瓜。別讓我再看見錢!”神父更加生氣的是,她居然想用殺害一條生命的法子蒙混過關。安那托利教訓姑娘,不生下孩子才會沒人要,“這是上天注定的。你要把孩子生下來,才會心安。不然的話你會詛咒自己一輩子”。結論是不應該殺人——這是摩西的律法。最后姑娘滿心坦然地離去,打消了僥幸過關的念頭。
第二個求告上門的則是一位集體農莊的老太太。她的丈夫米哈伊爾與她相處只有六個月,然后在偉大的衛(wèi)國戰(zhàn)爭中陣亡。她說,“我至今愛著他”,所以求神父為亡夫代禱,因為亡夫總在她夢里出現(xiàn),痛苦地呻吟。老太太想讓米哈伊爾靈魂安息,好解脫自己。然而安那托利神父惡作劇了一把,告訴老太太,米哈伊爾沒有死而是去了法國,想在臨死前見她一面。哪知,老太太斷然拒絕了?!澳鞘莻€資本主義國家,他們不會讓我去的!”她不能拋棄在蘇聯(lián)的一切,不能拋下家里養(yǎng)的大肥豬。神父反問道:“你愛你丈夫嗎?愛的話就去做上天注定的事。”然而,老太太嚶嚶地離開了。
第三個求神父的是一位母親,她想讓雙腿殘疾的兒子瓦涅什卡站起來。神父被孩子打動了,為他祈禱,孩子居然能甩掉雙拐,吃力地站立和挪動。這位可憐的母親便想著要打道回府。安那托利請求她留在島上,次日早上為瓦涅什卡領圣餐,以確保孩子痊癒。可是神父沒有料到,可憐的母親卻不愿為孩子做這件事。她無論如何堅持要在當天回家,因為,她明天必須上班,否則就會失去工程設計局的工作。離島的船開槳了,神父不顧一切沖進海中,搶回了瓦涅什卡,“哪個更重要呢?你兒子還是你的工作?”“即使不為你自己想想,你要為你兒子想想!”可是母親卻回答,“那就讓他瘸吧?!?br>
所有這些人都在干著一件事:妄圖狡黠地詐取神的救恩。不管他們多么楚楚可憐,他們都在精心算計拿來換取救恩的代價。當不以我的某種好處和利益為代價時,神才可以信賴。這三位求告者無不為著個人的小利害精打細算,他們以為通過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便可以騙取神父祝福,并藉由神父以最小的代價詐領神恩。這不過是僥幸。眾所周知,所有賭徒都倚仗的法寶便是僥幸。他們不能完全放下自己,便偽裝出信仰,其實是想打神的主意。當神父戳破他們的虛偽時,有的人悔悟了,有的人后悔了,有的人還執(zhí)迷著。
打發(fā)走這些求告者之后,神父的生活一切照舊。直到有一天,一位海軍司令帶著發(fā)瘋的女兒娜思嘉也來到了島上。他告訴安那托利神父,娜思嘉因為丈夫在潛艇事故中犧牲而精神失常,四處求醫(yī)沒有療效,現(xiàn)在只能死馬當活馬醫(yī),來求求遠近聞名的圣人。神父垂憐這位年輕孀婦,便詢問她和她父親的姓名。誰知,娜思嘉說,“父親的名字叫吉洪·彼德羅維奇?!边@正是三十多年前自己親手殺害的船長啊!
真正的考驗來臨了。若是像三位求告者一樣的人,會如何反應?毋庸多慮即可知道,他們一定會深感不值,他們會抱怨,直至憤怒。也許會跳將起來,滿懷怒氣地指著吉洪·彼德羅維奇的鼻子罵道:“你居然沒死!你為什么不早一點讓人知道你沒有死?你害得我白白浪費了三十四年在這座破島上!我吃不好,睡不好,每天良心難安,我受夠了。”是啊,現(xiàn)在一切真相大白,當初我只是迫于無奈,才開了槍,我本身就是無辜的。何況并沒有真正打死你,那就更加無辜了。也許這個人還會怨恨,會揪著吉洪·彼德羅維奇的脖子,要求他道歉,同時罵道:“你怎么不死了好?好讓我的全部禱告和懺悔都能成就真正的救恩!現(xiàn)在你來了,破壞了這一切。我以為犯下的罪過居然從來沒有發(fā)生過。原來我的禱告都是一場子虛無有的自欺欺人!原來這一切與神恩沒有任何關系,只是陰差陽錯!你毀了我的救恩!”
也許還會有另一種反應,既然已經修煉成了圣人,何不將錯就錯,心安理得地享受三十四年苦修帶來的圣人名號?起碼看上去與真正的信仰得救也沒有什么差別,只要不說出來,你不知,他不知,不就過去了嗎?然后還可以繼續(xù)為人消災除難,祈禱加福。
然而,安那托利神父不動聲色。他對娜思嘉說,“我真高興他是個司令。”他告訴吉洪·彼德羅維奇,娜思嘉身上只不過是有惡魔侵擾。然后,他劃船帶著娜思嘉到了每天去那里懺悔的小島上。他跪在雪地上,全身心地為她,也為自己祈禱:
“以圣父圣子和圣靈的名義,主耶穌基督啊,我們會成功的。神的力量會變得強大,他的敵人將消失,像煙一樣銷聲匿跡,就像蠟會在火面前融化一樣。惡魔會在信仰神的人面前毀滅,在那些劃著十字架,并且歡快地說著‘珍貴的賦予生命的十字架啊,驅走惡魔吧!’的人面前毀滅。神所有的圣潔并賦予生命的十字架,和圣母及所有圣人,一起幫助我,永遠天長地久。阿門!”
祈禱之后,娜思嘉昏厥過去。醒來后,她終于得到了平靜,放下了對人世的怨恨——這才是心中真正的惡魔。返回修道院所在的小島之后,神父將海軍司令員請進了鍋爐房。他們面對面坦誠地回憶了當年的經歷,吉洪·彼德羅維奇面對這一切,原諒了當年的那一槍。
一切都釋然了。安那托利并沒有覺得三十四年苦守孤島有何不值,既沒有抱怨,也沒有憤怒,更沒有怨恨。他撣掉了在塵世中犯下的殺人罪孽,卻并沒有因這一樁事情帶來的三十四年僥幸所得的美德而驕傲。吉洪·彼德羅維奇帶著痊癒的女兒離開后,安那托利神父靜靜地思忖著一切。最后他讓約伯神父幫忙抬來了棺木,換上潔白的長袍赤足躺了進去。這時他和約伯神父之間有一段含義深刻的對話:
“請你告訴菲拉列特神父,上帝的仆人安那托利去世了?!?br>
“你不怕死嗎?”
“我不怕死,我害怕站在神面前。我的罪惡讓我苦惱?!?br>
“那我要怎么活著呢?”
“我們都是罪人。以你所能的方式活著吧。只要別犯太多錯就行。好了,夠了,說得夠多了。我親愛的,走吧。神與你同在。”
約伯神父敲響了通報圣人離世的鐘聲。在最后時刻,安那托利神父平靜地祈禱:“神啊,接納我罪惡的靈魂吧?!彼晖耆爻姓J了人類的普遍之罪,也完完全全地達成了信仰。言畢,平靜去世。約伯神父帶著安那托利的遺體和十字架駕船駛向安那托利平常懺悔的小島,隨著小船駛向彼岸,電影在這個富有象征意味的場景中結束。
人類常常把個別的過錯當作人的全部罪孽,以為贖清個別的罪惡便可成就潔白無辜之身,從而得到最終救贖,心安理得地在此世活下去。這種信念是對信仰和原罪的徹底曲解和歪曲,也是一種極大的貪婪。它試圖將救贖建立在僥幸避免過犯和僥幸而得的清潔之上。它并不意味著對神的虔誠信仰,而是把對神的無條件信任和對自身罪性的無條件承認當成了虛妄。僥幸式的救贖不需要啟示,只需要算計,因而也是虛假的救贖,更是一場騙局。
然而,并不是每一個人都容易區(qū)分開這兩者。因為人們害怕面對一個既讓人尷尬又令人震驚的事實——我們是有罪的。用個別的罪惡來偷換原罪,是人們有意無意混淆啟示與僥幸的自欺欺神之法,表明人不愿在神面前低頭。人類太自大,竟然把自己放在神的大能之前。當人這么做時,就同時把神的存在貶低為了虛無。盡管他還念著神的名,卻不過是裝模作樣。當這種依靠僥幸而來的自欺被揭破時,暴露的是假信。人們往往憑著自以為聰明的巧智來打量無形未名的神意。因為對救恩的真實性缺乏信靠,人才會尋求各種僥幸之法。比如,電影中刻畫的修道院的菲拉列特神父。他迷戀儀式,認為儀式是神意的完美展示,他經常糾正安那托利神父禮拜時不合儀式規(guī)范的動作。其實這么做只是想倚靠著不全心付出的信仰機會主義僥幸得救。在安那托利神父安祥離去后,他才明白,自己其實根本沒有信仰。
是選擇僥幸還是選擇啟示?如何才能區(qū)分兩者?答案是真正的信仰,放下人的傲慢自大,承認原罪,誠實遵從救主的道路。因此,耶穌才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保R太福音,16∶24)真正的啟示,就是對自身罪性事實的無條件接納,和對救恩的無條件信靠。這既是啟示自身,也是啟示得以向人開啟的途徑。當去掉所有掩飾后,便能直觀到啟示真理的單純和直接,就像安那托利神父在彌留之際所坦言的。這種接納和信靠是普遍的和絕對的,對每個人都相同,因而也是必然的,它排除了所有特殊的、偶然的、僥幸的過犯和美德。為了必然的原罪,才有必然的救恩。將救恩作為必然來信仰才可因信稱義。
耶穌復活后對門徒多馬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保s翰福音,20∶29)救恩的真實性便是無法看見的神圣。這個道理只對虔信者有效。信仰若非必然,便不是信仰。
《孤獨之島》開啟給我們的,是對信仰之本質的一次真誠探尋。
2 ) 古老而歷史悠久的瓦拉穆修道團體
是古老而歷史悠久的瓦拉穆修道團體,於芬蘭與俄國邊境處的拉多加湖上的一個小島上。本片的神父他在上個世紀有幸加入該團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成了該團體的長上,那時瓦拉穆仍在蘇聯(lián)的邊境之外。 神父生活在瓦拉穆大修道院裏,他必定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可以回溯到許多世紀之前、豐富而又古老的傳統(tǒng)的繼承者。當他最初加入團體的時候,瓦拉穆修道院仍處在它的鼎盛期,有三四百位修士,在修道院的圍牆內有四座教堂,另有許多小聖堂:它是深受俄國人敬禮的朝聖地,有一座足以同時接待二百位來訪者的客廳。但是,吸引像查里頓這樣的修士加入修院的並非它的外在榮耀:查里頓感興趣的是瓦拉穆修道院所代表的修行的傳統(tǒng)及內在祈禱,乃是一個不可見的屬靈遺產。
瓦拉穆修道院長久以來都是著名的傳教中心:在中世紀時,該院的修士走遍週圍的卡累利阿地區(qū),向異教的部落宣講福音,1794年,九位被揀選出來的來自瓦拉穆修道院的修士去了阿拉斯加,成為美洲大陸最早的正教傳教士。
本片是從耶穌禱文開始的。耶穌禱文通常的形式是「主耶穌基督,天主之子,求禰可憐我?!箍梢栽卺崦婕由稀缸锶恕挂辉~,或者這一禱文也可以用複數(shù)的形式「求禰可憐我們」;或是其它不同的變化形式。所有這些形式中必不可少地是不斷呼求耶穌基督的屬神名號。本片中你會發(fā)現(xiàn),神父一遍又一遍地誦讀耶穌禱文?!±碚撋?,耶穌禱文只是達致內在的祈禱的眾多可能方法之一;但實際上,它在正教會內極具影響力,備受歡迎,以致幾乎等同於內在祈禱。
祈禱是一種克修奮鬥的行為,是一「壯舉」或「英勇行為」;用依納爵的話說,祈禱是「隱秘的殉道」。
我們通常將祈禱分為三個階段──口禱、意禱與心禱,這一分法也被應用於耶穌禱文:
一、開始時,耶穌禱文是口禱,就如同其它祈禱那樣:高聲誦唸禱文,或是祈禱時雖不出聲,但卻運動唇舌。與此同時,藉著有意的意志行動,人專注於禱文的意義上。在這最初的階段,專心地反復誦唸禱文通常是很困難而又費力的工作,要求人謙卑地鍥而不捨。
二、在祈禱的過程中,祈禱變得越來越內在,意念重復著耶穌禱文,而唇舌卻不動。隨著祈禱的不斷內在化,專注也變得越來越容易。祈禱逐漸獲得了其自身的韻律,有時在我們內幾乎是自發(fā)地歌唱起來,我們卻沒有意識到我們意志的行動。就如同帕爾塞尼長老所說的,在我們自己內有「有一股喃喃細語的溪流」。所有這些都是人正在接近第三階段的徵兆。
三、最終,祈禱進入心裏,支配整個人。它的韻律越來越與心的跳動一致,直至最終成為不斷的祈禱。最初需要痛苦費力的努力,如今成了無窮無盡的平安喜樂之源。
在祈禱的最初階段裏,當人仍是故意努力誦唸耶穌禱文時,他通常每天要撥出一段時間來──也許開始時不會超過一刻鐘或半小時,也許是更長的時間,每個人各按自己長老的指導而定──在這段時間內,他什麼事情也不做,只全神貫注於誦唸耶穌禱文。但是,那些已獲得不斷祈禱的恩賜的人卻發(fā)現(xiàn),在他們內不被打斷地持續(xù)著耶穌禱文,即使他們做著外在的事務時亦然──用德奧梵的話說:「手在工作,意念和心卻與天主同在?!辜词惯@樣,大多數(shù)人仍會自然而然地希望盡可能多地撥出一段時間來專心一意地誦唸耶穌禱文。
就歷史而言,耶穌禱文的根源可追溯到新約,甚至更早。舊約的猶太人特別敬禮天主的聖名──按後期的猶太拉比傳統(tǒng),由四個希伯來字母所構成的天主聖名,任何人都不得高聲唸出。天主的聖名被看作是祂位格的延伸,是祂存有的啟示,是祂大能的表達?;阶诮萄永m(xù)了同一傳統(tǒng),從一開始就敬禮降生成人的天主的名字──耶穌1。在此,有三段新約經文特別重要:
一、我們的主在最後晚餐時宣告:「直到現(xiàn)在,你們沒有因我的名求什麼,……你們因我的名無論向父求什麼,他必賜給你們?!梗ㄈ?6:24,23)
二、聖伯多祿對猶太人隆重確證:在提到「納匝肋人耶穌基督的名字」後,他宣告:「除祂以外,無論憑誰,決無救援,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字,使我們賴以得救的?!梗ㄗ?:10,12)
三、聖保祿也說過類似的話:「天主極其舉揚祂,賜給了祂一個名字,超越其它所有的名字,致使上天、地上和地下的一切,一聽到耶穌的名字,無不屈膝叩拜?!梗?:9-10)根據這些聖經經文,我們易於理解,在歷史中,發(fā)展形成了在耶穌禱文中呼求天主聖名的實踐。
除了耶穌的聖名外,耶穌禱文的另一部份也有聖經根據。我們要注意在福音中所記載的二個祈禱──瞎子的祈禱:「耶穌,達味之子,可憐我罷!」(《路加福音》十八章38節(jié))以及稅吏的祈禱:「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罷!」(《路加福音》十八章13節(jié))在基督徒的慣例中,「達味之子」自然成了「天主之子」。這樣,就形成了耶穌禱文的標準形式──「主耶穌基督,天主之子,求禰可憐我罪人。」這一禱文完全取自聖經。
但是,儘管構成耶穌禱文的各要素都清楚地出現(xiàn)在新約裏,最終將它們會集在單一的祈禱文中卻還有一段時間。顯然,初期基督徒敬禮耶穌的聖名:無論他們是否不斷地呼求耶穌的聖名,如果他們這樣做,我們並不知道他們是以何種形式呼求耶穌聖名的。按我們今天所知道的,耶穌禱文的發(fā)展最初明顯地與四世紀埃及的修道運動一起興起。曠野教父令不斷祈禱的理想廣為人知,他們堅持認為,修士必須不斷修習他們所說的「隱秘默想」或「紀念天主」。為幫助他們不斷專注於此事,他們採用一些簡短的祈禱文,一遍又一遍地反復誦唸這些禱文:例如:「主啊,求禰助祐。」「天主,求禰快來拯救我,上主,求禰速來扶助我?!埂钢?,天主之子,求禰可憐我?!埂缸鳛槿?,我犯了罪,作為天主,求禰垂憐?!乖谛薜肋\動的最初時期,這類的禱文有很多。
這就是耶穌禱文發(fā)展起來的「背景」。起初,它只是眾多簡單禱文中一個,但它卻具有超越其它禱文的無比利益──即在它內含有基督的聖名?!浮褐饕d基督,天主之子,求禰可憐我?!贿@句話只是工具,而非這一工作的本質;但它卻是非常強大而有效的工具,因為主耶穌的聖名是我們救恩的敵人所懼怕的,是所有尋求祂的人的祝福。」「耶穌禱文就像任何其它祈禱一樣。但它卻因為我們的主救主耶穌的大能聖名的緣故,比其它所有祈禱更強大。」
3 ) 俄羅斯沉悶電影
2009年6月,在上海影城有俄羅斯電影展。這部《孤獨之島》是昨晚看的第一部電影。影片風景很凄美,一個海邊荒涼而寒冷的小島上,一個神父孤獨地生活著。由于他能夠通過祈禱幫助很多窮苦的人解決生活難題而被人視為神人。但是他內心卻背負著深深的懺悔,原來他年輕時曾在德軍的逼迫下殺死了自己的同胞...
題材,畫面都是令人滿意的,但是情節(jié)的晦澀,宗教的艱深,劇情的冗長,卻很難讓我被這部片子深深打動。如果打個比方,我覺得這部片講的就是一個“俄國的濟公”的故事。這個濟公雖然也是瘋瘋癲癲,胡言亂語卻神通廣大,但是他的精神壓力太大了,而沒有中國濟公那種詼諧幽默的氣質。
4 ) 靈魂的幸存者:《孤獨之島》—作者:王怡
1970年代,一位流亡的蘇聯(lián)知識分子,告訴一位美國牧師,蘇聯(lián)知識界正在經歷一場東正教的靈性復興。幾乎每位顯要的藝術家、作家和音樂家,都在挖掘屬靈的主題。這怎么可能呢,在莫斯科,連一本福音書都難以看到了。多年后,牧師在書中寫道,那位異見作家,面帶驕傲,他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
“只要人們還在讀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基督教的精神就無法從這個民族的心靈中被消失”。
“被消失”,是我的修訂。
世上只有永不消逝的恩典,沒有永不消逝的電波。世上只有永不消失的信仰,沒有永不消失的政權。當年,諾貝爾發(fā)明了129種炸藥,隨后半個世紀,炸遍了世界每個角落。他臨終傾囊而出,卻設立了諾貝爾和平獎,褒揚那些致力于減少他的炸藥銷量的人。真正的幽默,就像諾貝爾的炸藥,都是黑色的。真正的幽默背后,是無巧不成書的上帝之手。不然,人生有多少苦難,歷史就有多么尷尬。
1935年,諾委會將和平獎授予一位德國記者卡爾?馮?奧西茨基。他是猶太人,撰文反對法西斯主義。希特勒任總理僅一個月,就以“叛亂罪”逮捕了他。一年后,德國政府允許諾委會代表來到奧西茨基服刑的埃姆斯蘭集中營,向這位編號“562”的在押犯頒發(fā)了和平獎。隨后,奧西茨基被釋放。
奧西茨基煽動顛覆國家最厲害的文字,是批評希特勒的。他說,“一個民族到底要在精神上淪落到何種程度,才能在這個無賴身上看出一個領袖的模子,看到令人追隨的人格魅力”?
我驚嘆這話擲地有聲,滴水穿石。實在是我說不出來的。在這年代,我也不配說出這樣的話。然而言語的威力,話語的力量,“一言興邦”是真,“一言喪邦”也不假。所以有些語錄要被廣傳,有些語錄要被消失。但安徒生問,那個喊出皇帝沒穿衣服的小孩,到底是不是危險分子?有信仰的意思,是相信真理興邦,謊言喪邦。而無信仰的結果,是妄想謊言興邦,又怕真理喪邦。
于是人生就真真假假,歷史就捉捉放放。罪惡的權勢,彌漫天下。善惡的爭戰(zhàn),直上云霄。1989年以后,我才開始為尋求生命意義而閱讀。這20年來,就像一個提著燈籠,頭插草標的女子,誰都可以把我贏過去。占據我一個夜晚,或數(shù)年之久。當我被一種思想占據良久之后,我就被稱為教師或學者。就像一個通房丫頭在一群沒通房的丫頭面前,被稱為如夫人。又如魯迅所說,我的靈魂不過是人類思想的跑馬場。我是誰,我成了我所擁有的一切,我成了被嫉妒、被尊敬、被討厭和被消失的一切。我成了人生的苦難、歷史的尷尬或皇帝的新衣的一部分。但那不能被消失、也不會被消失的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如果我不知道那不可消失的部分,我就不知道我自己。
在蘇聯(lián),那不可被消失的部分,像穿過白銀時代的暗流,依然不可消失。當魯迅被魯迅,高爾基被高爾基之后,高爾基在日記中寫下,“只要那人存在,我在世上就不是一個孤兒”。
就像情感要尋找的,不是一種理論,而是一個愛人。靈魂要尋找的,也不是一種思想,而是一個人。
一個不能被消失,不能被敗壞,不能被隱藏的人。
一個可以向他呼喊,向他懺悔,向他敬拜的人。
150年來,經過苦難,在這個民族,許多肉體都活過來了,許多靈魂卻蕩然無存。罪惡就像赤焰金龜(電影《狄仁杰》),誰沾染了它,誰就要在陽光下燒為灰燼。因為黑暗見不得光,光卻見得黑暗。黑暗不能占據光,光卻能占據黑暗。再多的黑暗也不能掩蓋光,一絲光卻能摒除黑暗。
1976年,在蘇聯(lián)北部的荒島上,有一座修道院。一位海軍司令,黨的干部,帶著癲狂的女兒,向一位傳說中的圣人求救。有人說,這部偉大的俄羅斯電影,是《罪與罰》的翻版。光與影的明暗,與修士的緘默相得益彰。俄羅斯電影的鏡頭感,就像東正教的圣像傳統(tǒng),肅靜而莊嚴。導演不動聲色的,回顧了共產黨背景下的靈性復興。在光榮正確的黨外,一個衣不蔽體的瘋癲修士,被同志們謠傳為預知未來的圣人。他們參加完政治學習,就偷偷劃船去找他。
但這位修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羅斯科爾尼科夫一樣,是個殺人犯。二戰(zhàn)中,他服役的拖船被德國人追上。他出賣了船長,納粹給他一把勃朗寧,他掙扎著開了槍。之后,他被修道院救回來,隱姓埋名成了修士。
這是一個中國電影無法想象的人物。他不是奧西茨基那種面對罪惡的先知型戰(zhàn)士,也不像雨果筆下的冉阿讓,悔改后充滿行動的能力?;浇痰碾[修傳統(tǒng),看似人生硝煙的退散,卻是屬靈爭戰(zhàn)的激化。作家盧云形容說,到4世紀,羅馬帝國全面基督教化后,當時的修士們,就像海軍陸戰(zhàn)隊的空降兵,為著時代的屬靈益處,自愿空投到沙漠中。以另一種看似離開時代的方式,憐憫和照料那個時代。在一個殺人如麻的社會中,這位蘇聯(lián)修士做了什么呢。他在修道院用了半輩子,尋求救贖的確據。在某種意義上,他為這個社會什么都沒有做;但在另一種意義上,他一個人的懺悔,就是對整個社會的審判和祝福。
這是基督教隱修傳統(tǒng)與佛教避世清修的區(qū)別。像易卜生常被引用的一句臺詞,“這個世界翻了船,我要做的就是把自己救出來”。如果指肉體的幸存,這話有部分合理性。就像飛機上說,你要先為自己戴好氧氣罩,再去幫助別人。如果指靈魂的幸存,這話其實是沙漠教父們的格言。你不能救人,你必須先與純粹的恩典相遇。當修道院院長來到他的鍋爐房,向他求教,稱贊他的好品格。院長說,“你向我證明了我的內心全無信仰”。這位鍋爐房修士回答,“我們的品德在上帝面前散發(fā)出惡臭,我能聞得見那股味道”。
難道你聞不見嗎。
在東正教傳統(tǒng)中,那些看似愚癡癲狂,卻顯露智慧圣光的圣徒,被稱為“圣愚”。 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梅什金公爵(《白癡》),就是俄羅斯文學中最著名的圣愚形象。因此,準確的說,這部電影是《罪與罰》與《白癡》的融合。十月革命后,圣愚傳統(tǒng)埋沒在曠野。但人民仰慕他們,勝過了仰慕教會冊封的神父。導演成功塑造了一個共產黨時代的圣愚,古怪、瘋癲,愛做惡作劇,為罪憂傷,言語睿智。公映后引起轟動。
結果,那位蘇維埃司令,就是當年中槍跌落海中的船長。修士醫(yī)治了他的女兒,一生的贖罪與悔改也走到了盡頭。他選了日子,自己躺進棺材,握著基督的十字架,閉上了眼睛。
或許我們很難接受,其實諾貝爾和平獎,不但應該頒給奧西茨基,也應該頒給這位鍋爐房的修士。他為了內心的和平,一輩子與罪惡摔跤,最后躺下去;不是孤兒,而是靈魂的幸存者。如果他的道路,與這不和平的世界背道而馳;那么他追求的和平,也就是世界的和平。
2010-10-12,《南方人物周刊》“電光倒影”專欄
5 ) 立地成佛
世界上的宗教真是相類似的,片中的那位圣人,以上帝的名義為別人解決疑難問題,我看來看去,不由聯(lián)想到一些禪宗案例。
想墮胎的女子總是在擔心生下孩子后自已會沒人要,圣人喝道:"你不生下孩子的話才會沒人要呢!"------- 大珠慧海禪師初參馬祖的時候。馬祖問他:“來此何事?”他說:“來求佛法?!?馬祖說:“我這里一物也無。來求什么佛法?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什么?”
婦人被亡去多年的丈夫夢魘困擾,圣人讓婦人發(fā)現(xiàn)她甚至更舍不得家里喂養(yǎng)的豬。-------早晨有一人連著問了老禪師十幾個問題,還準備再問下去時,卻被老禪師的一句話打斷了: “你的早餐已經涼了?!?
小男孩腿疾不能行走,圣人強迫他丟開拐杖。-------道士考問大珠慧海禪師:"什么是正,什么是邪?" 禪師:“心一味地追逐外物為邪,外物跟隨心為正?!?
跟隨圣人的教友十分珍愛自已的靴子和毯子,圣人卻把這些全部燒掉。------嚴冬季節(jié),丹霞禪師將佛殿上木刻的佛像取下來烤火,"既然是木頭,沒有舍利子,何妨多拿些來烤火!”
圣人自已內心被往日的罪惡糾纏,活不好也死不成,為別人解決問題的同時自已卻如在地獄中煎熬。------有人問大和尚還下地獄么,禪師回答:“我最早下”,那人就問:“你道行如此之高,為什么還要下地獄”,禪師回答:“我不下地獄,誰來教化你?”
片中最后,圣人躺到準備好的棺材里,平靜的逝去,也仿若禪師們自知時日的涅槃。
原先一直以為毛片(老毛子的片子)都像喝醉了酒一般亂拍,沒想到看到一個這么深刻的。難得。
6 ) 歷史只是一種幻象
一個神父將近四十年沉寂在小島上,終日慚悔,為人解惑。
這是俄羅斯導演帕維爾·龍金執(zhí)導的《孤獨之島》(又譯《圣人島》2006年)所講述的故事。1942年北方艦隊某基地被德軍占領,年輕的士兵在德軍威脅下,開槍射殺了上司船長,隨后發(fā)生爆炸,他幸免一死,被修道院神父所救,從此,他終其一生苦行僧般地敬奉上帝。
時間已至1976年,神父能預言未來的名聲漸起,一位海軍司令為了精神失常的女兒四處求醫(yī)無果,冰天雪地之時慕名而來。神父對他說你女兒沒有病,只是惡魔存留于她心中。
隨后,神父在雪地向上帝禱告,請求赦免女孩的罪過以驅除惡魔,結果奇跡出現(xiàn),女孩神智恢復正常。司令感謝神父,二人攀談起來。神父說出當年的罪孽情形,司令愕然地說我認識那位,你只射中了他的胳膊,隨后的爆炸讓他抓住了木板得以逃生,我就是他,你不必內疚,你可平靜地離去。
沒有哪個記憶不能沉匿。猶如開了一場人生的玩笑,神父曾無數(shù)次面對上帝請求洗凈他的罪孽,讓他的靈魂像雪一樣潔白。當答案意外揭曉時,他對修道院的神父說我該離開了。結果,他躺進刻有十字架的棺材,平靜地離世。
時光并非只是無情的流逝。
電影漫溢著末世意味,有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內在的自醒精神,但歷史只是一種幻象,終究不能再來。難得的是,影像孤絕靜美,整體充滿形而上的救贖意味,也就是這種救贖不可能是直接的,甚至其中的懺悔也一筆帶過,沒有絲毫坦然的回望。的確,《孤獨之島》乃是俄羅斯近年來難得的佳作。
2013、12、26
我是第100個看的人
補檔,不錯的電影。俄羅斯版的綠里奇跡。
主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憐憫我這個罪人
前二十分鐘的時候沒看懂,以為老頭是一江湖騙子呢,看進去以后杯具了,久久出不來。
也許我們的罪就像他一樣,需要花一生的時間糾結,而那最骯臟的角落也可以是最圣潔的地方。至于那照料我們的上帝:祂收納了我們散發(fā)著惡臭的罪惡的靈魂。
我的救贖者,求你憐憫我這個可憐的罪人,我內心的漂泊,信仰的不堅定讓我害怕,唯有靠你的力量.....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EELI6U3FDs/
有些悶的俄國電影,但仍會吸引你一直觀看下去,呵呵~~
毛子拍關于信仰的片子果然有深度,之前看的信仰題材感覺都成了快餐....
影20430:為什么該隱殺了亞伯?自渡者渡人,愛人者要舍棄,上帝給與的歸上帝,被救贖了才能重生!
冰洋孤島上的罪與罰
唉呀。。。宗教片
wtf
他一個人的懺悔,就是對整個社會的審判和祝福,這是基督教隱修傳統(tǒng)與佛教避世清修的區(qū)別。像易卜生常被引用的一句臺詞,“這個世界翻了船,我要做的就是把自己救出來”。。。。。。。------ 王怡
安靜的修道院,劇烈的精神懺悔
凄美的畫面。凄美的故事。光影效果比較出色。喜歡看雙色的東東了。慢慢感人到心理的片子。雖然沒 什么劇情,手法不錯。竟然能讓我安靜的看完,一部沒啥內容的片子。凈化心靈。希望如此
信仰的力量
圣人島。。。。
Господин! Слава тебе, Боже! Помаги!
救贖。畫面干凈清爽。。很安靜。。
我沒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