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個細思極恐的地方:徒弟開始和余國偉抓魚的時候,他在電魚,余說這樣有點缺德呀,然后徒弟在下雨天像魚一樣被電著摔下來了。因果輪回吶!
2.犯人在余國偉追的那天就被車撞了,只是余國偉不愿自己一直執(zhí)著的愿望落空,加上徒弟的死等原因,精神有些不正常,最后把江一燕當做誘餌,又將一切發(fā)泄在“嫌疑人”身上,嫌疑人說“41碼的鞋誰都穿的上”指的是余把罪名按在誰身上都像,這都是余的臆想。
3.開始覺得跳舞地方那個女人一直笑好奇怪,余國偉只是詢問照片里的人是不是那個偷偷躲在角落里的那個人,女人卻一直笑不停,或許是因為那是以余國偉的回憶展開,在現(xiàn)實里余國偉做的一切在別人看來都很傻。
4.大爺說不記得有余這個人,也不記得勞模,我覺得是因為勞模這件事雖然在余心里很重要,像他對徒弟說的“人總是會到最得意的地方回去看看”。這是他榮耀的地方,但是那時候的人都沉浸在97年下崗的恐懼里,加上屋頂棉花下來,人們的注意力都不在他身上,就像人在臺上,總覺得無數(shù)雙眼睛聽著他,加上激動,其實人們根本不記得他。加上他那段時間執(zhí)著于斷案,根本沒有在意下崗這個事件,后來突然下崗,對他的打擊也是極大的。
5.穿插進一個老公殺死老婆的事,我想是因為老警官說:“家本是抱團取暖的地方”,就像余和燕子,本可以在一起抱團取暖,但是余卻傷害了燕子,造成了無法改變的悲劇。
文/夏麗檸
管段奕宏叫老段,他一點也不冤枉。不說他面相顯老的事兒,就說他考入中戲時是班里年紀最大的學生,比印小天、高虎、陶虹他們差不多要大三、四歲。就是因為外在形象不好,別人上大學時都出去接拍青春偶像劇。只有老段,踏踏實實地在學校里學習。大學畢業(yè)的時候,別的同學成了明星,老段卻成了學霸。以至于惜才如命的老師們,最終為他求來了一個留京的名額,這個從新疆走出來的小伙子,成了實驗話劇院的專業(yè)話劇演員。
一個真正的演員,只有在舞臺上、鏡頭前,才能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雖然老段外型不討巧,但是只要聚光燈打在他身上,整個人馬上便光芒四射了,強大氣場迅速外擴。老段演過的話劇不少,可我最愛他在廖一梅的話劇《戀愛的犀?!防锇缪莸鸟R路,一個癡情到癲狂的文藝男。他俯在郝蕾的膝蓋上,滿懷深情又無限懊惱地說,“明明,我該怎么辦呢?”那個時候,觀眾感同身受,他的聲音、表情、骨胳和肌肉都為這個受盡戀愛折磨的男人增添了無窮的魅力。我們不需要再去評判他的容顏,而是深吸一口彌漫男性荷爾蒙的劇場空氣,全神貫注地投入馬路的愛情悲喜劇,而忘了老段是誰?
然而,在觀看《暴雪將至》時,我再次遇見了同樣的感覺。我覺得老段就是影片中的余國偉,余國偉就是老段,合二為一。憑借這個角色,老段拿了第30屆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的最佳男演員。他在片中的表現(xiàn)無可挑剔,名至實歸。之所以將片中男主角的名字記得很牢,是因為影片剛開始時,老段自我介紹:我叫余國偉,余下的余,國家的國,偉大的偉。平靜渾厚的聲音,令人覺得這個男人踏實穩(wěn)重,又有點小壞。
但接下來的鏡頭便搖到1997年的冬天,大雨如注的湖南小城,余國偉穿著件皮夾克,白襯衫,扎了條紅領帶。邁著兩條小短腿,急急地跑到了案發(fā)現(xiàn)場,滿臉堆笑,老遠就跟公安局的刑警打招呼:“需要我們怎么配合?”然而當刑警離開,他獨自面對女尸橫陳的現(xiàn)場時,雙眼射出了冷峻的光。瞬間,滿屏都被這個極具心機的小人物形象塞滿了。余國偉,哦不,老段有戲了!
余國偉在冶煉廠負責保衛(wèi)工作,因為工作認真負責,逢案必破,被人稱為余神探。多年的成績以及周圍人的奉承,令余國偉對未來充滿信心。他甚至幻象自己能當一次勞模,上臺戴一次大紅花,發(fā)一次言,對所有人大聲地說:“一定要活出自己的精彩!”就是這句話、這個理想、這種幻覺,成為生于六十年代的余國偉走向未來生活的動力和支柱。如今五十多歲的人可以想想,誰都有深具時代烙印的熱血青春。
有人說這部電影像韓國版的《殺人回憶》。但我覺得,從導演的視角來說,這部比韓國電影略高一籌。雖然這個案子被鎖定為連鎖殺人案中的一起。犯罪分子身上有四條人命。但顯然,導演董越的醉翁之意在酒,表面上他拍的是罪案,實際上他想說的是余國偉因此而改變的人生。起初,余國偉通過自己的經(jīng)驗一步步接近真相。但是,一次在鋼廠里的追蹤之后,犯人丟下一只鞋子。余國偉的徒弟卻失去了生命。案件在余國偉心里發(fā)生了本質(zhì)的變化。一方面他與罪犯結了仇,另一方面他的理想被蒙上了陰影。
追蹤的這場戲拍得漂亮極了。罪犯、余國偉師徒二人在巨大的鋼架結構的煉鋼車間內(nèi)攀爬、穿梭、追逐。嘩嘩的雨點聲,密集的腳步走,廠內(nèi)小火車的鳴笛聲,以及車間生產(chǎn)的轟隆聲。在空曠的背景之下,三個人的生命顯得那么渺小。同時,此情此景也是對余國偉的人生側寫,他在乎的只有他在乎,他珍惜的只有他掛在心上。在時代面前,他只是一個弱者。無論是他單身,還是后來成了下崗工人,都是他無力改變的。他只有頑強地,近乎于偏執(zhí)地追蹤兇案線索,他才覺得自己活得像個人!或者說,實現(xiàn)了理想,他才能肯定自己存活在世上的意義。
影片中有一條弱化的余國偉與“小姐”燕子的感情線。江一燕樂于顛覆自己的玉女形象來扮演,精神可嘉。不過,與老段演對手戲還是有點吃虧,幾場戲都是靠老段托著。但她懷疑老段利用她誘惑罪犯,逼問老段為什么不跟她發(fā)生關系的那場戲,眼里的盈盈淚光仍然彰顯了江一燕的表演功力。
余國偉在破案過程中發(fā)現(xiàn),他離理想越來越遠了。失業(yè)、失戀以及理想的破滅,令他做出了極端的選擇。多年后,他重新走上社會,已經(jīng)是2008年的冬天。原來的工廠被整體爆破,將要進行房地產(chǎn)項目開發(fā)。當他坐上長途客車要遠走他鄉(xiāng)之時,大客車卻熄火走不了了。這意味著一個人無法那么輕易地走出過去,從頭再來,談何容易。有的人,一生都要被困在原地。一場暴雪,就能將過去的一切掩蓋無痕嗎?那只是期盼而已。
電影結尾,余國偉望著窗外散落的雪花笑了,他的英雄夢想徹底落幕了。他已經(jīng)知道罪犯是誰了,或者永遠也不會知道是誰了。但這對于他已經(jīng)不重要了。這部電影最精彩的部分就在結尾的二十分鐘,含義即廣泛深刻。莎士比亞說過,生存還是死亡?然而,對于人類來講,生存是第一要務??蓪τ谌松?,有的人早就死過了。
我相信,老段對余國偉這個懷揣理想的小人物的理解是徹底的。他也曾經(jīng)是這樣的人,向著“演員”的理想前進。只不過他成功了。余國偉失敗了。那么老段,與余國偉一起,繼續(xù)加油吧!
轉載請豆郵聯(lián)系
老余一心想要抓住犯人,想得成魔,想到間接害死了徒弟和燕子。卻沒想到,真兇早已死于非命。自己一直在找的,本就是只有他自己期待著的宏圖大志。甚至那個成為勞模的景象,都好像不是真實的,自己神探的身份,被重視的感覺,都是不真實的。
他錯在,夢做的太久。
燕子問,香港會不會成為一個想去就去的地方?而后,以為遇到愛情,接受了那個山寨的小香港,她的夢景破滅,將自己拋下的時候,已經(jīng)是1997年,很快,香港就會變成想去就去的地方。
她錯在,夢醒的太早。
殺了妻子的丈夫,騙自己說,我不是故意的。
他錯在,給自己套了一個夢。
一心想要離開這個小鎮(zhèn)的老警察,最后只能老死在這里。
他錯在,動身的太晚,只能永遠的活在夢里。
最后一個鏡頭,獲得了自由,知道了真相,拿到了身份證的老余,終于要離開這個夢。車子卻卡住了。這個地方所有人好像都被卡住了,卡在一段時間里,始終沒能前行。那些前行了的時間迎來了香港回歸,房地產(chǎn)發(fā)展,奧運會。這些被卡住的人迎來了一場大雪,覆蓋覆蓋,湮滅湮滅,忘記忘記。
每個人,都和那個殺人犯一樣,無人認領,無人認識,看不清臉孔的死去。
1.
一部處女作拍到這種程度,實在太讓人驚訝了。除了劇作上的一些問題,基本找不出什么大毛病。對場景的還原、演員的指導、空間的情緒氛圍、情感力量……已有大導演的水準。絲毫見不出生澀,或礙手礙腳不敢放手施展的地方;反而相當克制,既不沉潛,也未溢出。雖然影像的力度也未達到錫蘭電影那般凝視的程度(這恐怕是過高要求了),但將一部類型片的模子拍出藝術片的質(zhì)感,可以說很難得了。原本就怕它一腳踩上類型就跑偏了(《暴裂無聲》),但沒有。
2.
對一位青年導演的批評,不應該著眼在文本上,而是關注影像。劇本上的失誤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彌補:若是因為個人閱歷不足,可以通過深入體驗生活積累素材,或者找尋到一個幫手共同進行劇本創(chuàng)作,這也是較好又快捷的辦法。但如何通過鏡頭的處理(一堆問題:構圖、調(diào)度、聲音……)獲得想要的感覺,則是件因人而異的事情,從中便能見出這位導演的真實水準。僅需給我們一組鏡頭,基本便可斷定水準,甚至可以長遠估計未來之路的遠近。
3.
《暴雪將至》優(yōu)秀的地方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來了。觀眾如果在看完整部電影后無法生成-段奕宏,我想是不可能的。這個為內(nèi)心的魔獸困住的失敗者,一心想爬入警局,因而走上了一條不歸路;甚至不惜以女人的犧牲為誘餌,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這種走火入魔的病態(tài)心理,本身錯不在它,而是跟這個病態(tài)的社會脫不了干系。段奕宏的演技,無話可說。其實我又想起了《烈日灼心》,三位男主演就他演得最好,自然而然地將你帶入其中。(段老師可太適合演抖S了,期待??)
4.
當然,電影的問題還是有的。最大的問題是不太知道掌控敘事的節(jié)奏,不懂得怎么根據(jù)觀看的機制來調(diào)節(jié)影像的快慢,在快的地方快些,慢的地方慢些。冗長不是沒有原因的,敘述啟示沒能激起觀眾感知的波瀾。謀殺、懸疑、驚悚……原本可以大作文章的亮點最終變成了殼子,電影因此變得“不好看”。如果不懂這個,對于類型片恐怕是致命的。大多數(shù)觀眾只是來看電影,這是事實。
5.
似乎有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今年看過的一些青年導演作品,好壞分別相當明顯。一類是根本不懂電影的人在瞎攪蠻纏,基本功都沒練好(甚至沒有)就急著脫了褲子放屁,結果自然臭不可聞。另一類導演不僅有自己的想法,還懂得如何通過適合的影像將這些想法傳達出來。對于前者,實在不想點名了,還是原來干嘛的繼續(xù)干嘛吧,別來瞎摻和,實在丟臉。后者,倒可以列舉一下:《米花之味》《笨鳥》《西小河的夏天》《暴雪將至》。
很久沒有寫影評,這次因著許多喜愛之情寫下這一些字。 以下含劇透 電影有多條的線索和不同視角,所以只選擇了從杜源老師飾演的配角張隊三次發(fā)問來寫一點自己的理解,完全不能涵蓋導演所負的全部野心與內(nèi)涵,若有機會,再以別的線索展開。 電影里作為正經(jīng)體制內(nèi)的老警長張隊,在全片問了三個問題。(也許更多但我可能沒記住) 第一次,他問“現(xiàn)在究竟是怎么了?”。 貫穿整部電影的連環(huán)殺人案中,出現(xiàn)一個“狀況外”的小案,偏偏在整部影片中用鏡卻最為血腥暴力。筒子樓的某一戶人家破舊的墻壁上濺滿血跡,妻子橫死家中,丈夫因長期失業(yè)情緒不穩(wěn)精神失常,數(shù)刀捅死自己的妻子。張隊站在筒子樓的走廊向下看,失業(yè)下崗的其他許多工人站在樓下神情木然。 筒子樓是7、80年代中國單位制下企事業(yè)單位由于人口基數(shù)大資源短缺而建給職工的一種非常具有時代特色的建筑,由于同質(zhì)化在90年代末隨著社會轉型而逐漸開始瓦解,這種千人一樓一社區(qū)的環(huán)境給個體帶來了更大的精神壓力。 勞動環(huán)境的改變使得每一個習慣于“單位管一切”的城市工人被這種看似突然的變化打了個措手不及,曾經(jīng)即使放棄繼續(xù)念書機會也要進的廠子、做的工人,一夜之間朝不保夕。 時代蛻變的陣痛反映在個體身上時,往往就意味著怪誕離奇的故事的發(fā)生。所以男人困于失業(yè)的壓力和周遭低沉絕望的氛圍,執(zhí)刀行兇。 張隊似是不解,此時的他也像一個跳脫于故事外的人,在看著眼前一列火車行駛在麻木荒謬的軌道上,他不解,為什么好好的人活成了這樣。 所以張隊問的是環(huán)境的變化。 第二次是他問余國偉“你這么做究竟是為了什么?” 余國偉把自己認定的嫌疑人宋軍打個半死被當成瘋子抓了起來,他作為一個前保衛(wèi)科科長,失業(yè)后仍然沒有放下對這個案子的追索。他自始至終到底在追求些什么? 顯而易見,余國偉查案的動機和白日焰火里的廖凡可以說是截然不同的。 余國偉的行為是帶有更濃厚的社會內(nèi)涵和時代背景的,他身處在一個國企大廠子中不增效益不受重視的保衛(wèi)科,卻任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科長,手執(zhí)警棍 腰纏鎖拷, 隨時暴力執(zhí)法 強制拘人,這種矛盾自始至終在他身上隱隱存在。在單位制背景下的他需要一種組織上的肯定,而由于他的工作職責本身不能給廠子帶來效應,所以他的行為趨向于靠近與自己職責更相近的警察組織,通過完成警察的任務從而獲得工廠領導的肯定。 這也就是他一開始積極行動的動機了。 而后來他下崗了,依然不愿意放棄這個案子。除了他是個“神探”,他的徒弟因此而死,還有什么別的原因嗎? 這個人物,他存在的價值找不到一種認可評價的標準了。燕子想去香港,余國偉沒有正面答復,因為一個常年浸泡在組織里的人,是根本無法迅速的脫離“單位”存活的,沒有組織和等級的骨撐著,他精神上找不到自己的意義。20世紀末中國的轉型,也是異質(zhì)化的過程。人們在時代風雨中難以找到自己的依靠,統(tǒng)一的安定的依附的東西破碎了,她們卻因為所處的階層與位置而無法遠瞻眺望到自己的未來。 因而余國偉選擇了繼續(xù),并最終因此而爆發(fā),失去燕子重傷宋軍困入囚牢。 所以張隊問的是人們內(nèi)心的依靠。 第三個問題,是張隊對著廣播和窗外的雨水嘆問“今年冬天是怎么了?雨水這么多 ” 暴雪將至無疑是潮濕的,它的雨仿佛未曾停歇過。從影片開頭保衛(wèi)科科長老余穿著干凈整潔的皮衣開著摩托行走在雨后的泥濘里,到披著黑色雨衣的工人從工廠那扇鐵門蠕動而出,老余的徒弟摔在滂沱大雨中腦出血死亡,再到后來烏云下工人遠遠望著工廠的爆破拆除。雪卻僅僅下了兩次,一次是在老余的勞模獎下了“假雪”,另一次是影片結尾08年老余出獄得知真相后遇見的那次南方雪災。 假雪因冤未雪,因內(nèi)心所依仗的榮光早已破敗而不自知,因余國偉即使跳舞情動也要在紅毛衣外套皮衣,與燕子的紅始終隔一層他所求的肯定與體面。 那個冬天吶,卻一場雪遲遲不下,僅下著沒完沒了的令人煩悶的雨水。雨水濕黏,火氣受了潮便成了郁氣,同時它又掩蓋著痕跡阻礙著視線。 所以,后來這場雪。 即是沉冤得雪的雪,真相終于大白。是嚙雪餐氈的雪,你看那些麻木而卑微的人。還是冰雪消融的雪,一切如夢似幻,傷疤結好了曾經(jīng)一切認為重要的意義都不再有了。是晝消積雪,夜涌狂瀾的雪,時光在一點一點積累著蛻變,終于,大廈傾頹。 所以張隊第三次問的是未知的未來。 如果說,有我不太喜歡的地方,這也是我認為董越導演沒有去討好觀眾的一點。 大概就是電影太過灰冷色調(diào)了,特別是當我寫下這些字之后,竟然找不到亮色與暖意,包括我在這里還不曾提過的女人們。 作為個人的角度我始終相信,不同時代的陣痛滋生出不同的怪誕離奇,但人在面對時代所產(chǎn)生了“無力感”的同時,也有一些堅定暖意。作為個人期待著暖色,但作為電影,這樣一部冷靜沉郁的作品,他已經(jīng)將故事講得很好了。
說實在的,這實際上是我第一次感覺是導演個人的存在感壓過了段奕宏老師的存在感,風格和氣質(zhì)很突出。段奕宏在這部電影里的演繹拿到影帝實至名歸,并且意外的發(fā)現(xiàn)江一燕真的是一張電影臉,驚喜。宋軍扮演者的外在形象給人印象非常深。 如果說期待,我希望今后看到導演手下對于當下這個時代的記錄,更希望看見一點回答與前路。 ——————————————————————
很少寫影評,看電影也不多,純屬個人見解,拒絕ky。
很高興這篇影評里的理解得到導演的認可
2008年,天涯論壇出現(xiàn)了一個帖子:《我要回到1997年了,真是舍不得你們》,這個帖子已經(jīng)是天涯最知名的帖子之一。
我不知道董越導演是否看過這個帖子,巧合的是,故事的起點是1997,故事在影片中的終點是2008——這也許不是巧合,而是無論1997還是2008,都是這個國家、民族,都是太多個體難忘的年份。
關于影片的氣質(zhì)、講故事的方式,已經(jīng)有不少人說過了。而影片打動我的是在時代洪流里英雄夢閃耀又破碎、小人物挺立又跌落。
如果能夠回到1997,會不會有人去告訴余國偉:不要在兇案上再糾結,去徹底的無私的愛你身邊的燕子。
1997年的余國偉會聽勸嗎?
好幾年前我曾經(jīng)說:短片里,尤其學生作業(yè)里總是急于完成對一個人“轉變”的描述,和解是符合觀眾和電影節(jié)期待的結局,但其實好的作品里——那些流傳到現(xiàn)在別的敘事作品里——的人物,往往是“打死都不改這一身臭毛病”。
余國偉和我們許多人一樣,打死都沒有改掉自己身上那一點理想和心機的混合。這是很多人的平常命運,是從1997-2008,又從2008到現(xiàn)在,是那么多個體都用了最大的氣力去主導人生,卻慢慢走進時代的洪流,變成越來越像的,面目模糊的群體。
余國偉在他們中間,迄今不過五十出頭,希望每一個他過得好!
從頭下暴雨下到尾這一點就值回票價……
案發(fā)地點一年365天都下雨,可能兇手是蕭敬騰吧。
段奕宏那個角色只能解讀為深柜了吧!雖然不想每次都用那么情欲的視角來看段奕宏主演的電影,可是看完以后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的也就那句“跪下,撅著”了!
這電影看得我欲哭無淚。走出電影院,失魂落魄。看電影時,我一會兒代入男主,一會兒代入女主。內(nèi)心戲多得要死。我像男主一樣失去了十年,然后又失去了十年。也許我早就像女主那樣被轟鳴而過的時代列車撞死了,但我自己還不知道呢。一個人如何證明自己還活著?這是一個問題。
廠里那段追趕戲拍的絕了,工業(yè)水平全程在線,故事太溫吞看到中間有點嫌長。另外一個還算嚴肅的電影在世界首映這場的Q&A,全是一些小粉絲兒在爭相表白偶像,求祝生日快樂的上臺自拍的還有要translate by myself的,感覺真丟面兒
如果老段要利用我查案我愿意每天都打扮得漂漂亮亮讓嫌犯上鉤被抓繼而幫助他成功破案評上先進轉正上調(diào)實現(xiàn)夢想。他喜不喜歡我,是不是深柜我都無所謂。
3.5 創(chuàng)作思路上有《白日焰火》的影子,全片都在營造暴風驟雨及被下崗潮裹挾的低壓氛圍,個體記憶被無情碾碎,并將兇手直指整個失意壓抑的時代。后半段剪輯有點崩,尤其是燕子的最后幾場戲,導致高潮部分劇情走向缺乏力度。無法幻想的日子里,我們都成了多余的人。
他想在集體里留下自我,卻被時代率先拋棄,他想從正義里偷份榮譽,自己卻成了作惡兇徒,瘋狂的追兇路上他毀掉三條人命,暴雨連陰,其實正義早已生效,暴雪將至,可惜他的人生已經(jīng)失效。犯罪是殼,時代是肉,人心是核,一個癲狂小人物的1997,黑色又荒誕。
批判前 先把故事講好;起手勢很高 越講越平庸
這個片子看完很憋屈,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吶,別太把自己當專家,越有人夸你,你就可能越成笑話,別總想著過去的榮耀,你以為的那些光榮搞不好最后都不存在,即便存在也是喂了狗。
@東京電影節(jié) 低配版《白日焰火》。想講太多導致故事浮得厲害,導演處女作值得鼓勵
余國偉 釣魚的魚 多余的余 暴雪將至的時候 每個人的命運都跟余國偉那條不斷拉扯的夾克一樣尷尬
導演把握社會現(xiàn)實和類型片的能力都相當可以了啊~很像曹保平風格,支持這種走向的國產(chǎn)電影~
20171029 TIFF 全球首映。不差,作為處女作來說,廠房和筒子樓的全景空鏡還有工廠追逐戲真的蠻驚艷的。只是故事還是有些賣弄,導演QA的時候也顯得有些迷,估計自己也沒琢磨透。雨雪作為意象,操作得有些過。段奕宏超級棒!?。《无群瓯救顺墡洠。。。〗o段奕宏投五票?。。。。。ㄏ肓艘幌逻€是加一星
段奕宏影帝努力地扮演了一次宋康昊。40分鐘以后全面崩壞。江一燕在我心里還是隱藏極深的萬年爛片王。
雨一直下,氣氛不算融洽…
女人的死亡方式,被男人拖到另一個地方,緩慢,殘忍,一刀刀殺死。男人的死亡方式,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是個多余的人,在多余的國度,做多余的偉大夢想,余國偉。
電影真的很像《殺人回憶》但像就像吧,起碼前半部分節(jié)奏氛圍都很棒,可是從江一燕角色正式上線之后就變了。偷看日記產(chǎn)生誤會,能解釋不解釋直接跳軌自殺,這么疼痛這么矯情,然后這就成了主角施暴的導火索了?我想看的是小人物為進編制,破案到癲,直至入獄的過程??!
前面給出的所有線索,到后面都是無用的,然后導演說:“算了要不我們還是談談時代吧?!薄R頭質(zhì)感不錯。
多余的余。一個被無情拋棄的年代。全片視覺風格是統(tǒng)一的,惡魔自有天收的想法執(zhí)行,變成了下個不停的大雨和上帝視角。但江一燕從頭到尾都不在狀態(tài),令人難堪。后面一直想通過不斷往下掉的戲去補救,卻已來不及了。飛車粗暴,爆破造作。想玩點回憶似真似假的喂狗老人,也有點閃爍其詞,故作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