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感悟金基德作品
以前我一直不知道韓國還有金基德這么個怪異的導演.因為他的作品一般不能在大陸公映.我在租碟子的地方看過.基本上也沒多少他的作品.我最初看的是他那部摘得柏林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獎,既情色又慈悲的《撒瑪利亞城的女孩》.開始對他和他的作品產(chǎn)生了興趣.
我看電影有一個習慣.大多電影我是知道他的內(nèi)容去看的.一般都是有點名氣.要么就是大師作品,要不就是獲過大獎作品.我也很關(guān)注很有爭議的作品.每看完一部電影,如果我對這作品的導演不怎么熟悉的話,我都會到網(wǎng)上搜索他的資料.每看完一部電影我也會去搜索這部電影的影評.看別人是怎么評論這部電影.而我是怎么欣賞這部電影的.同時也會關(guān)注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
我陸陸續(xù)續(xù)地下載和觀看了金基德的《雛妓》,《瑪利亞城的女孩》,《漂流欲室》,《壞小子》,《海岸線》,《空房間》,《弓》,和最近作品 《時間》 .這些作品選材大膽激進,偏愛虐戀,歧戀的故事,充斥著暴力與色情,金基德導演功力非凡,以暴力、變態(tài)的特異美學探索社會底層黑暗面.
金基德早期作品《雛妓》講述了一個妓女使另外一個良家閨秀也自愿成為妓女的故事,但與《壞小子》截然相反的是,《壞小子》是暗戀的男人把嫌惡他的女大學生變成放蕩的妓女?!峨r妓》表現(xiàn)了一個女性作為一個妓女的尊嚴。
《漂流欲室》,感覺就是攝影是水墨山水,音樂讓人怦然心動,然而內(nèi)力卻涌動著無法言說的暗情性欲,有些畫面真讓人觸目驚心!看了心里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也許這便是這部影片復雜而神秘的影像織體.
最早看的《撒瑪利亞城的女孩》是將唯美的鏡頭瞄準虐戀的男女,與《漂流浴室》不同的是,本片的故事發(fā)生在都市,許多室內(nèi)情愛畫面非常迷人.我個人覺得這是金基德最自然清新的影片.故事結(jié)尾也很新穎.給人一個想象的空間,就像我國黃健新導演的《求求你,表揚我》.結(jié)尾時都不給觀看著一個清晰的結(jié)尾.但金導的這部電影故事情節(jié)是有點離奇,不過,比其他影片的故事還是讓人理解些,我感動的是里面父女間的感情,也為里面父親的良苦用心而感動.
剛才看了的是《壞小子》,覺得看了金基德大多的作品,心中有很多的感悟,所以才決定寫著篇文章.《壞小子》是一部顛覆傳統(tǒng)影像的半抽象化電影,儼然已把金基德的審美情趣和人生理念發(fā)揮到極致。確切地說,這是一部愛情電影,但肯定是一個畸形的愛情,不過金基德的作品講述大多都是畸形的愛情,我不知道他腦子怎么對愛情的理解這么的離棄.而《壞小子》也是一個觸目驚心的、逾越階級身份的畸形愛戀。我看了這電影覺得導演也許想透露給觀眾的是女孩子都不必要太清高,也不要太自傲,更不能得寸進尺.所以當我看到女主角朝男主角的臉上吐口水時,我從男主角的眼神里知道傷害別人的敏感的自尊心照樣會付出沉痛的代價.奇怪的是最后的女主角竟然愛上了毀了自己一生的男人.
《海岸線》的故事情節(jié)比較合乎情理.雖然金基德作品比較離奇.而且主人公清一色的沉默寡言.有時候看著都有點悶,同時加大了演員的難度,但金基德大膽自然的敘述.使得大家都相信這一事實.這就是他的成功之出,也難怪各大電影節(jié)會把最佳導演獎捧給他.《海岸線》是通過兩位主人公的悲慘命運,控訴軍政府統(tǒng)治集團為利益不擇手段的暴行和虛偽本質(zhì),描述朝鮮半島分裂下人性的一場集體瘋狂。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揭露人性的丑惡.幾乎每一部金導在畸形的愛情故事中蘊涵著深刻的哲理!
金基德的作品在韓國一向難以為主流所接受,也不被韓國人民所看好,也許自尊心很強的韓國人不能接受他那畸形的愛情吧!不過金基德憑《空房間》在威尼斯獲得最佳導演銀獅獎,《空房間》比起金基德以往的任何影片都要“正?!?,女主角也不再是妓女了,也打破了他的許多慣例,畫面也少了些鮮血。畫面的緊湊和流暢,絕不會產(chǎn)生沉悶和冗長感,反倒會讓人更加地投入到情節(jié)當中。
《弓》講述一個60歲的老人,和一個16歲的女孩共同居住在一個小船上。他計劃在她17歲的時候娶她,并帶她離開這個世界。然后,人們來到船上捕魚,同時也見到了那個女孩,而這個從來都在海上生活的女孩也開始對城市人感了興趣,而那個老人卻也開始變得緊張和乖戾。這部電影有點像他的《漂流浴室》,故事情節(jié)照樣很離奇.金基德幾乎迷戀地這種把人性推到極致的狀態(tài)。
《時間》我看過,沒很大的感悟,故事情節(jié)是沒那么離譜了,但缺少了很多東西
.他的新片,臺灣演員張震演繹的《呼吸》講述了一個即將被槍斃的殺人犯和因丈夫的外遇而困擾的主婦,還有想方設(shè)法阻止兩人關(guān)系的丈夫之間的故事。故事情節(jié)也有那么一點怪異,相信大家一定也很期待.
金基德確實是一個怪異的導演.他的作品也很有爭議.大家叫他是一個情色暴力大師,我不這么認為,但他的作品在中國也不好劃分.三級片也不像.藝術(shù)片也有那么一點點.總之,其作品酷愛表現(xiàn)的性、暴力和死亡等主題,這是中國導演沒一個人敢同時挑戰(zhàn)性,暴力,死亡等主題的,也更難揉搓在一起.在金導那些富有張力的故事情節(jié)中,情欲和暴力往往被用力地揉搓在一起。同時構(gòu)建了一個由復雜人格、暴力、情欲、唯美色調(diào)組成的社會及民族隱喻.
2 ) 人這一生太多欲念,每秒都會萬劫不復
父與女
倚秀睜開眼,世界是藍色的,她推開車門走入藍色的世界,父親從后面扼住她的脖頸。他在隨后埋葬女兒時,為她戴上了每天呼喚她晨起的耳麥,只是她永遠不會再醒來。
看過了《莫比烏斯》充滿殺氣的家庭關(guān)系,看到這一段時我并不感到詫異。這也印證了為何前一晚在父親給倚秀講了特蕾莎修女的故事,倚秀一人在室外哭泣。她知道自己做錯了,她想到了那日在公園廁所里看到的血腥場面,她扔到了那本像罪與罰一般的日記本,在此之前她沒有為自己的行為感到難過,現(xiàn)在得知父親因此承擔的巨大傷痛以及接下來的牢獄之災,她惶惑不已。她希望也像潔蓉一樣得到救贖。夢醒后,父親讓倚秀自己學著開車,而他自己則被警方帶走,倚秀試圖開車追趕,最后陷入了泥潭。倚秀從車子里走出來。
一個問題是,倚秀得到了救贖嗎?答案是肯定的。她的救贖不是用死證明純潔而是用洗凈骯臟來證明純潔。只是當她看到名單上的最后一人倒在血泊中,才明白生活從來不是單向的。
父親這一邊,他早已知曉了倚秀的行為,但是他寧可讓自己受傷也緘口不提。這符合金基德電影中典型的男性形象所具有的氣質(zhì),那就是軟弱。無論是嫖客、父親、路人還是友人,只要是出現(xiàn)在鏡頭里的男性角色或多或少是委曲求全的意味。有這么一場戲,父親闖進一戶人家,他們正老少和樂地吃著飯,而男主人則剛剛和倚秀交合結(jié)束,就回到家中和親人吃飯,父親一記又一記地耳光打在中年男子的臉上,他沒有絲毫反抗,他不敢抬頭,相反是他的妻子、母親和女兒大聲的呵斥倚秀父親住手。最后中年男子看著倚秀父親離去后亦選擇了跳樓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死亡來得十分干脆。父親作為刑警,知道殺人會是怎樣的后果,但他不知道還能怎么做,他從來不是個強勢的父親,他只能把自己的怒火發(fā)泄到這些男人身上,他努力承擔起自己的罪責,去讓女兒看到新生的奇跡。
如果當時父親就沖到對樓的房間里把女兒揪住大罵一頓,收獲的只可能是另一場死亡。這樣看來金基德電影里的軟弱都有著愛的意味,因為太害怕失去,即使自己受到最大的懲罰也在所不惜。
男人與女人
婆須蜜多是印度的一個妓女,和她做過愛的每一個人都會變成虔誠的佛教徒,因為她給她們帶去如癡如醉的性愛的同時,觸發(fā)了他們內(nèi)心的愛,從而拯救了他們骯臟、貪婪的靈魂。
潔蓉說對倚秀說從今天起你可以叫我婆須蜜多,就那么燦爛地笑著,直到死去。倚秀一直責怪潔蓉過問這些“畜生”的生活,潔蓉說,要是只顧著做愛,那可太無聊了。她希望了解對方的生活,她認為每個嫖客都有不得已之處,都希望找個豁口發(fā)泄,她于是走進他們,讓他們先剝離社會身份,再剝離肉體欲望,最后只剩下真正的自我,不再是感覺身處道德的地獄,而是救贖的天堂。至于為什么潔蓉在死前最想見的人是音樂人,就是因為倚秀的話讓他再次覺得自己很骯臟,而潔蓉不希望這樣。
之后,倚秀決定將潔蓉用身體賺來的錢全部還回去,以證明潔蓉的清白,正如潔蓉和男人做愛后,倚秀一遍又一遍地為潔蓉清洗,她沒有潔蓉那么高的境界,但她也成了像撒瑪利亞一樣的角色,倒不是為了救贖誰,而是為了自救和尋找潔蓉的影子。她自始至終覺得男人是污穢之物。至于嫖客們和倚秀交合后紛紛表現(xiàn)出性善的一面,反而讓人愈發(fā)覺得惡心、做作。
金基德電影里總少不了性格堅毅的女子,潔蓉、倚秀如此,《弓》里的少女如此,《收信人不詳》里的母親也如此。憎惡男人卻又離不開男人,這才是她們真正的命運悲劇。
潔蓉最后笑著離去,也再次證明俗世里只有自我的超脫才是真正的超脫。
欲與求
想當初讀王小波的雜文和小說時,覺得能把性寫得那么隨便十分有勇氣。到了最近我偶爾讀到黃色專欄作家劉原的文章,行文仿佛一個分句中不帶器官就會憋到慌。食色性也,談論性固然無可厚非的,但如同尊重同性權(quán)利一樣,所有人性話題不應被戲謔的口吻轉(zhuǎn)述。金基德就不一樣,他的電影總是涉及一些敏感的人性話題,但看完他的電影你絕不會只是笑笑,或者停留在某個大尺度的場景中,你會陷入長時間的放空狀態(tài)中,你會向自己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因為你看到的一切在現(xiàn)實中是那么得不可思議,在他的鏡頭下卻又變得這么順理成章。
《撒瑪利亞》一開始就是倚秀、潔蓉同陌生男子在網(wǎng)絡上進行性交易,電影前兩章也基本就是圍繞性交易展開的。值得留意的是,片頭倚秀在一側(cè)和男人聊天,潔蓉則在另一側(cè)瀏覽歐洲古堡的圖片,潔蓉的出發(fā)點是想來也是為了去歐洲旅行,她把自己稱作是婆須蜜多則把責任推給了倚秀,因此自己即使是獻了身也是純潔的。倚秀和潔蓉正是因為這個愿望做出了相互的巨大犧牲。那么又為什么是歐洲?其實但從本片來看很難得出確切的答案,有也只是諸如像倚秀的父親總是向她講西方故事這種小細節(jié),不過應該看到金基德慣于將東西方文明放置在同一語境來進行探討,這樣的安排也不足為奇。
倚秀、潔蓉兩個人出于愿望,而那些嫖客則是出于簡單的性欲,這其實都是一個概念的兩種具體表現(xiàn),沒有實質(zhì)區(qū)別。應了弗洛伊德那句:一切罪皆因性起。想來人這一生有太多欲念,每一秒都會萬劫不復。
愛?
其實《撒瑪利亞》并不是以探討靈與肉的為主線的,相反主題應該是剝離宗教后的世俗救贖。不過片中也不乏有對愛的渲染,倚秀和潔蓉的親密無間,她倆相互慰藉的一吻實乃全片中最美的畫面,但是這樣的愛還是輕易地被洪流般的欲望所淹沒。我們可以看到金基德對于愛的處理是多么地消極,倚秀乞求音樂人和潔蓉最后一面,他竟然要求和倚秀做了愛才能去看她,人的欲望就這樣赤裸裸地擺在我們面前,正如那個男人所說,第一次會很痛吧,友誼固然很重要……他沒有說下一句,我想應該是只有懂得自愛才能愛人吧。
3 ) 回歸
《撒瑪利亞女孩》前后部分就是兩個不同的主題,鑒于救贖這個詞語已經(jīng)用得幾近泛濫,這里不再多言。不可否認《撒瑪利亞女孩》的確有其題材討巧的地方,正如金基德一直引以為資本乃至特色的封閉形式。
影片在兩個主題銜接處過渡得有些刻意虛假,得以帶出父親部分的故事。
只是對比導演前后作品,《撒瑪利亞女孩》獨特之處在于它的設(shè)定并非封閉,雖然兩個少女身處邊緣群體,但是后半部分父親角色的出現(xiàn)使得影片主題完成了一次逆轉(zhuǎn),在蒼涼悲傷的結(jié)尾留下了微弱渺茫的希望。
一直堅信影片核心是在女兒和父親的關(guān)系上,換句話說父愛的沉痛是源自女兒的墮落。
道德批判是假,殘酷青春是真。正是父親離去帶來的震動,還有少女開車在道路上彎來繞去,《撒瑪利亞女孩》在自己眼里更像一部青春片——成長帶來的陣痛。
可能在更多人看來,《撒瑪利亞女孩》更接近是倫理片,只是自己對于類似反思沉痛的倫理片已經(jīng)不再過問。《撒瑪利亞女孩》不需要反思援助交際或者歸罪社會現(xiàn)實,相反少女的命運沉浮才是對成長寫下的注腳。拋棄那些煩冗說教還有不可理解的佛家教諭,像樸贊郁那樣對招搖的幌子不屑一顧。
“接下來,你自己就能走了。爸爸不再跟著你了?!?br>
父親投案自首離去,少女發(fā)覺后開車追去,車子陷進水洼無法前進。滿身疲憊的少女歷經(jīng)心路坎坷終于在深沉父愛的感染下慢慢歸返到屬于她自己的道路,將來需要她自己跌跌撞撞沿著道路走去,不再有人依扶。
在父愛與成長面前,總想著后半部分的主題應該叫“回歸”。
4 ) 這里有罪惡,救贖,和審判
看到了兩個版本的海報,黑色的罪惡與白色的救贖。
從海報上看,這部電影便充滿了宗教意味,關(guān)于罪孽和救贖。
影片的三個小章節(jié)分別取名為Vasumitra,Samaria,Sonata。
在這部宗教意味濃重的電影中,分別象征了原罪,救贖,和審判。
【Vasumitra】佛教中化身妓女的羅漢,任何一個和她睡過的男子都會變成虔誠的佛教徒。
潔蓉是理想主義的,有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絕。
為了去歐洲的理想而去做援助,說著我從今天起就是Vasumitra,帶給男人如癡如醉的性愛。你知道的,男人們做愛的時候都像是嬰兒。
微笑,有種圣母般的光輝。被巡邏的警察堵在房間里面,卻選擇從窗口跳下。
在死前都想再見愛上的音樂家一面,卻終究沒有等到。
微笑掛在尸體上,是種慘烈的的幸福。
【Samaria】圣經(jīng)中的撒馬利亞人,當她死去,活著的她選擇什么方法來給她救贖?
倚雋像個虔敬的教徒,為了友誼可以放下自己的身體給音樂家,只為了能完成潔蓉的愿望。
她為潔蓉化妝,回來后又為她擦洗身體。
少女的身體是多么干凈而美好,兩個小女生在浴室里面彼此聯(lián)系,彼此相愛者擁吻。
之后倚雋化身為Samaria,這個圣經(jīng)故事中的助人者,與一個一個曾經(jīng)與潔蓉發(fā)生關(guān)系的男人做愛,將最初得到的金錢一一送還。
“這樣事情就簡單多了,對嗎?”她以她的方式完成這救贖。
【Sonata】奏鳴曲,當一切罪惡受到審判,得到的懲罰應該是毀滅還是放逐?
倚雋的父親是極端的,他是個警察。
與女兒相依為命,在命案的現(xiàn)場目睹了對面房間女兒依偎在中年男子的懷里。
他隱忍著,在上學的路上給女兒講了圣母與世界末日的故事,對她說他期待發(fā)生奇跡。
他在撿到女兒的筆記本后或許了解了她行為的意義,帶著她去祭掃母親的墓。
之后在河邊的亂石灘上,將車泊在水里。
而那些男人們,一個個被添加于記錄本上又被劃去的名字的男人。他們的欲望導致罪惡。
那個音樂家,在被倚雋請求去見潔蓉一面時,仍然斯條慢理的打理著自己車上的灰塵,人性的丑惡在這里血淋淋的披露。
而大多數(shù)人畢竟是有著人性和內(nèi)疚感的,當他們?nèi)』亟疱X時,也取回了靈魂,他們骯臟的過去就此得到洗禮。
一個給女兒打電話說,我們可以一起去吃晚飯嗎。
一個說謝謝你,我余下的時光都將為你祈禱。
一個因為倚雋父親的勸阻而返身離去。
一個從高樓上縱身跳下。
一個被倚雋的父親打死在公廁里。
金基德的結(jié)尾又是如此的富有深意。
一個是倚雋的夢境,父親扼死了她,將身體放在石灘上。
之后象每一個早晨一樣輕輕給女兒帶上耳機,掩埋起來,按下Play。
仿佛如此女兒就能被喚醒,得到重生。
等到倚雋醒來,卻是父親在石頭上涂了黃漆,教她開車,自己卻給同事打電話自首。
他對女兒說:接下來,你自己就能走了。爸爸不再跟著你了。
鏡頭慢慢的拉遠。黃線組成的車道打了一個圈,尾段是一個停車位。
仿佛是這樣的人生,兜兜轉(zhuǎn)轉(zhuǎn)之后終會停止。
之后父親跟著警車走遠,倚雋發(fā)現(xiàn)了歪歪斜斜的開著車跟過去,仍是無力的越追越遠。
卻終究因為車輪陷在泥濘中。
倚雋不停加著油門,泥漿四濺,車尾揚起陣陣白煙,孤立在黯藍色的天空下。
5 ) 金基德的自我救贖
在金基德眼里,性是什么?幾乎很少和愛扯上關(guān)系。
她說,性是救贖。
兩個女孩,有一個純潔的夢想,攢錢去巴黎,卻用了在道德上看起來骯臟的方式,出賣肉體。負責出賣肉體的女孩自稱是印度教中的性神維蘇米塔,她將拯救這些靈魂。這些性在她的身上變得干凈了。
她在警察來的時候,微笑著從樓上跳下來。剩下孤身一人的女孩,她決定開始新的救贖,去找到原來所有的嫖客,和他們一一作愛,并且把曾經(jīng)得到的錢還給這些人,她相信只有這樣才能洗刷干凈死去好友的靈魂,使救贖她,也是救贖自己。
有時候,我們總是希望一切都能回到原點,可是當我們做了很多的努力才發(fā)現(xiàn)是越走越遠。
她們越是干凈,就越發(fā)顯得這個世界骯臟。
女孩有個寵愛她的爸爸,愛到極致。每天把她丟了一地的內(nèi)衣整理干凈,每個早晨把耳機放在她耳朵上,用音樂叫她起床。爸爸發(fā)現(xiàn)了這個記滿了名字和錢的本子,跟蹤她,發(fā)現(xiàn)真相之后,新一輪的救贖開始了。爸爸找到每一個人,這些人有的求饒,有的道歉,有的不屑,爸爸打死其中的一個,并且決定承擔這一切罪惡。他帶女兒去拜祭死去的媽媽,帶女兒去旅行,教會女兒開車,教會女兒新生活。
他決定句號由他來畫。
女兒夢見自己被爸爸埋葬,像把她叫醒一樣,把耳機給她戴上,按下播放鍵的時候,她醒了,看見警車帶走了爸爸。
我們需要神的赦免,也需要自救。
6 ) 溫情凝固
晶晶問我, <雛妓>很好看嗎?
我想了想, 小孩子還是不要看了.
她說, 我都老大不小了.
我說, 那, 很好看.
她說, 好的.知道了.
我只是想, 她會喜歡電影里她悄悄為她買隨身聽, 會喜歡她偷偷跟在她后面看她吃路邊攤,看她挑選發(fā)夾,看她一個人唱卡拉OK,會喜歡她把揉皺了的照片重新找出來小心地攤平,那些瞬間.
就像我看<撒瑪利亞女孩>的時候, 兩個女孩子, 穿著校服, 一起坐在路邊吃大大的豬蹄, 她親吻她, 她哭著央求那個男人去見她最后一面, 男人還說, "我知道友情很重要, 可是..."
在豆瓣上讀影評,有人說, "我很反對有些評論對金基德電影使用'傷感'這個詞, '傷感'對金基德的電影與其說是奢侈, 不如說是淺薄, 金基德的電影是痛, 是砸碎骨頭連著筋的那種痛."
很奇怪的, 有一個導演竟這樣打動我.
昨天看<空房間>,看到她越過丈夫與站在丈夫身后的他牽手親吻的時候, 我被徹底融化了, 他竟可以拍出這么浪漫的一幕.
那越得過一切世俗障礙的愛戀.
他們以這樣的方式生活在一起, 擁抱著站在體重秤上, 指針指向零. 影片結(jié)束了.
It’s hard to tell that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either a reality or a dream.
殘酷的暴力和讓人喘不過氣來的壓抑, 卻還是無法抑制地流淌出脈脈溫情.
就像這一部<撒馬利亞女孩>, 它選擇面對最現(xiàn)實的一面, 導演還是這樣誠實坦白, 一個父親對女兒的, 所有他能做到的愛.
沒有責罵, 沒有質(zhì)問, 對于女兒, 他沒有任何撕裂的動作.
他沉默地阻止那些男人, 那些與他年齡相仿的男人.
有人在他的痛斥下自殺, 有人被他狠狠殺害.
女兒看到尸體后尖叫, 他在家里等她, 做了紫菜包飯, 他問她, 想旅行嗎?
女兒說, 現(xiàn)在?
他點頭.
在妻子的墳墓前, 他失聲痛哭, 女兒雙手交叉靠在他的背上, 輕輕閉起眼睛, 頭頂上是一整片藍天.
夜, 看著女兒熟睡, 他緩緩地對女兒說, 所有曾有過的困惑, 都讓它過去吧.
整件事情之中, 他唯一對女兒說過的話.
深夜里, 他隔著窗戶看著女兒捂著臉大聲哭泣.
那些片段, 女兒給他剝紅薯吃, 他低著頭, 空氣里塞滿了絕望.
他坐在船尾, 女兒坐在船頭, 鏡頭拉長.
臨走的時候, 導演的鏡頭停留在那條小船上面. 一種凝固. 逝去不再來, 即使真切美好.
結(jié)尾的時候, 女兒踉踉蹌蹌地在泥濘的道路上歪曲著開車, 耳邊還回響著他平靜地對女兒說, "你就這樣開, 爸爸就不跟著你了."
很難過的, 就這樣告別了.
看金基德的電影如一次次的心靈洗禮, 那些電影里的音樂, 那些女孩的笑容, 那些男人的沉默瞬間, 和那些海灘上的風.
“金基德電影的痛,是砸碎骨頭連著筋的那種痛”
電影分成了三部分。正當觀眾以為故事將在援交少女和她的同伴之間展開的時候,砰!少女竟然死了!正當觀眾被少女同伴殘酷瘋狂的自我救贖方式震撼的時候,同伴的父親出現(xiàn)了。這時候電影才進入正題。走上迥然不同的救贖道路的父女,如耶穌和撒瑪利亞人,看得人壓抑而凝重。結(jié)尾更顯絕望。金基德GJ!
金基德即便開篇是以旅游為夢想,也拍不出陽光的片子,潔蓉跳樓是因為玻璃心嗎?更喜歡親愛的伽利略
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
那顆星給海報= =借出來以后仔細一看劇情簡介覺得很久之前看過。。打開一看果真。。原來我以前已經(jīng)被坑過一次了結(jié)果今天又在圖書館被坑了一回。。
金基德的故事總是封閉的,浪漫主義的,在這個片子這樣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下,好多細節(jié)讓人質(zhì)疑真實性,顯得有些荒誕,沖淡了這些細節(jié)的創(chuàng)意。喜歡結(jié)尾父親教女孩開車,而后被警察帶走,女孩開車追卻動彈不得。
愛情與親情的傷痛,都隱藏在金基德不動聲色的攝像機下。
意境和情緒到了,但構(gòu)建整部電影的情節(jié)和人物全部過于生硬和極端,這是金基德式美學中的沖突方式,輸出時需要受眾有一個稀釋和提煉的過程。所以個人認為規(guī)避了這一”缺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才是他最好的作品,《弓》和《薩瑪利亞女孩》都欠缺,《悲夢》更明顯。
結(jié)局還是可以接受,只是不明白潔蓉為何跳樓。
喜歡的
水槽中,火與水兩種“神秘物質(zhì)”在代表創(chuàng)傷的鈔票之上的交替出現(xiàn)構(gòu)成了《撒馬利亞女孩》的一個轉(zhuǎn)折,在金基德的影片中,往往來自于在時間線性上的退行,或者在這部影片之中:分流的“救贖”:天主教圣母式的,通過“給予”,以及耶和華式的暴力“審判”,作為宗教(在這部影片中,無論是佛教的婆娑密還是圣經(jīng)中的撒馬利亞人)的二重并置態(tài),與其說這是一部父女關(guān)系,不如說是宗教的雙頭神像。我們需要注意到這個父親,他既是黑色電影之中常見的私人偵探,又是如同《處女泉》最高權(quán)力的化身,并通過一種規(guī)訓的方式重新構(gòu)筑女主角的成長儀式,在結(jié)尾大遠景和近景特寫交替之下追隨警車運行的車子,正在返回到一個以交通系統(tǒng)的世界,在她的駕駛之中,撒馬利亞女孩最終向她的父親展現(xiàn)了自己的赤裸身體。
說什么呢?挽救什么?還是讓整個世界都破碎了吧
結(jié)尾真令人難忘
這么現(xiàn)實的題材被金基德拍的這么浪漫,幾近殘忍。
后半段父女情更打動我、震撼我。
大陸有婁燁、賈樟柯,臺有蔡明亮、侯孝賢、楊德昌,日本有三池崇史,韓國有金基德。7.6
換個海報啦
罪是多么無意識的東西,往往不是人去犯罪,而是被卷進罪的漩渦。
6/10。用肉體補償?shù)赖洛e誤,反而鬧出更多人命,而父親捍衛(wèi)倫理的殘忍報復又釀成新的人性迷失。把妓女神圣化為性職能之外與顧客建立情感、連對此厭惡的朋友也親身體驗了這滋味,在嫖客家人面前毫不留面致其跳樓、拿地磚拍死淫男的暴力則是渲泄看愛人被糟蹋的失尊,金式推演故事的影像世界已然超越現(xiàn)實。
突然想起這部片,重看了一遍,還是對金基德喜歡不起來,女孩跳樓前都還不錯,很像花與愛麗絲,后面救贖段落,明白導演用意,但實在看著心里膈應。總的來說撒瑪利亞是他比較出色的一部了,結(jié)尾的處理雖刻意但很深刻。